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達真堪布:普賢行願品講記(十四)


時間:2015/9/7 作者:淨海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普賢行願品》,繼續講(八)願差別。願差別分十六:1、修煉意樂清淨2、不忘菩提心之道3、自在無礙行4、利益有情5、披精進甲6、會遇同分菩薩7、令善知識歡喜8、常見如來常興供養9、攝持正法10、得無盡藏11、趣入12、力13、修習對治14、菩薩諸業15、隨學諸佛菩薩的回向16、淨土願。

6、會遇同分菩薩

所有與我同行者,於一切處同集會。

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

曾經有一次阿難跟佛說,他才知道,大部分成就的取得都靠善知識和善友。佛說,這個觀點是錯誤的,不是大部分成就,而是一切成就的取得全部靠善知識和善友。在這裡也是如此,主要是發願生生世世不離善友。

“所有與我同行者”:“行”指的是普賢行,即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思想上是發菩提心的,行為上是在行菩薩道的。自己是修大乘佛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那什麼樣的人可以成為自己的善友,可以成為自己的道友呢?也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人。若是對方沒有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就不是善友,不是道友了。搞世間八法的人,貪慾世間的人,是不是同修,是不是道友呢?不是!那么這些阿羅漢,求自我解脫的,是不是同修,是不是道友呢?也不是。

同修道友的面比較廣。無論是修世間法,還是修解脫,只要是學佛人,都是同修,都是道友。但在此處所講的同修道友指“與我同行者”。我們是修大乘佛法的,是修普賢行的,同行者也應該是修大乘佛法的,也應該是修普賢行的;應該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這些才是真正的“同行”,才是真正的同修,真正的道友。

“善友”中的“善”也有不同層次的解釋。在這裡,善友是指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人。因為在修行道路上,一切成就的根本與來源,就是善友——同修道友。我們依止善知識先要觀察,選擇什麼樣的人做為道友也要先觀察一下。他是不是已經發菩提心了,是不是已經行菩薩道了?如果是,那就可以作為同修,可以成為道友。這才是真正的善友。

真正的善友應該一起發菩提心,一起行菩薩道。不是見到了、親近了,就生起嗔恨心、貪心、傲慢心和嫉妒心,甚至一起造惡業。比如,說妄語,一起去騙眾生;說惡語,一起去罵別人。你們現在就是這樣嘛!在外面轉大殿的時候,說的全是綺語,一起造惡業;在房間裡肯定也是這樣的。一起說離間語,在師徒之間、同修之間、朋友之間挑撥離間,說長說短,說善說惡,說是說非,破壞人際關係。這樣就成為惡友了。也是同修,修惡道;也是道友,成為惡道的友。三惡道也有道。通往三惡道,墮落三惡道,也有路,也有方法,也有因。通往三惡道的因叫道。一起造墮落三惡道的因,成為造惡業的對境,互相幫助造惡業。這就是惡道的友,同修的是三惡道。一起殺生、偷盜、邪淫,一起妄語、綺語、惡語、離間語,一起殺盜淫妄酒,一起貪世間的福報,一起去怨恨別人,一起存害心,盤算著傷害眾生,一起說是非,說道友。有的還說法門、說上師、存邪見……這不是佛法里講的同修道友,而是世間裡講的同修道友。

“於一切處同集會”:自己有沒有找到真正的善友,自己有沒有找到真正的同修?若是找到了一個真正的同修道友,自己要去親近。同修、善友也很重要啊!找到了一個真正的同修,就是修行上的伴侶,親近真正的善友,修道、成就就容易了。因為你事事都會受到對方的影響。除非真正得地的時候,才不會受身邊人的影響,之前都會受影響。

如果你親近惡友,就會令相續中僅有的戒定慧的功德逐漸損減,罪惡逐漸增長,能引生一切過患。有的人剛開始很好,但是受朋友,受身邊人的影響,後來誤入歧途了,殺、盜、淫、妄,綺語、惡語、離間語,貪心、害心日日增長。所以,何時何地都要遠離惡友。這些很重要啊!“我不是要度化一切眾生嗎?尤其應該度化這些惡人。”這沒有錯。但是你現在沒有能力,定力還不夠,先遠離一下,不能讓自己被牽引下去,讓自己沉淪下去。不能親近惡友,要親近善友。

