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古人不學蘇東坡,今人不學梁啓超


時間:2013/9/9 作者:佛前明燈

淨空法師:古人不學蘇東坡,今人不學梁啓超

摘自淨空法師《淨土大經科注》第243集 2012年3月14日講於香港

「簡錄於下:法藏以無量心,發無量願,起無量行,無不一一稱真如法界。眾生無量,國土無量。菩薩隨順眾生,經不可說、不可說那由他劫,入不可說、不可說恆河沙佛土,悉以無量行海而嚴淨之。」

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學習固然明理重要,這些修行的方法也非常重要。可是,真正對初學最重要的還是要有一個榜樣,你沒有個榜樣,你怎麼學都學得不像。我初學佛的時候跟李老師,李老師就把這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告訴我,而且特別提醒我:古人不學蘇東坡,今人不學梁啓超。因為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出家,舉的例子都是在家人的,為什麼呢?這兩個人都是大文學家,在歷史上頂頂有名的,他們是佛教徒。但是他不是真學,他的文人習氣很重,用今天的話來說,他是個佛教的學者,佛學常識很豐富,說什麼他都懂,他沒有真乾。也就是他沒有真發心,他沒有真放下。所以老師特別提出來,在家學佛可不能學他們。

那出家之後,李老師就介紹我一個榜樣——印光大師,要認真學他。這是最近的一位祖師大德。怎麼個學法?那就是《印光大師文鈔》。《文鈔》要常常讀、要常常體會,把自己所體會到的落實到自己的生活、落實到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真像印光法師。

印光法師的一生,所以我是用四句話做總結,他老人家一生總結十六個字,我把他刻成一個印章,這是印光大師的傳法心印,「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這就是印光法師,印光法師就是這十六個字。

「敦倫」,「倫」是什麼?「倫」是同類。「敦」是敦睦,就是相親相愛,範圍縮小一點就是人類;再縮小一點就是修淨土的同修,一定要相親相愛,像兄弟姐妹、父母子女一樣相親相愛。那叫敦倫;擴大就是《弟子規》上所說的「凡是人、皆須愛」,要敦倫,要做到這一步;還要愛一切眾生。愛一切眾生,當然就不吃眾生肉,這肯定的道理。

「盡分」,是盡我們自己的本分。這「分」是什麼呢?我們的本分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就這十二個字。「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歸納起來,十二個字統統圓滿。在佛法裡面,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本分。皈依之後,「受持三皈,具足重戒,不犯威儀」,這是學佛人的本分。

修學淨宗,淨宗是大乘,那再加上四句,這四句「淨業三福」最後一條講的是大乘,「發菩提心,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讀誦大乘」就念這一部《大乘無量壽經》,其它的放下,唐太宗說來不及了,沒有時間了。一部經,一句名號,自己這樣學,也勸導別人,這敦倫盡分啊!

「閑邪存誠」,「閒」是防止,一切邪惡我們要防止,不能讓他傷害我們。有能力辨別什麼是是非,什麼是邪惡,你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是經讀多了就明白了,與經上相應的善法,與經上不相應的是惡法。經典是我們的一張擋箭牌,保護自己。

「存誠」,心總要存誠敬。你看有這樣的條件,才信、願、持名。這個信、願、持名沒有前面這個條件,跟淨土結個緣,這一生能不能往生,真有大問題,不見得能往生。所以,災難遇到了,學佛的人去的也很多。千萬不要以為:學佛的人,他學得很好,怎麼他也走啦?我們凡夫看人只看表面,沒有看到骨子裡,沒有看到他的心地。他的心是真的、是假的?不知道。

印老講的這個話「閑邪存誠」,要這樣的心才行。不懂得防止邪惡,不認識邪惡,不曉得「存誠」,真誠心,這些人念佛這個災難還是度不過啊!念念不為自己,把自己給忘掉了,真正放下了,起心動念為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用什麼手段?端正自己的心念教化眾生,這就對了!自己心念不端正,怎麼能教人?縱然自己心念端正了,說老實話,這是感得佛力加持,佛力要不加持,還是沒有能力幫助人。

我們對佛、對菩薩要感恩。了解事實真相一定感恩。感恩的心生不起來,(說明)對事實真相了解得不夠透徹。透徹,肯定感恩心升起來。感恩的心是性德,是自性裡頭本有的,生不起來那就有障礙。障礙要除掉,性德就現前了。

所以一定要學法藏比丘「以無量心」。無量心是真心,真心「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叫無量心。從無量心裏面發無量願,無量願是清淨願、是平等願,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有分別、有執著是小心量,心量沒有拓開。我們現在需要大心量,為什麼?大心量才有明顯的感應,小心量就沒有。發大菩提願、大菩提心,要幫助一切苦難眾生。現在地球上眾生造的業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造得太過分了!任何力量都沒有辦法拯救這個社會,我們能在這個社會保全自己,就很不錯了,就很難得!

