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鍾茂森:落實佛門至孝—《佛說盂蘭盆經》研習報告(第六集)


時間:2015/3/12 作者:果林果梅

尊敬的諸位大德,諸位菩薩,大家好!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佛說盂蘭盆經》。昨天我們講到正宗分裡面關於如來教孝子獻供之法這一段,這一段分五個小節,我們昨天講到第四個小節「贊勝田」。我們先把這一節經文讀一下:

【當此之日。一切聖眾或在山間禪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樹下經行。或六通自在。教化聲聞緣覺。或十地菩薩大人。權現比丘。在大眾中。皆同一心。受缽和羅飯。具清淨戒聖眾之道。其德汪洋。】

我們昨天這段沒有講完,繼續來學習。這是如來(就是釋迦牟尼佛)為目犍連尊者開示,也就是對我們宣說。說在這一天,『當此之日』就是七月十五,農曆的七月十五,佛歡喜日,也是僧自恣日。這裡講到『一切聖眾』,這都是出世聖賢,他們有的在山間樹下修苦行,有的證得了『四道果』。四道果,我們昨天簡單的介紹,所謂初果須陀洹,這是斷了三界的八十八品見惑,就證得須陀洹;二果斯陀含,這是斷了見惑之後,再斷六品思惑,這是二果;三果阿那含,這是再多斷三品思惑,證得阿那含果;最後把七十二品剩餘的思惑都斷盡,這就證得四果阿羅漢。阿羅漢稱為無學道,也就是他在三界裡沒什麼學的,出三界了。無學也就是現在我們講的畢業了,學業圓滿,證得正覺的果位。

這裡講到『六通自在、教化聲聞緣覺』者,蕅益大師說,「統理大眾,教其弟子修行四諦十二因緣觀,以聲聞緣覺乘而得出離,利他成就也」。前面講的證四道果,這是自利的成就,自利之後必須要利他,利他主要表現在教化一切眾生。阿羅漢就證得六通,前面我們也講到,像目犍連尊者已經得到了阿羅漢果,所以天眼、天耳、他心、神足、宿命、漏盡這六種神通現前。阿羅漢果這些聖人自利還要利他。「教化聲聞、緣覺」,這是講到對於這些聲聞乘、緣覺乘的人(這是屬於小乘)來教化。統理大眾,教其弟子,也就是他在僧團裡面做老師,帶領大眾來修學。修學的主要內容是四諦十二因緣觀,這是聲聞乘和緣覺乘主要修行的科目。聲聞就是阿羅漢果,他是依四諦法而成就的;緣覺,通常我們也稱為辟支佛,這是屬於中乘,其實都跟小乘是一類的,他們是依十二因緣觀而成就。實際上四諦和十二因緣是有詳略之不同而已,在內容上沒有本質性的區別,所以同屬於小乘道。

我們也簡單介紹一下這個名相。四諦,前面也做了介紹,就是苦、集、滅、道稱為四諦,諦就是真理的意思,就是四種真理。苦和集是六道眾生的因果,苦是果,集是因。集什麼?集是聚集,煩惱聚集,念念相續都是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集,就會造業受報。苦是他們的果報,六道輪迴。滅、道是出世因果,滅是果報,也就是寂滅、涅盤,斷盡了一切煩惱稱為滅,就是煩惱滅了。對小乘道而言,這個滅是見思煩惱滅了,他們就能出三界,他們必須是修道,道是出世之因,斷見思煩惱,成就阿羅漢道。這是小乘,也是藏教所說的苦、集、滅、道,這裡主要是指聲聞、緣覺。這是小乘四諦,藏教四諦。當然天台宗分四教藏、通、別、圓,四教裡面各有四諦法,前面我們也略略介紹了,這裡就不再贅述。可見得四諦法通大小乘,是一切佛法的綱領。

十二因緣其實也是四諦法的詳細說明。在名相說,十二因緣是指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十二支,叫十二因緣。無明是根本的因,無明是迷惑造業,由於迷惑,無明緣行,就會產生行,行就是不符合宇宙真相的這種行為,也就是動相產生;動相產生之後就會有所牽連,就產生識,這個識是第八識,行緣識,識是投胎的主體,業識要去投胎;識緣名色,投胎必須要有形體,名色就是形體,然後漸漸形體開始生長,你看我們胎兒生育,最起初是父精母血,受精卵,這是名色,就有形了;然後漸漸在母體裡面生長,長出六根,這六根長成之後,它接觸外界漸漸就能夠有觸的受,能接觸,所以名色緣六入,六入就是六根;六入緣觸,有了六根,它就會接觸;觸緣受,一接觸外界,它就有對於順逆境界的感受,就產生苦樂的感受;有了苦樂的感受,就自然生起愛憎,喜歡樂、而厭惡苦,所以受緣愛,愛就產生,這個愛是貪愛,是人的欲望;愛緣取,有了貪愛就妄取,就造作,造業;取緣有,有是生死之因,要受業力支配,現在有業因,必定將來就有業果;業果是在六道中受生,所以有緣生;有了生,就有老死,生老病死就免不了,隨之而來種種憂悲苦惱,如是不斷的在六道中輪轉,十二因緣就把我們這個因緣果報就說盡了。實際上十二因緣的內容跟四諦是一樣的。無明、行、愛、取、有,這五支是屬於集諦,是他們煩惱的因;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這是講果報苦諦,有苦就有集,所以十二因緣它就分苦諦和集諦。