如果能依止、親近一個善友,尤其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一個人,和他共住,久久薰染,能令功德漸次增長,罪惡漸次減少,能引生一切的功德利益。若能親近一位真正的同行菩薩,你自然而然就能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功德自然增上,過患自然減少。找到了一個真正的同修,真正的善友,應該好好的親近他。

“身口意業皆同等”:跟著他學,他怎樣做你也怎樣做,他怎樣說你也怎樣說,他怎樣想你也怎樣想。如果是一位真正的善友,一個真正的大乘行者,就應該跟著他學。學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學清淨、忍辱、精進等。

“一切行願同修學”:“一切行願”指普賢行願;“同修學”指一起學、一起圓滿。即使不能趕到前面,也應該同時進步,同時圓滿,不能落到後面。

自己觀察一下,無論是在山下還是在山上,你最喜歡的,心裡經常掛念的,經常想見到,想跟他說幾句,想跟他待一會兒的這個人,是不是已經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人?是不是善友?也許你自己的觀察、判斷會有錯誤。如果大家都認同他是表里如一的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人,這是有目共睹、眾所周知的,你就應該好好地親近他。一切處中都應該和他聚會,身口意業都應該和他同等。

確實有這樣的人,確實能找到這樣的善友。當你找到了修行道上的伴侶的時候,應該多看他的功德,儘量地喜歡他的功德,學習他的功德,不應該看他的過患。不應該生起貪心,不應該嗔恨,不應該嫉妒。大家看看,自己現在是不是在親近善友?自己是以什麼方式親近善友的?

此處是一個大乘道場,是修無上瑜伽、無上密法——大圓滿法的道場。這裡只可以有道友,不可以有其他的友。這裡修的道是大乘妙道,這裡修的法是即身成佛的大圓滿法,自己也應該這樣與道友一起共修,這是親近善友。

自己要發願,同時也可以祈禱上師三寶:在一切處中,願能值遇善友,不遇惡友;在一切處中,生生世世有和自己同行者。願與這些道友一起於一切處同集會,身口意業皆同等,圓滿普賢行願。《宣說文殊剎土功德經》中講:“諸法以願生,諸欲意樂生。何者發何願,將獲如是果。”主要是自己的意樂,就是願。好好祈禱,好好發願,上師三寶的加持不可思議,自己心的力量、願的力量不可思議。真的,修行難就難在這裡,處處遇到惡友,影響了道心,無法前進。若是我們處處能遇善友,不遇惡友,就順利了。所以我們要發願:生生世世,一切處中只遇善友,不遇惡友;一切時中,只遇善友,不遇惡友。尤其是初學階段。

我從七歲出家到現在,二十多年了,最起碼沒破過根本戒。這不是我太有本事了,也不是我太有定力了,主要是善友的功德。我出家時,我們的寺院很小,僧人也少,但是他們對戒律的要求非常嚴,持戒非常清淨。在這樣的環境、因緣下,自己的身口意三門保持得還算比較清淨。不敢說沒犯過支分戒,但是敢說沒犯過根本戒。十九歲時,我到了五明佛學院,那就更不用說了。其實小時候在寺院,以及後來在五明佛學院,什麼樣的人都有,也不是沒有惡友,也不是沒有犯戒、還俗的,但是我沒有遇到。我身邊的,經常和我一起共住的這些人,戒律都非常清淨,對自己的要求非常嚴格,薰染了我。在大家的幫助下,我清淨持戒的決心更大了。

喇榮下面有一個道場,那裡有一位秋恰堪布上師,是一位苦修者。他生活非常簡單,在藏地也是非常有成就的,是大家非常認同的一位上師。他和我們的上師如意寶都是同一個時代的,同齡的。他經歷過很多事情,包括文革,但是他的戒律非常清淨。