能夠有一些感動的人,這些人必然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不是三、五個,不是幾十個,不是幾百個,無量諸佛如來。這樣的善根加持,對於這個法門,才能夠相信,能夠生歡喜心,能夠依教奉行。不是容易事,也不是偶然的事情。

我們還是一直放不下,這就說明我們自己染污有多深、業障有多重,怎麼勸都回不了頭來,那最後的結果還是隨著災難而去啊!該去者去,該留者留。這些善心人士去,我們相信雖然他沒有辦法往生,他畢竟是個善人,果報一定在人天。來生又到人道來了,福報大的到天道去了,肯定這些地方去了。他將來能不能生淨土?肯定會生淨土,就是看他什麼時候回頭。極樂世界的佛菩薩都會照顧他們,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地球上的眾生跟我們的緣最切,我們剛剛離開。換一句話說,關係最深。這些眾生依舊在六道受苦受難,我們能不關心嗎?現在關心沒用,沒有能力幫助他,到了極樂世界就有能力了,真的可以幫助他了。所以,往生極樂世界不是為自己,這一點很重要!往生極樂世界還是大願——為眾生。我為眾生求生淨土,這個心是無量心,絕不是為自己求安樂,為眾生生淨土,為眾生生佛道,這是無量心、無量願、無量行。

……

佛度本自清淨莊嚴,眾生本來是佛,這是從理上講。所以,幹這個事情要三輪體空,不能著相。「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想而無想,無想而想」,能不能體會這個意思?能不能想?可以想。想,要不著相;想,要不分別;想,要不執著。想即是無想,說即是無說,行即是無行,你想、你說、你行與法性相應。我們現在就是與法性不相應,與煩惱相應,與情執相應。痲煩在此地啊!這叫凡夫。如果我們的想、我們的說、我們的行與自性相應了,那就成佛了,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此地。

凡夫的想,頭一個是想自己。佛菩薩的想沒有自己,這一句話就講清楚了,他沒有自己,他所想的是為別人,所說的是為別人,所行的也是為別人,沒有自己,別人跟自己是一不是二。所以,無量劫來現身說法,幫助一切眾生全是義務的。這個道理我們現在搞清楚了,自己給自己治病還要錢嗎?不是給家人,家人親,不是一體。一體,是我們身體、手足,這一體。我身體有問題了,我用手按摩自己的身體,還要收費嗎?給誰說?芸芸眾生不知道是一體啊!天天計較,計較到今天已經不像話了,為什麼?全是假的。藥物也是假的,沒有真的東西;飲食也是假的。

現在人學會騙人,沒有一個不騙,連自己也騙。現在人也很聰明,他什麼都不相信,他只有今天沒有明天,今天盡情地去享受、盡情地歡樂,明天死了就算了。他不相信有來生,人死如燈滅,所以,活一天拚命享受一天,不擇任何手段,這還得了啊!這真正叫無法無天,惡貫滿盈,只有天地鬼神來收拾他了。佛菩薩雖然慈悲,佛菩薩是教學,學生不聽了,老師失業了,沒地方教了。老師在這個地球上失業了,其它地方還行,還沒問題。地球這一塊失業了,老師走了。

末後講到「三輪體空,莊嚴淨土」。心裡頭沒有絲毫莊嚴的念頭,乾乾淨淨;度脫無量眾生,沒有度脫眾生的執著,沒有度脫眾生的分別,心永遠是清淨平等覺。

「所以者何?以法界,即非法界故。」

「法界」是個假名,佛為了教學,起這個名字稱它為法界。你如果認為真有法界,你就錯了,你執著名字相了。馬鳴菩薩在《起信論》上講過,聽經,「不執著言說相,不執著名字相,不執著心緣相」,你就真聽進去了,為什麼?跟法性相應。你看經呢,不執著名字相,名詞術語。「法界」是名詞術語,你了解它的意思,可別著它的相,也不能有心緣相,你真的看懂了、看進去了。那麼換句話說,著相沒聽懂,也沒看進去,那要問一問:現在有幾個人不著相?有幾個人做到馬鳴菩薩的這三個條件?做不到啊,這條件太高了!是高,是法身菩薩的條件,不是我們現前的條件,我們做不到。我們現在全用的是心意識,用心意識來看經、來聽法,出不了十法界,為什麼?十法界都用心意識,可以生到四聖法界。四聖法界用的真,還是對我們有利益。但是我們還是要學,要認真努力地去學,學不執著,學不分別,學造了之後心裡頭不落印象。要學這個東西,也就是不要把這個東西記在心上,有人提起來清清楚楚,沒有提起來的時候心裡頭痕跡都不著,不要常常想這個東西。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別去想,想什麼?想阿彌陀佛。這一點重要,這是阿彌陀佛幫助我們六道罪苦眾生最妙的方法。心裡頭什麼都沒有,那是法身菩薩,我們做不到。我們心裡頭永遠不乾淨,總有東西在,只是多少不同、善惡不同,總有念頭在。你看,阿彌陀佛知道我們這個毛病斷不掉,斷不掉怎麼?換一個,換成阿彌陀佛,這就行了。你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就好,跟他相應,跟極樂世界相應。這種念頭的話,會到極樂世界去。到極樂世界就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你就作了阿惟越致菩薩。

……

「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說的。老子那個時代佛教還沒傳入中國來,我們中國的聖賢也明白,老子說這個話也叫我們不要著相,不要著文字相,不要著言說相,不要著名字相,你要體會到他說的是真實義。古德常說「意在言外」,你執著言,意就不懂了。你能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如來所說真實義,你就恍然大悟。真實義是什麼?真實義是自性的性德,不是外來的。一定要破迷才能開悟。我們的迷不能破,你絕對不會有開經偈上所說的「願解如來真實義」。要入如智,才能解如來真實義。那麼這些事實真相,《般若經》說清楚了。所以我們要想想,接受世尊《般若》教誨,前邊是二十年的基礎:十二年的《阿含》,八年的《方等》,然後這才進入到《般若》。我們今天痲煩在哪裡?這個二十年的底子沒有,一下就學《般若》,《般若》全變成知識了。知識,我們知道,能解決一些局部問題,而且還不乾不淨,還帶著許多後遺症。如果真實智慧,沒有這個現象,會幹乾淨淨化解問題。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