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原創

五時佛經串講22--華嚴經解分14十回向品之一


時間:2010/6/6 作者:覺海慈航

五時佛經串講22--華嚴經解分14十回向品之一尊敬的各位大德,尊敬的各位蓮友,大家好!

很高興我們又見面了.首先,我們都來禮敬我們的大恩導師,讓我們用至誠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稱念南無大恩大德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念三遍.

從今天開始,我們來學習華嚴經解分的十回向品。請大家先來看今天所要學習的經文內容: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一

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入菩薩智光三昧。入是三昧已,十方各過十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十萬佛剎微塵數諸佛,皆同一號,號金剛幢,而現其前,鹹稱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入此菩薩智光三昧。善男子,此是十方各十萬佛剎微塵數諸佛神力共加於汝,亦是毗盧遮那如來往昔願力、威神之力,及由汝智慧清淨故,諸菩薩善根增勝故,令汝入是三昧而演說法;為令諸菩薩得清淨無畏故,具無礙辯才故,入無礙智地故,住一切智大心故,成就無盡善根故,滿足無礙白法故,入於普門法界故,現一切佛神力故,前際念智不斷故,得一切佛護持諸根故,以無量門廣說眾法故,聞悉解了受持不忘故,攝諸菩薩一切善根故,成辦出世助道故,不斷一切智智故,開發大願故,解釋實義故,了知法界故,令諸菩薩皆悉歡喜故,修一切佛平等善根故,護持一切如來種性故,所謂:演說諸菩薩十回向。佛子,汝當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得佛護念故,安住佛家故,增益出世功德故,得陀羅尼光明故,入無障礙佛法故,大光普照法界故,集無過失淨法故,住廣大智境界故,得無障礙法光故。」爾時,諸佛即與金剛幢菩薩無量智慧,與無留礙辯,與分別句義善方便,與無礙法光明,與如來平等身,與無量差別淨音聲,與菩薩不思議善觀察三昧,與不可沮壞一切善根回向智,與觀察一切法成就巧方便,與一切處說一切法無斷辯。何以故?入此三昧善根力故。爾時,諸佛各以右手摩金剛幢菩薩頂。金剛幢菩薩得摩頂已,即從定起,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有不可思議大願充滿法界,普能救護一切眾生,所謂:修學去、來、現在一切佛回向。佛子,菩薩摩訶薩回向有幾種?佛子,菩薩摩訶薩回向有十種,三世諸佛鹹共演說。何等為十?一者、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二者、不壞回向,三者、等一切諸佛回向,四者、至一切處回向,五者、無盡功德藏回向,六者、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七者、等隨順一切眾生回向,八者、真如相回向,九者、無縛無著解脫回向,十者、入法界無量回向。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回向,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佛子,此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淨屍波羅蜜,修羼提波羅蜜,起精進波羅蜜,入禪波羅蜜,住般若波羅蜜,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修如是等無量善根。修善根時,作是念言:『願此善根普能饒益一切眾生,皆使清淨,至於究竟,永離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等無量苦惱。』菩薩摩訶薩種善根時,以己善根如是回向:『我當為一切眾生作舍,令免一切諸苦事故;為一切眾生作護,悉令解脫諸煩惱故;為一切眾生作歸,皆令得離諸怖畏故;為一切眾生作趣,令得至於一切智故;為一切眾生作安,令得究竟安隱處故;為一切眾生作明,令得智光滅痴暗故;為一切眾生作炬,破彼一切無明暗故;為一切眾生作燈,令住究竟清淨處故;為一切眾生作導師,引其令入真實法故;為一切眾生作大導師,與其無礙大智慧故。』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回向,平等饒益一切眾生,究竟皆令得一切智。「佛子,菩薩摩訶薩於非親友守護回向,與其親友等無差別。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於眾生而起一念非親友想。設有眾生於菩薩所起怨害心,菩薩亦以慈眼視之,終無恚怒。普為眾生作善知識,演說正法,令其修習。譬如大海,一切眾毒不能變壞。菩薩亦爾,一切愚蒙、無有智慧、不知恩德、瞋狠頑毒、憍慢自大、其心盲瞽、不識善法,如是等類諸惡眾生,種種逼惱,無能動亂。譬如日天子出現世間,不以生盲不見故,隱而不現;又復不以乾闥婆城、阿修羅手、閻浮提樹、崇岩、邃谷、塵霧、煙雲,如是等物之所覆障故,隱而不現;亦復不以時節變改故,隱而不現。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有大福德,其心深廣,正念觀察,無有退屈;為欲究竟功德智慧,於上勝法心生志欲;法光普照,見一切義;於諸法門,智慧自在;常為利益一切眾生而修善法,曾不誤起舍眾生心;不以眾生其性弊惡、邪見、瞋濁、難可調伏,便即棄捨,不修回向;但以菩薩大願甲冑而自莊嚴,救護眾生,恆無退轉;不以眾生不知報恩,退菩薩行,舍菩提道;不以凡愚共同一處,舍離一切如實善根;不以眾生數起過惡,難可忍受,而於彼所生疲厭心。何以故?譬如日天子,不但為一事故出現世間。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但為一眾生故,修諸善根,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普為救護一切眾生故而修善根,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不但為淨一佛剎故,不但為信一佛故,不但為見一佛故,不但為了一法故,起大智願,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普淨一切佛剎故,普信一切諸佛故,普承事供養一切諸佛故,普解一切佛法故,發起大願,修諸善根,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佛法而為所緣,起廣大心、不退轉心,無量劫中修集希有難得心寶,與一切諸佛悉皆平等。