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達真堪布:2011百日共修發心(十)


時間:2015/9/21 作者:淨海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簡單地講一下發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

如果在相續中真正生起了菩提心,無論吃喝玩樂、行住坐臥,任何時候都能積累善根,積累福德。菩提心主要是指利他心,就是利益眾生的心。相續中只有利他心,沒有自私自利的時候,才是為眾生吃,為眾生穿,為眾生休息,一切的一切才是為眾生的。之前,沒有為眾生,所以不能找藉口。只有完全沒有自私自利的時候,才不會造業。相續中沒有自私自利,只有利益眾生的心,才是善,才是積累福德。所以說「菩提心妙寶」,相續中生起菩提心非常重要。

一、發菩提心的要點

菩提心有兩種,一種是勝義諦菩提心,一種是世俗諦菩提心。勝義諦菩提心就是無我、空性的智慧,這是一地以上的菩薩才有的發心。一地以下,資糧道和加行道只有相似的勝義菩提心,沒有真正的勝義菩提心。在資糧道和加行道的發心,就是世俗菩提心,即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只有扎紮實實地修四無量心,才能發出願、行菩提心,否則很難。

第一、要去掉對世間的貪戀,否則連聲聞和緣覺的果位都無法獲得,只能在六道輪迴里感受無窮無盡的痛苦。若還沒有放下對世間的貪著,不可能解脫。什麼叫解脫?永遠沒有煩惱,永遠沒有痛苦,這叫解脫。

放下對世間的貪戀,是不是此後就不能生活、不能工作,要放棄一切了?不是。站在佛菩薩的境界裡看,一切都是清淨的、圓滿的。但是從輪迴的角度,佛講「諸行無常,有漏皆苦」,即站在凡夫的境界裡看,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的、虛假的、不淨的、痛苦的。涅槃和淨土是一個意思,涅槃是佛菩薩的境界,輪迴是凡夫的境界。你真正弄明白、搞清楚了無常、痛苦,對這個道理真正有甚深的感受和體會的時候,這叫看破,這個時候才能放得下。

現在很多人都說得好聽,但是做不到,自己也挺懊惱,「平時我很好的,但是一遇到對境的時候就不行了。」這是因為你平時也不行,之前沒發現,有對境的時候才發現。這是因為什麼?就是沒有看破。「虛假」、「萬法皆空」、「三輪體空」,這都叫放下。佛講,看破了才能放下。這些大道理誰都會講,哲學家會講,科學家會講,包括年長的人都會講,但是誰也做不到。為什麼呢?就是沒有看破,所以放不下。真正看破了,看透了,看明白了,真正弄清楚了以後,心裡的執著、貪戀自然而然就會消失,沒有什麼可執著的,沒有什麼可貪戀的。

放下是要放下心態,不是要放下行為,不是要放下世間的東西,不是要離開家,不是要離開工作。我們有一句法語:「你真正看破放下的時候,不用放棄一個人,不用放棄一件事。」因為到那個時候,人人都是好人,事事都是好事,還用放棄嗎?

佛講二諦雙運,不放棄是世俗諦,就是緣起;放下是勝義諦,就是性空。緣起和性空二諦是雙運的,也就是一體的,即所謂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放下、不放棄是一體的。放下了,就不會放棄;放棄了,就沒有放下。你放棄了,就說明你沒有放下。你認為自己放下了,工作不要了,家庭也不要了,跑到山上來了,跑到廟裡來了,以為這是放下,其實這是放棄。

一切都隨緣而做,緣來緣聚,緣盡緣散。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你說了算,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和合而滅的。要相聚也不是你說了算,有這個因緣才能相聚;要分離也不是你說了算,因緣和合了,必須要分離。所以一切都要隨緣,這也是放下。

放下貪慾、貪著,因為是它們在障礙你幸福,障礙你快樂。工作、家庭、孩子都有了,為什麼還不幸福?為什麼還不快樂呢?就是因為有貪慾、貪戀,所以永遠不會有幸福快樂的時候。凡夫根本沒有體驗過真正的幸福快樂,我們所認為、所感受到的幸福快樂,實際上根本不是真正的幸福快樂。我們現在都是把假當成真,把苦當成樂了。

若是要放下心態,就要聞思修佛講的四法印之「諸行無常,有漏皆苦」等這些道理。你真正明白了諸行無常,明白了屬於世間的、屬於輪迴的都是有漏的,有漏的都是苦的,對這些道理徹底有感受和體會時,才不會貪戀世間,這是放下。

