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黃念祖:無量壽經(第20集)


時間:2014/12/13 作者:果林果梅

善導大師所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佛為什麼出現於世?唯是唯獨,就是要說阿彌陀佛本願之海。這兩句話是中國話,中國人都聽得懂,也沒有多少名詞術語,誰不懂?但是真能懂就了不起。佛所以出現於世,就是專來說彌陀本願之海,什麼道理?其餘說那些是什麼?怎麼說唯說?是這麼回事嗎?能接受嗎?如果不能,什麼理由?就這兩句話,還不能懂。所以佛經語深,一個法門的深淺不在於名詞術語之多、繁難,就這兩句話有什麼難懂?但是只有佛跟佛才能夠究竟徹底懂。所以佛經說難聞,這才能體會難聞。往往在大家看見很平常的語句之中,而最深、最奇特之法在裡面,這兩句話。善導大師,日本人尊奉,現在有幾千萬的淨土宗,這都是由於善導大師的教化,稱為彌陀化身。我們現在正在說的就是彌陀本願之海,這是個大事,佛之所以出興於世,就是為這個。大家出家、進佛學院,也就是要聽這個,這不就是很自然嗎?佛唯說這個,我們也應當唯聽這個。不是說別的不聽,這個是核心,這個是根本,這個是歸宿。就把本願的功德在這個地方我們說一下。

上次,第二十願的「臨終接引」,這也是淨土宗最殊勝之處。由於你能符合彌陀的大願,在你臨終的時候,彌陀的大願就對你落實,佛就來迎接你。這個時候,上文已經說過,這是一個心中最亂的時候、最顛倒的時候,也是一個最痛苦的時候,要靠自力,這個時候正念分明很不容易;但是彌陀的本願,這時候佛來迎接你,佛以三昧力使你也同入三昧,你自然就能念了。迎現其前,須臾之間就是很短暫的一點時間,幾分鐘就到了極樂世界,就作阿惟越致菩薩。上次講到這個地方。

「阿惟越致」,有的說「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轉」,就是菩薩的階位。這個有三不退,第一是位不退,你所得到的地位不再降低了,不再往下退。位不退是入聖流,不再變為凡夫,這就位不退。這個位不退,根據咱們娑婆世界情況來說,藏教的初果,證了小果,他就不是凡夫,不再變為凡夫。當然,還要七個來回才最後證果,但是他不再下降。還有通教的見地、別教的初住、圓教的初信,這都可以達到位不退。第二,行不退。行不退,他都一直是度生,他不再退為二乘,不是只求自度。這是什麼情況?這個叫做所行的不退,他一定要度生,行不退。這個也很不容易,舍利弗過去到了六住,他還退。所以,一般說的行不退,需要別教的十向、圓教的十信、通教的菩薩。藏教就不可能了,藏教根本沒有資格,藏教他就沒有發大乘心。所以要通教以上,通教的菩薩,別教到了十向,圓教的十信,他不會退失。我不度生了,我先求自己解決問題,不管別人,那就退了。第三是念不退,這個最高。念不退需要什麼?需要圓教的初住、別教的初地,就是地上菩薩,登地,藏通別圓,別教到地上的菩薩。我們一般說的地上菩薩就指的是別教的菩薩,不是通教的菩薩,是別教的菩薩。地上菩薩是很高很高的,念不退是念念流入薩婆若海,流入如來的智慧之海。你每一念每一念都流入如來智慧之海,那是什麼境界?所以不是凡夫,遠遠不是凡夫。

我剛才說別教十向就是行不退,別教要初地、圓教的初住才到念不退,地上菩薩才能到念不退。別教的菩薩念不退是很高了,所以就說這個不是凡夫的事。所以明真長老才跟我說,這個念頭還是老跑,那就不是念念流入薩婆若海。這都是真實話,他沒有自己吹噓自己。因為這些大德他說真實的話,我們就讚嘆,沒有虛假。所以要到了通教的菩薩、別教的十向、圓教的十信才行不退;別教要登了地,圓教到了初住,這已經破無明,他是破無明了。這個比禪宗的開悟,禪宗開悟是很短的一個時間伏了無明而能見法身,但是它是剎那間事,不是初關,要能安住於法身就破重關了。這個不一樣,他這個到了念念流入,他是破了無明,真正到了地上菩薩,證了地上菩薩。不是悟,悟當然是證悟,你能夠見一見法身是有所證,但是證底下加了個悟字,不是我單純的證。所以就是說只要是發心符合彌陀的本願,佛就來迎接你,不管你是什麼五逆十惡,只要你符合這個願,佛就迎接你去往生,往生之後你就是阿鞞跋致。

所以蕅益大師讚嘆極樂說,極樂之最殊勝者在於它的凡聖同居土。咱們這也是凡聖同居土,咱們這是凡聖同居的穢土,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的淨土。十方世界都有凡聖同居土,有的是穢土,有的是淨土,但是以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這個凡聖同居土是最殊勝,真是如此。殊勝在哪呢?在於凡夫去了就是阿鞞跋致;他雖然是阿鞞跋致,他不退轉了,可是他還是凡夫。這十方世界之所無,是情見所不能達到的地方。所以蕅益大師真是非常殊勝,了不起!印光大師讚嘆,他說釋迦牟尼佛來作注《阿彌陀經》也不能超過蕅益大師,就在於這些地方,他把這個問題給你點出來了。你說他是阿鞞跋致,他還是凡夫,本來要是最後的念不退,他需要至少是別教的菩薩,但他不是,他是凡夫,還是凡聖同居土的凡夫,可是他是阿鞞跋致。所以這個十分矛盾的在極樂世界統一了,這十方世界所無有,這完全是彌陀大願之力。

因此為什麼說你要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你念《藥師經》修得非常相應,藥師佛說你臨終的時候我派多少菩薩護送你到極樂世界。因為你去的地方還是個凡聖同居土,你不是去的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所以你還是容易去。去到之後又有什麼可貴?所貴者就是阿鞞跋致。所以十方諸佛讚嘆就是如此,又容易,又殊勝。你容易得到的東西往往是不殊勝,殊勝的東西你不容易得到,這是極容易、極殊勝,是第一的容易,第一的殊勝,同時。所以是不可思議,「十方世界之所無,唯極樂所獨有。如是勝異超絕」,勝是殊勝,異是奇異,超是超出,絕是絕待、絕妙,「言思莫及」,言語、思想都不夠。所以蕅益大師他就說,「非心性之極致,持名之奇勳,彌陀之大願,何以有此。」如果不是自己的本心(妙明真心),自己本有的佛性,這極致,登峰造極,持名奇異的功德,彌陀的大願,要不是這些原因,如何會有這樣的一個現象,這樣一個情況?所以就是說四十八願是佛教裡頭像射箭的箭靶子的紅心,第十八願、聞名往生都是阿鞞跋致,是紅心當中的紅心。所以宗門常常說,「好手當中稱好手,紅心裏面中紅心」。學佛要達到這個,你要參禪,你要明心見性;念佛,你要念佛往生,二十願就是這樣。第十八願是十念必生,第十九願聞名發心,第二十願臨終佛來迎接,所以十念必生就是由於這個地方來的,佛來接引你、加被你。

底下二十一,這個特點叫做「悔過得生」,重點在悔過。前頭我們都講過,「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就念我國,心中老想著我國。「發菩提心」,所以修什麼都要發菩提心,除非你現在只想當一個職業的佛教徒。也是一個職業,我可以有工資過日子,目的只是如此,那就算了。你真要有所成就,不管你去修哪一方面,都需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堅固不退;植眾德本」,修種種德的根本。德本,念佛是諸善中王,也是德中的根本。以至誠的心來回向,「欲生極樂,無不遂者」,沒有不滿願的。這又給你一次擔保。

