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五時佛經串講06--華嚴經信分01世主妙嚴品(選)


時間:2010/3/17 作者:覺海慈航

五時佛經串講06--華嚴經信分01世主妙嚴品(選)尊敬的各位大德,尊敬的各位蓮友,大家好!很高興我們又見面了.首先,我們都來禮敬我們的大恩導師,讓我們用至誠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稱念南無大恩大德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念三遍.上一次,我們從總體的角度,對華嚴經作了一個簡要的說明,對此經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今天,我們進入經文的具體學習。我們以一信、二解、三行、四證為綱領,來統契華嚴經。第一部分,是信分。這個信分的內容,從第一品世主妙嚴品,至第六品毗盧遮那品,總共有六品,名為所信因果周。下面我們來學習信分的第一個內容。請看此經開頭的三段經文: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一 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其地堅固,金剛所成,上妙寶輪及眾寶華、清淨摩尼以為嚴飾,諸色相海無邊顯現;摩尼為幢,常放光明,恆出妙音;眾寶羅網、妙香華纓周匝垂布;摩尼寶王變現自在,雨無盡寶及眾妙華分散於地;寶樹行列,枝葉光茂。佛神力故,令此道場一切莊嚴於中影現。其菩提樹高顯殊特,金剛為身,琉璃為乾,眾雜妙寶以為枝條,寶葉扶踈,垂蔭如雲,寶華雜色,分枝布影;復以摩尼而為其果,含暉發焰,與華間列。其樹周圓鹹放光明,於光明中雨摩尼寶;摩尼寶內有諸菩薩,其眾如雲,俱時出現。又以如來威神力故,其菩提樹恆出妙音,說種種法,無有盡極。如來所處宮殿樓閣,廣博嚴麗充遍十方,眾色摩尼之所集成,種種寶華以為莊校;諸莊嚴具流光如雲,從宮殿間萃影成幢。無邊菩薩道場眾會鹹集其所,以能出現諸佛光明不思議音。摩尼寶王而為其網,如來自在神通之力所有境界皆從中出;一切眾生居處屋宅,皆於此中現其影像。又以諸佛神力所加,一念之間,悉包法界。其師子座高廣妙好,摩尼為台,蓮華為網,清淨妙寶以為其輪,眾色雜華而作瓔珞。堂榭、樓閣、階砌、戶牖,凡諸物像備體莊嚴,寶樹枝果周回間列,摩尼光雲互相照耀,十方諸佛化現珠王,一切菩薩髻中妙寶悉放光明而來瑩燭;復以諸佛威神所持,演說如來廣大境界,妙音遐暢,無處不及。爾時,世尊處於此座,於一切法成最正覺,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滿一切世間,其音普順十方國土。譬如虛空具含眾像,於諸境界無所分別;又如虛空普遍一切,於諸國土平等隨入。身恆遍坐一切道場,菩薩眾中威光赫奕,如日輪出,照明世界。三世所行,眾福大海,悉已清淨,而恆示生諸佛國土。無邊色相,圓滿光明,遍周法界,等無差別,演一切法如布大雲。一一毛端,悉能容受一切世界而無障礙,各現無量神通之力,教化調伏一切眾生。身遍十方而無來往,智入諸相,了法空寂。三世諸佛所有神變,於光明中靡不鹹睹;一切佛土不思議劫所有莊嚴,悉令顯現。有十佛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所共圍繞,其名曰:普賢菩薩摩訶薩、普德最勝燈光照菩薩摩訶薩、普光師子幢菩薩摩訶薩、普寶焰妙光菩薩摩訶薩、普音功德海幢菩薩摩訶薩、普智光照如來境菩薩摩訶薩、普寶髻華幢菩薩摩訶薩、普覺悅意聲菩薩摩訶薩、普清淨無盡福光菩薩摩訶薩、普光明相菩薩摩訶薩、海月光大明菩薩摩訶薩、雲音海光無垢藏菩薩摩訶薩、功德寶髻智生菩薩摩訶薩、功德自在王大光菩薩摩訶薩、善勇猛蓮華髻菩薩摩訶薩、普智雲日幢菩薩摩訶薩、大精進金剛臍菩薩摩訶薩、香焰光幢菩薩摩訶薩、大明德深美音菩薩摩訶薩、大福光智生菩薩摩訶薩。如是等而為上首,有十佛世界微塵數。此諸菩薩,往昔皆與毗盧遮那如來共集善根,修菩薩行;皆從如來善根海生,諸波羅蜜悉已圓滿;慧眼明徹,等觀三世;於諸三昧,具足清淨;辯才如海,廣大無盡;具佛功德,尊嚴可敬;知眾生根,如應化伏;入法界藏,智無差別;證佛解脫,甚深廣大;能隨方便入於一地,而以一切願海所持,恆與智俱盡未來際;了達諸佛希有廣大秘密之境,善知一切佛平等法,已踐如來普光明地,入於無量三昧海門;於一切處,皆隨現身;世法所行,悉同其事;總持廣大,集眾法海;辯才善巧,轉不退輪;一切如來功德大海,鹹入其身;一切諸佛所在國土,皆隨願往;已曾供養一切諸佛,無邊際劫歡喜無倦;一切如來得菩提處,常在其中親近不捨;恆以所得普賢願海,令一切眾生智身具足。