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原創

五時佛經串講17--華嚴經解分09明法品


時間:2010/5/8 作者:覺海慈航

五時佛經串講17--華嚴經解分09明法品

尊敬的各位大德,尊敬的各位蓮友,大家好!

很高興我們又見面了.首先,我們都來禮敬我們的大恩導師,讓我們用至誠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稱念南無大恩大德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念三遍.

今天我們來學習華嚴經解分的明法品。請大家先看本品的經文內容: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八 明法品第十八爾時,精進慧菩薩白法慧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初發求一切智心,成就如是無量功德,具大莊嚴,升一切智乘,入菩薩正位,舍諸世間法,得佛出世法,去、來、現在諸佛攝受,決定至於無上菩提究竟之處。彼諸菩薩於佛教中云何修習,令諸如來皆生歡喜,入諸菩薩所住之處,一切大行皆得清淨,所有大願悉使滿足,獲諸菩薩廣大之藏,隨所應化常為說法,而恆不捨波羅蜜行,所念眾生鹹令得度,紹三寶種使不斷絕,善根方便皆悉不虛?佛子,彼諸菩薩以何方便,能令此法當得圓滿?願垂哀愍,為我宣說。此諸大會,靡不樂聞!「複次,如諸菩薩摩訶薩常勤修習,滅除一切無明黑暗,降伏魔冤,制諸外道,永滌一切煩惱心垢;悉能成就一切善根,永出一切惡趣諸難,淨治一切大智境界;成就一切菩薩諸地、諸波羅蜜、總持三昧、六通、三明、四無所畏清淨功德,莊嚴一切諸佛國土,及諸相好身、語、心行成就滿足,善知一切諸佛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一切智智所行境界;為欲成熟一切眾生,隨其心樂而取佛土,隨根、隨時如應說法;種種無量廣大佛事,及余無量諸功德法、諸行、諸道及諸境界,皆悉圓滿,疾與如來功德平等;於諸如來、應、正等覺百千阿僧祇劫修菩薩行時所集法藏,悉能守護,開示演說,諸魔外道無能沮壞,攝持正法無有窮盡;於一切世界演說法時,天王、龍王、夜叉王、乾闥婆王、阿修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睺羅伽王、人王、梵王、如來法王,皆悉守護;一切世間,恭敬供養,同灌其頂;常為諸佛之所護念,一切菩薩亦皆愛敬;得善根力,增長白法,開演如來甚深法藏,攝持正法以自莊嚴。一切菩薩所行次第,願皆演說!」爾時,精進慧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言:「大名稱者善能演,菩薩所成功德法,深入無邊廣大行,具足清淨無師智。若有菩薩初發心,成就福德智慧乘,入離生位超世間,普獲正等菩提法。彼復云何佛教中,堅固勤修轉增勝,令諸如來悉歡喜,佛所住地速當入?所行清淨願皆滿,及得廣大智慧藏,常能說法度眾生,而心無依無所著。菩薩一切波羅蜜,悉善修行無缺減,所念眾生鹹救度,常持佛種使不絕。所作堅固不唐捐,一切功成得出離,如諸勝者所修行,彼清淨道願宣說!永破一切無明暗,降伏眾魔及外道,所有垢穢悉滌除,得近如來大智慧。永離惡趣諸險難,淨治大智殊勝境,獲妙道力鄰上尊,一切功德皆成就。證得如來最勝智,住於無量諸國土,隨眾生心而說法,及作廣大諸佛事。云何而得諸妙道,開演如來正法藏,常能受持諸佛法,無能超勝無與等?云何無畏如師子,所行清淨如滿月?云何修習佛功德,猶如蓮華不著水?」爾時,法慧菩薩告精進慧菩薩言:「善哉!佛子,汝今為欲多所饒益、多所安樂、多所惠利,哀愍世間諸天及人,問於如是菩薩所修清淨之行。佛子,汝住實法,發大精進,增長不退,已得解脫;能作是問,同於如來。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今承佛威神之力,為汝於中說其少分。「佛子,菩薩摩訶薩已發一切智心,應離痴暗,精勤守護,無令放逸。佛子,菩薩摩訶薩住十種法,名不放逸。何者為十?一者、護持眾戒;二者、遠離愚痴,淨菩提心;三者、心樂質直,離諸諂誑;四者、勤修善根,無有退轉;五者、恆善思惟,自所發心;六者、不樂親近在家、出家一切凡夫;七者、修諸善業而不願求世間果報;八者、永離二乘,行菩薩道;九者、樂修眾善,令不斷絕;十者、恆善觀察自相續力。佛子,若諸菩薩行此十法,是則名為住不放逸。「佛子,菩薩摩訶薩住不放逸,得十種清淨。何者為十?一者、如說而行;二者、念智成就;三者、住於深定,不沉不舉;四者、樂求佛法,無有懈息;五者、隨所聞法,如理觀察,具足出生巧妙智慧;六者、入深禪定,得佛神通;七者、其心平等,無有高下;八者、於諸眾生上、中、下類,心無障礙,猶如大地等作利益;九者、若見眾生乃至一發菩提之心,尊重承事猶如和尚;十者、於授戒和尚及阿闍梨、一切菩薩、諸善知識、法師之所,常生尊重,承事供養。佛子,是名菩薩住不放逸十種清淨。佛子,菩薩摩訶薩住不放逸,發大精進;起於正念,生勝欲樂,所行不息;於一切法,心無依處;於甚深法,能勤修習;入無諍門,增廣大心;佛法無邊,能順了知,令諸如來皆悉歡喜。「佛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十法,能令一切諸佛歡喜。何等為十?一者、精進不退;二者、不惜身命;三者、於諸利養無有希求;四者、知一切法皆如虛空;五者、善能觀察,普入法界;六者、知諸法印,心無倚著;七者、常發大願;八者、成就清淨忍智光明;九者、觀自善法,心無增減;十者、依無作門,修諸淨行。佛子,是為菩薩住十種法,能令一切如來歡喜。「佛子,復有十法,能令一切諸佛歡喜。