這跟前頭不是一樣了嗎?本文的特點就指的一個過去生中有很重罪惡的人。過去生中很有罪惡的人,我們就以悟達國師是最好的一個例子。他是國師,在隋朝是國師,國王雕了檀香的寶座,請他升座說法。在升座的時候有一念自滿,他在漢朝時候的冤孽就找上他,馬上長了個人面瘡。人面瘡是很苦惱、很疼、很奇怪,有時候他去看戲,要把這個人面瘡露出來對著戲台讓它看戲,它要吃這個吃那個,種種的痛苦,沒有法子治的,是絕症。人面瘡長在膝蓋上,膝蓋是神經最多、關節最多。而且長得像個人臉,也會吃東西,這是一種冤孽病。國師長了人面瘡是一落千丈。他這是什麼?漢朝的時候他是袁盎,他給國王獻策,把宰相晁錯給殺了。晁錯含冤不服,多少生要報復,但就是沒有機會,他都是高僧。等到隋朝,他升座這一念驕傲自滿,人面瘡就長出來了。所以我們要知道,你要說我這一生沒幹壞事,你前生是幹什麼來著誰知道?種種的宿業。

「若有宿惡」,就是說你過去生中肯定是有,一般人肯定是有,我今生也有,過去生也作惡,五逆十惡大概都是有,聽到佛號、聽到極樂世界就悔過,改!一切罪從懺悔滅,一切福從恭敬生。尊法重道是恭敬心,所以我們禮拜一切一切,恭敬和不恭敬差別很大。罪只有從懺悔滅,你不能夠以你做好事來贖罪。做好事得福報,做這個罪你是得惡報,你要消滅這個報你只有靠懺悔,用懺悔滅。所以都是許人悔改,都是同樣的,你肯改就是好。「為道作善」,他就是修道,按著佛的教導來做許多善事,還要持經、持戒,以這些的功德發願,願意生到極樂世界。

前頭這些不是都有了嗎?他說有了過錯,他悔改,他求生,這種人,「命終不復更三惡道,即生我國」。他命終之後不再要經過三惡道,就是他前生的罪惡應該要入三惡道。所以有的時候我們以今生行善,我們這個因果很殊勝,這個力量很大,死後就生天。可是過去老帳裡頭,要入地獄那本帳可以往後擱,可能生天之後,從天上下落之後又入地獄。所以天帝五衰相現,他自己用天眼通,他知道自己將來要去哪,一看,到某個世界驢耳朵里長個瘡,這瘡里長了蛆,變成那個蛆。你看三惡道,不但是動物,而且是動物中下等,驢耳朵裡面的蛆。他就害怕,求佛,佛教他持咒等等的。阿難看見餓鬼,他說你怎麼這麼苦,這個樣子?餓鬼說,你三天之後就死了,你就跟我一樣。阿難就害怕,所以才有焰口、水陸這些法,佛就救度他。這是過去,這都是入三惡道,餓鬼是三惡道,變成蛆也是三惡道。所以要入三惡道,可是往生極樂世界之後就不再入三惡道,什麼罪都不入了。

所以在這個地方就進一步說明,所謂這個地方是帶業往生,要不是帶業往生,這句話就完全用不著。用不著就是廢話,怎麼阿彌陀佛發願有這個廢話?就是說實際是如此,大家往生的都帶了很多罪業。所以現在大家很多對於淨土宗沒有很深的研究,有的人就說不可能,不能夠帶業往生,消業才能往生,那就沒有淨土宗了。有的人說帶業往生是帶善業,那還用說?就是帶罪業,帶惡業往生,帶惑往生。你有惑就有罪,你惑沒有破,你到了極樂世界,你還是凡夫,你有惑。你真能破了見思,你就是聲聞、緣覺;你再破了塵沙、無明,就是菩薩。惑都在那去破,業在那去消。所以這一點很重要,悔過。因此我們也不要怕,我們過去生中還有什麼宿惡,我們這個修法不斷在懺悔,天天懺悔,天天上殿文中都有懺悔,而且我們從內心中也在懺悔,從懺悔滅。而且我們改,我們現在都在持經戒,都在念佛求生種種的。

這個念佛不一定就是說必須大家都是淨土宗,你持咒、你修禪,你什麼都可以,總之以你根本修持來回向,那就不復更三惡趣。這裡所有的業,關於消業跟帶業,我給他們說,我說你只要是肯消業(我知道有業,我肯消業),你有多少業,你往生的時候都可以帶著,阿彌陀佛替你包了,都可以託運。如果你知道有業,你就是不肯消,那你往生不了。因為什麼?因為你沒有消業,消業才是懺悔,以行動表示。所以你肯消業,不管你還有多少業都可以帶;你根本不承認業,不肯消業,那你也往生不了,就是這麼一個關係。這是第二十一。

第二十二里頭包括三願,第一個是「國無女人願」。「我作佛時,國無婦女」,這就是第二十二願,國無女人。國家沒有婦女,都是統一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前頭已經有了,既然如此,那就沒有女相,都是大丈夫相。所以敦煌畫的西方三聖,觀世音菩薩畫鬍子,都長鬍子。咱們這廣化寺他們有人畫佛像,畫的觀世音菩薩完全像個女的,我說這個不大如法,完全畫成個女的。畫畫的人有點不同意,他說都這麼畫。我說你沒看見敦煌畫的有鬍子,他三十二種大丈夫相。觀音菩薩無所謂男、無所謂女,畫成女的完全可以,你畫魚籃觀音原來就是女的,但是你畫西方三聖畫成女相就不如法,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國無婦女。這是第一個願。

第二個願是「厭女轉男」。有人很貪戀這個女身,有人厭離這個女身。厭離怎麼能達到目的?「聞我名字,得清淨信,發菩提心,厭患女身,願生我國,命中即化男子,來我剎土」,這就是什麼?厭女轉男願。你既然厭患,你命終的時候怎麼樣?你就已經化成男子,就是這樣來生。就好像《法華經》那個龍女,八歲的龍女,舍利弗輕視女身,舍利弗三次都是,一個是在《維摩詰經》,還有一次一個長者女,輕視婦女,最後證明他不如婦女。《法華經》龍女成佛,他看不起龍女,龍女就說你看我當時成佛,當時就化成男子就成佛,在世界上成佛,八歲的龍女。這是一個顯教的,轉換為男身然後成佛。往生也是如此,他在臨終的時候,他去極樂世界的那個身是男身。第二個,厭女轉男。

第三就是二十四願,「十方世界諸眾生類,生我國者」,十方世界來生到極樂世界的,都是在七寶池蓮花中化生。極樂世界有七寶池、八功德水,都在七寶池的蓮花,在蓮花中生長出來,蓮花化生。這個化生是很高的化生,就是自然變化而生,不需要父母,不需要外緣,就是彌陀的願力和你功德的相應,自然化現而有身。這就是蓮花化生願。所以極樂世界所有去的人不是咱們這個血肉之軀,也就不需要父母,國家也沒有女人,就在蓮花中化生。不是靠濕,濕也可以生,胎卵濕化,濕也可以,這個不是由蓮花中的濕而生,這大家要注意,這是化生。

