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黃念祖:無量壽經(第37集)


時間:2015/3/17 作者:果林果梅

最後三品了。第四十六「勤修堅持」,要很勤去修行。你很勤去修行,這就是勇猛心。發勇猛心還不難,難於長久。所以就要堅持,這是長久,勇猛長久,勤修堅持。我們已經聞了經,這些法也知道了,道路也知道了,道理也明白了,宗旨也清楚了,這一切一切,就需要認真去行。所以經文中「應勤修行」,要很勤力的去修行,而且要堅持下去,不為一切所轉動。有點困難,就說我修了半天不靈,退了,這個不行。還更怕的是糖衣炮彈,生活改善、事情多了,也忙得顧不得了,就是這個。腦子裡頭這些事多了,佛法想得少了,這都是為環境所轉,就不堅持了。

第四十六品,「佛告彌勒」,所謂這個就是現在的佛和當來的佛正面對面的在交待任務,就這個問題,在交待任務。「諸佛如來無上之法」,諸佛,如來也是佛的名號,是如來無上的法,這個法是沒有別的法更能超過的,所以叫做無上。曇鸞大師說,無上是什麼意思?「此道窮理盡性」,把這個理的本體他窮盡了,沒有落下的;盡性,你的本性充分都發揮、都了達、都洞然,更沒有再比這個之上,叫做無上。所以有人說無上密,想到這、想到那,都是錯誤。無上就是這個解釋,「窮理盡性,更無過上」。這就是最根本的,也是最究竟的成就。佛說這樣的法,這個法是說的什麼?就說的是涅盤。《大智度論》龍樹菩薩說:「是故知無法勝涅盤者。」因為涅盤有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沒有再超過它的。

「十力無畏」,佛有十力,十種力用,以前也講過,書上也寫了,我們就不再去讀這些名詞,還有許多名詞問題,大家都可以查字典。提一個,最後一個「漏盡智力」,漏盡通,這個智慧的力量,「於一切妄惑習氣永斷不生」。不但惑不生了,斷惑:塵沙惑、無明惑、見思惑都不生了,連習氣也不生了。能斷習氣的只有佛。習氣,大家要知道,很厲害。所以有的人我們要會看,他是習氣。牛呞比丘過去生中是牛,今生吃飯他還要反芻,咽下去之後過一會又到嘴裡咀嚼又再咽下去。所以人家請佛去受供養的時候佛不帶他去,因為他太不莊嚴了,自己吐出來又吃。牛是反芻的,習氣,今生已經不是牛了。所以習氣都斷盡了,永斷不生,「能如實知,不受後有之智力」,這是第十種力。這個我們就不花時間了。「無畏者,乃四無畏」。詳見第十七品的註解,叫做四無畏。佛跟大眾說,「我為一切智人而無畏心」,沒有畏怯,沒有膽怯的地方,說自己「漏盡無所畏」等等,四樣,這是四無所畏。

「無礙者,自在通達,互相涉入」,你裡頭可以有我,我裡頭可以有你。這兩個燈的光,這個燈的光和那個燈的光彼此相涉相入,都遍一個房子裡頭、遍一個空間,你的光包括我的光,我的光包括你的光,融通而為一體,這就叫做無礙。後頭講事理無礙、事事無礙等等,都是無礙。佛法就是無礙,不是說到這面就跟那面矛盾,就不能解釋,就牴觸,佛法沒有這個事,一切無礙。三皈依裡頭說,「一切無礙」。

「無著者,無執著之念」。執就是要抓,抓住不放就是執。著就是粘住了不脫,你著在上面了。抓住不放就像猴子,猴子它住在樹上,可以蹦來蹦去,也可以有暫時片段的時候手裡沒抓住,但是馬上離開這個枝子往那蹦的時候,這個動作沒完,那個手必須抓到一個枝子,就是抓住不放,這個剛要放,那個就要抓。粘住不脫,像蛾讓蜘蛛網粘上了,就擺脫不開,這就是著。嚴重起來,執著就是這個意思。佛法就是「蓮華不著水,日月不住空」,無所著,無所住。日月不在空裡頭停下來,運行不息,它要是一停下來就要掉下來。這些念物理的人應該懂得,那是運動,它如果沒有圓的運動,它就不能夠再繼續沿著軌道前進。日月居於空而不住空,它運行不息,光明遍照。蓮花不著水,蓮花不但出污泥,而且是出水。蓮花不是死抱住那個水不放,那花就開不出來了;蓮花它不著水,它脫開了水,然而就開放出萬德圓滿殊勝的蓮花。所以就是說無著。

「甚深之法」,像《心經》裡頭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個不是小乘可能懂得那個般若,這是深般若。而且十方如來都是甚深之法,不但深,而且很深很深,這是佛法的方面。還有「波羅蜜等菩薩之法」,菩薩要修這種六度,都是六波羅蜜,六度就包括萬行。波羅蜜的意思是到彼岸,我們在生死中不停,這是此岸,這是打譬喻。怎么能夠離開這個生死?不生不滅、涅盤是彼岸,中間隔開一條河,這就是煩惱的河,此生要渡過這個,波羅蜜就是度過。不但自己要渡過,願一切眾生渡過,這是菩薩。這種菩薩的法,「非易可遇」,不是輕易你可以遇得到的。確實如是,很難很難,中國十一億人口,有多少能聽得到這些佛法?就剛才說的,賈志賢他的父親是這么一個誠懇的佛教徒,在這二十多年裡頭他就聽不到,經過這次衝擊留有餘悸,害怕,甚至於外甥女見著姨,都不敢暴露自己現在要信佛。所以非易可遇,這個法是不容易遇到的。大家有的時候因為得來太容易了,反而就有輕慢心。你得來容易是你多生的福報,是一個大好的事情,但是你要自己覺得這個就是這么容易,這個沒有什麼了不起,你生了輕慢心,這個好事可就是要變成壞事。什麼是正確態度?應該生起更大的慶幸心,更大的慚愧心!慶幸,自己有這樣好的因緣;慚愧,佛這么攝受我,我有這么好的條件,可是我現在還只有這樣,我對佛、對善知識、對一切,我對不起!這才是正確態度。說這個好,隨隨便便都可以,很無所謂,也沒有什麼,這就變成為輕慢,就屬於輕慢。這是非易可遇。

「能說法人,亦難開示。」就是遇見能說法的人,要把上面所說這些內容,能夠對大家開顯出來也是很難。就算他善於說法,他有說法的能力,就是這種人,叫他把如來甚深之法,以及同佛說的波羅蜜的法,要開示就很難。它是波羅蜜,這就很難。終日度生而終日無度,這個你就不好講了。終日無度就沒有度生,可是他終日又度生,終日度生又沒有一個是他度的,你怎么能給人說明白?你給說了半天也就是文字上,也就是像小學生答卷子似的,這么答就對了,我就得分,這道題我就滿分,到底什麼意思,鸚鵡學舌,鸚鵡也說三點半,說您來了,它不明白什麼意思。所以能說法人亦難開示,這些普通的法好開示,這是如來甚深之法,這是波羅蜜菩薩之法。到了波羅蜜,能度彼岸,裡頭就有般若,沒有般若、沒有智慧就不能稱到彼岸,有了般若那就不好辦了,這就不是語言文字所能表達的。所以有的人能夠研究一下,懂得一些道理,就以為那就是,你懂的全不是,你懂的是你所懂的。但是你也需要先懂再說,先說要會也就從這裡過,這事也從這過,但是這個不是會。你要到哪去你先看看地圖才好找,但是看地圖不等於你到了。

「堅固深信,時亦難遭。」你要對於這些法產生堅固的、深的信心。所以我們要深信切願,不是膚淺的信心。現在的佛教徒,十個有九個半(不能說是十個,至少是九個半)都是淺信,甚至於說是迷信,他只是迷信。所以我說我的妹妹,現在迷信老太婆的帽子沒摘,七十多快八十了沒有摘,她迷信,她沒有懂得這些道理。有的是附法外道,附在佛法裡頭的外道,他那腦袋的觀念全是外道的觀念,我要不恭敬佛,佛就生氣了。你看,佛還會生氣,佛要見怪我了,佛要責罰我了,都是外道概念。這種腦袋思想的有沒有?恐怕我看有人就有。有人就有這種思想就得清除,你這就侮辱佛了,把佛看成是一個神,降低為一個神。所以你能產生深信,而且堅固的深信,這種時候也難碰,如盲龜值木,瞎眼的烏龜,那個木頭上正好有個圓窟窿(烏龜它是兩棲類,老在水裡待著也不行),腦袋一出來正好碰見一個圓窟窿,把兩爪扒著木頭板呼吸,享受自然的空氣。盲龜值木,在茫茫大海之中有塊木頭有個窟窿,這個瞎眼烏龜它碰到這個木頭,腦袋從裡頭鑽出來,能夠透透氣。這是比方我們,我們現在聽到佛法,我們在修,是瞎眼的烏龜碰到木頭這個圈(圓窟窿),你抓在這了,這挺不錯,你碰上這個機會就非常難得,你能老保持又很不容易,大家要知道。所以要生盲龜值木的這種感覺,所謂時亦難遭。