何者為十?所謂:安住不放逸;安住無生忍;安住大慈;安住大悲;安住滿足諸波羅蜜;安住諸行;安住大願;安住巧方便;安住勇猛力;安住智慧,觀一切法皆無所住,猶如虛空。佛子,若諸菩薩住此十法,能令一切諸佛歡喜。「佛子,有十種法,令諸菩薩速入諸地。何等為十?一者、善巧圓滿福、智二行;二者、能大莊嚴波羅蜜道;三者、智慧明達,不隨他語;四者、承事善友,恆不捨離;五者、常行精進,無有懈怠;六者、善能安住如來神力;七者、修諸善根,不生疲倦;八者、深心利智,以大乘法而自莊嚴;九者、於地地法門,心無所住;十者、與三世佛善根方便同一體性。佛子,此十種法,令諸菩薩速入諸地。「複次,佛子,諸菩薩初住地時,應善觀察;隨其所有一切法門,隨其所有甚深智慧,隨所修因,隨所得果,隨其境界,隨其力用,隨其示現,隨其分別,隨其所得,悉善觀察。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而無所著;如是知已,入菩薩地,能善安住。佛子,彼諸菩薩作是思惟:『我等宜應速入諸地。何以故?我等若於地地中住,成就如是廣大功德;具功德已,漸入佛地;住佛地已,能作無邊廣大佛事。是故宜應常勤修習,無有休息,無有疲厭,以大功德而自莊嚴入菩薩地。』「佛子,有十種法,令諸菩薩所行清淨。何等為十?一者、悉舍資財,滿眾生意;二者、持戒清淨,無所毀犯;三者、柔和忍辱,無有窮盡;四者、勤修諸行,永不退轉;五者、以正念力,心無迷亂;六者、分別了知無量諸法;七者、修一切行而無所著;八者、其心不動,猶如山王;九者、廣度眾生,猶如橋樑;十者、知一切眾生與諸如來同一體性。佛子,是為十法,令諸菩薩所行清淨。「菩薩既得行清淨已,復獲十種增勝法。何等為十?一者、他方諸佛,皆悉護念;二者、善根增勝,超諸等列;三者、善能領受佛加持力;四者、常得善人,為所依怙;五者、安住精進,恆不放逸;六者、知一切法平等無異;七者、心恆安住無上大悲;八者、如實觀法,出生妙慧;九者、能善修行巧妙方便;十者、能知如來方便之力。佛子,是為菩薩十種增勝法。「佛子,菩薩有十種清淨願。何等為十?一願,成熟眾生,無有疲倦;二願,具行眾善,淨諸世界;三願,承事如來,常生尊重;四願,護持正法,不惜軀命;五願,以智觀察,入諸佛土;六願,與諸菩薩同一體性;七願,入如來門,了一切法;八願,見者生信,無不獲益;九願,神力住世,盡未來劫;十願,具普賢行,淨治一切種智之門。佛子,是為菩薩十種清淨願。「佛子,菩薩住十種法,令諸大願皆得圓滿。何等為十?一者、心無疲厭;二者、具大莊嚴;三者、念諸菩薩殊勝願力;四者、聞諸佛土,悉願往生;五者、深心長久,盡未來劫;六者、願悉成就一切眾生;七者、住一切劫,不以為勞;八者、受一切苦,不生厭離;九者、於一切樂,心無貪著;十者、常勤守護無上法門。「佛子,菩薩滿足如是願時,即得十種無盡藏。何等為十?所謂:普見諸佛無盡藏、總持不忘無盡藏、決了諸法無盡藏、大悲救護無盡藏、種種三昧無盡藏、滿眾生心廣大福德無盡藏、演一切法甚深智慧無盡藏、報得神通無盡藏、住無量劫無盡藏、入無邊世界無盡藏。佛子,是為菩薩十無盡藏。「菩薩得是十種藏已,福德具足,智慧清淨;於諸眾生,隨其所應而為說法。佛子,菩薩云何於諸眾生,隨其所應而為說法?所謂:知其所作,知其因緣,知其心行,知其欲樂。貪慾多者,為說不淨;瞋恚多者,為說大慈;愚痴多者,教勤觀察;三毒等者,為說成就勝智法門;樂生死者,為說三苦;若著處所,說處空寂;心懈怠者,說大精進;懷我慢者,說法平等;多諂誑者,為說菩薩;其心質直、樂寂靜者,廣為說法,令其成就。菩薩如是隨其所應而為說法。為說法時,文相連屬,義無舛謬;觀法先後,以智分別;是非審定,不違法印;次第建立無邊行門,令諸眾生斷一切疑;善知諸根,入如來教;證真實際,知法平等;斷諸法愛,除一切執;常念諸佛,心無暫舍;了知音聲,體性平等;於諸言說,心無所著;巧說譬喻,無相違反,悉令得悟一切諸佛隨應普現平等智身。「菩薩如是為諸眾生而演說法,則自修習,增長義利,不捨諸度,具足莊嚴波羅蜜道。是時,菩薩為令眾生心滿足故,內外悉舍而無所著,是則能淨檀波羅蜜。具持眾戒而無所著,永離我慢,是則能淨屍波羅蜜。悉能忍受一切諸惡,於諸眾生,其心平等,無有動搖,譬如大地能持一切,是則能淨忍波羅蜜。普發眾業,常修靡懈,諸有所作恆不退轉,勇猛勢力無能制伏,於諸功德不取不捨,而能滿足一切智門,是則能淨精進波羅蜜。於五欲境無所貪著,諸次第定悉能成就,常正思惟,不住不出,而能銷滅一切煩惱,出生無量諸三昧門,成就無邊大神通力;逆順次第,入諸三昧,於一三昧門入無邊三昧門,悉知一切三昧境界,與一切三昧三摩缽底智印不相違背,能速入於一切智地,是則能淨禪波羅蜜。於諸佛所聞法受持,近善知識承事不倦;常樂聞法,心無厭足;隨所聽受,如理思惟;入真三昧,離諸僻見;善觀諸法,得實相印,了知如來無功用道;乘普門慧,入於一切智智之門,永得休息,是則能淨般若波羅蜜。示現一切世間作業,教化眾生而不厭倦,隨其心樂而為現身;一切所行皆無染著,或現凡夫、或現聖人所行之行,或現生死,或現涅槃;善能觀察一切所作,示現一切諸莊嚴事而不貪著,遍入諸趣度脫眾生,是則能淨方便波羅蜜。盡成就一切眾生,盡莊嚴一切世界,盡供養一切諸佛,盡通達無障礙法,盡修行遍法界行,身恆住盡未來劫智,盡知一切心念,盡覺悟流轉還滅,盡示現一切國土,盡證得如來智慧,是則能淨願波羅蜜。具深心力,無有雜染故;具深信力,無能摧伏故;具大悲力,不生疲厭故;具大慈力,所行平等故;具總持力,能以方便持一切義故;具辯才力,令一切眾生歡喜滿足故;具波羅蜜力,莊嚴大乘故;具大願力,永不斷絕故;具神通力,出生無量故;具加持力,令信解領受故,是則能淨力波羅蜜。知貪慾行者,知瞋恚行者,知愚痴行者,知等分行者,知修學地行者,一念中知無邊眾生行,知無邊眾生心,知一切法真實,知一切如來力,普覺悟法界門,是則能淨智波羅蜜。