為什麼要用蓮花?根據《大日經疏》,世間喜歡蓮花,覺得蓮花很吉祥、很清淨。大家都有這個感覺,君子愛蓮花,覺得它出淤泥而不染,它很清淨。蓮花也很吉祥,所以大家很喜歡,看見就歡喜,世法如此。密藏之中,指的密法,密藏之中是怎麼樣?密藏之中,妙法蓮花,是最秘密吉祥。妙法蓮花,這個蓮花中表了很殊勝的法,一個就是它的花多果多。有的是有花無果,有的有果無花,無花果就是有果無花,很多開花它不結果,這個世界上很多。但是蓮花有花有果,不但有花有果,而且花也多果也多,你看花有很多瓣,果裡頭很多蓮子。不但花多果多,而且蓮花最殊勝的意思是因果同時,這個表現了一個最殊勝之法,也就是很難信之法、很難思之法,因和果同時出現了。我們一般的想法是從因到結果,先有因而後有果。先有因後有果,這就是一般的漸教,就是三大阿僧只劫不斷的種因,不斷的得果,不斷的輾轉增上。圓頓之教因果同時。所以淨土宗說「念佛時即見佛時,見佛時即成佛時」,你念佛時就是成佛時。所以比宗門還要頓,宗門是你開悟之後,你才是是心是佛。你現在在迷,但你只要念,你念你就是,因果同時。而你心在造其他的業,你又是因果同時,你的那個果就出現,你就那個去了。我要不念我就是黃念祖,我念的時候那不是黃念祖。所以妙法蓮花,為什麼一切佛都坐在蓮花上?就是表示所顯現的是因多果多,因果同時。所以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因果同時,你才發菩提心你已經成佛。所以這些說法全是圓頓法、圓頓教,不同於大家過去所學的,就和始教那個闡提不成佛就不一樣,剎那成佛;跟終教的必須三大阿僧只劫不一樣,因果同時。所以念佛時即見佛時,見佛時即成佛時,一聲佛號一聲心,你的妙明真心,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全體是妙明真心。所以妙法蓮花,往生極樂在蓮花中化生。極樂世界的九品蓮花正是顯大日如來的密意,這是密意,密法的密意,是最秘密的吉祥、殊勝的吉祥。上面這三個願,很詳細的一些可以作參考,大家自己翻一翻。

第二十五起跟上頭有所不同,上頭從十念必生,然後發菩提心,廣植眾善,臨終佛來接引;最後說到有宿惡悔過得生,不入三惡道,女人臨終轉男身往生極樂世界,這都是往生的。第二十五以下就是天人禮敬、聞名得福、修殊勝行,這個裡頭沒有提到往生。因此念佛不是說所有念佛的人個個都是往生的,往生是其中殊勝的,但還有一些是所得的好處。你肯定是得好處,你看現在天人禮敬是好處,得福是好處,來生修梵行是好處。所以這三個願是指雖然聞名,雖然也信樂,雖然也禮拜歸命,也來修菩薩行、修種種善,但是這個功德不如前面的,這是這三願。「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禮拜歸命」,這個都不需要解釋了。「以清淨心」,清淨心也解釋過了,「修菩薩行」,菩薩行就是六度萬行,他就修六度萬行,廣修六度。現在很多人修橋補廟,到處趕拜道場,種種隨喜功德,他拿些錢,甚至於給人治病施藥、印經、造像,種種的六度萬行,但是它這裡頭沒有強調。持名是諸善中之王,三輩往生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這個發心很重要。上次說的元曉,朝鮮的大德,他講了兩種,一種是四弘誓願,這是緣事發菩提心,還有勝義諦菩提心。緣事發心還比較容易,勝義諦菩提心就很難發起,能理解都不容易!就是不落二邊,勝義諦,第一義諦,能夠了解第一義諦,發了第一義諦的心,無佛可成,無眾生可度,我還是願度一切眾生皆成佛道;雖然度一切眾生皆成佛道,也無佛可成,也無眾生可度,是這樣的心。這還是勉強用文字來宣說,實在是言語達不到。所以你看這個裡頭沒有發菩提心,也沒有提一向專念,「諸天世人」,不但是人,各天都恭敬你,也就護持你。得到天人禮敬,這是第二十五願,這是聞名所得的一個好處,「莫不致敬」。以上是二十五。

「若聞我名,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諸根無缺」,這是第二十六願,這是「聞名得福願」。聞了我的名,這個聞名我們要知道,經中常常有這個話,一聞就怎麼樣,一聞就怎麼樣,這個聞字跟那個一經於耳我們要分別,經文中「一經於耳」,什麼咒一經於耳,什麼咒你一聞,這兩個要有所分別。一經於耳就是一碰你的耳朵,指的就是這樣;一聞就要深入一點,一聞之中包括信受,這叫一聞,不等於一經於耳。我們說那個咒一經於耳,那個鳥它來生就不當鳥了,就是這樣,一經它的耳朵就行了;咱們這個聞包括信受,我相信,我接受。

聞名之後,一聽到名得到什麼好處?壽終以後生尊貴家。生尊貴家,有的生到貴族,有的生到許多有學問的婆羅門。婆羅門雖然是外道,不過當時在印度,婆羅門都是有學問的。所以歐洲人很多讀書都在教堂裡頭,宗教和學術有密切關係。生到種種尊貴之家,「諸根無缺」,眼、耳、鼻、舌、身、意,最要緊的還是意根,這個人很明白,不糊塗,不顛倒,沒有精神病(最苦是精神病),這就是聞名的好處。所以第二是聞名得福。原來一聞這個名,你信受,你就怎麼樣?來生你就可以生到尊貴家。是以這個因,聞名得福,得了這個果,一個因,一個果。你這一生還造了別的因,有別的因,那又是另一件事。

最後,「常修殊勝梵行」,這個是「修殊勝行願」常常是這樣,修殊勝的梵行。所以下一生你發心修持趕不上前頭種種的,你就是當世也得到天人的恭敬,來生生到好的環境,而且你自己可以修殊勝的梵行。梵行是清淨的行,一般是指的離欲的行。這個梵字指的是梵天,梵天就無欲,梵天就是色界天。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最低,一般說玉皇大帝是欲界天,上頭有色界天,梵天。梵天雖然有形色,他已經不是像咱們這樣的血肉之軀,他就離開了淫慾。你要是直出,一般的修持來說,你做一個人,你這一生之中只要有一次男女之間的這種生活,就沒有資格生到梵天。所以不要以為生天容易。所以這個橫出三界真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你只要有一次,這是一般的情況,當然你特殊修種種的功德那又另當別論,不然的話就不行。梵行就是指的清淨的行,清淨無欲之行,所以斷淫慾的天都叫做梵天。《法華經嘉祥疏》它說,通說則是一切的戒都叫做梵行,特別說斷淫是梵行,這都是離欲。可是另外一個解釋就深入了,他說「梵行之相者,梵名涅盤」。現在一般人說,現在咱們學印度,現在他們西方這麼學,學印度是連佛教和梵一塊學的;學中國也是,咱們把佛教禪宗等等的,和老子(道教)一塊學、《易經》什麼。他們所說這個梵就是指的婆羅門的一些教,真正梵的另外一個深刻的意思那就叫涅盤。所以梵行是根本法輪大涅盤,就是法身德、解脫德、般若德三身圓滿的德的涅盤,梵行是指的這個,而這個行就是萬行,達到大涅盤之行,就尊稱為梵行,所以這個就是深義了。現在咱們說修殊勝梵行可以包括兩個意思,這兩個意思都有,因為什麼?因為聞名的功德實在是不可思議。所以底下稍微提了一下跟一經於耳之不同,《尊勝陀羅尼經》,就是一經於耳,飛鳥、畜生等等的,一聽見這個陀羅尼,「一經於耳,盡此一身,更不復受」。這些動物,只要耳朵里聽過這個陀羅尼,這個聲音進了它耳朵,它就不再受這個身,這是一經於耳。它沒有什麼叫信受,我們這所謂的一聞指的信受。

