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慈誠羅珠堪布:夢幻世界


時間:2013/12/14 作者:明華居士

在這裡,我準備與一些未入佛門的非佛教徒分享一些佛教知識,做一次輕鬆愉快的文化交流。我相信佛陀的智慧會給每一個人帶來光明,佛陀的慈悲也會給每一個人帶來幸福、開心與歡喜。一、為何宣講佛教的世界觀

首先,我們不能把佛教當作普通的宗教,更不能把佛教當作迷信來看待,本來佛教是一種文化。用現代人的語言來說,它的很多觀點與理念都非常科學。我們的現實生活不能缺少這些理念,一旦沒有這些理念,不了解世界的真相,就會犯一系列的錯誤,我們的生活也將出現形形色色的痛苦與煩惱,所以此處有必要介紹一下佛教的世界觀。

二、佛教的世界觀

絕大多數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是凡夫,也即普通人。在所有普通人心中,都有著類似的三種煩惱——貪圖心、嗔恨心與無明。用佛教的語言來講,這叫“三毒”。有了三毒煩惱以後,我們的心會變得失去自由、毫無自在,當煩惱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大動肝火、怒不可遏,從而傷害自己與周邊的親朋好友,甚至還會給社會造成危害。

怎么樣去控制、斷除這些煩惱呢?佛教有很多方法,其中的一部分,來源於佛教的世界觀。

佛教有很多觀點,其中有些觀點已經超越了普通人所能想像的範圍,但總體而言,也可以歸納為三觀: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比如說:因為不了解金錢、感情、婚姻以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真相或實質,就會給我們帶來很多痛苦、煩惱與負面的影響。若能對世界有一個客觀、公正、科學的認識,用正確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看待人生,就能減少煩惱,活得也不會這么辛苦、這么累、這么沒有意義。

1、二諦

佛教的世界觀,首先要從二諦講起。

什麼叫做“二諦”呢?

首先講一個例子。比如說,用肉眼與顯微鏡去看同一個鵝卵石,結果是不一樣的。用肉眼去看鵝卵石,無論再專注、再認真,也只能看到一個靜止的、一動不動的物體;但如果用顯微鏡去看同一個鵝卵石,鵝卵石就會隨著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而逐漸變成分子、原子、原子核、電子、質子、中子,最後到夸克等一系列的微塵。而且其中每個微塵都在不停地運轉,其中電子圍繞原子核運轉的速度,為每秒600多英里。這種高速運動,使原子看起來像一個球。

也就是說,在看似靜止的鵝卵石中,沒有任何靜止的東西,一切都是運動的,這是顯微鏡的結論。

鵝卵石不可能同時既是靜止的又是運動的,靜止與運動,是矛盾的東西,它不可能是一個矛盾體,它的本質,一定是其中之一。那其中哪一個結論準確、符合事實呢?當然,相對而言,顯微鏡下看到的景象,才是鵝卵石的本質,所以是真實的。肉眼看到的靜止物是不真實、不符合實際的現象,這叫做幻覺或幻相,也叫做世俗諦。

因為我們的肉眼是很世俗、很庸俗、很普通的感官,它發現的東西就稱為世俗; “諦”是真實的意思,因為用我們的肉眼去看,靜止的東西是真實的。顯微鏡下發現的現象,就是勝義諦。當然,佛教的勝義諦不是這么膚淺,這只是低層次的勝義諦。

以上所講的世俗諦與勝義諦,就是粗淺意義上的“二諦”。

同樣,從凡夫五個感官的角度來說,現實生活中包括人以及外界在內的一切,都是很真實、很實在的。這就像夢境中所感受到的一切,從做夢者的角度去看,也是非常真實的。做夢者對夢裡的一切,會像對現實生活當中的事物一樣執著。我們做夢的時候,根本無法否定夢境的存在,但在醒來了以後,才知道夢中的一切都是不存在的,都是假的。