「我今如理」,這就把這個情形說了,這個時機、環境就是如此。「我今如理宣說」,你看這有如理宣說,宣說不難,如這個理,理是什麼?理是理體,就是真如,就是實相,我是如這個理體而說,就是如真如而說,就是如如而說。所以《金剛經》說:「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如如,你說這個東西是如那個如。所以能說法人亦難開示,這是如如的境界,但是達不到。佛當然了,佛當然就是如此,佛是如這個理而說,是如如而說,是如如不動而說。如如不動不是說我的心不動,是沒有離開如如,都在如如之中,說也罷,不說也罷,拈花也罷,洗腳也罷,都是如如。《金剛經》說佛洗腳都是說法,都在說無上法。

「如是廣大微妙法門」,是這樣廣大微妙的法門,這是在說《無量壽經》之後的結束語。當然,佛說的都是廣大微妙法門,當然這裡更是廣說。要是從這一期的法會來說,那就是要專指,有廣、有專,專就是說的《無量壽經》,就指這個是廣大微妙法門。這個法門為什麼說廣大微妙?因為這個法門「圓具萬德,普被群機」。淨土法門是萬德之所莊嚴,因為一個名號就是萬德莊嚴,名就召萬德,萬德都圓滿具足。普被群機,上至大菩薩,下至乃至於地獄的眾生,五逆十惡,都可以往生。所以稱為廣大,這廣大的法門,這個門沒有說什麼人進不去。為什麼說微妙?因為「以念佛故,善根福德頓同諸佛」,念佛善根福德同佛。「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把佛的功德全攝成自己的功德,這還不微妙嗎?頓同諸佛,「神妙難思」,所以稱為微妙。所以如理宣說如是廣大微妙法門。

這個法門是「一切諸佛之所稱讚」,而且在這個《無量壽經》就有,十方無量諸佛都稱讚,稱讚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這前頭講過了,十方佛都稱讚。第二,《阿彌陀經》裡頭,十方諸佛稱讚阿彌陀佛完了以後,而且也稱讚釋迦牟尼佛,十方諸佛都認為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這位釋迦牟尼佛能夠做很難很難稀有的事情。「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這種什麼都濁,劫濁、見濁、命濁、煩惱濁、眾生濁,這樣惡的世界裡頭,「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在這種壞的地方,又說的是這種難信的法,一切世間難信之法。這個土的眾生就有這個特點,一個就是這個土的眾生還能夠斷一斷欲,比天人強,這點大家要知道,比天界還強。為什麼能夠斷一斷欲?這個土的眾生還是有智慧。所以就是說這樣的世間,佛能來說這樣難信之法,還能在這個地方有的眾生聞這個法得度,這是甚難稀有。所以十方佛稱讚。

我們再看看《阿彌陀經》的名字,《阿彌陀經》和我們這個經是一部經,所以稱為小本、大本。《阿彌陀經》的名字原來是「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個名字就大大說明問題。所以智者見經題,便知全部義。這個淨土法門是不可思議的功德,是一切諸佛都在這護念,都在護持攝受你,念念在加被,是一切諸佛所護念,是十方諸佛所稱讚的法門。故世尊囑咐汝等,囑咐彌勒、阿難等等會上的大眾,我就囑咐你們,你們要去「作大守護」,對於這個法門要守護;不但要守護,而且要作大守護。守是保守,護是護持,把它保住,把它維護住。大守護可以有好多意思,因為這個法門是超越群倫。所以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就是要說彌陀本願海,這個經就是講的彌陀本願海。所以這個經就超越其他的經典,超越一切,是第一稀有。佛也說了,於此法門中是我的第一弟子,於這個淨土法門生信是第一弟子。所以這個叫做大,這是一個說明大的。你這個守護應當比你守護頭目還要盡心,「超越常情」,這也叫做大守護;不是一般的守護,是勝於防護你的頭目腦髓,「乃名為大」。種種的,是說這個大字的含義很多,許多方面,所謂作大守護。

「為諸有情長夜利益」,一切的眾生,你給他在漫漫長夜,這個黑茫茫的、不見光的長夜之中,你給他們做照明,給他們指示方向,給他們做利益。「莫令眾生淪墮五趣」,不要叫眾生淪,白居易說「同是天涯淪落人」。從前北京,日本人說叫淪陷區。所以這個淪字的意思就很清楚了,淪就是沉淪、淪陷,不要叫眾生淪墮在五趣裡頭。這個地方很容易有人會講錯,五趣是把天除開了,這是五趣,這就恰恰講錯了,這個五趣包括天,把修羅拆開了。因為以前的經文都是用五趣,六道變成五趣就是修羅拆開,修羅有天修羅,歸於天;有鬼修羅,歸於鬼;有畜生修羅,歸於畜生;有人修羅,歸於人,他就沒了,就分了。所以修羅不單成一趣,那就只剩五趣。所以這裡把五趣我們要清楚。前頭有「橫截於五趣」,經中都是用這個,不說六趣,說五趣。天趣也是沉淪,這就是不和其他宗教共同之處,如穆斯林、耶穌教等等,他們就以生天做為最後的歸宿,就是這一生得到一個結果就是生天。在佛教看來,在世尊的眼睛裡頭,天同樣是淪落,因為他雖然壽很長,福很大,就是個肥皂泡。時間是人的錯覺,長短都是錯覺。所以我常常大膽的說,我將來成佛既是三大阿僧只劫成佛,也是剎那即成佛。為什麼是這個就不能是那個?這都是時間上的差別,時間是錯覺,所以就可以兩個都是。所以天是墮落,我們佛法里以到天界說實在是淪落,可悲,要救度。這就是我們高於其他宗教的地方。你們是要有這個經,不然你也生天就很好。《地藏經》說,你念了《地藏經》之後,你死了生天。生天比入地獄強太多了,你做這種功德,你暫時舒服一點,也比你入地獄強,但是總之就是說這個不徹底。但是眾生有的沒有辦法,只能這么救他,那就沒有辦法了。

如果是根器較利的話,他能接受淨土法門,那就超出了,橫出三界。這不是豎出,要是豎出的話,咱們這屋子的人誰也沒有分。你要斷見惑、斷思惑,不要說斷,連伏都伏不住,這個見上很成問題,就連初果都到不了。邪見、見取、戒取、邊見、身見。邊見,不落這就落那,這個就難,就是沒有辦法。所以生天也是好事。但是淨土法門就是橫著出去,這是眾生長夜之中的利益。不要叫眾生淪墮在這五趣之中,天、人、畜生、餓鬼和地獄。「備受危苦」,備受就是全都受,什麼都受,這個危難,這個痛苦。在地獄中的痛苦,我這有《地藏經》,誰要想看,我都可以奉送,也可以轉送給人。這部經要知道,這是大乘經典。你如果沒有了,了就是罪性本來空,地獄也就是天堂,不了的時候是銅床鐵柱、刀山劍樹都是真的。你作夢不是有時候也疼嗎?就是,雖然是夢,他有時候也疼。刀山劍樹把你扎死,死了之後又活,那個死活是真的死活一回,跟你現在這個肉身受的是一樣的。你認為肉身受的是真的,那受的就跟這個肉身受的是一樣的;你說那個是虛妄的,你肉身受的也是虛妄的。你說地獄是假的,都是虛妄,現在給你一刀,你說是虛妄的,沒事,你就可以說地獄是虛妄的;如果有人這捅你一刀,你說疼,你要流血,你在地獄那是真疼。所以要避免讓眾生淪墮。所以佛法都是為人,跟他們這些氣功師不一樣,他們都是為自己,一方面就是我生病我要治病,就是這個,自己要長生不老,處處是為自己。我們是為諸有情,要作大守護,為諸有情作長夜利益,不要眾生淪墮,沒有首先想到我自己,是想到眾生!佛教之偉大就在這個地方,是想到別人。