滅、道,道諦就是觀十二因緣之智,你有智慧能夠觀察,六道輪迴原來是這麼一回事,你就要知苦斷集,要去煩惱,要出三界,所以修這個智、修這種觀,得到的果報就滅除十二因緣,滅諦,也就是滅生死輪迴。怎麼滅的?還得從根上滅,根就是無明,迷惑顛倒這是根。所以倒過來,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統統都滅。這是講到十二因緣。聲聞、緣覺依四諦、十二因緣法而得出離,這也是佛給他們的教化。在教化方面來講,這是利他成就。

在僧團裡面,除了聲聞、緣覺這些小乘聖者以外,還有大乘菩薩的示現,所以這裡下面講到『十地菩薩大人』,這是講大乘菩薩。蕅益大師解釋說,「十地菩薩大人者,歡喜地乃至法雲地,分證法身,破無明,得中道」。這類人是大權示現,這裡講到的十地菩薩,蕅益大師是依《華嚴經》裡頭的教義講華嚴十地,十地是圓教十地菩薩,不是通教、不是別教,它是圓教。

十地,我們簡單的把名相給大家介紹一下:第一是歡喜地,叫初地菩薩。初地菩薩到了這樣一個地位,已經舍離無始以來的異生性,他證得同生性。同生性就是同如來,這種叫同生性;異生性那是還不同如來。他已經證得人法二空,人空是斷我執,法空是斷法執,這時候能自在利益一切眾生,自他皆得利益,所以他生大歡喜,稱為歡喜地。第二是離垢地,二地菩薩圓具淨戒,他的戒律是圓滿的,沒有絲毫的破損。這時候遠離煩惱垢,這個垢是煩惱的代名詞,所以稱為離垢。第三地是發光地。發光地是三地菩薩,成就了勝定,成就了大法,成就了總持,總持也稱為陀羅尼。發無邊妙慧光,這個光就是指智慧,這稱為發光地。四地菩薩叫焰慧地,火焰的焰,這種菩薩安住最勝菩提分法。《無量壽經》裡講「燒煩惱薪」,所以用火焰來代表。他把煩惱都燒盡了,用什麼來燒?用智慧的火焰來燒,叫焰慧地。第五叫難勝地。這個難勝地五地菩薩,他能令行相互違之真俗二智互合相應,真俗他已經能夠圓融不二,可以互相和合。本來真諦和俗諦是不能夠和合的,相違的,但是他現在能夠互合相應了,稱為難勝地。

第六地菩薩叫現前地。這一地的菩薩住緣起智,進而引發染淨無分別的最勝智,這種智慧現前,叫現前地。染淨無分別這是什麼意思?佛法里圓教講到,淫怒痴皆是戒定慧。淫怒痴,淫是貪愛,怒是瞋恚,痴是愚痴,貪瞋痴這是污染,它跟戒定慧不二,沒有分別。那是要高度殊勝的智慧觀照,了一切智、一切種智,住第一義諦,才能夠達到這種境界。七地菩薩叫遠行地,這時候菩薩是修行進入無相行,他修行已經沒有修行的相,遠離世間及二乘的有相有功用。這世間修行乃至二乘修行有相、有功、有用,而他們這些菩薩叫無功用道,完全沒有絲毫起心動念,進入無相行的修行,叫遠行地。第八地叫不動地,不動地是他們用無分別智,相續任運,就是進入任運自然的階段。不被相、用、煩惱等一切境界所動,真正做到一切都如如不動,這時候連起心動念、最絲毫最細微的動都消除得乾乾淨淨。第九地叫善慧地。菩薩成就微妙四無礙辯,成就無量無邊殊勝的辯才,能夠在十方世界為一切眾生善說法,這是九地。到十地是法雲地。法雲地的菩薩,這是用比喻,大法智慧像雲一樣。雲,我們知道是水蒸汽合成,是含眾德水,這些水就是德水。什麼德?性德,性德圓滿現前,一切的障礙統統都消除,無量功德現前,法身充滿,法身圓滿現前,這時候叫法雲地。

十地菩薩已經接近如來果地,圓滿果地就差兩步,十地再往上是等覺,等覺再上面就是妙覺位,是如來圓滿的果地。這裡講到的十地菩薩,他們也稱大人,這些菩薩已經分證法身,到十地,法身已經基本上圓滿,差兩步就成佛了。前面初地菩薩所證的法身就稍為欠缺一點,但是都證了法身,在天台宗裡面把他們也稱為佛,不僅是十地菩薩稱為佛,《華嚴經》裡講到的,初住菩薩以上都稱為佛,叫「分證即佛」。分證就是分證法身,他們確實見到法身,就好像撥雲見月,月亮露出來了。初住菩薩剛剛證得法身,這是初一的月亮,可能只有個月芽;到了如來果地上是十五的月亮,圓滿的,全部現前了。但是從初一到十五,他們所見的月亮統統是真的月亮,真見到,所以都得到如法身如來的受用。

破無明,得中道,這就是無明斷盡。無明是妄想習氣,「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無明斷盡,法身就全現了。中道,就是沒有偏空,也沒有偏有,空有不二,這叫中道。凡夫偏在有裡頭,迷在事相上;二乘偏在空裡頭,知道一切法空,他就沒有起心發願度眾生。菩薩這裡證得中道,不偏空,也不偏有,所以能在十法界裡面示現一切身度化眾生。

