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慧法師:優婆塞戒經淺釋


時間:2015/10/26 作者:斷山居士

講佛法要離開文字相,法不依文字。沒有證悟的人講不出三藏十二部的真相,怎麼講都是文字般若。世人追逐名相,追逐文字的華麗,這和證悟是兩回事。

是佛法都聽一聽,聽完之後用思維加以篩選。眾生的業報千差萬別,但今生就這一條做的不好,其它做的都很好。那就主要改這一條,其它的不要思維。不要把佛對眾生說的這些或者法師所講的都往自己身上對號,人不一定都圓滿。無量劫來的修行,可能有一個地方謬誤或兩個地方不足,沒有關係,就解決當下這一個或兩個地方就行,其它的是說給其它眾生的。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心內求法】不要拿別的法師講過的什麼理論當標尺,用這把標尺衡量這個,衡量那個,那位法師解脫了,學會他的理論也能解脫嗎。這樣的人多愚啊!

【知見障】拿著一句話鑽牛角尖,不知道佛法圓融無礙;佛經可沒說拿著哪句話就能得解脫。

持戒修行比翼鳥,破戒修行單翅飛。空守戒律不修行,還是原地沒有動。……不管出家人、在家人,守持戒律都是值得讚嘆的。但是如同一個害怕犯錯誤的小學生,心裡就想著不違犯紀律,卻忘了學習,還是不能取得好成績,所以還要修行。

堅持齋戒,小心自己的過失;不管多細小的過失都不去犯;這樣才是身體力行地去尊師重教,才是修行人,才能得法解脫。

什麼保護修行人?戒律。沒有戒,內魔沒守住,外魔破不了。降伏不了內魔,外魔一擊就敗。心裡想飲酒,那裡一招呼飲酒,肯定樂顛地去;心裡想打痲將,那邊一招呼就走。一個修行人,要做惡事的時候,心裡有兩個聲音,一個說「去做」,另一個說「不要去做」。凡夫認為做「惡事」是天經地義的;「惡事」指的是食肉、飲酒、找小姐,即世俗人眼裡的「好事」;內心還有個聲音催促快去,都是不知不覺做了不守戒的事,種下業因。明白因果的人才知害怕,寧可自己被殺也不能作犯戒的事。戒與法的關係,戒是保護依法修行的。

身是法器戒是船,掌舵無漏奔彼岸。離戒無師空往來,法體戒行自莊嚴。

破戒,就是修行人自毀菩提。……破戒之人,沒人度,誰也不救。而且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墮阿鼻地獄。不是說的重,戒律和諸法實相就是如此,誰也改變不了這個法則。

破戒之人不遇大善知識,不深加懺悔,不立即改掉,賢劫都不得度;有緣得度時還從往昔修的這個起點開始,沒有超越。

在家人如果修密、修禪的,破戒了,特別是重戒,破一個,那就走不了,要受業報,還在六道里轉,或果不清淨。

自己的業自己了,自己不努力修道,想讓佛度脫、讓佛替擔業障是不可能的;不求自度就是貪,為佛菩薩呵斥。

見到誰是善知識,就去攀緣、糾纏,是為貪著,而且會破壞菩薩度人的環境;這種人不得度,為戒律所不允許。

貪善也為貪,有些人求善法,求不到心就生嗔。心量自狹的人難求聖果。貪求善境界,心有貪念都是小乘人的心魔所致,心魔無始劫來與人同行,魔時時刻刻如影隨形。心魔是自己內在的魔,順逆二境來的時候,擊敗人的心智,讓人心智散亂,明白轉糊塗。遇到自己心魔的時候,敗者多勝者少。勝者就是出離,敗者就是六道眾生。

自心的魔蘊被破掉;心內無魔,外界的魔就魔不了;即所謂:魔蘊已破,魔軍自敗。

身不該做的事不做;口不該說的話不說;意不該想的念不起。如果不該想的想了,就有因果。有善念就有善因果;有惡念就有惡因果。戒條就像高壓線,不可越雷池半步。世俗的事把握一個度,過一點兒就為失,有業報相隨。善事無度,惡事有度,有底線。對受三皈依的人說戒,對不受三皈依的人不說戒。但平常人聽了有預防作用,可以避免造業。

發菩提心的人,如果在定中知道,有生天享福報的,立即向佛發願,自我去掉天業。可不生天,還要繼續修行,還要生為人,見天福如毒蛇猛獸。這樣的人才是真正修戒、修定、修慧,善業結集,才能得法解脫。

離種種妄想而無種種妄想;離自心而不離自性。性本圓融,心還不真實。以世間有為相,修世間有為法,而證出世間智慧。

普度眾生為己度,不為佛度為己忙。眾生父母我為子,累劫養育恩綿長。環境空間諸眾生,相依互存共興亡。無明業感萬千像,一體同悲人不詳。

錢少時,先給貧窮。去寺廟禮佛,寧可進廟不燒香,也要把兜里僅有的錢舍給廟外那些乞討的人,先施悲田,後種福田,這是菩薩行人。可是一般人不這樣,有一塊錢先去供養三寶種福田,舍一得萬報,種悲田見不到回報。菩薩行人不求回報,才去種悲田。所以說「先種悲田,後種福田」,這是菩薩行人做的。我們有錢,一定別吝嗇,對於那些殘疾人,受苦受難的人,一定要給他們,讓他們心生希望,「還是信佛的人心善啊,我做了這麼多壞事,感召此報,他們還這麼對待我。世上好人多,還是信佛的人好。」讓這樣的人對佛法僧三寶生起恭敬心,要比自己種福田的功德要大,要大百千萬倍。菩薩行人做得到,小乘人做不到,其他人更做不到。有錢送當官的、管事兒的,就不供養三寶,更何況貧窮、下賤之人。瞧都瞧不起他,能把錢給他?見過一些惡人,要是遇到出家人跟他化點緣,寧可把饅頭扔給桌子下面的狗吃也不給出家人吃。

要是遇到一個窮人、一個富人,要先跟窮人打交道,後跟富人打交道。做一切事的順序,都是先對窮人,後對富人。讓窮人心生歡喜,富人不因為沒先跟他打招呼而不快,而窮人容易生起這種自卑心。富人對誰是否先跟他打招呼覺得無所謂,就算輕慢他了,改日一說,淡淡一笑就過去;窮人要是被有意忽視,後打招呼了,他可能耿耿於懷,終生不忘。菩薩行人絕不讓任何人心生不快,更不應讓任何人對任何做的不圓滿的事耿耿於懷。樂贊他人的好處,說佛涅槃的樂處。如果有技術和手藝,要教窮人學,讓窮人得一技之長,讓他有飯吃。窮人學了技藝,會心生歡喜;別自私自利,教他並不是貪圖他的供養,而是讓他得到利益,讓他去養他的父母。身口意業,所造諸善,終不是為了自己,只是為了利益他人,共為佛事。不是暫時這樣,而要一生都這樣,恆為他人,這才是實義菩薩,真菩薩。出家菩薩為實義菩薩是不為難;在家菩薩實是為難。在家修菩薩道的人都是逆世之人,都是逆著來的;所以,難行難做。

佛道是證得的,不是求得的。說白了,只管去修六度萬行就可以,不用成天總想著「我得成佛呀」,「我哪天能成佛呀」,「我快點成佛吧」,這都不行。求六波羅蜜果就是貪著,不是實義菩薩。什麼事利益眾生就做什麼事,菩薩知生死過幻,讓眾生脫離各種苦難,就是實義菩薩。菩薩所行不求恩報。如果受了他人恩報,還要加倍回報他人。一切眾生,常求自利;菩薩所行,常求利他。人自利利他,即一旦成為菩薩,利他就是自利,只為利他。雖然在利他過程中,有很多煩惱,要吃很多苦頭,還要把「怨」當「親」想,平等利益。這是實義菩薩的不可思議。