所以我們應該很勤的去修行,不要懶惰,你這一生勤苦是一會的事。我都快八十了,我都一會的事,再活個八十,彈一指,再彈一指,有多少分別?這個虛,但是你解決了問題,這個利害關係就懸殊了。所以應該很勤的。今生修行,《無量壽經》的話,「雖一世精進勤苦,須臾間耳。」一輩子很勤很苦,都不享受,只是一會的事。勤修行之中最主要是什麼?就下面三句話,「隨順我教,當孝於佛,常念師恩。」不是眉毛鬍子一筆亂抓,你們現在是要修行,更不是什麼外道法。有一個人來問我,說別人勸他,佛教你也會,道教你也會,兩個東西都來,你不是更好嗎?我說,你對於佛教的信心就不足了,你就兩個都不是。所以要當順我教,要順從佛的教化、佛的教導。所以釋迦牟尼佛,咱們稱為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在就是差不多做小孩的時候,十歲,有一天廣濟寺晚上就念這個(那天是臘八)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就是繞著大殿到前頭天王殿。那時中間兩個殿之間有甬道,不用下來,人從甬道到天王殿外頭,從天王殿外頭轉回來,這么繞一大圈,敲鐘敲鼓,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我母親她們都回去,我還不走,我還念。後來派個車,派人去拿毯子,一定要叫我回來,就一點來鍾,在夜裡頭。那天念得好,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就念這一句。是我們的本師,所以我們應當聽本師的話。當孝於佛,佛比我們的父母重要,父母生的是我們的肉身,是我們的身命,佛生的是我們的慧命,你的智慧的命,智慧的命比你的身命重要得不止萬萬倍,所以佛比父母的恩還深。所以我們要孝順父母,更當孝於佛,要孝順佛。孝底下就要說順,孝順,大夥要注意這個字。不然什麼叫做孝?空洞得很。你心要能順,順著父母的心,父母所期望的是什麼,我能順著他的意思去做,讓他歡喜,這才是孝。天下沒有不孝的佛,孝是世間的善行,連《觀經》出世的三福也有孝順,要孝順父母,出世的三福也有孝順。孝順的重點在順字上。上面「隨順我教」,底下「當孝於佛」,這兩個孝字、順字都有了,頭一提出是個順字,要順從。

「常念師恩」,這就再把師字也提出來了,不但是佛,還有師。因為佛在世的時候佛是本師,佛不在世的時候佛有經教,但是能把這個經教讓我們知道,能把經教給我們做演說、做開示是師的恩。「善知識者即是如來。」所以上次講了,如父母,如頭目,如等等等等,要老念著師恩,不要忘本。不是要叫你弄一些物質上的供養承事,要報恩,是要知恩才能報恩,也就是要繼承師父的願望,把這個光明的火炬叫它相續不斷。所以傳燈、傳心,這是常念師恩。知恩,知恩就要報恩,恩怎么報?真正你自己得放光。你這個黑漆皮燈籠,你報什麼恩?你得放光。哪怕是螢火蟲,螢火蟲它也有一點光,螢火蟲都是好的。常念師恩,「當令是法久住不滅」,要叫這個法要久住,不要叫它滅了。「當堅持之」,你要堅持,保護住它。「無得毀失」,不可以毀失,不可以把它毀了,不可以把它失掉。怎么會把它毀掉?底下就來了,「無得為妄,增減經法」,不得做這個虛妄的事,不得讓你任意的去添去減。所以這個也是很多人容易犯的毛病,用自己的思想,想這樣動動、那樣動動,這個就是增減經法,佛告誡,要保持它的原面。

底下這八句很殊勝很殊勝,也是全經長行最後的八句,也確實是全經最後的結束語,也就是總結,用八句就總結了,今天大家聽到這裡就聽到了總結。「常念不絕,則得道捷,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來所行,亦應隨行,種修福善,求生淨剎。」八句。所以,《無量壽經》這個會本裡頭是稀有的殊勝,這就是全經的總結,也就是淨土法門的綱要,也就像禪宗說,這就是淨土宗的末後句。這八句話有理有事,有的是顯了事沒有顯理,有的顯了理沒有顯事,這個是「理事齊彰」,理也彰明,事也彰明。「正助並顯」,有正行,有助行,有的只有正行沒有助行,有的是有助行沒有正行,就更差了,這裡頭正行助行都有。你看這八句話,理事、正助都有。所以,「如來秘藏,和盤托出」,如來秘密的法藏整個端出來了。

第一句就是「常念不絕」。常念,念什麼?當然咱們這個經裡頭,所謂「常念不絕」,首先就是念這部經。在「往生正因」中,「三輩往生」之後就是「往生正因」,往生正因中第一句,「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求生彼剎。」所以在這是相續,晝夜相續。大家不在那修持,就是不相續。所以這個要緊,是要能相續。聽到這個經典就受持、就讀誦,書寫供養,就禮拜,晝夜相續,求生彼剎。所以念這個經可以求生彼剎。「往生正因」中這幾句話就是這的「常念不絕」的意思。剛才說到,「往生正因品」說到要常念這個經。在「非是小乘品」也說,「於此經中,生導師想」,對於這個經,你應該做為導師。「受菩提記品」說,「由於此法不聽聞故,有一億菩薩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反的,「若有眾生,於此經典,書寫、供養、受持、讀誦,於須臾頃,為他演說」,這個人臨終的時候,哪怕三千大千世界都是火,他也能超過,能往生極樂世界。就足顯這個經的重要!不聽聞,退轉;聽聞之後,在這種極艱險的環境之下,三千大千世界都是火了,還能往生。所以就是說在核彈都爆炸,蘑菇雲都起來了,你念佛還照樣往生。這正是世尊的悲心,憫念眾生,所以勸大家持念本經。因為經中所宣說的,正是阿彌陀佛的一乘願海、六字洪名,這樣的無上大法。修行人只要能夠聽到這個法,能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必定可以往生。這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事情,是萬修萬人去,真實修行一定可以去。但是現在看見有許多佛教徒並沒有去,因為有許多佛教徒還夠不上擺在這個萬字裡頭,沒包括他。你真修才算,真修你還不要做反面的工作才算,有很多人在做反面工作,那不屬於萬修,你這都打問號了。你真是,萬修萬人去。行人受持這個經的話就要依教奉行,如聽見佛對自己親自的訓誨,真正為生死發菩提心,深信切願,持佛名號。這是祖師的話,「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深信切願,持佛名號」,他的原文是這樣,意思是一樣的意思。所以常念不絕。

底下,你念了經之後是怎么樣?當然我們這個經就是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宗就是宗旨,也是修行的綱要,修行的綱要就是叫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念了這個經,要依教奉行,當然就得念。所以最後就是要落在這一句名號。「常念不絕」,那就要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不絕。不絕就是淨念相繼,大勢至菩薩就是這樣,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老這么念,自得心開,就開悟了。所以修行人只要是真實發心(發心不難,難於真實,你真實的發心。有的人就是為了好些浮雜的面子,要做功德,不是真實發心;也發點心,但不真實),老實念佛,這回你得老老實實的念佛,沒有什麼巧妙。所以大家總是不踏實,念幾天又想改,又聽見別的好,別的我也再念上一點,你對於原來念的這一句信心就很小了。你對於原來念的那一句你是怎么信的?你到底是信是不信?你要不信,總覺得它不夠,還得添點別的什麼才行,你原來的信心哪去了?所以要老實念。老是希望我念了之後我就會得點什麼,我有點什麼不同,有點不同之後我就可以炫耀,這完全是修羅的道路。幸虧,你原來修的是佛法,有加被力,沒叫你得點什麼;得點什麼,你早就已經列入修羅的隊伍了。

