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原創

五時佛經串講24--華嚴經解分16十回向品之八


時間:2010/6/9 作者:覺海慈航

五時佛經串講24--華嚴經解分16十回向品之八

尊敬的各位大德,尊敬的各位蓮友,大家好!

很高興我們又見面了.首先,我們都來禮敬我們的大恩導師,讓我們用至誠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稱念南無大恩大德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念三遍.

今天,我們來學習華嚴經解分的十回向品之八,請大家先看經文: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八

“佛子,何者是菩薩摩訶薩真如相回向?“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正念明了,其心堅住,遠離迷惑;專意修行,深心不動;成不壞業,趣一切智,終不退轉;志求大乘,勇猛無畏;植諸德本,普安世間;生勝善根,修白淨法;大悲增長,心寶成就;常念諸佛,護持正法;於菩薩道信樂堅固,成就無量淨妙善根,勤修一切功德智慧;為調御師,生眾善法,以智方便而為回向。菩薩爾時,慧眼普觀,所有善根無量無邊。其諸善根修習之時,若求緣、若辦具、若治淨、若趣入、若專勵、若起行、若明達、若精審、若開示,如是一切有種種門、種種境、種種相、種種事、種種分、種種行、種種名字、種種分別、種種出生、種種修習,其中所有一切善根,悉是趣向十力乘心之所建立,皆悉回向一切種智,唯一無二。以諸善根如是回向,所謂:‘願得圓滿無礙身業,修菩薩行。願得清淨無礙口業,修菩薩行。願得成就無礙意業,安住大乘。願得圓滿無障礙心,淨修一切諸菩薩行。願起無量廣大施心,周給無邊一切眾生。願於諸法心得自在,演大法明,無能障蔽。願得明達一切智處,發菩提心,普照世間。願常正念三世諸佛,諦想如來常現在前。願住圓滿增上志樂,遠離一切諸魔怨敵。願得安住佛十力智,普攝眾生無有休息。願得三昧游諸世界,而於世間無所染著。願住諸世界無有疲厭,教化眾生恆不休息。願起無量思慧方便,成就菩薩不思議道。願得諸方不迷惑智,悉能分別一切世間。願得自在神通智力,於一念中悉能嚴淨一切國土。願得普入諸法自性,見一切世間悉皆清淨。願得生起無差別智,於一剎中入一切剎。願以一切剎莊嚴之事顯示一切,教化無量無邊眾生。願於一佛剎中示無邊法界,一切佛剎悉亦如是。願得自在大神通智,普能往詣一切佛土。’“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願得莊嚴一切佛國,願得周遍一切世界,願得成就智慧觀察。如為己身如是回向,如是而為一切眾生,所謂:‘願一切眾生永離一切地獄、畜生、閻羅王趣。願一切眾生除滅一切障礙之業。願一切眾生得周普心平等智慧。願一切眾生於怨於親等心攝受,皆令安樂,智慧清淨。願一切眾生智慧圓滿,淨光普照。願一切眾生思慧成滿,了真實義。願一切眾生以淨志樂,趣求菩提,獲無量智。願一切眾生普能顯示安隱住處。’佛子,菩薩摩訶薩恆以善心如是回向,為令一切眾生遇清涼雲,霔法雨故;為令一切眾生常值福田,勝境界故;為令一切眾生皆能善入菩提心藏,自護持故;為令一切眾生離諸蓋、纏,善安住故;為令一切眾生皆獲無礙神通智故;為令一切眾生得自在身,普示現故;為令一切眾生成就最勝一切種智,普興利益無空過故;為令一切眾生普攝群品,令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皆能究竟一切智故;為令一切眾生心不動搖,無障礙故。“佛子,菩薩摩訶薩見可愛樂國土、園林、草木、華果、名香、上服、珍寶、財物、諸莊嚴具,或見可樂村邑、聚落,或見帝王威德自在,或見住處離諸喧雜。見是事已,以方便智精勤修習,出生無量勝妙功德,為諸眾生勤求善法,心無放逸,廣集眾善;猶如大海,以無盡善普覆一切,為眾善法所依之處,以諸善根方便回向而無分別;開示無量種種善根,智常觀察一切眾生,心恆憶念善根境界,以等真如平等善根回向眾生,無有休息。菩薩爾時,以諸善根如是回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得諸如來可愛樂見,見法真性平等平等,無所取著,圓滿清淨。願一切眾生見諸如來甚可愛樂,圓滿供養。願一切眾生往生一切無諸煩惱、甚可愛樂清淨佛剎。願一切眾生得見諸佛可愛樂法。願一切眾生常樂護持一切菩薩可愛樂行。願一切眾生得善知識可愛樂眼,見無所礙。願一切眾生常見一切可愛樂物,無有違逆。願一切眾生證得一切可愛樂法而勤護持。願一切眾生於一切佛可樂法中得淨光明。願一切眾生修諸菩薩一切能舍可愛樂心。願一切眾生得無所畏能說一切可愛樂法。願一切眾生得諸菩薩極可愛樂甚深三昧。願一切眾生得諸菩薩甚可愛樂陀羅尼門。願一切眾生得諸菩薩甚可愛樂善觀察智。願一切眾生能現菩薩甚可愛樂自在神通。願一切眾生能於諸佛大眾會中說可愛樂甚深妙法。願一切眾生能以方便開示演說甚可愛樂差別之句。願一切眾生常能發起甚可愛樂平等大悲。願一切眾生念念發起甚可愛樂大菩提心,常令諸根歡喜悅豫。願一切眾生能入一切甚可愛樂諸如來家。願一切眾生得可愛樂能調伏行,調伏眾生無有休息。願一切眾生得諸菩薩甚可愛樂無盡辯才演說諸法。願一切眾生於不可說不可說劫,住於一切可樂世界,教化眾生,心無厭倦。願一切眾生以無量方便,普能悟入甚可愛樂諸佛法門。願一切眾生得可愛樂無礙方便,知一切法無有根本。願一切眾生得可愛樂離貪慾際,知一切法畢竟無二,斷一切障。願一切眾生得可愛樂離貪慾際,知一切法平等真實。願一切眾生具足成滿一切菩薩甚可愛樂無戲論法。願一切眾生得金剛藏精進之心,成可愛樂一切智道。願一切眾生具可愛樂無礙善根,摧伏一切煩惱怨敵。願一切眾生得可愛樂一切智門,普於世間現成正覺。’“佛子,菩薩摩訶薩修習如是諸善根時,得智慧明,為善知識之所攝受,如來慧日明照其心,永滅痴冥;勤修正法,入諸智業,善學智地,流布善根,充滿法界,以智回向;盡諸菩薩善根源底,以智深入大方便海,成就無量廣大善根。“佛子,菩薩摩訶薩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謂:‘不著世間,不取眾生;其心清淨,無所依止;正念諸法,離分別見;不捨一切佛自在慧,不違三世一切諸佛正回向門;隨順一切平等正法,不壞如來真實之相,等觀三世無眾生相;善順佛道,善說於法,深了其義,入最勝地,悟真實法,智慧圓滿,信樂堅固;雖善修正業而知業性空,了一切法皆如幻化,知一切法無有自性;觀一切義及種種行,隨世言說而無所著;除滅一切執著因緣,知如實理,觀諸法性皆悉寂滅,了一切法同一實相,知諸法相不相違背;與諸菩薩而共同止,修行其道,善攝眾生,入去、來、今一切菩薩回向之門;於諸佛法心無驚怖,以無量心令諸眾生普得清淨;於十方世界不起執取我、我所心,於諸世間無所分別;於一切境界不生染著,勤修一切出世間法;於諸世間無取無依,於深妙道正見牢固,離諸妄見,了真實法。譬如真如,遍一切處,無有邊際;善根回向亦復如是,遍一切處,無有邊際。譬如真如,真實為性;善根回向亦復如是,了一切法真實為性。譬如真如,恆守本性,無有改變;善根回向亦復如是,守其本性,始終不改。譬如真如,以一切法無性為性;善根回向亦復如是,了一切法無性為性。譬如真如,無相為相;善根回向亦復如是,了一切法無相為相。譬如真如,若有得者,終無退轉;善根回向亦復如是,若有得者,於諸佛法,永不退轉。譬如真如,一切諸佛之所行處;善根回向亦復如是,一切如來所行之處。譬如真如,離境界相而為境界;善根回向亦復如是,離境界相而為三世一切諸佛圓滿境界。譬如真如,能有安立;善根回向亦復如是,悉能安立一切眾生。譬如真如,性常隨順;善根回向亦復如是,盡未來劫,隨順不斷。譬如真如,無能測量;善根回向亦復如是,等虛空界,盡眾生心,無能測量。譬如真如,充滿一切;善根回向亦復如是,一剎那中普周法界。譬如真如,常住無盡;善根回向亦復如是,究竟無盡。譬如真如,無有比對;善根回向亦復如是,普能圓滿一切佛法,無有比對。譬如真如,體性堅固;善根回向亦復如是,體性堅固,非諸惑惱之所能沮。譬如真如,不可破壞;善根回向亦復如是,一切眾生不能損壞。譬如真如,照明為體;善根回向亦復如是,以普照明而為其性。譬如真如,無所不在;善根回向亦復如是,於一切處悉無不在。譬如真如,遍一切時;善根回向亦復如是,遍一切時。譬如真如,性常清淨;善根回向亦復如是,住於世間而體清淨。譬如真如,於法無礙;善根回向亦復如是,周行一切而無所礙。譬如真如,為眾法眼;善根回向亦復如是,能為一切眾生作眼。譬如真如,性無勞倦;善根回向亦復如是,修行一切菩薩諸行恆無勞倦。譬如真如,體性甚深;善根回向亦復如是,其性甚深。譬如真如,無有一物;善根回向亦復如是,了知其性無有一物。譬如真如,性非出現;善根回向亦復如是,其體微妙,難可得見。譬如真如,離眾垢翳;善根回向亦復如是,慧眼清淨,離諸痴翳。譬如真如,性無與等;善根回向亦復如是,成就一切諸菩薩行最上無等。譬如真如,體性寂靜;善根回向亦復如是,善能隨順寂靜之法。譬如真如,無有根本;善根回向亦復如是,能入一切無根本法。譬如真如,體性無邊;善根回向亦復如是,淨諸眾生,其數無邊。譬如真如,體性無著;善根回向亦復如是,畢竟遠離一切諸著。譬如真如,無有障礙;善根回向亦復如是,除滅一切世間障礙。譬如真如,非世所行;善根回向亦復如是,非諸世間之所能行。