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五戒之二,持不偷盜戒,所得的殊勝功德利益


時間:2015/10/17 作者:長存善心

【複次龍王,若離偷盜,即得十種可保信法。何等為十?一者、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二、多人愛念。三、人不欺負。四、十方讚美。五、不憂損害。六、善名流布。七、處眾無畏。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九、常懷施意。十、命終生天。是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證清淨大菩提智。】

這一段是世尊為我們開示不偷盜的十種殊勝果報。第一條就是財富,‘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這是佛經上常講的財為五家共有,你不會遭這個難。‘王’,是過去古時候如果犯罪了,你的家產會被國家沒收,叫抄家,國家沒收。‘賊’是盜賊。‘水火’,是容易知道,被大水漂、火燒。‘非愛子’是敗家子。所以這是五家共有,你能夠免除這個災難。

財富是所有一切眾生,可以說念念希求的。不愛財富的人很少,那是真正有道之人,安貧樂道,這種人是極少數。我看絕大多數的人,都在那裡追求財富。財富是不是能追求得到?如果說我們有能力追求到財富,聖賢的教誨就可以放棄了,你可以推勫因果的定律。佛在經教裡面告訴我們,世出世間法都不出因果定律,世間法如是,出世間法亦復如是。清涼判《華嚴經》五周因果,智者判《法華經》一乘因果,佛法離不開因果,這個道理我們總得要懂得。種善因一定得善果,因不善要想求得善果,沒有這個道理!

聖賢人的教育,總結起來他教我們什麼?無非是教我們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這是因;幫助我們認識吉凶禍福,吉凶禍福是果。什麼是邪?什麼是正?凡是與災禍相應的,果報是災禍,果報是凶,這就是“邪”,這就是“非”。如果果報是吉祥的、是福,這就是“是”,這就是“正”。吉凶禍福的定義、標準,一定要在果報上看。可是果報佛家講得多,也講得很廣、講得很深,果報通三世,現前得福報,將來沒有福,這個福報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就看現前的社會,有很多人少壯的時候發達,真的是“資財盈積”,億萬財產,經營個十年二十年,聽說他的公司倒閉,虧債倒閉、破產了,這是我們在現前社會看到很多。他那個發達,他那個財富,不是真的,實在講是給你在眼前看幾天而已,時間不長。如果他這個財富能夠綿延到他的子孫後代,代代都能夠保持,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中國古人所謂“富不過三代”,這一句話的意味深長,三代就衰、就敗了,這哪裡是真的?這不是真的。三代尚且不是真的,自己在這一生當中都保不住,可見得更是虛幻。

佛法裡面講的福報,這一生有福,來生有福,後世有福,生生世世都有福,這是真的。現在人眼光短淺,只看眼前,這是沒有智慧,這是愚痴。古聖先賢的教誨不是沒有道理,如果沒有道理,它怎么能夠綿延幾千年?這幾千年當中,都沒有一個聰明人?沒有一個人能夠把古人的教誨揭穿、推勫?到你這個時候,你聰明,你能夠把它否定掉?我們要多想想,古人教誨當中決定不摻雜私人的利害,他跟我們無親無故,他不求我們任何一點的報酬。不但在物質上供養他不希求,我們後世對他禮敬讚嘆他也不求,真正到無所求。“無所求”那個話是真話,凡是有所求的、有條件的,這個話未必是真的。無條件,無所求,諸佛菩薩、古聖先賢對一切眾生是這樣的一個態度,所以我們要認識哪個是善知識、哪個是好人、哪個是惡人,要有能力辨別。所以他們看事情看得透徹,對於因果的理論、因果的事實、因果的轉變、因果的相續、因果的循環,他們看得太清楚太明白了,所以指導我們一個總原則:種善因一定得善果,不善的因決定有不善的果報。聖人所以成為聖人,賢人所以成為賢人,都不出這個道理。

財富怎么來的?財布施來的,財布施是因,財富是果報。果報好不好?很難說。我過去講經也常講,你這一生得財富,是你過去生中修的善因,你今天得的果報。果報現前了,是福是禍很難講,問題在你有沒有智慧。用錢是智慧,你要是沒有智慧的話,你的錢用得不恰當就造罪業,那就變成禍,就不是福。幾個人會用?由此可知,真正會用錢的是要靠大智慧。大智慧還是從教學當中得來的,歸結到最後是個教育問題,吉凶禍福的關鍵在教育。人有智慧自然能夠趨吉避凶,而趨吉避凶的手段決定又是在斷惡修善,你因果才相應;再破迷開悟,這真正能夠離開凶災,趨向吉祥,這是聖賢的教誨。