「佛子,菩薩如是清淨諸波羅蜜時,圓滿諸波羅蜜時,不捨諸波羅蜜時,住大莊嚴菩薩乘中,隨其所念,一切眾生皆為說法,令增淨業而得度脫。墮惡道者,教使發心;在難中者,令勤精進;多貪眾生,示無貪法;多瞋眾生,令行平等;著見眾生,為說緣起;欲界眾生,教離欲恚惡不善法;色界眾生,為其宣說毗缽舍那;無色界眾生,為其宣說微妙智慧;二乘之人,教寂靜行;樂大乘者,為說十力廣大莊嚴。如其往昔初發心時,見無量眾生墮諸惡道,大師子吼作如是言:『我當以種種法門,隨其所應而度脫之!』菩薩具足如是智慧,廣能度脫一切眾生。「佛子,菩薩具足如是智慧,令三寶種永不斷絕。所以者何?菩薩摩訶薩教諸眾生髮菩提心,是故能令佛種不斷;常為眾生開闡法藏,是故能令法種不斷;善持教法,無所乖違,是故能令僧種不斷。複次,悉能稱讚一切大願,是故能令佛種不斷;分別演說因緣之門,是故能令法種不斷;常勤修習六和敬法,是故能令僧種不斷。複次,於眾生田中下佛種子,是故能令佛種不斷;護持正法,不惜身命,是故能令法種不斷;統理大眾,無有疲倦,是故能令僧種不斷。複次,於去、來、今佛所說之法、所制之戒,皆悉奉持,心不捨離,是故能令佛、法、僧種永不斷絕。菩薩如是紹隆三寶,一切所行無有過失,隨有所作,皆以回向一切智門,是故三業皆無瑕玷。無瑕玷故,所作眾善,所行諸行,教化眾生,隨應說法,乃至一念,無有錯謬,皆與方便智慧相應,悉以向於一切智智,無空過者。「菩薩如是修習善法,念念具足十種莊嚴。何者為十?所謂:身莊嚴,隨諸眾生所應調伏而為示現故;語莊嚴,斷一切疑,皆令歡喜故;心莊嚴,於一念中入諸三昧故;佛剎莊嚴,一切清淨,離諸煩惱故;光明莊嚴,放無邊光普照眾生故;眾會莊嚴,普攝眾會,皆令歡喜故;神通莊嚴,隨眾生心,自在示現故;正教莊嚴,能攝一切聰慧人故;涅槃地莊嚴,於一處成道,周遍十方悉無餘故;巧說莊嚴,隨處、隨時、隨其根器為說法故。菩薩成就如是莊嚴,於念念中,身、語、意業皆無空過,悉以回向一切智門。若有眾生見此菩薩,當知亦復無空過者,以必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若聞名,若供養,若同住,若憶念,若隨出家,若聞說法,若隨喜善根,若遙生欽敬,乃至稱揚、讚嘆名字,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子,譬如有藥,名為善見,眾生見者,眾毒悉除;菩薩如是成就此法,眾生若見,諸煩惱毒皆得除滅,善法增長。「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法中,勤加修習,以智慧明,滅諸痴暗;以慈悲力,摧伏魔軍;以大智慧及福德力,制諸外道;以金剛定,滅除一切心垢煩惱;以精進力,集諸善根;以淨佛土諸善根力,遠離一切惡道諸難;以無所著力,淨智境界;以方便智慧力,出生一切菩薩諸地、諸波羅蜜,及諸三昧、六通、三明、四無所畏,悉令清淨;以一切善法力,成滿一切諸佛淨土,無邊相好,身、語及心具足莊嚴;以智自在觀察力,知一切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悉皆平等;以廣大智慧力,了知一切智智境界;以往昔誓願力,隨所應化,現佛國土,轉大法輪,度脫無量無邊眾生。「佛子,菩薩摩訶薩勤修此法,次第成就諸菩薩行,乃至得與諸佛平等,於無邊世界中為大法師,護持正法;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守護受持廣大法藏;獲無礙辯,深入法門;於無邊世界大眾之中,隨類不同,普現其身,色相具足,最勝無比,以無礙辯巧說深法;其音圓滿善巧分布故,能令聞者入於無盡智慧之門;知諸眾生心行煩惱而為說法,所出言音具足清淨故,一音演暢,能令一切皆生歡喜;其身端正有大威力故,處於眾會,無能過者;善知眾心故,能普現身;善巧說法故,音聲無礙;得心自在故,巧說大法,無能沮壞;得無所畏故,心無怯弱;於法自在故,無能過者;於智自在故,無能勝者;般若波羅蜜自在故,所說法相,不相違背;辯才自在故,隨樂說法,相續不斷;陀羅尼自在故,決定開示諸法實相;辯才自在故,隨所演說,能開種種譬喻之門;大悲自在故,勤誨眾生,心無懈息;大慈自在故,放光明網悅可眾心。菩薩如是處於高廣師子之座演說大法,唯除如來及勝願智諸大菩薩,其餘眾生無能勝者、無見頂者、無映奪者;欲以難問令其退屈,無有是處。「佛子,菩薩摩訶薩得如是自在力已,假使有不可說世界量廣大道場滿中眾生,一一眾生威德色相皆如三千大千世界主。菩薩於此才現其身,悉能映蔽如是大眾,以大慈悲安其怯弱,以深智慧察其欲樂,以無畏辯為其說法,能令一切皆生歡喜。何以故?佛子,菩薩摩訶薩成就無量智慧輪故,成就無量巧分別故,成就廣大正念力故,成就無盡善巧慧故,成就決了諸法實相陀羅尼故,成就無邊際菩提心故,成就無錯謬妙辯才故,成就得一切佛加持深信解故,成就普入三世諸佛眾會道場智慧力故,成就知三世諸佛同一體性清淨心故,成就三世一切如來智、一切菩薩大願智,能作大法師開闡諸佛正法藏及護持故。」爾時,法慧菩薩欲重宣其義,承佛神力而說頌言:「心住菩提集眾福,常不放逸植堅慧,正念其意恆不忘,十方諸佛皆歡喜。念欲堅固自勤勵,於世無依無退怯,以無諍行入深法,十方諸佛皆歡喜。佛歡喜已堅精進,修行福智助道法,入於諸地淨眾行,滿足如來所說願。如是而修獲妙法,既得法已施群生,隨其心樂及根性,悉順其宜為開演。菩薩為他演說法,不捨自己諸度行,波羅蜜道既已成,常於有海濟群生。晝夜勤修無懈倦,令三寶種不斷絕,所行一切白淨法,悉以回向如來地。菩薩所修眾善行,普為成就諸群生,令其破暗滅煩惱,降伏魔軍成正覺。如是修行得佛智,深入如來正法藏,為大法師演妙法,譬如甘露悉沾灑。慈悲哀愍遍一切,眾生心行靡不知,如其所樂為開闡,無量無邊諸佛法。進止安徐如象王,勇猛無畏猶師子,不動如山智如海,亦如大雨除眾熱。」時,法慧菩薩說此頌已,如來歡喜,大眾奉行。