譬如真如,體性無住;善根回向亦復如是,一切生死皆非所住。譬如真如,性無所作;善根回向亦復如是,一切所作悉皆舍離。譬如真如,體性安住;善根回向亦復如是,安住真實。譬如真如,與一切法而共相應;善根回向亦復如是,與諸菩薩聽聞修習而共相應。譬如真如,一切法中,性常平等;善根回向亦復如是,於諸世間修平等行。譬如真如,不離諸法;善根回向亦復如是,盡未來際不捨世間。譬如真如,一切法中,畢竟無盡;善根回向亦復如是,於諸眾生回向無盡。譬如真如,與一切法無有相違;善根回向亦復如是,不違三世一切佛法。譬如真如,普攝諸法;善根回向亦復如是,盡攝一切眾生善根。譬如真如,與一切法同其體性;善根回向亦復如是,與三世佛同一體性。譬如真如,與一切法不相舍離;善根回向亦復如是,攝持一切世、出世法。譬如真如,無能映蔽;善根回向亦復如是,一切世間無能映蔽。譬如真如,不可動搖;善根回向亦復如是,一切魔業無能動搖。譬如真如,性無垢濁;善根回向亦復如是,修菩薩行無有垢濁。譬如真如,無有變易;善根回向亦復如是,愍念眾生,心無變易。譬如真如,不可窮盡;善根回向亦復如是,非諸世法所能窮盡。譬如真如,性常覺悟;善根回向亦復如是,普能覺悟一切諸法。譬如真如,不可失壞;善根回向亦復如是,於諸眾生起勝志願,永不失壞。譬如真如,能大照明;善根回向亦復如是,以大智光照諸世間。譬如真如,不可言說;善根回向亦復如是,一切言語所不可說。譬如真如,持諸世間;善根回向亦復如是,能持一切菩薩諸行。譬如真如,隨世言說;善根回向亦復如是,隨順一切智慧言說。譬如真如,遍一切法;善根回向亦復如是,遍於十方一切佛剎,現大神通,成等正覺。譬如真如,無有分別;善根回向亦復如是,於諸世間,無所分別。譬如真如,遍一切身;善根回向亦復如是,遍十方剎無量身中。譬如真如,體性無生;善根回向亦復如是,方便示生而無所生。譬如真如,無所不在;善根回向亦復如是,十方三世諸佛土中,普現神通而無不在。譬如真如,遍在於夜;善根回向亦復如是,於一切夜,放大光明,施作佛事。譬如真如,遍在於晝;善根回向亦復如是,悉令一切在晝眾生,見佛神變,演不退輪,離垢清淨,無空過者。譬如真如,遍在半月及以一月;善根回向亦復如是,於諸世間次第時節,得善方便,於一念中知一切時。譬如真如,遍在年歲;善根回向亦復如是,住無量劫明了成熟,一切諸根皆令圓滿。譬如真如,遍成壞劫;善根回向亦復如是,住一切劫清淨無染,教化眾生鹹令清淨。譬如真如,盡未來際;善根回向亦復如是,盡未來際,修諸菩薩清淨妙行,成滿大願無有退轉。譬如真如,遍住三世;善根回向亦復如是,令諸眾生於一剎那見三世佛,未曾一念而有舍離。譬如真如,遍一切處;善根回向亦復如是,超出三界,周遍一切,悉得自在。譬如真如,住有無法;善根回向亦復如是,了達一切有無之法畢竟清淨。譬如真如,體性清淨;善根回向亦復如是,能以方便集助道法,淨治一切諸菩薩行。譬如真如,體性明潔;善根回向亦復如是,令諸菩薩悉得三昧明潔之心。譬如真如,體性無垢;善根回向亦復如是,遠離諸垢,滿足一切諸清淨意。譬如真如,無我、我所;善根回向亦復如是,以無我、我所清淨之心,充滿十方諸佛國土。譬如真如,體性平等;善根回向亦復如是,獲得平等一切智智,照了諸法,離諸痴翳。譬如真如,超諸數量;善根回向亦復如是,與超數量一切智乘大力法藏而同止住,興遍十方一切世界廣大法雲。譬如真如,平等安住;善根回向亦復如是,發生一切諸菩薩行,平等住於一切智道。譬如真如,遍住一切諸眾生界;善根回向亦復如是,滿足無礙一切種智,於眾生界悉現在前。譬如真如,無有分別,普住一切音聲智中;善根回向亦復如是,具足一切諸言音智,能普示現種種言音,開示眾生。譬如真如,永離世間;善根回向亦復如是,普使眾生永出世間。譬如真如,體性廣大;善根回向亦復如是,悉能受持去、來、今世廣大佛法,恆不忘失,勤修一切菩薩諸行。譬如真如,無有間息;善根回向亦復如是,為欲安處一切眾生於大智地,於一切劫修菩薩行無有間息。譬如真如,體性寬廣,遍一切法;善根回向亦復如是,淨念無礙,普攝一切寬廣法門。譬如真如,遍攝群品;善根回向亦復如是,證得無量品類之智,修諸菩薩真實妙行。譬如真如,無所取著;善根回向亦復如是,於一切法皆無所取,除滅一切世間取著,普令清淨。譬如真如,體性不動;善根回向亦復如是,安住普賢圓滿行願,畢竟不動。譬如真如,是佛境界;善根回向亦復如是,令諸眾生滿足一切大智境界,滅煩惱境悉令清淨。譬如真如,無能制伏;善根回向亦復如是,不為一切眾魔事業、外道邪論之所制伏。譬如真如,非是可修,非不可修;善根回向亦復如是,舍離一切妄想取著,於修、不修無所分別。譬如真如,無有退舍;善根回向亦復如是,常見諸佛,發菩提心,大誓莊嚴,永無退舍。譬如真如,普攝一切世間言音;善根回向亦復如是,能得一切差別言音神通智慧,普發一切種種言詞。譬如真如,於一切法無所希求;善根回向亦復如是,令諸眾生乘普賢乘而得出離,於一切法無所貪求。譬如真如,住一切地;善根回向亦復如是,令一切眾生舍世間地,住智慧地,以普賢行而自莊嚴。譬如真如,無有斷絕;善根回向亦復如是,於一切法得無所畏,隨其類音,處處演說,無有斷絕。譬如真如,舍離諸漏;善根回向亦復如是,令一切眾生成就法智,了達於法,圓滿菩提無漏功德。譬如真如,無有少法而能壞亂,令其少分非是覺悟;善根回向亦復如是,普令開悟一切諸法,其心無量遍周法界。譬如真如,過去非始,未來非末,現在非異;善根回向亦復如是,為一切眾生新新恆起菩提心愿,普使清淨,永離生死。譬如真如,於三世中無所分別;善根回向亦復如是,現在念念心常覺悟,過去、未來皆悉清淨。譬如真如,成就一切諸佛菩薩;善根回向亦復如是,發起一切大願方便,成就諸佛廣大智慧。譬如真如,究竟清淨,不與一切諸煩惱俱;善根回向亦復如是,能滅一切眾生煩惱,圓滿一切清淨智慧。’“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回向時,得一切佛剎平等,普嚴淨一切世界故;得一切眾生平等,普為轉無礙法輪故;得一切菩薩平等,普出生一切智願故;得一切諸佛平等,觀察諸佛體無二故;得一切法平等,普知諸法性無易故;得一切世間平等,以方便智善解一切語言道故;得一切菩薩行平等,隨種種善根盡回向故;得一切時平等,勤修佛事,於一切時無斷絕故;得一切業果平等,於世、出世所有善根皆無染著,鹹究竟故;得一切佛自在神通平等,隨順世間現佛事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八真如相回向。菩薩摩訶薩住此回向,證得無量清淨法門,能為如來大師子吼,自在無畏;以善方便,教化成就無量菩薩,於一切時未曾休息;得佛無量圓滿之身,一身充遍一切世界;得佛無量圓滿音聲,一音開悟一切眾生;得佛無量圓滿之力,一毛孔中普能容納一切國土;得佛無量圓滿神通,置諸眾生於一塵中;得佛無量圓滿解脫,於一眾生身示現一切諸佛境界,成等正覺;得佛無量圓滿三昧,一三昧中普能示現一切三昧;得佛無量圓滿辯才,說一句法,窮未來際而不可盡,悉除一切眾生疑惑;得佛無量圓滿眾生,具佛十力,盡眾生界示成正覺。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以一切善根順真如相回向。”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菩薩志樂常安住,正念堅固離痴惑,其心善軟恆清涼,積集無邊功德行。菩薩謙順無違逆,所有志願悉清淨,已得智慧大光明,善能照了一切業。菩薩思惟業廣大,種種差別甚希有,決意修行無退轉,以此饒益諸群生。諸業差別無量種,菩薩一切勤修習,隨順眾生不違意,普令心淨生歡喜。已升調御人尊地,離諸熱惱心無礙,於法於義悉善知,為利群生轉勤習。菩薩所修眾善行,無量無數種種別,於彼一切分別知,為利群生故回向。以妙智慧恆觀察,究竟廣大真實理,斷諸有處悉無餘,如彼真如善回向。譬如真如遍一切,如是普攝諸世間,菩薩以此心回向,悉令眾生無所著。菩薩願力遍一切,譬如真如無不在,若見不見念悉周,悉以功德而回向。夜中隨住晝亦住,半月一月亦隨住,若年若劫悉住中,真如如是行亦然。所有三世及剎土,一切眾生與諸法,悉住其中無所住,以如是行而回向。譬如真如本自性,菩薩如是發大心,真如所在無不在,以如是行而回向。譬如真如本自性,其中未曾有一法,不得自性是真性,以如是業而回向。如真如相業亦爾,如真如性業亦爾,如真如性本真實,業亦如是同真如。譬如真如無邊際,業亦如是無有邊,而於其中無縛著,是故此業得清淨。如是聰慧真佛子,志願堅固不動搖,以其智力善通達,入於諸佛方便藏。覺悟法王真實法,於中無著亦無縛,如是自在心無礙,未曾見有一法起。如來法身所作業,一切世間如彼相,說諸法相皆無相,知如是相是知法。菩薩住是不思議,於中思議不可盡,入此不可思議處,思與非思皆寂滅。如是思惟諸法性,了達一切業差別,所有我執皆除滅,住於功德無能動。菩薩一切業果報,悉為無盡智所印,如是無儘自性盡,是故無盡方便滅。菩薩觀心不在外,亦復不得在於內,知其心性無所有,我法皆離永寂滅。彼諸佛子如是知,一切法性常空寂,無有一法能造作,同於諸佛悟無我。了知一切諸世間,悉與真如性相等,見是不可思議相,是則能知無相法。若能住是甚深法,常樂修行菩薩行,為欲利益諸群生,大誓莊嚴無退轉。是則超過於世間,不起生死妄分別,了達其心如幻化,勤修眾行度群生。菩薩正念觀世間,一切皆從業緣得,為欲救度修諸行,普攝三界無遺者。了知眾生種種異,悉是想行所分別,於此觀察悉明了,而不坏於諸法性。智者了知諸佛法,以如是行而回向,哀愍一切諸眾生,令於實法正思惟。