佛說,菩薩苦行的時候,首先是自己有誠心,不為苦而苦。乾點活是為自己修道,為眾生得道,為同修能安心修道創造條件,做點累活實在是太幸福了,我吃點苦,同修都能成道,這點苦吃的太值得了,太應該了;這裡真是我修菩薩道的好地方,再也沒有比這裡更好更適合的地方了。有的人呢,受點苦、挨點累,心念就轉,「我可不在這廟待了。」這一轉,就不是實義菩薩了,是假名菩薩。暫時可以逃離,不能生生世世逃離,而且新去的地方可能遠比這艱苦百倍、千倍。還不如把無量劫要受的苦,都拿到今天受,那是修行人的福報啊。越是設定障礙的人,越是助道的善知識;越是設定困難的地方,越是成道的好地方。實義菩薩能行得到,不是實義菩薩做不到。

佛說,我往昔修菩薩道的時候,就是從外道那裡受苦行法,至心奉行,心不退轉。每天只吃一粒生米或其它穀物;住的地方多有荊棘;路上有牛糞、牛尿等也要行走;天氣酷熱時在陽光下暴曬;寒冬臘月時受凍;偶爾有點像樣的食物時,與人分享,都不退轉。現在的寺廟能有這麼苦嗎,肯定沒有;在家人有這麼苦嗎,更沒有。跟佛比一比,我們這些自詡信佛的人,相差太遠了。我們太享福了,福燒的,都不願意發菩提心了。

如果這個世界正處飢餓,就要立大願,變成大魚,讓眾生果腹,離開飢餓苦。菩薩為化解眾生苦難,寧墮畜生身。而讓食魚身的眾生有機會去修道、念道,不再作惡。如果在瘟疫的時候,就要立大願,化作藥草,讓這些有病的人,吃到這種藥,離開病痛苦。菩薩受如是苦,心不退轉,這就是實義菩薩。

不管出家、在家,怕吃苦就是菩提路上的攔路虎。如果發菩提心的人,怕吃苦,單有苦在等著。哪裡魔王最盛,哪裡是發菩提心人修道的道場,無量劫來的業報都趕到今天了,實在太好了。……有的學佛人,寧為病重父母捨棄自己壽命而讓父母長壽;也有些人,別說舍壽,花錢給父母治病都不能,為他人捨身命財就更不可能。這樣的人能成菩薩道嗎?發菩提心的人是,只要為學佛修道,他人的一切苦、一切罪業我都替承擔,病苦由我來受,讓他人去往生。佛這麼做能成佛,我們不這麼做就不能成佛。說「我暫時先不這麼做,以後再這麼做。行不行?」那暫時成佛的就與我無緣,成佛的時間就得往後推遲。為什麼成佛得三大阿僧祇劫這麼長的時間,而且難以超越,就是其心不堅、心不轉物。佛於往昔為正法故,割身為燈三千六百盞,在那個時候,具足煩惱,身實覺痛。但是,為了度脫眾生,讓眾生心堅固,心不後悔也不退轉。這是佛往昔修行時見到同修晚上沒有燈,把自己身上的肉割下來給大眾點燈。這是什麼精神啊!為眾生修行不惜自身身命的精神!我們做到了嗎?別說讓人割肉,花點錢供養他人都捨不得;為他人做點善事,舍點利益都不願做;為他人犧牲點時間,不願做;他的時間做什麼了,忙於世間五欲樂呢。

菩薩行人生生世世不捨菩薩道,在這個世界上信仰佛其心堅固,不是今天信明天不信。信仰法,不是今天信就修,明天不信就間斷。菩薩行人遇到多大難處,其心堅固,不退轉,能度化眾生,不為眾生所化度。

不讓煩惱煩自己,也不把煩惱轉嫁給他人。心裡經常攝持自己去精進,不去貪圖安逸,常修忍辱,無辱可忍。以涅槃樂為樂,以涅槃果為果,持戒去精進。願為眾生驅使,只要是為佛法,讓我幹什麼都行,有求必應。

我曾發願,只要真心修行,哪怕只有一人請法,我都給講法;十人求法,我為十人講法;百人求法,我為百人講法。我不為一人少而不講法;也不為百人多而樂講法。這是菩薩行人的一個願力問題,為他人受苦而不後悔。

見有退菩提心的人,得心生憐憫並言語安慰,使之重新生起堅固修行的道心。行菩薩道的人必須這麼做,不讓任何人生煩惱,不求任何果報。不要想「我慈悲誰了,給我個慈悲果報吧」。這都沒用,這個名相是假的,我們這個身體幾十年之後都煙消雲散了,要這些名相有什麼用呢。對於怨你、恨你、誤解你、對你求全責備的人,我們要想他們有他們的道理呀,我有我的過失和不圓滿處,這樣一想就全都理解了。

如人初發菩提心,魔就讓吃點苦頭,而要救度的人又愚痴,還打你、罵你、辱你、欺你、恨你、怨你,發菩提心的人就會轉道,不能進行。而佛智行具足,無有障礙,以苦為樂,以苦為良師益友。所以,能夠把煩惱轉掉。遇著障礙就轉的人,小乘根基。說自己是菩薩,是大乘如何如何,那都是吹噓,自吹自擂。聲聞緣覺其行有邊,其心量有邊,即自了漢;其身有邊,有神通但不能到達其它佛國土;度人有邊,報身盡而度眾生數盡。佛心量無邊,十方國土任由往來;度眾生無邊;功德無邊,過去現在未來圓通;時空無邊,無處不現身;法無邊,一毛端可現十方剎等。佛能用一念破壞掉智障和解脫障,佛無煩惱。所以,沒有煩惱障和身障、智障。通俗一點說,小乘人有想不開的地方,想不明白的地方,有知見障和法障。佛的智慧已經到達彼岸無極限的程度,佛的一念可比喻一盞燈,立刻可破滿屋的黑暗。解脫障可以說是法障,即障礙解脫的宇宙法則。因法則、果法則、因果律法則。佛具足智因、智果,可化無量億因,可化無量億果。所以,圓融無礙。而聲聞緣覺做不到。

佛說,諸外道調伏眾生時,或打罵、或用刑具折磨眾生使之調伏;菩薩要調伏眾生,不打、不罵、不用任何刑具折磨,不用迷藥控制,而是用柔軟語、真實語讓其高高興興地接受。這是區別,一定要注意。又打又罵又用酷刑的,包括用粗俗之語侮辱的,一定是外道或邪魔鬼祟。菩薩如果遇到盲癃喑啞、愚痴或者邊地這些惡眾生的時候,挨打受罵,心不疲倦,行不退轉。菩薩有四種不可思議;一是所愛重物能施於人;二是雖然替眾生受苦具足煩惱,能忍諸惡事;三是離壞之眾,就是說壞人堆里找不著他,就算為度壞人,與之同行,壞事肯定也找不著他;在壞人堆里,能勸壞人從善;四是雖然臨終見到一些惡境界,不驚不怖,能說法轉之;如「我欠你的,成佛之後一定回來度你。你等著我。你要是不能等,寧可我不往生,也要讓你先報復痛快。」而不是「我都要往生了,你還來惱害我,看我成佛或成菩薩時,非讓你墮地獄不可。」這可不行,這樣成不了菩薩道;行菩薩道的人慈悲心是非常大的。還有三種事不可思議,一是開始給的時候,心生歡喜;二是給的時候,不求果報;三是給了以後,不生悔恨。凡是這麼做的人,這個人就是行菩薩道。出家菩薩這麼做不為難;在家菩薩這麼做太難了,有多惡因緣纏繞。

如有的人靜坐,為了自己能成佛,也為了他人能成佛,堅持坐住。腿很疼,它不還沒折斷嗎?有的人靜坐,腿一疼,馬上就退,「哎呀,念四字洪名輕巧啊,還不用靜坐。念佛號就可成,何必這麼難受呢。」佛為了眾生心不退轉,其心堅固,這才是菩薩功德的不可思議。佛往昔曾為了一隻鴿子,棄捨自身肉。當時一隻老鷹要吃這隻鴿子,鴿子飛到佛處尋求庇護,佛將鴿子保護起來,鷹追過來說,「天理設定如此,這類眾生就是以它為食的。把它保護起來,我們這類餓了怎麼辦呢?」佛對鷹說,吃我的肉吧。為一隻鴿子可以捨棄身肉,而且不後悔,我們能做到嗎?為了世間的一切眾生,讓他們得到解脫、得到莊嚴,一切都可以捨棄。他們沒有智慧,沒有正知見,要用菩薩的智慧化度他們,前提是自己先具足菩薩智慧。