菩薩如是觀諸善根,信心清淨,大悲堅固,以甚深心、歡喜心、清淨心,最勝心、柔軟心、慈悲心、憐愍心、攝護心、利益心、安樂心,普為眾生真實回向,非但口言。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回向之時,作是念言:『以我善根,願一切趣生、一切眾生,皆得清淨;功德圓滿,不可沮壞,無有窮盡;常得尊重,正念不忘;獲決定慧,具無量智;身、口、意業,一切功德,圓滿莊嚴。』又作是念:『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承事供養一切諸佛,無空過者;於諸佛所,淨信不壞;聽聞正法,斷諸疑惑,憶持不忘,如說修行;於如來所,起恭敬心,身業清淨,安住無量廣大善根;永離貧窮,七財滿足;於諸佛所,常隨修學,成就無量勝妙善根,平等悟解,住一切智,以無礙眼等視眾生;眾相嚴身,無有玷缺;言音淨妙,功德圓滿,諸根調伏,十力成就,善心滿足,無所依住。令一切眾生普得佛樂,得無量住,住佛所住。』「佛子,菩薩摩訶薩見諸眾生,造作惡業,受諸重苦;以是障故,不見佛,不聞法,不識僧。便作是念:『我當於彼諸惡道中,代諸眾生受種種苦,令其解脫。』菩薩如是受苦毒時,轉更精勤,不捨不避、不驚不怖、不退不怯,無有疲厭。何以故?如其所願,決欲荷負一切眾生,令解脫故。菩薩爾時作是念言:『一切眾生在生老病死諸苦難處,隨業流轉,邪見無智,喪諸善法,我應救之,令得出離。』又諸眾生愛網所纏,痴蓋所覆,染著諸有,隨逐不捨,入苦籠檻,作魔業行,福智都盡,常懷疑惑,不見安隱處,不知出離道,在於生死輪轉不息,諸苦淤泥恆所沒溺。菩薩見已,起大悲心、大饒益心,欲令眾生悉得解脫,以一切善根回向,以廣大心回向,如三世菩薩所修回向,如大回向經所說回向,願諸眾生普得清淨,究竟成就一切種智。復作是念:『我所修行,欲令眾生皆悉得成無上智王,不為自身而求解脫,但為救濟一切眾生,令其鹹得一切智心,度生死流,解脫眾苦。』復作是念:『我當普為一切眾生備客群苦,令其得出無量生死眾苦大壑。我當普為一切眾生,於一切世界一切惡趣中,盡未來劫,受一切苦,然常為眾生勤修善根。何以故?我寧獨受如是眾苦,不令眾生墮於地獄。我當於彼地獄、畜生、閻羅王等險難之處,以身為質,救贖一切惡道眾生,令得解脫。』復作是念:『我願保護一切眾生終不棄捨,所言誠實,無有虛妄。何以故?我為救度一切眾生髮菩提心,不為自身求無上道,亦不為求五欲境界及三有中種種樂故修菩提行。何以故?世間之樂無非是苦。眾魔境界,愚人所貪,諸佛所呵,一切苦患因之而起;地獄、餓鬼及以畜生、閻羅王處,忿恚斗訟,更相毀辱。如是諸惡,皆因貪著五欲所致。耽著五欲,遠離諸佛,障礙生天,何況得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如是觀諸世間貪少欲味受無量苦,終不為彼五欲樂故,求無上菩提,修菩薩行;但為安樂一切眾生,發心修習,成滿大願,斷截眾生諸苦罥索,令得解脫。「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我當以善根如是回向,令一切眾生得究竟樂、利益樂、不受樂、寂靜樂、無依樂、無動樂、無量樂、不捨不退樂、不滅樂、一切智樂。』復作是念:『我當與一切眾生作調御師,作主兵臣,執大智炬,示安隱道,令離險難,以善方便俾知實義;又於生死海,作一切智善巧船師,度諸眾生,使到彼岸。』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回向,所謂:『隨宜救護一切眾生,令出生死,承事供養一切諸佛,得無障礙一切智智,舍離眾魔,遠惡知識,親近一切菩薩善友,滅諸過罪,成就淨業,具足菩薩廣大行願、無量善根。』「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正回向已,作如是念:『不以四天下眾生多故,多日出現;但一日出,悉能普照一切眾生。又諸眾生不以自身光明故,知有晝夜,遊行觀察,興造諸業;皆由日天子出,成辦斯事,然彼日輪但一無二。』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修集善根回向之時,作是念言:『彼諸眾生不能自救,何能救他?唯我一人,志獨無侶,修集善根如是回向。所謂:為欲廣度一切眾生故,普照一切眾生故,示導一切眾生故,開悟一切眾生故,顧復一切眾生故,攝受一切眾生故,成就一切眾生故,令一切眾生歡喜故,令一切眾生悅樂故,令一切眾生斷疑故。』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我應如日,普照一切,不求恩報。眾生有惡,悉能容受,終不以此而舍誓願;不以一眾生惡故,舍一切眾生。但勤修習善根回向,普令眾生皆得安樂;善根雖少,普攝眾生,以歡喜心廣大回向。若有善根,不欲饒益一切眾生,不名回向;隨一善根,普以眾生而為所緣,乃名回向。安置眾生於無所著法性回向,見眾生自性不動不轉回向,於回向無所依、無所取回向,不取善根相回向,不分別業報體性回向,不著五蘊相回向,不壞五蘊相回向,不取業回向,不求報回向,不染著因緣回向,不分別因緣所起回向,不著名稱回向,不著處所回向,不著虛妄法回向,不著眾生相、世界相、心意相回向,不起心顛倒、想顛倒、見顛倒回向,不著語言道回向,觀一切法真實性回向,觀一切眾生平等相回向,以法界印印諸善根回向,觀諸法離貪慾回向。解一切法無,種植善根亦如是;觀諸法無二、無生無滅,回向亦如是。以如是等善根回向,修行清淨對治之法,所有善根皆悉隨順出世間法。不作二相,非即業修習一切智,非離業回向一切智,一切智非即是業,然不離業得一切智。以業如光影清淨故,報亦如光影清淨;報如光影清淨故,一切智智亦如光影清淨。離我、我所一切動亂思惟分別,如是了知,以諸善根方便回向。』「菩薩如是回向之時,度脫眾生,常無休息,不住法相;雖知諸法無業無報,善能出生一切業報而無違諍,如是方便善修回向。菩薩摩訶薩如是回向時,離一切過,諸佛所贊。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一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爾時,金剛幢菩薩,觀察十方一切眾會暨於法界,入深句義,以無量心修習勝行,大悲普覆一切眾生,不斷三世諸如來種,入一切佛功德法藏,出生一切諸佛法身,善能分別諸眾生心,知其所種善根成熟,住於法身而為示現清淨色身,承佛神力,即說頌言:

「不思議劫修行道,精進堅固心無礙,為欲饒益群生類,常求諸佛功德法。調御世間無等人,修治其意甚明潔,發心普救諸含識,彼能善入回向藏。勇猛精進力具足,智慧聰達意清淨,普救一切諸群生,其心堪忍不傾動。心善安住無與等,意常清淨大歡悅,如是為物勤修行,譬如大地普容受。不為自身求快樂,但欲救護諸眾生,如是發起大悲心,疾得入於無礙地。十方一切諸世界,所有眾生皆攝受,為救彼故善住心,如是修學諸回向。修行布施大欣悅,護持淨戒無所犯,勇猛精進心不動,回向如來一切智。其心廣大無邊際,忍力安住不傾動,禪定甚深恆照了,智慧微妙難思議。十方一切世界中,具足修治清淨行,如是功德皆回向,為欲安樂諸含識。大士勤修諸善業,無量無邊不可數,如是悉以益眾生,令住難思無上智。普為一切眾生故,不思議劫處地獄,如是曾無厭退心,勇猛決定常回向。不求色聲香與味,亦不希求諸妙觸,但為救度諸群生,常求無上最勝智。智慧清淨如虛空,修習無邊大士行,如佛所行諸行法,彼人如是常修學。大士遊行諸世界,悉能安隱諸群生,普使一切皆歡喜,修菩薩行無厭足。除滅一切諸心毒,思惟修習最上智,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此人回向得究竟,心常清淨離眾毒,三世如來所付囑,住於無上大法城。未曾染著於諸色,受想行識亦如是,其心永出於三有,所有功德盡回向。佛所知見諸眾生,盡皆攝取無有餘,誓願皆令得解脫,為彼修行大歡喜。其心念念恆安住,智慧廣大無與等,離痴正念常寂然,一切諸業皆清淨。彼諸菩薩處於世,不著內外一切法,如風無礙行於空,大士用心亦復然。所有身業皆清淨,一切語言無過失,心常歸向於如來,能令諸佛悉歡喜。十方無量諸國土,所有佛處皆往詣,於中睹見大悲尊,靡不恭敬而瞻奉。心常清淨離諸失,普入世間無所畏,已住如來無上道,復為三有大法池。精勤觀察一切法,隨順思惟有非有,如是趣於真實理,得入甚深無諍處。以此修成堅固道,一切眾生莫能壞,善能了達諸法性,普於三世無所著。如是回向到彼岸,普使群生離眾垢,永離一切諸所依,得入究竟無依處。一切眾生語言道,隨其種類各差別,菩薩悉能分別說,而心無著無所礙。菩薩如是修回向,功德方便不可說,能令十方世界中,一切諸佛皆稱嘆。

從今天開始學習的十回向品,他在華嚴經中的所占的篇幅很長,內容也很多。為了更好地理解本品的意義,現在,我們來作一個簡單的回顧。在以前的「華嚴經總說」中,我們說到信解行證這四大部分,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這時的十回向品,是處在十信、十住、十行之後,十地、等覺、妙覺之前。其中的十住,十行,十回向,稱為三賢,這三賢是資糧位。其中的十地,稱為十聖,這十聖是修習位。其中牽涉到資糧位和修習位,這是唯識宗所建立的大乘五位中的內容。這個五位,包括小乘的五位和大乘的五位。現在我們就來學習一下關於五位的知識。

