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什麼是積極的生活態度?


時間:2015/3/16 作者:君合

什麼是積極的生活態度?

常常聽到人們說這句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對這句話,大家一般認為是描述一種比較頹廢的生活態度,前途很渺茫,生活得很無奈。

那么,什麼是積極的生活態度呢?首先就要有生活的動力的。和周圍的人探討,有人說是為了孩子,有人說是為了吃好穿好、找好對象、買車、買房等等……包括一些很高尚的,比如,古人的掃天下等等。

不過末學覺得那種生活很累呀,舉個不太恰當的比喻,有人家養了一頭牛,有一天鬧了牛脾氣,晚上就是不進圈,男人在後面推,女人在前面牽,就是不行;正在這時,孩子放學了,看到了,趕快拿了一把草,叫父母走開,用草在前面引路,老牛就乖乖地進圈了。——用利益去吸引。正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包括那些高尚的理由,未必就不是心頭的一把草。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下面引用犟牛居士的話:六度在一心念佛中

同修問我如何使六度圓滿,就是發心專念。發心是因,專念是行,發心為解,專念為證。學人應在一心上下功夫,無不成就者。

一心念佛具足六度萬行:

一、若能一心念佛,必能捨棄境緣,對境緣統統放下,即布施波羅蜜(波羅蜜,梵語到彼岸,究竟圓滿之意)。

二、一心念佛,諸惡莫作,心不起惡想,即持戒波羅蜜。若真一心念佛,決不應再有一個持戒念頭,再找戒律修即破了一個圓滿的戒律,必掛一漏萬,所持的必定是個不圓滿的戒律。戒是防非止惡,整個律藏無外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惡念不起,見思惑斷了,小乘戒律圓滿成就。若善念沒有了,所知障破了,斷了塵沙煩惱,菩薩戒律圓滿了,一心念佛戒定慧都在其中。

三、一心念佛,心即柔和、柔軟,遇事不起心不動念,即忍辱波羅蜜,無忍辱相。若還有忍的念頭,心沒清淨,本來無一物嘛。

四、一心念佛,永不懈怠,不退惰,佛號綿綿密密,“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各人工作好上加好,即精進波羅蜜。執事廢理成就不大,執理廢事,必墮三途。口念可斷,心念決不能斷。

五、一心念佛,余想不生,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即禪定波羅蜜。

六、一心念佛,正念分明,對外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均明了通達,但心不起念頭,即般若波羅蜜。

可見六波羅蜜即在一心念佛中。只要一心念佛,統統圓滿,統統具足。一心念佛萬行具足,直接修心,直接了生死,直接出三界,所以佛稱此法為易學難信之法。眾生都好搞離奇古怪,有的人說自己是大佛轉世,欺騙多少眾生入魔道,若有點小神通,眾生更信了。此即末法時佛法弱、邪法興的表現。

所謂的活在當下,活在平和的一句佛號中,應就是積極的生活態度。佛說,制心一處,無事不做。此時的你做起事來,無不是綿綿密密,柔和自然,此時的工作、生活能不順利嗎?!過去、未來都不去著意,這難道就是“中道”嗎?!這難道就是“隨緣”吧?!此時的念佛人不求神通感應,只是踏實做人。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阿彌陀佛。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