什麼是實義菩薩呢?最起碼往這一坐,心裡知道我今天在這靜坐是自利又是利他,有這種心態就寬闊,苦一點我也坐的下去。假名菩薩是坐了一會兒,「我這腿疼啊,還是出去度眾生吧,給眾生講法去吧」,說一些以文解義的不是自己證悟之語的「法」。真實的菩薩不是這樣,打坐時腿再疼再痲我也挺住,我要自利,才能利他,我要想成為真菩薩,必須先修禪定,證禪、證定、證空,破除這些無明煩惱,才能做到真正的自利。為自己還做不到這一點,為他人能做到嗎?為自己能做到的時候,還不忘他人,還要為佛承擔事業,這樣心量就廣,這樣才能吃苦耐勞,進入實義菩薩。

為眾生受苦之時,其心不動。菩薩行人都是默默承擔一切苦難,而不讓人知道。見眾生作多惡,行少善,只對善業念念於心,儘管少,將來為這小小的善念或善緣都來度;做那些惡事,等有可度之日,必替承擔,讓其出離,這才是修菩薩行的人。

佛說,出家人修慈悲不難,在家人修慈悲難;因為在家人多惡因緣纏繞。如不想飲酒打牌等,多有人找。在家人若不修慈悲,等於沒有得到優婆塞戒。

說受了清淨戒,不修慈悲,受戒也等於沒得戒,戒在身上沒有作用。只有修慈悲心的人,不受戒也具足戒。

而出家人容易修五度,缺布施。就是說出家人修布施難,六度萬行其它那五度都好修,唯獨布施不容易圓滿。

在家人則能自食其力修布施,供養三寶,救濟窮人,行弘法利生的法布施也能做到。

這就是在家人修行又比出家人容易的地方。但是布施恰恰是六度萬行之首;所以,出家人往往多少世出家而不容易出離,而在家人一旦發菩提心,出離的就快,是珍貴的火中金蓮。

出家人布施難,修道相對就慢。慢在哪裡,因為沒有布施的功德,沒有種福田、種悲田的能力,向前行就相對困難。所以,有智慧的出家人一定要學會布施。自己有錢布施給身邊同修,或是給廟外的殘疾人種悲田,不要用於自己買高檔袈裟穿等。

聽聞《優婆塞戒經》,要知道這部經解決自己什麼事了;自己身上有破戒的地方沒有;自己怎麼去持戒等。不去思維的會想,我一點不如法也沒有,一點也沒破戒等。這種人既不自利,也不利他。思維解義之人還有兩種,一是如法住;二是不如法住。思維以後要解義,解義以後戒行處處如法;如法思維,如法言行,如法行住坐臥。不解義的人聽完戒經跟沒聽沒兩樣,戒是戒,我是我。

有的人唯讀一四句偈,能得法解脫。六祖慧能大師,不就聽了一遍《金剛經》就得法解脫嗎?世界上就有具這種善根的人,不是沒有,而且不僅一位,還有多少沒露世的,不被人知道而已。就是因為功德不一樣,願力不一樣。一切眾生心不同,而心不同,功德、因緣就不同。在《佛說大乘金剛經論》中,佛說祖祖聯芳,一佛授手,千佛授手;一菩薩護佑,十方諸菩薩護佑。沒有這個功德,就沒有祖祖聯芳因緣。

佛說,如果修行人不能一心觀察到生死無常帶來的痛苦,觀察不到證果聖人的涅槃安樂與法喜。這樣的人無論去行惠施、持戒、多聞,也不能得法解脫。能觀察到這些的是什麼人,是得禪定之人。為什麼去靜坐?靜坐才能入定境,有定境的人必然觀到自己過去生的苦,觀到證果聖人的安樂,即身肉體也得到法喜。這樣的人,雖然少施、少戒、少聞,也能得法解脫。

有的人文化程度不高,很平凡,卻是證果的聖人。有人自認長的比他強,口才比他好,文化程度比他高,受了具足戒比他高貴,怎麼修的不如他呢!比了一大堆沒用的,就是不比心功德。觀察不到,前者那位看似平凡,多少世出家修行,與佛有善因緣。表面上一比起了疑惑心而不得解脫,又會經受多少苦難,才能回頭醒悟。今生知道回頭還不算晚,今生都不知道更是可憐憫者。

身在三界,身在濁世,心無障礙,法中無我,這就是菩薩。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人有四件事永不忘失:一是不貪財物;二是不惜身命;三是修行忍辱;四是憐憫眾生。這是修行的種子,也可稱為佛的種子。

為了讓菩提種增長,還要做好五件事:一是自信一定成佛;二是身受苦而心不後悔;三是精進不退;四是救度眾生出離苦海;五是讚嘆三寶微妙功德。同時,時刻不放鬆自己所修的六度萬行。

在世間常以八法行事:一法,親近善友;二法,心堅難壞;三法,難行能行;四法,憐憫眾生;五法,見他得利,心生歡喜;六法,讚嘆他人功德;七法,自修六念處,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觀聲聞緣覺不究竟;八法,常說生死無常。無常有七種;是名無常;形無常;性無常;事無常;因無常;造作無常;色無常。

佛說,如恆河水,有兔、馬、象三種獸都想過河,兔子浮水而過,站不到底;馬是半站底兒過河,想站底不實;而象過河,腳能站底。兔子和馬比喻聲聞緣覺,只能斷煩惱,無世間諸漏;但自身習氣之根不斷,最大的習氣是自我完善,獨修其身;即自修自利、不能利他的習慣力還在。佛能拔除一切煩惱習氣之根,廣度眾生,積無量功德;所以,象比喻菩薩,既能過河;又能站底。

佛說,人的疑惑有兩種;一是煩惱疑;二是無記疑。煩惱疑是思維產生的疑惑,小乘人可以通過修定、空,將煩惱疑惑去掉;無記疑是煩惱疑的根,不通過思維反應出來,八萬四千大劫定力消失後,因緣再會時,還會產生煩惱疑。如同說冬天大蔥根枯葉黃心不死一樣。無記疑要通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破除,佛要修三大阿僧祇劫就是要拔這個無明之根。

佛說,聲聞人厭於多聞,因為得少為足的習氣在。如《妙法蓮華經》中,五千比丘離席,不發菩提心。現在厭於多聞的人也有,出家、在家都有。一聽說有人講法,就說「我現在都不渴了,還讓我喝水。」典型的「貢高我慢」。能得度嗎?能得解脫嗎?不用問,肯定不得解脫;沒有謙下心。

儒家都知道謙下,「三人同行,必有吾師」;如兒子要給父母叩頭,表示對父母的尊敬和報恩,同時也表示自己謙下和順而成就孝道。聲聞緣覺之人壓抑思維,就像石頭壓草,觀到十二因緣就為極限,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願發菩提心,不知報佛恩而成就佛道。石頭壓草,草仍然生出來而煩惱不斷。聞眾生苦,而思維上無法救度;只有菩薩聞眾生苦而不厭,能夠救度。

佛往昔在寶頂佛所滿第一大阿僧祇劫,燃燈佛所滿第二大阿僧祇劫,迦葉佛所滿第三大阿僧祇劫。往昔釋迦牟尼佛是這樣修行過來的,我們能不能例外?修行的時候,以次第修行,有時超越,有時也退轉。所以,時間不必確定。就是三大阿僧祇劫不是等靠時間,只能是精進修行,才能證得;等不來果位,靠不來果位。為什麼有超越、有退轉;超越的菩薩,一舍天福,二發大願,三最上法供養。退轉的菩薩,為品位前菩薩,一心退,二行退;但退轉不退道。

