念覺學佛網 : 佛教問答

趙朴初老居士佛教知識答問集十二


時間:2008/8/28 作者:明華居士

問:佛教傳入中國,經過長期的弘揚和傳播,有哪些發展變化,又有哪些學術成 就? 答:隨著大量經論的傳來,印度佛教各部派思想與我國民族文化相接觸,經過長 時期的吸收和消化,獲得了創造性的發展。公元六世紀末至九世紀中葉的隋唐時 期,是中國佛教極盛時期,在這時期,思想理論有著新的發展,各個宗派先後興 起,呈現百花爭艷的景象。 問:中國佛教有哪些宗派,可否請簡單介紹一下? 答:過去中國佛教出現過許多派別,現在流行的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論宗又名法 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 六是淨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台、 賢、禪、淨、律、密八大宗派。 問:這八宗各有哪些不同的主要宗義,想請您簡略地分別介紹一下。首先請問, 三論宗為什麼要叫「三論」宗,它的主要教義是什麼? 答:此宗主要依據鳩摩羅什譯的《中觀論》、《百論》、《十二門論》研究傳習 而形成的宗派,因為是依據中觀派三《論》立的宗,所以叫做三論宗。它的教義 以真俗二諦為總綱,以徹悟中道實相為究竟。 問:什麼是真俗二諦?什麼叫中道實相? 答:二諦的「諦」字是真實的意思,從法性理體邊說的叫真諦,從緣起現象邊說 的叫世俗諦。從俗諦說事物是有,就真諦說諸法是空,所以真俗二諦也叫空有二 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真俗不二就是中道,也叫諸法實相,這就 是此宗的中心思想。此宗著重從真空理體方面揭破一切世出世間染淨諸法緣起無 自性,五陰十二處等虛妄不實,徹底破除迷惑,從而建立起無所得的中道觀,以 求實現其無礙解脫的宗旨。這一宗,實際就是印度龍樹、提婆中觀學說的直接繼 承者。 問:瑜伽宗為什麼叫瑜伽宗,它的主要教義是什麼? 答:瑜伽宗是由印度彌勒、無著、世親創立的宗派。此宗主要依據有《解深密經 》、《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因為是依彌勒說、無著記錄整理的《瑜 伽師地論》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所以叫瑜伽宗。我國玄奘法師譯傳此宗並糅譯 十師之說為《成唯識論》,故此宗又稱法相唯識宗,亦稱慈恩宗。它的教義以五 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為總綱,以轉識成智轉依為宗旨。 問:什麼叫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 答:五法是:一名、二相、三分別、四正智、五如如;三自性是:遍計所執性, 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八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第七末 那識、第八阿賴耶識;二無我是人無我和法無我。「五法」是對世出世間一切法 的概括,「名」和「相」指世間有為法皆有名有相,稱為名相之法;「分別」指 人們的主觀能對事物分別認識;「正智」指聖人清淨無漏實智;「如如」指如實 智所對真如理境。「五法」不出染淨和主客觀,是以總括諸法。三自性:一是二 取執著,無而謂有,起惑造業,名遍計所執;二是三界心法,依他緣生,名依他 起;三是依他起上除遣二取所顯二空真如為圓成實。事物的性質不出此三種,所 以叫三自性。八識:「識」是了別認識的意思,又叫心或意,每個有情都有這種 心意識的認識作用,共有八種,就是前面列舉的八種識。