本品講的是十回向品之八,名為真如相回向。在本品的後面,講說“真如”的體性、法相、力用,講得非常鮮明,藉此,可以加深我們對“真如”的認識。現在,我們先來學習一下這個真如的知識。關於這個真如,大乘起信論的相關內容是這樣來描寫的:

顯示正義者,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云何為二?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此義云何?以是二門不相離故。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無有相,謂言說之極,因言遣言。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問曰:若如是義者,諸眾生等,云何隨順而能得入?答曰:若知一切法,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亦無能念可念,是名隨順。若離於念,名為得入。複次,此真如者,依言說分別,有二種義。云何為二?一者、如實空,以能究竟顯實故;二者、如實不空,以有自體具足無漏性功德故。所言空者,從本已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謂離一切法差別之相,以無虛妄心念故。當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異俱相。乃至總說,依一切眾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別,皆不相應,故說為空。若離妄心,實無可空故。所言不空者,已顯法體空無妄故,即是真心;常恆不變,淨法滿足,則名不空。亦無有相可取,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

這個真如,佛教詞典則解說如下(我認為有不妥當不明確不準確的地方,有改動。對於其他名相的解釋,也是如此。):

真如,是指法界萬有的真實性,或本來的狀態,也是法界的真理。徹悟真如之理,即是如來。

宇宙萬有之實性,名為真如,諸家對於此點大體認識一致,然而有關真如本身,則有異說。如地論家立第八阿賴耶識為真如,攝論家更立第九阿摩羅識,說俱是自性清淨心,即是真如,而其真如為受熏之體。若唯識家,則立生滅的第八阿賴耶識而說一切諸法的開展,說真如是二空所顯之理,為諸法所依之實性,凝寂湛然,超絕能熏、所熏之境域,為不生、不滅、不變、恆常之無為法。這就是所謂的‘真如凝然,不作諸法’之說。此時,‘真’是真實、非虛妄的意思,‘如’是如常、無變易的意思。‘真’簡別於有漏,‘如’簡別於無漏有為。又‘真’簡別於遍計所執,‘如’簡別於依他起性。

