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黃念祖:無量壽經(第23集)


時間:2014/12/30 作者:果林果梅

第九品,「圓滿成就」。這一品正是過去我們上個學期所講的,彌陀在因地中種種發心、種種修行的果實。所以以前所講的都是因,現在開始是果。這個也很自然,從這開始就是圓滿成就。

這個時候「佛告阿難:法藏比丘,修菩薩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積功累德」,廣積種種功德,積累無量無邊的功德,這是「無量無邊」。「於一切法,而得自在」,一切法都自在,這句話的意思很深。佛曾經這樣說過,「我為法王,於法自在」,我是法王,這法中沒有再超過我的。法王的特殊是在什麼地方?就於法自在。這是釋迦牟尼對法藏比丘極崇高的一個讚譽,也就是說,這個時候的法藏比丘就跟釋迦牟尼佛平等平等了。於一切法而得自在,自在就是無礙,這一切都圓融無礙。一有礙就不自在,我們常說今天你不自在,哪有點病。你自在,一切都無礙。一切都無礙,也就是說一切都圓滿成就,這裡說都「融通無礙」,才能說自在。這是自在的一個粗淺的解說。

我們都讀《心經》,《心經》「觀自在菩薩」,是觀音兩個名號,一個觀世音,一個觀自在。自在有很深密的意思。「自者」,就是自性、自心。「觀自在者」,就是「了了見心,了了見性」。只要在任何情形之下,自心、自性了了現前,不為一切所礙,所以於一切法而得自在。現在一些修行人裡頭(就是說好的)在用功的時候,在看語錄的時候,偶爾也能想到自心、自性。但是一轉眼就不知道哪去了,就被煩惱、世法牽著鼻子,圍著茅廁坑轉圈,不自在。觀自在,了了見心,了了見性,這就是甚深般若,最徹底的般若,所以能照破五蘊,能度一切苦厄。度一切苦厄,你就自在無礙。這麼看來,是以自在為因,你能了了見性、了了見心是為因;而得的果呢?你還是在自心、自性朗朗常照上,所以因果同時,不可思議。所以佛法上,往往一句、二句都有很深的密義,不是其他任何的哲學、宗教、科學所能比的。

底下說,「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這句話很重要!這句話誰都懂,其實誰都不懂,很少有人真懂。非語言分別之所能知,分別,第六識就是分別識,分別一切,大平等法中你一定見是、見非、見邪、見正,種種的分別,你這個分別識不能夠了解法藏比丘所能達到的境界。他於一切法而能自在是個什麼境界?剛才我們講了,這個事宣說不了,除了從文字上做些解釋,這不是語言所能說明的,也不是你的分別識所能了解的。所以很多人研究了一點佛學,便自己要跟釋迦牟尼佛看齊,自己用自己的意思妄加揣測,這個對的,那個不對的,這部經是真的,那部經是假的。所以他對於這句話他沒有懂,非語言分別之所能知。這個跟《法華》的一句話,「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不是你在那用你的思想,你在那去分別,你去想、去思惟所能理解的。我們讀經,開經偈最後一句,「願解如來真實義」,你現在解不了,所以祈禱,祈禱佛力加被讓我能解。現在有很多人就是這樣子,自以為是,這樣一來就要出毛病,就會有很多謬論、邪說,放毒,不是在你這個妄心所能理解的。但是現在,大家說我現在還是在妄心。你現在就是先從你這個妄心能夠理解多少,老老實實的從佛經去理解。理解來理解去,你如果是真實的,你就總會趨進,或者有一天真是觸著碰著,學教裡頭大開圓解,這是一個真實的境界。它是頓法,在漸修之中、研究之中,但是有一天(教下也是如此)大開圓解,到這就不一樣,不是思量分別。所以大家要知道,思量分別是不能解,現在你不思量分別也不能解,你凡夫,沒有辦法,現在你就是苦心去學,有一天,幸虧有淨土法門,就是說你不能解也不要緊,只要依教奉行。所以大乘佛法,你要先悟後修,不悟就可以修的只有淨土法門,還有密宗,不悟就開始修起來。密宗還修法界觀,一真法界,唯識觀等等等等的,你凡夫的心去修,修不起來的。

再引《法華》來做證明,「諸佛隨宜說法」,隨著眾生根器演說,他真實的意趣,真實佛的本意很難解。為什麼?「我以」,我是釋迦牟尼說的,釋迦牟尼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由於種種因緣不同,來聽法的人根機不一樣,所以我用「譬喻、言辭,演說諸法」,只能夠用譬喻來說法,而這個法本身不是思量分別之所能解。這句話就是從這齣來的。以方便來演說,而這個不是在你思量分別的這個境界之中能真實理解的,「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所以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竟經的意思。為什麼?底下就說,佛之出興於世,「唯以一大事因緣」,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是要大家能夠悟入佛的知見,但是現在眾生是眾生的知見,所以就要慈悲喜舍,你要舍掉你的知見。很多人他是抱住他自己的知見不放,根據自己這個知見來批判接受佛教,他永劫,不但說今生不能懂,他永劫也不能懂,你得舍掉你的成見。所以捨身容易舍見難,慈悲喜舍第四個字是舍字,你得把你這個凡夫的知見變成佛的知見你就成佛了。這個就是說非分別思量之所能解,法藏比丘。

眾生在情見之中,你所有的起心動念都是妄想分別,你是在妄想之中,你本身就是妄,就是錯的。所以佛雖然種種的譬喻給你說,但眾生對於佛的知見如聾如盲;不但是眾生,連阿羅漢都如聾如盲。所以到了《法華》最後,這些阿羅漢水平提高了,聽懂了,就痛哭流涕,云何一法中而不知此事。跟了佛幾十年,在一法之中我們怎麼不知道這個事,如聾如盲?他沒有契入佛的知見。《圓覺經》說得很好,我們要得到圓覺,圓滿的覺,圓覺也就是真如實相的名稱,說「未出輪迴,而辨圓覺」,你沒有出輪迴,你在生死之中,你的心就是生滅心,生滅心這個妄念、妄想是相續不斷的,前一念滅,後一念生,老在生滅生滅,是在這種輪迴不斷、妄想不斷,在這種情況之下,「彼圓覺性,即同流轉」,你在流轉。所以你去研究你所理解的圓覺性,已經跟著你的妄心一塊流轉,你沒有真實理解圓覺,圓覺隨著你的妄想一樣在流轉。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要發起大的志向、志願。現在很多人說我要想做佛學家,佛學家不值錢,他是以這種妄心在這分別,成了一個學問,與佛的知見沒什麼關係。所以真正佛的大事因緣就是佛給我們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我們就要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這才是大事因緣。不然,你就是全世界給你頂禮,說你是大佛學家,你還是辜負了釋迦牟尼佛,你是佛教的罪人。這就是說思量分別所不能解,為什麼不能解?隨著你的妄心在流轉。

