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菩提甘露112:眾生有困惑,佛才應機回答


時間:2015/9/8 作者:青燈古衣

很多學佛的,偶爾的一個機會對佛有興趣了,但是如果沒有好的人給他輔導,沒有善友相伴的話,自己有可能會半途而廢。為什麼呢?本身,我們跟佛之間還有太多的不同的地方。

為什麼呢,佛是功德具足的,但是我們有時候看不到佛的功德,恰恰我們業障很重,很實在的障礙著我們自己。

就說吃素好了,佛菩薩叫我們吃素,這樣有功德。

我們吃素了,很多吃素的人也沒有吃出感覺,唉,我吃素吃出很多功德來,這個是很少感受到的。

而且你吃素,有可能你生活的周圍很多認識你的人,都會來質問你啊,甚至拿你開玩笑啊,有的人就乾脆阻礙你、破壞你啊,這就是我們學佛的實際情況。

如果我們能克服自己的這個黑暗,我們在學佛的過程當中,佛的力量加持,讓我們衝過自己人生的這個坎,那我們下面會比較順。

因為每個人都不是乾乾淨淨的,學佛之前無量劫來已經造作了極大的罪業了,你怎麼樣克服這個罪業,讓這些罪業不要來障礙是很難的。

所以為什麼要有善知識的引導,有良友的扶持,就是這樣的。

否則的話你說我們都有佛性啊,佛經典都翻譯出來,印刷書這麼方便,我們現在獲得經書不難的,每個人我看書我有佛性,看書就可以。

但是除了這個之外,你還有很多有形無形的障礙,需要比你更有能力的過來人拉你一把,提攜你一把,需要那些好的善友能夠大家形成一股好的力量,能夠克服你自我的一些障礙,這是很重要的。

你提出的這個情況在社會上是很普遍的,很多人發生這種事,我個人覺得這是很悲哀的事情,所以說積極地大家要弘揚佛法啊,在這個社會上要形成學佛的一種氛圍,讓大家進入到這個氛圍當中,能夠多一份正面的引導力量。

所以你所講的這個事情,我們大家都要為這個事情多努一把力,讓那樣的事情少發生一點。

修學佛法,必須依靠善知識。善知識,需要我們主動去希求,因為跟他學法的人是非常多的,並不是只有一個兩個,像當年印度那爛陀寺,有學法僧眾八千人。

你去找那裡的善知識的時候,他不一定有時間,有時候想見都不容易見得到。

那麼怎麼辦呢?必須要有強大求法的心。

佛法是緣起法,善知識一心一意想把法傳下來;作為學人,我們必須去求。

沒有廣大的希求心,法就傳不下來。

古代多少高僧大德不遠萬里,置生死不顧,西行求法,他們的行誼策勵了一代又一代的出家人為法忘軀,求法不懈。

若經裡面記載了一位常啼菩薩求法的公案,所謂「常啼」就是天天哭泣。

為什麼天天哭泣呢?因為他非常想學般若經,但是卻學不到般若經,也遇不到善知識,所以他非常著急,急得天天哭,就名為常啼菩薩。

他至誠求法的心後來終於得到了感應,有一天空中有聲音告訴他,你的法緣不是在這個地方,你的法緣在東方,有一位法涌論師跟你有緣,是你宿生的善知識,你應該到他那裡去求學。

常啼菩薩聽了以後非常高興,馬上就到東方去找他的老師,經歷了種種的難行苦行,終於得以在法涌論師座下聽聞般若經,而且得到了很高的成就。

因為他求法的心非常至誠懇切,所以能夠感得空中有聲音指點他,在我們中國歷史上也有類似的公案。

在經典中,佛菩薩、祖師大德求法的公案有很多,乃至於像釋迦牟尼佛因地為求半偈捨身、慧可大師斷臂求法等,在常人看來都是無法想像的境界,卻給後代學人留下了一種永恆不朽的精神,策勵著我們在學法的道路上精進不懈。

我們修學佛法一方面要依靠善知識,另一方面還要依靠同行善友。

善友的攝受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同行朋友,天天讓你去吃喝玩樂,那還怎麼修行呢?