「老實念佛,唯此一句」,你念什麼就念什麼,不是五花八門,「念念相繼」,一句頂一句,一句接一句,「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就和染香的人一樣身上有香氣。你看那個茶葉店的售貨員,身上有香味;那個賣魚的售貨員,你多遠那個魚腥味就聞見了,那個味就自然而然出現,薰的。所以佛教常用這個薰字,非常好。我常常說,我這就在薰,我講這句話就在薰大家。你就如染香人,在香味里自然就香了。你並不一定身上帶著香,都不需要,不要帶著什麼香精、香料,都不必。所以茶葉店的售貨員,他身上的氣味就挺好;那賣魚的,你挺遠就能聞到一股魚腥味,這是薰。所以就是說「如染香人,身有香氣,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所以在這個時候,念佛不但是往生,有人把它解釋解釋得不圓滿,有一天我聽他的錄音帶裡頭沒有講圓滿,臨終就是發生效果了,佛來接引。不僅僅在臨終,「如染香人,身有香氣,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都不是在臨終的時候,臨終之前就出現了。不過一般人就只有在臨終,因為你的功德不夠,但是不局限於臨終。晉朝的一個窮人,他發心念了幾天,彌陀就出來說法,他就在活人的時候得無生法忍。他現在得了無生法忍,他臨終還是佛來接引往生,這是肯定的,但不是說只有在臨終才顯現作用。當然臨終接引,那只有在臨終,不然怎么叫接引?但是他臨終之前就見佛了,佛就給他說法,他就得無生法忍。韋提希夫人不也是一樣嗎?《觀經》上,韋提希夫人她就是見著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給她說法,她得無生法忍,五百侍女都有很大的進步,這不是活的時候就得了法益嗎?所以你如果說成就只是在臨終才有,這就不圓滿了。「臨命終時,佛來接引,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決定往生」。所以一般的修行就是要靠慈悲加佑,他力法門,靠著彌陀願海,佛的加被力,「逕登不退,圓生四土,究竟涅盤」。

「故佛慈示,常念不絕,則得道捷」。你老念,中間不要斷斷續續,不要停止,得道就快。捷是捷疾、捷徑。「得道」,這是《吳譯》的話,「常念不絕,則得道捷」。漢吳的時候,古時候通常有用得道,你看釋迦牟尼佛成道、證道,用這個道字。現在當然有點變,不大用這個道字,用成就什麼什麼,用道字的地方就少了。其實所謂得道指的也就是覺。所以這個時候用得道、證道,就是現在所說的大成就,無上的大成就、大覺悟,徹底的覺悟,以這個為道。常念不絕,得道就快,就容易得道,也就是覺悟,徹底覺悟,究竟的覺悟。捷是快,也就是說這是修行的徑路,你老實去念佛,得道很快。因為信願持名是心作心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以這個果覺做為因心,阿彌陀佛這句佛號是果覺,是法藏比丘萬劫千生修行成就的一個名稱,是萬德的結晶,萬德之所成就,萬德之所莊嚴,因此這個名字裡頭就具足了萬德。所以這果人的覺悟,把這個果人覺悟的萬德洪名做為咱們初修行人在因地中的心,我們發心念這句佛,我們心中所念的就是這句佛,這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就在這個上頭,這就成為我們的心,現在我們的心就是彌陀的果覺,果覺因心在這。

你要知道你的心是佛的果覺。《彌陀要解》里有兩句話,「從事持達理持」。說理持你無法下手,什麼叫理持你不懂,也做不到。所以有很多法門,你都只是說說;你要知道,知道是應該的,但你做不到。理持,理持你做不到,要從事持才有希望暗合道妙。所以最殊勝的法子就這,比別的法子都殊勝,你暗合不知不覺就巧入無生。「即凡心成佛心」,就你這個凡心就成佛心。這是兩句,《彌陀要解》的話,不在一塊,我把它擱在一塊,正好一副對子,「從事持達理持,即凡心成佛心」,一副很好的對聯,淨宗的奧妙全在裡頭。所以為什麼要用持名、持咒的方法就是這,從事持達理持,說理持你不明白。佛教他父親也就是教他念佛,父親就說,你有這么多好的方法,為什麼不教給我?佛說你不行。佛都是最孝的,教他父親也教他念佛,沒有教他真如實相。你怎么下手?你下不了手,起心即錯,動念即乖,心一動就錯了,怎么下手?你就念,就很誠懇,老老實實的,不知不覺暗合道妙。你別去管,你要去管它我合不合,一管就錯了,就不老實了。老實念,就念這一句,即凡心成佛心,得道就快,而且念佛這個法門是阿彌陀佛大願的根本。所以日本人說,一切經典要跟《華嚴》比,別的經都是不實,只有《華嚴》是實;《華嚴》如果跟《無量壽經》比,《華嚴》就不實,《無量壽經》才實;《無量壽經》全部的經文要跟四十八願來比,四十八願是實,其他的就不實;四十八願中各條的願文要跟第十八願來比,只有第十八願是實、是真,其餘就都是權,第十八願就是十念必生。唯說彌陀本願海,彌陀本願之海就是第十八願,是根本,第十八願就是十念必生。所以大家要注意這個法門的特點。為了這個,彌陀就替大家想好了,所以釋迦牟尼佛教父親也就教念佛。阿彌陀佛早就想好了,這個最易下手,小孩都會念(我們這裡坐的小孩都會念),還有什麼難?最易成就,即凡心成佛心,多頓!你就老老實實念,就在你正在念的時候,你凡心就成佛心了;你一琢磨,一乾別的,不是了。所以稱為易行法,徑中之徑。常念不絕,則得道捷,最後叫大家念《無量壽經》、念佛號。有人持咒,不要妄增分別,《淨修捷要》裡頭說,「稱名無異持咒」,稱名跟持咒沒有分別,這是大德的話,夏老師他是大德。所以我們好好的要聽這些話,不要自己老有主意,東聽一句,西聽一句,盲從,那你就很難了,你遇見善知識跟沒遇見一樣。對於他的話你也聽進來,別的話你也聽進來,你是個大雜燴。所以都要專一,老老實實修行。

底下,「我法如是,作如是說」。這非常殊勝,讚嘆「佛語梵雷震」,佛語如雷之震,「說法獅子吼」,這就是獅子吼。獅子一吼,百獸腦裂,嚇壞了,這是獅子吼。「直似金剛王寶劍,割盡一切情見」,把你這種分別情見都斬斷,所顯的就是如來的本心。拿佛的心印來印證本經,所以說「我法如是,作如是說」。這兩句印證什麼?我們也可以說就是印證前面的「常念不絕,則得道捷」。這兩句話是什麼?我的法就是這樣,我就是這樣說的,來印證前頭所說的。也可以理解為,我整個這部《無量壽經》,我的法就是這樣,我就是這么說的。這兩句來印證,這是一樣的。因為只印證這兩句,這兩句所指的念,就是念《無量壽經》。你在這裡頭沒有分別,說是有兩種說法,但是實際是一回事,我們就不管它了。六祖當年給人印證說,「如是如是!汝如是,我亦如是。」像永嘉禪師到六祖這求印證等等。還有,六祖問了一句話,幾年答不出;幾年之後答出來,這回初悟了,六祖給他印證都是「如是如是」,就是這樣,就是這樣,「汝如是,我亦如是」,你如是,我也如是。所以王上師,我在天津的時候回的信也是這樣,「如是如是,汝如是,吾亦如是」。這都是最徹底的印證,你是這樣,我也是這樣,如是,就是這樣。

「我法如是,作如是說」,我法就是如是,作如是說,這個如是跟六祖的如是沒有分別,如是如是,就是如是。第一句「我法如是」,我們勉強就畫蛇添足,有的時候不是說畫蛇添足,起碼是牛奶裡頭添點水,有的時候眼前有需要,他就願意添一點水才肯喝。其實你把它沖得很淡,那就失掉了原味。有時候就不得已,現在這也是不得已。第一句說「我法如是」,我法如是,如什麼?就是說我法是如。如是我聞就是這么解釋,如是我聞就是我聞如是。我聞的是什麼?就是說這個如是我聞是我聞是如,我的法是如,我所說的是如,我所說的就是我的法,我的法是如,所以我說的就是如如。我所說的就是如,我的法就是如,所以我說的就是如那個如。如就是真如、就是真心、就是實相,也就是咱們經里所說的真實之際,是本經的體,本經的體就是真如實相、真實之際,所以說我法如是。因為佛說本經,而本經的體就是以實相為體。所以本經有三個實際,真實之際、真實之慧、真實之利,這個本體就是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如。我的法就是如,我所說的就是如這個如而說的,就是如此。所以「作如是說」就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個體性是真實之際,我說我就把它開化顯示出來,開佛知見、示佛知見,顯示這個真實之際,作如是說。演說佛法就是真實之際,念佛演說的就是開化顯示這個真實之際,所以說是「作如是說」。