二無我:每個有情或眾 生都沒有永恆不變的實體即一般所說的自我或靈魂叫人無我;客觀事物也沒有恆 常不變的實體即自性或絕對的真實叫法無我。二無我也叫作我、法二空。此宗教 義深入分析諸法性相,闡明心識因緣體用,修習唯識觀行,以期轉識成智,成就 解脫、菩提二果。此宗由玄奘法師譯傳而成立,是印度無著、世親學說的直接繼 承者。 問:天台宗的主要教義是什麼? 答:此宗是以羅什譯的《法華經》、《大智度論》、《中論》等為依據,吸收了 印度傳來的和中國發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統地組織而形成的思想體系,因 為創始人智 ,住在浙江天台山,所以叫天台宗。它的宗義以五時八教為總綱, 以一心三觀、三諦圓融為中心思想。 問:什麼叫五時? 答:此宗把釋迦如來所說的經教,劃分為五個不同的時期,稱為五時教,就是華 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五時的名稱都是佛經的名稱,主 張佛陀所說的經教不出這五個時期的範疇,所以叫五時。 問:什麼是八教? 答:此宗從教理的內容上把佛教分為淺深不同的四個級別,就是藏教、通教、別 教、圓教,稱為「化法四教」。藏教是聲聞小乘教;通教,通前小乘,通後大乘, 通大小乘的大乘初級名為通教;別教是純大乘教,但分別諸法各別有礙名為別教; 圓教是大乘圓融無礙、圓滿無缺的法門稱為圓教。藏、通、別、圓就是以從淺至 深為次第的四教。此宗又從佛陀說法的機感不同,將佛的教法分為頓、漸、秘密、 不定四種,稱為「化儀四教」。 問:什麼叫一心三觀和三諦圓融? 答:三觀是修行的觀法,即空觀、假觀、中道觀。此三觀可以於一心中獲得,名 為一心三觀。三諦圓融:真諦、俗諦、中道諦叫做三諦;此三諦舉一即三,雖三 而常一,說三說一是圓融無礙的,所以叫圓融三諦。一心三觀,三諦圓融是圓教 的教義,說明諸法無礙,事理圓融。天台宗以自宗為圓教,別的宗屬前三教。此 宗總結了以前各派的思想,將佛教教義加以精密的調整,發展了大乘圓教理論, 展示了中國獨創的大乘思想。 問:賢首宗的主要教義是什麼,為什麼名為賢首宗? 答:此宗以《華嚴經》為根據,對《華嚴經》有深入的研究和精闢的闡發,是在 前人三論、天台、慈恩、地論師,攝論師等學說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思想體 系。創始人是七世紀末的賢首國師法藏,所以叫賢首宗,又名華嚴宗。此宗以五 教來判攝整個佛教,以六相、十玄、三觀為它的中心思想。 問:五教是哪五教? 答:一是小教,即聲聞小乘教;二是始教,即大乘開始初級階段的教義;三是終 教,即大乘終極階段的教義;四是頓教,即大乘中頓超頓悟的法門;五是圓教, 即圓滿無缺,圓融無礙的理論。此宗把佛教分作淺深不同的五種教義,比前天台 宗多加一種頓教,所以稱為五教。 問:什麼是六相? 答:六相是: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這六相既同時表現在一切 事物中,也同時表現在一個事物中。無論在一切事物中或在一個事物中,都是相 反相成、同時具足、互融互涉、彼此無礙的,從此可以揭示出法界緣起的道理。 問:什麼叫十玄門? 答:十玄門是:一、同時具足相應門,二、因陀羅網境界門,三、秘密隱顯俱成 門,四、微細相容安立門,五、十世隔法異成門,六、諸藏純雜具德門,七、一 多相容不同門,八、諸法相即自在門,九、唯心迴轉善成門,十、託事顯法生解 門。這十玄門總的意義是顯示華嚴大教關於一切事物純雜染淨無礙、一多無礙、 三世無礙、同時具足、互涉互入、重重無盡的道理。 問:什麼叫三觀? 答:一是真空絕相觀,二是事理無礙觀,三是周遍含融觀。六相、十玄、三觀的 建立,闡發了《華嚴經》的法界緣起、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無盡圓融的教義。 