成就如是無量功德。我們來學習其中的內容。在第一段中的經文: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先解釋其中的名相。佛法中所說的名相,大約就相當於我們所說的概念的意思。引用和藉助佛教詞典中的解釋來說明。佛法中的名相眾多,了解常見的名相的意思,是看懂佛經的一個前提條件。所以,對於佛法名相的學習,是必要而不可少的。首先,「如是我聞」,這是經首的冠語,意思是,我阿難聽到佛這樣說。這個「如是我聞」,又稱作我聞如是、聞如是。是佛經的開頭語。釋尊在入滅之時,曾對多聞第一的阿難說,說對於他一生所說的經藏,須在卷首加上『如是我聞』這一句話,以此與外道的經典相區別。如是,是指經中所敘述的釋尊之言行舉止;我聞,則是指經藏編集者阿難,說自己聽聞到釋尊的言行。又這個『如是』,意為信順自己所聞之法;『我聞』,則為堅持其信之人。這個就是所說的信成就、聞成就,又作證信序。其後的「一時」,是指佛在某時說法的時期。所有的佛經之開首,都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一語,這是經典序文中的六種成就之一。關於「佛」。這個佛字的意義,意譯為覺者、知者、覺。是指覺悟真理者的意思。也就是說具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如實知見一切諸法的性相,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大聖者。佛,乃是佛教修行中所說的最高果位,是佛教修行者所要達到的終極目標。佛的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三者,凡夫無一具足,聲聞、緣覺二乘僅具自覺,菩薩具自覺、覺他,由此更顯示佛的尊貴。再來說「菩提場」。這個菩提場,就是指的菩提道場。是指佛成就菩提的道場。在摩竭陀國尼連禪河邊,菩提樹下的金剛座,即是。釋尊在這個地方成道,所以把他叫做菩提道場。順便來解說「菩提」意義。這個菩提,意譯為覺、智、知、道。廣義而言,這是斷絕世間的無明煩惱,而成就涅槃的智慧。就是指佛、緣覺、聲聞,各於其果所得的覺智。在這三種菩提當中,以佛的菩提為無上究竟,所以又把他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作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遍智、無上正真道、無上菩提。其中的「正覺」, 是指真正之覺悟的意思。又叫做正解、等覺、等正覺、正等正覺、正等覺、正盡覺。所謂等者,是就所證之理而言的;所謂盡者,是就所斷之惑而言的。即無上等正覺、三藐三菩提的簡稱。這個正覺,梵語音譯為三菩提。是指的證悟一切諸法之真正覺智,即是如來的實智,故而成佛又稱為『成正覺』。上面的這個說法,是就正覺的廣義而言的。如果從狹義來言之,則是特指釋尊,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所覺悟的緣起之法,證得解脫。長阿含卷二遊行經(大一•一五下):『佛昔於郁鞞羅尼連禪水邊,阿游波尼俱律樹下,初成正覺。』這段經文連起來的意思就是:我阿難聽到佛這樣說。一時,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最初始成無上正等正覺。本段經文中以後的內容,是說的佛成正覺後,在他的一真理性的境界中,所顯現的如來性,如來相,如來功德,如來神力,等等。請大家自己去看,自己去領會其中的內容。下面我們來學習第二段的內容。在這一段的經文中:爾時,世尊處於此座,於一切法成最正覺,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滿一切世間,其音普順十方國土。「爾時」,就在那個時候。「世尊」, 如來十號之一。是指世間所尊重者的意思,也是指世界中的最尊者。他的原字的音譯之名,又作婆伽婆、婆喔縛帝、婆伽梵、薄伽梵。意譯作『世尊』之外,也有直譯作有德、有名聲等。即『富有眾德、眾祐、威德、名聲、尊貴者』之意。其中,以『世尊』一語最易解知,故而自古以來的譯者,多以其為意譯,我國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關於「法」。法這個名相的意義,是很多的。但他又是一個常見的重要的名相,所以需要搞清楚。