南泉也說語言表達不了。我們最殊勝的就是以如如來表達,兩個如字,如如。南泉,禪宗稱為王老師,南泉說是「說作如如,早變了也」,說出個如如,其真實義早已變失了。所以說不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這一件大事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言語之道斷了,所以三世諸佛只能口掛在牆上,原來的話是口掛在壁上,南方的話,咱們北方說牆,我們就用咱們的話來說,三世諸佛的口掛在牆上;心行處滅,你總是心在那行,你這個心的行處滅,這件大事是在這種情況之下才能明白的。所以現在淨土法門,就這件大事,到了極樂世界去解決。當然上根利器,到了理一心,在這就解決了。但是到理一心談何容易,事一心就不容易,何況理一心?是有,不是沒有,世間上有這樣的人,極少。絕大多數,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所以法藏比丘所得的果覺,不是語言之所能宣,前頭這麼說出來,語言也不能夠,就是各種語言文字的這個意思表達不清楚;也不是眾生生滅心,你那是生滅心,你的思量分別所能夠體會、能夠了解的。「在凡夫分上,語言不能知,無語亦不能知;分別不能知,無分別亦不能知」。你落的總是二邊,無分別你等於木頭,你知道什麼?所以法藏所得的妙果就是如如和如如智,不是凡情所能測。所以最後佛說完了,底下用一句話,「非語言分別之所能知」。

底下就說,既然如此,他的誓願,「所發誓願」,這是釋迦牟尼佛當時說的,所發誓願,「圓滿成就」。圓滿,圓是圓妙,滿是具足,沒有欠缺,一切都圓融,微妙殊勝的圓成。圓滿成就,「成就者」,嘉祥大師說,成就就是「具足無餘」,他已經具足了,不欠少什麼,「不可破壞」,是不可破壞的。隨著風一吹草一動,煩惱一來,黃金、美鈔,迪斯可一跳,這心就走了,那就是破壞,它不可破壞才叫成就。《往生論注》說圓滿成就是這個意思,這是曇鸞大師的話,法藏菩薩發四十八願,今天成了阿彌陀如來,這就是自己生出來的神力。「願以成力」,這個地方他發揮得很好,你有願最後就成了力量;「力以就願」,我這些力量拿來做什麼?就是成就我的願。「願不徒然」,願,不是虛發一個願(我這個願就是說天天得念一遍願文,這就是虛發);力量也不是虛設的,願就要產生力量,力量也不是虛設,我有這個力量,力量是幹什麼?力量就是要實現這個願。力和願是相符的,「畢究不差」,這是成就。你這個願產生了力量,力量就來落實你的願,這兩個是相符的,你願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使得你這個願能實踐、能落實,這就是說所發的四十八願圓滿成就。所以十念必生願成就了,成就是什麼意思?對現在我們眾生,你如果是聽了之後至心信樂,念十念也可以往生。極樂國土只要生了就不退轉,就是阿鞞跋致,你這一生你就要成佛,你是阿鞞跋致,跟阿鞞跋致看齊,這是圓滿成就。

「如實安住」,這句話是《唐譯》裡頭的。過去王龍舒他也不知道《唐譯》,《唐譯》很精彩。如實安住這四個字很要緊,實就是真實,咱們不是說三個真實嗎?也就是實相,也就是真如,也就是法身。如實安住的意思就是如這個實,本來的實際。這個如實安住跟密宗的那句話是一個意思,也是如實,「如實知自心」。所以大家學密,不知道密宗是什麼,就以為我學了這個東西,我就是一個巧招,我就出現一種過人的神通能力,自己怎麼怎麼樣,去炫耀一番。這都是屬於附法外道,要知道。我們千萬不能當附法的外道,附在佛法裡頭,而實際你是個外道。這種概念就是外道的概念,你附在佛法裡頭。密宗的要理是如實知自心,如實的知道自己心。現在談密的都不談這個,不談根本,盡談一些糟粕,轟隆隆的,傳徒弟的、學法的,亂鬨鬨的一大堆,不知道根本,學法無益。如實知自心跟這如實安住,這就比那個如實知自心還要深一點點,不但是知自心,能安住,這個在禪宗就是到破重關的境界。現在把這個破三關大家解釋得很庸俗化,都自己隨便下定義,那不行,那是你自己封的。你自己封你現在是佛學院的院長,這不行,你自己封的不行,沒人承認。這個如實安住就是如實知自心那兩個字,那個如實是一樣的。而這個地方不但是知,而且是安住,就是如實際的而安住於真實之際,也就是安住於諸法的實相。既然實相是真如,如實也就是如,所以如實就是如如,如如安住。如如安住,跟《金剛經》的如如不動,就沒有分別。如如不動是在這個如如上頭沒有動搖,有很多人都體會錯了,就體會成是個不動,是個定,大錯。不是以定為果,是在如如這個上頭不動,就是跟這的如如安住是一個意思。讀《金剛經》的人,可以說一半以上都把它看成,「如如不動」,我就是定,我不動了。連孟子懂得這個道理,「不動心有道乎?」「告子先我不動心。」告子比我先都不動心了。孟子,咱們佛教不是說他是聖人嗎?告子早比孟子就不動心了,告子是聖人。所以希望大家將來要發大心,將來要秉光明炬,現在外頭是很黑暗,要光明破暗,發起大心來。大家現在其實求法的心很切,很好,缺乏人引導,就是這個,很可憐。所以如實安住就應該這麼體會,就是如如不動,就是安住於我們真實之際。

在《往生論》裡頭說,我們引過多少次了,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是什麼?清淨句,清淨句是什麼?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以現在既然實就是法身,所以如實安住也就是安住於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也就是入清淨句。清淨句的清淨包括兩種清淨,一個是器世間清淨,一個是眾生世間清淨。器世間就是大地山河等等物質的東西,眾生世間就是一切有情,一切有生命、有靈感的東西,這兩個都清淨。所以一法句是清淨句,就包括兩種清淨,三種莊嚴入一法句,這就是莊嚴。底下說,這麼樣的話,如實安住是安住在這個法身,這個法身也就是清淨句,清淨句包括兩種清淨,而這是三種莊嚴入在這一句裡頭,因此這個如實安住就具足莊嚴,你清淨就是一切莊嚴都具足。

底下就是「威德廣大」。威德,可敬可畏叫做威,敬畏,可尊可愛就是德,因為他有德。「又折伏為威,攝受為德。」你要度眾生就是這兩個字,一個是折伏,一個是攝受。所以有人說佛法中沒有金剛相,一進門就四大天王現威猛相。釋迦牟尼要是穢跡金剛,三頭六臂,現大威猛相。這個像金陵刻經處有,穢跡金剛拿著槍、拿著劍。要度一個人,要攝受,常常是需要折伏,你光攝受,你不能把他的邪見給折伏,你攝受不了他。所以入門便棒,臨濟三問,黃檗三次痛棒。大家想起高峰禪師,高峰禪師平常慈悲極了,跟個老太太一樣那麼慈悲,跟大家說話;但是來一個人,他堅持他錯誤的觀點,等到最後讓高峰給問窮了,折伏了,就把他僧衣脫下來拿藤條痛打一頓,打得非常狠。要折伏,光是攝受你攝受不了;光折伏也不行,折伏之後還是要攝受,折伏的目的是為了攝受。所以很多外道,像馬鳴就是外道,折伏了;還有就是接龍樹衣缽的根本是個魔,硬是把他折伏了,成為一代祖師。這就是威德。如實安住,具足莊嚴,威德廣大,所謂大雄寶殿。所以畫佛像,好的佛像就不是咱們唐以後的這些畫像,就是胖胖的,看著很慈悲,和氣團團,而是一種大雄無畏的精神,是要表現這種精神,後人就畫不出來了,他體會不到。