下面講‘王賊水火及敗家子’,這些都是自己過去今生跟一切眾生結不善的緣造成的。由此可知,我們生活在世間,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的言行舉止不能不謹慎。菩薩絕對不會跟一個眾生去結怨,結怨後面總會遇到冤冤相報,這個五家是冤冤相報,你跟人結好緣就不會有這個事情。所以財富,真正的福報是財富與社會大眾共享,這是真正的福報,而不是一個人獨享。你發財了,別人讚嘆,別人歡喜,為什麼?他沾光,你肯散財。中國在古代真有智慧,會用錢的是范蠡,吳王夫差的一個大夫。勾踐復國之後他離開了,去做生意、做買賣、去經商,沒有幾年發達了,發大財了。發了之後,他散財,到處布施,把錢統統布施盡了。再從小生意做起,過幾年又發了。命里有,命里有丟都丟不掉,發了之後再散,三聚三散,所以中國大陸上供財神是供范蠡。在台灣供財神是供關公,我不知道這是從哪裡來的?供范蠡有道理,他是我們修積財富的一個典型人物,真正是財富人的模範,肯幫濟苦難眾生。所以財你儘管去散,散不完的,愈散愈多。

這幾年東南亞遭受金融風暴,經濟普遍衰退,為什麼“居士林”不衰退?“居士林”的收入月月都增長。什麼原因?散財,“居士林”不積財,散財。你們仔細去觀察,佛家講的三種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天天在做,積極在做,所以你們看到“居士林”財富源源不斷。法布施,從上到下你仔細觀察,人人都有智慧,健康長壽,果報我們都看到,所以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

我們看到馬來西亞丹斯里李金友,他做得很如法。他是私人企業,我們到“古晉”去看他,這一片荒山他買下來了,許多人都說你這個決定賠本,你不會有前途。他經營六年,六年沒有賺一分錢,都在那裡賠,這個山沒有開幕。六年的經營,附近十幾個村莊,這十幾個村莊人都打獵的,打獵不是好事情,他把他們的獵具統統收買過來,把他們這些人統統找到山上,分配給他工作,做他公司的員工,給他很好的待遇,他可以養家,不打獵了。前面我們講不殺生,這一個地區的人不殺生了。不但不殺生,吃長素,山上員工三百多人,終年吃長素。他說最初這些人不習慣,吃素不習慣。半年之後,他們很歡喜了,為什麼?皮膚改變了,臉上皺紋沒有了,這大家高興,所以現在歡喜吃長素。你想想看這十幾個村莊,他布施這么多人,這么多人感激他、感恩他,都做他的護法,所以他這個山莊非常安全,不會有壞人進去,這些村莊都保護他們的。

所以一個人有福,整個地方人都得福報、都享受,這是正確的。決定不是為一家,為你的一個小團體,不是的。對整個社會、對一切眾生,做出全心全力的奉獻,他後面的福報不可思議,這是出自他內心的,他做得心安理得,做得非常歡喜。人必須要有大菩提心,幫助一切苦難眾生,可是如果有絲毫要占眾生便宜,這就犯了偷盜戒,偷盜叫“不與取”。

今天我們在新加坡,團結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得到全世界人的讚嘆。我們是不是為了希求這些讚嘆來做?不是的,你讚嘆也好,你毀謗也好,與我不相干。我仔細衡量這個事情該不該做,衡量的標準是對社會對這個世界的安定、和平、繁榮、幸福,與這幾個條件相不相應;如果相應應當要做,不相應我們決定不可以做,有一個衡量的標準。我們今天看到世界要遭大災難,這種災難的徵兆,全世界有智慧的人,政治家、科學家、各個行業裡頭都能夠深深的感覺到,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原因在哪裡?原因是教育徹底失敗,聖賢教育丟掉了。中國把聖賢教育丟掉了,西方把宗教教育丟掉了,不再相信《聖經》的話,宣布上帝已經死亡,這還得了?所以這個世間有災難。親職教育沒有了,學校教育沒有了,社會教育也沒有了,宗教教育也破產了,這怎么辦?我們今天聯合宗教,團結一切宗教,我幫助他、提醒他,我們一定要重視宗教教育,不能夠一味在宗教儀式上去做,有儀式沒有教育,人家說我們是迷信,必須恢復宗教教育來團結族群,彌補聖賢教育,大眾把它忘失掉了,從這個地方來恢復、來提醒。唯有真正恢復聖賢教育,這個世間災難才能夠避免。心量一定要大,不能只為自己。