現說明如下:(一)在佛典中,法的用例極多,但是他的語意又不一樣,總而括之,可分別為任持自性、軌生物解這兩個意義。任持自性,是指能保持自體的自性(各自的本性)而不改變;軌生物解,是指能軌範人倫,令人對一定事物產生理解的根據。就任持自性的意義而言,法是指具有自性之一切存在;就軌生物解的意義而言,法是指認識的標準、規範、法則、道理、教理、教說、真理、善行等。對於色法、心法等一切諸法來說,法是指所有之存在。同時,諸法又分為有為與無為、善與不善、色與心、有漏與無漏、染與淨、世間與出世間、可見與不可見、心相應與心不相應等二法。若就規範、教法等含意而言,佛典中常見的用語如:佛陀之教法,稱為佛法、教法或正法,即是泛指在佛門中,一切行為的規範、教說。所謂的真理,是普遍不變的真實道理,故稱之為法;闡說這個真理的,就是佛的教說。佛之教說以外的外道教法,稱為邪法。還有,因為聽聞佛法而獲得的喜悅,稱為法喜、法悅。總括聚集佛法者,稱為法聚、法蘊、法藏、法集、法寶藏。佛法的義理,稱為法義。透視諸法性空緣起真理、觀察諸法者,稱法眼。還有,同一法門系統者,猶如世俗的親友眷屬,稱為法類、法眷;繼承者稱為法子、法嗣、法弟、法孫;其相承次第,稱為法脈、法系、法流、法統。還有,述說佛法的經論文句,稱為法文。諸法的自性,稱為法性、法體;他的自相,則稱為法相。還有,佛法之威力、正法之力,稱為法力。佛之自體,稱為法身。還有,佛法為進入涅槃的門戶,稱為法門;其中的教理旨趣,稱為法味;受用此等法味,稱為法樂;愛樂於其中,稱為法愛。還有,為人宣說此等正法,稱為法施。以正法教化世人,稱為法化;蒙受教化之利益,稱為法益、法利。還有,以佛正法,能降伏煩惱的魔軍,故稱法劍。佛之說法,稱為轉法輪;正法之規準、象徵,稱為法印;佛之遺教,稱為遺法。還有,以佛法比喻暗夜中的燈火,稱為法燈、法光、法炬。以其能滋潤一切生物,故以雨水為譬喻,稱為法雨、法水、法潤。還有,正法蒙受迫害,稱為法難;聖教之滅盡,稱為法滅。此外,還有法海、法山、法聲、法音、法鼓、法幢、法螺、法道、法雷、法鏡、法筵、法苑、法橋、法衣、法師、法會、法具、法名、法號、法主等名稱。(二)於六境中,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識所緣之對境,各稱色、聲、香、味、觸;相對此五者,第六識(意識)所緣之對境,特稱為法,或法處。[大毗婆沙論卷七十三、俱舍論卷一、法蘊足論卷十處品]關於這個法的意義,從通常的意義而言,就是我們所說的事物或對象。一切法,就是指的一切事物,一切對象。關於「智」。這個智,又叫作智慧。即對一切事物的道理,能夠斷定是非、正邪,因而有所取捨的,稱為智。後來轉指的意義,是指能夠斷除煩惱主因的精神作用。佛教經論中,對智所作的分類,是極多的。如瑜伽師地論卷八十八,舉出正智、邪智二種。正智是指由佛的正教,如理作意所生之智。邪智是指由外道的邪教,非理作意所生之智。在佛教的教義中,以獲得正智為首要任務,視其為悟界之真因。在大小二乘,所共通的修道程式,即戒、定、慧三學中,戒能使身、口、意三業清淨,而使三昧之定現前;由此定,則可發得無漏聖智之慧,故以智為究竟。觀四諦之理,或觀十二因緣之理,都為智;修六度之行,也是以般若波羅蜜之智為究竟;而至佛果所得之菩提、涅槃中,菩提是指究竟之智,涅槃是其所證之理。故而大小乘中,對這個智的論述,是極為廣泛的。關於「三世」。又作三際、去來今、去來現、已今當。世,是遷流的意思。是過去世(過去、前世、前生、前際)、現在世(現在、現世、現生、中際),與未來世(未來、來世、來生、當來、後際)的總稱。所謂三世,是指一個人現在生存之現世,出生以前生存之前世,以及命終以後生存之來世。至於由過去的業因,所招感的現在果報,這種三世因果報應之理,就稱為三世因果。而出現於三世之佛,就稱為三世諸佛。關於「世間」。這個世間,一作毀壞之義。又作世俗、凡俗之義。略稱世。是指被煩惱纏縛的一切現象,包括三界及有為有漏諸法。又因『世』有遷流之義,『間』為間隔之義,故與『世界』一語同義,包含有情與國土(器世間)這二者。關於世間的分類,有二種、三種的分別。據俱舍論卷八等舉出二種,即:(一)有情世間,又作眾生世間、有情界。是指一切有情眾生。(二)器世間,又作物器世間、器世界、器界、器。是指有情所居住的山河大地、國土等。又據大智度論卷七十等舉出三種,即:(一) 眾生世間,又作假名世間。所謂假名者,就是在於十界、五陰等諸法上假立名字,各各不同。 (二)五陰世間,又作五眾世間、五蘊世間。是指由色、受、想、行、識等五陰所形成的世間。(三)國土世間,指器世間。就是眾生的身心所依的境界。另外,根據華嚴經孔目章卷三等,舉出世間的三種分類,即:(一)器世間,是指三千世界,這就是如來所化之境。(二)眾生世間,是指如來所教化的機眾。