小乘五位,是依《天台四教儀》所說,他包括:

(1)資糧位︰其位有三︰五停心、別相念、總相念;是說欲出三界,必須以此三種觀法作為資糧,故名資糧位。

(2)加行位︰其位有四︰暖位、頂位、忍位、世第一位;是說此四位加功用行,取證道果,故名加行位。

(3)見道位︰即聲聞初果,是說斷三界見惑,見真空之理,故名見道位。

(4)修道位︰是說修四諦道法,斷欲界思惑,證第二、第三果,故名修道位。

(5)無學位︰即聲聞第四果阿羅漢,就是斷三界見思惑盡,真理究竟,無法可學,故名無學。

大乘五位,是指大乘菩薩修道的五等階位。是唯識宗所建立,即︰

(1)資糧位︰是說十住、十行、十回向諸菩薩,以福德智慧為助道資糧,故名資糧位。

(2)加行位︰是說暖、頂、忍、世第一等四加行位菩薩,由得福智資糧,加功用行而入見道,住真如性,是名加行位。

(3)通達位︰也名見道位,是說初地菩薩體會真如,智照於理,得見中道,故名通達位。

(4)修習位︰即修道位,是說第二地至第十地菩薩得見道已,為斷除障,復修習根本智,故名修習位。

(5)究竟位︰是說妙覺佛證此位,最極清淨,更無有上,故名究竟位。

若將上述五位,配合《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七所說的十三住,則資糧、加行二位相當於第二勝解住,通達位相當於第三極歡喜住之少分,修習位相當於極歡喜住之住心已後至第十二最上成滿菩薩住,究竟位相當於第十三如來住。

與大乘五位緊緊關聯的,是三賢十聖。我們再來了解一下這個三賢十聖。

三賢與十聖的並稱,為大乘佛教的菩薩修行階位。

(一)三賢︰賢的意思,是指賢善調和,即指修善根而制伏煩惱,使心調和的三種修行階位。大小乘所說的三賢位有所不同。大小乘都認為三賢,是指修行者中的凡夫位,是十聖等聖者位以前的階位。

(二)十聖︰是指十地位的聖者。十地菩薩都已經斷惑,證會正性,故稱十聖。十聖是『三賢』的相對稱呼。《大乘義章》卷十七中說︰『見道已前調心離惡,名之為賢;見諦已上會正名聖。故仁王中,地前併名為三賢,地上菩薩說為十聖。』

通常地,從大體上說來,三賢就是處在十信、十住、十行,身處資糧位的人;十聖就是處在十地,身處修習位的人。資糧位是修習位的底下基礎,修習位是資糧位的上層建築,我們學佛修道,先要把資糧位這個基礎工作做好,才能進一步向上攀登,提升到修習位上。

大家知道,我們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講究條件,在做一件事情之前,都要先做好準備工作,把條件創造好,等條件具足之後,才能進入下一步的實施階段。這個資糧位,就是打基礎創造良好條件的過程,這一步是必不可少的。比如開工廠開公司,在開工廠開公司之前,總要千方百計地想辦法籌集資金,建立良好的人脈關係,掌握相關的有利決策的信息,等等,這些所有的人、財、物、信息全部具足之後,然後才立項,正式把工廠公司開辦起來,從事經營貿易活動。我們學佛修道也是如此,要想修道成功,也要先種資糧,把資糧位的基礎打好之後,才能進一步地提升到修習位上。

在現實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況。有些學佛人的智力很高,通過聞思學習之後,能對佛法了達無礙,在佛法知識上是沒有話說的。可是當他發心,要進入實際修行階段之時,卻會因種種條件的限制,而讓他的願望不得順利實現。比如閉關修行,對於普通人來說,忍受不了住山洞茅草蓬,總得要一間閉關房子吧?總得要吃的吧?吃喝穿拉撒住一件都不能少,才能正常的閉關。有人說我先把錢準備好,先把這些解決好,然後我再閉關。可是在現實中來說,總是窮人多富人少,多數的人一天到晚為生活奔波,大多也只能維持自己和家人的正常生活需要,哪裡還有什麼多餘的錢?錢雖然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卻是萬萬不能的,這句話也不能說沒有它的道理。但是對於某一個人來說,怎樣才能擁有財富?這個財富雖說是世間福,但畢竟也是一種福報呀!有這個福報,才能找到和擁有這個財富;沒有這個福報,這個財富又從何而來呢?自作善,自得福,要想自己擁有良好的財富,還是得靠自己去種,種了這個善因才能得到這個福報,這個世界是遵循因果相應法則的,沒有春天不下種而秋天就能獲得果實的道理。所以,財富上的貧乏也是我們修行的障礙,我們實際修行,這個條件也是必不可少的,為了獲得這個必不可少的條件,就要求我們先種善積福。