威德廣大,「廣大,《探玄記》云:大以包容為義,廣則體極用周。」本體極圓,窮徹本體,體極;用周,周是周到。他的妙用周遍,沒有地方遺漏,沒有地方不恰當,這個叫做廣;無所不包,無所不容,是大。窮究心源,對於本體是窮盡了,而妙用周備無缺,妙用無窮,這個叫做廣大。還有「廣大會」,廣大會也是阿彌陀佛名號之一。佛有無窮的名號,廣大會是阿彌陀佛的名號之一,是廣大的會聚,因為在極樂世界正是一個廣大的會聚,所以佛號中有此一號。佛號都表示佛的德,這是佛的德,所以不管多少人去往生,在極樂世界沒有容納不下的。這十劫以來多少人生到極樂,這是一個廣大的盛會、法會。這就是威德廣大。

「清淨佛土」。清淨兩個字,經裡頭說,極樂世界,「清淨莊嚴,超逾十方」。清淨也是佛號,《漢譯》就稱阿彌陀佛為無量清淨佛,所以我們這部經是「清淨莊嚴」。清淨兩個字很重要,無量清淨覺或者是無量清淨佛,《漢譯》就是這麼翻譯的。佛都無量,無量光、無量壽、無量清淨、無量莊嚴,種種的無量。因為極樂世界是如來的真心所顯現,所以它是無量的清淨。再者,極樂世界就是華藏世界,也就是密嚴世界。以前也引過,《大乘密嚴經》裡說過,大日如來,「依自難思定,現於眾妙色。色相無有邊,非余所能見」,佛的色相不是都能看見的,「極樂莊嚴國,世尊無量壽。」所以大日如來的國土也就是極樂國土,大日如來的名號也就是無量壽,東密大日如來、毗盧遮那即是阿彌陀。

《密嚴經》又說,「密嚴淨土」,密嚴淨土就是極樂淨土,「超諸佛國」,超過其餘的佛國,「如無為性,不同微塵。」它是如,如就是如如那個如,它是如於無為之本性,不是有為之所成,非因造作,也不是自然,無為;不同微塵,這個國土不是微塵所生。所以《金剛經》說,世界碎為微塵,微塵匯聚為世界。這個學說現在科學家已經完全同意,完全證實了。太空之中有極細的微塵,不是咱們世界上像粉筆末這樣的微塵,一個沙子,那太大了。這個微塵比電子小多少萬萬倍,千百里厚的鋼板它都通行無阻,它小到這個程度,這個叫做微中子。它不正不負,虛空中無邊,這就是世界碎了之後所形成的。世界大爆炸之後,這個慢慢又匯聚,匯聚又成為世界。一般世界是這麼形成的。但極樂世界不是如此,不是微塵所成的,所以極樂世界殊勝。

「又云:今此密嚴但於清淨如來藏心之所現。」這個密嚴也就是極樂世界,但於就是唯一,是清淨的如來藏心的所現。布袋和尚,就是彌勒的化身,我們山門畫的那個彌勒就是布袋和尚,胖胖的。他的偈子,「只這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妙用縱橫可憐生,一切無如心真實。」這個就跟這是一致的。只這,三個心擱在一塊,「只這心心心是佛」,只有這個是,十方世界是最殊勝的。妙用縱橫,你神通妙用縱橫無礙可憐得很,這才是真正所謂布袋和尚的口氣,可憐得很,一切無如心真實。這是以如來藏心之所現,因此說這個世界它是最真實,是不可壞的,是不能壞的。因此這個國土它清淨,超逾一切,就是這幾句話,「所發誓願圓滿成就,如實安住,具足莊嚴,威德廣大,清淨佛土。」因為是如來自性清淨心所現,能現的清淨,所現的也就清淨,不同於微塵,所以沒有壞之一說。

這個時候阿難就問,法藏比丘他成佛、成菩提了,是過去佛、未來佛是現在的佛?世尊就回答,「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常常大家聽到說,淨土宗跟《金剛經》,念佛的就覺得好像這是矛盾,看了這個,再看那個,就看不懂。他不知道,他不深入,深入之後哪裡有矛盾?你看這不就跟《金剛經》一樣嗎?《金剛經》就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我們這說,「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有什麼分別?是一致的。所以我舅父的序文說,大家《無量壽經》就只念《魏譯》,而且也沒有誰念了,現在就念小本,小本只念《秦譯》,《唐譯》也沒人知道,所以知道得很狹隘,對於淨土宗他不了解。現在我們會集起來了之後,就是答這個問,這些話都見於《宋譯》,《宋譯》裡頭的。

「彼佛如來」就是阿彌陀佛,本來是無來無去,他是法身,法身遍一切處,是從哪來到哪去,處處是自家。既然處處是自家,是你自己,還說從哪來到哪去嗎?所以靈峰大師《金剛經破空論》說,真如沒有另外一個地方可以從它那來,也沒有另外一個處所可以去,只是有緣則現,比方釋迦牟尼在印度降生,有緣就現。這就好像水清月現,池水清澈,天上的月亮就現出來了。月亮也沒有來,水也沒有去,但是月亮現出來了;回頭陰天了,月亮又不見了。就是這樣,有現有不現,月亮也無來也無去。不是說水中看見月亮之後,月亮就到水裡頭來了,待會不見,月亮從水裡頭走了,沒這事。「無生無滅」,離開生滅,「非過現未來」,非生非滅。《涅盤經》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這個偈子,當初釋迦牟尼佛前身就聽到前兩句,後兩句不知道,到處求人說,誰能知道後兩句,始終找不著人。後來碰見一個夜叉說,我當初聽法了,我記得住後兩句。頂禮請他說。他說我餓了,我要吃人,我得吃了你,你要答應我,你給我吃,我才給你說。好好好,你只要給我說,我就讓你吃。夜叉就要吃他,他說不行,你還沒跟我說,你先說。他就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聽了之後,釋迦牟尼佛就頂禮,然後就讓他吃。所以為了這兩句偈捨身命。我說為這兩句偈捨身命都值得,「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也就是《首楞嚴觀世音菩薩圓通章》,從入流亡所一步一步,最後是滅。生滅滅已,寂滅現前,生滅滅已不是就斷滅了,而是寂滅現前,寂滅現前是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得二種殊勝。所以冷灰中蹦出熱豆,在你火滅灰寒的時候,從裡頭蹦出一顆熱豆子來,這也是譬喻禪宗開悟的情況。你火不滅灰不寒,你熱鬧鬧裡頭,你就是熱鬧鬧,這時候自欺欺人,大家胡鬧一場。所以這個是很重要的。而且佛法,這一切能所都除盡了之後,連能滅跟所滅都盡了的時候,這個時候柳暗花明又一村,別有天地。所以無生無滅就是這樣,寂滅為樂,生滅滅已。

「非過現未來」,這個現在更好懂了,連愛因斯坦都懂,時間是眾生的錯覺。有一個電視你們最近看沒看?「時間隧道」,他一會到四十年代,一會八十年代,這個時間可以互相通的。這些思想都很活,這都受愛因斯坦思想的影響,過去的現在仍然在,時間就是如此。所以入禪定的人,往往就是不知不覺好多天過去了。大雪封山,找虛老,大家都以為他死了,用竿子探路,後來再敲磬把他敲醒,他們一看是活的,大家高興極了。他說你們這麼遠來一定很餓,我這煮著芋頭可以請你們吃,我是煮著芋頭我就打坐,一下子就坐到現在,打開鍋一看,長毛長了好長,多少天下來了。他就是不知道這個時間,這是現代的事情,時間。所以《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信心銘》最後一句,「無去來今」,沒有今,這個就表示三世就是當念,無所來無所去,十方就在當下,三世只是在當念。

