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佛教問答

濟群法師:隨緣與進取怎么理解?


時間:2015/7/7 作者:佛子心(法雨甘露)

:生活中,我們認為一個人有進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義的“進取”卻往往帶著“執著”的色彩,請問“進取”和“執著”有什麼區別?

濟群法師:有些人認為佛教是消極的,擔心一旦學佛會失去進取心,因而不敢走近佛教,其實這是對佛教的誤解。從世俗意義上說,進取心是好事;從佛教角度看,進取心同樣被肯定。任何一個真正學佛的人,首先要建立一種崇高的目標,然後為實現目標不斷努力。佛弟子在修行時都要發菩提心,正如四弘誓願所說:“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而每個菩薩在因地修行時,都曾經發過大願,並為實現這些偉大願望而精進不懈。

進取與執著是什麼關係呢?進取代表著人們有某種上進心,有某種向上的追求,比如學業、事業等。但我們在追求過程中,必然會介入自我,貼上我的標籤,覺得我在追求。成就了,我很光彩;萬一失敗,就覺得我沒面子。因為對我、對成就的執著和過分在乎,就會產生憂慮和焦躁。另外,我們對追求的事也會有自己的價值判斷。而那些在乎的事,重要性就被誇大了,一旦不能成功,會很痛苦。我們也會執著自己的經驗方法,以為這才是通往成就的最佳模式,從而變得自以為是,不能採納他人意見。甚至在做事中,因為固執己見,產生對立衝突,使人活得很累。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這種執著也具有某些促進作用。

佛法的修行,是要我們進取而不執著。《金剛經》的名言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是沒有執著;而生其心,是有進取心。經中講到菩薩要滅度無量無邊眾生,所謂“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這是說菩薩要幫助一切眾生解除煩惱,從輪迴中覺醒,但心中不能執著於眾生相,也不能覺得我在度眾生,所謂“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如果菩薩也像我們凡人一樣,把所做的事看得很實在,覺得我在做事,我在度眾生,就不是合格的菩薩了。

但執著是凡人的習性,有進取心必然會伴隨執著,有執著就會造成痛苦。想要進取而不為所累,就必須要有空性的智慧,認識到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惟有這樣,才能超越對現象的執著,心無所住,在積極進取的同時不失自在。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