下面是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這四個願在一段裡頭,文字非常簡練,包括的內容非常豐富,把五種原譯精華的東西都攝集在一起。「我作佛時,國中無不善名」,國中無不善名就是第二十八願,「國無不善」。國裡頭沒有不善的名字,就是《阿彌陀經》說鸚鵡、孔雀,我這國中沒有三惡道,連名字都沒有,何況有實?這些鸚鵡等等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阿彌陀經》裡說了,無不善名。龍樹大士解釋,「彼尊佛剎無惡名」,阿彌陀佛這個佛剎裡頭沒有惡名,沒有所謂三惡道的名字,「亦無女人惡道怖」。出家做比丘,種種這樣的來干擾,就是咱們近代的一個例子,一個人在天津講經,講得很不錯,大家是非常讚嘆。後來大家就找一個娘姨給他洗洗衣服、做飯,他就跟這個人發生了關係,就還俗了。還俗,後來他就到北京,就很苦,他就在後門那個地方賣菜。有一天一個可以說當年聽經的人走到那看到他說:你在賣菜,你不是當年那個什麼法師嗎?這一說他非常慚愧,痛哭,就回去,回去就死了。所以就是說他理解不是很淺,這是一種干擾,很大的干擾,他就是什麼都垮了。所以要善自護持。極樂世界沒有這事,國無女人,它就是這個好處,都是大丈夫相,而且沒有惡名。極樂世界還有,龍樹說得很好,「無有諸趣惡知識」。我們現在就是種種的惡知識,他以善知識的面貌出現,而實際他是惡知識。現在我們修道之難就難於你分別誰是善知識,誰是惡知識。你要尊師重道,你尊的是什麼樣的師,你重的是什麼道,你從惡知識那來一點邪道你要去尊,最後就《楞嚴》所說的:師及弟子,俱陷王難,死墮無間獄。極樂世界多好,沒有這一切恐怖,國中無不善名,何況有實。龍樹再發揮,沒有女人,沒有這種干擾,沒有諸趣的惡知識,天趣的、人趣的、修羅趣的、畜生趣的、鬼趣的,當然地獄趣不會成惡知識,他還不自由。鬼趣的惡知識就有,現在一個大氣功師,可以隨便出入中南海,他的後台就是惡趣的善知識,惡知識稱善知識。第一個大願,無不善,所以沒有退緣。為什麼沒有退緣?他從因上就給你隔離了,沒有這些問題。

底下,「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同一心,住於定聚」,這個就是第二十九願「住正定聚」。生我國者,他不但是形狀相同,都是三十二種大丈夫相,沒有差別。不像咱們世界上,這是黑皮膚、黃皮膚、白皮膚、棕皮膚,分成人種的差別,希特勒就認為他這個人種是世界最高,產生差別,產生鬥爭、壓迫。極樂世界同一相,不但同一相,同一心,住於定聚,定聚就是正定聚。這個正定聚咱們先保留一下,還談國無不善名,靈峰大師這裡有一段還要介紹一下。就像他說的,極樂世界鸚鵡、迦陵頻伽等等鳥,靈峰大師他回答說,既然不是罪報所生,每一個名字都表示什麼?既然它這個本體是如來變化所作,名字就表達的是如來的究竟功德。所以白鶴就是究竟白鶴,這還不是性德美稱嗎?不但是沒有惡名,蕅益大師把它解釋是一種美稱。再考證,在《觀經》,《觀經》說「如意珠」,如意珠是摩尼珠,是寶珠,能出生一切寶,「湧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為百寶色鳥」,百種寶,這之間就眾多了,各種顏色的寶色的鳥。所以就是說極樂的依報、正報都是如來果覺所莊嚴的,是住真實慧所專志來莊嚴的。眾鳥是阿彌陀佛的變化,所以極樂世界從此我們可以知道,它的一個顏色、一個香味、一個微塵,任何一個名字,都表示是性德,都是中道,都是不可思議法界的全體大用。所以無不善名,不但是無不善,而且都是不可思議的功德。

底下我們再說「住於正定」,正定是正定聚的簡稱,聚就是類。眾生可以分為三類,也可以分為三聚,就是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分為三類,正定是一類,邪定是一類,不定是一類。這三種分類有三個提法,大乘和小乘有所不同。一種是日本《會疏》中的提法(它都是有根據的,不是他本人這麼提的),「以必墮六趣為邪定」,你必然要墮到六趣,這個是邪定,一定會達到菩提證菩提果的叫正定,中間上上下下沒準的叫做不定。這個邪定就很低,必定要沉淪六趣的是邪定。再一種就是說,必定證悟的是正定;必定不證悟的是邪定,你一定證悟不了。你現在跟著這些惡知識,修他的邪法,住他的邪定,你還能證、還能悟嗎?不可能,這是邪定聚。介乎二者之中的,這個就是不定聚,有緣就會證悟,沒緣就證悟不了,這是中間的。而決定證悟不了,他已經肯定的投了邪師,行他的邪法,不會回頭了,那就是邪定聚。

第三種,《起信論》裡說,「十信以前之凡夫」,沒有達到十信,就是說現在很多居士,還有很多出家人,只要你還沒有達到十信都叫邪定,這個要求高了。這是大乘法,所以要求也不一樣,我們不強求一種。在十住以上才是正定,別教有十住,十住以上才是正定,決定成功。在十信,你在十信位是不定,十信的人就如春風中的柳絮,風颳來柳絮上上下下,在十信位中就如柳絮升沉不定。所以我們有的時候不要就相信我現在這個水平,你現在這個水平不見得一定增長,不但不是一定增長,而且不見得會保持得住,它如柳絮忽上忽下,這十信位。所以我們就是必須要討一個決斷,入正定聚很重要。龍樹菩薩說:「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修行種種,以佛願力的緣故得到往生,得到往生,佛的力量來住持,你就入了大乘正定聚。正好解釋這一段,龍樹菩薩所說正好解釋這一段,你就入了正定聚,入了大乘正定聚,也就是說十住以上才是正定,不管你是凡夫,你也入大乘正定聚,這個是極樂世界的特色。正定聚是什麼?就是阿鞞跋致,不退之位。所以住於定聚,就是住於正定之聚,屬於正定之內就決定成就。所以三種解說都是如此,雖然中間有不同,一個是必定證菩提這叫正定,這是一種,一種是必定證悟的叫做正定,一種是十住以上叫做正定,都是;正定是一致的,邪定、不定的說法有不同。正定是一致的,那就夠了,夠解釋我們的問題了,往生都是住於正定。

這個裡頭再引申一下,看大家能不能同意。本經二十二品裡頭,《唐譯》裡頭的原文,「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當生」,大家注意,若當生,已生住於正定之聚,這剛才有了。在二十二品裡頭這裡有「若當生,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我們要考慮考慮。若當生怎麼講?應當生,還沒生,咱們算不算?所以《唐譯》二十二品裡頭所引證的話跟這段話結合起來,足顯彌陀大願之力,雖沒有往生,可是你臨終會往生,這是當生,佛會來接引。你現在雖然沒有往生,你還是個人,你已經住於正定之聚,你不是升沉不定,你超過十信位了,這才叫不可思議之法,所以是大恩大德!若已生,若當生。《阿彌陀經》,「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今天大家發願沒發願?現在可能有人還沒發願,你只要發了願,都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既然不退轉,那就是正定聚。所以淨土法門不可思議就是在這。