當時自己的因緣在喇榮,依止了上師如意寶,再沒有依止其他上師的想法。但是因為他持戒特別清淨,所以一直有個願望,想到他那裡許個願,願自己生生世世戒律清淨。但是一拖再拖,有一天那位上師突然圓寂了。聽到這個訊息後,心裡有點遺憾,老人家活著的時候沒有去親近。親近他也沒有別的目的,主要是想見一見,然後在那裡發個願。因為他戒律清淨,是清淨持戒的模範。按佛法的觀點來講,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力。雖然他活著的時候沒有緣分去見,但是必須要去拜見他的遺體。趁著法體還沒有火化,我們決定趕過去。那天,我們時間很緊,心裡很著急,包車去的。當時不知道別人是怎樣發願的,自己發的願是:祈禱自己能生生世世戒律清淨。從那以後,我清淨持戒的決心更大了。這是我二十多歲時候的事情。

因為受到了身邊這些善友的影響,所以一直有這樣一個堅定的願。為什麼要講這個?因為善友太重要了。“是不是到了寺院,遇到的都是善友?是不是到了佛學院,遇到的都是善友?”不一定。也有很多犯戒的、離開的。但是自己沒有遇到。我希望大家應該好好祈禱,應該好好發願。不然惡緣什麼時候來不好說。說好聽的,隨時都有成佛的可能;說不好聽的,隨時都有成魔的可能。大家得人身不容易,遇正法不容易。若是真想今生解脫,真想即身成佛,這個決心應該下得徹底一點,實在一點。說是要解脫、要成佛,但是你看自己的決心不是很強烈,不是很徹底。有的人還在分別這個、分別那個,還在想這個、念那個。不要這樣。

若是你不想解脫,不想成就也可以;若是你真心想解脫,真心想成就,應該和紅塵斷絕關係,徹底放下世間的人事物。有的人總發信息、打電話,看這個看那個。你是以什麼心態看的?看一看,覺得挺好;再看一看,覺得更好。然後經常看,經常看,最後就難以自拔了……希望大家互相都成為善友,不要成為惡友。

當時,喇榮上面的佛學院全是男眾,下面尼姑寺都是女眾,上師講法時,都在一個大殿里。其實上師如意寶講法就是講法,平常也不會輕易強調這些清規戒律。但是有一次,上師說得非常嚴重:“大家都在一個道場,都一起修道,而且都已經出家修行了,互相之間不能染污,不能有不應該有的關係。若是有了,就相當於喝我的血,吃我的肉!”這是他老人家為了那么一件事,一生當中唯一一次說這樣的話。

所以我經常講,學來學去,修來修去,最後連造業都不會了。不該造的業都造了,不該犯的戒都犯了。想造業,有其他地方,用不著在這裡造業;想造業,有其他對境,用不著在這裡找造業的對境。我希望大家互相都能成為善友,不能成為惡友。因為這是修善的地方,大家都在下決心修善;這是道場,是修道的地方,大家都在下決心修道。所以這裡應該彼此都是道友。

7、令善知識歡喜

這一點更重要。這主要是在顯宗里講的,密宗里更是這樣。

所有益我善知識,為我顯示普賢行,

常願與我同集會,於我常生歡喜心。

“所有益我善知識”:顯宗里稱善知識,密宗里稱上師。層次越高,要求越嚴。比如,九乘之巔的大圓滿法中,要將上師視為佛,視為法身佛,要這樣去依止、去修持。“令我證悟法性者,祈禱根本上師尊。”令你證悟法性,令你證悟本性的人,就是你的根本上師。

“為我顯示普賢行”:“普賢行”就是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也可以說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讓你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才是對你真正的利益。讓你明白和行持普賢行的人,才是你的善知識。

不是所有有“活佛”、“上師”之名的人都是善知識。即使名氣再大,勢力再大,如果沒有給你顯示普賢行,沒有讓你發菩提心,沒有讓你行菩薩道,就都不是善知識。若是名氣大、勢力大就可以為善知識,那些大明星、大老闆、大富翁也能成為善知識了。有名氣的人不一定是善知識,有權勢的人不一定是善知識。教你怎樣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這個人叫善知識。

只有釋迦牟尼佛才有解脫、圓滿的方法。他老人家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要斷惡行善。我們現在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也不知道怎樣去斷惡行善。在很迷茫,很無奈的時候,慈悲的上師善知識來攝受我,讓我明白善惡,讓我取捨善惡,讓我解脫。我們經常講,上師的功德和諸佛的功德一樣大,但是上師的恩德比諸佛的恩德還大,比父母的恩德還大,可以說是恩重如山。因為他讓我們知道什麼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理,讓我們明白諸法的實相真理,讓我們破迷開悟,永遠地解脫煩惱、解脫痛苦,使我們的智慧和福德當下圓滿。之所以稱“大恩上師”,因為這不是一般的恩德啊!