所以蕅益大師下面講,「應本同流九界,廣度眾生,雖六道四生,無不示現。以比丘是住持僧寶,關係佛法,每權現之」。所以這些大乘菩薩、十地菩薩,應九法界眾生之機(根機),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而為說法,說法度生,自己又如如不動,這是說法自在。在六道裡頭示現,示現種種身,你要度化六道眾生,必須給他們示現同類身,在菩薩行裡面稱為同事。譬如說你要度化畜生道,你就得在畜生道里化現,要度一隻豬,你得現一隻豬跟它說法,給它做好樣子。你要是度鬼類,你就要到餓鬼道去示現,像阿難尊者曾經見到的面然大士,面然這是餓鬼,那是誰?觀世音菩薩示現。這是放焰口法會的緣起,是阿難尊者見到面然大士現的餓鬼,非常可怕,口裡吐著火告訴他說:「阿難,三天之後,你要墮到我們這個道里。」嚇得阿難趕緊回去向佛求救,佛就告訴他放焰口的法事。那個緣起跟我們本經的緣起很相似,也是尊者見到鬼類,只不過阿難見到的是面然大士,告訴他,你將來墮到我們這個道,他害怕,請佛救濟,這是放焰口的緣起;本經的緣起是目犍連尊者見到他母親墮到餓鬼道,而自己神通道力沒有辦法解救,請佛來講救濟之法,這是盂蘭盆會。所以證明了在六道當中,菩薩都有現身。

「四生」就是胎、卵、濕、化四種生命狀態。胎生的;卵生的,這些飛禽是卵生的,很多昆蟲也是卵生的;濕生,因水而生,很多蚊蟲就是依水而生;化生,他沒有父母,就是變化出來的,像天道天人化生,地獄道眾生也是化生,所以種種生命的形態,菩薩都能示現。這裡特別講到的『權現比丘』,權是方便的意思,方便示現比丘身。比丘是住持三寶裡面的僧寶,這是講出家人,出家受比丘戒的,這叫比丘。僧寶,在佛滅度以後,可以說世間佛法要靠僧寶來弘傳,關係佛法的命脈,佛不在世,僧寶便是我們的依皈。因此菩薩為了護持正法,常常現出家相,在比丘僧團隊伍當中來示現,這是為什麼?護持佛法命脈。

底下蕅益大師舉出了地藏菩薩的例子,「如地藏菩薩以聲聞像入大集會,世尊廣嘆功德勝利超過一切諸大菩薩,不可稱計。既讚嘆已,說《十輪經》遺誡末世,不得於出家人輕賤毀辱」。地藏菩薩那是等覺菩薩,遠超十地,而且他確實是早證如來法身,早已經圓滿了,只是他不取如來正覺果位,他還停留在等覺位上。這是酬他自己的本願,他的本願是「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他要度盡一切眾生之後,自己最後證得如來涅盤,這是大悲大願。就好像在世間一個人讀書讀得很好,博士畢業是可以垂手可得,他早就超過好多好多博士,甚至教他的教授他都超過了,可是他就故意不拿博士學位,還停留在候補,博士候補這麼一個位置上,其實他的智慧能力早已超過了他的老師。我們讀《地藏菩薩本願經》,這一點就很明白,他的學生裡面,他過去同修裡面,許多都早已經證得如來果位,太多太多了,而自己仍然示現做一個聲聞,以等覺菩薩的身分來示現聲聞相,聲聞相是出家相。在忉利大會上,地藏菩薩就以出家相來示現,這是《地藏菩薩本願經》的那個法會。那是無比殊勝莊嚴,盡法界虛空界一切如來、大菩薩、十法界一切眾生統統聚會,聽佛讚嘆地藏菩薩的功德。而佛告訴大眾,地藏菩薩的功德勝力超過一切諸大菩薩,甚至超過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彌勒這些大等覺菩薩,他的功德真的是窮劫都說不盡,不僅我們凡夫說不盡,連如來都說不盡,不可稱計。而佛特別囑咐地藏菩薩,在佛滅度之後,承擔起代佛宣化的使命。所以世尊入滅之後,地藏菩薩就是佛的代表,他就是佛,特別是在我們現在末法時代,地藏菩薩就是我們的本師。

所以當年蕅益大師特別修行地藏法門。地藏法門裡面專門有三部經典,《地藏菩薩本願經》、《占察善惡業報經》、還有《地藏十輪經》,這是地藏三經。世尊讚嘆地藏菩薩功德不可思議,特別又說了這《地藏十輪經》,《地藏十輪經》全稱叫《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這裡面特別留下遺訓,教誡末世眾生不得對出家人輕賤毀辱。好像世尊真的早已經知道了末法時代眾生現象,在佛門裡面會出現這種批評、毀罵、污辱、輕視出家人的現象,所以佛特別教誡我們不能這麼做,如果這麼做會有很大的因果,會造很重的罪業。