我們今天幫助別的宗教,幫助別的族群,幫助別的國家,這個心馬上就不高興了,我們這個世間要同歸於盡,最後是毀滅。為什麼?你只顧自己,不顧別人,全世界別的地方都毀掉了,你這個地方要保得住。這個世界就好像我們的身體一樣,我們這是個頭部,如果全身都爛掉了,你這個頭能活得了嗎?佛跟我們講得更廣大,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個法身,所以經典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道理在此地。我們決不能只顧自己,要顧全整個大局。大局是全世界,起心動念為整個世界著想,整個世界和平,社會安定,我們大家都得福。哪個地方有災難,與我們都有密切關聯,我們想逃避,不是個容易事情,無論在理論、在現實上說都不能成立。所以今天全世界是一體,要有巨觀,要有真實智慧。……

‘保’,是保持而不會喪失。這十種保信法,前面第一種已經跟諸位介紹過了。第一種是資財盈積,不會被王賊水火以及敗家子所散滅,這是第一條。第二種果報:

【二、多人愛念】

人不偷盜,不偷盜跟前面不殺生一樣,屬於無畏布施;換句話說,令一切眾生離開恐怖憂慮。世間人常說“財不露白”,你的財物別人知道,他會起惡念來偷盜你,或者來搶劫你。如果這個人是持戒的人,你有再多的財富,他看到了,他知道了,他不會動心,他不會起惡念,你可以很放心,可以很安全,所以這是屬於無畏布施。無畏布施,必定得‘多人愛念’,你在這個世間,你會得到許許多多人的擁護,許許多多人關懷你,這是很殊勝的果報。

【三、人不欺負】

業因果報我們一定要清楚。我不欺負人,就不會有別人欺負我。我不欺負人,還有別人欺負我,那是過去生中造的惡業。決定不可以說我行善,為什麼還有這么不好的遭遇?這是消業障,你的業障報掉了。業障消了之後,你的善果一定就現前,所以決定要有信心。這十種可保信法,要有信心,對於聖教決定沒有疑惑。

一個人心善,前面佛跟我們說的總綱領,思想善、行為善,決定得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縱然遇到苦難,苦難不重要,也不必害怕,遇到災難現前,自己深深相信佛菩薩在照顧,這只是消業障而已,過去今生所造的業障,在這個地方都報掉了,決定不能有絲毫怨天尤人的念頭。如果有這個念頭現前,不但業障消不了,還要增加,還在增長。

所以我們學佛,這是很不容易,佛經裡面常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樣的機緣“百千萬劫難遭遇”,這是實話,不是假話,很不容易遇到。遇到之後決定要珍惜,一定要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知道這個機會不是輕易能遇到的,彭際清居士講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換句話說,無量劫才遇到一次,哪有那么容易!真的明白這個道理,什麼樣的煩惱習氣也要把它克服。知道這個煩惱習氣不克服,後頭又要無量劫的受苦,在六道輪迴受苦,這不是一個聰明人,不是一個覺悟的人,這就是佛經裡面講的“一闡提”。一闡提是沒有善根,不會覺悟。遇到了,偶然之間好像石火電光,閃電一樣閃一下,立刻就滅了,又退轉了,又回去了。這一種情形、這一種人非常非常之多,我們在現前念佛的人,一萬個人裡面就有九千九百個是屬於這樣的人。所以李炳老常講:“一萬個念佛人,真正往生兩三個。”那兩三個是什麼?真的明白了,真的不想再搞生死輪迴,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貪瞋痴慢,他這一生成功了,成就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明了,如果我們不能克服煩惱習氣,還墮落在貪瞋痴慢裡面,我們將來一定還是無量劫的生死輪迴,所以要曉得這樁事情可怕。

知道這個事情可怕,對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距離愈遠愈好,不要靠近它。你自己沒有功夫,沒有定力,沒有智慧,你一靠近,你的煩惱就起現行。所以古大德建道場,為什麼建立在深山人跡罕至之處?就是叫你不方便。現代交通便捷,所以只有自己真正發心照顧自己,別人想幫助幫不上忙,只有自己懂得遠離。遠離的方法,沒有必要不接近,沒有必要少交談,多念佛,多讀誦經典,只有用這個方法。覺明妙行菩薩教導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這是在《西方確指》上的一首偈子。我們要不是這樣真做,你有什麼能力在境界裡頭而不染污?那是真功夫。五欲六塵境界裡面確確實實身心不染,這是淨業功夫成就的人。