另外,真如緣起家認為,真如並非冥頑無知之死物,若遇無明妄緣,則真如舉體起動而成生滅萬法。雖成生滅萬法,但無傷真如之體。恰如風吹水而成波,雖成波而無損水之本身。因此,解釋真如時,不變為‘真’,隨緣為‘如’。由不變之義,故真如與有為法非一。由隨緣之義,故與有為法非異。相對於此真如緣起家所說,唯識家僅以‘不變’一義解釋真如。

以上所說,雖然對於真如所設立的名相各異,解說也不相同,這都是對同一座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造成的,都是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解說真如。如本品中也運用了這種解說方法。

佛法學修的最高目標,就是圓滿滅除生滅妄法,證入真如法界,一真一切真,一如一切如。所以,就世間的語言表達形式來說,真如之說,是居於佛法的最高峰,如同世間的珠穆朗瑪峰的最高頂峰一樣。所以,只要明白了真如的真正意思,就理解了佛法當中最奧秘最高深最頂峰的知識,以世間語言形式表達的“解行相應”當中的“解”,到此就走到了盡頭,就到此為止了。這是只就即言真如而說的,不是針對離言真如來說的,在本品的解說中,我們所作的解說,只限於即言真如,不針對離言真如。

本來,佛教導人們的學修,是要講求一定的次第而循序漸進的,可是現在的佛教,卻出現了不正常的情況,許許多多的學佛人,趨入不正常的“秘密心態”當中,陷入所謂秘密的困境而無以自拔,產生了不該產生的不良後果。原先我打算按部就班地和大家一起學習佛法,可是看到現在這種情況,又於心不忍,由於這個原因,我想把佛法的最高的知識,提前揭示出來,讓人們能對之有正確的理解,產生真實無誤的正見,讓學佛的人清醒明白地“隨法而轉”,不去盲目性的“隨人所轉”,讓與我有緣的、見到這個文章的學佛之人避險就安。

真如和涅磐,只是異詞而同義,都是針對我們的自性真心的實相而言的。真如即是涅磐,涅磐寂靜是佛教的法印之一,所以明白涅磐的真義,是極為重要的。現在我們再來看看佛教詞典對於他的解釋:

[涅槃的語義及其內容]涅槃原是印度語,具稱涅槃那,也被譯做泥洹或抳縛南。他的意義,是包括了滅、寂、寂滅、寂靜、滅度,而玄奘譯為圓寂。在印度的原語套用上,是指火的熄滅或風的吹散,如燈火熄滅了稱為‘燈焰涅槃’(見《俱舍論》卷六)。但印度其他宗教很早就採用此詞做為最高的理想境界,如《大毗婆沙論》中,列舉異教五種現法涅槃論,即以現世五欲的快樂與得四禪定為涅槃;此外也見於婆羅門教,以修持達到梵我合一或死後生到梵天,稱為‘梵涅槃’;可知‘涅槃’不是佛教專有的名詞。唯‘涅槃’這名詞一出現在佛教經典上來,便給它以新的內容,到現在差不多變成佛教特有而莊嚴的名詞了。

有人以為死即是涅槃,這是錯誤的。《勝鬘經》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即是涅槃’;如果死就是涅槃的話,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成道、證涅槃應是死在成道的時候了,可是菩提樹下證涅槃時與死是無關的。菩提之與涅槃,原如光之照物,是同時而沒有先後,故涅槃不應指為死;在嚴格的譯師稱聖者之死是譯做‘般涅槃’,般是‘全無殘餘’的意思,故般涅槃的意義,是近於阿羅漢最後身心俱滅的無餘涅槃,顯然是和佛陀在菩提樹下或聲聞人現生所證得的‘現法涅槃’有所區別。把死叫做涅槃,是有傷害這個莊嚴的名稱的。

涅槃具有‘滅’義,指的是消滅煩惱災患,《雜阿含經》卷十八說︰‘貪慾永盡,嗔恚永盡,愚痴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槃。’《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五中,以‘無苦義’名涅槃。這說明滅是以消滅煩惱與苦為義;煩惱與苦消滅,就會出現寂靜、安穩、快樂的境界。小乘的、大乘的兩種涅槃經,都非常重視‘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一首偈,寂滅的法喜充滿的生活,不僅是小乘聲聞也是大乘菩薩精神生活營養上所必需的東西。唯小乘聲聞與大乘菩薩的智力有所不同,在寂滅的含義上也有很大的差別,也即是涅槃的內容上劃分消極的與積極的鮮明升線。如《俱舍論》卷六引燈焰涅槃,喻佛陀所證的涅槃‘心解脫亦爾’,並說︰‘如燈涅槃,唯燈焰謝無別有物,如是世尊心得解脫,唯諸蘊滅,更無所有’;但在大乘《涅槃經》卷六中,則否定這種說法,說︰‘若言如來入於涅槃如薪盡火滅,名不了義,若言如來入法性者,是名了義’;卷四並說︰‘若油盡已,明亦俱盡,其明滅者喻煩惱滅,明雖滅盡,燈爐猶存;如來亦爾,煩惱雖滅,法身常存。’因為小乘聲聞唯了知緣生法的無常、苦的法相,體達我空得我空智,滅苦滅煩惱滅業,體現了緣生法上的我空理,但執著緣生法的法體是實有,畏懼生死,厭離眾生,耽著寂滅理為涅槃,結果是灰身滅智墮入頑空中去了,對人生社會缺乏積極的精神。大乘菩薩是根據佛陀的菩提涅槃,了知緣生法的無常、苦的法性;體達我法皆空得我空法空的二空智,了達苦即法身,煩惱即菩提,業即解脫,無苦無煩惱無業可滅,體現緣生法的中道實相,故能不厭生死,不欣涅槃,但為饒益眾生,廣作佛事,故於人生社會是發揮了積極的精神。以談涅槃為中心的大乘《般涅槃經》,說涅槃具足法身、般若、解脫的三德,具足常、樂、我、淨的四德,具足常、恆、安、清涼、不老、不死、無垢、快樂如甜酥之具八味的八德;於是涅槃之體已不落於寂滅的頑空,而涅槃是以實相或法身為體,起有生命的無窮盡的作用了。清涼釋涅槃──圓寂之義說︰‘義充法界,德備塵沙曰圓;體窮真理,妙絕相累曰寂’(《華嚴經疏演義鈔》卷五十二)。表達出涅槃是具有多么豐富的內容。

[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的涅槃]四諦、十二因緣是佛教緣生論的基本論據,他是闡示出‘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時彼無,此滅故彼滅’的辯證的原則性理論,而後來發展為大乘小乘論部的各種緣起論。但佛陀的緣生論也不只是停止在認識的理論上,小乘佛教通過緣生論的觀點,總結出諸法無常、諸行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做為佛法理論與實踐的鑑定;大乘佛教通過緣生論的觀點,總結出諸法一實相印,做為佛法理論與實踐的鑑定。寂靜,是小乘涅槃之體,大乘的涅槃之體則是實相,然而客觀緣生法的生、異、滅的規律,是法爾如是,平等普遍,唯由小乘人與大乘人的根性上的差別,主觀智力的淺深,使所證之涅槃也有所不同。小乘聲聞,是停留在緣生法的現象生滅無常相上而起畏懼,但求自我個人的灰身泯智以求寂滅;大乘菩薩透過緣生法的現象掌握到他的真實相,把法爾的生異滅相統一於變者不變的規律性中,了知無生死可出,無涅槃可證,世間與出世間不二,染污與清淨不二,眾生與諸佛不二,同一實相印之所印故。