你要說它淺,剛才善導大師那兩句話誰都懂,那不是很淺嗎?你要說它深,我也沒完全懂。善導大師就說,「此願亦具現生不退之密意」。所以善導大師是了不起,蓮池大師他們都欽佩,他說大家傳說是彌陀的化身,縱然不是彌陀,也是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之類。他是戒行種種的,見著婦女從來不露齒笑;所有錢都拿來寫經,就是教化一切念佛,在他那個時候長安城裡頭沒有一個人不念佛。「文中若當生則指求生之人,亦入正定聚」,這是一個不共的說法,善導大師所說,別的人還沒有這麼說,所以這個地方也把它一塊介紹。所以一生到極樂世界都是同入一個心,都入於正定。他說沒有退緣,沒有惡知識,而且都入於正定,自己的水平也達到這方面,環境是這麼好,水平這麼高。

「永離熱惱,心得清涼。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這幾句就是第三十願「樂如漏盡」。熱惱,人為苦所逼,弄得身上都發熱,心裡頭很煩惱,這叫做熱惱。《法華經》裡頭說,「以三苦故」,有三種苦,在生死中受種種的熱惱。在極樂世界沒有眾苦,但受諸樂,所以他永遠離開熱惱。它一切都是增上,一切都是殊勝、美妙、清涼,所以就永離熱惱。而且不再入三惡道,將來他就是到其他世界去了,依他的願力,他也是不退。所以他就是永離熱惱,心得清涼,在極樂世界這是一種。他所受的快樂猶如漏盡比丘。漏是洩漏之義,也就是煩惱的另外一個名字。因為你煩惱在這存在,它活動,你的心就被它所牽引,念念都是這個,這一念又引一念,一念又引一念,煩惱它不斷,心就跟著煩惱跑,就像水流一樣流出,所以叫做漏。你的心老跑,從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門,天天都在煩惱之中,所以叫做漏。斷盡煩惱的比丘,沒有煩惱了,稱為漏盡比丘,就是阿羅漢。所以這個通,前五種通是有漏通,天耳、天眼等等的,第六通是漏盡通,這才是無漏通。有漏通是其他的外道邪魔也都可以得到,唯獨漏盡。當然漏盡,就不叫外道,叫阿羅漢。所以這個就是如此,他如果能得漏盡通,他就是阿羅漢;但他不是,他也不可能。所以漏盡比丘他沒有染著,這個樂是真樂,是大乘的法樂。所以就是說,在那的人雖然還是凡夫,但皆是沒有熱惱,心得清涼,受的快樂跟漏盡比丘一樣的快樂。這種所謂法樂、法喜,非世間這一切的快樂,聲色、飲食、男女等等,所能比於萬一。這是第三十願。

「第卅一,不貪計身願。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他們這些到那的人沒有不善名,也沒有惡趣的惡知識,都是一心住於正定,沒有煩惱、清涼,跟漏盡的阿羅漢、漏盡通的比丘一樣。底下再說,如果有人起了一種心念,他還貪計身,貪戀這個身,在那老考慮這個身,老為這個身做打算,貪計身。年歲大的有一種人,成天所關心的就是吃點什麼、練點什麼,把這個身體保養好,看種種的養生之術,就補這一堆肉,種種都想著多待一會,身見。極樂世界也沒有這個,他要起貪計身者,沒有人起這個。身見是見惑的頭一樣,所以我們說要破見思惑,你破了見惑才證初果。所以豎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按正規的出叫豎出,那是十分難!你要是破見惑,剛剛證初果。見惑中頭一樣就是身見。我們在座這一位,他從前見明心長老,就告訴他你要去破身見。這開示得很好,練氣功的人整個在身見裡頭。外道九轉丹成,我脫一個舊殼子,換了一個,又出來一個我,屍解一次又屍解一次。我一個老同學,他的祖上見過已經三次屍解的人,他那個身體一晃就過了,你看著有個身體,手一摸,無障礙。經過三次屍解,但是他究竟還是外道。

所以破見惑,見惑就是十樣東西,第一個是身見,第二個是邊見,總落邊,不是有就是無,善惡種種都是二邊,是非、邪正種種。所以老子他就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就是破這個邊見,聖人要不死光了,大盜沒有完,大強盜沒有完。中國就是因為我們的基礎好,有孔子、老子之學,世間和出世間都有一定的基礎,所以佛法來,大乘佛法就是中國接受了,印度附近的鄰邦,他們都接受小乘的多,接受大乘的就是中國,達摩也來,東土有大乘氣象,所以我們這個國家是很光榮。

邊見,還有就是見取、戒取、邪見、貪、瞋、痴、慢、疑(懷疑),這十個都破光了,當然貪瞋痴慢破的是粗的,欲界的,後頭還要破色界的、無色界的,都破光了就是阿羅漢,漏盡,貪瞋痴慢。我們想想看看,我們能夠談到這十樣事破嗎?我們現在就從兩頭下手,第一個要破身見,身見障礙菩提心,最末斷疑。兩頭,抓兩頭,這十個抓兩頭,一個不要有身見,一個要斷疑,斷疑生信,你才能真正信這些無上圓頓之法。當然你信的佛法都是好的,你可能現在說他們信小乘法我們也是讚嘆,但是更殊勝的是大乘,圓頓教。所以要斷見惑,見惑不斷不能入聖流,要長淪生死。

貪計身就是執著有一個我的身體而貪著計較,日本的《會疏》說,於自己的身體妄自執著,就起了有愛、有憎、有違、有順,就這種思想。《往生論》就說你要發菩提心,但是有三種是障礙菩提心的,你老是供養恭敬自身心,老是想保護這個身,換句話說,就是我,要破我,無我。所以無我先從身開始,不要老貪計它,貪計身跟無我是矛盾的。所以若人通達無我法者是名菩薩,人我先要去,然後去法我。極樂世界先從貪計身這,就大家都沒有這個了,沒有人起這個念頭;不但沒有這個行動,若起想念,這個念頭一念都不動了。這個是第三十一願。

下面一段又包括三個願,表示生到極樂世界的人,第一個是那羅延身,金剛之身,不是咱們這個肉身。因為你貪計也貪計不成個那羅延身,你生到極樂世界,你諸漏已盡,你所得的身是金剛之身。第二是三十三,「光明慧辯」,都有光明、智慧、辯聰。三十四,「善談法要」。若不說法度眾生,是即無能報佛恩。所以在這三個願裡頭,往生的人都是如此。

咱們先看第三十二,「生我國者,善根無量,皆得金剛那羅延身,堅固之力」,這是第三十二願。那羅延是什麼?那羅延根據《三藏法數》說(《三藏法數》也等於過去一個老的辭典),梵語就是「跋折羅」。這還有不同的音,有翻成伐折羅的(這都沒關係,在印度的讀音本身它也有不同,就好像中國話似的,咱們南方話和北方話就差得很多,它也有不同),翻成咱們的意思是金剛。因為認為這個是金中最堅硬的,「可以切玉」,這個是寶。我看這就是印度的,他們那出產金剛石、金剛鑽,金剛鑽可以裁玻璃,可以磨種種寶,硬度最高是十度,以這個作為譬喻。所以這是一種解釋,金剛,表示最堅固。再有,金剛是金剛杵的簡名,簡名稱,金剛杵。金剛杵本來是印度的兵器,一種武器,密宗拿這樣一個器具來表示堅利的智慧,因為金剛杵兩頭都有尖,很堅固。所以《大日經疏》裡頭說,「伐折羅」,就是咱們翻譯的那羅延,是「如來金剛智印」。這就是指金剛杵的名字,金剛智印。