我們首先要學會並接受的結論是:用不同的感官去看世界,則任何物質都會有不同的現象。因為人類的眼睛的結構是這樣,所以我們看到的世界也是這樣,如果我們的眼睛換成另外一種結構,那我們看到的世界也不會是今天這樣。

2、狹隘的感官——錯誤的結論

到底有沒有一個客觀存在的世界,這是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爭論的焦點。從佛教的角度來說,這也是唯識宗與經部宗辯論的焦點。

我們所有的觀念,都是由我們的感官首先傳遞出一種信息,然後再通過我們的第六意識去分析,最後判斷出結論。判斷所依據的數據或信息,都來自於我們的感官——眼、耳、鼻、舌、身。

如果我們的感官沒有問題,很可靠,那它給我們的信息就不會有錯;如果我們的感官有漏洞、有局限,那它傳遞給我們的信息也會有問題。但無奈的是,我們的感官是不可靠的。關於這一點,從前面鵝卵石的比喻就可以了知。

要知道,今天我們看到的東西,都是不真實的、虛幻的。當下真正存在的世界,僅僅是“一秒鐘的萬分之一”。當然,一秒鐘也可以分為十萬分之一、百萬分之一,但是我們先不分得這么複雜,暫時先把一秒鐘的萬分之一作為“當下”。若抓住當下的時間,則在當下之前和之後的世界都是不存在的。因為當下之前的世界,已經消失而不復存在。而當下之後的世界,還沒有誕生,故而也不存在。真正存在的,就是“一秒鐘的萬分之一”,這就是我們的世界。

怎么樣證明呢?

物理學認為,電子圍繞著原子核運轉。佛教卻不說“運轉”,而稱為“生滅”。

此處的用詞值得注意。我認為,佛教的這個用詞是非常精確的。因為在微觀世界當中,沒有一個東西在運轉,運轉也是一種感官上的幻覺。

比如說,當電子從原子核的東邊移動到另一個位置的時候,在我們的概念當中,這是運轉,但實際上並沒有一個電子在運轉。因為東邊位置上產生的電子在產生的同時,就在東邊的位置上消失了。也即是說,它就在同一個位置上一誕生就立即消失,它的生滅幾乎是同時的。之後在它往前的位置上,又誕生了一個全新的電子,同時它也在這個位置上又消失了,就這樣不斷地在往前的位置上又誕生、又毀滅,但在我們的視覺看來,就是一個電子分別從第一個位置跑到第二個位置,然後是第三、第四個位置,所以認為它在運轉。實際上,第一個位置上的電子,和後面每一個位置上的電子相互之間,都是沒有任何關聯的。東邊位置上的電子已經消失,永遠不會再出現。但從微觀中的巨觀感覺來看,還是有一個電子在轉的錯覺,但實際上並沒有任何東西在運轉。雖然它們之間,有類似的共同點,但後來的電子根本不是以前的電子,所以佛教稱之為生滅。

感官的常識是錯誤的,科學的結論是正確的。用非常準確的邏輯來推理,就會非常清楚地發現,世界只有當下一秒鐘的萬分之一那么短暫,其餘的都是錯覺。

舉一個巨觀世界中的例子。比如說,幾十個彩燈排在一起,第一個瞬間的時候,第一盞燈亮,然後立即熄滅;第二個瞬間,第二盞燈亮,也立即熄滅,就這樣第三、第四盞燈泡分別亮了又滅,雖然燈泡與燈泡之間,沒有任何聯繫,都是獨立的,但因為一串燈泡配合得天衣無縫,所以我們從遠處看來,就仿佛是一個光點一直從第一盞燈泡的地方移動到最後一盞燈泡的地方,但連小學生都知道,這只是視覺上的一種錯誤,實際上並沒有光在移動,所以佛教稱之為“生滅”。