(三)智正覺世間, 是指如來能化的智身。然而根據華嚴經探玄記卷十七所舉,五蘊世間與眾生世間,是相同意義的。有情世間與器世間的分類,是等於正報與依報的分類。而所謂『世間』,僅通用於迷界;『報』一語,則通用於迷悟兩界。相對於含有世俗意味的『世間』而言,超越世間者,則稱為出世間(出世),故於菩薩階位、智、禪定等,建立世間與出世間的分別。例如,一般稱迷界之因果(苦集二諦),屬於世間;而悟界之因果(滅道二諦),屬於出世間;入見道(初地)以前,屬於世間;見道以後,屬於出世間。下面對這段中的這幾句話進行解說。要注意喲!這段中的短短几句話,他的道理是既深又廣的!先說這句話:「於一切法成最正覺」。佛是圓覺者,他對於一切萬法都是圓滿覺悟的,他對於一切萬法,無不真知真見,對於一切萬法中,都是以無上正覺之如實理智而作觀照。最正覺,是指最上至極之佛果。因為他的智慧與真理相契,故而稱為正覺。菩薩雖有隨分之正覺,然而其位未至極點,故而不能稱最;唯佛具有全分能覺之妙智,故而稱為最正覺。最正覺,顧名思義,就是最上正覺,這種最正覺啊,是最高無上的,已經達到了最高點,沒有什麼可以超過他。打個比方,比如說在夜晚中,有十個黑屋子,這十個黑屋子裡面呢,有十隻燈。小菩薩只是把其中的二、三隻燈拉亮了。中菩薩只是把其中的五、六隻燈拉亮了。大菩薩雖然把其中的八、九隻燈拉亮了,但是還有最後第十隻燈,沒有拉亮,所以還有一個屋子是黑暗的。可是佛呢,他是把整個十隻燈都拉亮了,十個屋子都照得亮堂堂的,十個屋子裡面的東西,一一被他清清楚楚的觀見。第二個,「智入三世悉皆平等」。智入三世?什麼意思?不可思議,是不是?在我們凡人的心知眼見中,在我們的感覺和知覺中,過去,現在,未來,這三個分別的時間法相,分明是有,我們的所有見聞覺知,都好象在一線前進的時間輪子中一直前進,又好像流水一樣前前後後不斷的消逝。比如象我現在,回憶過去的童年,多麼美好啊,其心無思無邪,快樂無憂,但是這美好的時光過去了,成為美好的回憶了,再也回不來了。現在呢,就是這個樣子。還有未來呢,不知道我的未來是什麼樣子,何去何從,讓將來的時間來作回答吧。可是佛呢?他是智入三世的!他是過去世也知,現在世也知,未來世也知。也許有人會說,矛盾啊,這個智怎麼能入三世呢?這怎麼可能呢?是不是佛在騙我喲?當知佛是不妄語者,不誑語者,他是如來,乘著如實之道而來說法度生的,他肯定是沒有一點錯誤的。既然佛沒有錯,那當然是我們自己錯了嘛!我們錯了,錯在什麼地方?錯在我們的真心啊,被無明遮蔽住了,我們的智覺本性被污染了,所以就迷失了真相啦。就象這個鏡子,原本他是清淨的,在他裡面沒有一點灰塵,不論照著什麼,都是真真實實的映現出來。可是這個鏡子,被無明的灰塵一鋪蓋,他原本的清淨映照能力,就顯現不出來了,不論對著什麼照,顯現出來的都是渾濁不清的影子。所以在時間這個法相上,也有三世的分別濁相。不知道這三世的分別相,是真的,還是假的呢?就象我們睡覺,睡著了,在做夢,夢見有一隻蝴蝶在飛,於是就跟著這隻蝴蝶去追,不知道這個蝴蝶是假的,以假當真,假的也照追不誤!那麼,為什麼佛可以智入三世呢?他是成就了最正覺的人,他是斷盡了一切無明,把鏡子上的灰塵一一抹擦得乾乾淨淨,沒有一粒塵沙在上面,所以他能如實覺照一切萬物。成了佛的人,恢復了自心本性覺悟的人,就象睡醒了人,他的睡夢醒了,沒有夢了,一切大白於天下。他不會再作夢了,也就再沒有夢中那隻蝴蝶存在了,沒有那隻幻蝶可追啦!這個時間上的三世分別,對於他來說,不過就是象夢中的那隻蝴蝶一樣,是個幻覺的蝴蝶嘛!夢醒了,夢中的幻蝶沒有了,時間分別相被打破了。根本就沒有時間上的三世,三世分別都是幻相,三世不可得。第三個,「其身充滿一切世間」。這怎麼可能喲?我們明明看見我們自己的這個肉身,就這麼大,就這麼一個小不點,基本上都是長度在兩米以下,寬度不過一米,厚度不超過半米,重量不足兩百斤,就這麼一個小得可憐的樣子。一個小小的屋子尚且能夠容下多個人,怎麼佛說他的一個身體,是充滿一切世間的呢?怪事,真是怪事!是不是?佛說這個話呀,哈哈,就象一口吞盡大海水,你說這個話大不大?大,肯定大,而且還不是一般的大。佛的這個話雖然說得大,好象是在說大話,不過這個大話,可不是象我們凡人吹牛皮說大話,是胡扯的,是假的,但是佛說的這個大話,可不是假的,他是說的真話喔!要搞清楚佛不是在說虛假的大話,他說的是大實話,首先就要把其中的這個「身」搞清楚。這中間的「其身充滿一切世間」之身,不是指的我們這個肉身,他是指的「法身」而言的。什麼是法身呢?他是指的我們的真心自性之身,這個心性法身,他是平等本際,遍周法界,無所不在的。對於成就最正覺的佛來說,空間這個幻相,也被他突破了,所以就沒有空間這個幻相存在了。所以他就能見到自己的身體,到處都是,十方世界乃至虛空,都是他的法身顯現出來的。