由於小乘聲聞以滅盡生死為涅槃,在解脫輪迴生死到生死滅盡的涅槃過程中,分涅槃為兩個階段︰一是有餘依涅槃,二是無餘依涅槃。前者是以我空智斬斷生死輪迴的牽引鏈索──煩惱與業,心得寂滅曰涅槃,但這個由過去有漏業力所牽引的肉體尚未消滅,殘餘之身依然還在,名為有餘依涅槃;到了這個殘餘的軀體也死亡,身心俱歸寂滅,未來的生死永滅,名為無餘依涅槃。在阿含經典中說明聲聞兩種涅槃的頗多,但以《本事經》卷三說得最簡要,現節錄經文如︰

‘涅槃界略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有餘依涅槃界,二者無餘依涅槃界。云何名為有餘依涅槃界?謂諸苾芻(與比丘同)得阿羅漢,諸漏已盡,(中略)宿行為緣,所感諸根,猶相續住。雖成諸根現觸種種好醜境界,而能厭舍,無所執著,(中略)乃至其身相續住世,未般涅槃。常為天人瞻仰禮拜,恭敬供養。是名有餘依涅槃界。云何名為無餘依涅槃界?謂諸苾芻得阿羅漢,諸漏已盡,(中略)彼於今時,一切所受無引因故,不復希望,皆永盡滅,畢竟寂靜,究竟清涼,隱沒不現。惟由清淨無戲論體,(中略)不可謂有,不可謂無,不可謂彼亦有亦無,不可謂彼非有非無。’

經文指出兩種涅槃,都是以‘諸漏已盡’的寂滅為體。但前者諸根的身依還存在,飢時要吃,寒時要穿,四大不調時也要發生疾病;唯由於煩惱之漏已盡,六根門頭所反映的種種好醜境界,只是可厭棄的法有的擾擾之相,更不會起執著愛憎之心,這正是顯出現證涅槃的境界;可是殘餘的身依尚存在,故稱‘未般涅槃’,所謂‘子縛已斷,果縛猶存’,名為有餘依涅槃。至於無餘依涅槃與前者所區別的,是在‘彼於今時’壽命已盡,肉體消滅,現在的身受心受的牽引因已斷,對於未來更‘不復希望,皆永盡滅’,達到了灰身泯識的境界,名為無餘依涅槃。《成實論》卷十三說︰‘得有餘泥泹,則垢心滅;得無餘泥洹,則無垢心滅。’這樣的無餘依涅槃,是身、心、意、識都滅的境界。雖然《本事經》指出,無餘依涅槃界不是完全歸之於無有,尚有個‘清淨無戲體’存在,而這個清淨無戲體畢竟是什麼狀態的?卻用遮詮的表現法,‘不可謂有,(中略)不可謂彼非有非無’。在《大般涅槃經》卷四中,也有形容無餘依涅槃境界說︰‘譬如熱鐵,槌打星流,散已尋滅,莫知所在;得正解脫,亦復如是︰己度淫慾,諸有淤泥,得無動處,不知所至。’但是要知道佛教運用的語言,是愛用遮詮的表現法,愛用非、無、滅、空等字眼,從否定的反面來肯定他的正面;阿羅漢無餘依涅槃的清淨無戲論體,絕不是等於龜毛兔角畢竟虛無的東西;因為涅槃的境界不屬於理論的問題,而是唯實證體驗方能知悉的真如境界。因為阿羅漢以我空智證入涅槃的境界,一方面解脫了由煩惱、業所招的有漏生命,同時也就是得到非煩惱、業的無漏生命。可是這無漏生命──清淨無戲論體,已超越過煩惱、業的意識所能認識或經驗的境界。《中阿含》二一0經說,苦樂以不苦不樂為對,不苦不樂以無明為對,無明以明對,明對涅槃,涅槃則無對。也即是《俱舍論》卷六說的︰‘此極寂靜,此極美妙。謂舍諸依及一切愛,盡離染滅名為涅槃。’昔跋迦梨比丘死,佛說他因為已證入無餘依涅槃,惡魔已不能再找到他所往之處了;也是證明這個無對的道理和事實。

在聲聞乘二種涅槃中,主要的是現證的有餘依涅槃,而無餘依涅槃不過是到了殘餘的身依灰盡──死,加上一個名稱罷了。所以死,畢竟無關緊要的,‘寂滅為樂’的境界是要求在生前證得的,南傳巴利語藏經的《如是語》(即漢譯的《本事經》)上座偈有︰‘實極安樂,佛說涅槃;無貪無愁,安隱苦滅。’以及‘我依安樂,得此安樂’的飽餐法味的真如境界。

但聲聞人所證的涅槃,畢竟是個人享受的法味與安樂的境界;對詮釋涅槃實相用語方面,也多屬遮詮,對人生社會缺乏積極的意義。到了大乘佛教,對於詮釋涅槃問題上的用語,遮詮與表詮並用,而表詮的表現法運用更廣。因為大乘佛教的生命源泉的般若智,是從空到不空;空,就是對緣生法上空去有見、無見,空去生死見、涅槃見,空去眾生見、佛陀見,統一於不二的一實相印,‘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資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的不空的肯定。於是說涅槃時無一法不是涅槃,涅槃即實相故,生死即涅槃故。覺悟這個道理,就是成佛證涅槃;不覺悟這個道理,就是凡夫落生死,但雖落於生死的凡夫,這個法爾道理並沒有失去。在凡夫不失分上,《十地經論》稱之為‘性淨涅槃’,《三無性論》名之為‘本有’;在佛陀覺悟分上,《十地經論》稱之為‘方便淨涅槃’,《三無性論》名之為‘始有’。《成唯識論》說四種涅槃中稱本有的為‘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稱始有的為‘無住處涅槃’。論文中,解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說︰‘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聖者自內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解釋無住處涅槃說︰‘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依據以上的論典,自性清淨涅槃,是指‘佛如、眾生如’的法爾真實如是之理,可是未覺悟的凡夫畢竟不能稱為佛陀,好像地下未被開發的礦藏,雖然是財富,但還不能為人民所享用,天台家稱之為未有莊嚴過的素法身,到了證得無住處涅槃,才能親自受用涅槃的境界,發起無窮的妙用,好像已開發的礦藏,成為人民生活中的實有財富,真正得到享受,天台家稱之為莊嚴了的法身。前者是屬於理論的,是指出實踐的方向;後者是實踐中的現實,充實了證實了涅槃的理論。故涅槃論到了大乘佛教,才有了真實的著落,表現出富有朝氣的積極精神,像‘大悲般若常所輔翼’,‘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的明確而生動的語句,掃除了小乘佛教關於涅槃遮詮表現法的那種暗昧的氣氛。

[大乘佛教的涅槃是生活實踐的深刻契證]

一個人要走遠路時,為保護兩足,是把道路上鋪滿皮革呢?還是只要兩足穿上革靴呢?佛陀教人的方法是叫穿上革靴。證入無住處涅槃的智慧,就是穿上革靴,兩足便能走任何不平的生死道路。《大智度論》卷九十六說︰‘一切法不可盡壞,但離其邪憶想,一切法自離。’故涅槃之寂滅,是轉變義,即轉變邪識妄想而成為般若智,則一切法皆是實相,生死險道頓成涅槃的坦途。《大乘入楞伽經》卷二說︰‘非於生死外有涅槃,非於涅槃外有生死;生相涅槃無相違相。如生死涅槃,一切法亦如是,是名無二相。’《思益梵天問經》說︰‘當知佛不令眾生出生死,入涅槃;但為度妄想分別生死涅槃二相者耳;此中實無度生死至涅槃者。所以者何?諸法平等,無有往來,無出生死,無入涅槃。’