六相、十玄是就所觀的法界之境說的,圓融三觀是約能觀之智說的。這種重重無 盡、法界圓融的思想,雖說導源於《華嚴經》,而實際為中國所獨創,它的法界 緣起、一切無礙的學說大大發展了印度傳來的大乘思想。 問:禪宗的教義是什麼?禪是什麼意思? 答:禪是禪那dhyana的簡稱,漢譯為靜慮,是靜中思慮的意思,一般叫做禪定。 此法是將心專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參究,以期證悟本自心性,這叫參禪,所以名為 禪宗。禪的種類很多,有聲聞禪、有菩薩禪、有次第禪、有頓超禪。禪學方面, 在中國有一支異軍特起,那就是所謂「教外別傳」的禪宗。這個宗所傳習的,不 是古來傳習的次第禪,而是直指心性的頓修頓悟的祖師禪。 問:此宗是否也有典籍依據? 答:相傳此宗的禪法是在六世紀初由印度的菩提達摩傳來的。過去說:禪宗單傳 心印,不立文字,稱為「教外別傳」。但初祖達摩以四卷《楞伽經》傳於二祖慧 可作為印心的準繩,弘忍、慧能又教人誦持《金剛般若》,這樣,《楞伽》、《 般若》便是此宗的經典依據。以後更有《六祖壇經》和許多「語錄」的出現,不 能說禪宗沒有經典依據。 問:我曾見到過一些寺廟,都叫作某某禪寺,是不是禪宗在中國很興盛? 答:是的,禪宗在中國是很興盛的。在八世紀間,此派曾分為南北兩宗,北宗神 秀約606-706 一派主張漸修,盛極一時,但不久便衰歇;南宗慧能638-713 主張 頓悟,後世尊為六祖,弘傳甚盛。從唐到宋,南宗的禪師輩出,在此三、四百年 中又分為五家七派,可想見其興旺的景象。此宗和淨土宗一樣,一直是中國流傳 最廣的宗派。 問:南宗後來的五家七派是哪五家七派? 答:南宗六祖慧能弟子中,有南嶽懷讓(667-744) 和青原行思(?-740)兩大 支系,由這兩大支系又分成五宗七派。從南嶽先分出一派外溈仰宗,次又分臨濟 宗。青原行思一系分出三派: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由兩系分為五宗,以後 又從臨濟宗分出黃龍、楊岐兩派,合前五宗名為七派,都曾興盛一時,經過一段 時期有的就衰絕不傳了。後來的禪宗只有臨濟、曹洞兩派流傳不絕,臨濟宗更是 興旺。近代所有的禪宗子孫,都是臨濟、曹洞兩家後代。 問:聽說參禪打坐可以健康身體,卻病延年,是這樣的嗎? 答:佛教在修習禪定的過程中,有一些調身調氣、息心靜坐的方法,是有強健身 體、卻病延年的作用的,但這不是佛教參禪靜坐的目的。佛教修習禪觀包括各宗 的修觀,是為的制心一處,參究真理,以期顯發智慧,徹見法性,此即所謂明心 見性,解脫自在。至於靜坐氣功,只是修禪的形式或基礎,卻病延壽,也不過是 修習禪觀實踐中的副產品,佛教並不專門提倡這些並以之為目的。但初學靜坐的 人必需懂得這些調身調氣的基本方法,使身心保持健康狀態,避免禪病的發生, 才能保證修習禪觀的順利進行。 問:淨土宗的宗旨教義是什麼? 答:此宗是依《無量壽經》等提倡觀佛、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為宗 旨而形成的宗派,所以名為淨土宗。此宗分佛陀說的法門為二道,即難行道和易 行道。並說別的宗依戒定慧修六度萬行,需經三大阿僧祗劫為難行道;說修淨土 法門一生至誠念佛,臨命終時,仗承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安養淨土永不退轉為易 行道。因此,此宗主張勸人念佛求生西方淨土極樂世界。 問:此宗有哪些特點? 答:此宗的特點,簡單易行,普能攝受廣大民眾。修學此宗不一定要通達佛經, 廣研教乘,也不定要靜坐專修,行住坐臥皆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只要信願 具足,一心念佛,始終不怠,臨命終時,就可往生淨土。當然平時也要持戒誦經, 廣行眾善以作助行。由於法門簡便,所以最易普及。別宗的學者,也多兼修此法, 因而使淨土法門在中國得到特殊廣泛的流行。 