調伏可分兩種,一是自己調伏,不需要他人調伏,自己就能自覺調伏其心,這種人最好、也最有智慧;二是,自己不能調伏,只能由他人來調伏,離開他人就不行,這就是離不開師。這樣人離開師就很難修成,因為不能找到自己過失,不能調伏自己。調伏的方法還有二種,一是施調;二是咒調。施調就是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加以調伏,如缺醫少藥的,就布施給藥,然後再去說服他。咒調中的咒屬於佛教密語,經常持咒就不放逸了,就如淫慾重的人要誦持楞嚴咒;容易召魔的人誦持大悲咒;容易害怕的人誦持大明咒,這都是咒調,不是用咒去控制。用這些方法還要掌握時間,一是喜時;二是苦時。一個人高興時怎麼說他都不生嗔;他要是正煩惱時,如去呵斥,肯定雪上加霜,起不到應有作用和效果。

正法時有兩種方便,一是善知世事,什麼事都明白,現在事、過去事,知識廣泛,然後把佛法貫通於其中,把佛法藏起來說,聽的人感興趣、願意聽,而且受到法益;二是為其驅使,就是先幫他做事,然後為其說法。如果是一去就說,我教教你;對方一聽就反感,就會心煩,世人多貢高我慢。要知道這兩種方便,再這樣去做就容易自利利他。為了利他,要學習外道典籍,還要學習十二部經典;都學會後,再去弘法度人,解除眾生煩惱;讚嘆善友功德,指出惡友之過,讚嘆布施的功德,呵斥貪吝過失,讚嘆寂靜的功德,贊法行德。

在家人要多修受施二法。「受」為接受佛法教化,接受善知識的教化。「施」為多行財法布施。出家人要修誦教兩法,多聞經典;能教誨前來請法的人。菩薩兼有四法,即受、施、誦、教,才為自利利他。自己不修行,怎麼教化眾生修行;自己不能持戒,怎麼能教他人持戒;自己不能布施,怎麼能教他人布施;自己不精進,怎麼能教他人精進;自己沒有禪定,怎麼能跟他人講禪;出家人必須修禪定,為什麼現在的出家人說「一句佛號就能得度」,因為自己沒修禪定,教不出來他人禪定;自己就不具足智慧,沒有般若,怎麼能教他人產生般若;菩薩教化要修六度萬行,一定自己先行做到;然後再教化他人去六度萬行,缺一不可。現在修行淨土法門的人最多,可知道修行淨土法門真諦的人卻很少。有人會不服氣,會說末法時代,淨土法門最簡單,最直接,最穩當,一本經書,一句佛號就能帶業往生。告訴諸位,那是方便說,不是真諦。淨土法門的真諦是,往生佛淨土,是佛清淨願力與自念功德力的統一,只有世間淨土成就,才有出世間淨土往生。世間的淨土是,身口意持戒的清淨行是淨,都攝六根不放逸的清淨心是土。否則,佛的清淨願力不及破戒的污濁力,念功德力不及惡行的業力。眾生善根有上中下三種,菩薩的善根也有上中下三種;下根菩薩能化下根眾生;中根菩薩能化中根眾生和下根眾生;上根菩薩能化上中下三根眾生。出家菩薩自利利他是不為難,在家菩薩自利利他實在為難,有多惡因緣纏繞。

善生向佛請法說,菩薩具足幾法才能自利利他呢?

佛說,要具足八法才能自利利他;一是壽命長遠,即長壽;二是具上妙色,即容顏莊重;三是身居大力,即有勢力;四是具好種性,即豪門貴族;五是多饒財寶,即大富貴;六是具男子身;七是言語辯了,即能辯明法理;八是無大眾畏,即面對大眾心不畏懼。

求長壽,為眾生讚嘆放生不殺;求身體好,長相莊重,為人就要常生歡喜,讓眾生見了歡喜;求生於大種性之家,就是有個體面的出身,不是貧窮下賤人的子女,為人就要持戒、誦經、坐禪;菩薩才有財富,今生的財富多,有正財都是以往受戒了;有正當職業的固定收入就是有正財了,不用為天天吃飽飯而發愁等。也有大財富貴的菩薩行人,但是少數,不都一樣。如移居美國的楊洪居士就是行菩薩道的人;我沒見過他,但在定中,觀察到這個人是行菩薩道的人,而且非常有錢;求得男身,就要依法調伏眾生;求語辯了,就要經常講法,語言了義,讓眾生都能聽明白,受法教化;求無大眾畏,就要明出世間諸法實相。

若聞譏諷能忍;若聞讚嘆反生懺悔;若行道時歡喜自慶,不生驕慢;能調伏惡人;轉破壞團結的人和合;揚他人善事,隱他人過失;聽到他人秘事,不亂說話,出家、在家一樣,不要說人過失,不說他人的隱私;不為世事而作咒誓;遇到怨枉不要起毒誓詛咒;要生善心,少恩去加倍報答;遇到惡口辱罵的人,要生憐憫心;對要殺我、打我、怨我、少恩於己等人,要生悲心;行於善法中,怨親平等。親近有苦難的怨親時,要先說明有怨的人;以善報之、以樂報之;見有偷己時,不要驚動,以免惶恐;對眾生如父母想,寧傷身命也不虛言相欺;對煩惱如怨賊想,於善法如至親想,於外道法如食腊味想;雖久與惡人同在一起,不生親善心;雖與善人不能在一起,心裡也覺得很親近;不因為父母、師長做過惡事而不敬心供養;自己貧困又有窮人來求助時,不應有厭煩心;雖不親近惡人,而心常應憐憫;兇惡的人來加害於己,不思報復,還要以德報怨;自受樂不輕他人苦,見他人受苦而心不生喜;身口意業清淨,就是用法開化眾生;能以己身受苦讓他人受樂而為之,如為己身受樂讓他人受苦而不為之;有什麼世間技藝,要傳授他人,使之有生存技能,而不讓技藝絕世;對於親友要說因果,不讓作惡;說無常,共行善法。

菩薩行人要對世間文學、科技、醫藥、法律等知曉。要是什麼也不懂,說話就離譜。如是做買賣的,就會說生意上的話,大學教授度不了,農民度不了,鍋爐工也度不了。如是學者,就知道書本上的事,從政的或其他人就度不了。世間的事兒要什麼都懂一些,才能和各種人打交道,進而善巧方便度化,才能說法無礙。

修行要具足五法能莊嚴無上菩提;一是信心;二是悲心;三是勇健心;四是讀誦世論,不生疲倦;五是學諸世業,亦不厭之。佛法是用世間有為法破眾生有為法,菩薩行人學習世論是用究竟的覺悟破顛倒的迷頑。學諸事業是隨順世間,示現對世間的事幹啥像啥,如是大夫,醫術就得精湛,給人治病,手到病除,同行也佩服,被治療的眾生也佩服,再說佛法有人信受。出家人在廟裡,做飯得像個做飯的,敲磬像個敲磬的。如果什麼也不會,幹什麼不像什麼,若去弘法沒人能信服!自身沒有慧德莊嚴,不能讓眾生得福德莊嚴。有修行功德的人,修行中有七種表現;一是自知罪過,覺察自己過失;二是不說他人過失;三是能歡喜的瞻慰病人,誰有病了,經常過去探視;四是樂施貧人;五是懷有菩提心,把好心放在前,說話辦事都從佛心出發;六是心不放逸,不貪圖安逸;七是一切時中,常修六度萬行。還有七種表現;一是樂化怨仇,怨仇宜解不宜結;不管是什麼人,做的對不對,不要老揪住不放,得罪一次,永遠也不化解;二是化時不厭,在化解怨仇上,今天化度不了明天再來;明天化度不了還有後天,心不生厭悔;三是要讓成熟解脫,度一個爭取成功一個,讓他成熟,別半途而廢;四是要把佛法與世語世事聯繫起來,加深對佛法的理解;五是能忍世間一切惡事;六是永遠不說讓人不喜歡聽的事,世俗之事和佛法都如此,否則會因此而誹謗三寶;七是對於破戒之人,心要生哀憫而不是同情,不要他恨亦恨,他愛亦愛,他哭亦哭,這樣做是愚人。