我們比較完整地明白了真如和涅磐的意義之後,現在來進入正題。現在的學佛人中,不明“秘密”的底細,受探玄求密心理的影響,進入“秘密誤區”的學佛之人實在不少。本來,密法也是佛度眾生的一種方便法門,在佛教的律教禪密淨五大宗里,密宗也是其中的一大宗派,這本來無可厚非,沒有什麼值得爭議的地方。對於佛菩薩的聖者境界來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諸法相通而法法圓融,本來彼此之間沒有任何矛盾可言,對於不同的宗派來說也是如此。然而,每一個宗派都有每一個宗派的特點,這種特點對於特定時空中的凡俗眾生來說,是有其利弊存在的。度化特定時空當中的凡俗眾生,也要思惟考慮這種具體的某個宗派,對這些眾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教學教學,教育和學習是彼此相關的,老師和學生是彼此相關的,由於這種相互關係的存在,老師的教育對學生會有影響,用俗話說就是,跟著黑貓就學黑貓,跟著白貓就學白貓。有的人認為:哪個人跟哪個法門有緣,就學哪個法門好了。這種說法似乎沒有錯,可是仔細想來也不盡然。一切眾生包括人在內,生命個體都是業報的顯現,都有其產生之緣。可是我們也別忘記了,眾生雖然說有“過去之緣”,可是也有不可忽視的“現在之緣”。“ 哪個人跟哪個法門有緣,就學哪個法門好了”,這種只看見和承認“宿緣”,而完全忽略和輕視“現緣”,這種做法並不是完全可取的。佛教中說“命由心造”,但是同時還有一個“業由心轉”,所以我們不能完全順著過去的宿緣走,被過去的宿緣牢牢地牽著我們的鼻子走,我們還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藉助當今的現緣,來轉過去的宿業。所謂善自把握當下,而創造美好的未來。對於法門的修學也是如此,三十七道品的七覺支中有一個,叫做擇法覺支,就是叫我們在眾多的法門當中,於中好好思惟,選擇善法,修行善法,而不是叫我們在不明就裡的情況之下,盲目胡亂地就隨意選擇一個法門來盲修瞎煉,或者盲目瞎亂地別人說哪個法門好我就去學哪個法門,或者盲目瞎亂地以探密求玄的不正心態去選修某個法門。兵書上說,打仗也要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這個法則對於我們選擇實修法門來說,也是如此。佛教化人,是適人適機,是因材施教;我們選擇自己實修地法門,也要先把自己認識清楚,把自己的根性和所選的具體法門緊密結合起來,選擇適合自己根性的法門來修行,才能得到實際的效果和利益,才能保證實修的安全性和妥當性。

佛教現在給人的感覺,的確是相當的混亂,對於出現的矛盾,迴避是毫無用處的,迴避並不能解決矛盾。我們應當也只有採取的正確態度,是客觀地正視矛盾和面對矛盾,實事求是地觀察問題,實事求是地發現問題,實事求是地針對問題,實事求是地分析問題,實事求是地解決問題,不必諱莫如深。現在佛教方面已經突顯出來的比較大的問題,第一是顯密之間的問題,第二是說不正當法擾亂淨土法門的問題,第三是講演宣傳錯誤佛法的問題,第四是魔外破壞佛教正法的問題。

末學有時在網上和現實中,也接觸了一點當今佛教的一些人事,也了解一點其中的情況。也在網上了解一點佛教宗派之間的情況,從中發現顯密之間的矛盾比較大,甚至可以說是尖銳的。看到有些人過激的言辭,簡直是觸目驚心。在此首先聲明,本人只是一名佛的弟子,我本平素之人,自守素位而行,並不捲入任何宗派和任何人的打鬥罵陣的漩渦,只是如實地表明我個人的一點見解,雖然說法當中具有不可避免的傾向性,但是這種傾向性並不代表我參戰於其中,並不代表我對某某宗派或某某宗派的學佛人為敵,對我來說,只是把一切學佛人,當成是一家的親人,而所說的話,只是站在勸說者的立場上,對家中的親人進行勸說而已。

對於已經成就無上正覺的諸佛來說,一切圓滿光明,一切圓融無礙,他們雖然安住各自的自性真心清淨涅磐實相境界,而這個所安住的實相境界是一樣的。但是對於迷界的眾生來說,由於實際修行功德的不同,在所處的實際層次上,還是有高低上下的差別,這正如樓梯的階步,有高低上下一樣。舉例來說,比如對同一個人來講,在陸地上跑步,雖然有空氣的阻力,但是這個阻力畢竟不大,所以在陸地上跑的速度就非常快。但是這個人,一旦跳入水中,在水中游泳前進,這個水的阻力就比空氣的阻力要大得多,因此即使他奮力地游泳,也沒有在陸地上奔跑那么快。如果這個人的面前擋著一堵厚實的牆壁,那么他就根本沒有力量穿過去,而寸步難移。

現在我們來講說一下所謂秘密的含義。什麼叫做秘密呢?不知道的東西就是秘密,知道了就不是秘密了。釋迦牟尼佛為了引導眾生,分為幾個大的階段來教化眾生,這是合情合理的。比如人們對於世間知識的學習,也是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較少到知之較多,由淺入深地進行學習。佛教化眾生的出世間法,也是如此。天台智者大師把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教法,依時間的進展從整體上化分為五個時期,應該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對於世人學習世間知識,我們假定分為幼學、國小、中學、大學這幾個階段。所謂知識上的秘密,不懂就是秘密,懂了就不是秘密了。處在幼學的小兒,沒有學過國小的知識,因此國小的知識對於他來說就是秘密。同樣地,處在國小的小學生,沒有學過中學的知識,因此中學的知識對於他來說就是秘密。其他可以照此類推。一旦上了大學,自然以下的幼學、國小、中學的知識,對於大學生來說,都不是什麼秘密了。如果我們把學習佛法的知識,分為小乘、中乘、大乘、佛乘。如果把小乘視作幼學,把中乘視作國小,把大乘視作中學,把佛乘視作大學,同樣的道理,我們只要把佛乘的知識明白了,以下的小乘、中乘、大乘的知識自然瞭然無遺,一通百通。在這裡,我們只是打個比方,只是就佛法知識來說的,而沒有涉及到實證方面的事。

這個小乘、中乘、大乘、佛乘的秘密,我們也可以作這樣的比方。比如在一個山洞裡,在這個山洞裡連續開了四間屋子,每間屋子都安有一盞電燈。從外到內,第一間屋子比作小乘,第二間比作中乘,第三間比作大乘,第四間比作佛乘。在我們沒有學習佛法知識的時候,就象這四間沒有開電燈的屋子,每一間屋子都是黑暗的,每一間屋子裡面的情況,對於我們來說都是秘密。當我們學習了小乘知識,就相當於打開了第一間屋子的電燈,這間屋子的電燈拉亮之後,裡面所有的東西一清二楚,因此這第一間屋子對於我們來說就沒有什麼秘密可言了。但是當我們正處身在第一間屋子裡的時候,第二間屋子對於我們來說還是黑暗的,還是一個秘密。只有當我們不斷前進,進入第二間屋子,把它的電燈拉亮之後,裡面的東西才明白地顯現在我們的面前,因此這一間屋子對於我們來說也沒有什麼秘密可言了。其他的第三間第四間屋子,也是如此。佛教化人所設立的秘密,也是這個道理。

釋迦牟尼佛所傳的所有一切法,都是以大慈悲心為本,為了度眾生出生死而開出來的。不管是顯法,還是密法,都是如此。對於顯法來說,比如淨土法門,如是經,如是言,如是教,如是行,叫你按照如是方法去做,就可以得到如是之果,一切都明擺在白紙黑字上,如同日光明照天下,沒有什麼秘密可言,因此就令人想作弊也作不到弊。但是密法就不一樣了。這是為什麼呢?密者,密而不公之謂密故。本來顯密都是佛說,都是出自一佛之金口,而說的兩般法。既然一分為二,這不同之二必有差別,各人對顯密的認識不同,因此各有各的見解,也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但是從當今宣傳顯密的實況來看,存在著許多不合情理的說法。顯法顯而易見,可以照本宣科,但是密法就不一樣了,人為性的影響因素很大。現在宣傳密宗方面的,我看了一看,的確有些不妥當甚至是相當離譜的說法。