舉個例子,就閉關來說,在閉關過程當中,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被打擾,萬一修禪定的時候,入定了,如果沒有一個護關人,入定之後一動也不動,氣住脈停,呼吸也沒了,心跳也沒了,要是被不懂的人看見了,還有可能被認為是死了,就當成死人來處理,這可就生大痲煩了。所以,閉關還需要有人來護關,還需要這麼一個人的條件。可是,哪一個人心甘情願地來為你付出,把你一天到晚守著,來照顧你來給你護關呢?我們說什麼法都是因緣所起的,沒有因是什麼法都不能合緣,不能合緣怎麼能緣起呢?所以我們修福,不但要修物質財富的方面,還要與他人結善緣,先當義務工作者,為他人作貢獻,先為他人付出,有付出才有回報,人家以後才來還你。你說你要去閉關,這個人才會支持你,自告奮勇地當你的護關人。

舉上面的例子所說的道理,就是要求我們好好種福因培福報。現實當中還有這種偏向情況,有的人錢財具足,有票子有房子有車子,物質財富要什麼有什麼樣樣齊全,可是叫他看佛經聽開示,即使把頭都搞疼了,對於佛法的道理,卻還是難以理解悟入,這就是財福具足,智慧卻貧乏的現象,這是由於多修福少修慧引起的結果。

上面所說的兩種情況,都是有偏差的不完美的現象。這種不良的偏差情況,福薄慧強,福重慧淺,都是影響正常修道的障礙,因此當我們把它的缺陷和不利認識清楚之後,就要盡心盡力地去克服,一邊修福一邊修慧,一邊修慧一邊修福,福慧雙修,用這兩條腿同時走路,這才是正確的行法。

這裡所說的資糧位,對於普通的凡夫之人來說,通過福慧雙修,把修道的資糧準備充足了,先打好了良好的牢靠的基礎,才能更上一層樓,繼續深入到後面的修習位中,在修習位中藉助前面的良好基礎作支撐,才能少許多障礙和違緣,才有資本克服重重困難,才能使修習順利地進行下去。萬丈高樓從地起,這是一個顛撲不破、亙古不變的真理,任何學佛修行的人,都不能也不可能超越這個基礎性的階段。印光法師有一段開示說:「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欲學佛道以脫凡俗,若不注重於此四句,則如無根之木,期其盛茂,無翼之鳥,冀其高飛也。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博地凡夫欲於現生即了生死,若不依此四句,則成無因而欲得果,未種而思收穫,萬無得理。果能將此八句,通身荷擔,決定可以生入聖賢之域,沒登極樂之邦(印光法師文鈔,復蔡契誠居士書三)。其中的「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十六字做人綱領,說穿了就是指的修福,雖然這是針對淨土修行人來說的,但是這是所有學佛修行人的共性基礎,任何人都不能與之違背。順便再說一下,澫益法師在《阿彌陀經要解》中說:「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因此「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這十六字辦道綱領,體現了淨土宗融理於事、即事修慧的特色。

華嚴經是唯一佛乘了義經典,開闡諸法實相,全經通體圓融,達到理理無礙、事事無礙、理事無礙的最高境界。這裡的十回向,和本經的最後一品普賢行願品中的普皆回向遙相呼應,十回向是開,是具體,是一開為十為百為千為萬為無量無數;普賢行願品的普皆回向是合,是綜合,是合無量無數為萬為千為百為十為一;前後關照,開合相成,開勢為萬,合勢為一,目的指向,最後一著。所謂開十回向之所有功德,一切合入普賢行願品的普皆回向之中,共同指歸一個大願目的,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願一切眾生全部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現在,我們轉入本品經文的學習。十回向中的第一回向,名叫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我們選擇其中的一些內容來學習。請先看所選出的經文: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非親友守護回向,與其親友等無差別。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於眾生而起一念非親友想。設有眾生於菩薩所起怨害心,菩薩亦以慈眼視之,終無恚怒。普為眾生作善知識,演說正法,令其修習。譬如大海,一切眾毒不能變壞。菩薩亦爾,一切愚蒙、無有智慧、不知恩德、瞋狠頑毒、憍慢自大、其心盲瞽、不識善法,如是等類諸惡眾生,種種逼惱,無能動亂。譬如日天子出現世間,不以生盲不見故,隱而不現;又復不以乾闥婆城、阿修羅手、閻浮提樹、崇岩、邃谷、塵霧、煙雲,如是等物之所覆障故,隱而不現;亦復不以時節變改故,隱而不現。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有大福德,其心深廣,正念觀察,無有退屈;為欲究竟功德智慧,於上勝法心生志欲;法光普照,見一切義;於諸法門,智慧自在;常為利益一切眾生而修善法,曾不誤起舍眾生心;不以眾生其性弊惡、邪見、瞋濁、難可調伏,便即棄捨,不修回向;但以菩薩大願甲冑而自莊嚴,救護眾生,恆無退轉;不以眾生不知報恩,退菩薩行,舍菩提道;不以凡愚共同一處,舍離一切如實善根;不以眾生數起過惡,難可忍受,而於彼所生疲厭心。何以故?譬如日天子,不但為一事故出現世間。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但為一眾生故,修諸善根,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普為救護一切眾生故而修善根,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不但為淨一佛剎故,不但為信一佛故,不但為見一佛故,不但為了一法故,起大智願,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普淨一切佛剎故,普信一切諸佛故,普承事供養一切諸佛故,普解一切佛法故,發起大願,修諸善根,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在本段的開頭,是這樣的話: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非親友守護回向,與其親友等無差別。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於眾生而起一念非親友想。設有眾生於菩薩所起怨害心,菩薩亦以慈眼視之,終無恚怒。