上頭所說的是法身的本體,真實之際,底下就顯真實之利。理就不礙事,寂還常照,因為佛的悲心、佛的本願,他要度眾生。「但以酬願度生」,這一切一切的法身境界,這可是為了酬願度生。「酬者」,是酬報、酬願,用俗話說是我要還我的願,我要實踐我的願。我要酬願,我本來有度生之願,我要度眾生。所以說四十八願願願都為度眾生,因此大願成就當然要度眾生,所以酬願度生。怎麼度?就如我的本願,這個力量就是顯他的本願。

「現在西方」。現是兩個意思:一個是示現,極樂世界是從如來的自性清淨心所流現,這是現字的一個意思;再一個意思是現在的意思,現在正在那說法。說現在的地方呢?是現在西方。西方,為什麼要現在西方?這就是如《法華經》所說,佛要看眾生的根機,「隨所應度,處處自說」,而所說的名字不同,年紀大小也不同,也這麼說,我要入涅盤,種種的。所以這佛就明說了,佛之所說它是不同。現在有人就是要考證,這佛不是早說了嗎?我說法是隨眾生根機的,我有種種不同。所以現在西方就是「指方立相,即事而真」,要指出一個方,要立一個相,從這個事來顯真。這是密宗的道理,這個善導大師他這裡頭他有很多他用密教的道理,他是非常主張指方立相的,他說娑婆的眾生妄心瀑動,還不是像春天吹皺一池春水那樣的動,那你已經了不起了。現在是狂,所謂狂人失頭,拿這個狂來說,圓瑛拿狂人來比方,發狂。不是很安定,給他指方立相,他還不能專注。所以修淨土的人他面壁沖西,專向著西方,心要有所歸,心有所集中。所以《四十二章經》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你把心擱在一個地方上,沒有事辦不成的。道理都是一樣的。所以你給他指出一個方向來,說那有佛土,你去專向,你去求生,他還不能專注;你告訴他無方無向,本來沒有方所、沒有方向,他更不知道怎麼下手了。所以為什麼說現在西方。

《上都儀》說,「要指方立相,住心取境」,心要能夠指,指就是住,心要住,要取一個境,你心住在什麼地方。凡夫他這樣子來攝他的心還做不到,你還去叫他離相。所以現在你不要管離相不離相,你就是去念,這裡頭就是念著念著,這是最大的一個慈悲,你真正老實了,肯就這麼念,你不知不覺暗合道妙。你老在嘀嘀咕咕,我這離相沒離相,我要先離相,算來算去,這就更困難了。所以這個解釋,為什麼現在西方?這是為了眾生來指方立相。底下又引了密教,密教五方佛,阿彌陀佛是妙觀察智,也正好在西方,這都一致,都指方立相,這是密宗的概念。實際,我們老說極樂遍一切處,你哪裡去找個方向?地球是圓的,你轉過來,你本來往東,後來東就成了西,連地球都是如此。他現在就是教你指方立相,使你凡夫能夠專注。

「現在西方,去閻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有世界名曰極樂。」要去這麼遠。底下就解釋,俱胝、那由他是什麼東西,《唐譯》是十萬億佛剎,《魏譯》也是十萬億,這兩個一致;這句話是從《宋譯》來的,玄奘翻譯的也是跟這一樣。這兩個數很難合,億有四個說法,俱胝也好幾個說法,那由他也好幾個說法,你想讓這兩個數能夠湊,你把億選最大的,那由他跟俱胝選最小的,這個比較能夠接近,這樣算下來,一個是十萬萬萬,個是千萬萬萬。就是咱們經的這個數字比《魏譯》,比小本那個大一百倍,也就是玄奘翻譯的比鳩摩羅什翻譯的大一百倍。這裡頭可以有兩個解釋,一個是隨著眾生根器不同,本來沒有一定的距離,可以有不同之說,前頭已經說了,有種種不同,這個地方有不同就沒有什麼奇怪。再一種就是說,這個百千俱胝那由他本來就不是具體指明一個數,比如得百千三昧,百千三昧不是說就是一百乘一千,它就是你得許多三昧。我們說千萬人所不能及,也不是一個死數,一千乘一萬,這個數都達不到,意思就是言其多。而百千俱胝那由他在一塊,就是沒有實說這個十萬億,而只是說很大很大一個數。這個百千不是說一定是一百乘一千,而是說很多很多俱胝那由他佛剎,這兩個就可以一致。不一致也沒關係,佛在《法華》說了,我就是說了種種不同,隨宜而說,處處自說,名字不同,距離不同,而且哪裡有一定的距離?所以有很多人就根據這個,來說哪部經是真,哪部經是假。實際都是不出自心,「十方虛空生我心中,如片雲點太清里。」你說是十萬萬萬也可以,你說是千萬萬萬也可以,總之都不在自己心外,要知道我們這個心量是大,不光是這個,更大,十方虛空。

最近科學家又發現一個事,發現這個世界排列得很整齊,把它這個外邊擱起來好像一堵牆一樣。這個就很像蓮花世界的那個情況,我們這一層層蓮花海,一層層世界。發現這個時候,天文學要起革命了。所以慢慢的這些儀器發達,都要證明這些佛說是正確的。許多許多世界都是很等距離的排列,我們華嚴世界就是說世界海,多少多少世界,蓮花一層層多少重,是很規律的。現在科學家已經發現,這個很規律的。所以這是空前的一個發現,但是不是科學論文,就是他參考上看見的,不過他還是有一定的根據。但是總之這都不出我們自心,要知道。所以《觀經》說,「阿彌陀佛,去此不遠。」還有《疏鈔》的話更好了,「分明在目前」,蓮池大師這樣的大德,淨土宗跟禪宗哪裡有兩樣,什麼十萬億佛土,分明就在目前,就在你們諸位眼前,「亦何嘗遠?」這裡說十個萬萬萬、千個萬萬萬,都只在大家眼前。所以我們也要少執著,才無礙,無礙,才能自在。你要能於一切法而得自在,你就是法王;你不得自在,在這老生分別,老在這懷疑,不能生信,那就纏縛了。

經過這麼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那還有個世界。世代表時間,界代表空間,所以稱為世界。名號為極樂,梵語是須摩提,可以翻譯安樂國、安養國、清泰國等等。《彌陀要解》就說是「永離眾苦,第一安隱」,永遠離諸苦,它最安穩。剛才說,佛土沒有壞,它不是微塵所生,不管你三劫,說三劫,火劫、風劫,現在都很清楚,就是大爆炸,熱波就是火劫,風劫是壓力波,什麼世界都摧毀,極樂世界不受這影響,它本來不是物質所成,所以安穩,第一安穩。人也沒有死,只有進步,所以稱為極樂。這個世界名為極樂,極樂有四土,過去也講過了,常寂光土是法身佛的居處,實報莊嚴土是法身大士,方便有餘土是三乘的聖人,凡聖同居土是四聖六凡都在那住,所以稱為凡聖同居土。極樂的凡聖同居土的殊勝在於什麼地方?因為它的凡聖同居淨土就圓融無礙,也通於上三土,和方便有餘和實報莊嚴和常寂光土是相通的,這個就是非常殊勝,這個就是極樂世界最殊特之處。