第二、必須要放下自私自利。聲聞緣覺看破了紅塵,放下了世間,但是他們沒有看破自我,是為自己求解脫的,沒有放下自私,所以斷證功德沒有圓滿,最終只是獲得了羅漢和獨覺佛的果位;他們的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還沒有圓滿,所以不能利益眾生、度化眾生。

我們現在求往生、求成佛,都是為了自己。一講極樂世界的功德,貪心就生起來了:「輪迴太苦了,人間太苦了,我要去極樂世界,再也不回來了。」就想享受極樂世界的福報,只想自己,沒想眾生;一說佛神通廣大無礙,佛智慧圓滿、功德圓滿,貪心又生起來了:「這好啊,我要有神通神變,我要有智慧福報,我要成佛。」為自己就是私心,這都是私心。

要去掉自私自利,因為自私自利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如果有自私自利,你的斷證功德是不會圓滿的,你的功德、福德是不會圓滿的。我們現在若是為了自己求生淨土,為了自己而成就佛果,斷證功德不會圓滿,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不會圓滿。若沒有利他心,沒有菩提心,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都不可能實現。所以要去掉私心。

我們發菩提心就是要為眾生。往生、成佛都是為了眾生。求生淨土、成佛都要調整心態,放下自我,不能有自私自利。若是善根好,就修持大圓滿法,成就越快越好,讓自己即身成佛,然後去度化眾生。若是沒有這麼大的根基與福報,就修淨土法,先到西方極樂世界繼續修持,成佛後乘願再來,度化眾生。

如果不放下自我,自私地求解脫,只能得到寂滅邊(斷滅邊)的果。斷證功德沒有圓滿、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沒有圓滿,就無法度化眾生。你真正明白了以後,才能放下自私自利,這時你才有真正的利他心。「我不能為自己求解脫、求成佛,我要為眾生求解脫、求成佛!」這個心就發出來了,這是願菩提心。為了實現「為眾生求解脫、求成佛」的願望,我要聞思修行,要修持六度萬行這些菩薩的學處,這個決心是行菩提心。

通過修行最後真正證得了無我和空性智慧的時候,才是勝義菩提心。

二、菩提心的功德

暫且不說是否生起了勝義菩提心,只要在相續中生起了真正的世俗菩提心的時候,一切業障會立即消掉,福慧資糧會迅速圓滿。

《入行論》裡講:「菩提心如劫末火,剎那能毀諸重罪。」這裡講的菩提心是願行菩提心,即世俗諦的菩提心,也是利他心。外器世界最後通過七火一水而毀滅,最後毀滅世界的火是劫末火。檀香木火比一般的火勝七倍,而劫末火比檀香木火還勝七倍,又大又快又猛,在其上放一把乾草,傾刻間就燒掉了。同樣,在相續中生起了真正的菩提心的時候,就如同擁有了劫末火一般的威力,往昔所有的罪業會立即消掉,一點也不剩,病障、魔障自然就沒有了。如同無論黑屋裡的黑暗有多濃厚,持續的時間有多久,當陽光照進來時,它都會立即消失。

《華嚴經》中云:「發菩提心者乃天等一切世間之大福田。」相續中生起菩提心了,有純正的、沒有摻雜絲毫私心的利他心了,一切就都變了。稱呼變了,成為「菩薩」了;整個人生的意義也隨之改變了,成為人天的供養處,成為人天的福田了。即使你享受人間和天界所有的安樂與福報,也不會造業。因為菩薩能利益眾生,眾生以此能消業積福。

佛在經中講:一滴水放入大海,大海未窮盡之前,這滴水也不會窮盡。若是相續中沒有菩提心的攝持,即使做再大的善業,果報成熟一兩次就沒有了。但若是發出了菩提心,以菩提心的攝持,哪怕是做了一點一滴的善事,哪怕是積累了微不足道的福德,直至菩提果間,果報無有窮盡,即使成熟了一百次、一千次、一億次也不會窮盡,可見在發出菩提心以後,所做的善根、福德是多麼得殊勝!

