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梁啓超的信仰根底


時間:2015/2/17 作者:君合

梁啓超在1925年7月10日寫給梁令嫻(思順)等孩子的一封信(《梁啓超年譜長編》丁文江、趙豐田編)中,這樣寫道:思成前次給思順的信中說「感覺著做錯多少事,便受多少懲罰,非受完了不會轉過來」。這是宇宙間唯一真理,佛教所說的「業」和「報」就是這個真理,(我篤信佛教,就在此點,七千卷《大藏經》也只說明這點道理。)凡自己造過的「業」,無論為善為惡,自己總要受「報」,一斤報一斤,一兩報一兩,絲毫不能躲閃,而且善與惡是不準抵消的。……並非有個什麼上帝作主宰,全是「自業自得」,……我的宗教觀、人生觀的根本在此,這些話都是我切實受用的所在。

梁啓超的信仰根底

梁啓超雖研佛學,但很少談到他自己的個人信仰,這次是在給孩子的信中談到,可謂深入肺腑,語重心長。記得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第一次讀到這封信時,頗有點吃驚:以前不知在這位非常「啟蒙理性」的人的心底,竟也有這樣的一點神秘。雖然這些都是常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以及「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等等,但將之作為一種內心的根本信仰以及立身的基本準則,卻仍是不凡。這裡的「善」、「惡」都是指切切實實影響到了他人的「善行」、「惡行」,而「報」則是相應的對自己所發生的結果。昔日西漢飛將軍李廣戰功至巨,卻不得封侯,他人為之抱不平,他後來自己倒有一個解釋:他曾經坑殺過降卒。這也或許可以說是一種「業報」。但之所以說樹立對此「業報」的信仰並堅定奉行還是不凡,是因為現實生活中還是有不少善行未得善報、惡行未得惡報的情況。對此或可解釋為:有許多報應固是「及身報」,但也還有些似乎是「報在子孫」:先輩的德行庇蔭了後輩,直接或間接地給他們帶來福澤;先輩的惡行則帶來了後輩的災難。所以俗話有「為子孫造福」還是「為子孫造孽」之分。吾父是土改幹部,參加工作不久,就遇到「清匪反霸」,內定要將一位當地的國小校長——這位常被請去排解糾紛的鄉間權威作為地方一「霸」鬥爭處死。吾父不忍,暗中將這一訊息傳遞給這位校長,這位校長遂走避他省,雖然幾年後仍被抓回,但風暴已過,逃得一命,只判了幾年徒刑,日後的家族還在改革開放後繁榮致富。當時父親的所為被發現後,雖被組織念其剛參加工作不久還可錄用,但從此背上「階級陣線嚴重不清」的「錯誤」而致仕途受限。吾家人多,也有過一些艱困的時候。而後來我們幾個孩子都還算自立爭氣,有了一點出息,除了父母養育,細想也還有父母「為兒女積德」之因,尤其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或在冥冥中庇蔭了我們,靜夜思之,油然地深謝父母之恩。普通人如此,如果觀察近代以來的名人偉人,是否也能發現一些這樣的聯繫呢?比如林彪雖自奉甚儉,但作為名將,自然也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然而畢竟對建國大業功不可滅,如果善保晚節,未嘗不可以終其天年。但其後來積極幫助發動「文化大革命」,大搞階級鬥爭,整肅「反黨集團」,傷害了不少人。結果最後不僅自己夫妻身死異域,一個僅有的「虎子」也同機殞命(其子小名「老虎」,行事倒也有乃父之風),而惟一的女兒也很快墮入監禁和隨後過著長期陰暗的日子。民間還有一說:「為子孫留餘地」,即自己不將權力財富名聲等各種資源占盡,為後代留一些福分。冥冥中是否有一種神秘的因果?常人不得而知但還是可能會有所尊重。而且,對這種「報」也還是可以有一些理性的解釋的,比如說善行自然比較容易帶來他人善的回報或社會的獎賞,惡也會引發正義力量的懲罰或招致別人惡的報復;父母善良的品質和作為會影響到兒女的行為和品德,乃至形成一種家風;而父祖一輩的惡行和樹敵也會帶來宿怨,從而影響後輩的行為和生活品質。甚至父祖輩太大的光環、太多的財富,太大的名聲也可能使後輩或意志消蝕,好逸惡勞;或意氣消沉,不願進取。所以,西方的一些億萬富豪在充分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和事業成就之後,反而有一種散財之道,他們還是會努力給兒女最好的教育,但卻不是給他們留下最大的財富。或者說,體現在這種散財之道中的「德育」本身,也是一種最好的教育,而這種「散財」既是一種澤福廣泛的公益事業,也便是一種更有遠見的「為兒孫造福」。梁啓超及家人在臥佛寺附近有一個幽靜的墓地,在那裡盤桓的時候,我曾深感做名人或偉人的兒女雖然可能大都不易,但梁啓超的九個兒女卻都相當出色,在近代中國的名人偉人子女中總體來說大概是最有出息的。有人說這是由於墓地的風水好,我卻認為除了他們自己的努力,更多地還是和其先人的德潭非葬地有關。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