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釋仁煥法師開示(1)


時間:2014/10/5 作者:曲措

釋仁煥法師開示

釋仁煥法師簡介

釋仁煥法師1953年1月出生於廣西。法師少年多病,久病成醫,1982年於多苦多難中皈依三寶,1995年因緣成熟剃度出家,拜江西雲居山首座和尚、同安寺方丈慧參長老為師,1997年於雲居山受三壇大戒。現任廣東省化州市南山寺主持。

法師20多年學佛生涯中,曾親近覺明、慧參等十多位禪、淨、密高僧大德,並得四位長老親授傳承法卷。法師初學佛時修學密法,整整20年。2002年於閉關中親證淨土法門之殊勝後,即放下密法,專門研修實踐淨土念佛法門。

法師出家時即立下“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之大願,並發誓“餓死不化緣,凍死不攀緣”。法師講究實修實證,實行實用,不尚空談,以道為依,以德為重,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大慈大悲,一心救世。

在道場建設上,法師不重香火之旺衰,而重在建成道德教育的場所與離苦得樂的基地。於弘法方面,主要教導眾生“以家庭倫常之道完善今生,以彌陀本願之法橫超三界”,以知恩、感恩、報恩為人生第一法,實踐“佛教的教育和佛教慈善同步,佛教的修養和服務社會同步,佛教的文化和構建和諧社會同步”的人間佛教理念。

真正的佛教,它既不是文化也不是學問,而是了脫生死的方式方法。當文化來研究,永遠不能通透佛教的含義。當學問來研究,雖然明白一些道理,但不會得到受用。真正的學佛人是把生死大事放在第一位,然後於完善自己上,發揮自己的生命,圓滿自己的生命。

——釋仁煥

信仰的層次

我們人屬於什麼根機,往往就有什麼等級的信仰。上根的人就有上根的信仰,中根的人就有中根的信仰,下根的人就有下根的信仰,劣根的人就沒有信仰。信仰決定人的素質,也可以說,看人的素質就能看出人信仰的層次。

比如民間的信仰,對當山土地的信仰應該也沒有錯,也值得信仰。但是當山土地畢竟也是在六道輪迴裡面,還沒有成為了脫生死的生命。如果我們信仰沒有了脫生死的生命,我們得到的也是不能了脫生死。因為對方都還沒有了脫嘛,他又怎么為我們做了脫的事業呢?

再比如,人的文化程度分有:沒有文化、國小文化、國中文化、高中文化、大學文化。你信仰沒有文化的人,你也一樣沒有文化;你信仰國小文化,你就停留在國小的層次上;你信仰大學文化,你才擁有大學文化。

站在生活上講,當然什麼都可以信仰,但是解脫和不解脫之間,差別很大。站在解脫上看,解脫者是人才,未解脫的人叫做奴才;解脫的人叫做佛菩薩,未解脫的人就是生死凡夫。

我為什麼要講信仰的層次呢?因為你信仰什麼,你的命就是什麼命。信仰與命非常有關,也可以說信仰能提升生命層次,同時,信仰也可以降低生命層次。往高的信仰就提升生命,往低的信仰就降低生命。生命邁在解脫的道上,就有解脫的機會。如果生命沉迷在六道上,永遠是六道輪迴。就是這么回事。

當今的社會誰的生活更有保障呢?有技術的人,而不是有文化的人。什麼叫做技術呢?別人做不了的事,你能做;別人不願做的事,你能做。這樣就沒有人競爭,你就變得獨一無二。現在我們人就是錯在哪裡呢?見人家做好了,自己才想去做。人家先做出來,那么表達人家看出社會的發展方向,同時人家已經在這方面有良好的技術基礎。當你模仿人家的時候,技術和人力財力,你絕對跟不上人家。人家一提升技術能力,降低銷售價格,你就敗了。人家從技術上,從銷量上,最關鍵是於成本裡面已經比你賺了錢。你後面做的就靠產品賺錢,不是靠成本賺錢。人家是靠成本賺錢,已經不靠產品賺錢。很多人看不見這一招。如果一個人能打破常規,別人沒有的技術,你能學到,而且別人不願做,你又能做,最後你就變成獨一無二。所以有這樣的技術,信仰這樣的道路,你就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為什麼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能說自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呢?因為他做的事情,是沒有差別的事業,是平等的事業。平等的事業人家不願意去做嘛,都是講民族差別、地區差別。他來一招——天上天下,以和為貴!沒有民族界限,沒有國土界限,他提出地球就是一家人,難道不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嗎?

