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果卿居士:修行人應該怎樣對待師長?


時間:2015/7/30 作者:清蓮

果卿居士:修行人應該怎樣對待師長?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相與已解父母怨竟。次復應解師長怨結。自大聖已還。體未圓極。至於無生法忍。猶為三相遷滅。在於如來。尚假苦言。令惡眾生。因茲悟道。而德明化物。猶現此辭。況復凡愚。理絕淨境。今善惡雜糅(音柔)。明白未分。豈能頓離三業之失。若聞所說。應當慚愧。師長恩德。深自悔責。不得驚疑。而懷惡念。

----《梁皇寶懺》

無生法忍:一切諸法無生無滅忍。真智慧安住於此理不動,叫作無生法忍。法忍,即慧性。

三相:一解脫相,生死之相;二離相,無涅槃之相;三滅相,生死涅槃已無相,其無相也無,即非有非無之中道。

三業:身口意所造之業。

上面已經解決了父母親眷的怨結,現在再來解決師長、善知識的怨結。自諸佛以下,都未能證得圓滿法身,等覺菩薩尚有最後一品生相無明,證得無生法忍的第八不動地菩薩大士,雖住無生法中,尚有生、異、滅三相的變易,所以還有變易生死,還需要佛的教導。到了如來的圓滿果地境界,也還需要靠苦口婆心的講經說法來使眾生憑之悟道。諸佛萬德莊嚴,教化眾生尚需要靠佛法的講說,我們這些愚昧凡夫遠離諸佛的淨境,善惡間雜、迷昧無知,怎么可能馬上斷除身口意三業的過失呢?這都顯示了師長的可貴。我們在身口意方面所造之業應深感慚愧,對師長恩德沒齒難忘,過去未聽教誨感到自責悔過,決不再懷疑,更不能對師長有不敬之意。

▲經言:雖復出家。猶未解脫。今雖出家。不得便言。無復諸惡。在俗之人。不得便言。都無其善。且置是事。如經所說。佛告大眾。汝當緣念師長之恩。父母雖復生育訓誨。而不能使離於三途。師長大慈。誘進童蒙。使得出家。稟受具戒。是即懷羅漢胎。生羅漢果。離生死苦。得涅槃樂。師長有此出世恩德。誰能上報。若能終身行道。止可自利。非報師恩。佛言。天下善友。莫過師長。

----《梁皇寶懺》

這裡幾段懺文都是以出家人的語氣來說的,不過對於在家人如何對待佛門善知識有同樣的啟示。

對於出家眾而言,雖然出了家卻還沒有解脫,不能說出家之人就沒有惡念、惡行,而在家人就沒什麼善念、善行了。這個暫且不提,經中說,佛告訴大眾,我們應該繫念師長(引導我們修學佛法的善知識) 的恩德,父母雖然養育教導了我們,卻不能使我們出離三惡道,而師長大慈大悲,從童蒙時期就循循善誘,使我們童真入道、受具足戒,就好比懷了羅漢胎,將來要證羅漢果,成菩薩成佛,遠離生死苦海,得到涅槃的大樂。師長的這種出世的恩德,有誰可以報答呢?若只是自修自利,不算報師恩,要像師長一樣弘法利生,以報師長教導引路之恩。佛說天下最好的善友,就是指導我們出離三界、將來成佛的老師。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如佛所說。師長有如此恩德。而未曾發念報師長恩。或復教誨。亦不信受。乃至粗言起於誹謗。橫生是非。使佛法衰落。如是等罪。何當免離三途。此之苦報。無人代者。及其捨命。樂去苦歸。神情慘惱。意用昏迷。六識不聰。五根喪敗。欲行足不能動。欲坐身不自立。假使欲聽法言。則耳無復所聞。欲視勝境。則眼無復所見。當如此時。共思今日禮懺。豈可復得。但有地獄。無量眾苦。如是苦報。自作自受。所以經言。愚痴自恃。不信殃禍。謗師毀師。憎師嫉師。如是等人。法中大魔。地獄種子。自結怨懟。受報無窮。如華光比丘。善說法要。有一弟子。恆懷驕慢。和尚為說。都不信受。即作是言。我大和尚。空無智慧。但能讚嘆虛空之事。願我後生。不復樂見。於是弟子。法說非法。非法說法。雖持禁戒。無有毀犯。以謬解故。命終之後。如射箭頃。墮阿鼻獄。八十億劫。恆受大苦。