反過來說,如果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依止共同的善知識,大家彼此策勵、相互勸勉、分享心得,善業就能夠快速展轉增上,修行就容易進步。

《別譯雜阿含經》說:「夫為智者,自身取證,深得解達,須善友,須善同伴,恆應親近如是善友。」

如佛陀在戒律里所要求的:「同一師學,如水乳合,於佛法中,有增益安樂住。」

結交有智慧的朋友,對修行是很重要的,有句話講:「寧與智者共苦,不與愚者同樂。」

在修學佛法的道路上,能夠得到善友的攝受是非常幸運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善友之間切磋琢磨、砥礪心智,能夠讓我們時時具足正念,精進不退。

同行善友能夠保護我們不被煩惱「打敗」,在我們起煩惱的時候,能來勸諫、督促、勉勵,讓我們不會放逸懈怠,偏離修行的正道。

如果沒有外在力量的加持,靠我們自身的能力去提策正念是不容易的。

因為,當一個煩惱、邪見生起的時候,我們通常沒有辦法對付。

比如,我們常聽到一句話———打起精神,但是當我們昏沉、散亂、內心沒有力量的時候,精神很難提得起來。

我們的精神提不起來,不是說自己不想提,而是自己沒有力量把精神提起來。

沒有精神的時候,我們拜佛、誦經、持戒、勞動等等,都會覺得了無動力。

如果我們周圍有同參道友,並且你對他很有信心,這時候他就會創造一個境界,來策勵加持我們。

我們去緣這個境界,沉寂的心就可以轉變過來,精神就能提起來。

這種提起來,也就是一種相應,靠自己是做不到的。

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小事或道理,而是我們在修行過程中必定會有的體會。

善友對於修行如此重要,那具足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得到同行善友的提撕攝受呢?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有一顆真誠求法的心,真正想要改善自己,突破自己的習性,依法提升,這樣就能夠感得善友攝受。

真正修道的人面對眾生時,內心是沒有藩籬的,道友之可貴就在於能夠講忠言。

但是到了教法衰微之時,有些人學法的動機不清淨,放不下名聞利養,處處保護自我的習性毛病,不能以誠心待人,同行間本來非親非故,又沒有很深的緣份,如此就很難交友了。

如果別人指出自己過失的時候就不高興,只有聽到稱讚的話才高興,那惡友就會接近,善友就會遠離,因為我們求的不是佛法,而是名聞利養。

反過來,如果聽到讚美之詞內心就很警策,知道它容易引發驕慢心;聽到別人指出自己的過失就很歡喜,因為看到了自己可以改善的地方;久而久之,那就能夠得到善友的攝受。

我們應當時時反省自己是不是一個至心希求佛法的人,夠不夠條件接受師友的教誨,這點是最重要的。

我們修學佛法,就是要通過親近善知識來聽聞正法,然後如理思維、觀察、修習,最後得到相應的證悟。

最初如理的聽聞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趣入佛法的先導,總結起來有三個步驟:初善啟請,中善諦聽,後善流通。

什麼是初善啟請呢?就是在講法之前,聽法的人要向說法師作啟請。

我們可以看到在佛經中,佛陀與很多弟子在一起,其中有一些弟子請教問題,佛陀就給他們講法,這些人就叫做當機眾,當機眾的啟請是促成佛陀講法的重要因緣。

佛陀講法時,會場中還有三種人:一種是影響眾,像文殊菩薩、彌勒菩薩等大菩薩,他們在場的目的是影響別人。弟子們看到這些已有大成就的等覺菩薩也坐在裡面聽法,自然也就願意來聽。另一種是結緣眾,他來聽法的目的就是為了和大家結緣。還有一種是隨喜眾,他們是碰到了就聽,碰不到就不聽,隨喜大家而已。其中大部分的人是隨喜眾,但最關鍵的是當機眾,由他們來向佛做啟請,佛才會講法。

眾生有困惑,佛才應機回答。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