本品所說的明法,是指明什麼法呢?是指明菩薩在實際上的清淨修行之法。這個問題,由精進慧菩薩提問,法慧菩薩作答。大家先來看法慧菩薩就這個問題,所作出的第一個回答,其經文如下:

「佛子!菩薩摩訶薩已發一切智心,應離痴暗,精勤守護,無令放逸。佛子!菩薩摩訶薩住十種法,名不放逸。何者為十?一者、護持眾戒;二者、遠離愚痴,淨菩提心;三者、心樂質直,離諸諂誑;四者、勤修善根,無有退轉;五者、恆善思惟,自所發心;六者、不樂親近在家、出家一切凡夫;七者、修諸善業而不願求世間果報;八者、永離二乘,行菩薩道;九者、樂修眾善,令不斷絕;十者、恆善觀察自相續力。佛子,若諸菩薩行此十法,是則名為住不放逸。

法慧菩薩就說啊,菩薩實際上的修行方法,第一個就是要做到身心不放逸,要讓自己的身心都安住在不放逸之中。什麼叫做不放逸呢?所謂不放逸,就是指的防止作惡而專注於修善的精神作用,以及由此精神產生的各種合理合法的活動。反之,什麼叫做放逸呢?這個放逸,就是放縱心思,任性妄為的心理及其行為,也就是指放縱慾望而不精勤修習善行的一切精神狀態,以及由此精神產生的各種不合理合法的活動。凡夫眾生都處在無明中,由於迷昧心性的真理,所以在對待各種事情上,就是以迷理之心而產生各種迷亂的心理,在這種迷亂心理的指揮下,從事各種迷亂性的活動。這是說得好聽一點的書面表達方式。如果說得通俗一點,說得不大好聽一點,實際上,在佛菩薩看來,沒有真正修行功德的凡夫眾生的心理和行為,在心理上都是胡思亂想,在行為上都是胡作非為。

這個放逸,阿含經中稱他是所有修行者的大錯誤心行,說「放逸是死徑」。什麼是死徑呢?就象我們到某一個地方去,卻誤入了一個胡同當中,這個胡同兩條是高牆圍著,中間只有一條走道,而這個走道的盡頭,卻又被一個高牆給封堵住了,這個就是死胡同,走到盡頭卻再也走不下去了。佛說的放逸是死徑,就是說放逸就如同走入了一條死胡同一樣,走進去了卻通不過,不能達到目的地,如果用放逸之心來修行,是不能最終得到實際成果的。

在《佛遺教經》中,佛首先說了持戒,說「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之所住處」,說了持戒的重要性以後,緊接著就說這個心不放逸的問題。其中的經文說: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崖畔,不可制也。亦如惡馬不以轡制,將當牽人墜於坑陷,如被劫害苦止一世;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隨,持之如賊不令縱逸;假令縱之,皆亦不久見其磨滅。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喻如一人,手執蜜器,動轉輕躁,但觀於蜜不見深坑。譬如狂象無鉤,猿猴得樹騰躍跳躑難可禁制,當急挫之,無令放逸。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其心。」

凡夫眾生,以顛倒心從事活動,時時心隨外緣之境而轉,處處攀緣,六根流溢,長馳在外,沒有一個真正安寧的時候。看見美色,心中就生起欲愛之想。對合於我的優美聲音,心常樂著而不知舍離。對所喜者生貪愛之心,對所厭者生嗔恨之心,時時都在聲聲色色的滾滾紅塵之中顛顛倒倒啊。但是這些一切攀色逐聲的所有心行,我們都要知道啊,這些都是自心放逸的具體表現呢。佛中此經中說這個放逸之心,他的結果如何呢?就是「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如果以放逸心,放縱自心,不加約束的話,就會喪人善事,不論做什麼善事都會失敗,一切善根功德都不能生。如果我們自己的心,經常安住在不放逸之中,結果又是如何呢?就是「制之一處,無事不辦」,不管我們幹什麼善事都可以成功,不但自利而又利他,一切善根功德都可以生髮出來,直至最終成就無上佛道。所以本節最後,佛在前面講說了我們一要好好地制約身根,二要好好地制約自心,最後再一次慈悲地殷殷勸導我們,要「當勤精進,折伏其心。」勸導我們殷勤精進,時時折伏自己如同猿猴一樣的躁妄之心,常常使自己的心處在不放逸之中。

佛在《楞嚴經》中,也說到了這個不放逸的問題。其卷八中開示說明第二增進修行漸次,他說「云何正性?阿難,如是眾生入三摩地,要先嚴持清淨戒律,永斷淫心,不餐酒肉,以火淨食,無啖生氣。阿難,是修行人若不斷淫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有是處。當觀淫慾猶如毒蛇,如見怨賊。先持聲聞四棄八棄,執身不動,後行菩薩清淨律儀,執心不起。禁戒成就,則於世間永無相生相殺之業。偷劫不行,無相負累,亦於世間不還宿債。」其中所說的執身不動,就是不放逸身根;執心不起,就是不放逸自心。在上面一段話中,佛說「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強調了制約自心,不放逸自心的特殊重要性。一個人的行為,是受內在心理主宰和控制的,有什麼樣的心理,就有什麼樣的行為,內在的心理,產生和決定外在的身體言行,內心生起善念,就會去做善事,內心生起惡念,就會去做惡事。

在《金剛經》的開頭,須菩提向佛提問,大家看一下這個內容是怎麼樣的: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對於須菩提所提的問題,佛沒有從正面馬上作回答,而是這樣說的,大家來看經中的這個內容: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佛在當下,以自己的身心清靜寞落,顯示不可思議的第一義諦之後,其後的整個經文內容,佛把須菩提過去現在未來東南西北上下十方到處引,處處為他開示到了這裡你該怎麼怎麼做,到了那裡你又該怎麼怎麼做,又說理又說事,又打比方又作比較,又時隱又時顯,其講說的實際修行的核心內容,卻就是在前頭的一問一答中的三個字而已。是哪三個字呢?不過是要我們時時處處「善護念」而已。佛教我們怎麼做到心不放逸啊?怎麼樣在實際中修行不放逸啊?就是這三個字------善護念。在以「善護念」這三個字為核心的統率下,所生成的一切心理和行為,就是法慧菩薩所講說的身心不放逸的十個內容。這十個內容的經文如下:

「佛子,菩薩摩訶薩已發一切智心,應離痴暗,精勤守護,無令放逸。佛子,菩薩摩訶薩住十種法,名不放逸。何者為十?一者、護持眾戒;二者、遠離愚痴,淨菩提心;三者、心樂質直,離諸諂誑;四者、勤修善根,無有退轉;五者、恆善思惟,自所發心;六者、不樂親近在家、出家一切凡夫;七者、修諸善業而不願求世間果報;八者、永離二乘,行菩薩道;九者、樂修眾善,令不斷絕;十者、恆善觀察自相續力。佛子,若諸菩薩行此十法,是則名為住不放逸。

大凡正反相對的道理,我們就從正反兩面來說,可以加深對其道理的理解。在本品中,法慧菩薩講說身心不放逸的十個具體內容,是從正面的角度來說的。我們理解的時候呢,同時也可以從反面來理解,從而加深對其正面的認識。