《華嚴經》中云:「總之,諸佛出有壞所具之一切善妙功德,此菩提心悉皆具足,故其廣如虛空與法界。」發菩提心的殊勝之處還有,首先能獲得人天的安樂,最後能獲得遍知佛果。在相續中生起了利他心,暫時能獲得人天的福報,應有盡有,心想事成;最終能獲得遍知的佛果,能獲得佛的一切圓滿功德。

三、斷除自私自利,學會換位思考

現在,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盡心盡力、竭盡全力地斷除自私自利之心,千方百計、想方設法地修利他心。相續中真正有了利他心,暫時的利益和究竟的功德就都有了。如果大家想福德資糧、智慧資糧圓滿,想永遠地擺脫煩惱、痛苦,就要修利他心。

無論在何處,都要去掉自私自利。因為一切矛盾、痛苦、煩惱,都是因自私心而來的。雖然我們都已經信佛學佛了,但還是這個事、那個事,心裡不敞亮,與他人不和,覺得受委屈。在家裡、在單位覺得受委屈,在山上也覺得受委屈。你何時才能沒有委屈啊?放下自私自利,真正成就利他心的時候,才能沒有委屈、沒有煩惱,否則在哪裡都一樣。在你覺得委屈,煩惱痛苦的時候,應該仔細觀察、換位思考,這是因為什麼?這是因為你有自私自利,因為你沒有利他心,因為你不會圓融他人。

你自私自利,他也自私自利,互相都是這樣,肯定不會有和睦相處,不會有幸福快樂。修利他心也是讓你換角度,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思維,他之所以那樣說那樣做,也有他的理由,其實他和你一樣,你認為自己沒有錯,他也認為自己對。世間人就是這樣,總是互相爭,互相犟,互相侵犯,喜歡硬碰硬。誰暫時弱就失敗、處下風,誰暫時強就勝利、占上風。處於下風的那個人就會覺得受委屈了,心裡非常不舒服,心不甘情不願,但又沒有辦法,只得隨順對方。不要這樣嘛!修利他心,站在他人的角度想,換位思考後就沒有煩惱痛苦,就沒有委屈了。

發菩提心就是學會換位思考。世俗菩提心是換位思考,勝義菩提心是任何時候,無論對人還是對事都換角度思維。從不同的角度看,都是好人,都是好事,這就是通達無礙。其實真是這樣,不換角度,只是站在一個位置上使勁想,肯定想不通。不會換角度這是沒智慧,會換角度這是有智慧。比如想從大殿裡出去,你只知道南邊有扇門,但門上鎖了,你使勁在那裡撞也沒有用。你著急、煩惱、痛苦,卻不知道另外還有門。南門關上了,就從東門、西門出去好了。同理,位置一換,思想、想法一轉變就想通了。所以我經常講,其實沒有什麼事,就是自己沒事找事,自己給自己製造煩惱,自己給自己製造痛苦。沒有人讓你煩惱,沒有人讓你痛苦。這邊出不去,你就從那邊出去,為什麼非要從這邊走?同樣,為什麼非要跟他鬧?為什麼非要跟他發生矛盾、衝突,跟他硬碰硬、過意不去呢?

發菩提心,往生、成佛,一步一步地來。現在我們已經到了選擇的時候,這是關鍵的時候。我們選擇了成佛,成佛的路有很多,有遠道、近道和捷徑道。我們已經選擇了捷徑道,就是修大圓滿。

既然有了這個緣分,有了這個善根,一定要好好地利用。今生今世能夠遇到佛法,尤其能夠遇到大圓滿法,這是你宿世修來的福報。每個人的根基不同,福報不同,因緣不一樣,不是人人都能遇到大圓滿法,不是人人都能對大圓滿法生起信心。你遇到了大圓滿法,對大圓滿法哪怕生起了一點一滴的信心,都說明你很有善根,很有福報,你應該珍惜。希望大家對自己有信心,珍惜自己的善根,珍惜自己的福報。好好地修持大圓滿法,讓自己即身成就、當下成佛!

大圓滿就是當下大圓滿,你真正安住了,就成佛了。能活在當下的人就是成就大圓滿的人。但若是沒有萬緣放下,活在當下非常難。還在追隨過去,還在迎接未來,還在執著現在,這樣能活在當下嗎?