我知道一位在家人,皈依受戒後,見一盲人想過河又不敢過,又值秋冬季節,便過去將盲人背過河;自己家裡也處於半飢餓中,又將飢餓幾日的盲人請回家吃飽後再送回去;這樣行施既沒有去想有什麼果報,又沒有想求什麼恩報,僅憑一顆純樸善良之菩薩心。

在家人也好、出家人也好,都要經常懺悔自己的業障。在不注意的時候,肯定有做的不圓滿、有缺陷的事,要常修懺悔法。相信因果,自己修善,自己心情好;做事有一點點過失,也不要原諒自己。知恩圖報,受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如法求財,得財後如法供養他人。要說柔軟語,見人先打招呼問候,說話都不要傷人,少說或不說有是非而無意義的話。也就是要處處在在,心裡想的、口裡說的、身體做的都自然符合戒律。這樣以柔軟心、懺悔心、離嗔心行持戒的人,是能達到持戒無極限的人。

見怨修慈,見苦修悲,見愁修喜,見吝修舍;喜歡禪行,常於定中,禪悅為食,對自心散亂生懺悔;喜歡善化眾生,不但自己樂修禪定,還告訴他人修行禪定。這樣以禪悅心、清淨心、喜舍心行持禪定的人,是能達到禪定無極限的人。

對父母經常供養孝順,使父母感到兒女信佛好。如果自己修行比他人強不生驕傲心,見他人或仇人受苦生憐憫心,能幫的幫一把,讓他知道還是信佛的人好,受到感化,而改惡向善。這樣以智慧心、謙下心、正覺心行持般若的人,為能達到般若無極限的人。

在世間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讓周圍的人一見,這個人談吐不俗;衣著得體,為人心善,再得知是信佛的,就不敢小視佛法。如果情況相反,做什麼都不行,唯唯諾諾,缺乏信心,這個不行,那個不敢;周圍的人會說,信佛人就這樣啊,給佛抹黑。信佛人不是凡事爭第一,而是做什麼事都要讓他人佩服。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盡全力做好每一件事。不為他人擺樣子,也不為他人說精進與不精進而心情起伏。自己去精進,同時勸告他人也去精進。丈夫勸妻子精進,跟著一起念佛吧;告訴孩子燒香去、上供果、念一念佛等,這都屬於精進;不是說些理論,擺一擺花架子,練一練嘴上功夫就是精進。總之,精進離懈怠,修善離惡法。

靜坐像靜坐的,坐如鐘,這樣坐心靜,不容易散亂。念佛像念佛的,綿綿密密不間斷,無雜染。靜坐與念佛的關係,是相互促進,靜坐可讓念佛心清淨,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講法要講正知、正見,直指人心,明心見性;得證道果,發菩提心。要明白地讓眾生知道,必須放下狂痴之心,空說佛理不能往生淨土,空送助念不能往生淨土,真持戒修行發菩提心,才能往生淨土。說佛理只種善根,助念只了業緣;都是往生淨土的助因,不是直因。

有慧無福是空慧,有福無慧是輪迴。……有福德才有因緣修慧德,有慧德又有因緣修福德;遇境轉無明,行進離煩惱。人身有二障,福德具足可破除煩惱障,慧德具足可破智障;煩惱障可白話為內有六根需求,外有六塵相對,六入中有八苦相隨;智障可白話為知見障,是人思維意識的局限性。依法教化眾生,讓眾生自我破除諸障,知宇宙人生真相。

經常想到眾生苦,讓眾生得樂;經常有念佛心、念法心、念僧心。心裡有這個基礎,見到這個事,自然就會這麼做。……不在任何地方失儀讓自己或他人心生後悔,而讓他人生疑惑心。

眾生還有七種貢高我慢;慢我;慢他;慢佛;慢法;慢僧;慢世俗;慢外道。如果有人,見眾生有諸過失,發現了以後,不馬上糾正,先隨其意然後說法,使之調伏,這樣說法是菩薩。如果不順其意,便為說法,是智慧不足的下品菩薩。

戒從外得,忍從內修;無戒能忍諸惡為善,有戒替眾生無量世忍諸惡為忍辱。所以,有人說離戒無忍,離智無定;離定無慧,離慧無禪;離戒無進,離進無戒;離施無進,離進無施;施即精進,精進即施;戒即精進,精進即戒;慧即是定,定即是慧等,都不是那麼回事。如有人說戒就是忍,忍就是戒,這樣說籠統;戒是按規定去做,忍是承受,二者是兩回事;三昧是修戒定慧的統一體,有戒才生定,有定才有三昧,有三昧才有智慧。

同樣修行,有的成佛了,有的還在那多聞呢;佛與阿難一起修行,一位現在成佛了,一位在千劫多聞呢。智慧並非是看書看來的,那是文字般若,不能代替戒定慧;知道了經書三藏十二部不等於有智慧,不能代替戒定慧。

說六度無極限,是布施時離貪,不貪名、不貪功德等;是布施時難捨能舍,凡夫最難捨的是身、命、財;修行最難捨的是清淨的時間;是布施時生善心而有求必應,達到求者滿意;是布施時心不散亂而有差別想,平等施善;是布施時不為在生與死這個過程中得到快樂,而是舍世間快樂得出世間法樂。 行六度無極限,是布施時內修功德,外不求好名;是布施時不去分別是不是福田,不選擇什麼時間或節日,應隨時宜而供養;是持戒時小罪而不作,重戒而無犯;是忍辱時惡人割身忍而不嗔,反生憐憫心;是精進時念佛專一不間斷,清修不休息;是禪定時得三昧樂,樂無時日;是智慧時心能轉境,物外閒人,無為無著。總之,行六度要無所畏,不能像小學生怕老師批評,只知守紀律,把學習都忘了。應該是依教奉行,如法對待一切事物。學淨土的修行人,一句六字洪名,靜坐好了,照樣得金剛三昧,也照樣能往生。

行施有五種情況:一是有乞討的;二是他有需要時;三是歡喜給施;四是供養給施;五是報恩給施;這布施名正言順,也得正果為莊嚴菩提道;這樣布施是人的五蘊作用給施,不是感情上單一的意根給施。

感情上的給施是禮尚往來,是世間報。用身體、壽命、享樂布施的得余果報,如正常報酬外的紅包。

布施果報有三種:一是勝財果,布施的財物清淨,人間常居富貴;二是勝田果,供養的人是一果羅漢至菩薩與諸佛,得生天福;三是施主勝果,施戒施法多聞、施智慧轉煩惱而修行,得功德果。

佛說,布施時有四種障礙;一是貪吝心,自用而捨不得;二是違心,不願意給;三是自輕心,覺得財物小或少,給不出手而不施;四是回報心,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修行二種方法可以破壞上述障礙;一是修無我;二是修無常。修無我的人,知道一切物品誰用都是用,遲早也屬他人;修無常的人知道,一切物品不真常,遲早也得壞,寧被用壞,也不放壞。

眾生起心動念無非是罪,無非是業,衣食住行所用一切財物都是有業力的,俗活說「人死還要臭塊地呢」,怎麼說無果報呢!沒有修善行布施,也照樣有惡事相隨,貧窮、身體不好,修道修不成,不得解脫,這也是一做一受。善中有惡、惡中有善,因緣也相繼不斷,如世間此人做業,他人受;如倒車時沒注意把人撞死了,雖然事出有因,受報的人卻牽連很多。被誤撞死的人,前世也誤傷眾生性命,今生業果成熟也受報。布施不同,所感的果也不同;如小偷準備作案時,把鉗子、刀、繩子等施給小偷,這也是布施,和他的業果是一樣的,沒做但也要受這種果報;再如兒子替父母上廟做供養,父母沒去,也等於父母做供養了,就這個道理,這是善惡間雜的一做一受。

