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楞伽經》是傳燈印心的無上寶典?  


為何說《楞伽經》是傳燈印心的無上寶典?

一、殊勝地位

「楞伽」為梵語「難至」的音譯,表示該經為「無上」經典。實叉難陀譯本御製序言云:「所言入楞伽經者,斯乃諸佛心量之玄樞,群經理窟之妙鍵……入如來之藏,游解脫之門……伏以此經微妙,最為希有。」中國禪宗初祖達摩親傳二祖慧可,以作傳燈印心的無上寶典,是歷來禪者修習如來禪、明心見性最主要的依據之一,是禪宗盛行《金剛經》之前最要經典,也是歷來法相宗、唯識宗所依據的根本經典之一,更是各宗共尊的聖典。今所見版本是該經自傳入中國至隋末初唐失傳450年後,到北宋仁宗時為太子太保張安道所重新發掘、蘇東坡所抄寫刻印。清代同治年間(1863年)吳坤修居士精選的《釋氏十三經》,也錄有此經。

二、說法緣起

釋迦牟尼佛在大海濱摩羅耶山頂楞伽城中,以大慧菩薩為上首,與大比丘眾及大菩薩眾聚會,為該城羅婆那夜叉王開示自所得聖智證法,該經由此而宣說。

三、核心內容

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亦稱《入楞伽經》《大乘入楞伽經》,其譯名分別出自南朝宋時求那跋陀羅、北魏菩提流支、唐代于闐僧人實叉難陀,各譯為四卷本、十卷本、七卷本。由於求那跋陀羅的譯本最早,加上史載初祖達摩傳二祖慧可為四卷本,因此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經中回答了大慧菩薩的108個問題,詳示五法(相、名、妄想、正智、如如)、三自性(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二種無我(人無我及法無我)法門。深研精通《楞伽經》者,古稱「楞伽師」,足見其內容之豐富、經義之深奧。

四、經典語錄

1、佛告大慧:前聖所知,轉相傳授,妄想無性。菩薩摩訶薩獨一靜處,自覺觀察,不由於他,離見妄想,上上升進,入如來地,是名自覺聖智相。

2、大慧,云何一乘相?謂得一乘道覺,我說一乘。云何得一乘道覺?謂攝所攝妄想,如實處不生妄想,是名一乘覺。大慧,一乘覺者,非餘外道、聲聞、緣覺、梵天王等之所能得,唯除如來,以是故說名一乘。

3、諸天及梵乘、聲聞緣覺乘、諸佛如來乘,我說此諸乘,及至有心轉,諸乘非究竟,若彼心滅盡,無乘及乘者。無有乘建立,我說為一乘;引導眾生故,分別說諸乘。解脫有三種,及與法無我;煩惱智慧等,解脫則遠離。譬如海浮木,常隨波浪轉;聲聞愚亦然,相風所搖盪。彼起煩惱滅,余習煩惱愚,味著三昧樂,安住無漏界,無有究竟趣,亦復不退還;得諸三昧身,乃至劫不覺。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後覺;彼覺法亦然,得佛無上身。

4、佛告大慧:有三種意生身。云何為三?所謂三昧樂正受意生身,覺法自性性意生身,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修行者了知初地上增進相,得三種身。

5、非我乘大乘,非說亦非字,非諦非解脫,非無有境界。然乘摩訶衍,三摩提自在,種種意生身,自在華莊嚴。

6、貪愛名為母,無明則為父,覺境識為佛,諸使為羅漢。陰集名為僧,無間次第斷,謂是五無間,不入無擇獄。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