以藏地密宗來說,基本上的宣傳藏密的人,雖然在有些地方還是表明不要自贊毀他,但是在自己的實際言行上,卻把這個自贊毀他落實得頭頭是道。他們總是在宣揚密宗超過顯宗,密宗勝過顯宗;密法速度快是坐飛機,顯法速度慢是步行;密法超過淨土法,密法的地位在淨土法的地位之上,密法的層次在淨土法的層次之上。諸如此類的說法,可以說是遍地都是。這不是我在虛吹,請大家去看看他們的著作和實際的言說,就知道了。關於這個誰勝誰劣,誰高誰低,誰是誰非的問題,末學現在不作辯論,只是提醒大家去注意幾點。第一點,如果淨土念佛法門真的是劣小法門,釋迦牟尼佛自己也不會在經中宣說,留無量壽經乃至阿彌陀佛名號作末世眾生最後的救度。第二點,請大家好好看看經中之王的華嚴經,想一想這個經中之王為何在其中單獨提定念佛法門。第三點,如果要樹立對淨土念佛法門的正確認識,請大家去仔細看看,仔細想一想印光法師所作的《淨土決疑論》一文。第四點,從我們中國的歷史流程來看,我國的國家中心,不管是漢人統治,還是非漢人統治,都是處在漢地的,我國歷來的絕大多數人都是以漢人為主。我們要搞清楚,釋迦牟尼是已成佛,對於十方三世來說,他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我在想以他的大悲心,如果說他偏愛於人數不多的藏人,唯獨把無上佛法預留機緣到封閉的不利於廣傳佛法的藏地去,而置其他千千萬萬歷史長河中的苦難眾生於不顧,恐怕這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大悲心做得出來的。

密宗還有一個他們所謂的特別殊勝特別重要的說法,那就是所謂上師與其弟子之間口耳相傳的竅訣。不知道這是釋迦牟尼佛本身創立的這個方法,還是由藏人自創的從而沿襲下來的東西。說實話,這個口耳相傳的方法,說起來是把特別殊勝這個詞語加於其上盛讚他,可是這個傳承方法,卻給人提供了無限大的造假空間,因此這個方法有無限大的危險性。現在藏人到漢地傳法到處都是,真不知道這些藏人當中,究竟有多少人符合他們所說的上師的相應資格。也不知道在這么多的藏人法師當中,究竟有多少人是他們所說的連續不斷的清淨傳承者。

鑒於密宗本身所存在的弊端,以及他們顛倒的說法,以及他們不良的傳法活動,對整個佛教產生了不良的誤導和衝擊,末學以為,是到了應該掀壺揭蓋,露底朝天,揭密為顯,讓所謂的無上秘密大白於天下的時候了。密宗所說的無上的最頂峰的妙法,就是大圓滿。末學沒有深入性地學過密宗,不知道這個所謂的大圓滿法到底是個什麼樣子,所以不能對其有任何評判,現在,我只是站在顯宗的角度,而說即言表達式的如理佛法,看是否他們所說的無上大圓滿法,究竟超過顯宗的佛法沒有。我只是即言表達出來,而評判是非高下的工作,留給精通密宗大圓滿法的人去做,留給顯密圓融的人去做。

在佛法中,十二緣起是其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理論,是佛法的一個支柱性的法理之一。佛親自說過這個十二緣起的道理極其深奧,不是那么容易明白曉悟的。佛法講說我們的自性真心,怎么樣使正常的覺明發生顛倒,由真覺而起妄覺的過程,依於真如以無明為緣,由悟界轉為迷界,緣起迷界的一切生滅法,都是用這個十二緣起來說明的。不但苦因集起的流轉門是依據十二緣起來說明的,而且道由滅成的還滅門也是依據他來說明的,由此可見這個十二緣起的重要性。在十二緣起中,無明處於第一位,一切迷界的生滅流轉法,都是以無明為第一因、唯一因、總攝因、根本因,所以無明之病,是一切迷界眾生的第一病、唯一病、總攝病、根本病,其他所有一切病都是由無明病衍生髮展而形成的。所以,所有一切佛法,無一例外地都是為了對治這個無明病所開出方藥。如果把無明病徹底根除,那么其他所有一切病都藥到病除而毫無遺余。

因於無明而緣起的一切妄法,從大體上來說,有兩個大的方面,一個是由無明所緣起的染污法方面,一個是由無明所緣起的執著法方面。為了說明的方便,現在來建立四種涅磐,第一種是非究竟涅磐,第二種是究竟涅磐,第三種是本性淨涅磐,第四種是無住處涅磐。這四種涅磐之間的關係是:修行完全圓滿地達到本性淨涅磐和無住處涅磐,就是究竟涅磐;修行還沒有完全圓滿地達到本性淨涅磐和無住處涅磐,依此所得所稱的涅磐,就是非究竟涅磐。

上面已經說明,佛所建立的一切法,都是為了對治無明而建立的。因於無明之故,而緣起一切染污;因於無明之故,而緣起一切執著。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在語言的表達方式中,為了說明問題,總是需要建立彼此,而用彼此互相顯示。依於本性淨涅磐,說明顯示和對治無明之染污;依於無住處涅磐,說明顯示和對治無明之執著。因為無明的緣故,由於不明達本性淨涅磐即是實相,於本性淨涅磐的實相真心之中強作分別,由此虛妄緣起一切有為性的染污之法,這就是妄想染污之心的產生。因為無明的緣故,由於不明達本性淨涅磐即是實相,虛妄緣起一切有為性的染污之法,認為這種染污之法是實有的,並且維繫和保持這種染污心態,如同流水一樣遞進相續,進而緣起一切有為性的執著,這就是妄想執著之心的產生。

直接依本性淨涅磐和無住處涅磐修行的方法,就是佛法上徹底圓融的至高無上的大圓滿法。不論是顯宗和密宗,所說的究竟無極的無上妙法,都不能和這個說法相違背,違背這個說法的,即非最上究竟佛法。

直接依本性淨涅磐而修之法,即“凡所有相,皆是清淨;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其中“凡所有相,皆是清淨”,是道理;其中“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是依於此道理而作的相應事修方法。也可以換一種說法來表述這個事修方法,即是:“即相即是,即染即淨,無為直覺,直覺當下,不作方便,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其中的內容所包含的意義是,這個“即相即是,即染即淨,無為直覺,直覺當下,不作方便”,怎么樣“不作方便”呢?這個“不作方便”,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人們對於這個“不作方便”往往難以理解,我舉例子來說明。比如對於一張鉛筆畫來說,如果要保持他的原樣,就要求我們對之“不增不減”,不增之,不增加一筆,就是不在他上面增加一筆,增加一筆上去之後就不是原來的畫了;不減之,不減少一筆,就是不用橡皮擦抹去其中的一筆,抹去一筆之後也不是原來的畫了。這幅畫的原樣,比作我們本來清淨的自性真心,為了與我們自性真心的本來清淨面目相應,我們修行時,也要做到“不增不減”,增加一念,或者減少一念,都不是我們自性真心的本來面目了。我再舉個例子來說明,比如一個天平秤,他的左右兩邊盤子裡裝的東西重量相等,左盤和右盤本來都在同一個水平面上。為了保持他的原樣不變,我們就不能在其中一個盤上添加一個東西在裡面,也不能在其中一個盤上減少一個東西,否則這個天平就會產生失衡,輕的一邊就會翹起來,重的一邊就會沉下去,如此這般,就失去他本身的原樣了。

