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宣化上人:慈悲喜舍是修道的基礎,忍是無價寶


時間:2015/9/28 作者:青燈古衣

慈悲喜舍是修道的基礎

一九八四年四月廿六日

修道人,一定要培養四無量心。有了四無量心,才能教化眾生,令眾生離苦得樂。修道人若無四無量心,就與道相違背,就是修了八萬大劫,離佛道尚有十萬八千里。

四無量心是修道人應具有的基本條件。何謂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舍。無量就是沒有限量。不半途而廢,不中道自畫,得少為足,認為夠了。其實慈悲喜舍沒有夠的時候,越多越好。應把它推而廣之,擴而充之,達到止於至善的境界。

(1)慈能予樂。我們是否給了眾生快樂?若是沒有,那就是沒有盡到慈心。應該朝向‘無緣大慈'的目標邁進,不但同情人類的遭遇,而且也要同情動物的遭遇。如有不幸的事情發生,即時伸出援手,幫助他們脫離苦海,這是佛教徒應該做的事。不要存著隔岸觀火的心理來觀賞,那樣就失去佛教的救世精神。佛教是慈悲為懷,方便為門的宗教。

(2)悲能拔苦。我們能不能拔出眾生的痛苦?若是不能,那就是沒有盡到悲心。應當有‘同體大悲'的思想。也就是人溺如己溺,人飢如己飢的精神,佛教以悲為宗旨,悲就是憐愍的心。與儒家所說的‘悲天憫人'不謀而合。由此可知天下聖人的思想,同出一轍,沒有離開惻隱之心。佛教主張慈悲,儒家提倡忠恕。心心相同,這是宗教的骨髓,否則,乃是異說外道。

(3)喜是喜心。我們是不是歡喜學佛法?有沒有發憂愁起煩惱?或者鬧情緒?如果有的話,趕快糾正,不可任性發展,若有半點習氣存在,在七情六慾上用功夫,那就是錯誤觀念。要知道這種觀念錯不得。否則,後果不堪構想。

(4)舍是舍心。我們有沒有舍心?如果有,是大還是小?是一時還是永遠?舍甚么?就是發心給予眾生快樂,拔眾生的痛苦,扶人困危,會生起無限歡喜,但不可執著。做完之後,統統把它忘掉,不可留記心頭。如果執著不忘,那不是菩薩的願行。要有施恩不求報的胸襟,才算是真正的佛教徒。

忍是無價寶

一九八四年五月五日

身為佛教徒,一定要忍。忍什麼?忍人所不能忍。有人說:‘我實在忍不了。'忍不了,那就不能‘了'。了什麼?就是了業障,若是業沒消,情未空,那就有生死。所謂‘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到了業盡情空的時候,便了生死,真正解脫。

修道人,就要修忍的功夫。忍飢忍渴,忍風忍雨,忍熱忍寒,甚至還要忍罵忍打,這些境界都是考驗。我常說:‘一切是考驗,看爾怎么辦?對境若不識,須再從頭練。'無論怎樣的逆境來臨,都要用‘逆來順受'的心理來接受,不要被境界所轉,向他們豎白旗,低首稱臣。古人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忍是無價寶。‘忍片刻,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釋迦牟尼佛住世時,有一天,經過河岸,見一隻野乾(狼一類),想吃烏龜,可是烏龜將頭足縮回殼內,多時不動,沒有忍耐心的野乾,棄它而去,有忍耐心的烏龜,保存性命。佛對阿難尊者說:‘修行人亦應如是。'古德說:‘近來學得烏龜法,得縮頭時且縮頭。'

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如有人罵你,當作聽流行曲來欣賞。如有人打你,當作走路不小心,撞到門柱上。如是觀想,自然化干戈為玉帛。否則,無名火三丈高,大發雷霆,大戰一場,結果兩敗俱傷,不但傷了感情,又失去人格,受人批評沒有涵養的功夫。所謂‘受盡天下百般氣,養就胸中一段春。'可以作為座右銘,這是金玉良言。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