《仁王經念誦儀軌》裡頭說,「手持金剛杵者,表起正智,猶如金剛。」你看日本密宗的祖師,他手上老拿著金剛杵,畫的像有人拿著金剛杵,表示什麼?表示他引起、啟發了正智,正的智慧。所以我們學佛就是一個智慧,有人只是求禪定、神通,這不究竟。就是智慧,最後是轉八識成四智,八識變成四智不就成功了嗎?成功者就是智慧。拿金剛杵表示發起正智,猶如金剛。稱為《金剛經》者,《金剛經》讀本都要迎請四金剛,我們居士林後來印這個書的時候把這個都刪掉了,不印迎請。這都是一種誤解,《金剛經》跟迎請四個金剛有什麼關係?而且把這個意思沖淡了。表示智慧,《金剛經》所講的第一義諦如金剛之堅,不為一切所破而能破一切。現在有人念《金剛經》,覺得我這好像有四個金剛保護我,你讀經的功德就被你這個誤解沖淡了許多。這是金剛的含義,叫做伐折羅或者跋折羅。那羅延也可以有四種含義,一種是梵天王的另外一種名號,一種也是一種天的別名,這個天是佛的化身;再一種,那羅延就是金剛,那就是一味,一回事。《維摩經》說是「那羅延菩薩」。身和心是有一定關係的。所以六祖的身讓紅衛兵給砸破了,佛源禪師把那個骨頭撿起來,當時他也冒著生命危險給埋起來,現在還原了。他親自告訴我,那個骨頭都是黃金色。一般都是白骨,在醫院裡看的骷髏架,白骨。砸破的六祖的那個骨頭都是黃金色,現在都還原了。所以《密跡力士經》,這些都是密部的,「如來之身成鉤鎖體,猶如金剛,鏗然堅絕,不可破壞。」所以但證法身,何慮色身獨妙,自然形成。把那羅延、金剛這兩個介紹了,就是這個含義。

再從密教的道理來說,金剛、金剛手、金剛薩埵是一個名字的不同翻譯。根據《仁王經念誦儀軌》,金剛手菩薩,這是密教金剛中的第一位,就是普賢菩薩。「手持金剛杵者」,為什麼手上拿金剛杵,叫做金剛手,有人畫的西方三聖像,大勢至菩薩手上拿著金剛杵。「表起正智,猶如金剛,能斷我法微細障故」,能把這個人我、法我微細的障,極微細的障礙都能夠破除。我們有時候往往是能夠破除一點很粗很粗的東西,還有極微細極微細的東西你觀察不到。就有人說:我沒有妄想了,很清淨。你不知道,你的妄想如急流水,不是你自己的心能感覺到的。就好像電鋸,開起來之後你看不見它轉,就看見像整的盤子在那一樣。心中還有這種所謂行識,色受想行識,行蘊,這個你不可見;而這個,所謂這個就是能夠斷我法微細的障礙,都是如此。還有《聖無動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說,「此金剛手是法身大士」,金剛手是法身菩薩,謂之菩薩,「是故名普賢」。所以我們這個經「德遵普賢」,普賢就是密教的金剛手,因為他拿著金剛杵,金剛杵一般是五股,表示五智所成就,所以叫做金剛手。這個金剛手,大家有的時候,學顯教的人以為,因為從前把山門叫做四大金剛,這是大錯誤,這是四大天王;又以為一些現武相的這些執士叫做金剛,這只是護法。金剛手就是普賢菩薩,就是大菩薩,就是佛,就是另外現一種身相的。所以如果據密義來說,金剛與那羅延都是執金剛,也就是金剛薩埵、普賢,是法身大士。前頭也說,那羅延有四個意思,佛的化身。所以密教裡頭就把這些拿著金剛杵的認為是現威猛相的佛,一般是現淨善相的佛,這是現威猛相的佛。所以這的金剛那羅延身也可以解為他得了如金剛一樣的金剛身。所以往生者以佛的願力加被都得到堅固不壞,因此壽命無量。死了不就是你身體壞了嗎?他這個身體是不壞,不壞就是金剛之體,智慧之體。所以如來是金剛身。《涅盤經》有證據,「如來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壞身,金剛之身。」所以往生者皆得這個身,佛的願力加被。這叫「那羅延身,堅固之力」。

底下,「身頂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邊辯才」,從身頂光明照耀到獲得無邊辯才這個地方,這是「光明慧辯願」,第三十三,在這一段裡頭,從身頂到辯才。身也有光,你看畫佛像,頭上一個圓圈,這是頂光,身上又是光,這是身光。往生的人身頂都有光,因為佛是無量光,雖然往生的人還沒有證到,他也有光,但他還不能說就是無量光;但是他無量壽,跟佛一樣,都不死。所以身頂有光明照耀。光明兩個字,自己發光,這個亮叫做光,能夠照東西叫做明。這個用處有兩個,一個是破暗,可以消除黑暗;可以表法,這個光拿來表法就是清淨、明顯,表法。

佛的光明,根據《往生論注》,這是智慧之相。根據《超日月三昧經》,「大智發外,能照法界,名為光明。」大的智慧發露,能夠照明法界,這就叫做光明,就是智慧的作用。《涅盤經》說得更簡單,「光明名為智慧」。所以光明慧辯擱在一塊,身頂都有光明,成就一切智慧,這就很有連繫了。所以彼國的天人身和頂都有常住的光,這正是智慧之相。凡夫就愚痴,就是愚暗,所以地獄中就黑暗,一點光都看不見。在這個經里還有五種智慧,他都能夠照了,這我們就不念了。成就一切智慧,我們經中說到五種殊勝的智慧他都成就了,獲得無邊的辯才,無礙的辯才。辯才就是善巧說法的這種才能。《淨影》就說,「言能辯了,語能才巧,故曰辯才。」你說的言語人家能夠聽得清楚,能夠分辨,能夠很明白,你語句很有才華,你很巧妙。比如同樣的兩個老師在講課,我們有的就願意聽,有的不願意聽,不是這兩個老師的學問有差別,這是他口才、辯才很不同。所以這個又是一種才。菩薩說法的一種智慧的辯才,因為他有這個辯才,才能教導眾生,才能使眾生重法。

辯有四辯,也稱為四無礙辯,四種無礙,也可以稱四無礙智慧,這個辯才是由於智慧而來。四種無礙都標示什麼?一個是「法無礙」,你對於這些法、名相、文句都不能障礙你,你都能夠表達得很清楚。第二是「義無礙」,對於它的真實的義理,所謂解真實義,這個文句裡頭所表詮它的義、它的理,你對於它都能通達,沒有阻隔,這個叫做義無礙。第三「辭無礙」,中國的、外國的,各地的方言你都能通達。這個我們不行,菩薩才行,一個人要知道幾國語言就了不起了,現在有多少種語言。這個是辭無礙。最後一種「樂說無礙」,三種的智慧都有,給眾生很歡喜去說,能自在去說,這個又叫做「辯無礙」。它是契於正理,發出無礙的言說,這個叫做辯無礙。這是四無礙。在「獲得無邊辯才」這個地方,就滿了三十三願。