佛教的合掌是表達和合一切,“上與皇帝同坐,下與乞丐同行”。和乞丐在一起,也感覺沒有差別;和皇帝同坐,也感覺沒有差別。大家都想得到平安,平安不是求得到,而是做才得到。怎么做呢?和合一切就是平安,和不了就找不到平安了。

為什麼要拜佛?把架子放下。天上天下,把架子放在地平線上就是平安了。如果架子放不下,永遠沒有平安。生活中,和合一切,生活就完美,就會平安。日常中,能夠把架子放下,就是平安。世間上沒有什麼東西是寶,平安才是無上之寶。不但為自己得到平安,還應該為了合家得到平安,統領合家和合一切。現在我們連家庭都和不了,又怎么能到社會上和呢?

和合就是生命的相互依靠。兩手合起來是不是相互依靠啊?如果不合了,就叫做孤掌難鳴。願望大家從今以後,每想一個道理,每說一句話,每做一件事,首先都要為和合而做,第二,好處讓給別人。好的讓給別人,不好的留給自己,這樣叫做把架子放下。如果好的留給自己,不好的推給家人,能有平安嗎?自己有一分奉獻,有一分愛心,合家就有一分平安;有十分奉獻,十分愛心,合家就有十分平安。

信仰在什麼層次,你就會得到什麼層次的回報。就連極樂世界也是這樣,你喜歡九品蓮花,就住在九品蓮花上。我喜歡阿彌陀佛,其他什麼都不喜歡,我就到實報土,在阿彌陀佛的身邊。本來佛是沒有差別的,但是我們眾生還有差別啊。正因為我們眾生又差別了,才造成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時候,還有蓮花的等級。大家都知道點石成金的故事,手指著路邊一塊石頭,石頭馬上變成黃金,聰明人不要那塊黃金,而是要那個手指頭。所以我不要西方極樂世界,也不要九品蓮花,我要阿彌陀佛就行了。因為西方極樂世界也是阿彌陀佛創造的嘛!

佛教之人本教育

佛教離不開世間。六祖慧能說過: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意思就是說,佛法離不開家庭,佛法離不開生活,佛法離不開事業。而家庭、事業與生活,都是以人為本,所以,佛教的教育總體來說就叫做人本教育。

人本教育,也就是做人的教育與成人的教育。做人做不好了,就很難成人了,這是生命的規律。佛法教育我們:不可缺少善根福德因緣。善根是做人的基礎,福德是成人之道。比如,一個惡人自然不會受到家庭、社會、國家的歡迎,不受歡迎,你自然處處受到障礙。所以佛門教育我們斷惡,斷惡就是善根,就是做人的基礎。

福德,在佛門來講就是慈悲心,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慈就是“我愛人人,從我做起”,悲就是“我為人人,從我做起”。愛就是關心人人,有我們的關心就有別人對我們關心的回報,就是:“我愛人人,人人愛我;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這就是成人之道,也叫做福德因緣。你幫助人了,就等於跟人家結了善緣;你到處結善緣,就善緣遍天下;當你的緣分遍天下的時候,你不就是福德遍天下了嗎?

如果我們沒有把佛教的道理學明白,光拿來念,你就不一定有很多的作用。佛教的道理是做人的教育與成人的教育,不是光念就能完成,應該是做才能完成。

佛陀的教育是理事同步教育。僅僅當理來念,沒有把它當事來做,光念不做,永遠不能得到好處。又念又做才是成功的人。大家想一想,我們念飯不吃飯,肚子飽嗎?所以念經後依經文而做,才能得到好處。念是為了做!把人做好了,就是把經念好了。

把人做好,叫做好人;成人做到位,叫做菩薩。把人做好,叫做智慧的人;成人做到位,叫做覺悟的人。

佛門教育我們:人要有心量,要有肚量。心量就是把人做好,肚量就是成人做到位。生活當中,有主觀有客觀。主觀是我們個人的決定,客觀是外在的影響。覺悟的人,越有客觀的障礙,就越剛強;沒有覺悟的人,一旦有客觀的障礙就崩潰了,做不了事了。

所以大家來學佛,很多同修都說:“我學佛為了渡眾生。”我就問:“那你沒有煩惱了嗎?”他說:“我煩惱很多啊。”我說:“那不行,不能用煩惱渡煩惱。”本來眾生就是煩惱人,你還有煩惱,你去渡眾生,那不是煩惱渡煩惱嗎?

做人,是改變自己;成人,是用良好的形象感化周圍人。沒有把自己改變好,開口閉口要渡眾生,那不行。

做人的基礎是什麼呢?以我的體會來講,要有自尊、自愛、自立,不麻煩家人。麻煩家人了,就是自己有難全家不安。這是從一個小家庭來講,如果從大的角度來講,不要麻煩社會,不要麻煩國家。這就是做人的基礎。

成人之道,就是別人有障礙的,能指導別人離苦得樂,你渡什麼眾生啊?你本身就是眾生嘛。

心態與做事

如果心態不好,帶著煩惱去做好事,最後就變成壞事。因為你帶著煩惱去做,在做的當中,就會這裡也不滿足那裡也不滿意,結果還是造成矛盾來了。所以心態不良,所做的事都不好。