《彌陀疏鈔》,蓮池大師這些高僧,我們都稱為是彌陀化身,他說我們往生的人也是隨著你的根機,你所見到的是不同的。所以有個人他跟我說,能不能找一本最正確的佛的傳文?我說你不可能找到,所見不一樣,他記下來跟他記下來這就應該不同,同倒是不應該了,所以世俗之見礙事。有在同居能夠見常寂光的,有於同居見到實報莊嚴的,有於同居能看到方便土的,有於同居就只能看到同居土,所以這個多少品類,種種不同。在《像法決疑經》裡說,這是指佛在世的時候,「今日坐中」,就是今天咱們這一會之中,「無央數眾」,許多許多大眾,「或見此處山林」,有很多人就看見這有山林、有砂礫、有沙子,這是一種;有的看見有七寶,這都是七寶莊嚴;或者看見這是諸佛行處,這就是諸佛所行之處;或見即是不可思議的諸佛境界。這就是隨其機異,你的所見不同。所以《維摩詰經》,人家問釋迦牟尼你成佛沒有,你成佛之後你這個土怎麼這麼不淨?佛就用足指按地,大地發光,這個世界跟他方的佛國淨土沒有兩樣,但是很多人看不見。你要讓大家寫的時候,看得見的人寫他看見,看不見的人寫我沒看見。所以就是說大家要知道,你自己的那個根機在那障礙你。今天這個地方,種種不同,各隨機異。所以《彌陀要解》說,現在說的這個極樂世界,「有世界名曰極樂」,這個世界就正是指的同居淨土,可是這個同居淨土它也就橫具上三土。

「有世界名曰極樂。法藏成佛,號阿彌陀。」法藏已經成佛,佛號是什麼?很是示現,示現的就以阿彌陀為號。國土是依報,這說的是正報。土說了四土,身就有三身:有法身,有報身,有應身,應身又分多少種,大家自己看看。《彌陀要解》說,今天說阿彌陀佛,就是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是化身佛,在同居土中的化身佛。示生化身是現佛相,現八相成道身的化身佛。隨宜所變的,不現成佛相,而現普通的,或現出家,或現不出家,或現國王等等的,這種化身叫做隨類化身。現在說的今現在,佛正在說法,這個佛就是同居淨土示生化身的佛,同時他也就是報身佛,也就是法身佛。佛的三身就像什麼?就像摩尼寶珠,寶珠有珠體、珠光、珠的影子,珠體是法身,珠的光(相用)是報身,珠的影子所顯現出來這是化身。但是三個不相舍離,怎麼能出現影子?它是從珠子生出來的。三身是這樣子,同居又橫具上三土,所以你生到同居,你見到是化身佛,也即是見到報身佛和法身佛。你所居的國土是同居土,但它也就是通於上三土,所以極樂的同居功德殊勝,不可思議。

底下解「號阿彌陀」,阿彌陀就是毗盧遮那。在《彌陀疏鈔》,用密宗的道理來解釋,三十七佛都是毗盧遮那佛顯現。「謂遮那內心,證自受用,成於五智」,成五方佛。毗盧遮那在中央,表示法界體性智,這就比咱們唯識所講的四智多出一個智,叫法界體性智。「次從四智」,就轉八識成四智的四智,「流出四方四如來」。妙觀察智就變在西方的阿彌陀,無量光、無量壽。所以,《彌陀疏鈔》的話,「則一佛而雙現二土也。」所以彌陀跟毗盧遮那就是一個佛。雙二土是什麼意思?雙這個字是兼的意思,兼著兩邊叫做雙,是一尊佛兼著領兩個土華藏世界、極樂世界。東密就說,「阿彌陀佛即是大日如來」。日本的興教大師,是密宗的大德,「是故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壽佛」,不生不滅;「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光佛」,因為光明遍照。所以大日如來又名無量壽,又名無量光,大日如來就是阿彌陀佛。

而且阿彌陀三個字有無量的妙義,無量壽、無量光、甘露王、無量清淨等等等等。而且阿彌陀三個字,每個字都有無量的意思。這裡頭寫得很詳細,大家自己看一看,無量的妙義。所以你念阿彌陀三個字,這幾句話是出於《阿彌陀秘釋》,也是密部的書,「唱阿彌陀三字,滅無始重罪」,念這三個字,可以滅你無始以來的重罪。「念阿彌陀一佛,成無終福智」,沒有完的福智,說不完,沒有完了,不可窮盡的福智。「如帝網一珠」,帝釋天宮中網上的一個珠子,「頓現無盡寶珠」,一切寶珠都在一個珠中出現。念「彌陀一佛,速滿無邊性德也。」稱讚念佛的功德,很快的圓滿無邊自性本具的功德。所以《秘釋》它的這個說法,是開開諸佛的秘藏,顯示持名這個法攝一切法的功德。只要專念彌陀就可以迅速圓滿自性本具的無邊妙德,我這句話就是《秘釋》的「速滿無邊性德」說得詳細一點。這種道理就正是佛的知見,這不是眾生知見。所以念佛的這個德、這個殊勝、這個功用,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只有佛同佛才能徹底知道,其餘都只能知道很小的一部分。所以這個法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因為它如此殊勝,不然為什麼說難信之法?不是很多人都在念佛嗎?但是他能這麼信嗎?你說信不信阿彌陀佛?信,不信我為什麼念?因為我想生極樂世界,那他就來信。但是他就不能相信到這個佛號有如是功德,阿彌陀佛是如是的清淨莊嚴,極樂國土如是的不可思議,這個法門如是的超越,這一切都是難信。從前已經說過好幾次了,說「阿字出一切陀羅尼」,從一切陀羅尼生一切佛,所以這個名號之中功德是不可思議。這就是佛陀答阿難的話,「法藏成佛,號阿彌陀」。

「成佛以來,於今十劫」。成佛到現在是多少時間?一共有十劫。這也都是隨宜,實際阿彌陀佛也是久遠成佛,釋迦牟尼佛也是久遠成佛。在《法華經》裡頭,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都是大通智勝如來沒出家時的王子,他們本來是弟兄,那個時候就跟著佛都出家了,現在都成佛,在十方世界說法。阿彌陀佛是第九子,釋迦牟尼佛最小,在娑婆國土。釋迦牟尼佛他成佛以來,多少塵點劫塵點劫,你把世界碎為微塵,離多遠撒一個塵,這個塵土有多少世界,又有多少微塵,把這些微塵,而這麼多劫以前,釋迦牟尼佛就成佛了。阿彌陀佛不是同樣嗎?早已成佛。