其中身心不放逸的第一個內容,是「護持眾戒」。在佛法中,守持戒律是非常重要的,他是出世間法中,實際修行成就佛道的基礎功德。在佛法的戒定慧三無漏學中,戒學是排在第一位的。釋迦牟尼成佛以後,開演《佛說梵網經》,沙門僧肇作《梵網經序》,盛讚這個經典,「夫梵網經者,蓋是萬法之玄宗,眾經之要旨,大聖開物之真模,行者階道之正路。是以如來權教,雖復無量,所言要趣,莫不以此為指南之說。」在此經中,佛在卷上,先說菩薩心地之如實道理;又在卷下,再說菩薩心地之具體修事。在卷下的前頭,佛首先開示這個戒的重要性:「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為此娑婆世界,坐金剛華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為是中一切大眾,略開心地法門竟。復從天王宮,下至閻浮菩提樹下,為此地上一切眾生、凡夫、痴闇之人,說我本盧舍那佛心地中,初發心中,常所誦一戒,光明金剛寶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佛性種子。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噹噹常有因故,噹噹常住法身。如是十波羅提木叉,出於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眾生頂戴受持。吾今當為此大眾,重說十無盡藏戒品,是一切眾生成本源,自性清淨。」其後再對此作出強調,其經文如下:

佛告諸菩薩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誦諸佛法戒,汝等一切發心菩薩亦誦,乃至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諸菩薩亦誦。是故戒光從口出,有緣非無因故。光光非青黃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無,非因果法。是諸佛之本源,行菩薩道之根本,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是故大眾諸佛子,應受持,應讀誦,應善學。「佛子諦聽!若受佛戒者,國王、王子、百宮、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黃門、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剛神、畜生,乃至變化人,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皆名第一清淨者。」佛告諸佛子言:「有十重波羅提木叉,若受菩薩戒,不誦此戒者,非菩薩,非佛種子。我亦如是誦,一切菩薩已學,一切菩薩當學,一切菩薩今學。我已略說菩薩波羅提木叉相貌,應當學,敬心奉持。」

又者,佛在《楞嚴經》的卷六中,又作了如是的演說「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其後所說的四種決定清淨明誨,一一講說淫、殺、盜、妄這四個根本罪戒。這一節的內容是非常重要的,印光法師在選定淨土五經之後,又加列了華嚴經的〈淨行品〉,和這裡佛所說的四種決定清淨明誨,表明了他對這個經文的重視。這個佛說四種決定清淨明誨,對於我們來說簡直是太重要了,我們學佛人的好多大的弊病,都是包含在其中的。現在的世間,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怪現象,現在的許多學佛人,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竟然在佛法上,連堅持佛教正法的勇氣都沒有,甚至以各種花言巧語掩飾自他的錯誤思想和作法。自己不說真話實話倒罷了,還不讓別的學佛人說真話說實話,真是一種莫明其妙的怪事情,讓人可悲可嘆又痛心。

佛說的第四個決定清淨明誨,關於大妄語戒的經文內容,以佛自己說的經語來說話,依法不依人,杜絕人意。請大家先看一看:

「阿難,如是世界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淫,三行已圓,若大妄語,即三摩提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或求世間尊勝第一,謂前人言『我今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諸位菩薩』,求彼禮懺,貪其供養,是一顛迦,銷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佛記是人,永殞善根,無復知見,沉三苦海,不成三昧。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婦、奸偷、屠販,與其同事,稱讚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泄佛密因,輕言未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云何是人,惑亂眾生,成大妄語?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復斷除諸大妄語,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四決定清淨明誨。是故,阿難,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如刻人糞為栴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我教比丘直心道場,於四威儀一切行中,尚無虛假,云何自稱得上人法?譬如窮人妄號帝王,自取誅滅,況復法王如何妄竊!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求佛菩提,如噬臍人,欲誰成就?若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實入三摩提,永無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薩無上知覺。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明白了真正的佛說之後,現在我們就依據這個佛說,來說說當今佛教上的一些不合佛說的作法。大家都知道,現在的佛教內部當中,活佛和大寶法王之類的稱號,真是如大雪滿天,到處飛揚,這也是末法時期佛教當中的一種變質病態的顯相。這個活佛二字的來源,佛經當中是找不到的,它的起因,是世人編造出來的。本來這個造名的罪過,照實說來,其實最先不是屬於佛教內部的問題。但是後世人,卻把這個無中生有的妄名,用在某些人身上,就是在犯錯用稱號的作法了。還有這個大寶法王,也是一種錯誤的說法和用法。這個亂編亂造這些名號的時間,雖然是在古代,可是到了我們這個時期,就泛濫成災了.這是依據佛說的話來判定其錯誤的,不是我編造出來的。佛經的白紙黑字上面,寫得明明白白的,還用得著來爭辯嗎?但是對於這個白紙黑字的問題,有些人睜著眼睛也不認帳,或者明明知道明明懂得也不堅持,真不明白這樣的學佛人,心中究竟是怎麼想的。如果有人持反對意見,就請去跟佛作反對。佛經當中明明說過,跟佛作反對的,無一不是邪魔之屬。打擊這種說法的,無異於打擊佛的說法,因為這種說法,是按照佛之所說照本宣科的。這個活佛和大寶法王的稱號,即使被稱呼人自己沒有用它,是別人加在他身上用的,那麼這種亂加稱號安在其他人身上的人,你們自己應當明白自己的這種做法,是不正確的。還有其他為害程度較輕一些的稱號,就不一一列說了。現在,這種亂用稱號的情況相當嚴重,要想自己作為一個合格的正信正行的佛子,就不要盲目地隨從別人,不要去犯這種顯而易見的不該犯的錯誤。我們既然是佛的弟子,就要遵循佛的教導,就要聽信聽從佛的話,如理如法的去做,而不是憑著自己的愚痴心去亂搞。祟拜某出家人某個人並沒有錯,但是這個祟拜,必須是以堅持佛的正說為前提的,如果不堅持佛的正說去搞什麼祟拜,就是一種錯誤的邪妄祟拜。

語言文字作為表心達意的信息載體,它對人是有實際影響力量的。比如我們看小說,如果深入其中,不自覺地就產生各種悲喜的感情。有些人看小說,看著看著自己就不自覺的發笑或流淚,就是這種情況。運用活佛,大寶法王,等等這些稱號,把這些稱號加在這些人的身上,就會在這些人的頭上,憑空地安上一個易於眩人正眼的光環,這個光環很可能會讓人迷惑,讓人盲目地去相信,盲目地去跟從。這種情況,對於素質低下的學佛人,更會造成誤導作用。現在有不少這樣的學佛人,一旦聽說某某具有這些稱號的人,一聽到這樣的名號,就認為這個人是如何如何的不得了,就盲目地一個傳一個的牽到那裡去,而其實並沒有分明確定這個人是不是真正的善知識,並沒有分明確定這個人是不是真正德行高尚的人。現在時處末法,人心唯危,居心叵測的魔人不是沒有,為了貪圖名聞利養,或者為了達到其他不正當的目的,就會乘著這個便利鑽這個空子,借用這種名號來妄自抬高自己的身份,擴大自己在信眾中的影響,或者由其他人妄自加用此名在某某人的頭上,以此來達到他的不可告人的罪惡目的.這種顛倒迷亂的作法發展到極端,甚至依人不依法,把這些人盲目地祟拜得甚至超過了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就是由錯誤地妄用稱號的惡因,所造成的惡果。這些不合佛法的稱號當中,這個不正當的活佛稱號,在高層次的人當中也在這樣用,請你們善惜因果,只怕因為這短時期的錯亂誤用,現在造了這個業因,誤導人們向邪謬之人聚集多了,只怕會漸漸蔓延長大,將來業果成熟了,發生事情出來不好收拾。這種不良的結果,不知會蔓延到何時。雖然不大可能完全封住,但還是力求把它控制在最小的活動範圍內才好,以免泛濫成災釀成後來的禍患。所以還是預防為妙為上策。如果現在一心只想著以安撫為重,不顧原則地安撫,最終只能自食其果。