人的心態分有善意和惡意。如果心態有善意,那么你做的事就是善事。大家應當時時刻刻反省自己現在的心態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如果是善意的,沒有什麼理由發脾氣,發脾氣就不是善意了。

我們人往往缺少知恩。有時候別人來幫助我們做事,因為來幫助的人也許都會帶有他個人的條件和成見,沒有理解我們的觀念,本來是想幫助做好事,結果反而把事情弄壞了。

如果是有智慧的人,想幫助別人,就先問一下:“今天我來幫助你,到底我怎么幫最好?你把你需要幫助的事情告訴我。”接受幫助的人應當把個人的事情和對方溝通好,達成共識,然後才得到滿足滿意的結果。去幫助人沒有溝通好,接受幫助的人也沒有溝通好,兩者都有過。要做事,前提是要有溝通,有溝通才能達成共識。

想要幫助人的菩薩,不要帶有個人的條件和成見。真正想幫助人,一定要做到無條件無成見。帶有條件,帶有成見,那么別人自然不接受。所以我說了一句話:理解萬歲。溝通才能互相理解;有互相理解才能達成共識;達成共識以後,才能共住共事。

父母對子女之愛,師長對學生之愛,應該是無條件無成見的。如果有條件有成見,那不是真愛。真愛,就是要把自己的心講明白,表達清楚,讓對方信心歡喜地接受,才算是父母的真愛,才算是師長的真愛。

子女和學生對父母、對師長,不應該講“愛”,而應該是“孝”。孝,也是無條件、無成見的,孝順就是無條件地接受,無成見地接受。如果個人有意見,你先接受以後,才能解釋,應該說:“父母的愛,我全部接受,但是我有一件事需要問父母,如果父母歡喜接受,我就說。我按照你們說的去做,於我們之間也許沒有什麼障礙,但是到社會,到別人那裡,如果別人不接受,那又怎么辦呢?現在跟父母商量,如果有障礙怎么排除?”這就是真孝了。

作為學生也是同樣的道理,沒有理由帶著反對的觀念。因為父母給的是生命的養育,師長給的是慧命的增長。如果作為一個學生沒有謙虛地接受,你永遠找不到智慧的光明,老師也就不願意再講了。父母不教是父母的過,子女不孝是子女的過;老師不教是老師之過,學生不孝是學生之過。

佛教說生命有六道輪迴。在家庭,往往有老祖宗投胎做我們的後代,如果我們打後代,那不是打自己的老祖宗嗎?請問大家相信這樣的道理嗎?

特別是現在人類對生命根本沒有尊重,所以青年人要成家的時候,已經懷了孩子,想要就要,不想要就拉倒。那不是把生命當作垃圾嗎?如果把生命當作垃圾來看,那我們一家人都不應該叫做“人”,應該叫做垃圾桶。如果想成家,第一個念頭,應該為了生育好的後代而成家。

生命是無價之寶,不能把生命當成垃圾。正因為現在很多人把生命當垃圾了,所以各種各樣的災難爆發得非常多。願望各家各戶把自己的子女教育好,教育他們尊重生命,教育他們成家立業必定為了生育後代而成家,要為老祖宗生一個有用的人才,生一個光耀祖宗的人才,生一個對家庭有用的人才,生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生一個對國家有用的棟樑。子女不懂得成家的道理,完全是父母之過,因為父母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連父母都不知道生命的重要。

學佛和不學佛有什麼不同的地方?我感覺到很多學佛人都把學佛神秘化了,我看佛所講的一切經文,佛所講的道理,就是教育我們:第一、懂得做人的基礎;第二、要有成人之道。做人的基礎就是說,生命必定要接受教育,做一個有禮儀有規矩的人,有禮儀有規矩才能有條件成人。成人是到社會去發揮,做人是在家庭上規範。

《地藏經》介紹地藏王菩薩如何孝順父母,介紹觀世音菩薩慈悲普利十方。地藏王菩薩的孝順是做人的基礎,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是成人之道。為什麼地藏王菩薩以出家身來孝順父母?出家表示接受教育,才懂得孝順父母的大道。在家庭做得到了,你到社會去教育人,才有說服力。

有些人說:“我念《地藏經》是為了懺悔。”那你懺悔哪方面啊?首先應該是懺悔自己虧了孝道;念觀世音菩薩,是念出菩薩的慈悲心,自己要像菩薩一樣,無私地奉獻生命,普利十方。菩薩的心是善意的,是沒有惡意的。學佛人就是要學:心中沒有惡意,完全是善意。不學佛就不懂得:心中的善意就是善根福德。

有病的同修,你們敢說自己從來沒有傷害人?你生病就是你傷害人的果報了,病就是暴露人心中的惡。今天願望大家共同反省心中的善惡,找出自己善的一面與惡的一面。找到了就是清淨的人,找不到永遠不得清淨。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