「今現在說法,言今現在,則非過去與未來,直指當下。故云今現在,表阿彌陀佛是現在佛」,因為是在這個時候,就我們這個時候,「正為眾生說法」。所以今現在說法不是說釋迦牟尼佛當時答阿難那個時候說的,就今天我們這個時候,佛正在說法。再過一千年、二千年以後,讀這部經的人讀到這一句話,他也應當體會,今現在就是他看經的時候,佛正在說法。至於說法,佛是以何身說法?據《彌陀疏鈔》,蓮池大師的意思,「說法者當是應身」,但是也兼報身,是報身說法。有人說是「三身齊說,各隨機宜」,法身也在說。「三身齊說,則說法者雖是應身報身,實亦兼法身矣!」聽的人也隨你機宜,你聽到的只是化身所說,你也可以聽到這其中就是報身所說,也可以領會到法身所說,各隨機宜。「有無量無數菩薩聲聞之眾,恭敬圍繞。」廣大之會,盛大之會!這是第九品,就是說彌陀圓滿成就了,如實安住莊嚴淨土,三身四土,今現在說法。

底下說了一個「皆願作佛」。這一品只有古譯才有,只有《漢譯》、《吳譯》才有這段內容,魏、唐、宋都沒有。把它會在這很好,就是佛說這個時候,當時會中有阿闍王子和五百大長者,有一萬二比丘、七千男居士(優婆塞)。其中這五百零一人他們起來,他們都歡喜,每個人拿一個金花蓋(金色的花成的花蓋),到佛前禮拜,拿花蓋供養。供養之後就退後,坐在一邊聽經,聽經心中就發願,願我們將來作佛的時候都能像阿彌陀佛一樣,能這樣成就國土,廣度眾生。他這一想佛就知道,所以《金剛經》說「如來悉知悉見」。所以佛的心和我們的心沒有毫釐許間隔,一絲一毫的間隔都沒有。他這一動念,佛就知道,就對大家說,這些王子他們都要求成佛。「彼於前世」,他們就是發大乘心,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住菩薩道」,都在行菩薩道,無量前世,「無數劫來供養四百億佛」。所以一個法會它很殊勝,因為參加一個法會,大家要知道,這些人已經在無量劫來供養過四百億的佛。「迦葉佛時」,就說他們跟釋迦牟尼佛的因緣,供了四百億個佛,釋迦牟尼佛是四百億佛之一,在迦葉佛的時候,他們是我的弟子,所以今天他們又來供養我。所以都是不離開前緣,又碰見了。這時候大眾聽見佛說之後,都替他們歡喜,因為他們要成佛。

這一段就是說,希望大家也能像這些人發願,願我們皆如阿彌陀佛,這個發願就得到授記,將來就成佛,這是第一點。第二是說明這個因緣,因緣很重要,過去生中他們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現在他們又來了,又來獻供養,又來聽經。所以我們常常要結這種緣,緣法很重要,不能度無緣。所以佛在王舍城的時候,有三分之一的人,不但沒有見過面,沒有聽過佛的名字。那一個城,只有九十萬人,不是很大。佛那麼說法,那麼樣的威德,還有三分之一的人,連名都不知道,無緣。所以緣很重要。第三點,我寫這個的時候沒有把它寫進去,就是說這個法居士非常相宜。所以在這部經裡頭,「德遵普賢品」,除了大菩薩,文殊、普賢、彌勒列了之後,底下就是賢護等十六正士,這十六正士都是在家菩薩,把他們列名。這個地方佛說完法之後振奮,來獻供養,來發願又是在家人,就表示這個淨土法門適合於出家人、在家人共同都來修持。在家人就更加需要這個淨土法門,很多人不理會這個,因為在家人你有工作、你有家庭、你有負擔,你有好多事,你再不用這個法門,你還想靠禪定,種種種種其他的辦法,你就行不通。所以就是說,在家人是非常相契。這個經中,在家人的地位,前頭提出十六正士,這提出五百長者、阿闍王子,都當成佛,這也是其中的一個意思。這樣的話,第二卷就圓滿了,我們接著第三卷。

前頭一個總的概述,我們就不一一講了,大家自己看。從最末一段,最末一段我們討論一下。底下就要講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種種莊嚴都是事相,黃金為地,七寶莊嚴,宮殿樓閣,種種都是事相。《往生論》就說,有三種莊嚴,一個是佛莊嚴,菩薩莊嚴,正報很莊嚴,還有國土莊嚴,這都是事相。但是這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淨句,清淨句者,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個事相的本體是無為法身。所以我們必須要體會得事理無礙,而極樂的境界中它處處表現出事事無礙。所以事理無礙、事事無礙,這兩個無礙是我們今後所要討論的,所離不開的,要離開這個,不能夠在這個事相之中,你離了本體了。或者有人就說,他不喜歡談這些,你看看還都是一些事相。而不知事相它就是說的是理,而不知事相之妙,它事事無礙,這一種更殊勝,是超過事理無礙的境界的。「真實智慧者,實相智慧也」。實相就沒有相,真的智慧,真智就無知。無為的法身是法性身,法性是寂滅的。生滅滅己,寂滅為樂,寂滅。法性寂滅,法身就無相,寂滅了還有什麼相?生滅都沒有了,還有什麼相?由於無相,這個很重要,無相也沒有那個不相,不相也無,不但相是無,不相也無,無不相,無和不是兩個負號,負負得正,所以生一切相。有的人就是偏空,就是空空空空,空下去了。所以靈峰大師《金剛經破空論》,就是要破這個空。所以淨土法門就是《華嚴》,大家不要把它看低了,不認識。「無相,故能無不相。是故相好莊嚴,即法身也。」這是曇鸞大師的話。「無知,故能無不知。是故一切種智,即真實智慧也。」無知無相是這麼解釋。他底下就說「相好莊嚴即法身」,這句話「是畫龍點睛之筆」,不是要離開相好莊嚴去見法身,相好莊嚴就是法身。所以永明大師說,「至理一言,轉凡成聖」。這樣一點,就是宗門說的話,「大地無寸土」,大地找不著一寸土,相好莊嚴即法身,哪還找土去?所以這麼體會,禪宗、密宗、淨土這三個,即三即一,即一即三,都是事理無礙、事事無礙。禪宗也談事事無礙,不是不談事事無礙。這是先做一個總的提醒,要知道相好莊嚴皆法身。所以底下談到相好莊嚴,咱們就不要只是看到,我年輕的時候曾經也很不喜歡這個「黃金為地」,那個時候不懂,就把這個黃金看成是黃金,黃金,拜金。

第十一品,我們第三卷開始。「國界嚴淨」,莊嚴清淨。「佛語阿難: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它有無量的功德,具足莊嚴,一切莊嚴它都具足。「永離眾苦、諸難」,沒有一切苦,「惡趣、魔惱之名」,眾苦、諸難、惡趣、魔惱,連名都沒有,何況有實?我們就從這講起。《往生論》說,「無量功德具足莊嚴」,他的國土功德莊嚴,成就不可思議力。這個像什麼?就像那個摩尼如意寶珠一樣。摩尼如意寶珠,這個是拿它來做譬喻,摩尼如意寶是佛涅盤時,以佛的方便力,留下很多很多舍利,舍利眾生就供養,當眾生福報盡了的時候,這個舍利就變成如意寶珠。這個寶珠在海裡面,龍拿來當首飾。如果有轉輪聖王出世,他以他的慈悲力、他的願力,能夠得到這個珠子,得到這個珠子他就可以對於咱們這個世界做很大的饒益,他就從這個珠子可以給出種種眾生所需要的東西。他就要齋戒、修法、發願,願它能夠降雨似的降出種種的寶來,種種眾生需要的東西,所以稱為摩尼寶珠。他說極樂世界種種的,就像拿摩尼寶珠來做比方。但這個寶珠這麼殊勝,可以出生眾生所需要的一切東西,這只是個相似的比方。因為這個寶它只能給眾生衣食等等,不能滿足眾生求無上道的這個願,它不能就是說我下個東西給你,你就得無上道,這個不行,但是說法可以,所以就是說只是相似。而且這個寶能滿足眾生一身的願,不能滿足眾生無量的願,你要求這個願得這個,但是其他的願你一時得不到,有些差別,所以說相似。而且為什麼說是相對?因為它只是相似,勉強拿它來作對比。所以就是說是這樣一個相似相對,勉強拿來做對比,如摩尼寶,彼土是如這樣。