金剛幢菩薩教導說,菩薩摩訶薩對待冤家,要同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做到冤親一如,冤親平等。大家看看大乘菩薩修行的心理境界,把冤家也要視同親人,這就是菩薩真正的心量。大乘菩薩,為著自利利他、自他兼利,都要立大志向,都要發四弘誓願。那麼,怎麼樣來實現所立下的四弘誓願呢?這就要求菩薩,在主修六度的過程中,在內以四無量心,內修己心;在外以四攝,來攝引他人。

一切諸佛,有總願和別願。四弘誓願為總願,一切菩薩初發心時,必發此願。由其所願廣大普遍,故稱為弘;自制其心,故稱為誓;志求滿足,故稱為願。這個四弘誓願,是緣於四聖諦所發起的四願。止觀大意中說,一眾生無邊誓願度,是緣於苦諦而度無邊眾生之願。二煩惱無數誓願斷,是緣於集諦,而斷無盡煩惱之願。三法門無盡誓願學,是緣於道諦,而學無盡法門之願。四佛道無上誓願成,是緣於滅諦,而成無盡佛道之願。

四弘誓願是一切諸佛、菩薩共通之誓願,因此稱為總願。別願是指佛、菩薩由各自之意樂所立之誓願。如阿彌陀佛有異於他佛之四十八願,藥師佛亦有十二願。

其中所說的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佛教教義。這個六度,又譯作事究竟、到彼岸、度無極,簡譯為度;音譯波羅蜜、波羅蜜多、播羅弭多;梵漢並譯六波羅蜜(多)。度即渡之意。《大乘義音》卷十二中說:「波羅蜜者,是外國語,此翻為度,亦名到彼岸。」是說菩薩乘此六度船筏之法,既能自度,又能度一切眾生,從生死大海之此岸,度到涅槃究竟之彼岸。為大乘佛教最主要的中心教義。

1、布施度(檀波羅蜜或檀那波羅蜜):總有財施、法施和無畏施三種。是指菩薩由修布施,能對治慳吝貪愛煩惱,與眾生利樂。

2、持戒度(屍波羅蜜或尸羅波羅蜜):包括出家、在家、大乘、小乘一切戒法和善法,是指菩薩由修一切戒法和善法,能斷身口意一切惡業。

3、忍辱度(羼提波羅蜜):是指菩薩由修忍度,能忍受一切有情罵辱擊打,及外界一切寒熱饑渴等之大行,即能斷除瞋恚煩惱。

4、精進度(毗梨耶波羅蜜):是指菩薩精勵身心,精修一切大行,能對治懈怠,成就一切善法。

5、禪定度(禪度波羅蜜或禪那波羅蜜):止觀雙運名禪,亦名靜慮、三昧、三摩地、定。是指思維真理,定止散亂,心一境性,調伏眼耳等諸根,會趣寂靜妙境。有四禪、八定及一切三昧等。

6、智慧度(般若波羅蜜):是指通達諸法體性本空之智,及斷除煩惱證得真性之慧,能對治無明愚痴。

其中的四攝,是指菩薩攝客群生的四種方法,包括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是大小乘的通用德目。

(1)布施︰詳作布施攝。將財物分與他人曰布,輟己惠人曰施;由此布施攝引眾生,令歸正道,故名。布施攝是對於錢財心重的人,用財施,對於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雙方情誼逐漸深厚,而達到我度化對方的目的。

(2)愛語︰詳作愛語攝。令他愛樂的言語,名為愛語,以愛語攝引有情使之開悟,故名。愛語攝是隨著眾生的根性,以溫和慈愛的言語相對,令他生歡喜心,感到我和藹可親而與我接近,以達到我度化對方的目的。

(3)利行︰詳作利行攝。勸人修正行,或以自己三業所起之行善令一切沾利益,名為利行。以此攝引眾生令發心,故名。利行攝是修菩薩道者,以身口意諸行皆有利於人,以自己利人的行為,感化眾生共修佛道,以達到我度人的目的。

(4)同事︰詳作同事攝。是指普同眾生之事業、利益等,共苦樂、分禍福,以此引攝令眾生得道,故名。同事攝是修菩薩道者,要深入社會各階層中,與各行各業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與其同事,在契機契緣的情況下,而度化之。

菩薩濟度眾生,必須先行此四攝法,使眾生愛我敬我信我,然後方能聽我勸導,修行佛道。

其中的四無量心,包括慈、悲、喜、舍這四種。所謂慈無量心,就是與樂,給予眾生安樂的無量心。悲無量心,就是拔苦,救拔眾生苦惱的無量心。喜無量心,就是不嫉妒眾生享有安樂的無量心。舍無量心,就是捨棄怨親等差別相,而平等利益一切眾生的無量心。金剛幢菩薩在這裡說的冤親平等,就是四無量心中的舍無量心。