為什麼是這樣?蕅益大師給我們下面簡單說明。「以剃髮染衣,即是聖賢幢相。雖破戒乃至無戒,捨身決墮地獄,猶為人天福田。況復具戒,況復證果?」原因這裡說得很明白,剃髮染衣,這是現出家相,這種相就叫聖賢幢相。幢是法幢,法相,這種法相代表了聖賢,出世聖賢,代表了僧寶,能夠住持佛法。不管這個出家人到底是不是真的出家人,即使他是破戒的,甚至根本沒得戒。破戒還是原來得了戒才有破戒,他根本沒得戒,甚至他是欺騙信眾,貪圖利養,造貪瞋痴、殺盜淫重罪的這類人,不是真正出家人,他的果報當然捨身決墮地獄。這是《地藏經》裡講的,雖然出家了,但是心非沙門,偽作沙門,他是搞假的,騙取名聞利養,這類人死後必定墮阿鼻地獄,為什麼?他破壞佛法形象,他們自有他們的因果。可是他們現在還沒墮地獄,還現這個出家相,剃了光頭,穿上圓領寬袍,大袖海青袈裟,染衣是袈裟,這個相就是聖賢幢相,就是人天福田。

為什麼?只要我們能夠恭敬出家人,這是恭敬自性裡頭的僧寶,看到出家的樣子,馬上想到「皈依僧,眾中尊」。僧有清淨的意思、有和合的意思,清淨就沒有污染,淨而不染;和合就不要有對立矛盾,能跟一切眾生歡喜相處,和諧相處。我們看到了僧人,馬上想到我們自己要清淨,我們跟人要和合,這是見到出家人我們就有功德。功德是藉助他這個相產生,你看你就修了福,他就是福田,這是會修。不會修的,看到出家人破戒犯戒,就在那裡輕賤毀辱、批評毀謗,這是什麼?自己造惡業,毀壞佛法,真的是愚痴。所以連破戒乃至無戒的出家人都能夠成為人天福田,都是聖賢幢相,更何況具戒比丘,真正持戒的出家人?乃至持沙彌戒,能夠把沙彌戒做到,我們師父講這就是真出家人,他真的是堪受人天供養,更何況是證果的出家人,那是聖賢僧,那是再來人示現,那當然更是殊勝福田。有時候菩薩示現樣子,好像表面看起來不如法,好像會破戒,譬如說南宋時代的濟公和尚,你看到的是瘋瘋顛顛的、邋邋遢遢的,一點莊嚴的威儀都沒有,你不知道他是大權示現來的,你要是對他輕賤毀辱,那個罪業就大了。我們肉眼凡胎,哪裡能認識誰是聖賢僧、誰是凡夫僧?最好都不毀謗,一切恭敬,這就對了,你自己就修真福田了,自己得利益,何必冤枉造作罪業?

底下蕅益大師說,「故菩薩大人,為護正法,往往示做比丘,混入庸侶,逆順縱橫,隨機設化。俾增上慢人及無信之輩,了知聖凡難測,不敢以牛羊眼觀視出家弟子,而取重愆。以此方便,令僧寶種性不斷,佛法賴以久存也」。菩薩大人這是大聖,他們為了護持正法,往往在僧團裡面示現做一個出家人,在庸侶裡頭,庸是凡夫,侶是團體。現在末法時代,僧團裡面真叫龍蛇混雜,有龍象,當然也有凡夫。這些大菩薩在出家僧團裡面示現,逆順縱橫,隨機設化。這是什麼?給眾生表演不可思議的這些方便,來教化人生,或用逆道,或用順道。順道,他真是一個如法的出家人,像蕅益大師,我們相信他是阿彌陀佛再來,在僧團裡面示現。他說自己只能得菩薩戒沙彌,自己還做不到比丘,他自己說自己是凡夫。你看他留下這種種著作,他說是什麼?「名字位中真佛眼」,他自己說自己是名字位中,就是凡夫位,還沒有到相似位,是個凡夫,可是他是真佛眼。這給我們暗示了,他不是普通人。他謙虛說自己是凡夫,混入庸侶,為我們示現嚴持戒律,深入經藏,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做出好榜樣,「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這是順道。

逆道,逆道像濟公活佛,民國時期有一個金山活佛,跟濟公的行持也差不多,他有神通,他也是再來人,但是示現好像不太如法。這是他們隨機教化眾生,令那些增上慢人(誰是增上慢人?學了佛的人,懂得點佛法教理,懂得點戒律,看他們就看不順眼,這是自己傲慢,增上慢),還有一些無信之輩,他不相信佛法,甚至毀謗佛法的,看到這些菩薩示現,對佛法真正產生恭敬心,改過自新,皈依三寶。他知道聖凡難測,僧團裡面說不定自己毀謗的那個就是菩薩再來的,所以他不敢以牛羊眼觀視出家弟子。牛羊眼是什麼?低俗之眼。這是高下之心,分別僧團出家人的好壞。這是取重愆,愆是罪業,造重罪。所以菩薩這些示現,目的就是讓大眾對佛法產生恭敬,對出家人一定要敬重,這是敬重三寶。以此方便,令僧寶種性不斷絕。法賴僧傳,僧寶不斷,則佛法永存;如果僧寶種性斷了,大家都看不起出家人,毀謗出家人,這個佛法也就隨之斷滅。所以我們自己一定要謹慎,一定要對出家眾要有恭敬,看到他不如法,不跟他學就好,絕不能毀謗,只是敬而遠之,我們跟隨那些如法的善知識學,這就沒有錯,絕對不造毀謗、兩舌的惡業。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先休息一下,謝謝大家。