但我們從來不會認為世界是生生滅滅的,而會認為時間可以把過去和未來串聯起來,會認為自己先到某個地方上班,然後又回家,是同一個自己在做不同的事,從來不認為自己存留的時間只有一秒鐘的萬分之一,也從來不認為世界也只是一秒鐘的萬分之一,因為物質生滅的速度非常快,我們的肉眼無法捕獲。

不僅如此,我們也沒有辦法讓過去、現在和未來碰頭,沒有辦法讓它們在一個位置上聚會。如果“過去、未來和現在”可以在一個位置上聚會,那 “昨天、今天和明天”也可以在同一個時間點聚會了,這樣一來,我們的時間概念全都會亂套,所以三者不可能聚合。所以,我們今天都活在一個虛幻的世界當中。

正因為如此,所以佛教會說世界如夢幻泡影一般虛幻。這是非常科學的世界觀,其中沒有任何信仰的成份。

各位都應該看過《黑客帝國》或《駭客任務》,這部影片的主題,就是告訴我們,整個人的生活、工作以及周邊的一切,都只是一個電腦程式,不是真實的東西。

同樣,我們今天也活在一個虛幻的世界當中。對我們來說,這個虛幻的世界非常真實,只要我們不觀察,一切都很真實。但如果有一天我們開始懷疑自己的感官,並認真地回頭一看,才會敏銳地洞識到:原來自己一直活在這樣一個虛幻的世界當中!

此時擺在我們前面的,有兩條路:如果希望生生世世就在這個虛幻的世界中活下去,那就什麼都不要觀察,一切都會一如既往,這叫做“輪迴”;如果不願意繼續在虛幻的世界中迷茫下去,就要樹立起一個嶄新的世界觀,這就是佛教的世界觀。

這個世界觀用來乾什麼呢?它會給我們帶來智慧與慈悲心、愛心。擁有慈悲和智慧以後,就能準確地看待金錢、感情、婚姻與世界,通過佛教一系列的修煉,最終可以成佛、成就或者頓悟、證悟。3、世界的本質

接下來,我們要探討另外一個問題。佛教怎么看待這個世界?世界是物質還是感知?

很多人把佛教歸為唯心主義,因為佛教認為,一切都是內心的現象。其實不是這樣,雖然西方宗教多數是唯心主義,但佛教不是。同時,佛教也不是唯物主義。儘管佛教裡面有唯物的成分,也有唯心的成分,但整體而言,它既不能歸屬為唯心主義,也不隸屬於唯物主義。唯心與唯物,只是西方哲學的一種分類,它不能概括人類所有的知識。

佛教認為,世界既不是物質,也不是心,而是心創造出來的一種幻覺。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們今天看到的巨觀世界,實際上也不存在的。比如說,在物理學家看來,假如一個原子有一棟樓這么大的話,那一個原子核僅僅只有一粒米這么大。

除了原子核以外,在原子中剩下的其餘部分都是空的,只是一些電子在圍繞著它旋轉而已。正因為電子轉的速度太快了,我們的眼睛看起來,就像根本沒有運動的固體一樣。實際上這都是我們視覺上的幻覺,除了原子核以外,只有電子在運轉。

這個幻覺到底是物質的幻覺,還是內心的幻覺呢?物質永遠不會有任何幻覺,所謂幻覺,都是從我們的內心產生的。

在佛教裡面,這也稱為微觀世界的無常。什麼是無常,無常和運動是一回事。佛教認為,萬事萬物都是無常的,萬事萬物都在運動、變化,沒有一個靜止的東西,這就是佛教的世界觀。

從上面兩方面的分析可以得知,無論是從時間的角度,還是從微觀世界的角度來看,世界都不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樣子,而是一種我們從未體認過的境界。4、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果找一個恰當的佛教用語來描述我們今天看到的物質,那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當中的“色”字。“色”也即物質。