再底下,「善談諸法秘要,說經行道,語如鐘聲,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往生的人都善談諸法秘要,深密之處、緊要之處都能善談,這就不是普通,普通只能談談枝葉,表面文章,隱深的要義往往講的人自己也不明白,這裡不但明白,而且善談。「說經行道」,就是一邊走一邊誦經。「語如鐘聲」,說的言語、聲音跟鍾一樣。若不是這樣的話不取正覺,都善談諸法秘要,在這誦經行道,語如鐘聲。「秘者」,秘就是秘奧,「言法門之深奧」。又秘是秘密,因為這個法門很隱密,「不易示人」。「秘要者,如《法華文句五》曰:四十餘年,蘊在佛心,他無知者,名為秘」。解釋秘要兩個字,釋迦牟尼佛四十多年都擱在心裡頭沒有說,別人不知道,這是秘,沒有說《法華》誰也不知道。所以說的時候五千人都不能聽,退席。說:退好,你退吧。四十年不說,說的時候還五千人,你要知道。所以佛法難聞,這個深秘的東西不容易接受,不容易聽,不容易懂。「一乘直道,總攝萬途,故言要。」一乘,一個直的道,它萬類都可以攝在裡頭,是簡單、簡要。所以中國叫《易經》,至簡至易,易則易至,簡則易行,不是繁瑣,現在大家以繁瑣為深奧,正是錯誤。所以密法是愈高愈簡單。很多人不知道,以為這個法有多少本尊、多少善、多少咒,多少什麼什麼,以此為深奧,這個就不是學密的好根器。愈高愈簡單,所以淨土宗就簡單,「阿彌陀佛」。愈高愈簡單,不要以為這個簡單。所以中國最高的一部經就是《易經》。中國的一切學問都是從這齣,孔子、老子,醫卜、星象、軍事家,不管是什麼什麼,中國的一切學問,從這一部經出,叫做《易經》。易就是容易知,簡就容易行,簡易。一乘直道,總攝萬途,所以稱為要。《嘉祥疏》也說,「言約理周」,言很簡單,而道理是具足,所以稱為要;如來一直過去沒傳,所以稱為秘。秘要就是《法華》,說一乘法,一切眾生你們都是成佛,說阿羅漢是化城。咱們淨土法門是一乘,二乘種不生,凡是所生的都是大乘。二乘不能生,正是一乘法,跟《華嚴》、《法華》是同類的。而且它們的精髓都在這,這是蕅益大師的話,「華嚴奧藏,法華秘髓」,想不到都盡在這部經裡頭。又《法華》說,「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與人」。這就是說善談諸法秘要,淨土正是諸佛秘要。「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是要,唯說這個。而且說了很多法之後才能帶出這個法來,在說余法的時候這個法就是秘。行道就是經行,行道誦經是天台常行的修法。所以往生的人都是善談諸法秘要,因為他們都已經入了極樂世界,都在一乘的法海之中,秘要他已經都知道,所以善談。

「說經行道,語如鐘聲」,鐘的聲音,夜半鐘聲到客船,聽了之後大家都心清淨。所以為什麼要寫這個鐘聲?在深夜之中聽到鐘聲,當時就一切都清淨。這有密境,禪機。鐘的聲音,《佛祖統紀》說,「人命將終」,聽到鐘磬的聲音,可以增加他的正念。所以在臨死的時候有時候給他敲引磬等等的。所以我們往往這個大的鐘一敲,大家就很清淨。「語如鐘聲」,就是說法的人聲音很洪、很正、很廣,很能持續,能夠遠聞,能夠震醒人的昏迷,引出善心,說話聲音的功德跟鍾一樣。這裡頭我加一個解釋,就是說這個鐘上頭都有很多經咒,你看大鐘寺的鐘,它是一部《華嚴經》;那個鐘口,鐘不是有個鐘口嗎?鐘口上是一部《金剛經》。因為它鍾很大很厚,有這麼厚,鐘口上是一部《金剛經》,還有很多咒、字種,所以你敲一下,這一切經、咒、字都在轉動,一切功德都在發生,全部這些經、咒都在發生,這一聲之中有無數無邊功德。極樂世界說法的人也跟這個鐘一樣,他一字一句都包括了《華嚴》、《金剛經》、種種咒一切功德在內,你聽他這一個聲音就如同聽了這麼多的音聲一樣,這叫語如鐘聲。不光說你聲音像,那個莊嚴、洪亮像鍾一樣,我看這個含義更契合經義一些,語如鐘聲。這就到了善談法要。皆有光明,這個光明很殊勝。這個裡頭我引證了一些,還有大慧法師的話,大家自己去看一看,這道理很深,大家去慢慢參。「是法」,讀一讀,大慧他說,「只以此光宣妙法,是法即是此光明,不離是光說此法」。所以光明跟慧辯合在一起,光明與智慧是不可分。

下面我們進行到三十五、三十六,這個又很重要。「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最後一定要成為一生補處的,所以這叫做「一生補處願」。他只要是來就是一生補處,所以諸上善人,其中多有一生補處,《阿彌陀經》裡頭,很多就是阿鞞跋致,最後他就成了一生補處,再到世間一生就成佛了。如現在的彌勒,將來他來了之後說法,三會龍華就成佛,一生補處。彌勒之後,將來又有一位在兜率天的彌勒內院,到了那一位來的話,他又是一生補處,他只要來一下他就成佛了。所以到了極樂世界的人他都是要成為一生補處,也就是決定成佛。這是一生補處願。

底下就不一樣了,「除其本願,為眾生故」,除了一些人不是這樣,不在極樂世界成為一生補處,他的本願是要度眾生,急於度眾生。「被弘誓鎧」,拿這個弘的誓願做為鎧甲。這古時候,咱們現在這避彈衣也是鎧甲,古時候就穿上鋼的、鐵葉的披在身上,鎧甲。以弘深誓願作為鎧甲,他要「教化一切有情」,要度眾生,度眾生的心非常切,讓這些有情都要發信心。教化一切有情,因此自己也要「修菩提行,行普賢道」。有這樣的一個誓願,「雖生他方世界」,雖然他生到其他方的世界,或到了娑婆世界,「永離惡趣」,永遠不會墮入惡趣,就不會以他的罪過來墮入惡趣。這裡頭包括不包括我就到畜生道去度眾生、到餓鬼道?這個是大菩薩的行動。這個地方就是泛指,你到了極樂世界,你還是凡夫,因此你這個能力,你熟悉的還是人趣的情況,你能適應的種種。要像地藏王菩薩在地獄中去度眾生,那是大菩薩的行動,以後是可以。但是你在凡聖同居土,你還是凡夫的時候,所以在這個地方就說永離惡趣。不是說生極樂世界的人惡趣就不度了,因為他還沒成功,等他到了實報莊嚴土,那他自然就會去,那就不包括在這個之內。一般這種所指的,還是指生到凡聖同居土的情況,還穿衣服、吃飯等等的,有這些通,這還是凡聖同居土的情況,剛生的人的情況。所以這一切,我們不能夠離開對象,雖說話是如此,因為這所談的是這些。真正到了上品上生,他可以分身到無量世界,度無量眾生,到那個境界,那就無所謂人類,各趣都可以示現,普門示現。那不在話下,那菩薩境界,各個淨國土的菩薩都是如此。這就是指他的人民,人民是這樣,國土人民還是凡夫;但是這個凡夫到他方世界去,不會因為你前生的宿業,或者你到了這個世界來又添了些業,你都不會再入惡趣,永離惡趣。

「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者你示現的這個人喜歡說法,你聽法一樣是從極樂世界來的人,他很安靜、很歡喜,願意聽法。這也分水平不同,有的人他來了之後就知道我是極樂世界來的,也有的人他不知道,臨終的時候才知道,看水平。凡夫都到極樂世界,凡夫與凡夫之間也不一樣。因此來了之後,你願意來度眾生,做很多很多功德。有的是一來就知道,有的是中間知道,有的是最後才知道。或樂聽法,「或現神足,隨意修習,無不圓滿」。但是特點是什麼?他所修習的很圓滿,他達到,他能夠進修起來。因為佛他是一切都攝受加護,對於這個更是同樣的在加護,而且這些人他究竟是不一樣,所以他修習無不圓滿。「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所以這是教化隨意,我們來教化眾生是隨意。因為你自己,如果你的修習都沒有自覺,你沒有理解,你就想度人,有時候是害人。所以必須自己能夠修習圓滿,你說法度眾生,你才能惠以真實之利。