尊敬的諸位大德,諸位菩薩,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佛說盂蘭盆經》。繼續看「贊勝田」這一節經文,『在大眾中,皆同一心,受缽和羅飯。具清淨戒聖眾之道,其德汪洋』。蕅益大師為我們解釋,「在大眾中者,通指山間樹下之賢,禪定經行之侶,自利利他之士,若權若實之儔,總集於自恣大會之中也」,這個解釋就很圓滿。前面的經文說到,一切聖眾,或在山間修禪定,或在樹下經行,這些出世聖賢,禪定經行是他們修行的方式,精進用功辦道。山間樹下是他們修行的處所,修頭陀行。自利是講聲聞、緣覺小乘人;利他是大乘菩薩;還有一類是大權示現的,示現在僧團裡面護持正法的這一類菩薩。當然,僧團裡面既有聖賢僧,也有凡夫僧,我們肉眼凡胎看不出來,那就最好一律恭敬。

這時這些大眾都集會在自恣大會當中,也就是農曆七月十五,他們都來集會了。「皆同一心,受缽和羅飯者,憐愍施主。無著無貪,美食惡食。不生增減,故名一心」。僧團接受供養,這是盂蘭盆會。要知道,僧團接受施主供養,這不是說自己真的沒有飯吃,沒有這個福,要施主來周濟,這樣想,你去供養他們,那你就生不起恭敬心。出家人以道為尊,怎麼會為衣食而憂慮?您看儒家也講,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出家是世間將相所不能為,那是大智大勇者,舍離一切物慾的享受,辭親割愛,剃髮染衣,做大英雄。所以他們接受信眾供養,這是憐愍信眾,憐愍施主,做施主的殊勝福田,讓你來種福。不是他求你,是他來給你修福的機會。所以施主要抱著恭敬心、感恩心、至誠心來修供養,這才叫有功德。

出家眾對於施主供養無著無貪,著是執著,貪是貪婪、貪愛,對於美食、惡食不能夠分別、不能夠執著,其實是給什麼吃什麼,不能說好吃的就想多要一點,不好吃的就不想要,這是有增減。不生增減之心,無分別的來受食、受供,這個真正可以為施主做福田。他沒有這種對於美惡的分別執著,無著無貪,就叫一心。而且對施主也不揀別他是富貴還是貧賤,施主是普同供養,他們也是普同受供,成就這項功德。

缽和羅飯,「梵語缽和羅,自誓經言缽和蘭,祗是梵音輕重,此翻自恣食。謂七月十五日,設食供佛及僧,名缽和羅飯」。這是解釋缽和羅的名相。在佛經里有一部《佛說自誓三昧經》,是後漢安息國安世高大師所譯,他那裡面叫「缽和蘭」,其實講的是同一個名詞,只是翻譯的音有輕重不同,所以翻的字面就不一樣。中國的意思叫自恣食,也就是在七月十五自恣法會上,供佛及僧的這些飯食,前面我們已經講過自恣食,這裡就不再重複。「具清淨戒等著,結贊勝田之相」,這是解釋「具清淨戒聖眾之道,其德汪洋」。這是一個小結,總結、讚嘆勝田這種相,這個相就是具清淨戒。

蕅益大師解釋說,「聖眾雖權實不等,總以戒為其體。佛滅度後,以戒為師,依戒而住。禪定經行,四果六通,故自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內秘菩薩,外現聲聞,尤必執持禁戒,嚴護威儀。倘戒不清淨,名曰無慚,受此信心勝供,不啻銅汁鐵丸」。我們先看這一段註解,看到這裡。這裡講到聖眾都是具清淨戒律,不管是權還是實,權是指大權示現,實是對小乘聲聞、羅漢,他們真的是這個果位的,有的是大乘菩薩示現這個果位。只要是聖眾,他的標準就是以戒為其體,他們得到真實的戒體了,所以表演出來的樣子必定是嚴持戒律,這才能夠真正成為世間的殊勝福田。佛滅度之後,佛囑咐弟子以戒為師,所以戒律就是代表佛,我們要依戒而住,沒有戒律就沒有佛法。雖然有這些寺廟,有這些經典,但是如果沒有持戒人,佛法也就形同虛設,就不住在世間了。

所以我們希望護持正法,最重要的是什麼?自己要求自己嚴持戒律,在家人持好五戒十善,這是真正的優婆塞、優婆夷。出家人至少做到沙彌律儀;比丘戒、菩薩戒,往上更高的你要能做到,更加殊勝,但至少是沙彌律儀,這才是合格的出家人。在家至少做到五戒十善,你要真做到在家菩薩戒,那就更殊勝,你是菩薩了。這是護持正法的關鍵之所在。古德有說,毗尼在世,佛法亦住。毗尼就是戒律,有戒律在,就有佛法在。這戒律必須要人去持戒,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這裡舉出的禪定經行、四果六通,本經剛才有提到的這些聖者,或在山間禪定,或在樹下經行,或證四果,或得六通,這是證得果位,都是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戒定慧是佛法的三學,三個綱領。慧是我們的目的,開智慧,阿羅漢是成正覺,菩薩是成正等正覺,佛是無上正等正覺,都是開智慧。智慧哪來的?智慧要靠定才能得到,因定生慧。定從哪來的?從戒律而來,人不持戒,他的心總不會定下來,戒是守規矩,無規矩不成方圓,沒有戒就沒有定,沒有定就不可能開慧。所以大小二乘,他們證果都是在嚴持戒律的基礎上。