我們能看見的物質的存在,可以通過兩個方面來表述,一個是顏色,一個是形狀,除了顏色和形狀以外,不存在物質。

大家都認為,紅、綠、白等顏色存在,所以有些人對顏色非常執著。買衣服的時候,會挑三揀四,選取自己心儀的顏色。但科學告訴我們,顏色是不存在,它只是因光波的長短而造成的視覺錯誤,因此,世界上並沒有顏色這個東西。

我們還認為,長、方、圓等形狀是存在的。

雖然在巨觀世界當中,形狀是存在的,但在微觀世界當中,形狀並不存在。

以銀河係為例,在高原的晚上,時常可以看到銀河系像手臂一樣的一條光帶。在我們地球人看來,這是一條白色的光帶,有顏色、有形狀,但實際上它並沒有形狀,只是由很多的星球等天體組成的而已。

同樣,凡是肉眼能夠看到的任何再細小的物質,都有形狀、有顏色,但在微觀世界當中,它們卻是另一副新貌——沒有任何形狀,只是由無數的粒子構成。通過波粒二象性還可以證明,粒子最終也可以變成波。波是什麼概念?就是根本沒有任何物質性徵的東西。

今天我們對現代人講佛教的世界觀,一點都不吃力,因為原子論、相對論與量子力學,都在一步一步地靠近佛教的世界觀。我們大可以用這些科學的論證,來給大家證明世界的虛幻性,這的確讓我們很受鼓舞。

三、痛苦——源自於執著

那我們最終要達到什麼目的呢?

知道世界的虛幻與痛苦本質以後,希望能夠減少自己對這個世界的強烈執著。

我們不要認為,所有的痛苦,都是外在因素造成的。其實,這都是我們自己的內心在作怪,是它在製造痛苦。

所有痛苦的源頭,就是執著。當我們對一個東西非常執著的時候,就會受制於它。它的任何演變,都會主宰我們的喜怒哀樂;一旦我們對它失去執著以後,它就會變得與我們毫不相關,不會支配我們的心境,更不會給我們帶來任何痛苦。

以感情為例,當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非常執著、非常在乎,感情如膠似漆的時候,其中一個人的一舉一動,都會牽動另一個人的心。稍有不遂,便會生不如死;當有一天兩人分手、形同陌路,根本沒有感情的時候,無論一個人發生任何事,也不會對另外一個人產生影響,更不會讓他痛不欲生。

如果死抱著強烈的執著不放,就一定會產生極大的傷害與痛苦。這個傷害與痛苦,還將遠遠超過它當初給我們帶來的幸福。

四、痛苦的分別

釋迦牟尼佛除了告訴我們世界是無常的以外,還說了“有漏皆苦”——這個世界是痛苦的。很多人對此不能理解,所以認為佛教很悲觀、很消極。

其實根本不是這樣。佛說的痛苦有三種:

一個就是“苦苦”,這是大家公認的痛苦,比如生病、貧窮、死亡等等。

另外一個叫做“變苦”,變化的痛苦。是指雖然暫時擁有很好的生活環境,感覺不到痛苦,但如果有一天離開這種生活,沒有優裕的生活條件以後,那時所感受的痛苦比普通人的痛苦還要強烈,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原來的生活,正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舉一個例子。如果我們從鄉下一下子搬到一個公寓樓去住,會感覺很滿足、很幸福;但過了半年、一年以後,又不會心滿意足了,我們又會為別墅而奮鬥;真的住到別墅以後,假如再讓我們搬回原來的公寓樓,就會感覺異常痛苦。

一樣的房間,一樣的東西,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我們從鄉下搬到公寓樓的時候,不是很幸福嗎?為什麼現在從別墅搬到公寓樓,就不幸福了呢?這就是我們內心的不滿足造成的,實際上住在別墅里已經變成一種導致痛苦的因素,這叫做“變苦”。