在十大宗派裡面,淨土跟密宗都是修清淨心的,我們必須要曉得,密宗是上上乘清淨心,淨土則是上中下都有。密宗普通人學不成的,密宗是不離名聞利養,不離五欲六塵,在那裡頭得清淨心、得決定不染污,真功夫!所以一般人學密,如果沒有這個真功夫,必墮地獄。密宗只有兩個結果,一個是成佛,一個是墮地獄,沒有當中的。淨土宗的殊勝,對於我們這種凡夫、沒有功夫的人來說,它的殊勝好處是遠離五欲六塵,不接觸,這才能保住自己,這個道理一定要知道。我們能遠離,諸佛歡喜,善神擁護,多人愛念,人不欺負。

【四、十方讚美】

誰讚美你?十方諸佛如來,十方法身大士,讚美你很難得,你能夠克服你自己的煩惱習氣,這是真功夫。

【五、不憂損害】

實在講,縱然別人來損害我,也不憂慮。就像我們最近往生的“居士林”一位副林長李秀琴,我聽說她開一個小店,有些小學生到她店裡去偷東西,她看到了,就叫他回來,“夠不夠?還要不要?隨便拿。”不憂損害,感動鄰里鄉黨。她往生,一條街街坊上人都送她。不但不偷盜,而且歡喜布施,這是我們末法修行的好榜樣。我們損害無幾,可是那些人需要的,他又沒有錢,所以說是應該要幫助他,不責備他,以好心對待他,感化他,這是菩薩教化眾生。

【六、善名流布】

社會大眾都讚嘆你是好人,你是善人。好人、善人,連惡人都不會去侵犯他,連惡人都會去愛護他,這是你的德行感召。

【七、處眾無畏】

眾是團體,無論在什麼團體裡面,你都很從容,都很自在。哪些人處眾身心不安?造作不善業,造作不善業的人身心不安穩,所謂是內心有愧疚,對不起佛菩薩,對不起祖師大德,對不起這些護法,心裡有愧疚,所以在團體裡面才表現神情不安。如果真正做到仰不負於天,俯不愧於地,做人聰明正直,決定沒有一絲毫的念頭害別人。

不但人不能害,連小動物都不害。每天我們自己家裡或許有一些蚊蟲、蒼蠅、螞蟻,絕不傷害,知道牠也是來覓食,不是為別的,牠來覓食,跟我們一樣,每天工作討生活,那有什麼罪過?我們看到絕不應該殺害,要能夠體諒。佛家祖師大德教給我們,道場要保持整齊清潔,這些小動物自然就少了,牠是往髒亂的地方去,保持整潔就不會有。晚上,如果有蚊子來騷擾,我們可以把房間裡面的燈熄掉,因為這些小動物牠往有光的地方去,門窗打開,牠就往外去了。所以有很多人不懂,房間裡麵點著燈,外面沒有燈,房間裡面的光強,門窗要是開著,牠就會飛進來。不必去捕殺,你有慈悲心,你有善意,小動物也通情達理,牠不會來騷擾。

所以印光大師早年,這是菩薩示現,我們曉得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居住的房間也有蚊蟲、也有跳蚤,他的侍者想給他清理,佛是絕對不會殺生的,把牠捉起來養在小竹筒裡面,或者拿到外面去放。印祖告訴侍者:“不必,就讓牠在這裡,警惕我自己”。“為什麼?”“我自己的德行不夠,不能感化牠。我看到有這些東西在,我能生慚愧心,把牠們當作老師看待,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自己要認真去反省,改過自新。”果然祖師七十歲之後,無論住在什麼地方,這些小動物很多的地方,只要他老人家到裡面去坐坐,去住幾個晚上,一個都找不到。所以人家說這些小動物遷單了,遷單就是搬家了。德行能感動這些小動物,怎么不能感動人?人為萬物之靈,不能感動是自己沒有德行。所以進德修業是我們做人的一樁大事情,我們不能不知道。

【八、財命色力安樂】

財是你的財富,命是壽命,色力就是現在講的健康,這三樣東西都是一切眾生所希求的。財富不必多,夠用就好了。所以不僅是佛法,任何一個宗教,乃至於古聖先賢的教誨,都教我們知足常樂,知足則富。你看佛成佛,佛成佛的條件是什麼?知足,知足才能成佛,不知足不能成佛。所以後補佛都住在知足天,兜率天就是知足天,他住在那個地方就是代表知足,知足才是圓滿,圓滿就成佛。不知足,再富有他也是貧窮;知足的人,乞丐他都圓滿了。由此可知,吉凶禍福都系在一念之間,看你怎么想法。一念覺悟了,凡夫作佛,一念迷就永墮惡道,這是我們必須要清楚、要明了的。