下面說到的,內秘菩薩,外現聲聞,這是大權菩薩示現。內是講他本來的面目,是大菩薩,經中所說的十地菩薩大人;外面所現的是聲聞相,像地藏菩薩就是很典型的,等覺菩薩現聲聞相,現出家相。表現出來的樣子就是執持禁戒。執是執著,看起來表面的樣子是有點執著,因為這些戒相很多很多,戒條也是很多,他是條條都認真的、刻意的在守持,看起來像是執著,其實他不是執著,他是真正護持正法,嚴持戒律,令戒律不斷絕,就讓佛法能住世,他嚴護威儀,絲毫威儀都不毀犯,這是非常的莊嚴。人能持戒,能守護威儀,他的樣子本身就是度眾生,他就有聖賢幢相,人家看到了之後一定是肅然起敬,甚至不學佛的人他也肅然起敬。

我記得過去好像是二00三年,有一次跟隨我們師父上人到印尼去,協助他們國家促進宗教和諧,我們就去拜訪一個伊斯蘭教的教派。在拜訪之前就有人告訴我們說,這個教派的人非常的高傲,對於其他的教派都看不上眼,更別說其他的宗教來。所以讓我們要留心,特別他們擔心師父,這麼大年紀老人家,如果遭遇到別人的輕賤、毀辱,這就很不好。但師父不以為然,帶著我們去拜訪,去開會,跟他們開一個會,要交談交流。我們到的時候,廳裡頭已經坐了不少他們的人,我們進去之後,本來也是有一點忐忑不安,不知道會遇到什麼情況發生。結果沒想到,師父帶我們一行進入會場,發現坐在裡面的人忽然之間一個個都站了起來,對於我們師父肅然起敬,這我們沒想到。他們能夠不輕賤毀辱我們就已經阿彌陀佛了,沒想到他們對師父這樣油然生起敬意,我們百思不得其解。到後來想通了,這是因為我們師父威儀的攝受,他能夠「執持禁戒,嚴護威儀」,自然一切人看到了肅然起敬,他帶有這種磁場就能攝客群生。所以,若要佛法真正振興起來,要從我做起,護持好自己的戒律威儀,那真能夠紹隆佛種,弘法利生。

如果戒律不清淨,這叫無慚,無慚是沒有慚愧心。慚愧心是善心,人能夠慚愧,他就能回頭,他就能夠改過自新。假如戒律又不清淨,又不如法,還沒有慚愧心,這個人就沒得救了,命終之後決墮地獄。為什麼?因為他接受信眾的供養,施主修供養,佛教導我們以真實的信心修勝供,這個信心很清淨,真正把出家人當作聖賢一樣來供養。出家人代表十方僧寶,他是佛法住世的代表,所以信眾是用這種真誠、清淨的心來供養,修這種勝供。假如我們當不起,沒有真實的德行,接受了這種供養,還沒有慚愧心,還覺得自己好像真不錯,堪受人天供養,這個就很危險了。不啻銅汁鐵丸,將來要墮大地獄。銅汁地獄,你現在接受這個飲食,喝的東西將來都變成銅汁,火熱的銅熔成的汁你喝進去,吃的東西將來就是鐵丸,燒紅的鐵丸你得吃進去,這可不得了!受盡了地獄的苦楚之後,出來還要還債,不是受完就沒了,還得將來還債,正所謂「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做牛做馬來還。所以真正要堪受供養,必須嚴持戒律,要做如法的僧人。

蕅益大師說,「若戒根清淨,雖未證果,亦稱聖眾」。能夠持戒精嚴,得到戒根清淨,你真得戒,雖然還是凡夫,沒有證果,連小乘初果須陀洹還沒有證得,但是也能稱為聖眾,你是這個末法時代的聖人。為什麼?因為你就代表了佛住世,佛不在,法賴僧傳,你是真正的清淨僧,戒律清淨。所以我們師父說,在現在這個世間,你能把沙彌律儀做到,你就是出家的聖人;你能夠在家把《弟子規》百分之百做到,你就是在家的聖人。當然這個標準是很低,但是這裡說亦稱聖眾,算得上了。

為什麼這麼說?他是有根據的,蕅益大師他是學戒律,他說這個話不是亂說的。他說,「以登壇時所得如法清淨律儀,即是無漏戒身,直至成道,無別體故」。原來登壇受戒的時候,出家人要受三壇大戒,受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這三壇大戒。在這個戒壇上你得到戒體,你如法受戒,你真得到戒體。你能夠嚴持戒律,守護戒體,如法清淨律儀,你能做得很如法,你戒律威儀不犯,這個就是無漏戒身。你所得到的戒體,一直到你成道,就是證得阿羅漢,乃至證得大乘菩薩果位,乃至成佛,都是這個清淨戒體。因為從來沒有犯過律儀,所以戒體始終都是清淨,這叫無漏戒身。你成佛還是無漏戒身,還是這個清淨戒體,你現在是凡夫能夠不犯律儀,也是這個清淨戒體,無別體故,沒有第二個體了。這個功德多麼殊勝,所以稱你為聖眾,你也就當之無愧了。

所以,「如此聖德,如雲普集,誰能測其涯涘哉!」這是蕅益大師註解里的小結,這節經文是讚嘆殊勝的福田。這些嚴持戒律的聖眾,戒德高遠,在七月十五自恣法會上,他們都來了,如雲普集,都集合起來。十方僧寶聚會,這個是不可測,誰能測其涯涘哉,涯涘是邊際,無量無邊。這裡講到的不僅是我們娑婆世界閻浮提的出家眾,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僧眾都聚會,在這個時候你修供養,那是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底下就告訴我們得到什麼樣的功德利益,這是第五節經文講到的「獲勝益」,請看經文:

【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世父母。七世父母。六親眷屬。得出三塗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若復有人父母現在者。福樂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

這節經文告訴我們,修盂蘭盆會的法供會得到什麼樣殊勝的利益。蕅益大師解釋說,「勝益者,與拔兩益」。與是與樂,拔是拔苦,得到這兩種勝益。「出三塗,得解脫,拔苦益也」。什麼叫拔苦益?幫助自己的父母眷屬脫離三途之苦。這是告訴我們,你看經中講的,能夠供養這種自恣僧,自恣僧就是前面講到的戒律清淨的聖眾,在這一天他們修自恣,就是互相批評、互相幫助、勸諫,共同提升,你供養這個僧團,能使『現世父母、七世父母、六親眷屬,得出三塗之苦,應時解脫』,這是拔苦益。下面講,「衣食自然,福樂百年,入天華光,與樂益也」。這是經文後面講到的,自己的父母眷屬得到這個利益。他們能夠『衣食自然』,現世父母他們得到百年的壽命和福報,還是快樂幸福的人生,乃至七世父母都能生天,這個是與樂,給與他們真實的快樂。「拔苦益」和「與樂益」,這兩種勝益。

底下,蕅益大師給我們把經文中關鍵字做了一點解釋。這裡講現世父母,「現世謂現生,對下文七世而言」。也就是現在我們這一生的父母,不是過去生中的父母,這一生他們就能得到這種拔苦與樂的勝益。底下講的七世父母,那是過去生中。「六親,謂父母兄弟姊妹」,這叫六親。又還有另外兩種解釋六親的,「又父黨六親,謂伯叔兄弟子孫」,這屬於男性,父親這一系統的眷屬。伯叔,伯是自己父親的兄長,叔是父親的弟弟,伯叔屬於父輩;兄弟是我們的平輩;子孫是我們的下輩,這是父黨六親。「母黨六親,謂姑姨姊妹女孫」,這是屬於女眾,女性系列。姑是父親的姐妹,姨是母親的姐妹,姊妹是我們自己本身,女孫是我們的女兒、孫女。這合起來就稱為六親,這裡統統包括。還有「眷屬,謂夫妻婢妾,及一切表里姻戚等」。這就說近的,只要跟你有一點親緣關係的都算在內,一個都不漏。「衣食自然,略舉人天樂事」。這裡講的衣食自然,最淺的一層是講人天中的樂事,用衣食代表;自然,就是你不費力氣,很容易得到,這是人天福報。

但是還有更深的一層意思,蕅益大師說,「若充其致,則有慚愧衣,如來衣;禪悅法喜食,第一義食,皆悉自然」。這裡講的衣食就有表法的意思。慚愧衣,這是出家人穿的袈裟的總名號,叫慚愧衣,為什麼?因為出家人能修慚愧之德,能夠防範眾惡,像衣服一樣它是遮羞的,表慚愧的意思,人能常生慚愧,他的道業自然長進。像我們淨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他自己稱是「常慚愧僧」,每天都懺悔自己的罪過,天天改過自新,所以天天道業長進,這是著慚愧衣。如來衣是什麼?《法華經.法師品》裡頭說到,「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這是表法,如來衣是柔和心、忍辱心。人能夠柔和、能夠忍辱,能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就是慈悲心,慈悲心重,必定能做到柔和忍辱。那些剛強的人,我們講個性很強,不能夠隨順大眾,都要搞自己一套,實際上他自己我執心重,他不能夠柔和忍辱,那他也就不能度化眾生,眾生都不會喜歡他,甚至會害怕他、會遠離他,那是他自己慈悲心不夠。慈悲心重的必定是眾生歡喜親近,他能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眾生歡喜了,才願意跟他學,他才能夠起到度眾生的效果。這是講到衣,「衣食自然」的衣,它是表法的,這是性德。

「食」,蕅益大師舉出兩種,禪悅法喜食,還有第一義食。色界天人他們就不用吃飯了,他們已經斷除了財色名食睡的五欲,就是這五欲他們不會現行了。那他們拿什麼來養身體,用什麼營養來補充?用禪悅,用法喜,叫禪悅為食,法喜充滿,所以他們不用吃飯。色界天人還是凡夫,都能做到這樣,那出世聖人、大菩薩們更是如此。第一義食,這是表第一義諦,中道第一義諦。什麼叫第一義?不著空,也不著有,空有二邊都不著,空有不二。講空是真諦,講有是俗諦,對凡夫,凡夫執著有,你給他講俗諦;阿羅漢、小乘聲聞他們執著空,佛給他們講空諦,實際上這兩個都不是第一義諦。空有二邊都不執著,都放下,這叫第一義諦,一切法本空,本來無所有、不可得,你說空那是對有相對而言,把空執實在了這也不行,空和有不二,圓融。所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是講有,是物質,物質和空,空是在性上講,色、物質是在相上講。一切萬法都是這樣,相有性空,事有理空,這是第一義諦。所以這裡講的「衣食自然」,蕅益大師引申就講到大乘教義,那麼這部經就不是小乘經,更不是人天乘的,是大乘、菩薩乘。