我們的這個肉身幻相,就好象是大海中的一個小小的泡沫,若是打破了這個虛假的小泡沫,大海的全身就顯現出來了。當然,這只是個方便的比喻。實際上呢,「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這個境界,才能把平等本際的法身突顯出來。第四個,「其音普順十方國土」。前面講到,佛的法身遍滿法界。佛的法身的能力,是不變而常隨緣的。他能夠隨緣而起任運而用。在法身的本性能力當中,本來具足一切法,而且這種本性能力,是一種真空的能力,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他能夠隨緣顯現出一切萬法。就象摩尼寶珠,在他當中,本來沒有確定的一個色相,可是又能顯現一切色相。雖然顯現一切色相,可是在他當中,實在是沒有一個定相可得的。對於聲相來說,也是如此,是同樣的道理。所以,世界上最美的樂器,是佛的法身的能力喲!他可以彈出一切樂音來,而且是普遍隨順其他聲音的,雖然應和在其他聲音當中,卻不知不覺無形無蹤,真是高明之極,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就是這個意思。現在總說一下,其一「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二「其身充滿一切世間」,其三「其音普順十方國土」,要達到這三個,需要怎麼樣?怎樣才能達到呢?一句話,「於一切法成最正覺」,就達到了。這段中的後面的內容,請大家自己去看,這裡就不多說了。現在我們來學習第三段。請看本段的前面幾句話:有十佛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所共圍繞,其名曰:普賢菩薩摩訶薩、普德最勝燈光照菩薩摩訶薩、普光師子幢菩薩摩訶薩、先來解說名相。關於「世界」。這個世界, 意思是可以毀壞的處所。略稱為界。據楞嚴經卷四載,世,即遷流之義;界,指方位。就是在時間上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遷流,空間上有東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場所之意。也就是指眾生居住的所依處,如山川、國土等。由上所述,可知世界原指三界的有為世界;然而大乘佛教,亦是指蓮華藏世界(華嚴宗所說佛之境界)、彌陀淨土等,就是包含超越相對世界的絕對世界、無為世界。古代印度,依須彌山之說,成立宇宙論。就是以須彌山為中心,加上圍繞其四方之九山八海、四洲(四天下)及日月,合為一單位,稱為一世界。合千個一世界,為一小千世界;合千個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合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大千界、大千)。一個大千世界包含小、中、大三種『千世界』,故大千世界又稱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世界)。宇宙就是由無數個三千大千世界所構成的,由此可見世界之廣大無邊。 一佛施行教化之範圍(即一佛土),或為一世界,或一三千大千世界,或為更廣大之世界。『世界』一語,本來與『世間』意義相同,包含有情世間、器世間,然而一般慣指器世間(山河大地)而言。此外,住在一世界中的有情眾生,可分類為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等六道之別。其中,前五道所住的世界,稱為欲界;而天道之中,有色天所住的世界,稱為色界;無色天所住的世界,稱為無色界。然而在大乘諸經論中,則載有諸佛淨土存在於上述三界以外之說。如摩訶止觀卷五上載,於六道之外另立聲聞、緣覺、菩薩、佛等四聖,總稱十界,這個十界,各有其所居的國土。又如華嚴五教章卷三依據華嚴經,而舉出十佛境界之所依為國土海、世界海二種。即:(一)國土海,是十佛自體之所居,為不可說圓融自在之依報。(二)世界海,是舍那十身攝化之處,又分為蓮華藏莊嚴世界海、十重世界海、無量雜類世界海三類。關於「微塵」。這個微塵,就是指眼根所取的最微細的色量。極微,為俱舍論卷十、卷十二,所說的色法存在之最小單位。以一極微為中心,四方上下聚集同一極微而成一團者,就稱為微塵。合七極微為一微塵,合七微塵為一金塵,合七金塵為一水塵。此外,諸經論亦每以『微塵』比喻量極小、以『微塵數』比喻數極多。關於「菩薩」。這個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略稱。