這么看來,經裡頭的一字一句都是從如來性海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一個字裡頭都有無邊的妙理,每一個字都是彌陀性修二德所共莊嚴。阿彌陀佛的性德,阿彌陀佛的修德,有性德是全性起修,有了修德,修德有功,性德方顯,全修在性,性修二德都圓滿,性修二德共同莊嚴的這些文字,每一字一句都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你對於這樣的文字「常念不絕」,當然是「則得道捷」,很快得道。因為這是如來稱性之流露,如來稱其本心、稱其本性、暢所本懷而流露出來的這些言教,也是世尊心印之所印記,這是世尊如來的心印。所以蕅益大師說:一切能所,能念所念、能信所信、能願所願,一切一切,皆是實相正印之所印。這些言句都是大光明藏中的言句。這都是世尊實相之所印,實相就是世尊的心印,是世尊的心印之所印,都是我們大悲慈父釋迦牟尼佛如理之說,我今如理宣說,如理、契理而說的話。所以我們應當至誠信受,於一切時一切處常念阿彌陀佛。這是這八句中的中間兩句。

「如來所行,亦應隨行」。所以我們要常隨佛學。我們學佛,不是說就是求佛的保佑,我們就是要學佛的偉大。我們無限的崇拜,我們就是奉為導師,既然奉為導師,就是要跟著導師,跟不了自己的導師,找個師父乾什麼?要有師父,得跟師父學習。不是空的名稱,我拜誰為師,誰是我老師,去拉個關係,那是咱們這個社會的俗事,唱戲拜馬連良當師父,我是馬連良的徒弟,這就是一個牌號,你念佛還要個牌號乾什麼?不是的,要真的學,要學真的,跟佛學!所以如來所行,亦應隨行。

如來之所行,如來之種種,我們不說過去世,就說這一生把王位、把恩愛的家庭眷屬,一切一切都舍了,跑到山上,一麻一粟,六年,瘦得皮包骨頭,那個相,渾身就是一個骷髏差不多,就是皮包著骨頭。不是現代多少萬萬的美金、少女如雲這些人,那你去乾什麼?佛不是這樣,要隨佛學,我們要放棄這些。修行成佛之後,有很多國王要把王位讓給釋迦牟尼,這個國家你要來統治比我強多了,佛都不接受,佛還是要飯。佛是在要飯,你看《金剛經》,進城去要飯,走下去那個城。離城是一個小山,上山還不很容易,所以別人不常來打攪。但是離城還近,要飯還容易,就選在這種地方,下山去要飯。而且藏文的《大寶積經》裡頭講,這個很困難,人家在飯裡頭給埋上糞,埋上蠍子、壁虎什麼東西,吃了一半這些東西出來了;擱毒藥,說佛到家裡來化緣是調戲婦女,種種的侮辱,種種的陷害,種種的困難。所以佛不是要求一個特殊的地位、享受,有名有利,像現在坐最好的汽車,住最好的房子,這一切的享受種種的,佛不是這樣,主要是願意眾生得度。

就佛這一生的行動,從哪到哪去大家都是徒步,從這個地方換一個地方他都是徒步,你什麼時候看見佛騎馬,有這個圖像嗎?都是用走的。三宿桑下就是破戒,晚上睡覺,你如果三天晚上都在桑樹底下睡就違反戒律。你為什麼單在桑樹底下連睡三個晚上?你對這棵桑樹就要留戀。所以不要你這么睡,你睡了兩晚,第三晚你就換個地方。所以對於這一切都不留戀,連棵桑樹都不留戀,三個晚上都不待。要常隨佛學。所以我們看到佛的行動,我們就更要慚愧。有人說,好像我修行這么多日,我還沒有…。你那算修行嗎?你跟佛比比看看,你跟你老師比比看看。所以夏老師說他是三等人,但是他把頭二等一說,你就承認夏老師是三等人。要跟那個高的看齊,不是盡跟那個,居士好多人亂七八糟,我比他們強多了,你那有什麼用?你跟落後的看齊有什麼用!所以要常隨佛學,也應隨行。

「種修福慧」,就是種福修善。所以一切善都要修,這是助行。所以是正助齊修,有理有事。我們說到,這些如就是理,說到念佛就是事;說到念佛念經是正行,你修福修善就是助行。所以理事、正助都全有了,就這八句話。

最後一句話,「求生淨剎」。你要求生極樂世界淨佛剎,這一句是結束全經,就是求生佛剎。所以這是一大藏教的總歸,不但是淨土法門的總歸,一代佛教的總的歸宿。「《華嚴》圓攝諸教,而以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做結束。所以淨空法師講《華嚴》、講唯識,講來講去,講到《華嚴•普賢行願品》覺悟了,導歸極樂,所以現在轉到極樂了。我們這是《華嚴》的中本。所以這次我的論文也是「於此經末,以求生淨剎,普勸有情」,在這個經的末了,拿這個求生淨剎來普勸有情。我也常說,不管你修什麼,你都得求生極樂,求生淨土。當然有人可以求生兜率內院,也是好的,總之是不如求生淨土。現在這個地方所勸的正是彌陀的本願,彌陀當時就發願,我要成就一個國土超勝一切諸佛國,要有這么一個國土就是為了讓大家去,不是我要蓋個園子我一個人在這玩,就是為了大家,這是彌陀的本願。你去了之後你就是壽命無量,你是不退了,一切都使你增上,不但決定成佛,而且是很快成佛。這是彌陀的本願,也就是釋迦牟尼佛跟十方三世(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諸佛的本心。所以釋迦牟尼佛和十方三世的佛都在普勸,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勸一切有情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不光咱們這個世界一個佛,十方三世一切佛都是如是,都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你們要去。所以不求生佛剎,你就放棄了一個要實現你度生願望的最好的辦法。所以很多人不懂得這個,他以為我再來我就度眾生,我不想發願往生極樂,而不知道你是走一個很費勁的路,你也沒有很好的辦法,你只有蒙古大夫那些辦法,那些醫療手術。你真要度眾生,見佛聞法之後,你這才沒有錯誤。而且你承佛的威力,你的神通可以遍到十方世界去度化,這才真能實現你度生的願望。而且你所有的度化,你做的都是真正有利的工作,惠予眾生真實之利,給眾生的是真實之利,不是浮假的、虛假的、顛倒的,這裡有毒藥的。所以這個事,有的以為高,實際反而低了。所以這個事,你要實現度生,你不想度生就算了,你想度生,你怎么度?只有自己快快的往生,早早的見佛聞法,然後你再到一切無量世界中去廣度有情。

世尊(釋迦牟尼佛)開化顯示真實之際,說了這部《無量壽經》,也就是願意眾生都入彌陀的願海,也都得到這個真實究竟的利益,所以真實之利。信願行是三資糧,三資糧裡頭,願是一個關鍵,你要想出生死海,你必定要有願。蕅益大師說,你念阿彌陀佛念得是風吹不入、雨打不透,你要沒有願,你不能往生。所以能不能往生跟你修行好壞是兩件事,你往生要靠你的願。你修行再好,你沒有這個願,佛不能勉強你,把你拉到極樂世界去。要是能勉強的話,早就沒眾生了,都拉去了,哪還有地獄!佛從來不做勉強的事情。所以是絕對的平等,佛跟眾生一切平等。絕對的自由,你自由,所以一切都讓你自己做主。你們自己的事,你想想看,你這一切一切什麼事不是你自己做主?你腦子裡的東西都是你自己做主,別人不贊成你都可以不管,你都是自己做主。所以那個自己做主,有時候主到地獄裡頭去了,有的主意到天堂,有的主意到極樂世界。自由,真是自由!在那自由之中,如果到了地獄那就不自由,那你就受了限制。那也是你自己去的,自作自受。也是你自己做的主,自作自受,你做了這個,你當然得受。不是別人要怎么樣,你自作自受,你就奔著這個去的,你就到了這,你自己做主。所以願是一個關鍵,要出生死海就要賴阿彌陀佛願王之力。