“行苦”是更細微的痛苦。

《中觀四百論》中講得非常清楚:“勝者為意苦,劣者從身生,即由此二苦,日日壞世間。”世界上有兩種痛苦,社會底層的人往往是身體上的痛苦——吃不飽,穿不暖,還有體力勞動所導致的疲乏;上層的人就有精神上的各種痛苦,這兩個痛苦每天都在折磨全人類

佛永遠不會否定現實生活當中存在短暫、相對的幸福和快樂,但佛認為,總的來說,這個世界用“幸福”這兩個字來形容不太恰當,所以我們要力爭從輪迴當中獲得解脫。五、幸福,來自於心靈

當我們窮困潦倒、一貧如洗的時候,我們會認為:如果有一天自己想要多少錢就有多少錢,住上別墅,開上名車,戴上名表,穿上名牌衣服,那我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但是,如果有一天我們真的發財了,家財萬貫、應有盡有,我們是不是真的像自己當初所想像的那樣幸福呢?也許在頭一兩年的時間中,我們感覺非常好,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很幸福。但這種幸福感不會往上走,反而會往下滑,當幸福感持續一段時間以後,就會慢慢消失,兩三年以後,這種滿足感已經找不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痛苦又會產生。

當我們看到周邊的鄰居擁有更豪華的別墅,更高檔的轎車,原來給自己帶來幸福感的別墅和名車,反而成了自己痛苦的來源。這個時候,自己只有再往上追逐。如果真的得到了,再過一兩年,又會不滿足,這種喜新厭舊、貪得無厭的人永遠都不會幸福。當他走到生命盡頭的時候,也是帶著一種抱怨和不滿離開世界的。這就是凡夫的心態。

現在我們看到了,西方已開發國家不就是這樣嗎?雖然他們的經濟收入,已經在半個世紀當中翻了三番,但他們的幸福指數卻不但沒有同比例增長,反而在直線回落。他們為什麼不幸福?因為幸福並非來自於外界,而是來源於心靈。

我們錯誤地認為,所有的痛苦與幸福,都是外在的東西帶來的,所以我們拚命地去攬權攬財、追逐美色,一直都在往外追求。但金錢和名聲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為了掙錢、為了奪名,人類不惜把自己整個的生命和青春,都投入到工作當中,破壞環境、消耗能源,爾虞我詐、互相算計,卻沒有警覺到,其實幸福與痛苦,都來自於心靈深處。因為我們追求幸福的方法不得當,所以我們得不到幸福。如果這樣都得不到幸福,那我們又何苦呢?

最近美國的一位教授寫了一本非常出名的書,叫《幸福的歷史》。他花了六年的時間,引用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去研究人類的幸福到底是什麼?到底什麼東西真正能給我們帶來幸福?

最後他得出結論,並在書的最後一行寫道:“如同神話里盛過基督寶血的神杯一樣,極致幸福也可能只存在於我們的想像當中…”

可悲可嘆啊!儘管我們把幸福當作神聖的東西去追求,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但真正的幸福,卻是得不到的。不是世上沒有幸福,而是我們追求幸福的方法有問題。

普通人對世界往往會有過高的期望,認為只要自己能夠追求、能夠奮鬥,就一定會得到幸福,如果達不到目的,就非常失望,當失望到無法承受的地步時,就會精神崩潰,甚至選擇一了百了的路。

人們之所以活得不幸福、很辛苦,就是因為不知道世界的本質。得到一個這樣的人身非常不容易,本來我們可以在這個世上活得幸福、輕鬆、有意思,但因為我們的錯誤觀念,使我們喪失了所有的機會,甚至走上極端的路,這是我們最大的失敗。

六、空性——消除執著的金鑰匙

當理論上知道世界的虛幻本質以後,我們能不能從這個虛幻當中脫離、甦醒過來呢?這是有辦法的。

剛才我們講,這個世界只是一秒鐘的萬分之一。實際上,世界連一秒鐘的萬分之一也不存在。因為我們可以把一秒鐘繼續分下去,分為一秒鐘的百萬、千萬、一億、十億分之一,最後可以分為空的,根本就不存在。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哲學與數學上的“無限小”——任何物質都可以永遠無有窮盡地分下去——是一個錯誤概念。

