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索達吉堪布:應正面了解儒教文化並套用於現實生活中


時間:2013/9/5 作者:明華居士

◎關於漢地三教,總體而言,儒教是入世的,引導人做慈善、重孝道;道教是出世的,思想偏重於遠離紅塵、與世隔絕;而佛教是以出世的心態做入世的事情,遠離一切塵染的同時獲得解脫。因此,佛教的思想包含道教和儒教,通達了佛經論典之後,看道教會一目了然,看儒教也同樣如此。現在有些學者也認為:「儒教治世,道教修身,佛教治心。」可見,真正能對治內心煩惱的,唯一在佛教中有。當然,這樣的認識,出家人一般都具足,而有些在家人的分寸稍需調整。

◎我看過不少儒家先賢的書,如《三字經》、《千字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裡面對今生的做人講得很好,可卻沒有涉及業因果、前後世的甚深道理,更未觸及佛教所揭示的一切萬法真理。因此,如果有人說孔子與釋迦牟尼佛一樣,我們可以跟他辯論:不說特別深奧的道理,單單是前後世或六道輪迴的存在,儒教傳統思想中有沒有提到?大家不妨觀察一下。我詳詳細細地翻過很多書,覺得儒家注重的是今世,來世幾乎很少提及,更不要說揭示心性本體,讓人明心見性了。因此,對它太重視了恐怕也不行,只能說:在世俗方面,它是很好的教言。

◎在漢地,孔子的思想雖一度被當作批鬥對象,但隨著歷史長河的流淌,現在很多仁人志士都想恢復這一傳統文化。在國外,很多人也對孔子思想給予了高度重視。早在1988年,七十五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發表了聯合宣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英國湯恩比博士也說:「要解決21世紀的社會問題,一定要藉助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教。」

◎儒家思想在漢地源遠流長,歷來為統治階級所重視,其實最早源於董仲舒的建議。董仲舒是西漢人,早期並不出名,為了能夠潛心學習,他整天鑽在書房裡,什麼事情都不過問,吃的、穿的也不像別人那麼講究。據說,他書房旁邊有一個花園,由於讀書特別用功,他三年中沒進花園觀賞一眼,所以被稱為「三年不窺園」。他經過不懈的努力,成為當時著名的思想家。後來漢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他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所採納,以此結束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使儒學開始成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並延續至今。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儒家思想被視為封建殘餘推翻了以後,到目前為止,這種傳統文化仍一蹶不振,想恢復過來相當困難。

◎在漢地,佛教雖未進入家家戶戶,但儒家文化自古以來就在漢人的血脈中流淌,假如讓它枯竭無餘,這是相當可惜的!我們人生很短暫,能不能令這一傳統文化再次得以弘揚,這是很難說的。但不管怎麼樣,每個人都不能只考慮自己,而應該想到:假如人們失去了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將會帶來什麼樣的損失?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此頌講述了儒教的精華教義:只要是人類,不分種族國家,不分高低貴賤,都需要互相關愛。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居住在同一塊大地上。在這個「地球村」,人類就像共住在同一屋檐下的一家人,彼此應該相親相愛、和睦共處,千萬不要互相傷害,國家之間也不要發動戰亂,而應構建一個和諧大家庭。所以,儒家思想中講究博愛,要求用和平擁抱整個世界,這是讓人非常佩服的地方。

◎有位國學教育專家曾說:「我最欣賞《弟子規》中的『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這代表了儒學的精華。甚至在要義上,可以與佛家、基督文化比肩齊美。」可是,說它與基督教的教義相似,都是在關心人類,這還講得通;但說它與佛教的教義可以媲美,恐怕還要觀察。雖然佛教中也提倡幫助人類,但嚴格來講,佛教所涉及的範圍是所有眾生,而不單單只有人類。即便是儒教的最高境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並未牽涉佛教的甚深意義。因此,佛教的偉大精神,只有真正學佛的人才會了知,這並不是我們自吹自擂。

◎如《大學》云:「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意思是說,每個家庭都實行仁愛,一國就會出現仁愛之風;每個家庭都施行禮讓,一國就會形成禮讓的風氣。這也是儒家的理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過我總覺得還缺幾條,若再加上「往生極樂、成佛利眾生」,這就比較全面了。

◎有時候我們反觀自己,不要說大乘教義,就連儒家對父母、兄弟最基本的感情,可能也沒有做到,的確值得慚愧。有些人好像突然來到這個世界、跟誰都沒有關係一樣,對家人始終非常冷漠、不理不睬,這種態度確實不好。假如你有佛法上的境界,泯滅了親怨分別,通達了自他平等,那倒值得隨喜。可如果沒有這種境界,只是像塊石頭一樣痳木不仁、沒有感覺,那就成了《二規教言論》中經常呵斥的「無慚無愧者」。

◎其實,孩童時代建立友愛觀念非常重要。如果一個人小時候就懂得尊敬兄長、愛護弟妹,那他長大之後,跟同學、同事、道友相處時,也會幫助並尊重別人。《小學生手冊》和《中學生手冊》中,都有「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等字眼,但如何落到實處讓孩子們身體力行,很多學校卻並不關心。所以我每次去學校時,經常強調:「孩子分數的高低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應該做個好人。」