所以《十善業道經》這個小冊子,我們一定要熟讀,當然最好能夠背誦,每天受持,做為我們修淨土的輔助。祖師常講淨宗法門正助雙修,我們依《無量壽經》、依六字洪名,這是正修;用《十善業道經》每天來檢點我們的思想、身心,這是助修,正助雙修,決定成就。……

在這第八句所講的‘財命色力’,財是財富,命是壽命,色力是健康,這個力還包括能力,得‘安樂’。不僅如是,還得‘辯才具足無缺’,辯才是處事待人接物必須具備的,不但自己得利益,而且還能夠幫助別人。

【九、常懷施意。】

‘施’是幫助別人,常常存幫助一切眾生的意念。常存這個心,遇到眾生有需要的時候,自自然然他就歡喜施捨,這是真實的德行。

【十、命終生天。】

這是說明你還沒有發願出離三界,你的果報在天上。在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能夠覺悟,偷盜連生天都辦不到,怎么能往生極樂世界?不要把這樁事情看輕了。偷盜的範圍深廣無限,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犯,犯而不能夠覺察。所以念佛念了一輩子佛,到臨終的時候不能往生,還要怪佛不靈,“我都依教奉行了,念了一輩子,為什麼不能往生?佛不來接引?”不知道所謂“口念彌陀心散亂”,這個“心散亂”就是你的心裡頭還夾雜著許許多多的惡業在裡頭,你怎么能往生?你這個佛號念得不相應,道理在此地。

這個偷盜,我平常講也講得很簡單,大家容易懂,就是習慣占便宜的念頭,這個念頭是盜心。占別人的便宜,占公家的便宜,在寺院裡占常住的便宜,太容易犯了。拿起常住的電話跟朋友聊天,都是偷盜,誰懂這個道理?有必要的事情,言語愈簡單愈好。今天誰懂得愛常住物?我們要多想想,我們有沒有浪費常住物?《地藏經》上講的果報太可怕了,盜十方常住物,佛不能救。佛在經上講,你破戒、造五逆十惡罪,佛都能救,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在《無量壽經》上讀過,造五逆十惡罪,臨終懺悔,佛還能幫助你往生。盜十方常住物的這個罪,佛不能救,為什麼?不通懺悔,所以這是很嚴重的一個問題,我們往往把它疏忽掉了。

實在講,比殺生的罪更重。殺生,你殺人,殺眾生的生命,你沒有斷他的慧命,那是一對一的責任,容易懺悔。偷盜,特別是偷盜常住物,這個常住盡虛空遍法界四眾弟子都是債主,比偷盜國家物的罪還重。國家是你的一國,人口的確還是有限,像中國大國,也不過是十二億人,你欠十二億人的債。可是虛空法界就沒有數量了,常住是通虛空法界的,懂得的人太少了。而且看到大家好像都占常住的便宜,都占別人便宜,看成習慣了,都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不知道後果這么嚴重,障礙生天。所以常住物要愛惜,點點滴滴都要先想想。末後一句: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證清淨大菩提智。】

如來果地上無量無邊的智慧德能,他是怎么證得的,必有因由。佛法講因緣,必定有因緣。因是自性本具智慧德能,緣是在行菩薩道的時候積功累德,這是緣。你有因,沒有緣,果報不能現前,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把它想通。十地菩薩、等覺菩薩,‘清淨大菩提智’沒有圓滿,緣還欠一分。緣是修功修德,還欠一分。所以偷盜的意念要把它斷得乾乾淨淨,偷盜的行為當然就沒有了,這就是從根本修。

這是世尊在此地跟我們講的十種可保信法。《華嚴經》上說,“信為道元功德母”;儒家講,人要是無信,就不能在社會上立足。如何能保持?現在人講信用,在佛法更深一步,保持信心,自信信他。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面,跟我們講六個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如何能保信?這十種方法。成就我們在修學菩提道上的“信、願、行”三資糧,信是頭一條。盜心不捨,你的信就沒有了;換句話說,三資糧頭一個都沒有,後面兩個就不用談了,你怎么能往生?古大德常講,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我們讀讀這部經,細細去思惟,我們就明白,了解肯定了,為什麼往生的人這么少。回過頭來看看自己,自己這一生當中能不能往生?這個對我們的關係非常非常之大。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