----《梁皇寶懺》

這段懺文是懺悔不報師恩、不聽教誨乃至粗言誹謗師長、善知識的過失。

學佛之人,依法不依人。若認為師長或同修所說的不如法,可私下交流。或以佛說之義與之探討,絕不可在大眾前驕慢批評。即使講法者講的有錯,能糾正即可。大家都是凡夫身,都在修行路上探索,孰能無過?《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中“常伺求他短,不自見其過,輕毀有德人,是名眾務過”,和《華嚴經》中“於善知識所有教誨皆應隨順,於善知識善巧方便勿見過失”的教誨始終值得我們深思。若對師長起驕慢心、嫉妒心,那就如自購了地獄門票,無人能救,當及時拜懺滅罪。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如經所說。豈得不人人起大怖畏。止於和尚。發一惡言。墮阿鼻獄。八十億劫。何況出家已來。至於今日。於和尚邊。所起惡業。其罪無量。判捨身形。同彼無疑。何以故爾。和尚闍黎。恆加訓誨。而未曾如法修行。於諸師長。多生違逆。或復給與。而無厭足。或師嗔弟子。或弟子恨師。於三世中。喜怒無量。如是等罪。不可稱計。經言。起一嗔心。怨懟無量。如是怨懟。非但六親。師徒弟子。嫌恨亦甚。又復同房共住。上中下座。不能深信出家是遠離法。不知忍辱是安樂行。不知平等是菩提道。不知離妄想是出世心。師及弟子。同房共住。結業未盡。互相違戾(音力)。忿諍之心。紛然亂起。所以世世不得和合。又出家人。或同學業。或復共師。升進之日。便含毒懷嗔。而不自言。宿習智慧。彼有福德。我無善根。有漏之心。亟生高下。多起斗諍。少能和合。不能推厚居薄。更相嫌恨。不省己非。唯談他短。或以三毒。更相讒謗。無忠信心。無恭敬意。何處復念我違佛戒。乃至高聲大語。惡罵醜言。師長教誨。都無信受。上中下座。人各懷恨。以懷恨故。更相是非。於惡道中。多有怨懟。是非怨懟。皆是我等師徒弟子。同學共住。上中下座。起一恨心。怨懟無量。所以經言。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後世轉劇。至成大怨。何況終身所起惡業。

----《梁皇寶懺》

佛經上所說對於師長所造罪業的果報,應該引起我們的警醒。對自己的師長說一句壞話,就會墮在阿鼻地獄八十億劫,何況我們對師長造下過無量無邊的惡業,捨身之後必定也會同樣墮落,為什麼呢?對師長不懈的教誨從來不肯如法修行,經常違逆自己的各位師長,或對於師長的給予從不滿足,師徒之間互相嗔恨,無量劫來或喜或嗔造下不可稱計的罪業。佛經上說,一念嗔心就會有無量的怨恨,這種怨恨不但六親眷屬有,師徒弟子之間常常更有甚之。雖然出了家共在一處修行,卻不相信出家是遠離煩惱之法,不知道忍辱不嗔是安樂之行,不知道平等無別是菩提道,不知道遠離妄想是出世解脫之心。師父和弟子在一起修行,但因宿業惡緣未了、煩惱未斷,互相爭來斗去,所以世世不得和合共住。

有的出家人對於同學共師的師兄弟有了進步,比如當了知事或接了衣缽,便生起了煩惱,心懷嗔毒,不能用客觀眼光看待,不知道別人的升遷進步是宿世修行福德智慧所致,而自己的善根則遠遠不足,用煩惱有漏的心妄生高下,起了爭鬥,很少能與大眾和合共住,更不能謙和禮讓,只知道嫌恨他人,從不反省自己的過失,卻只談他人的短處,乃至被貪嗔痴三毒所驅使造謠誹謗,而沒有絲毫忠信、恭敬的善念,更別說意識到自己已經違背了佛的戒律。

他們就像世俗人那樣高聲大叫、用惡毒的語言辱罵,完全不信受師長的教誨,僧團內的上中下座和師兄弟之間,各懷嗔恨互相談是說非。我們每個人在惡道中都有許多怨親債主,這些人許多就是我們宿世的師徒和同修師兄弟,因為當時一念嗔恨導致了無量無邊的怨對,所以佛經上說,今世一絲一毫的嗔恨心和忌妒心,都會在後世變得越來越大,造成大的怨仇,更何況一生所起的惡念惡行呢?

這段懺文非常重要,它講述了我們佛門內部的修行人隨順自己的煩惱而導致的種種是非爭鬥,如果一個人不知道攝心守戒,即使進了佛門、出了家,也常常受貪嗔痴三毒的驅使在師長和同修間造下種種的罪業。佛曾在《阿難七夢經》中預言,“當來比丘,善心轉少,惡逆熾盛,共相殺害,不可稱計”、“當來比丘,懷毒嫉妒,至相殺害,道士斬頭,白衣視之,諫訶不從,死入地獄”,這都是佛所不願意見到的。

歷史上,類似懺文中所記述的事確實有不少,大家看《六祖壇經》,那些為了衣缽不尊師教而追殺六祖慧能大師的豈是外人?宣化上人早年剛出家時勤苦修行,為了眾生開始在佛前跪念《地藏經》,結果某同門師兄生起了煩惱,武斷地認為這個師弟是在假裝修行以求供養,把宣化上人痛打了一頓,這就是懺文中“升進之日。便含毒懷嗔。而不自言。宿習智慧。彼有福德。我無善根。有漏之心。亟生高下。多起斗諍。少能和合。不能推厚居薄。更相嫌恨。不省己非。唯談他短”的真實寫照。

佛早預言,末法時期鬥爭堅固,看看當前佛教內部宗派林立、時有互相詆毀甚至同門相殘的事情發生,這都是在佛門內部的師長或同修間造下的罪業,我們每一個人今生宿世都可能作過,應該痛徹懺悔。

果住居士曾因為類似的末法衰相寫下一首《聞佛言末法鬥爭堅固感言》,記錄在此:

時值末法百事哀, 鬥爭堅固聖教衰,

外有群魔當庭舞, 內起爭訟心地歪。

分南分北分顯密, 執空執有執宗派,

偶有同門亦相害, 爭衣爭缽爭祖脈。

稚童喜揮降魔杵, 不具法眼傷清白,

無有多聞不依教, 以偏概全好作壞。

外道歡喜波旬笑, 正見佛子淚滿懷,

何不攜手荷家業, 各用所長報如來?

-----摘自果卿居士《漫談慈悲梁皇寶懺》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