還有一個不如法的情況。學佛的人都知道,現在有一種無量壽經的會集本,是夏蓮居搞出來的。這個會集本,由於某些法師和居士的大力宣傳,使得這個會集本泛濫成災,如洪水猛獸般的流行在學佛人當中。我到寺廟裡去,甚至看到有些出家人,也在正兒八經地誦讀這個會集本,你看這個毒害延及得有多深。說實話,這個會集本,如果真正按照佛的說法,是屬於佛經的一種變相改作偽造,是根本不合法的。我舉其中的一點來說明,大家就可以明白一些了。在曹魏康僧鎧所譯的《佛說無量壽經》中,其中的四十八願,是一一單列的,次序分明,一個願接一個願的逐一交代,其義其理非常鮮明,讓人一目了然。而這個夏蓮居的會集本,卻拼湊淨土諸經,採用裁剪、縫補,以及分、拆、拼、合、加減的方式,把這四十八願搞得扭曲變形,願願不分明,喪失了佛說的本意。佛說過這樣意思的話,即使佛自己再來我們這個娑婆世間,也只是顯現為凡相,不會再顯為聖相,他自己也不會來改佛經。何況你夏蓮居是什麼人?膽大包天,不知好歹,愚蠢妄為,自專改法。

不久前,我在一個佛教網站上看見了一個事,有一個正信正見的佛子,對於這個無量壽經的會集本提出批評,可是那個網站的內部管理人,竟然說出了這個意思的話,他的大概意思是這樣的:對於這個會集本,我們不應當去妄評它,這個會集本,將來自有乘願來的佛菩薩,來加以澄清並分明其正誤。真是巧言詭辯,以虛招恍實理,讀來令人啼笑皆非。佛明明說過,即使佛菩薩阿羅漢來應世,都是自隱其真實身份,深深隱密行,不會說我是佛是菩薩是阿羅漢,既然如此,你在將來又指望誰來自認聖者,自己站出來澄清此事?這個網站的內部之人這種說法,不過是造作一個永遠的不可解決的懸案,以此來搪塞掩飾錯誤的作法而已,這就是他的實質。如果認同這個會集本,不斷地延續下去,將來就有這樣的可能性,第一個是,如果認同了象夏蓮居這樣的做法,就有可能引起其他人仿效而起,人人都可以妄改佛法,最終導致所有的佛經都被妄改;第二個是,如果認同了象夏蓮居這樣的做法,這就可能讓後世的人們,錯誤地認為所有佛經都是後人偽造的,所以不值得信。所以這種做法,其中暗伏著滅法之禍。既然這個夏蓮居無量壽經會集本的產生,是不合佛教正法的,那麼講演宣揚傳播這個會集本的,同樣也是不合佛教正法的行為,而實際上是邪行而已。這個關於偽造佛經,妄改佛經的作法,佛在其他經中早有預言,以後我們學習到那裡就知道了。

現在有一個普遍流行的說法:不說他人過。對於這個說法,有個法師是這樣回駁的:佛說的不說四眾過,是指的不說四眾過戒,而不是說的不說破正見的過。我贊同這個說法。在本品經文的後面,說到「護持正法,不惜軀命」,也是教導佛子要堅持正法的。既然要堅持正法,從另一面來說,就要同時破斥邪法,有破才有立,通過破斥邪法才能使正法得以樹立.其他許多佛經中都在宣講要堅持正法反對邪教,那麼我們作為佛的弟子,究竟是聽誰說的?是聽從佛說的話,還是聽從現在的凡夫俗子的話?什麼叫依法不依人?連這個起碼的正見都不堅持,還配稱什麼佛弟子?現在有些所謂的學佛人,真是越學越糟糕,越學越糊塗,學來學去沒有把顛倒反過來,反而越來越顛倒了。

大家看看現在的實際情況,不少的學佛人,由於一開始就受到錯誤的教導,就在這個誤導中越陷越深,甚至發展到無以自拔的地步。現在的異端邪說,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以盲引盲,使越來越多的學佛人陷入邪道,這種狀況越演越烈。如果不剎住這股放任邪教流布的風氣,以後的狀況會越來越惡劣,越來越多的學佛人會深受其害。佛在《楞嚴經》中說過一句話:「因地不真,果招紆曲」,雖然他是指的大妄語說的,可是這個意義對於這裡的情況來說,也是同樣適用的。因為現在的末法眾生,多數智識低下,沒有能力分判正邪,聽了邪教就盲從邪教,以邪當正而不自知。所以這個因地受邪教,果地也會收穫邪果,這是因果相應的必然之事。我們這個末法時代,眾生的業障深重,在智識低淺的學佛人當中,能在半途醒悟過來,重新回到正法的軌道上來的,畢竟只是少數。有的人甚至一輩子都省悟轉正不過來。所以,對於多數的學佛人來說,從一開始就讓他們接受正法的薰陶,讓他們從一開始就不受誤導,實在是一件不可輕視的大事情。而不得以什麼因為這是初學佛者,所以你的這種即使是正確的說法,也不適合初學佛者,如此云云,都是強詞奪理的錯誤說法。而在佛教內部,竟有人立場不堅定地堅持正法,妄亂地縱容放任邪法,還自以為是地認為這種做法,能讓初學佛者「不受影響」,真是顛倒迷亂,何至於此!

對於宣傳佛教出大力的,都是福力比較大的人。可是這種福力要發揮其正常的合法的作用,才能讓更多的學佛者走上正確的軌道。如是這種福力發揮錯了,就會誤導更多的人走上邪法的道路,這種負面的福力越大,造成的罪業就越大。在此,懇請那些為佛教出大力的人,請你們善用你們的福力,為佛教作正當之事,為宣傳佛教的正法出大力,為抵制邪法出大力,而不是適得其反。如果憑藉自己的福力,不堅持正法,對邪法採取縱容的態度,無疑只是仗著自己的福力,而造罪業而已。自己既然是佛門中的弟子,就理當儘自己最大努力成為佛門中的福人,而不應該誤導自己縱容自己成為佛門中的罪人。

也有這樣的人,在他自己的心中,明明知道有些說法是不合正法的,但是心中為了把人們引進佛法中來,於是就大開「方便」之門,就對邪說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於這種心態的人來說,心是起得好,只是做得不對.須知這種做法,從短期來看,可以把更多的人更快地引進佛門中來,這表面上似乎是好事,可是從長遠來看,這種做法卻是在壞亂佛的正法,如果照這樣一點一點的蠶食掉佛的正法,到最後把佛的正法蠶食淨盡,那麼以後的一切眾生,又憑什麼得到救度呢?如果佛的正法真的被蠶食淨盡,到頭來一個眾生都得不到度脫.這就是由縱容邪法,對邪法大開方便之門將會造成的惡果.象這種自以為是的「圓融慈悲」的行為,實則是以好心辦壞事,暗造壞法滅法之罪行.