我沒有別的什麼功德,但是我對我的上師的信心是堅定不移的,我對我的上師的喜歡、崇拜,不是一般的喜歡和崇拜。無論是看他的相貌,還是聽他的聲音,那是百看不厭,百聞不厭。總有一種強烈的感恩之心。一想到上師,一念到上師,自然就會熱淚盈眶。這些除了自己,誰都感覺不到,誰都不可能知道。我也問過自己,是不是因為我上師的名氣太大了,勢力太大了,崇拜他的人太多了,跟隨他的人太多了?真的,我觀察過自己的。但最終的答案:不是因為他的名氣大,也不是因為有那么多人崇拜他而激動的。

我到喇榮的時候,上師的年紀已經很大了,身體也已經不是很好。那時,喇榮規模已經很大了。除了在大家一起聞法時能見到上師,平時一個人親近上師的時候也很少。剛才講的這種歡喜、崇拜、感恩之心,在上師在世的時候也有,但是沒有那么強烈。

我剛開始到喇榮,尤其學習五部大論的時候,上師每天都給我們開示,自己也在學修五部大論,那時是很驕傲的,覺得自己好像什麼都明白了一樣。在辯經院裡,除了那些大堪布,我認為沒有誰能辯得過我,這種傲慢心特彆強。到別的寺院或見別的人,更是看不起。我考上堪布以後,在喇榮就待了兩三年吧。後來才知道,之前明白的那些都是皮毛,什麼也不是。

之前,我的房間裡都是書,都是四續五論等大經論,根本找不到《大圓滿前行引導文》、《前行備忘錄》這些書。因為這些書里講的都是白話嘛,都是我十幾歲的時候學的內容,那時覺得自己都會了,後來再也沒有看過,沒有學過。考上堪布以後,稍微輕鬆了一點,真正內觀,真正想修行,發現沒有方法,不知道從哪裡下手,也不知道怎樣修。這個時候開始把《大圓滿引導文》和《前行備忘錄》重新撿回來,發現具體的修持方法都在這裡,然後再學再修,才對上師生起了無偽的信心。之前也不是沒有信心,但那是不一樣的。真的,那段時間,晝夜、時時想到的、念到的都是上師。這時,感覺自己才明白了一點點的佛理,僅僅知道了一點點,並不多,並不究竟。從此以後,就有一種感覺,不是特意想上師的功德,也不是特意想上師的恩德,可是一想到、一念到時,眼淚自然就止不住地流下來。這是除了自己,誰也不會明白的。

我講法前念誦的祈禱文里,在後面加了一段祈禱一切上師的祈禱文,這樣做也是有意義的。“令我證悟法性者,祈禱根本上師尊。”按照藏文的意義,不是祈禱一個,是祈禱所有的根本上師。我們現在念的是“扎伊拉瑪切拉所瓦德”,“切”是自己的根本上師的意思。“扎伊拉瑪南拉”,我念的是“扎伊拉瑪南拉”,“南”是一切的意思,就是祈禱一切根本上師。為什麼加這個?其實什麼都不重要,主要是令我證悟空性者,令我證悟法性者,這個恩德太大了,不能忘記。念到這裡時,我經常想:在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的生生世世中,無論是在畜生道、餓鬼道等哪一道,無論以什麼身份,以什麼方式,以什麼樣的形狀,只要能令我證悟法性,證悟空性者,我都要祈禱,都要感恩。因為這個恩德太大了,無法表達,無法報答啊!雖然報答不了,但是不能忘記。也許貓里有,狗里有,鳥里有,哪裡都有……也許我現在看不出來,但是我都要祈禱,都要感恩。