菩提薩埵,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薩怛縛,或扶薩。意譯作道眾生、覺有情、大覺有情、道心眾生。意思就是求道求大覺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覺、智、道之意;薩埵,眾生、有情之意。與聲聞、緣覺合稱三乘。又為十界之一。就是指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修諸波羅蜜行,於未來成就佛果的修行者。也是指自利利他二行圓滿、勇猛求菩提者。對於聲聞、緣覺二乘而言,若由其求菩提(覺智)的觀點來視之,也可以稱之為菩薩;而特別則是指求無上菩提的大乘修行者,則稱為摩訶薩埵(摩訶,意即大)、摩訶薩、菩薩摩訶薩、菩提薩埵摩訶薩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等,以與二乘區別。在經典中,所舉出菩薩的異名有:開士(菩提薩埵)、大士(摩訶薩埵)、尊人(第一薩埵)、聖士(勝薩埵)、超士(最勝薩埵)、上人(上薩埵)、無上(無上薩埵)、力士(力薩埵)、無雙(無等菩薩)、無思議(不思議薩埵)、佛子、佛持、大師、大聖、大功德、大自在、正士、始士、高士、大道心成眾生、法臣、法王子、勝生子、廣大薩埵、極妙薩埵、勝出一切三界薩埵、身業無失語業無失意業無失、身業清淨語業清淨意業清淨、身業無動語業無動意業無動、成就覺慧、最上照明、最勝真子、最勝任持、普能降伏、最勝萌芽、勇健、最聖、商主、大稱、憐愍、大福、自在、法師等。又因為菩薩,乃是發大菩提心,滿足世出世的勝希願,故稱菩薩眾為『勝願菩提大心眾』。菩薩有多種分類,除依悟解之淺深不同,有與之相應的菩薩階位外,菩薩地持經卷八菩薩功德品,也舉出菩薩有十種,即:種性、未淨、淨、未熟、熟、未定、定、一生、最後身。其中,未得淨心的,稱為種性;發心修學的,稱為入;已入而未達淨心地的,稱為未淨;入淨心地的,稱為淨;淨者未入畢竟地的,稱為未熟;入畢竟地的,稱為熟;熟者未入定地的,稱為未定;已入定地,則稱為定。又者,熟有二種:(一)一生,就是次第得無上菩提。(二)最後身,就是此生得無上菩提。此外又分為在家與出家、鞞跋致(退轉)與阿鞞跋致(不退)、生身(未斷煩惱者)與法身(斷煩惱、得六神通者)、生死肉身與法性生身、大力與新發心、頓悟與漸悟、智增與悲增等。智增悲增之說,是依據法相宗所說,有關『八地』以前菩薩的分類,直往之菩薩(頓悟之菩薩),盡伏俱生起煩惱障的現行,立即受變易身,成為智增上菩薩;至第七地之滿心伏盡後,受分段身,成為悲增上菩薩或大悲菩薩。對回心的菩薩(漸悟之菩薩)而言,從『不還』與『阿羅漢』回心者,由於斷欲界之煩惱,故為智增;從『預流』與『一來』回心者,則為智增或悲增。其他的,另有智悲平等之菩薩。同時,十信位之菩薩,稱為新發意之菩薩、住前信相之菩薩、與假名之菩薩等。菩薩所修之行,稱作菩薩行。有關菩薩的一切法則儀式,稱為菩薩之法式。以達佛果為目的之教,稱為菩薩乘;其經典稱菩薩藏。梵網經等,就是講述的菩薩應持之菩薩戒。諸經典中,通常舉所舉的菩薩名,有彌勒、文殊、觀世音、大勢至等。大乘僧侶或居士,也有被尊為菩薩的,如印度大乘佛教學者龍樹、世親等,即被尊為菩薩;在我國,竺法護被尊為燉煌菩薩,道安為印手菩薩;日本也有高僧由朝廷賜封菩薩號的人。解釋了名相,現在我們再來解說他的意義。大家注意啊!這個華嚴勝會,釋佛世尊一人說法,就有十世界微塵數的大菩薩們來贊助,以下所說的還有無量無數眾神,天龍八部,他們都來參加啦。十佛世界,就是東方世界,南方世界,西方世界,北方世界,東南世界,西南世界,東北世界,西北世界,上方世界,下方世界,就是整個法界當中,所有的大菩薩都來了。你看這個會的規模之大,稱為華嚴勝會,海會佛菩薩眾神天龍八部都來了,都來助佛宣布道化。這個華嚴大會如此盛況,普賢菩薩是第一個,還有其他的大菩薩們都趕去參加法會了。那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呢?我們也發心去吧,也加入到他們的行列中去,和大菩薩們作伴侶,親自禮見佛的福慧圓滿之面,親自聆聽佛的圓音說法。我們也和大菩薩們一起聞法,聞法之後思法,思法之後修法,同大菩薩們一致進行,信受華嚴教,奉行華嚴法。現在我們再來看本段後面的其中幾句話:此諸菩薩,往昔皆與毗盧遮那如來共集善根,修菩薩行;皆從如來善根海生,諸波羅蜜悉已圓滿;慧眼明徹,等觀三世;於諸三昧,具足清淨;辯才如海,廣大無盡;具佛功德,尊嚴可敬;知眾生根,如應化伏;入法界藏,智無差別;證佛解脫,甚深廣大;先來解釋名相。