◎當然,要讓孩子做好人,父母、老師都有責任,都值得努力。否則,孩童時代教育不好,長大以後重新再來,那就非常痲煩了。我們可以看到,有些人從小搞不好兄弟關係,後來在單位里待人接物會捉襟見肘;不但如此,倘若他想修學大乘,對天下父母觀慈悲心,或者修學密乘,對金剛道友觀清淨心,就更是舉步維艱了。因此,大家應該知道:要想學佛,先要做人,做好人後才能學好佛。

◎講到這兒,不由得想起有些佛教徒的極端,他們聲稱:「大乘佛教不用學,它跟儒教一模一樣。我對《三字經》、《弟子規》更有信心,對佛教沒信心也可以。」這一番言論,正說明了他連儒教都不懂。而有些國學老師更可悲,上課時諄諄告誡孩子:「你們一定要殺雞宰羊,以孝父母。」其實,造罪業來孝順父母,在佛教中本身就是不孝。他們把「終生慕父母」認為「則大孝也」,我們也承認;但若說「殺生供父母,則大孝也」,我們則不許也。所以,有些人的話太過分,口口聲聲說:「儒教思想最殊勝,以後不用學佛了,《弟子規》遠遠超過《入行論》和大圓滿。」這種思想非常狹隘!

◎當然不可否認,儒家思想有許多可取之處,如對父母的孝順、對兄弟的友愛,都值得現代人學習。但有些思想,像「不關己,莫閒管」,因為被過分強調了,也就使得他們在言行舉止上過於重視自己,與佛教《大智度論》中所說的「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的理念無法相提並論。

◎孟子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孝敬自己的老人,也要把所有老人都當作自己的老人來孝敬;疼愛自己的孩子,也要把所有孩子當作自己的孩子來疼愛。孔子亦云:「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不能只把自己的親人當作親人、自己的子女當作子女。言外之意,是應把普天下的人都當作親人,把普天下的孩子都當自己的孩子。話雖這樣說,但要想真正做到,儒教的方法比較少,就像一個領導讓大家做事情,但具體執行時,方法比較欠缺一樣。佛教則與此不同,經中不但承認「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而且有一整套的理論可加以證明,然後為令眾生達到這一境界,又有很多修行方法。尤其是藏傳佛教,學過修心法門的人都知道,不但理論讓人心服口服,實際上只要你修了,就定會明白:一切眾生確實是我的父母。

◎概言之,應把所有的老人當作自己的父母,把所有年長、年幼、同齡的人當作自己的兄弟姐妹。從這個層面看,儒家思想中的推己及人確實很高深。不過相比之下,佛教的精神要更上一層樓,因為佛教中不止把所有「人」當作自己的父母,而是把所有「眾生」都視為父母。以這種精神環顧現在的宗教,佛教無疑是最出色的。對於這一點,深入其義的人定會明白。

◎我再三強調過,其他宗教對人類的愛也算廣大,但與佛教相比,則不免狹隘。為什麼這麼說呢?第一、它並未涉及人類以外的其他三界眾生;第二、即使對於人類,也只是要求把他們當作自己的親人,可這一點如何成立?具體該怎麼樣修?並沒有特彆強調,只不過有一些教證而已。

◎儒家文化概括而言,不離一個「仁」字。那麼,何為仁呢?誠如孔子對顏回所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四者又可以總結為:克己復禮。「克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復禮」是歸於禮節,這是儒家最高的道德原則。然而在六七十年代,它卻淪為了批鬥對象,我在讀中學、國小時,「克己復禮」這四個字,被當作了封建社會的落後思想,老師們天天都批判它。在當時,人與人之間的禮節,被視為封建統治階級束縛人們的枷鎖,所以在提倡「批林、批孔、批周公」的大趨勢下,古代傳統文化遭受到了滅頂之災。

◎現在有些年輕人,口口聲聲說不能學儒教,因為它是「吃人」的仁義道德。這種語氣以前有,現在仍有。但這是不對的,因為儒教「仁」的思想中,根本沒有這個。《禮記》中有一則公案說:陳子車在衛國死了,他的妻子和管家打算用活人為他殉葬。決定之後,陳子亢來了。兩人告訴陳子亢:「你兄長生前有病,死後沒人在地下伺候他,故希望用活人來殉葬。」陳子亢說:「儘管用活人殉葬不合禮儀,但兄長有病,應當有人去伺候。可是除了妻子和管家外,誰還能做這事呢?一個是妻子,能照顧好他;一個是管家,對他的生活最了解。所以,你們是最適合的人選。」他倆聽後很害怕,再也不提用活人殉葬了。可見,儒教是強調「仁」的。雖然在當時,商朝遺留下來的有些陋習,還沒有完全改過來,但自孔子至孟子,尤其從《禮記》四十九篇的內容來看,並沒有所謂的「吃人」制度。

◎因此,我們應當正面了解儒教文化,並將其用於現實生活中。雖然與佛教教理對比時,有些地方可能有衝突,但總的來看,儒教思想可以歸攝在佛教中,就像一碗水可以倒進一大鍋水中一樣,佛教就相當於這一大鍋水。所以在佛教中,能完全包括儒教思想,當然有些地方也要去粗求精,這需要一定的智慧。

【摘自索達吉堪布《弟子規另解》】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