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初學之人大都停留在感情式、偶像式、權威式的皈依信仰中


時間:2012/1/15 作者:欣求極樂

大寂法師

當然不論已皈依、未皈依,只要心向佛法僧三寶.都可說是佛教的信眾。但是如果當初皈依佛教時,不是為了追求佛法真理而皈依,在皈依佛門後,沒有善知識的督促、開導,自然生不起學佛、向法的心,縱然經過了很多年,仍在門外徘徊,而當別人問起自己的宗教信仰時,卻沾沾自喜說:「我是佛教徒。」這是目前教界絕大多數的佛教徒普遍存在的現象。有的人雖然在皈依佛教後,涉及佛書.但因看書太雜.沒有一個由淺入深的中心指標,當別人問及佛教的中心思想時,卻不知如何回答。有的人皈依佛教後,經由高人的指點,一躍登天,頓入般若,禪學的領域,一味而空,而忽略了佛法不離世間覺的一面。有的人一入佛門後,沒有接觸到佛法,立即修持密宗、淨土宗,追求表相的淨土,而不識其內涵的一面。無怪乎有人說:「密宗興盛的時候,就是佛法滅亡的時候。」也有人說:「淨土宗興盛的時候,就是佛法滅亡之時。」又有人說:「禪宗興盛的時候.即是佛法滅亡的時候。」

這幾句話,不能僅看其表面之辭,即斷定它有無道理,必須客觀地探究它崛起的原因‥‥,才是一個智者學佛應有的態度。諸如此顆,不勝枚舉。總之,無論你抱著什麼樣的角度看佛教,入佛門,既入佛教,千萬不要虛入寶山,空手而回。人生難得,佛法難聞。只要你今生能稍微得到佛法在現實人生中的益處,未來世中必然會有開花結果的一天。

佛教不是權威性的信仰,不是以崇拜個人本位主義為指歸。在釋迦牟尼佛根本教義的指導下,我們不能以塑造個人偶像的權威信仰方式來度人皈依。

雖然佛法上有說:「先以欲勾牽,然後入佛智。」然而在眾生根器薄弱的今天,許多感情式、偶像式、權威式的信仰佛教,對目前整體佛教的形象及佛法的推動,已經發生了許多負面影響。事實證明大部份感情式、偶像式、權威式的皈依信仰佛教,在無法提升信眾走向智信學佛的修行路程的窘況下,只會讓佛教的真理日趨沒落,日趨衰頹,讓眾生的慧命在個人權勢利益的滿足下犧牲了。除非你有他心通,知道某某眾生應以何種方法接引入佛門,否則對於一點佛學基礎也沒有的人,就應當遵照釋迦牟尼佛在《四部阿含經》及「大乘經典」中所開示度化眾生皈依、信佛、學佛的根本歷程,來做為接引眾生最初皈依佛教的方便引導。所幸當代仍有不少大善知識,以其深蘊的般若智慧,指引我們走向正確智信的學佛道路,使廣大信眾得以解悟根本佛法的旨趣,以為進升大乘菩薩道之階梯。

我們必須認識一點-只要是能夠讓大眾追求的真理,絕對是公開的、普遍性的、大眾化的,絕對沒有神秘的色彩,沒有任何的門戶之見。

如有(以現在的宗派而言),也只不過是為了要適應各種不同根器的眾生,接引廣大的信眾發希有、恭敬之心向佛、學佛,令眾生生起敬重、追求佛道的長遠深心而拖設方便的接引手法而已。

「真理越辨越明」,釋迦牟尼佛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留下來的聲聞藏、大乘藏等三藏十二部經典,是任何有志向學的人士可以公開研究的。只怕我們沒有足夠的智慧去認識真理、追求真理,發覺蘊育在自己內心無限的智慧。而開發蘊育在內心無限的智慧,就是我們皈佛、信佛的主要目的。

《大智度論》說:「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慧型度。」

《華嚴經》說:「於佛法中,智為上首。」

佛法智慧能導引我們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理,認清現實人生的因緣本末,理出人生的光明面。有了佛法智慧的引導,便能洗滌我們內心的污穢、煩惱。當改變了內在的習性、煩惱,才能客觀理智地掌握、創造自己的前途、命運。

當我們能夠隨時觀照自己的善惡念頭,不受外在喜怒環境影響,而有自己的主見、思想,看清楚自己的應該走的光明方向時,你才能說「命運操縱在自己手中」,才能突破目前順逆境界的影響與衝擊。否則難免「隨境而轉」,難免受到外在人事、環境的牽纏、影響,及宿世善惡業緣的羈絆。

而在皈依佛教後,於逐漸認識、接受佛法智慧的薰陶、洗禮下,一定要能夠改變你的心性、習氣、煩惱,漸漸啟發蘊藏在你內心無盡的智慧寶藏,掌握自已的前途、命運,走向人生的光明路。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