再正式來講,「無量功德,具足莊嚴」。曇鸞大師說,是從法藏比丘,他「菩薩智慧清淨業起」。因為他作菩薩的時候,他所做的這一切是智慧清淨的,做了種種的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淨相」,就是如實的,也就是住於真實之際,莊嚴國土,入了清淨之相。這個法他就沒有顛倒、沒有虛偽,所以就是真實功德。所以說是無量功德,具足莊嚴。因為是真實功德,所以是無量功德,而且這個功德就具足莊嚴。把這兩句經文解釋了,曇鸞大師的話解釋了。他沒有虛偽、沒有顛倒,是真實之際,是真實智慧所流出。所以你只要相信就可以得真實之利,它是有無量的莊嚴。

底下,「眾苦」,說三苦、八苦。三苦就是苦苦、壞苦(我們大家公認的苦是壞苦,現在認為是樂,但是以後要失掉,苦)、行苦,就是五陰的這種流轉,念念遷流。八苦,大家都知道八苦交煎,大家很熟了,我們不講了。「諸難,指八難」。八難,一個是「地獄難」,在地獄中聞法很難;「畜生難、餓鬼難、長壽天難」,這是禪定的關係,他就跟那魚凍了一樣不能動,他也不能聞法,這也難;「北郁單洲難」,那兒佛不去,很困難;還有「盲聾喑啞難」,瞎子、聾子、啞巴,就是說這個很難;第七,這個我們要注意的,「世智辯聰難」,聰明人都要警惕,很容易就是這所指的第七。如果你只是世智,再加上你能說會道,辯聰,會寫文章,就屬於這一類,這個很難,你如果要成道很難。你成學很容易,你成名很容易,成道就很難很難了,不然佛不這麼說。世智辯聰,世間的智慧,這種能說會道,能寫文章、能辯論,言之成理,能有說服力,大夥相信,屬於世智辯聰類。世智辯聰類包括相當廣,但是你這個就跟那個地獄、畜生、餓鬼,跟那個瞎子、啞巴列入一個行列。第八,「生在佛前佛後難」,困難。

所以這個八難,我們這個地方就是要注意世智辯聰,聰明要正用。聰明人更不可以,因為既然很聰明,他就很自信,更不可以相信自己。《四十二章經》裡頭有許多很重要的,所以首先來翻譯給我們。「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你要慎重,千萬不要信你自己那個思想,你的那個思想不能信。《楞嚴》也是如此,你認賊作子,你相信這個妄心,你拿這個賊當作兒子去保護它,你最後的結果就是煮沙做飯,煮沙做飯就絕對不能成就。這些話都打中了那些個賊的痛處,所以他要反對《楞嚴》。認賊作子,現在很多人認賊作子,保護那個兒子,這點要認識清楚很不容易,很不容易這個地方。所以佛跟阿難說,你之所以能知道十二部經典,你能夠背誦,而且你得了初禪,已經有了神通,你不能免難,為什麼?你就不知道二種根本,你不知道生死根本是你那個妄心,你拿它當寶貝供著它,你真心不知道。你這二種根本不明白你就不行,摩登伽難你就沒辦法,好險!這就說明,看《楞嚴》這一段很注意的人可能不多,只是在七處徵心那找去了,一處一處的。那都是剛開始說,給你破妄。而這兩種根本很重要,是帶根本性質的。所以傳孔子之學的是曾參,「參也魯」,魯就是有點笨。所以傳法的不是子貢他們,子貢聞一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聽一個懂兩個,但不是他傳的聖道,而是有點魯的曾參傳的。這個道,所以老子的話,「下士聞道大笑之」,你跟他講道,下士一聽他還覺得奇談,笑話,他不理解。大家要知道下士聞道大笑之,那也應該就知道道是怎麼回事了。不要當下士,你更不可以變世智辯聰。

「惡趣」就是三惡道。「魔惱」,四魔:煩惱魔、陰魔(色受想行識,這都是擾亂人的)、死魔(就是死亡,你如果好好修行,你要成就,你壽命終了),再一個魔就是所謂「他化自在天子魔」,他化自在天是魔天,這個天子的威力很大。這都是真的,真有其魔,他妒忌、障礙,他破壞佛法,你們都信佛法,他隊伍就少了。這個是往往要給你造成很多很多干擾,尤其是修禪定,往往他變現出種種情況來擾亂。所以在得到了境界,他這個很厲害,你哪個地方一偏重,就從哪個地方他就進來了,不知不覺把你引入魔途。所以《楞嚴經》講,你不持咒就禪定,不可能成功。你不持也行,你得把這個咒寫在禪堂或者掛在身上,就是要依靠佛的加被力才能免除魔惱。

極樂世界為什麼永無魔惱?因為它就是一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真實之中它是一法清淨,連這個名都沒有還有實際嗎?所以《法華經》說,「若有女人」,《法華經》是特別提倡女同志修淨土,這一段是對女人說的,所以淨土法門適合於在家人,尤其是在家婦女。《法華》特別指明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求往生了。求往生之後,「不復為貪慾所惱」,貪慾不能再擾亂你,「亦復不為瞋恚、愚痴所惱」,瞋痴也不能惱你,「亦復不為驕慢嫉妒諸垢所惱。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這是《法華經》裡頭的,所以她沒有這個魔惱。「至於魔事(魔障)」,咱們眾生念佛還能免除魔,你生了淨土當然更沒有魔了,所以彼土就沒有這個名字。《十往生經》說,「佛言: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彼佛就是阿彌陀佛,派二十五個菩薩,「擁護行者」。所以就不會像禪定遭遇魔障那些事。極樂世界,你真心要這麼修,很虔誠的這麼修,阿彌陀佛派二十五個菩薩來護持你,「若行若坐,若住若臥,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一切惡鬼,現在很多都是惡鬼惡神,很多都是依恃鬼神,現在他們很多都會搬運東西的奇異功能。其實我從小就知道,變戲法的這個法叫做五鬼搬運法,說大官的印辟邪,他把印都給你搬了。他就是一個鬼跟他合作,都是一些惡鬼惡神,所以大家有的時候就是喜歡顛倒。我小時候念書,我老師就告訴我,你是南方人?南方人。南方像這種事很多,有的人他就會用鬼。說你到一個人家裡,看他家裡乾淨極了,一點塵都沒有,他一定是用鬼,你別得罪他,他會派鬼來害你。這些惡鬼惡神,就是他給他做事,給他當勤務員,給他當保鏢,他受他的派遣,他就給他吃東西,殺什麼東西,血去供他。所以《十往生經》講,惡鬼惡神不能得其便也。而且,咱們這個地方眾生遇見了魔障就修念佛法門,念佛可以治魔障。尤其是你用打坐的辦法出了偏差,也是靠念佛來治。你修禪定出了偏差,怎麼來解決?靠念佛。