問:律宗,顧名思義是著重學習和研究戒律的宗派吧? 答:是的,律宗主要是學習和研究戒律的。由於此一宗的盛行,中國僧人們在修 學大乘的戒定慧三學中,仍然重視出家聲聞乘的戒律。 問:戒律都有哪些內容? 答:簡單的說:戒律有聲聞戒、有菩薩戒,這裡所講的律宗,是依聲聞律部中的 《四分律》,由終南山道宣律師一系所立的律宗。就戒條戒相說,有五戒、十戒、 具足戒之分。五戒是出家,在家佛弟子共持的戒;十戒、具足戒是出家弟子的戒, 這些在前面己經敘述,這裡不多重複。各部律藏不只是戒相和制戒因緣,更大的 部分是僧團法規、各種羯磨法會議辦事、出家法、授戒法、安居法、布薩法、衣 食法,以及日常生活小事,都有詳細規定。因為時代的關係,環境的不同,許多 戒律的規定,早已廢馳不行了。菩薩戒有在家菩薩戒,出家菩薩戒。出家菩薩戒 如《梵網戒經》有十重四十八輕戒,在家菩薩戒如《優婆塞戒經》有六重二十八 輕戒。又總攝菩薩戒為三聚,三聚是三類的意思,稱為三聚淨戒。一是攝律儀戒, 是戒相,是「諸惡莫作」;二是攝善法戒,是「眾善奉行」;三是饒益有情戒, 是「利益一切眾生」。中國主要是大乘佛教,所以這裡也簡單提一提菩薩戒律。 以上是大小乘戒律的內容。 問:四分律是聲聞戒,八大宗里為什麼有小乘宗? 答:四分律雖屬小乘戒,但其文義通於大乘,自古就有「分通大乘」的說法。中 國盛行大乘,以大乘教義解釋律藏,攝小入大,就是大乘戒的組成部分,出家菩 薩三聚淨戒中的攝律儀戒就是是以聲聞戒為基礎的。如殺、盜、淫、妄四根本戒, 是大小乘共同遵守的。對於律學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善於分辨開、遮、持、犯, 就是在出家戒條中,本來是不得觸犯的,但在某種情況下可以開許,這叫開;在 通常情況下又不得違犯的,就叫遮。在某種情況下,本人也不知是持戒還是犯戒, 這就需要研究律學,律師根據律藏分辨清楚確定開、遮、持、犯的界限。在聲聞 戒中除四根本戒殺、盜、淫,妄,或者還加十三僧殘尼戒是八根本十七僧殘必須 嚴格遵守,不得違犯外,其它絕大部分的戒條,在特殊情況和必要情況下是可以 開許的。例如「非時食」這一條戒,即通常過午就不許吃東西,而在勞作以後就 允許吃東西。但如何開許,要依戒律來判定。可見佛教戒律不是死板的,除根本 性戒外,都是具有靈活性的。 問:密宗的教義是什麼? 答:八世紀時印度的密教,由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等傳入中國,從此修習傳授 形成密宗。此宗依《大日經》、《金剛頂經》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觀行,修本尊 法。此宗以密法奧秘,不經灌頂,不經傳授不得任意傳習及顯示別人,因此稱為 密宗。 問:什麼叫三密瑜伽?什麼叫本尊法? 答:本尊istadeva是學者選擇自己最敬愛最尊崇的一尊佛、一位菩薩或者一位明 王,作為學習成就的對象或榜樣,就叫本尊。要成就本尊的所有功德智慧,就要 修習三密瑜伽法。三密就是身、口、意三業,瑜伽yoga譯為相應。三密瑜伽,就 是三業相應。與誰相應?就是修行者自己的身口意與本尊的身口意三業相應。修 法時,修行者要身作本尊的姿態,手結印契,口誦本尊真言,意作本尊觀想或種 子字,務使自己的三業與本尊的三密相應,名為瑜伽修法。此法如果修成,可以 即身成就本尊之身。密教的修法很多,這只是舉一個例證。此宗最高理論還是以 性空無相的法性理體為基礎,所謂阿字本不生,不生就是空義。 問:聽了您的介紹,我對佛教八宗有了一點簡單的了解。八宗以外,還有哪些別 的學派?這既稱為八大宗派,是不是還有什麼小宗派? 答:八宗以外還有以《俱舍論》為主的學派叫俱舍宗;專講《成實論》的學派稱 成實宗。成實、俱舍都屬小乘教,唐以後不甚流行。八宗之外若加這兩派便成十 宗。此外,還有弘揚《涅槃經》的涅槃師,專講《攝大乘論》的攝論師,專講《 十地經論》的地論師。