「十方薄伽梵,一路涅盤門」。涅盤之門是只有一個,但是涅盤雖然是一路,方便有多門。從不同的方便,就有些不同的入口處,因此就有禪、有密、有教、有觀,種種的修持方法。八萬四千,每個法門都可以。但是,剛才說「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方便雖然八萬四千,甚至於不止八萬四千,可以說是無量,歸元就沒有兩個,那就是一路涅盤門。涅盤具足法身、般若、解脫的三德。方便多門之中種種方便,究竟的方便在哪裡?所以密宗是大悲為根,菩提為因,方便為究竟。你度生有最方便的辦法,才是你究竟的成就。你說你究竟成就了,就看你有沒有最究竟的度生方便,不然你是一句空話。究竟方便就在於往生,你現在就要在這種世界中修道,三惑都斷了,無明都破盡了,種種的,那是十分的難,但是有許多工作到淨土去修,種種的方便,在於往生。所以修行其他的法門想今生超脫三界是難行道,如果你求生淨剎,你不管是坐禪、是修密,都求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蓮花精舍以往生極樂為共願,這是超出很多密教團體的地方。這個求生,正因為是求生淨剎,所以這是個易行道。你至心信樂,你願意生,十念就生。因為淨宗的正修就是持名,可是你修其他的,你發願求生,也為彌陀所攝受。

昨天看了一段《生無生論》,幽溪大師的。所以我們好寶貝很多很多。幽溪大師講《生無生論》,每天講每天天樂盈空,天空中奏天樂,大家都聽見。這是明末的人。我們現在找一個明末的這種古師,現在找不著了。這還不是四大高僧之內,四大高僧裡頭沒有幽溪。幽溪作了《圓中鈔》,他的《生無生論》裡頭講到一個人是念了十萬遍大悲咒而得往生。所以你修什麼都可以,你只要是至心的回向。當然是正宗,你是正宗,我常常說你考大學,高中畢業考大學這是正宗,同等學歷你用別的方法一樣也可以考大學,這些學生都可以考大學。但是要做個統計,這些大學生裡頭是高中畢業生多還是同等學歷多?當然高中畢業的多,分別就在這。你說行不行,就看你肯不肯用功,就看你肯不肯發願,正宗還是念佛,其他都可以。蕅益大師是大德,有參禪的人他後來說那我就不參禪念佛去,不用,你就參你的禪,你以參禪的功德回向淨剎。這都是最好最好,圓融!不然就生好多好多這種執著、分別,不能圓融。

這個就是長行的總結,這八句都全有了,理、事、正、助。救命的這一句,是「求生淨剎」。堅決求生,這個願要切。願要切,你念不念?你自然要念,那都行。相反的,你念得很好,你那個願不堅,你還在留戀娑婆,有時你不見得去得了。留戀娑婆,你喜歡誰是留戀,你討厭誰也是留戀,愛和恨是一件事,情見,總之,娑婆世界人的情見。你以為我心裡老討厭,討厭得不得了,同樣是留戀娑婆,這娑婆世界的東西,你老是想著他。你老討厭他,你還去想著他,你怎么老惦記著他,這就是留戀娑婆,你放不下。放得下,才叫不留戀;不是說誰跟我好得不得了,我就是捨不得他,這是留戀。一切事,你只要放不下皆是留戀。要求生淨剎,別的就要放得下。所以這八句。夏老師這個《無量壽經》,這次放光是很殊勝,也出乎意外這樣流行,這種印刷,大家念。真的那天來一個他一天念三遍,念得呆呆的。那個人,《生無生論》就是他印的,我還不知道,我昨天翻書才發現是他印的經。一天念三遍,我說你這么念不行。他說怎么辦?我說你把一卷念經的時間改成念佛,另一卷念經的時間你拿來看點別的書,你好好的想一想,思惟思惟。這么死修,死修就是蠻幹,蠻幹是不行的。

底下第四十七品,世尊就說頌了。世尊常常是這樣,這個長行(就是我們普通這個語言)說了之後,然後就說頌,頌是可以唱的。「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剛才我們已經說過,就不再說。這都是往昔修了福、修了慧,才能聞這個法。「已曾供養諸如來」,你以前供養過諸佛,你才能夠歡喜,能信這個事。「惡驕懈怠及邪見」,你這個人是噁心,很驕傲,又懶惰,還有邪見,你就信不了這樣的微妙之法。你就如瞎子一樣,在黑暗裡頭,你不能給別人開導道路。

「唯曾於佛植眾善」,你曾經在佛那種了種種的善根,這樣救世之行你才能夠修。這是真正能夠救世的行,起實際效果的,不是理論的研究,真能救世。那一些,佛告訴他父親,那些你不行。佛的父親,你想那個善根應該怎么樣,那是普通人嗎?龍生龍,鳳生鳳,能生出佛的人,父親還差嗎?生佛的人都不行,還得念佛。佛最孝,告訴父親就是這個法子。「救世之行方能修」,你種了種種善根,你能念佛,你要知道這是很大的善根,不要輕視。「聞已受持及書寫,讀誦贊演並供養」。你聽了經以後,你就是念,你就是背,你來讚嘆,你演說。供養,你把這經擱在那,沖著它禮拜,種種都是供養,拿鮮花。「如是一心求淨方」,如此這樣的恭敬這個經,你一心一意,沒有二心、雜心,東想西想,不安,一會又想這樣修,一會又想那樣修,拿不定主意,沒有一個決定的信,這個就是自己很需要思考思考了。咒都是這么說,「唯除於咒生疑」。做了這么多功德,這個是不是能兌現?那就除開,對於這個咒有懷疑。懷疑什麼?就是說它有這么大的功德嗎?你這一懷疑,它就沒有了。你信,這個功德就出來了;你懷疑,它就沒有了,大打折扣,七折八扣。所以我們唯曾於佛植眾善,救世之行才能修,這就是供養。一心就是不要有懷疑,剛才不是說不要懷疑嗎?來求生極樂世界,決定往生極樂國,你是決定往生。「假使大火滿三千」,你到了這個時候,前頭你都做到了,這個時候「乘佛威德」,你靠佛的威德加被,你都能超過。

「如來深廣智慧海」,如來的智慧如海,極深極廣大,「唯佛與佛乃能知」,只有佛跟佛才知道。所以,「聲聞億劫思佛智,盡其神力莫能測」,這些聲聞阿羅漢拿億劫的時間,共同坐在一塊來思惟測量,想知道佛的智慧有多大,把他們所有的神通都使盡了,他也不能知。在《法華經》裡頭說,佛的壽量有多大?彌勒就答言,說這是一切聲聞、辟支佛拿無漏智都不能夠知道,不能思惟,不知道佛的壽命有多長。所以這個聲聞是不能知,盡其神力不能測。不但聲聞不能知,連補佛位的彌勒也都不知道,同等的諸大菩薩也都不能知道。「如來功德佛自知」,如來的功德,佛最後破了這一品生相無明,等覺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未破,只有破了這個,如來功德只有佛自知。「唯有世尊能開示」,只有世尊才能夠為大家開示演說這樣不可思議的法門。「人身難得佛難值」,人身是難得的,這個講過多少遍了,佛是難遇的。「信慧聞法難中難」,你有信心、有智慧,還有機緣聞到法,這是難中之難,難事裡頭的難事。

「若諸有情當作佛,行超普賢登彼岸」。這裡頭又來了,所以這裡頭常常就有極殊勝的文句。如果有情你要當作佛的話,你的行動應該超過普賢。這個不知大家過去是不是滑過去了,行超普賢,注意了沒有?要行超普賢。行超普賢,咱們這個經第二品是「德遵普賢」,來會的諸大菩薩都是德遵普賢,「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遵普賢,現在是說超普賢,這是不是翻譯裡頭有錯誤?你要對證一下,怎么這翻成超?不是,它在前頭一樣,還是德遵普賢,在德遵普賢的地方它也是德遵普賢。所以可以看到,前面的德遵普賢和後面的行超普賢都是梵文的原本,不是翻譯的錯誤。不但不是錯誤,而且實實在在是顯現釋迦牟尼佛至極無上的慈悲心,所謂剖出心肝,把心肝都剖出來,跟大家相見。不是德遵普賢,這個地方是行超普賢,普賢是大行菩薩,表差別智。當初《華嚴經》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十大願王廣大無際,都是盡未來際,都是無量,供養一切都無量,禮拜也是無量,最後是導歸極樂。所以稱為大願之王,也所以本會來參加法會的聖眾都共同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可是在咱們《無量壽經》裡頭,在方便裡頭又挑出方便,方便中的方便,圓頓裡頭的圓頓,就把信願持名這一個法,也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一個法,來攝盡十大願王、攝盡六度萬行。所以這一切法都融會在這一句佛號裡頭。也就是普賢大士代表的是差別智,把普賢無邊的行門來融會到文殊大士的一行三昧。文殊大士一行三昧,文殊就表根本智,他就是一行三昧,他就是「繫心一佛,專稱名字」,就心想到一個佛上頭,就稱他的名字,就念他的名字,這是文殊的法門,大智文殊。現在文殊菩薩還在五台山,二十多年前就有人去到五台山親見文殊,還談話。「一行三昧者,繫心一佛,專稱名字」。所以這個持名一法是廣含眾妙。普賢十大願王是從根本智而差別智,所以廣修十個大願。廣修十個大願,十里有十就是一百,就是無窮無盡的大願導歸極樂。現在把一切願都攝在一句佛號裡頭,就提倡信願持名,那就是從差別智又回到根本上來,只照一句,又都歸到根本了。又都歸到根本,先從根本起差別,又從差別回到根本,提高了,所以這是行超普賢。「此身已在含元殿,更從何處覓長安」,就信不及,老東找西找,已經是行超普賢,又回到根本智上,就這一句,又回到根本,所以就是行超普賢。