關於「毗盧遮那」。這個毗盧遮那,為佛的報身或法身。又作毗樓遮那、毗盧折那、吠嚧遮那。略稱盧舍那、盧遮那、遮那。意譯為遍一切處、遍照、光明遍照、大日遍照、淨滿、廣博嚴淨。據一切經音義卷二十一載(大五四•四三四下):『毗盧遮那,案梵本毗字,(中略)此雲種種也。毗盧遮那,雲光明遍照也;言佛於身智,以種種光明,照眾生也。或曰毗,遍也;盧遮那,光照也;謂佛以身智無礙光明,遍照理事無礙法界也。』原為太陽之意,象徵佛智之廣大無邊,乃是歷經無量劫海之修習功德,而得到的正覺。依照智者大師的《法華經文句》所說,毗盧遮那是法身如來,盧舍那是報身如來,釋迦牟尼是應身如來。這裡的報身如來就是通常所說的報身佛。在佛陀的三身中,報身是修集無量福慧資糧所起的無邊功德,也是由因位之本願與行持,所修得之享受佛果境界的佛身。又稱為受用身,或受法樂身。關於「如來」。 又作如去。為佛的十號之一。是對佛的尊稱。若作如去之解,是乘於真如之道,而往於佛果涅槃之義,故稱為如去。若作如來之解,則為由真理而來(如實而來),而成正覺之義,故稱如來。佛陀即乘真理而來,由真如而現身,故尊稱佛陀為如來。又因為佛陀,乃是無上之尊者,為無上之無上,故又把他稱為無上上。還有,『如來』之稱呼,也是諸佛之通號。天台家依成實論卷一之『乘如實道來成正覺』一語,解釋真身、應身二如來之義,稱為二如來。依據法華文句卷九的解釋,即:乘(如如之智)如實(如如之境)道(因)來成正覺(果)者,因境智契合,功果圓滿,是為真身如來。而以如實智乘如實道(境智契合),來至三界,示現八相成道者,是為應身如來。此外,天台家又依大智度論卷二之『如法相解,如法相說』一語,解釋法身、報身、應身三如來之義,稱為三如來。據法華文句卷九之解釋,即:遍一切處,而無有異,為如;不動而至,應一切處,為來;這是指法身如來。從理名如,從智為來,這是指報身如來。境智冥合為如,來至三界,轉妙法輪而說法,為來,這是指應身如來。關於「善根」。這個善根,又作善本、德本。是指產生一切善法的根本。據中阿含卷七大拘絺羅經載,比丘知善、知善根,是謂成就見、得正見,於法得不壞淨,入於正法中。無貪、無嗔、無痴三者為善根之體,合稱為三善根。不善根則是善根的相反面,貪、嗔、痴等,即稱為三不善根,或稱為三毒。又此善法,是得善果之根本,故也可以稱為善根。關於「波羅蜜」。這個波羅蜜,就是從生死迷界的此岸,到達涅槃解脫的彼岸。又作波羅蜜多、波囉弭多。意譯為到彼岸、度無極、度、事究竟。通常是指菩薩的實際修行而言的,菩薩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稱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故稱到彼岸。又此大行,能度諸法之廣遠,故稱度無極。諸家對波羅蜜之譯釋各有說法。據彌勒菩薩所問經卷八載,波羅蜜通於已到、當到之義,即佛為已到彼岸,菩薩為當到彼岸。據梁譯攝大乘論釋卷九載,到彼岸有三種之別,即:(一)隨所修行,而達於究竟無餘。(二)入真如,以入真如為究竟,如眾流以歸海為終極。(三)得無等果,無別果勝於此果。菩薩所修之行,所入之理,及所得之果,皆究竟而圓滿。有關此岸、彼岸的說法,各家有各種解釋。據大乘義章卷十二之六波羅蜜項載,即:(一)生死為此岸,究竟涅槃為彼岸。(二)生死涅槃有相為此岸,平等無相為彼岸。據大品經游意載,即:(一)小乘為此岸,大乘為彼岸。(二)魔為此岸,佛為彼岸。(三)世間為此岸,涅槃為彼岸。又謂成論師以有相為此岸,無相為彼岸;生死為此岸,涅槃為彼岸;眾惑為此岸,種智為彼岸。現在對本段進行解說。上面所說的這些大菩薩們呀,在過去,都與毗盧遮那如來,共同種集善根,共同修習菩薩萬行。這些一切大菩薩們,都是從如來善根海生,對於一切波羅蜜,全部已經獲得圓滿。通常我們說學佛,學佛之前,先要學習菩薩。大家看看,菩薩的實際修行是怎麼樣的?此諸菩薩,皆從如來善根海生。這些菩薩,從哪裡產生出來的?是從如來善根海中產生出來的!這句話,看似簡單,在實際上卻相當沉重喔!這個如來善根海,他的反面意義就是:如來惡根海。經中為什麼只說大菩薩們,從如來善根海產生,而不說這些大菩薩,從如來惡根海產生出來呢?我們都知道觀無量壽佛經中的一句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們學菩薩學佛,就是為了成佛嘛!那麼,怎麼樣才能成佛呢?是心是佛,我們本來就是佛,本來就具有佛的一切性德,這是我們成佛的根本,這是我們成佛的基礎性質。是心作佛,我們要想成佛,要想由無明纏縛的凡夫,迴轉到清淨的佛性當中,就要「是心作佛」,就要通過是心作佛的實際修德,把我們的無明貪嗔痴,一點一點的去除乾淨,最後才能成就佛道,才能把我們本身的清淨性德顯現出來。