“常願與我同集會”:如果找到了這樣一位真正的善知識、具德上師,不能再離開,不能再三心二意。願在一切時、一切處中形影不離。

上師如意寶對麥彭仁波切非常有信心,非常有感恩之心。法王如意寶也有很多上師,比如說托噶如意寶是他一生中所依止的最有緣的上師。但是他一生中,把麥彭仁波切視為根本上師,這些在他的傳記里也能看得到。他邊念麥彭仁波切的祈禱文,邊看麥彭仁波切所寫的《直指心性》,念了很長時間,看了很多遍,最後他老人家證得了大圓滿。這也是給我們的示現。他說,他所明白的一點點諸法的真相,尤其是大圓滿,完全來自於麥彭仁波切的加持。上師發願,生生世世,無論麥彭仁波切轉生到哪裡,他也要到哪裡;無論是在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還是到人間天界,都能成為他的助緣,能成為他的伴侶。我們也應該這樣發心,為了度化眾生,無論上師到地獄還是到餓鬼道、傍生道,一樣要跟著去。當時上師如意寶所發的願,也就是普賢行願的內容。

有的人卻不是這樣。“上師若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必須要帶著我啊!若是去蓮花生剎土也可以帶著我”。但是一聽上師說要轉生到地獄或者到餓鬼道,就害怕了,“哎呦,我可不行”。上師到某個道場,條件比較好,比較莊嚴,自己也跟著去。上師到某個道場,條件不好,非常艱苦,自己就躲得遠遠的。哪裡條件好,就跟著到哪裡,“是不是坐飛機去啊?我也去!”若是要走路,或者是三步一拜地磕頭走,就不作聲了。這是追求享受,追求快樂的,這不是跟隨上師,不是親近上師。條件好行,條件不好就跑了;比較順利還行,遇到點艱難困苦又跑了。到西方極樂世界行,“別忘掉我,一定要把我帶上!”若是上師要下地獄了,就不作聲了,心裡想,“我可不去,自己去吧!”沒有這樣依止上師的,沒有這樣親近上師的。

無論是上刀山下火海,都要跟著一起上、一起下!以這樣的決心,以這樣的心態,用自己的生命乃至一切來親近上師、依止上師,這樣才夠資格。這裡主要講的就是以虔誠心依止上師。什麼叫虔誠心?不管是快樂還是痛苦,不管是好還是壞,不管是善還是惡,都不動心,這才叫虔誠。善的時候行,惡的時候不行;好的時候行,不好的時候不行;順利的時候行,不順利的時候不行,這樣就是不夠虔誠。如果還是自以為是、自作主張,還是存自私自利之心,就不夠資格。這裡主要強調的是這顆心。

“於我常生歡喜心”:生生世世,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不能冒犯上師,更不能讓上師生氣,應該令上師善知識歡喜。以三種供養讓上師歡喜:財供養、力供養、法供養。力供養就是侍奉上師,幫上師弘揚正法,繼承上師的事業,承辦上師的事業。法供養就是依教奉行,讓上師歡喜。在修行的道路上,這是至關重要的。

以前佛陀在世的時候,阿難是佛的堂兄弟,關係也是非常好的。人人都尊重佛,但是阿難經常跟佛頂嘴。善星比丘走了以後,沒有人敢當佛的侍者。因為阿難不怕佛,所以大家都推薦阿難,當時阿難還向佛提了三個要求。你看阿難的口氣!阿難經常這樣。

佛圓寂的時候,把事業交給迦葉尊者繼承。因為阿難跟隨佛的時間最長,他聽到的最多,是“聽聞第一”。現在要收集佛的教言,必須靠阿難。但是,阿難必須要成阿羅漢才行。迦葉尊者知道阿難沒有成就。於是想辦法給阿難定了五種罪,把阿難趕出了僧團。阿難心裡很失落。佛在世的時候,阿難多有面子,多威風啊!佛圓寂了,迦葉尊者給他定了那么多罪名,還把他趕走了,他心裡很痛苦,真正生起了出離心,然後跑到山裡修行。阿難聽聞得最多,只是沒有修,所以現在一修就成阿羅漢了。

那個時候是正法時期,證悟成阿羅漢是非常容易的。佛在世的時候,阿難為什麼沒成阿羅漢呢?他在行為上常不依教奉行。儘管很多時候,他也是為了大眾,也是為了僧眾,也是為了眾生。比如,佛當時規定女眾不允許出家,但是佛的養母(姨母)和眷屬都想出家修行,佛當時不同意,但是阿難強烈要求,最後佛答應了。佛的教法住世的時間也因此縮短了五百年。阿難經常這樣。所以佛在世的時候,他沒有成就。