所以這一條是什麼?說到了極樂世界,不是一定要在那等著成佛,有的人很願意還回娑婆世界,到世界上苦的地方來,都是可以來,都是滿你的願,各滿你的願。你來了之後,一個就是說種種的因緣你都不會再入三惡道,不會;再一個,你的修習都圓滿,你永遠不退墮,你已經達到什麼水平,絕不會因為你在人世中轉一圈而使你有所下降。現在打個世俗的例子,就說你要開鋪子,你那個鋪子只是賺錢不會虧本,你做商業,保證賺錢不虧本的買賣。所以先師他就把一個偈子,「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本來是這樣四句,先師就把第四句改成「回入娑婆度含識」,我一到花開一見佛之後,我就要回入到娑婆世界來度含識。正好前兩天來了一位南方的,說弘一大師也是改了,差不多,一定都是度含識,因為度含識它押韻,也就是字是不一樣,意思是一樣,他把這個也改了。這就表示什麼?屬於這一類,他們的往生,那就是都還要回娑婆來度眾生。所以各隨己願,這是兩種類型。

弘一法師很了不起,也很特別,有些地方很特別,常情有時不能接受。他在湛山寺講戒,第一天送去飯菜不吃,第二天就簡化了,還是不吃,就報告倓虛方丈,倓虛說你們把你們吃的那個同樣的給盛去,又盛去了,這第三天了。他就問說是不是你們吃的就是這個?我們吃的就是這個,他吃了。所以一點沒有特殊化,當代大德。也都是這樣,所以不約而同,都是改為回到這個世界來度含識。這個文句中有幾個字沒有用同樣的字,意思是一個意思。所以有各種類型,不是說到了極樂世界我就貪圖享受,不是,你到那之後,你是真正能夠惠以真實之利,你最快的你見佛聞法,因此你所能夠再傳達的,你來所表現的,都是做正面工作,這個非常重要。我急,我不等成佛,我就回來了,可以,都是可以的,佛也讚嘆,而且你保險了,不會入惡趣。

「我作佛時,生我國者,所須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隨意即至,無不滿願」,這個就是「衣食自至願」。你看身是凡夫,所以就是說還要衣服、飲食,還有那些宮殿,種種隨身,衣食住行這些,他也還要供佛,他還是凡夫。這個就是第三十七願。底下,「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是「應念受供願」。我這一起念,佛就接受我的供養。所以這一個願就包括了很多內容,在別的譯本裡頭有時候要說幾處,這都包括了,飲食、衣服,以至種種供佛的一些器具,花、香等等,一想就到,自然現前,沒有不滿願的。所以來作這些佛事。而且應念受供,隨著你的念,諸佛就接受你的供養。在《宋譯》裡頭說到,它這個說得很清楚,它說你種種的幢幡寶蓋、珍珠瓔珞、衣服臥具、飲食湯藥、香花伎樂等等,要來供養的東西。現在天文上覺得最遠的地方,最遠的星雲,離咱們是一百四十億光年,一百四十億光年這是最新的發現。最遠的地方,光要跑一百四十億年,這個世界可能早已經毀滅了,而現在所看到的光是它剛剛到,它那已經沒了,我們看見它是過去的樣子,它這個已經沒了。光一秒鐘走多少里?三乘十的八方,那麼多里。多少萬公里,一秒鐘。光是我們世間最快的。光一秒鐘跑這麼遠,它要跑一年,叫做一光年。光年是個距離單位,不是時間單位,是空間的單位,量距離的,光要跑一年那麼長。光要跑一百四十億年,你說這在哪?所以大是大到無邊。所以有的是極遠極遠之處,極樂的人雖然有那麼樣的神通,他也去不了。但他去不了不要緊,《宋譯》說,諸佛他就接受,他舒起手臂來接受,應念受其供養。為什麼把這個《宋譯》再補充一下?我們知道諸佛世界,以現在的天體,說天體,說一百四十億光年,你們想一想,你們構想構想,就算我們天文鏡不斷的進步,實際上它有多遠誰知道?其大。所以我們才叫渺滄海之一粟,滄海之中你是一小粒米。咱們在整個空間之中,咱們這個介爾之身,滄海一粟。可是不要小視這個滄海之粟,咱們這個心則是包含了整個的宇宙。這個就是三十七、三十八兩願。

我們今天講到三十九願,第四十願留到下一次。三十九願,就是「莊嚴無盡」。「國中萬物,嚴淨光麗」,嚴是莊嚴,淨是清淨,光是有光彩、光明,麗是華麗、美麗。「形色殊特」,殊是妙,指不同,特是奇特。極樂世界一切東西都是這麼嚴淨光麗,形是形狀,顏色都是殊特。「窮微極妙」,微妙到了極點,窮微極妙。「無能稱量」,沒有人能夠來稱讚,沒有人能夠說出來這有多少個、多麼大。《會疏》說,「點事妙理相即」,極小極小,點事就是日本人的文法,極小極小的一點點事情,它都跟妙理是相即的,它就含了妙理,所以叫做窮微。在極微之中它都是有妙理。為什麼說是極妙?因為它是無漏之相,實相之相,所以說是極妙。這就是把極樂世界這種形色上的這些把它提高了。為什麼窮微極妙?因為它極微之中也是妙理所體現,它這一切相都是無漏之相,都是實相之相。「無能稱量」,因為極樂世界全顯的是事事無礙法界,一中就含多,多中可以入一,小中可以包括大,大中當然更可以包括小,時間也是如此,空間也是如此,而且重重無盡,這一個裡頭包括了無窮無盡。你們拿兩個鏡子對著一照,你就看出這裡有多少鏡子在裡頭,無窮無盡,而且重重的無盡,所以不可稱、不可量,咱們這個世間的辦法沒有了。所以極樂淨土只是佛跟佛乃能究竟,除了佛之外,乃至九界一切都不能夠來分辨它的形色、它的光相、它的名數,更何況談到總為宣說?一共是多少,總共有多少,這不可能的。所以說「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數,及總宣說者」,如果有就不成佛,既然成佛就是沒有。這是極表極樂世界的莊嚴。

袁中郎死了之後有篇《紀夢》,大家可以看看,把他弟弟引到極樂世界,袁中郎都說不知道極樂是樂到這樣程度。因為他寫了一篇《西方合論》,選入了《淨土十要》,就以這個功德往生。但是戒律不謹嚴,所以生是生到邊地。為什麼生邊地不能聞佛說法?不是佛不要你來,是你聽也聽不懂。所以邊地,只有菩薩來給你說,你就是到佛的法會中聽法你不行,你聽不懂。你為什麼生邊地?你就是對於佛的五種智慧你不理解,你對你自己的智慧你也不信,這個水平你生了之後,佛說這些法你聽跟不聽一樣。因為他的智慧,作《西方合論》,智慧很特殊。前生是蘇東坡,所以很快就能聞法,但是很多大菩薩的境界都不可測,他也到不了。文筆很好,他的弟弟寫的,叫《紀夢》,大家可以看看。下課了。

資料恭摘:無量壽經(大經解)黃念祖老居士主講(第二十集)1991檔名:51-001-0020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