大家要做一個有智慧的人。不要找不必要的痲煩,不要煩惱,不要痛苦。這一切一切本來就是這樣的,一切都是正常的,一切都是應該的,這叫開悟。若是你覺得這個好那個不好,這個對那個不對,還是沒有放下。有什麼不正常的?有什麼放不下的?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和合而滅。不要再患得患失,一切隨緣。活在當下,來就來,走就走;聚就聚,散就散;有就有,沒有就沒有。有也是暫時的,沒有也是暫時的;好也是暫時的,不好也是暫時的。一切都看淡了,一切都看破了,一切都放下了,你的內心就自在了。不要去操縱自己的思想,不要去操縱自己的情緒,一切都讓它自自然然,這樣就解脫了。

四、以三個殊勝攝持一切

一切善根福德,包括行住坐臥,吃喝玩樂,若是能以三個殊勝攝持,都是菩提果的因,成佛的因。我們寧瑪派的這些大德高僧、歷代祖師們,都特彆強調這三個殊勝,在任何時候都落實三個殊勝,以三個殊勝來攝持一切。

第一,前行發心殊勝。即有願、行菩提心的攝持,為了眾生要成佛,為了成佛而做善事、修福德、修善根。在此處,前行是指做功德、做善事的目的。

第二,正行無緣殊勝。做善事、做功德的過程中,無論是念佛、誦經、聞法或修法,都有無我和空性智慧的攝持,都能站在三輪體空的角度,即無分別、無執著,這是正行無緣殊勝。在世俗諦,即在凡夫地的時候,應該有相似的三輪體空;在勝義諦,一地以上的菩薩,應該有真正的三輪體空智慧的攝持。由於我們都是凡夫,真正要做到正行無緣是很難的,但是可以做相似的三輪體空,即儘量將三輪都觀為空性,儘量以理證證悟無我、證悟空性。

第三,後行回向殊勝。在聞法、修法等結束的時候,要將這些功德回向給眾生,願這些功德成為眾生成佛的因;或回向給自己,願這些功德成為自己為了眾生而成佛的因。還有相似三輪體空的回向,即過去諸佛如是回向,我也如是回向;未來諸佛如是回向,我也如是回向;現在諸佛如是回向,我也如是回向。我們經常念的《普賢行願品》裡面有「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三世諸佛所稱嘆,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意指:文殊菩薩怎樣回向,我也怎樣回向;普賢菩薩怎樣回向,我也怎樣回向。這就是相似三輪體空的回向。

無論是念佛誦經,還是聞法修法,無論是寂止還是勝觀,都要有三個殊勝的攝持,這樣才能成為菩提果的因。

五、如理如法地學佛修行

大家若是真心想學佛修行,應該先明理,然後依教奉行。若是不明理,怎麼學佛修行呢?這就相當於人行走沒有雙目一樣。若是沒有眼睛,不僅不能到達目的地,還很危險。若只是明白一些道理,掌握一些知識和方法,卻不去落實,就相當於只有眼睛沒有雙腿,也不能實現目標。所以我經常強調理論和實修要結合,修行和生活要結合,這些非常重要。

理論和實修要結合,只有實修沒有理論不行,只有理論沒有實修也不行。有些人也明白一些道理,但是卻不做不修,還是散亂痳木,還是煩惱痛苦。這樣,即使掌握了再多的知識,掌握了再多的方法也沒有用。這就好比你雖然很渴,而且還在河邊,卻不喝水,最終也會渴死的。或者好比你生病了,雖然家裡有各種各樣的藥,卻不吃,最終也會病死的。

我們講過不滿精進,就是學佛修行沒有滿足的時候,永不停止,直至成佛。即使你明白了一些道理,掌握了幾種方法,也不能滿足,還差得遠呢!若是自己覺得都明白了、都行了,這時你根本沒明白,根本不行!越學越覺得自己不明白,越覺得自己差,越修越覺得自己更需要修,這個時候才會有進步。

對於修行,我們先不要想太多,不要找這個法門那個法門的。首先應該向內觀察,有沒有出離心。問問自己到底是不是真心想解脫,是不是真心想成佛?