佛給大眾提個問題,這個世界上什麼人最窮最貧困?一般人想不到怎麼回答。答案是這個人連身體都混沒了,為最窮最貧困。有沒有沒有身體的?有!一些鬼類,如橫死不得超生的人就沒有身體。這個世上只要是人,就不能說最窮,有兩隻手,就能學一技之長,創造財富,自食其力;只要是有身體的人,就不能說窮,現在的殘疾人多數都自食其力,不接受他人的供養。有人罵人了,身體卻挨了一腳,是思維惹的禍。過去斬犯人,都先砍腦袋。因為壞主意都是腦袋想的,身體做惡業,是有連帶性的。所以,布施的功德和不善的業報都是相輔相成的,用財物可做善,也可以做惡。有智慧的人,自食其力,剩有盈餘就要修布施,供養父母、師長,供養三寶、貧窮之人,捐款救災等。

供養有名的大師,可能不是菩薩;供養一位小沙彌或一個山溝里普通修行人,有可能就是菩薩;因為觀世音菩薩經常化乞婆相乞食;所以,不要去分別。種福田生歡喜心,不生果報功德心;生憐憫心,不生驕慢之心。而且這麼布施了,周圍的人也都跟著學;就是你對父母盡孝,你的兒女也會孝順;你對婆婆盡孝了,你的兒媳婦也會孝順;不用求,求也求不來,是所積功德感召來的。如果布施於人有求想,就像種子不實一樣,果報不究竟。人要真實行布施,特別是持戒行布施功德大,可得無量果報;供養現世佛或住世菩薩的果報,更是無量無邊。如果疑心供養,沒有親近諸佛菩薩的功德,見面也失之交臂。

我們要用一句話把人說樂了,千萬別用一句話把人說惱了;有人說那是當頭棒喝,要問自己具備那個功德嗎;一句良言三冬暖,一句惡語六月寒,身有苦、心裡頭煩著呢;眾生有缺點過失,不具備大功德,千萬別棒喝,一說他心生不快,是有因果的。

如果有人不供養父母,見妻女或親友受苦也不管,只顧自己享樂。雖然也拿錢布施,這種人是惡人,是假名布施,不得善果。修布施的人,首先要贍養老人,雖不能讓妻女跟著享福,至少不讓他們跟著遭罪。

布施錢財,用於購買紙張,印刷經典,功德就大,是將財布施轉為法布施。不見得親自講經,才是法布施,幫助能講經的人弘法,也是參與法布施了,為功德最大。怎麼是功德大,眾生聞法後能斷除嗔恨,以是因緣於無量世中,眾生都得福,能不得大福報嗎。所以,法布施世人難值難遇,遇到這等好事時,切莫錯過。用身命財為代價去翻譯經典,也是法布施,是法施的一種。真正的法施是當眾生聞法後發心去修道,那才是發揮了法布施的作用,無量眾生因此而受益。這些眾生未來世有福報的時候,法布施的人就是國王;他們如果都是國王的時候,法布施的人就是天王;他們都是天王的時候,法布施的人就該成佛了。

如果布施出家人後,要請師父開示;如果是窮人,要請教他怎麼落到這一步,有什麼困難,和他溝通;聽到開示或他人的落魄經歷,自己也想想應注意什麼。人們只注意聽成功者怎麼成功的,不知他人怎麼失敗的,而這恰恰是最寶貴的,他是以身命財為代價換來的,要比成功者告訴的更珍貴。人不知退,何能知進;人若不知怎麼失敗的,就有重蹈覆轍的危險,人要學會接受反面財富。要問一個剛從監獄出來的勞改犯,是怎麼進去的?「哎呀,我就是脾氣不好」等,從反面會激勵修道成道。

出家人沒錢時好修道,有錢就想買手機、電腦、汽車等,越想越沒止境,這就身心不自在。施主若能這樣觀察,當知是人能真布施,布施是真無極限。布施是一切成道的基礎,因為有福德,才能有智慧,有智慧更激勵去積福德,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所以,在布施這一條上沒有止境。

佛說,如果道路不平,有小石塊,應該幫忙撿一撿,平整平整。有糞便或其它不潔的垃圾,幫收拾走,讓所有經過的人都心感歡喜,不生煩惱。如果這條路上很危險,要貼個警示;或者用繩索、木棍等攔上。只要遇到了,關於路橋等出現各種問題、狀況,能幫得上忙都要幫修整好。見到年幼、羸弱或者年長者有困難,應主動上前幫忙。有人不敢走夜路,或者對黑夜有恐懼等,言語兩句,幫他化解恐懼,都屬於布施。有老年人問路時,多辛苦點,帶老年人過去,別像有的人似的,一有人問路,伸手就要錢,不給錢不告訴他。人就要從自己的言行做起,舉手之勞的善事要經常去做。我跟諸位講一句,信佛人無小事,是事就是因,其因必結果。別以為有人問路是小事。這一事上,動一惡念,就有業報相隨。在戒律上講,就犯戒了。遇到遠行很疲勞的人,應該解除他的疲勞;遇到曝屍荒野的人,要報官或幫著收殮,但要找幾個人一起做,免得引人誤會。再給亡人家屬捎個信兒,能做的都做到。遇有乞者到家行乞,施捨衣食後,再打盆水讓他洗洗臉,洗洗腳。留他在這住宿,而且還要把好床讓給他睡等。

有佛像等於佛住世,正法常有;末法時代佛的正法還住世。正法住世就是誰修誰成道,法沒增沒減;末法在眾生的心裡,一句佛號,不用靜坐省勁呀,不依正法精神去修行,成不了道。佛法不因為佛肉身住世和不住世而有增減,是眾生的心有差別;現在人的心多是少付出,求大果報;現在人的心多是妄想紛飛,眼花繚亂。要想成功,必須依正法住世精神修行,才能成就;否則,以末法心態去修行,誰也修不成。

佛肉身不住世,佛像在等於佛化身在;佛經在等於法在;佛在、法在等於僧在,就應皈依。什麼樣為僧?不只是出家人穿袈裟為僧,那只是名為僧;何謂真僧?成佛、成菩薩為法界真僧,羅漢、辟支佛為三界真僧,出家人是世間僧。今生沒修出去的出家人,還是僧嗎?有的作惡生到畜生道去,還是僧嗎?出家人一定要知道,現在能有機會出家,是名為僧,要百倍珍惜。在家人要知道,今生雖現在家相,有可能多少生、多少世為僧修行。在家人修行,不要輕視自己,動不動就說自己「沒有大善根,沒有大因緣」。皈依的是僧性,僧性是三寶常住,皈依的不是哪個人,人只能引領與佛法僧結緣。在家人可不可以收弟子?出家人帶一個弟子容易,帶一百個也不為難;在家人帶一個弟子實是為難。在家人可以收弟子,在家人收弟子,原則上不收淨土弟子,只能收承傳佛大秘密藏的載法者;否則,不會輕易帶弟子。這樣的人,他帶十人修行能成就九人或十人。如果他帶十人,沒有一人成就,他就不是真正承載佛家業之人,就不是菩薩行人。有特殊因緣的人,才可能收少數淨土弟子。

有人說,佛肉身滅度後,皈依佛的人還是皈依佛嗎?是皈依佛。是皈依過去諸佛無學之法,是皈依未來世僧。由於承載佛法,通過修行以後會成為真僧;即自性佛、自性法。所以,稱皈依未來自性僧。三皈依以後,勤種福田,會得到福報,和佛住世時的三皈依是一樣的。末法時代,佛肉身不住世,做三皈依,依法行道,一樣可以成功。