現在來接著前面的戒律問題來說。我們學佛的人,對於現在的社會,應該抱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對於印光法師把佛說四個決定清淨明誨單列出來的這個做法,希望對其作出切合實際的理解和看待。我們現在正處在末法時代,眾生的業障越來越深,以前所作的惡業現在發生惡果的報應,也越來越厲害。整個社會的世態人心,不容樂觀。社會污濁,人心不純真,這個情況越來越嚴重。社會污染的加劇,使現在的許多人心深受其害,就算是學佛的人,也不一定能夠真正的很好的嚴格的遵守戒律。對於多數學佛的人來說,能夠把這四個根本戒守持好就算不錯了。這不是在說消極話給大家潑冷水,只是在說一點實話而已。當然,對於正當的學佛來說,所說所持的戒律是多多益善,但是如果戒律說得再多,而在實際上遵守不了,在實際上落空的話,這些說得再多的戒律,也是沒有用的。所以印光法師決定把楞嚴經的佛說四種清淨決定明誨單獨列出來,應該是有其深意的。佛自己也說過小小戒可舍的話,這就是為了避免戒律太多,反而可能引起人們望而卻步,或者引起畏懼的心理。當然,這只是佛方便俯順眾生的根機而作出的處理方法。

這個戒,有出家人的戒,有在家人的戒。一般人的認為,出家人的戒,只有出了家受了具足戒的人,才可以去看,沒有受具足戒的人是不允許去看的。關於這個問題,其實也不一定是死板的規定。也曾有人問過印光法師這個問題,印光法師對此也作了開示,表明這個問題是可以靈活對待的,不是死板的。請大家自己去看一看印光法師文鈔,看看他到底是持什麼態度和看法的。

這個護持眾戒的反面,當然就是不護持眾戒了。這個反面內容,希望大家儘量去克服,因為關係出家人,我作為一個在家居士,不便也不宜對這個問題多說。只是懇勸大家,同時也是這樣認為,不管是誰,都應當盡心盡力地守持佛制定的戒律。對於在家居士來說,對於確信自己能夠守得住的戒,就先受這些守得住的部分,對於自己現在還不能真正守得住的戒,現在暫時不忙受他,以後再根據自己的情況,到了能夠守持得住的時候,再作增加也不遲。不然的話,如果受了這些戒之後,卻守不住這些戒,反而是已受卻犯,罪加一等了。

關於護持眾戒這個問題,說得比較多了。說得比較多的目的,並引用了佛說的話來證信,是為了讓大家對這個戒律引起足夠的重視,對此不能掉以輕心。好了,這個問題就說到這裡。現在我們來補充說明一下這個戒的名相知識,以便大家加深對他的理解。

關於「戒」。 是指歸依佛教者所應遵守的規範。音譯尸羅。乃是三學、六波羅蜜、十波羅蜜之一。這個戒,除屢行之義外,又有行為、習慣、性格、道德、虔敬等諸義。

《大智度論》卷十三中說︰『尸羅(秦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羅。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羅。』

《俱舍論》卷十四中說︰『能平險業故,名尸羅。』

《大毗婆沙論》卷四十四,說尸羅有清涼、安眠、數習、得定、嚴具、明鏡、增上及頭首等十義。

《菩提資糧論》卷一也提出十義,內容如下︰『言尸羅者,謂習近也,此是體相。又本性義,如世間有樂戒苦戒等。又清涼義,為不悔因離心熱憂惱故。又安隱義,能為他世樂因故。又安靜義,能建立止觀故。又寂滅義,得涅槃樂因故。又端嚴義,以能莊飾故。又淨潔義,能洗惡戒垢故。又頭首義,能為入眾無怯弱因故。又讚嘆義,能生名稱故。』

戒,原來是佛陀住世時,舉外道所作之非行,來教誡佛教徒者。適用於出家、在家二眾,並非如律之隨犯隨制,故於犯戒時不伴以處罰之規定,而是由自發之努力為其特徵。據此,則戒與律本來應當有所區分,但是後人往往將此二者混用。一般認為戒為三藏中之律藏所說者,以戒為律之一部分,而以律為解說戒之典籍。

小乘佛教應在家、出家、男女之別,制定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略稱為五八十具)。對於大乘佛教來說,則是指在聲聞戒(又作小乘戒)之外,而另制菩薩戒(又作大乘戒),合稱為二戒。

又於佛陀所制定之戒,其本質若為罪惡者(即性罪),稱為性戒;反之,若本質非罪惡,然而容易令世人產生誹謗,或誘發其他之性罪,而特別制定者,稱為遮戒。合之,則稱二戒。犯遮戒之罪惡,也稱遮罪。

例如殺生戒、偷盜戒等,屬於性戒,飲酒戒多歸於遮戒。此二戒又有如下異名:

(一) 性戒,又稱舊戒、主戒、性重戒。

(二)遮戒,又稱新戒、客戒、息世譏嫌戒、離惡戒、離戒。

其中,性重戒為性戒中罪特別重者,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就是所謂的四重禁戒。息世譏嫌戒簡稱譏嫌戒,屬佛制之輕罪戒,旨在制止世間之誹謗,一般泛指四重禁戒以外之戒。

根據《四分律行事鈔》卷中一的說法,戒有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別:

戒法是指佛所制定的不可殺、盜等一切不善法,為修行者的規範與禁戒,有大乘戒與小乘戒之別。

戒體,是指行者領受戒法後,於自己身心所產生的防非止惡之作用。

戒行,是指發得戒體後,動作身、口、意三業而不違法。

戒相,是指持戒的相狀,也就是指持戒或犯戒的情形。

現在我們來看身心不放逸的第二個內容,即是「遠離愚痴,淨菩提心」。這個內容說來話長,以後學到相應的經典時再來詳細的說明。在這裡,只要明白這個「愚痴」和這個「菩提」,兩者之間是相對的就行了。破除了愚痴,即成就了菩提。

我們現在來學習身心不放逸的第三個內容,即是「心樂質直,離諸諂誑」。在質直這個詞語中,這個質,是質地之義,在這個詞語中,也可以理解為品質。這個直,是正直之義。在諂誑這個詞語中,這個諂,是什麼意思呢?是獻媚奉承的意思。這個誑,是什麼意思呢?是欺騙迷惑的意思。這裡,法慧菩薩就教導我們,我們自己的心,要樂於修行質地正直,遠離一切阿諛獻媚,曲意奉承,遠離一切欺騙迷惑他人之心。我們常常說「直心是道場」,佛也教導我們以直心用事,表里相應,內外如一。在《佛說無量壽經》中,佛說:「汝今亦可自厭生死老病痛苦、惡露不淨,無可樂者,宜自決斷,端身正行,益作諸善,修己潔淨,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里相應。」大家看看佛對我們這些學佛人關於質直的要求,是「端身正行,益作諸善,修己潔淨,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里相應。」主要是說端身,淨心,言行忠信表里相應。在《楞嚴經》中,佛說「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也是在教導我們要以直心用事。