持名的這個妙法,果覺因心,而且因果同時,持名的時候。所以蓮花不同於別的花,花一開小蓮蓬就出來,果就在裡頭了。桃花、杏花,花瓣都落完了之後,慢慢才出來一個小桃子、小杏子,果是後頭才出來,果是在以後的事。這是因和果同時出現,因中就有果,果就在這時候同時出現。所以性修不二,因果同時,不可思議法門,直截了當,不落階梯,沒有那些階梯。講那些次第法,有的人也需要,有的人就是需要那些法。但是禪宗和我們這個無上的淨土宗、無上的密宗都是不落階梯。你也可以按階梯去辦,因為每個人根器不同,不否定階梯,但不是說都需要這么一步一步爬的。就不承認有坐電梯的辦法,只承認爬樓梯。樓都有樓梯,爬樓梯可以上樓,對,一點也不錯,但是他不知道還有個電梯,旁邊有個電梯,用百分之一的時間就到頂了。《彌陀要解》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就是了。即凡心成佛心,所以行超普賢。

普賢大士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現在念念都是彌陀。若是行超,為什麼用個超字?而且十大願王這個道理很深。觀想無量無邊的佛我同時在拜,每一個佛前有無量無量的我在那頂禮,這個觀想有些人就覺得很困難。你供養的東西都是無量,無量的雲海、無量的塔很多很多的東西,而且盡未來際都是這么做,永遠無有疲厭。所以這個義理很深、很廣大,一般的人很難,不容易發起來普賢這個大願。「持名一法,普被三根」,咱們這的小朋友都會念,五逆十惡也行,鸚鵡教它念它也可以念。就有鸚鵡會念佛,後來死了之後埋了,從嘴裡頭長出一朵紅蓮花,這是古時候的事。所以五逆十惡也能夠靠此而度生死,這就譬如咱們這的大夫能夠治那個不治之症,那個癌已經到了後期,已經擴散,群醫都肯定他就得死了,五逆十惡不就是這樣的病人嗎?地獄都現出來了。有個大夫還能治,你說這個大夫是好是壞?有這樣的蠢人,說那個大夫治那種重病的人,我健康,我沒這么重的病,我不找他看,沒有這樣的糊塗人。只有說他愈能治那個不治之症的人,才是最高明的人。還有那個傻子照相機,傻子都可以用,不會拍壞照片的,你不懂照相技術一樣可以用。你說這照相機它是傻子嗎?傻子可以用,照相機它並不傻,發明照相機的人腦子強極了,那個電腦都給你設計好了,什麼情形叫它自動化,所以稱為傻子照相機。念佛法門就像傻子照相機,像能夠治那個不治之症的大夫一樣,正是它的殊勝之處。所以這就說「能愈不治之症者,推為良醫之首;是故能度極惡之人者,應稱善法之王。故謂持名,行超普賢」,就這個道理。只要信願持名,一定登彼岸,「故云行超普賢登彼岸」,就是如此。

「是故博聞諸智士」,聽聞很廣的人,又有智慧的人,「應信我教如實言」,應當相信我之所教化,我是如實之言。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是妙法幸聽聞」,這樣微妙殊勝稀有之法,你有這個幸運能夠聽到、聞到(聽字就淺一點,聞字就深入一點),「應常念佛而生喜」,你就應該常常念佛而生起歡喜心來。在這個地方,這是流通分就是要普遍都流通,大家都能做的,要廣勸,也就是勸大家念佛,要常常念佛生起歡喜來。「受持廣度生死流」,你去接受,你去修持,你就可以廣泛的度脫生死煩惱的中流,這個苦海。「佛說此人真善友」,佛說這個人真正是善知識,善友就是善知識。肯這樣做,能夠聽到之後就念佛,常常念佛而生歡喜心,他還受持,不但他自己可以廣度生死流,而且他廣泛去度脫大眾,在生死流中的大眾他都去輾轉教授、輾轉度脫,佛說這個人是真正的善知識。這是第四十七品。

第四十八「聞經獲益」,聞到這個經都得好處。「爾時世尊說此經法,天人世間,有萬二千那由他億(這不得了)眾生,遠離塵垢,得法眼淨」。法眼淨有小乘、大乘兩種,大乘那很高了,大乘是到初地,小乘是初果。咱們這個經上不是只有兩萬人嗎?怎么這齣來這么多的眾生?就是一個法會人是兩萬,但是參加法會的那就不知道有多少。所以不要覺得,有時候一個很小的法會,聞法的就不知道有多少。這有這么這么多離開塵垢,塵是根塵,色聲香味觸法這是塵,離開塵,垢是垢污,這些塵的垢污都離開了,得法眼淨。法眼清淨,見四諦法,對於苦集滅道這四諦法,這是見四真諦,對於四諦法真正見到,這是法眼淨。法眼,是見的問題,初果就是斷見惑,見上沒有惑了。所以他這個不是大乘,因為底下還只是三果、四果,這么擱在一塊,所以第一句那是初果。第二句,「二十億眾生得阿那含果」,這是不來果,也叫不還果,這三果。再有「六千八百比丘,諸漏已盡」,漏就是惑,見惑、思惑,見惑、思惑都盡了,得解脫,這就得阿羅漢。

再就是菩薩。這以前都得的是小乘果,有人就問,為什麼佛說的是大乘法,而聞法的人得小乘的果?《淨影疏》它這么解釋,他說這些眾生聽說娑婆世界這樣穢惡可厭,生了厭離心強一些,所以得小乘果,這個說法。還有憬興,是朝鮮人,也是這么說法。這個說法當然是成立的,也就是說大家的根器,大家斷惑的程度,你聽了這些法,你見上沒有疑惑就是初果;你如果對於上界的思惑,天界的這些思惑你都斷盡了就是阿羅漢。這是一個斷惑的水平。見,你可以是大乘見,斷惑它是證。你有這個見,生到極樂世界也很多人,那都是發大乘心的,但是為什麼說聲聞?他斷惑只是聲聞,斷惑只達到這個水平。斷見,叫做斷那就是證,斷了就再不起來了。所以所證跟所見是應該有區別的。當然有上根利器,最殊勝的,一見他就證了,這也有。但是可以說絕大多數還是要分兩步走,先解決見,叫見修行果,才有修,才有行,才有果。

底下就是菩薩,「四十億菩薩,於無上菩提住不退轉,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二十五億眾生得不退忍」,不退忍就是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就是念不退,得不退忍就是這個。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這也是住不退轉,這個等於行不退。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大願的願莊嚴,他的行不會退回到小乘,不會退回到小乘就是行不退。所謂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所以住不退轉這是行不退,得不退忍就是念不退,這是兩種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四萬億那由他百千眾生,於無上菩提未曾發意,今始初發」。所以就看見發菩提心是件大事,在經中都大寫一筆。有這么多的眾生過去沒有發起菩提心,到這個時候才發心,把經都聽完了才發心。「種諸善根,願生極樂,見阿彌陀佛。」這些人都會往生,而且是在極樂世界以外的國土次第成佛,都號為妙音如來。這是在會上有這么多人將來都成佛,都同名妙音如來。「復有十方佛剎,若現在生及未來生,見阿彌陀佛者,各有八萬俱胝那由他人,得授記法忍」,得到佛的授記。授記有四種(佛對眾生授當來成佛之記,名授記),一種是「未發菩提心授記」,你還沒有發菩提心就可以給你授記,佛已經可以給你授記,知道你將來一定發心。「二、已發菩提心授記」,已經發菩提心也可以授記。「三、隱覆授記」,別人知道,你自己不知道。「四、現前授記」,就是正是佛現前,你也在這,清清楚楚給你授記。這四種你只要得到任何一種都叫做授記。這裡有這么多人得到授記,得到法忍,這個法忍指無生法忍。上面那個得不退忍是念不退,住不退轉是行不退,這個地方得忍是無生法忍。授記,「成無上菩提」。