佛說,佛雖入涅槃,猶如在世。只是人們肉眼見不到佛的法性身、化身。只有修行人入定能觀察到釋迦牟尼佛還住世。當靜坐到一定程度時,身體無限膨脹,瞬間和宇宙同體,才明白原來佛法這麼妙,原來佛的法性身這麼龐大,我的心量能和佛的法性身融為一體。定中才能知道,佛和菩薩來給摩頂、來無言說法教化。這個時候修道才知道真修行,才容易有修行成就。佛的化身無時無刻不在這個世界,時時刻刻在身邊,特別是出家人。出家人身邊時刻都有菩薩監督,起一惡念都會被記錄在案。以為出家了,腦袋裡這麼想、那麼想,沒人知道吧,伽藍菩薩時時記錄著呢。在家人受過三皈依以後,也有護法,也有神明給記錄,要時刻警示自己,有戒律在,有護法在。佛涅槃後與佛住世時一樣,無論什麼人,如果能說三皈依,名優婆塞,名優婆夷。一切諸佛雖皈依法,法由佛說,不得顯現。佛不說,法也存在,佛法本來不需言說。一個人可以理悟,但不要變理悟為理障,拿著這個理,專門去研究文字般若。佛法恰恰沒在語言文字上,通過修持一個法門,一門深入,才知道,佛法是說一句都多餘,起一個念都多餘。原來佛法這麼圓融無礙,一點文字相沒有,知道這個境界才知真正的佛法。所以,才說佛法顯現,說一說是表示表示;但事實上,真正的法不是這樣有文字、有言說。之所以這麼說,是為了讓人先皈依佛,淨其身口意業,離開怖畏、苦惱,依法修行,能夠得到智慧,最後才得到解脫,得到三業寂靜。

佛說,提婆達多造了很多業因,墮入地獄,不是他出生的生日時辰不好而得報,而是他出生以後造了很多惡業而得報。郁頭蘭弗邪見因緣,未來要墮大地獄,他是外道的頭領。

如果師是外道法師,跟他學的人要墮地獄;如果師是聖人,可以引領人超凡入聖。所以,拜師一定要慎之又慎。

佛說,一切善法都是從願心而來,我們信佛修行是為成佛,離苦得樂,有這種願心。善法也是,想成佛,依法修行,才能得證菩提,獲得解脫。在家人如沒有這種願心,永遠也不能出家修道。

現在有的人把出家稱職業,社會越發展,人越向外奢求,只有人靜下心來時,才向內求。出家不是一種職業,是人天之師道;出家不能成為謀生手段,不能依佛吃飯、依佛穿衣。

我們的世界都是業力感召,不是哪個外道所居天或哪位神造的,都是人自作業感召這樣的身體。我們人這一道,有因有果,修因再結果,這就是輪迴。做善離開人道,生天、證聖;不做善,也脫離人道,墮入三途。

是人就應該從修四諦法開始,修苦集滅道,再用修辟支佛的方法修菩薩道。行菩薩道的人,最初的方式方法是從修辟支佛法苦行開始的。有人說,現在看不見修辟支佛的人了;那些住茅棚或閉關的不就是修辟支佛的嗎?方法都這一個,但發心不一樣,願力不一樣,得的佛法也不一樣。

佛說,如果有人真受持三皈齋戒之後,哪怕只受持一日一夜,過後又失去了,那麼受持的一日一夜也不空過。因為有這一日一夜的開始,將來就有成熟的那一天。就像過去八萬大劫之前念了一聲南無佛,等佛出世時,他一修就能證果位。如是清淨皈依受齋戒的人,除了五重罪以外,惡業悉皆消滅。五重罪指殺父弒母、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玷污僧尼,侵毀常住。受三皈齋戒不能消除這樣罪業,這些罪業必須發大懺悔心,求受戒律,清淨修行,廣修供養,還要放生,開水陸法會等,才可消除。不然的話,必受果報。

佛說,如果有兩個人犯罪,一個人堅持要做,另一人說皈依佛了就不該去做,兩人罪業有輕有重;前者重,後者輕;輕罪可消,重罪消不掉。將來彌勒佛出世的時候,那個世界為清平世界,那時的人非常享福,與那時比,我們此時就是遭罪。如果在遭罪的時候,能受持一日一夜的三皈齋戒,等於清平世界百年。因為所處環境惡劣,很難堅持,良知易泯滅於困苦無奈時;要是在好地方,天天享福,發心不一樣。窮人兜里就十塊錢,讓他全供養,很難;有一萬塊錢的人,供養一百塊錢,不難。三皈齋戒不容易得,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如能至心去修、去行,是為精進。所以,精進一日一夜,就可以超越將來彌勒佛降世後清平世界的百年。

現在受戒,能破過去生的惡業;修行、懺悔才能抵消。不是受完戒,過去業就隨之消除了;必須懺悔,而且依法修行。

修行是用靜坐念佛或修六度萬行產生的功德壞掉罪業,如須彌山那麼高的罪業,一須臾就破壞掉了。戒律有銳不可擋的強大勢力,如朝日破晨霜。相反,有兩個人共同犯罪,一個是受戒之人;另一是不受戒之人。那麼不受戒者犯罪輕,受戒者犯罪重。如同世間人犯法,知法犯法,罪加一等;如果不知道,會從輕審判。如果累劫持戒修行,可以把過去的業障消掉。可是受戒後,還去犯戒,那就罪加一等。

罪有兩種,一是性重,心裡有欲望,有預謀的去殺人,就是要去殺誰有目標計畫;二是遮重,不是出於本意,比如倒車時,沒見到橫穿馬路的人,將之撞死,這個罪就輕一些,不是故意;可是,肇事司機駕車逃跑了,這樣的罪就重。出家人吃的水果蔬菜等裡面,也有無數眾生,這也屬開遮,不是故意殺害。可是仍然有殺業,雖然沒親自殺,也有業報。

所以,食君一粒米,重如須彌山;這裡屬於遮重。那裡有人的身命和動物的身命相隨。修道、做法事,功德要回向給這些眾生。要不怎麼說光吃素食,不修道也不能出離三界呢。牛羊天天吃草,為什麼它們不能出離啊?坐禪如樹木,那樹木怎麼不能出離三界啊?就是這個道理。要知道,受戒以後,修行才是主要的。

一個人一生做很多惡事,病危時受三皈五戒,至心守持,受完戒就死了,這種人雖然死了,以後生將遠離一切惡業和不善業。這是戒的加持,說明受三皈五戒的重要。

活人可以受三皈五戒,特殊的鬼類,要想度它,也可以給它做皈依,但是它的業,十分要代它承擔一、二,最多不超三。替它擔業,可能病幾天,或者精神疲倦一段兒,或者遇到不善的事,如有人來罵幾句,侮辱幾句等,是承擔它業報的結果。

受戒的人,不管受多少條,都是世戒,沒得第一義諦,第一義諦是從修行得來。修行人在修行過程中,能得第一義諦,壞業如須彌山。

佛說,未來世人可以受戒,今天世人也可以受戒。過去世受戒與現在、未來世受戒,所得果報正等。不因時間區別,而有不同,沒有早晚之別,戒律是平等的。

持戒的人,對可殺不可殺的眾生,都不殺。可殺和不可殺的眾生是無量無邊的,不持戒的果報是怨怨相報。但是出家人和受戒的人,明知父母之仇不共戴天,也不報仇了。雖說為報仇,殺他天經地義,但是受戒了,不殺了。不持戒的人,以血還血、以牙還牙。

受戒的人要有平常心,受戒是為解脫而受戒,不是驕傲的資本或者是得富貴的資本。

佛說,有五善法圍繞,讓持戒功德常得增長;一是慈;二是悲;三是喜;四是忍;五是信。破除邪見,破除以往,有正見,戒體清淨,根本清淨,身口意清淨,才能離惡常觀。於諸戒中,唯有愛欲難斷;又有飲酒,破壞懺悔心,對三惡道不生畏懼。

佛說,如果在家人能常出入寺廟、僧房,常親近比丘,請法師講法,就是在家人到廟上見到出家人,主動請法,謙虛的聽一聽,這樣能讓出家人生歡喜心,增加修行的信心、堅固心、清淨心,還是出家好。能讓出家人這樣想,是在培自己的德,得到的果報是不可思議。否則,挑出家人的過失,聽這位法師講的如何,這是沒有尊重心。這種人奉行的是外道法,心不能堅固持戒。證悟不同的法師,講不同的法,度不同的人;不對根基的,也不要求其長短。