這些學派初興都曾盛極一時,但為時不久便失去傳承,或 者匯入其它宗派。 問:各宗派興起後,在弘傳的過程中有些什麼樣的曲折變化? 答:各宗的發展情況是不平衡的,發展變化也不一樣。有的宗派初興起時流傳很 盛,而後來漸衰,這就是三論宗。此宗經過陳隋興皇法朗和嘉祥吉藏的大力弘揚, 在隋、陳、初唐時,流傳之廣,幾乎遍及全國,但以後便逐漸衰落。有的起初流 傳不廣,後來卻很盛行。如天台宗,此宗在天台智者和章安成宗之後,流傳地區 僅限於浙江東南一帶,師資傳承不絕如縷,一百多年後到荊溪湛然始號稱中興。 有的宗派一直在發展流傳,從未有衰歇過,這便是禪宗。此宗有大成就的人多住 在山林中,自耕自食,對於社會的依賴性不大,也不需要太多的典籍,所以雖遭 會昌之難,影響不大,一直傳承下來,並有很大的發展。有的宗派絕而復甦,很 多的宗派都是這樣,在會昌滅法之前,各宗先後都已興起,相比之下,雖各有興 衰的不同,但都同時流行於世。到九世紀後期唐武宗會昌(845)年間滅法,所 有的經書佛像毀壞殆盡,各宗的章疏典籍大都丟失無存。十世紀時天台宗的著作 又從朝鮮傳回來,賢首宗的典籍也恢復一部分。所以從五代以來,天台、賢首二 家又算復興。其餘中觀、瑜伽以及密宗的許多著作流傳域外,到了清末,性相二 宗的章疏才由日本重返故國。近半個多世紀以來,上述八宗都有人研究講說,有 復甦的趨勢。總觀諸宗歷史,隋唐是各宗興起和極盛時代,會昌法難後,除禪宗 外,是諸宗衰亡時代。稍後有天台、賢首的復興和禪宗的大發展,這可算是佛教 復興的時代,但也沒有初唐中唐那樣的盛況。自元代起西藏佛教傳入內地,很受 朝廷的崇奉,但未普及民間,而漢地原有佛教則不及宋時興盛。明清一代,漢地 佛教沒有什麼起色,僅可保持原有的餘緒。 問:唐末已來,佛教逐漸衰落,直到清代還是如此,但從清已來,佛教似乎有復 興之勢,出了不少人才,不知近代佛教有哪些著名人物? 答:近代的佛學提倡者首推楊仁山(1837-1911)。為了培養人才和擴大佛典流 通,便利佛學研究,他用了幾十年的光陰,致力於講學和刻經事業。他所創辦的 金陵刻經處曾經刊印了由日本取回的我國已經遺失的性、相諸宗的重要著作,因 而使性、相兩宗的教義得以復興。金陵刻經處同時又是講學場所,譚嗣同、章太 炎等都在那裡聽過他的講,在他的培育影響下產生了一些佛教學者,其中特出的 是歐陽竟無居士,專治法相唯識之學,他在南京舉辦的支那內學院,成為當時法 相學的重要研究場所。與歐陽齊名的法相研究的提倡者有北京三時學會的韓清淨 居士。 問:聽了上面的介紹,了解這幾位德高望重的居家大士對於近代佛教的貢獻確實 巨大,是值得後學稱讚學習的。但同時在出家菩薩中有哪些著名高僧弘傳佛教? 請略為介紹。 答:近代高僧中著名人物有月霞、諦閒、印光、弘一、虛雲等,他們分別弘揚賢 首、天台、淨土、律宗、禪宗。還有積極從事整理僧伽制度,提倡僧伽教育,宣 揚大乘精義,發揚佛教文化事業最有力的是圓瑛法師和太虛法師。圓瑛是一位宗 說兼通,禪淨雙修,精研《楞嚴》的大德,他熱愛祖國、熱愛佛教,一生講經、 建寺、興辦各種福利事業,獎掖引導後學,不遺餘力。太虛是一位教海淵深的佛 學通家和弘揚佛教的積極活動家,在他的倡導帶領下,湧現了一大批弘法的僧伽 人才。他們對我國近代佛教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國佛教自唐武 宗毀法(844)以來義學凋敝,達千餘年,經過近百年中僧俗大德學者的努力而 漸有起色,這是值得慶幸的。但是,和目前國外的佛教學術研究事業的興旺情況 相比,我們還有很多工作亟待進行。如何恢復我國佛教在盛唐時期波瀾壯闊聲華 騰蔚的光榮地位,以與祖國當前的偉大時代相適應,還需要佛教界有識有志之士 發大願心,繼承先德未竟之業,作出艱苦卓絕的努力。以上就是中國漢族佛教各 宗的興起、弘傳和盛衰變化的大概情況。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