金剛幢菩薩為什麼要說平等觀視冤親,做到冤親平等?他的道理何在?這是因為,「菩薩摩訶薩入一切法平等性故」,這就是原因。「入一切法平等性」,這是什麼意思?楞嚴經上佛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所有的人、事、物,乃至山河大地虛空微塵,全部都是從自己的自性真心當中顯現出來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所謂冤家,所謂親人,以及其他所有一切諸法,歸根到底,都是以自性真心的本體能力為本變現出來的,都是自己的心識所作出的虛妄分別。正如楞嚴經中說:「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要是這樣自心分別自心,這樣取相分別的話,非幻的真法也變成幻有的假法了。接下來「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如果在自己的內心當中,不自心分別自心,不作這樣的自相矛盾取相分別的話,非幻的真法尚且不能生起,與真法相對的幻法又從哪裡建立起來呢?普遍現象的真法幻法既然一掃而盡,特殊現象的冤家法親人法亦隨之一掃而光。

大乘起信論中說:「是故三界虛偽,唯心所作,離心則無六塵境界。此義云何?以一切法皆從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當知世間一切境界,皆依眾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心虛妄,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什麼叫冤家?什麼叫親人?這些分別相,都是依於自己的無明妄心而得住持;這個冤家相和親人相,如同鏡花水月一樣,無有實在的自我體性可得,都是虛假不實的幻有存在的東西。是故冤親等等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冤家親人等等一切彼此相對的分別,都是由於自己的內心自相矛盾,由這種自相矛盾所產生的相互對立的幻化之相。到哪裡去找冤家?到哪裡去找親人?「心不見心,無相可得」,不但冤親之相是如此,一切法相都是如此,是諸法空相,歸無所得。

明白了上述的道理之後,在自己的內心當中,應當怎麼做?就要「不於眾生而起一念非親友想。設有眾生於菩薩所起怨害心,菩薩亦以慈眼視之,終無恚怒。」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執著冤家相不放,仇恨冤家,跟冤家斗,都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都是在自己的內心當中無事生非,作自相矛盾的鬥爭,自己自作苦因,自己承受苦果之報而已。

在前面,我們說到四法印之一,其中有一個法印是諸法無我,學佛人在實際的修行上,依據這個法印的道理,由於人無我故,就要做到不執著於人;由於法無我故,就要做到不執著於法。不執著於人,就要打破自他的分別,擴大自己的心量,化自我於無痕,做到無我相,無人相,無冤家相,無親人相,化除一切幻有的假相,歸入清淨無相的實相心中。這個道理,和上面的說法雖然不同,但是彼此意義是相通的,一切諸法都是自己內心由於自相矛盾所產生的幻有之相,所以一切諸法都是無我的;因為一切諸法都是無我的,所以對冤家相親人相,乃至一切法相都不應分別執著。

現在我們來學習下面的經文:

常為利益一切眾生而修善法,曾不誤起舍眾生心;不以眾生其性弊惡、邪見、瞋濁、難可調伏,便即棄捨,不修回向;但以菩薩大願甲冑而自莊嚴,救護眾生,恆無退轉;不以眾生不知報恩,退菩薩行,舍菩提道;不以凡愚共同一處,舍離一切如實善根;不以眾生數起過惡,難可忍受,而於彼所生疲厭心。

在此之前,我們來了解一下二障的知識。關於「二障」。 又作二礙。

(一)煩惱障與所知障。這是瑜伽行派與法相宗對貪、嗔、痴等諸惑,就其能障礙成就佛果的作用所作之分類。

(1)煩惱障,又名惑障,由人我見生人我執,由人我執生煩惱障,由貪嗔痴等一切諸惑,發業潤生,煩擾有情之身心,使其在三界五趣之生死中,而障涅槃之果,故稱煩惱障。又解釋為,這個煩惱障,即貪嗔痴等煩惱,能使眾生流轉於三界之生死,因而障礙涅槃之業,故名煩惱障。

(2)所知障,又名智障,由法我見生法我執,由法我執生所知障,由貪嗔痴等諸惑為愚痴迷暗,其作用能障菩提妙智,使眾生不能了知諸法之事相及實性,故稱所知障。又解釋為,這個所知障,即眾生有無明邪見,無明邪見能覆蓋慧解,令不聰利,因而障礙菩提之業,故名所知障。離此二障,則稱二離。

(二)理障與事障。

(1)理障,是指邪見等之理惑障正知見者,相當於所知障。又解釋為,貪、嗔、痴等煩惱能使生死相續,障大涅槃,名事障。

(2)事障,是指貪等之事惑相續生死而障涅槃者,相當於煩惱障。又解釋為,邪見能礙正知見,障大菩提,名理障。

一切眾生,由於無明的緣故,迷昧真理,盲目行事,都在煩惱障和所知障中生活,不斷造生死業而不停輪迴在生死大海之中。大乘起信論中說:

所言不覺義者,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念無自相,不離本覺。猶如迷人,依方故迷;若離於方,則無有迷。眾生亦爾,依覺故迷;若離覺性,則無不覺。以有不覺妄想心故,能知名義,為說真覺;若離不覺之心,則無真覺自相可說。複次,依不覺故生三種相,與彼不覺相應不離。云何為三?一者、無明業相,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覺則不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二者、能見相,以依動故能見,不動則無見。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離見則無境界。以有境界緣故,復生六種相。云何為六?一者、智相,依於境界,心起分別,愛與不愛故。二者、相續相,依於智故,生其苦樂,覺心起念,相應不斷故。三者、執取相,依於相續,緣念境界,住持苦樂,心起著故。四者、計名字相,依於妄執,分別假名言相故。五者、起業相,依於名字,尋名取著,造種種業故。六者、業系苦相,以依業受果,不自在故。當知無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覺相故。