那麼,與這個質直之心相對的反面,是什麼呢?就是諂誑之心。在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這個諂誑,就是獻媚奉承和欺騙迷惑的意思。在《佛遺教經》中,佛教導我們說:「汝等比丘,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心。當知諂曲但為欺誑,入道之人則無是處。是故汝等,宜應端心以質直為本。」也是說的這個道理。對於通常的凡夫眾生來說,主要的特點就是自私自利,所作所為的一切,多半都是在為自己作打算。那麼,為什麼有人去獻媚奉承他人呢?這種人的獻媚奉承是有目的的,不是平白無故地就會去獻媚奉承,他們獻媚奉承的目的,就是為了利用一下別人,讓別人能夠跟他幫忙辦事,他自己從中得好處,滿足自己的私利,實現個人的欲望。自私心重的人,他的欲望多半是過度的,超出了常規的道德和倫理,在他們的眼裡,常規的道德和倫理對他們沒有用,他們也認為這些東西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為了達到他們的自私自利的目的,他們往往採取不正當手段,這裡所說的欺騙迷惑別人,就是他們慣用的方法。為什麼他們要這樣做呢?因為他們害怕自己的邪思欲望被別人識破了,達不到目的了,所以就想方設法的用各種方法去欺騙迷惑別人。大家看現在的社會,真是一個大染缸,白布被染成黑布,原來的好人善人,經過這個大染缸一染,就變成壞人惡人了。可是幹什麼事,都逃不脫因果啊!我們看佛在《楞嚴經》中,所演說的十種惡習因中,其中詐習和誑習,就和這裡所說的內容相近,大家看看其中的內容是怎麼樣的:

「五者詐習交誘,發於相調,引起不住,如是故有繩木絞校,如水浸田,草木生長。二習相延,故有杻械枷鎖、鞭杖[木+過]棒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奸偽,同名讒賊,菩薩見詐如畏豺狼。「六者誑習交欺,發於相罔,誣罔不止,飛心造奸,如是故有塵土屎尿,穢污不淨,如塵隨風,各無所見。二習相加,故有沒溺騰擲、飛墜漂淪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欺誑,同名劫殺,菩薩見誑如踐蛇虺。」

我們常常聽到這樣一句話「菩薩畏因,凡夫畏果」。凡夫被無明之心主宰著,迷昧因果,幹什麼都是膽大妄為,不計後果,但是自己作了業因,其後必定自己去承受相應的果報。而菩薩就不一樣了,他們已經通達了自作自受的因果報應的道理,所以即使他們修證到了很高的果位,也是常畏於因,做什麼都循規蹈矩,不會去任意妄為任何事情。大家看佛說「菩薩見詐如畏豺狼」,「 菩薩見誑如踐蛇虺」,看看菩薩們為了防止惡因,達到了什麼程度。我們這些學佛的人啊,應當怎樣學呢?就是離諸諂誑,心樂質直。

現在,我們來學習住不放逸的第七者:「修諸善業,而不願求世間果報」。現在的許多學佛之人,名義上是在學佛,也在做好事善事,可是他們心中的目的是什麼?也許不少的人,是在求世間的福報,真正求出世間果報的人,不一定有多少.而這裡法慧菩薩教導我們要怎麼做?他教我們修行一切善業,而不願求世間果報,叫我們的心愿,去希求出世間的果報.我們學佛人心起善,事行善,善語善行,都是以求出世間果報為歸宿之願的.

好了,今天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我從本品中再選一些內容出來,列在下面,請大家注意一下,就不講了.這些內容是:

「佛子,有十種法,令諸菩薩所行清淨。何等為十?一者、悉舍資財,滿眾生意;二者、持戒清淨,無所毀犯;三者、柔和忍辱,無有窮盡;四者、勤修諸行,永不退轉;五者、以正念力,心無迷亂;六者、分別了知無量諸法;七者、修一切行而無所著;八者、其心不動,猶如山王;九者、廣度眾生,猶如橋樑;十者、知一切眾生與諸如來同一體性。佛子,是為十法,令諸菩薩所行清淨。

「佛子,菩薩有十種清淨願。何等為十?一願,成熟眾生,無有疲倦;二願,具行眾善,淨諸世界;三願,承事如來,常生尊重;四願,護持正法,不惜軀命;五願,以智觀察,入諸佛土;六願,與諸菩薩同一體性;七願,入如來門,了一切法;八願,見者生信,無不獲益;九願,神力住世,盡未來劫;十願,具普賢行,淨治一切種智之門。佛子,是為菩薩十種清淨願。

「菩薩得是十種藏已,福德具足,智慧清淨;於諸眾生,隨其所應而為說法。佛子,菩薩云何於諸眾生,隨其所應而為說法?所謂:知其所作,知其因緣,知其心行,知其欲樂。貪慾多者,為說不淨;瞋恚多者,為說大慈;愚痴多者,教勤觀察;三毒等者,為說成就勝智法門;樂生死者,為說三苦;若著處所,說處空寂;心懈怠者,說大精進;懷我慢者,說法平等;多諂誑者,為說菩薩;其心質直、樂寂靜者,廣為說法,令其成就。菩薩如是隨其所應而為說法。為說法時,文相連屬,義無舛謬;觀法先後,以智分別;是非審定,不違法印;次第建立無邊行門,令諸眾生斷一切疑;善知諸根,入如來教;證真實際,知法平等;斷諸法愛,除一切執;常念諸佛,心無暫舍;了知音聲,體性平等;於諸言說,心無所著;巧說譬喻,無相違反,悉令得悟一切諸佛隨應普現平等智身。

「佛子,菩薩具足如是智慧,令三寶種永不斷絕。所以者何?菩薩摩訶薩教諸眾生髮菩提心,是故能令佛種不斷;常為眾生開闡法藏,是故能令法種不斷;善持教法,無所乖違,是故能令僧種不斷。複次,悉能稱讚一切大願,是故能令佛種不斷;分別演說因緣之門,是故能令法種不斷;常勤修習六和敬法,是故能令僧種不斷。複次,於眾生田中下佛種子,是故能令佛種不斷;護持正法,不惜身命,是故能令法種不斷;統理大眾,無有疲倦,是故能令僧種不斷。複次,於去、來、今佛所說之法、所制之戒,皆悉奉持,心不捨離,是故能令佛、法、僧種永不斷絕。菩薩如是紹隆三寶,一切所行無有過失,隨有所作,皆以回向一切智門,是故三業皆無瑕玷。無瑕玷故,所作眾善,所行諸行,教化眾生,隨應說法,乃至一念,無有錯謬,皆與方便智慧相應,悉以向於一切智智,無空過者。

現在,我們來把今天學習的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願所有一切眾生,都結佛緣,都種善根,都入佛門受佛教化。願我們把學習的功德,回向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請大家和我一起,一起禮敬我們的大悲慈父阿彌陀佛。讓我們用至誠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三遍。

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點我打賞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