第二佛蓮花生大士有個弟子叫詰摩加。有一天,蓮師通過神通,讓大家現見了普巴金剛的整個壇城,要做普巴金剛的灌頂。這個時候,壇城所有的尊眾都顯現了,非常莊嚴殊勝。蓮師問詰摩加,你今天是選擇在本尊面前受灌頂,還是選擇在上師面前受灌頂?其實這也是考驗。詰摩加選擇了在本尊面前受灌頂。就是因為差了這么一點點信心。後來他沒有得到蓮師的攝受。蓮師把他交給了益西措嘉空行母。

那諾巴在依止帝洛巴上師的時候,有一次那諾巴要回那爛陀寺,帝洛巴告訴他不要回去,但是那諾巴不聽。沒辦法,上師帝洛巴只能告訴他:回去可以,但是絕對不能當那爛陀寺的護門班智達。那時候外道多,外道大師來了就要辯論。那爛陀寺各有護持東門、南門、西門、北門的班智達。他回去後,大家都強烈要求他當護門班智達,他沒辦法推辭,就接受了。當時來了一個外道跟他辯論。共有三次機會,但前兩次他都失敗了。那時的辯論不是一般的辯論,若是辯論失敗了,整個宗教以及所有弟子都要歸對方,後果非常嚴重。後來,他開始祈禱上師,晚上就見到了上師。上師告訴那諾巴,他之所以無法取勝,就是因為當初他違背了上師的教言。然後帝洛巴讓那諾巴辯論時把他觀想在頭頂上。第二天,他按照上師所說的去做了,於是勝利了。

瑪爾巴依止那諾巴的時候,有一次做勝樂金剛的灌頂,當時那洛巴通過神通把勝樂金剛所有的本尊都顯現在瑪爾巴面前,讓瑪爾巴選擇。瑪爾巴想,自己每天都能見到上師,上師每天都能給自己灌頂,見本尊多不容易啊,我應該在本尊面前受灌頂。後來那洛巴說,以此緣起,你的法脈可以通過弟子傳下去,但是你的後代就無法延續了。

這樣的公案很多。所以,令善知識歡喜是很重要的。“於我常生歡喜心”,就要依教奉行,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沒有商量的餘地。我們有一句俗語:“上師所說即是法,上師所指即是東。”上師所指的方向不是東也是東,沒有“這不是東,是南或者是西”這種說法。指哪都是東,說什麼都是法,以這種心態,以這種行為依止上師善知識,才能獲得上師或善知識的攝受。不是上師不攝受你,是你的心根本達不到一心。達不到一心,就得不到上師的攝受。

什麼是上師的攝受?給你摩頂,給你念咒,這不叫得到上師的攝受。無論是通過上師的威力,還是通過上師的加持,讓你的心堅定,讓你的心不動,這是得到了上師的攝受。為什麼說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依止善知識的目的就是這個。自己的心要定。若心漂浮不定,不是一心,就不能成就。一心才有成就,心不動了才有成就。如同用兩個尖的針無法縫製衣服,同樣,以兩個心修行就不能成就。心能夠成為一心,心能夠定下來了,依止上師善知識的目的就達到了。

無論是依止上師善知識,還是消業積福,我們修任何法都是為了心能定下來,能變成一心。其實沒有必要想那么多,也沒有必要分別那么多。一通一切通,心通萬法通。所謂心通了,就是心裡沒有障礙。一就是一切,當下就都是圓滿的。我們學佛就是要回歸自性,即心定下來了,成一心了。心本地是明;如果回歸自性了,光明就顯現了,一切就OK了。

無論在哪裡學、修,主要是靠一心,這是很重要的。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心不用動,一切都會過去的。如果心不定,處處都有違緣,處處都是障礙。心定下來了,也許一切的顯現都和你無關。無論是修法的時候,還是依止上師的時候,都要一心一意,不要攀太多的緣。這就是“於我常生歡喜心”,這是從顯宗角度講的,密宗里還有更多更嚴的要求。大家都學習過《上師五十頌》,裡面也有很多依止上師善知識的方法。

今天講到這裡。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思考題:、應該以什麼方式祈請佛恆時住世?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