「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春夏秋冬、陰天下雨,它是一味平等,沒有這些。也沒有「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荊棘、沙礫、鐵圍、須彌、土石等山」,沒有這一切,性功德所成就。須彌,這是咱們四大部洲的中心,日月圍著它轉。四天王天在須彌山的半山腰,上頭是忉利天等,最頂上是帝釋所住的天,稱為三十三天,這都是地居天。「自然七寶,黃金為地」。什麼叫自然?不是造作而成的,就叫做自然。「修德有功,性德自顯」,自然顯現,自然這樣,所以叫自然。七寶各個經典都有不同,無所謂,都是打比方,因為它這個非常美妙,各種顏色,就拿各種寶來形容。我們這裡說「金、銀、琉璃、水晶、琥珀、美玉、瑪瑙」,這七寶。「黃金為地」,小本只是「黃金為地」,這個地方,《魏譯》本就不同了,「其佛國土,自然七寶」合成,有金銀還有七寶合成。而且《觀經》說,每個寶裡頭有五百色光,不是咱們七色光,咱們光就七色,這五百色光你不能想像。極樂國土的地不是土、石頭所成,就是種種珍寶(這七寶里有金)成的地,而且是五百色光,如日月在空中那樣明。

「寬廣平正,不可限極」。沒有山林,沒有坑坎,沒有低洼,地平如掌,很寬,很廣,很平,很正,沒有邊。就說沒有邊,之後就到咱們這。所以一定你要說多少國土,也可以這麼說,也同時要承認就在目前,因為它不可極限,它沒有邊。咱們這不到,還得過去,過去也沒有邊。心淨國土淨,心平世界平,其心平等,所以它這個地也是平的,廣大無邊際。《往生論》裡頭說,「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這個國土如虛空一樣可以容納無窮,你往生者再多也沒有說是擠不下,這個廣大是沒有邊際。

而且「微妙奇麗,清淨莊嚴」。妙就是勝妙難思,微就是妙中之妙,所以稱為微妙,難思中的難思。奇麗,麗就是美好、光華,奇就是奇特,奇麗就是超特的美妙跟光彩。極樂的地是七寶所成,每一個寶裡頭有五百色的光,光就像花,像星星、月亮,當然奇麗。「清淨莊嚴」,清淨它沒有染,莊嚴它具萬德。「因安樂國土是清淨本性之所莊嚴成就。」所以,微妙奇麗,清淨莊嚴,「超逾十方一切世界」。發願的時候就說,我要立這個願,超勝無數佛國,可得嗎?因為發了這個願,當他成就的時候,它就超逾一切世界。

說到這兒,阿難又問了,他說彼國沒有須彌山,那四天王天、忉利天在哪待著,怎麼住?按咱們世界這個例,他發問。佛就反問,問阿難,他說咱們這個世界夜摩天、兜率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依什麼住?阿難他還是很高明,他沒有說是依空,他說是「不可思議業力所致」,這是不可思議業力能夠這樣的。佛就跟阿難說,不思議業你知道了,你身的果報不可思議,眾生的也不可思議,眾生的善根也不可思議,諸佛聖力、諸佛世界也不可思議。這就是說明為什麼極樂世界不需要須彌山。這個果報,首先「汝身果報,不可思議」。果報就是一種你過去所作的善惡所得到的。果報本來是一回事,但是可以勉強分,果是指的因所得的,報是從緣所得的結果。比方你要種一棵桃樹,桃核是因,結的桃就是果。但是光是一個核不行,你還有種種的勞動、種種的看管,這個所得到的,於這一方面回報就稱為報。其實這是一回事,差不多。

你要知道汝身果報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就是超情離見,不是眾生的情見所能達到的),眾生的業報,就是眾生的業因,眾生所造的業,與他所得的果報,都不是思議所能及的。《寶積經》就說,閻王當時就告訴罪人,跟罪人說,「無有少罪我能加」,對於你來說,我不能給你加一點點罪。「汝自作罪今日來」,你自己造罪,所以今天你來了,「業報自招無代者」,就是說果報不可思議,都是自招的。《普賢行願品》菩薩就自己念,我過去無始以來造種種業,無量無邊,如果是有體有形的,虛空都裝不下。而且是佛也不能消除眾生的業報。所以這個業報不可思議,你作惡得惡的果報,作善得善的果報,自然就得到它的果實。

「眾生善根也不可思議」。所以《大集經》說:「眾生之行不可思議,眾生境界不可思議。」這兩句話就不大好懂,為什麼眾生之行不可思議,眾生境界不可思議?不就是咱們的行、咱們的境界,有什麼不可思議的?這個要用禪宗來說,臨濟就說,你想認識佛祖嗎?就是你現在能聽法的就是。臨濟當時對他說,今天我們重複他的話,今天大家這能聽的就是,你要認識佛祖嗎?臨濟還有這個話,「每日多般用處」,這是眾生的行、眾生的境界,每日多般用處,「欠少什麼」,你欠少什麼?「六道神光,未曾間歇」。又說六道神光從你面門出入,你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能嘗味、嘴說話,這等等,時時都在放光,從來沒有間斷,心中在作念,都是在放神光。臨濟兒孫遍天下,現在真正禪宗都是臨濟的兒孫,臨濟是大德。所以臨濟入門便呵,一進門就呵斥,沒有什麼答話。這都是臨濟語錄中精彩的句子,你要識佛祖嗎?聽法的就是;六道神光沒有間歇過,從你面門出入。所以眾生的境界、眾生的行就不可思議,這就是不可思議,大家雖然信不及,可是事實就是這麼回事,你信不及也是這回事。再有,咱們從教下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都成佛道了。所以眾生的善根也不是思量分別之所能知。「諸佛聖力」更不要說了,「諸佛世界」更不可思議。所以曇鸞讚嘆極樂世界,「光為佛事,焉可思議。此水為佛事,安可思議」,影子也能作佛事,聲音也能作佛事,怎麼可思議?最後這句話很重要,「不斷煩惱,得涅盤分,焉可思議」,沒有斷煩惱就得涅盤這樣的分地,怎麼能思議?所以極樂世界不可思議就是這個地方,是不思議中的不思議。這也就把剛才佛這些話做了解釋。

「其國眾生功德善力」,眾生有種種的功德善力。極樂世界是「住行業地」,什麼叫住行業地?是住如來大願大行所住之地。《論注》說,「見彌陀身相得平等身業」,得佛的身業,聞佛的名號得平等口業,遇見光、知道法得平等意業,這就是住於如來所住之地,你見佛見法、聞聲聞法,這都住於如來之地。所以彼國眾生,善根不可思議,是住行業地。因為這種種功德善根,所以彼佛國土不同於我們要住須彌山,不像我們這個微塵所成的,需要引力的牽引,要住須彌山。

「阿難白佛:業因果報,不可思議」,我沒有懷疑,極樂世界這樣殊勝的因,得這樣殊勝的果,我沒有懷疑,我就是為將來的眾生,他會問,所以我替他問。所以我們對於阿難,他當機,也是一個很殊勝的示現,這一點他也說了,是為了眾生,我替他們問。好,今天我們就講到這兒。

資料恭摘:無量壽經(大經解)黃念祖老居士主講(第二十三集)1991檔名:51-001-0023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