比如說,十塊錢可以分成十個一塊錢,一塊錢可以分成十個一毛錢,一毛錢可以分成十個一分錢,然後一分錢也可以分,可以永遠無止盡地分下去,沒有一個再也不能分的阻礙。但這種思維已經脫離現實,實際上所有的東西不可能是無限的,一個有限的東西一再被分之後,最後只能分成空無。我們的意識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它可以無窮地分,但物質本身的體積卻是有限的,所以會被分完,分完以後,就是佛教所講的空性。

量子力學已經證實,所有粒子最後可以變成波,真空當中有零點能,零點能才是世界真正的基礎。

也即是說,無論堅固的山河大地,還是碩大無比的天體,最後都只是能量而已。當能量的密度足夠的時候,從純能量當中,立即可以誕生一個粒子,成千上萬的粒子聚集在一起,就慢慢組成了這個世界。

諸位可以仔細地思考、分析一下,我們當下的生活究竟是真實的,還是一場虛幻的夢境,雖然我們不能否定今天的現實生活,就像做夢的時候,也無法證實夢不存在一樣。但在佛的境界中,我們所感知的一切,都是虛幻的。七、無掛無礙,輕鬆自在

佛教的世界觀告訴我們,我們不能因為世界是虛幻的,就變得毫無反應,像行屍走肉一樣麻木。也不要把世界想像得太完美,一旦出現一些醜陋的現象,就根本無法面對。其實這個虛幻和現實生活一點都不矛盾。我們照樣可以去工作,去發展自己的事業,因為我們要養家餬口,要生存,但在我們的內心當中,對世界再也不會有以前那么過度的執著了。當執著減少、心量拓寬以後,我們做任何一件事都會很輕鬆、很自在。無論婚姻、感情、家庭等各種各樣的事情,都不會患得患失。如果成功,當然皆大歡喜;即使不成功,或有一天出問題了,我們也知道世界的本質就是如此,該聚合的時候聚合了,該分散的時候分散了,該擁有的時候擁有,該失去的時候失去了,自己無力改變,所以會面對現實,而不會迴避。心裡也沒有一敗塗地的懊喪感,一切都會處理得很順利、很完整、很完美。

所以我們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世界觀,要知道世界的本質,不要以為世界是很完美的,就像我們想像中的極樂世界一樣美好。當然,世界也有美好的一面,但美好不美好,完全取決於我們內心的態度。

在這個世界上,只有釋迦牟尼佛知道世俗人的心態,他非常了解金錢是什麼東西。所以給我們指了一條路,也即給我們制定了一個生活模式,(見《慧燈之光》中的《佛教徒的生活模式》),該怎么樣去生活?怎么樣生活可以更輕鬆、更幸福、更有意思,其中講得很明白,大家可以參考。

懂得佛教世界觀的人不但不會變得更冷漠,反而會比一般的人更懂得關愛與感恩。缺乏佛教世界觀的人在父母去世的時候,孝順的人也會在一兩周當中無法忍受,但一兩周過去以後,就慢慢淡化了;兩三年以後,就徹底遺忘了。

但通達佛教世界觀的佛教徒卻不會這樣,父母離開,他當然會痛苦,但他知道這是一個自然規律,是無法逃避的現實,所以不會有太大的痛苦,但一兩個月、三五年過去以後,他永遠不會忘記父母的恩德,這就是差別,所以我們要樹立佛教的世界觀。

承不承認前世後世、因果輪迴是另外一回事,但我們共同要面臨的,是今天的現實生活。佛教的世界觀建立起來以後,就能給我們帶來很多應對現實問題的訣竅,讓我們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積極、智慧地面對世界。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