那麼,這個「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反面,是什麼呢?就是「是心是魔,是心作魔」嘛。或者有人說,我不想成佛,我想成魔,而且要成魔王統治天下,讓我也享受享受當高級領導的滋味,指手畫腳的指揮別人,讓我也來過一過這個癮。要成魔也非常簡單嘛,是心作魔,你的心中只要生起了這個念頭,你就已經成了魔了嘛。要是福報大,自然就是魔頭的級別了。我們學佛的人,不是以成魔為目標的喔!我們是現在學佛,將來成佛,還要化度眾生,讓自己和他人都出離生死的苦海,這才是我們的目標。怎麼樣才能成佛呢?先要學習大菩薩,依據如來善根,廣作一切善行,廣作如是的善根之海,打下這個善德的基礎,再一步一步的向上,一邊修福一邊修慧,最後才能實現我們的願望和目標。我們不是今天做了一件好事善事,明天就拋腦後去,後天再想不起來了,以後更不做這些善事了,這是錯誤的心理和作法喔!我們所作的善,是要作善根海,一切的善行都要去做,要做象大海之水那麼多的善事。有些學佛的人,學佛沒多久,開頭學佛,也聽佛的話,也聽師父的話,什麼好事都去做,做起來還真是象那麼一回事。但是過了些日子,這個熱情勁呀,就冷卻下來了。農村裡有句俗話,叫做雞公拉屎頭節硬。只是頭節硬,過了頭節呀,以後就拉又稀又軟的屎啦。我們說學一日雷鋒好學,要是真的學一輩子的雷鋒呀,難羅!所以呀,我們這些學佛的人呀,對於做好事善事,對於培養自己的善根,要注意保著持之以恆的心態,長時期的堅持下去,這才是走的正確的學佛之道喔!我們這些惡業深重的凡夫俗子,只有通過抑止惡業,回心向善,通過做好事善事,才能把我們的如來善根功德,一點一點的開發出來。如果把自己的善德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好象考試達到及格了,我們內心的慈善之心,就自然而然地顯發起來了。就象我的一個蓮友,她說她到農貿市場去買菜,看到那些眾生的肉,心中就悲傷起來了,就是這個道理。她的善德積累得比較深了,自然而然的就生起悲憫眾生之心。出世間的福報,是人們的最大福報。這個福報,可以讓我們了生脫死,這個福報,在所有的福報當中,是最殊勝的,沒有其他任何一種福報比得上。在眾多的凡人當中,為什麼只是有些人能接觸佛法,能夠相信佛法呢?這就是因為這些人,他的善事做得多了,善心被發現了,善根被激活了,所以才有善的福報,才有接觸佛法的機會,才有信受佛法的心理。我們看世間的那些在紅塵中醉生夢死的人,那些不信佛法的人,即使是把佛經送到他的面前,他也只是把這個比黃金白銀還珍貴的大法寶,當作廢紙一樣不屑一顧,當作廢紙一樣丟棄。為什麼這些人不識寶?因為他們被自己所作的惡業障住了自己的眼睛,認不得和氏璧,只有把和氏璧當成石頭。他們沒有多大的善根,所以才造成不識寶的惡果。希望這樣的人,從現在開始,多多修善積德,培養善根功德,以使自己的這種錯誤心態轉化過來,生起信佛向佛敬佛之心。所以我們說啊,只有行善積德,以善心善事善行,成善根海,才能讓我們轉惡業之障礙,才能讓我們迴轉自己的迷障之心,向佛道行,於佛正道成暢通之路途。以此作為修德之基礎,才能一步一步圓滿諸波羅蜜;才能慧眼明徹,等觀三世;才能於諸三昧,具足清淨;只有如此,才能證佛解脫,最終成就佛道。所以我們說,善心善行,培養善根功德海,是我們成佛的最底下的一塊基石。成就無上的佛果,是以善根修德之海,作為最初的基本正因的。這就是經中之王的華嚴經,開宗明義的為我們說明的這個首要的基本的大道理。我們在前面說到釋迦如來「於一切法成最正覺」,其後說到普賢等大菩薩「皆從如來善根海生,諸波羅蜜悉已圓滿」。那麼這三者是什麼關係呢?「於一切法成最正覺」,從何產生出來的?是在「諸波羅蜜悉已圓滿」中產生出來的。「諸波羅蜜悉已圓滿」是從何產生出來的?是「皆從如來善根海生」的。這就是他們之間的關係。所以如來善根海呀,這是第一步基礎喔!這個華嚴大經,以普賢為始,以普賢為終,所謂善始於普賢,善終於普賢,成始成終,都是以普賢為根本。好了,我們今天就學習到這裡。現在,讓我們把學習的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都結佛緣,都入佛門受佛教化。願我們把學習的功德,回向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請大家和我一起,一起來禮敬我們的大悲慈父阿彌陀佛,讓我們用至誠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三遍。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