他的大意是說,自性真心因為不覺之故,而由真起妄,生起一切生死輪迴的法相,這個總的過程是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提要來說,由於無明為緣,緣起人我見法我見;由於人我見法我見為緣,緣起人我執和法我執;由於人我執和法我執為緣,而緣起生死輪迴。在我們自性真心的真如覺性大海中,由於無明妄動的緣故,產生一個幻覺的泡影出來。以為觀見的這個泡影是我,就是人我見。與這個人我見相對的東西,就是法我見。依於人我見,執著這個泡影是我而不放棄,就是人我執。與這個人我執相對的東西,就是法我執。人法二執持續不斷,生死輪迴因之不盡。

如果我們要問:一切眾生,無始以來都生活在什麼當中?明白了上面所說的道理,就知道這個答案是:一切眾生,都生活在一個無明當中,都生活在二種障礙當中,都生活在無盡的生死輪迴當中,這就是一切眾生的生活寫照。

現在時處末法,眾生的業障加重,末法眾生有末法眾生的特點,也就是說處在末法時代,我們末法眾生有與這個時代相關聯的時代病。這個末法時代眾生的通病,就是無量壽經佛說的五惡的情況。那麼,在末法時代,學佛人的通病又是什麼呢?印光法師說得好,一個是愚痴病,一個是狂妄病。他說:

一切凡夫,具有二病。一則狂妄,二則愚痴。狂妄者,謂我本是佛,何須念佛。心淨則土淨,何須求生淨土。此系執理而廢事。其弊至撥無因果,壞亂佛法,疑誤眾生。此人必墮阿鼻地獄,永無出期。以善因而招惡果,誠可憐憫。愚痴者,謂我系凡夫,何敢妄想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不知自己一念心性,與佛無二無別。但以煩惱惑業障蔽,故令即心本具之佛性功德,不能顯現。譬如大寶銅鏡,經劫蒙塵。智者知是寶鏡,愚人認做廢物。佛憫眾生迷昧自心,教令念佛求生西方者,以最愛惜眾生之本有佛性,恐其永遠迷失,故令生信發願,念佛求生西方,庶可親證此本具佛性。倘不求生西方,但求消災,及不失人身。猶如以無價之摩尼寶珠,換取一根糖吃。其人之愚痴可憐,不識好歹為最第一矣。(印光法師文鈔,復智正居士書三)

由於末法凡夫有這兩種通病的存在,要想醫治好這個頑症,實在是難上加難,所以現在的人度起來相當費力。我們學佛的人,也巴不得自己的親人,自己的同學、同事、朋友,也和自己一樣,信佛學佛,受佛法化,今生共發西方願,願共種西方蓮,到時共同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所謂「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這個心愿很好,是我們學習佛菩薩大慈大悲的用心良苦的發心。可是當我們在實際中去欲度他人的時候,可不是象現在說話這麼簡單,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太難啦!對於某一個欲度的親人朋友,雖然不捨不棄,隨逐了他很久很久,可他就是聽不進去,怎麼樣都勸轉不過來。一般的學佛人,還在凡夫的位置上,這樣以好心去度他人,可是久而久之卻不見效果,說不定哪天就生出厭倦心來了,心想我為了度你出生死,好心好意地跟著你這麼久,各式各樣的方法都使盡了,搞得我疲憊不堪,可是你卻以迷障心保持如如不動,卻一不理解二不領情,對我說的話當耳邊風,還是一不信佛二不入門。搞了這麼久了,也把我搞累了,心想我度不了你就算了,說不定就會產生這樣的捨棄心出來。

如果對眾生產生了捨棄心,這種做法卻是不對的啊,金剛幢菩薩說這種做法是「誤起舍眾生心」,錯誤地生起舍眾生心,他說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啊!既然這種說法是錯誤的,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那就給自己鼓氣,發揚堅持就是勝利的精神,以長遠心,髮長遠願來度這樣的眾生,就對了。今天我度不了你,還有明天。明天度不了你,還有後天。年輕時度不了你,一直到老了還要度。就算是今生度不了你,我這輩子往生之後,在乘願再來之時,還是要來度你。

當我們以長遠心,髮長遠願,以無盡大悲心,願盡未來際,恆不捨棄一切眾生,一一眾生,願希皆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皆入無餘涅磐而滅度之,如是生起正確的度生之心,就要求我們:

不以眾生其性弊惡、邪見、瞋濁、難可調伏,便即棄捨,不修回向;但以菩薩大願甲冑而自莊嚴,救護眾生,恆無退轉;不以眾生不知報恩,退菩薩行,舍菩提道;不以凡愚共同一處,舍離一切如實善根;不以眾生數起過惡,難可忍受,而於彼所生疲厭心。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就學習到這裡。其他內容請大家自己去看去思惟。

現在,我們來把今天學習的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願所有一切眾生,都結佛緣,都種善根,都入佛門受佛教化。願我們把學習的功德,回向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請大家和我一起,一起禮敬我們的大悲慈父阿彌陀佛。讓我們用至誠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三遍。

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點我打賞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