你學佛修行的目的是什麼?佛講了學佛修行的三種情況: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下士道是為了獲得人天的福報,如健康、長壽、平安、發財、神通等世間的福報;中士道是為了自己,求得聲聞和緣覺的果位;上士道是為了眾生,求解脫、求成佛。

現在觀察一下,自己是下士道、中士道,還是上士道?如果都不是,就是沒有目標。若是沒有目標,就是盲目地學修,即使努力了也是徒勞無益。你到山上聞法修法,也沒有意義。

如果是下士道,是求健康,求平安,求發財,求世間福報的。即使你再努力、再精進,也只能得到人天一些暫時的福報與利益,無法能獲得解脫、獲得佛果。

如果是中士道,即為了自己求解脫、求往生。即使再精進、再努力,學修再如法,也只能得到聲聞、緣覺的果位,不能成菩薩,不能成佛。

如果是上士道,是為眾生求解脫,求成佛的,一切都為眾生而不為自己,這是最圓滿的。

觀察一下:自己跋山涉水來到山上,來到朗措瑪寺,來到大圓滿實修中心的目的是什麼?剛才講的三種發心,哪一種符合自己的情況?若三種都不是,就是沒有目標,你肯定是跟著別人來的。

大家首先應該把目標確定下來,接下來再採取方法,選擇法門,然後再修持,最後才能成就。

若求的是世間的福報,就不用修出離心,也不用修菩提心,只要斷惡行善,積功德、積善根就可以了。若是不管眾生,只求自己解脫,那就修出離心,必須斷除對世間的貪戀,否則就無法超出三界。在有出離心的基礎上,再修無我的智慧,就可以獲得聲聞和緣覺的果位。若是想成佛,只有出離心還不行,還要發菩提心。現在必須要這樣發心,否則將來無法利益眾生,幫助眾生,度化眾生。

大家一定要有目標,不要盲修瞎煉,東跑西顛。這樣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有罪過。你不是在行善積德,而是在造業。不要拿佛法造業嘛!

不要再糊塗,不要再散亂。應該往上看,向佛菩薩學;不應該往下看,向凡夫學。不能「狗眼往下看」,應該「雞眼往上看」。把狗放在房頂上,它總想下來,所以總往下看;雞總想飛,所以總往上看。

六道里有這麼多眾生,我們得到了人身,多不容易啊!這是宿世修來的福報!那麼多人都沒有遇到佛法,而我們遇到了佛法,這是宿世修來的福報。那麼多人沒有遇到大圓滿法,沒有對大圓滿法生起信心,而我們遇到了大圓滿法,對大圓滿法生起了信心,這也是宿世修來的福報。大家應該珍惜機緣,珍惜福報,好好地學修。其實成就不難,解脫不難、成佛不難!但是對我們來說非常難!難在哪裡?難在不精進,難在不珍惜!現在,我們已經具足了解脫成佛所有的因緣,就差自己不上進、不爭氣、不老實。

菩提心發出來了,就什麼都有了,就心想事成了。希望大家都能在相續中生起無偽的菩提心,都能迅速成就圓滿佛果,迅速成就大圓滿即身成佛的境界。

按藏曆,今天是釋迦牟尼佛初次轉法輪的日子,我們《發菩提心》的課程剛好在今天學修圓滿。這是可遇不可求的,不是特意安排的。菩提心學修圓滿了是成佛,我們也可以輾轉法輪了,這個緣起非常不可思議!大家要相信,在座的各位都有這個福報,都有這個緣分,將來一定都能成佛,都能輾轉法輪。

我們的百日共修已經進行了六十天,還有四十天。剛開始大家都是凡夫俗子,通過這樣的學修,都有了非常大的變化。今年的百日共修特別有意義,我也沒有失望。若是對大家沒有幫助,大家沒有改變,就沒有意義了。大家都有了很大的進步,都取得了不同層次的成就,這是佛的加持,上師的加持,是佛法的力量。

現在我們對佛、對法的信心越來越足了,最起碼也知道了什麼叫佛,什麼叫解脫;怎樣才能解脫,怎樣才能成就。最起碼找到目標,找到方向,掌握方法了,人生有意義了,大家應該高興。如果沒有目標,沒有方法,確實寸步難行。你們上山也不容易,大部分人都有家,有工作,但是都不顧一切地上山參加百日共修。我誠懇地說:你們沒有白來,你們來得有意義!

在這裡,我們做一個總的回向,將我們在六十天所修的善根福德,以及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中所積累的福德善根,都毫無保留地回向給宿世的父母眾生。他們正在六道輪迴里,大部分都在地獄裡感受著無窮無盡的痛苦。願以我們的善根、福德消除他們的業障,使他們能從地獄的痛苦中,從六道的痛苦中,早日獲得解脫,早證菩提,早日成就大圓滿的境界!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思考題:1、相續中若能生起菩提心,能夠消除多少業障?

2、修密法需要在相續中生起何種菩提心?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