「自在化生者,諸天不由胞胎故。若充其致,則三種意生身,皆悉自在」。這是講到超度七世父母生天,叫『自在化生』,天人不是父母所生的,他們是化生。我們人是父母所生,有胞胎,有十月懷胎,但是天人不需要,化生,這是淺的說法。若充其致,往深的說,往圓滿的方面說,這是講到三種意生身,這三種意生身的「意」,是有別於物質,它不是物質所生的,就是他的身體不是色身,它是意生身,也就是他的色身是由大菩薩意上面所化現的,隨類化身。

《楞伽經》上告訴我們,有三種意生身,哪三種?一種稱為三昧樂正受意生身,一種稱為覺法自性性意生身,一種稱為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第一種三昧樂正受意生身,是通教初地菩薩到六地菩薩他們所證得的,這個是很高的境界了。所以蕅益大師講的是圓教十地菩薩,這裡是通教初地到六地,他們證得真空寂滅之樂,跟法身和合,所以自在入一切佛剎土去度化眾生。隨意無礙,他沒有障礙,這是《華嚴經》講的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第二種就更高了,是通教七地到八地菩薩他們所證得的,覺法自性性意生身,也就是覺了一切諸法自性之性。這個自性的性質是什麼樣子?如幻如化,是「無所有、不可得、畢竟空」。他完全證得,所以有無量的神力,普入一切佛剎土裡頭迅速如意的度化眾生,他自在無礙。還有第九地到第十地菩薩所證得的是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這更高,他們是完全得到法身受用,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善惡順逆一切境界無不是佛法,因為都是自性所生所現,都是法身,所以他們能夠現無量身,一身化成無量身,「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正如鏡中之像,隨類而化現,鏡子是他自己的真心,沒有動搖過,但是照鏡子裡頭的這些種類林林總總、無量無邊,這是能現眾相,現眾相又無作為。

我過去講「華嚴科學宇宙觀」用過一個例證,就是拿一個鏡子,我這個鏡子如果對著攝影機,你們就可以看到鏡中的人像,就是我鍾茂森的像就在鏡子裡,一層一層互相的照,就在這鏡子裡頭又有攝影機,攝影機照出的鏡子裡頭又有我的人像,一層層是無量無邊。你從這裡邊去想像,什麼叫做現眾相而無作為,真身沒有動搖過,還在這裡端坐,但是同時就現出無量身,在諸佛剎土裡示現。他自己心地清淨,沒有動搖過,沒起心、沒動念,所以沒有作為,沒有作為又現眾相,這不可思議,叫得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這三種意生身,這個身就不得了,就不是講的天身,那是十地菩薩之身,是真正的自在。

我們超度父母,超度六親眷屬,可以把他們超度到這樣的境界上。能不能達到?答案是肯定的。這個好像一般人很難理解,你說超度到天上,這個我能理解,但是你怎麼能夠把他從凡夫變成十地菩薩,你怎麼能把他變成佛?這完全可能!為什麼?《華嚴經》告訴我們「一切唯心造」,你是什麼樣的心,你的心就變現什麼樣的法界,這法界裡當然有你的六親眷屬,這完全是可能的。所以當你成佛的時候,你是佛心,佛心變現的是佛境界,這境界裡面不就一切都成佛了嗎?所以《華嚴經》裡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當你能夠圓種智,就是你成佛,圓滿你一切種智了,你心內所變現的一切眾生跟著你同圓種智,這是真正超度。把他們超度成佛都可能,把他們超度到十地菩薩有什麼不可能?完全取乎你的境界,你是證得十地菩薩,他們跟著你同圓十地菩薩果位,跟著你成十地菩薩。一切唯心造,這是真正超度的理論。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你就沒有疑惑,蕅益大師在這裡講的一點不為過,真的可以做到。

下面說,「入天華光者,妙華光明,諸天快樂之相。若充其致,則萬行為華,般若為光,第一義為天,三德秘藏以為安宅,是名入天華光」。淺的說法是說,入天華光,是妙華光明,這是天人快樂的相貌,天人頭上都戴著花,身上都發著光,都有光明。深一層意思講,華是指菩薩萬行,六度萬行,花是表因,修六度萬行的因,就得成佛的果。光,光是指智慧,般若是光,般若是大智慧,是觀一切法的實相的智慧。天是什麼天?第一義天,那是一真法界菩薩所住之處;三德秘藏,所謂的法身、般若、解脫,這叫三德秘藏,這是法身如來的果德。這個是安宅,你住在這裡,蕅益大師引申,這個才叫做入天華光。

所以蕅益大師講,「據此一文,不惟度於父母,並及六親眷屬;不惟拔濟餓鬼,悉使永離三塗;不惟薦度亡人,亦能利益現在,功德宏深,不可思議。故曰,令一切難,皆離憂苦」。這一切難,不僅包括惡道,不僅包括六道,包括十法界,你還沒有成佛都有難。為什麼?煩惱沒斷盡,這就是難。所以這個在範圍上講,包括父母、六親眷屬,也包括一切有緣眾生。什麼叫有緣?你能度他,這就有緣,他能接受你的度化,這有緣。在程度上講,這個超濟,不僅拔濟餓鬼三途之難,超薦亡人,更包括度一切有緣眾生成就佛道,功德宏深,不可思議。現在我們時間到了,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明天我們最後一講。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資料恭摘: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落實佛門至孝—《佛說盂蘭盆經》研習報告鍾茂森博士主講(第六集)2009/9/7中國雲南晚晴軒檔名:57-005-0006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