「彼諸有情,皆是阿彌陀佛宿願因緣」,過去生中的願力、過去生中的因緣所感,這些眾生都要得授記法忍,成無上菩提,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在《唐譯》里把這句話說得還清楚一點,覺得這么些眾生得授記法忍,成無上菩提,這是「彼無量壽佛昔行菩薩道時」,過去沒成佛以前,在行菩薩道的時候,他所成熟的有情。佛已經教化大家,使大家善根成熟,所以這些人都當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一切法是從因緣生,如是這些眾生在過去生中,跟阿彌陀佛成佛以前因地中能夠相遇,得到教誨,使得善根成熟,無上的勝緣。多生以來受阿彌陀佛的教化,曾經從聞而思而修、能發願,如是這樣有正的思惟、正的願力,印在自己的八識心田之中,如食金剛,決定不消,這就是無上殊勝的善因,好的因緣。「今彌陀覺滿功圓,成究竟覺」。這因緣都成熟了,現在又蒙佛的威力攝受,「俱得往生極樂世界。」已經過去種了種子,這成為現在的因,現在又蒙佛的威力加被攝受,這成了緣,因緣都具足,所以就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我們要有因、要有緣,過去種過這個根,這有因,自己又發了這個心(是因),又遇見許多善緣、助緣。所以都很重要,不是這個種種不出東西來,你是這個種。所以為什麼唐朝這些蓮子現在長出蓮花來了?以前它沒有擱在水裡頭,它沒有這個緣,因它不壞。現在唐朝的蓮子長出來蓮花很多,不止一個。因它是不滅的,現在有水、土,科學家保護得很好,它長出開花了,這因緣。我們現在也是如此,過去生中彌陀給我們種下這個因,現在又聞法又聽說,這就是生了緣,就可以開出蓮花來了。所以我們就可以想到,極樂世界為什麼往生的無量無邊?正是表示阿彌陀佛在因地之中,在成佛以前,在無量劫中,在生死海裡頭來教化、來攝受種種眾生,所教化、所攝受的實際是無量。所以現在無量無邊的眾生,因為有這個因緣,有這個成為善根,得到往生。

聯繫到我們自己,我們今天自己這個妙法能夠聞、能夠信,也就肯定彌陀在過去劫中,曾經「追逐我於泥犁之中」,泥犁就是地獄,在地獄之中阿彌陀佛也在那救度我們。「教誨我於火宅之內」,如大火聚,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在火宅之中教誨我們。「攝受不捨」,攝受我們,從來不捨離我們。「勸導不休」,勸我們、引導我們沒有休止。「不惜共輪轉於六道」,就是共同發菩提心的人,如果有一個墮落了,那個不墮落的就要去度他,因為他們曾經在一起發過菩提心,他就要追到地獄中去救他。所以這個大乘佛菩薩行者的心就是這樣偉大。「但欲我回心於一念。」為什麼要追我們,這么不捨我們?就願我們有一個機會能夠一念回心,知道過去錯了,一念回心。所以一念回心,這個不可思議!就怕老認為我一貫正確,一貫正確就表示你這若干年來,你從來沒有得到真的進步。這種回心於一念,感覺佛的恩德、威德,給我們培植善根,而且很幸運的現在能夠生長、能夠增長。「注釋至此,不禁淚零」,這當時的情況,寫到這的時候眼淚就如雨下。

「爾時」,就是當時佛說這個經的時候,結束的時候,「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整個,不光是地球,三千大千世界都震動。六種震動,東涌西沒,這以前講過,不重複。「並現種種希有神變」,一語帶過,不詳細敘述。所以這也就是佛教,不是在這些瑞相瑞應上頭做過多的描述,一語帶過,種種稀有神變。「放大光明,普照十方」,現大的光,照明十方。「復有諸天,於虛空中作妙音樂」。剛才說幽溪大師講《生無生論》,講的時候天空中奏樂,大家都聽到,每講都如此,天樂盈空,天樂在那隨喜。這個天樂不光是咱們地球聽見,色界天比欲界天高多了,欲界的夜摩天已經高出須彌山頂以上,這上頭就不依靠須彌,脫離須彌了,那高遠了,他們也聽得到諸天奏樂的聲音,「嘆未曾有」,都讚嘆說這是未曾有的事情。「無量妙花紛紛而降」,天雨妙花。「尊者阿難、彌勒菩薩及諸菩薩聲聞」,你看佛不是一定按世間那個排隊,聲聞名字可以擺在菩薩前頭,擺在當來佛前頭,因為阿難最當機,所以先說尊者阿難,然後說彌勒菩薩,然後再諸菩薩聲聞,這個聲聞才擱在菩薩底下。「天龍八部、一切大眾」,都無量無邊,「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都所謂皆大歡喜!正因為他能夠信受,所以後頭是信受奉行。他為什麼歡喜?就是因為他信受了,信受了之後他才覺得這是一種殊勝的、稀有難遇的、不可思議的殊勝因緣。不但是歡喜,是大歡喜,而且聽到的人都歡喜,是皆大歡喜。這個是只有佛才可以做得到,不要把這四個字看得容易了。他不是深受感動、信受,就不可能出現這個皆大歡喜。所以我們說,從佛以下,只要有人聽到之後能夠歡喜就已經很難得了。這個是稀有的法會,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上面表示這個法會圓滿,又現瑞。本經是三次現瑞,第一次現瑞,阿難才問為什麼現這個瑞,中間「禮佛見光」又是現瑞,在這個經末又現瑞,所以三度放瑞。總之就是給我們證明,讓大家生信心,於這個經所說的難信之法要生起實信。這個歡喜,為什麼說歡喜?《無量壽經鈔》說,「說此經者」,我沒按它的原文,原文在書上有,不念了,它的意思是這樣,「說此經者,是我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說,「我為法王,於法自在」,釋迦牟尼佛是法中之王,於法是自在。「是為說者清淨」,說者是法王,於法自在,因此大家聽得歡喜。第二,「所說之種種功德,只是一清淨句」,極樂世界依正種種莊嚴就是一清淨句,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以所說的法很清淨,這是第二。第三,「得果清淨」,極樂世界種種的莊嚴,「全體理性」。而且「依教修持,橫出三界,逕登不退,圓生四土,究竟成佛」。所以你得的果是清淨的。因為具有三清淨,佛說的法,「聞者得無上益,是故皆大歡喜」。

最後,我們用彭二林的幾句話,來結束這個註解。彭二林就是彭紹升,這是位大居士,清朝初年,造的《起信論》,「此經具無量壽全身,亦具一切諸佛全身」,也是具有一切諸佛的全身。「於此信入」,於這個經你如果能夠相信、能夠契入,「即具一切佛智」。這句話大家應當很重視,你要能夠信入,你就具有一切佛的智慧,所以這不是小緣。所以說授法眼,眾生沒有法眼,這就把法眼給你了。法眼是抉擇,你怎么知道選這個法門?你怎么知道要求生淨土?所以你沒有法眼就等於有了法眼,那你也就是佛眼了。所以說肉眼當佛眼用,就具有一切佛智慧。佛的智慧不是要叫你現在能夠出現什麼神通,不是那個,現在就是說你自度度他,你自度也是這個法,你把這個法能給人講明白,他能夠去信,你就度了他,這就是佛的智慧。不是需要那些,那些與這無乾。有的人四禪八定以為是深,其實那個是走很彎的彎路。「故曰聞此經者,於無上道,永不退轉」。所以說聞到這個經,在無上道,你永遠不會退轉了。「至經藏滅盡,此經獨留」,經藏都滅完了,這部經還留下來。「所以佛慈加被」,從這個來看,「殊異余經」,也大大的不同於其他的經。「奉勸後賢」,奉勸後世的賢達之士,「普同信受」,都同發心來相信、來接受南無阿彌陀佛。圓滿,慶祝大家,我們共同把這部大經學習一遍。今天能圓滿,恭祝大家也就每個人的所願同一圓滿。結束。

資料恭摘: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無量壽經(大經解)黃念祖老居士主講(第三十七集)1991檔名:51-001-0037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