直接依無住處涅磐而修之法,即“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離一切相,心無所住”,其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道理;其中“離一切相,心無所住”,是依於此道理而作的相應事修方法。金剛經上說:“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對於這個道理,我還是用例子還說明。比如一個摩尼寶珠,他是無色透明的,因此就認為其中是清淨無相的。當我們用他去觀看紅色的時候,這個摩尼寶珠當中就顯現出紅色來了。如果我們把寶珠當中所顯現的紅色認定為實有的東西而執著的話,顯而易見地我們就犯了執著這個紅色的錯誤。因為這個寶珠當中本來是無色的,在他當中雖然顯現了紅色出來,但是在他當中其實是沒有紅色存在的。現在發明了一種變色的電燈出來,由一個電燈,可以連續不斷的循環往復地轉變不同的顏色出來,我們可以把其中的哪一種顏色,當作實有的東西而執著呢?一種都不能,因為這些所有轉變的顏色,都只是幻變的假有色相而已。如果我們執著其中的任何一種顏色不放,就是以假當真,執妄而行。修行方法,包括有為修法和無為修法。簡單地說,有為修法就是人為性的有造作行為的方法,無為修法就是沒有人為性的無造作行為的方法。我們“離一切相,心無所住”,為什麼最後就能回歸自性真心的清淨實相當中呢?我還是舉例子來說明。比如一棵原來靜止不動的小樹木,當沒有外力加於其上的時候,他就會一直保持這種靜止不動的狀態而不會改變。可是如果我們用手抓住這棵樹木不停地搖晃,一直不間斷地搖,那么他就會在這個不間歇力量的作用之下,他的身體就會不停地搖晃不休。要是我們突然把手鬆開了,把抓搖他的執著力量突然之間卸化撤除,那么這棵樹木搖了一會兒之後,最終會停止不動,而恢復原來的靜止不動的狀態。又比如,有一盤水,放在一個不動的地方,他裡面的水保持靜止,沒有一點波浪。我們找來一個電扇,打開電源開關,讓電扇的風對著這盤水吹,那么這個盤子裡原來靜止的水,就會在風吹力量的作用之下,不停地波動起來。而一旦我們斷開電源,風扇停止吹動,這個盤子裡的水不再受風吹,最終會漸漸地趨於平靜,而恢復原來的靜止不動的狀態。我們心中“離一切相,心無所住”,放下一切妄想執著,最終就會回歸清淨不動的實相心中,這個道理和上面所說的道理,都是一樣的。

直接依本性淨涅磐而修之法,和直接依無住處涅磐而修之法,這兩者之間雖然分為兩個方面的說法,而其實際是相通的。依本性淨涅磐而修,是“即法”,可以直斷染污而直回清淨真心實相。依無住處涅磐而修,是“離法”,可以直卸執著而直回清淨真心實相。這個即法,是偏向於體性方面來說的;這個離法,是偏向於道用方面來說的;這個即法和離法,都是為了說明問題而設立的相對方便之法。本性淨涅磐和無住處涅磐是統一的,本性淨涅磐就是不變,無住處涅磐就是隨緣。不變而隨緣,於清淨中無所住;隨緣而不變,於無所住中保持清淨。就象摩尼寶珠一樣,其中本自清淨無相,雖然清淨無相但是紅花來顯紅色,綠葉來顯綠色,無論來什麼物都顯什麼色,雖然其中本自清淨無有一相可得,而隨緣無所住地顯一切相,就是不離清淨不即所顯,就是不離不即。雖然顯現紅色而不滯於紅色,綠色來了依然照現不誤;雖然顯現綠色而不滯於綠色,黃色來了依然照現不誤;其他隨物顯色亦復如是,雖然隨緣無所住地顯一切相,而其中依然保持清淨而無有一相可得,就是不即所顯不離清淨,就是不即不離。不離不即,就是依於體性而顯其道用;不即不離,是指這個所顯道用,是依於體性的道用,沒有離開體性的道用。也就是體性和道用是統一的。隨順這個道理而去修行,就是我們自己的心中要清淨無住,無住清淨。如果實際修行真正成就了,則清淨便能無住,住無住中即清淨。

現在來說說具體的實修方法.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萬念可以會聚一念,一念可以代替萬念.只要我們心中聚神會神,先把無明所生五蘊泡沫集中起來,聚為一點無明泡沫,然後再把全部心力專注於這一點無明泡沫,用本性清淨之心力,運用直覺當下的方法,恆時照著這一點無明泡沫,久而久之,豁然之間照破這一點無明泡沫,即照見五蘊皆空.或者這樣來說明,依無為法,運用直覺的方法,無為直覺,直覺當下,即相即是,隨來隨照,誰來照誰,當下感覺哪一點,就用清淨心力覺照這一點, 當下知覺哪一點,就用清淨心力覺照這一點, 內心清淨,直覺無住,如此連續不斷的覺照下去,隨著功力的增強,由粗心照粗相,再由細心照細相,最後由清淨心,照破最細微的極細相,豁然之間照破幻有而直契真空,即照見五蘊皆空.

上面所說的道理,說穿了,實際上就是佛法中所說的般若道理。心經上說:“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金剛經上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依據般若的道理而作的解說,也是“真語、實語、如語、不誑語、不異語。”如果有哪個人,妄想還要以什麼所謂的無上妙法,企圖以之來推翻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乃至一切般若經的說法,對於這樣的人,恐怕唯有以佛說的“默然摒之”來對待他。以上對於即言無上佛法的表達,已達無上究竟,如果說違背這個說法,更有其他超乎其上的什麼說法,即非佛法。如果說還有其他超乎其上的什麼說法,那么這種說法連佛法都不是,還算得上什麼無上究竟佛法?

佛法有什麼秘密?三藏十二部都是在說明佛法,哪裡還有什麼秘密可言?所謂你把老師教的搞懂了就是你的,就沒有什麼秘密可言。沒有搞懂,就還是老師的,對你來說就是秘密。佛法上所說的秘密,也是一種應病與藥的方法。當你眼睛患病,被業障遮住了的時候,眼睛就看不見光明,所見一切都是秘密。當你眼睛醫治好了,業障消除之後,眼睛就能看見光明,一切大白於天下,就什麼秘密也沒有了。

順便還加說一句,淨土法門的念佛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由因及果,並不違背本性淨涅磐和無住處涅磐。

最後,再借用圓覺經上的經文來總結一下今天說的主要意思: “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磐及波羅密,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這個圓覺經也是屬於顯宗的經典之一,請大家好好去思考這句話吧!

以上所說,但依自解而實說,絕無貶密抬顯之意。但是依於現在時處末法的實際情況,為了更好地削弊增利,防止禍患於未然,提高和維護學佛人的安全性,所以提倡顯主密從,以顯宗為主,以密宗為從;以淨土宗為主導, 以密宗為輔助,形成淨主密次的大勢局面。無須遮言,倒是真的有這么一個想法的。

印光法師在<<淨土決疑論>>中說: “藥無貴賤,愈病者良。法無優劣,契機則妙。在昔之時,人根殊勝,知識如林,隨修一法,則皆可證道。即今之世,人根陋劣,知識希少,若舍淨土,則莫由解脫。”他又在另一篇文中開示說: “無論如何資格,必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又須注重淨土法門,以仗佛力比仗自力,其難易奚啻天地懸隔。近有一種專逞口解脫者,指念佛者為腐敗待死,祈勿被此種邪說所惑。當今之世,縱是已成正覺之古佛示現,決不另於敦倫盡分及注重淨土法門外,別有所提倡也。使達磨大師現於此時,亦當以仗佛力法門而為訓導。時節因緣,實為根本。違悖時節因緣,亦如冬葛夏裘、飢飲渴食,非唯無益,而又害之。”(印光法師文鈔, 復雲南王德周居士書二)即如世間的戰爭,也要隨著戰爭形勢的變化,而對其戰略戰術作相應的調整。識時務者為俊傑,佛法處在世間之中,要發揮他的正常的效用,也要隨順世間的時勢隨順世人的時性,順從世間的時勢順從世人的時性來辦事,才辦得好,所謂順之則昌盛,逆之則衰亡。

最後還羅嗦一句:佛法本一味,唯依眾生根性利鈍而有差別。若明底里,則無一切差別之相。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學習到這裡。

現在,我們來把今天學習的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願所有一切眾生,都結佛緣,都種善根,都入佛門受佛教化。願我們把學習的功德,回向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請大家和我一起,一起禮敬我們的大悲慈父阿彌陀佛。讓我們用至誠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三遍。

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點我打賞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