如果有人心裡總想惡事,還想解脫,那怎麼辦呢?首先斷殺盜淫,斷貪嗔痴,用慈悲喜舍來對治;然後靜坐,轉化身體去掉習氣,達到做人圓滿了,才能談上恭敬三寶,出離三界。修行五戒十善人生天,沒說往生極樂世界;五戒十善都做不到,就想往生極樂世界,那就是貪著,貪著聖人的功德;恐怕還要到三惡道里轉一遭。

如果發菩提心,求無上佛道,就要從當下開始,從自己開始,這就是戒。離開當下、離開自己,哪來的戒?戒誰去?守持戒就從現在開始,才有福田,以這樣的因緣才證入初地、平等地、慈地、悲地等,這是真正的守戒。

如果每天都愁眉苦臉,周圍人見著都跟著難受,見人就說煩惱,見人就訴苦,這都是污戒。持淨戒的人,應該是無所求,經常處在高興的狀態,如法去修行,這才是清淨持戒。

受戒之後對自己放逸、懶惰、不靜坐、好睡覺、邪知邪見、看他人不順眼、看誰強誰弱、恃強凌弱等,這都是污戒;還有的人,怕貧窮、恐怖、失財、畏懼勞作,對戒生疑惑,這是污戒。不管是出家、在家,心有這些習氣都為污戒。

自己一個人走時這樣,十個人走時也這樣;受供養時不要高興,受苦時也不應該煩惱,這樣如法,為清淨戒。

在世俗中有這種情況,說不殺生,可偏偏這果樹或稻田就生蟲子了,怎麼辦?噴農藥,就破戒。在這種情況下就是非戒,為了保住莊稼,讓莊稼豐收,讓蟲子退,還得不破戒,就得如法去做;提前預防,提前誦經回向。

如果有人受少戒而不求大戒,只守戒,怕犯戒什麼也不去做,也不知憐憫眾生,這樣人在戒的利益上得到的很少。如果得戒以後,精勤修行三昧,勤行精進,樂於多聞,戒功德就在增長。這樣精進修行的人,才能證菩提果。光守著戒,不修行不能成佛。受戒後,只上早課晚課,就以為在修行,是修行不具足。因為沒有自利利他,沒去憐憫眾生。靜坐念佛是自利,憐憫眾生是利他。所以,守戒不是目的,修行才是目的。一切修行人應具足受持菩薩戒,為求大戒,得大戒益。

眾生迷時佛是魔,眾生悟時魔是佛。就是說魔、佛受各自心境所轉。事實上,魔王多是菩薩示現,各自任務不同。

盜自家財物,為嗔。比如子女偷父母的,丈夫背著妻子把錢揮霍了,或給情人等。現在家庭,有的日子過的稍好一點,丈夫就背著妻子攢小金庫,這都屬於犯戒。甚至妻子不讓抽菸,丈夫背著抽,還把理應買醬油的錢拿去買煙,也屬於自劫家財。

邪淫有三種,就算是合法夫妻,在路邊、死屍邊、伽藍內都不可結合,更何況非法男女。

妄語也有三種;一是財貪;二是自己享受快樂;三是解仇、解恨,圖一時口快。第三種最容易犯,有的說,沒有的現編也要說;中傷對自己不利的人、得罪過自己的人等。還有為了自己的利益,說一些不該說的話。如陷害過自己的人病危,去見他時,說「怎麼還不死」之類的話。相反,應寬恕他,起憐憫心。

兩舌就是有的說,沒有的也說;一是從財上說;二是為整人說;三是破壞他人團結說,他人說,也跟著說,就是從犯。

惡口有三種;一是為錢;二是對怨家;三是生氣時說他人過失,或者見到他人過失,對他人的過失加以張揚。

無義語也有三種;一是高興、歌唱、喧譁的時候;二是為超過他人歌唱、喧譁的時侯;三是為增加邪見,逗笑話。不管是從哪個方面而生,都不離貪嗔痴。

貪嗔痴的根源在於邪見,由於沒有正思維。修行十善以後,一世中得三種解脫,貪嗔痴就得用戒定慧來對治。十善業修完就破十不善業。十不善業決定墮地獄果報,哪一種不善業都可以讓人墮地獄。不要小看嘴上造業,以為「我就兩舌了,至於那麼嚴重嗎。」後果不堪構想,由於人的兩舌,會鬧出人命!由於人的兩舌,僧團合和被破壞了呢!罵一個出家人,都有地獄之罪等著呢;拿出家人開玩笑,舉例子說事,都有墮地獄的果報相隨;在家人尤其要注意。

解脫的人看非想非非想處天的天人還和地獄人一樣,為不得究竟,唯有發菩提心遠離三界煩惱,才是究竟。勸他人要有善巧方便,對沒皈依三寶、信都不信、聞所未聞的人,這麼一講,會把他嚇跑的。只有有修為的人或是有大乘根基的人,以及初發心菩薩、聲聞緣覺等有果位的人跟他說,他才不會嚇跑;而且,至心信受。

佛說,當下這一念最重要,殺盜淫妄酒諸惡業都離不開當下這一念。這一念是罪惡的根本,一定要降伏其心。平常心在哪裡,當下一念是。

佛說,物品是一種,初發心不一樣,得果報也不一樣。當初佛去乞食,施主先答應供養佛,一轉身看見餓狗,就給餓狗了。佛讚嘆這人是大施主,因為他救命、救急,心善純淨供養無選擇,同樣是種福田,得福無量。

如果不能用修善把業緣解開,將於無量劫中流轉生死,就是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享盡天福還要回三惡道受苦。所以,修行善法的同時,必修懺悔法。畫畫的人,胸有成竹才能畫出來,想畫的最好,心裡之竹就是最好。

什麼人容易舍戒呢?沒有修為的人;修禪的人,離欲界的時候也容易舍戒。只有得無漏戒或者得無作戒的時候才不捨戒,是人處處在在攝持其心,心不放逸,心被定力所攝持。四果羅漢、辟支佛能做到,新發意菩薩和菩薩能做到,也是攝根戒或禁戒。否則,都不敢說一點戒不犯。因為有漏;所以,一個起心動念都可能舍戒。戒能治一切不善之法,戒就是一道非常窄的關口,通往極樂世界的唯一出口。雖然這個關口上,往西走有惡法纏繞,或有很多不如意的事兒和煩惱,但只要想往西走,還必須過這個關口。守持戒,過得去;破、舍戒,過不去。因為,守戒之人福德大,破戒就有漏,福德隨漏而走。所以,修行人必須持戒,按照這個標準去行做。否則,就與極樂世界相距無窮遠。

有的人受了具足菩薩戒,就說自己是菩薩;其實只得世間戒,是名受戒。出家人千萬別認為自己受戒之後就是菩薩,就瞧不起這個、看不上那個,這個是沙彌,那個是白衣等等。能觀察出這個白衣是什麼人嗎?如觀不到,看不準,就不要輕視他;最後能不能往生,就可能與這位在家人有關係。有的在家人生生世世出家,乘願再來現在家相,是極樂世界的使者,往生時就與他有關係。戒律里有這條,不能輕慢白衣。特別是見到在家人講法時,絕不可輕慢。如果輕蔑地說一句「不就是白衣講法嗎。」說時候沒費勁,說的很輕鬆,今生斷善緣,有可能今生去不了極樂世界,就壞在這一句話上,業報不可思議。

禪定是瞬間靜寂的靈感;這種靈感是入定和入睡的區別;入睡是意不知不覺,入定是心了了不動,一念不起。久修禪定的人,才能於定中得三昧,在三昧中才能觀諸法實相,諸法空性,宇宙人生真相等。聲聞緣覺只能觀三界之內諸法,而不能觀出世間諸法。只有菩薩行人才能觀世間與出世間諸法。有些法師講法,講到出世間法只能靠經書或猜著講;因為,沒有觀到十方諸佛世界實相;所以,只能講些有想有相的法。修行禪定的人,善行心無休息,一切言行如法行作,具足正念思維,斷諸放逸懶散,經常省言少語,既少睡眠又少飲食,多是過午不食或一日一食,少睡少食是自然得而不是勉強為;身心清淨,親善友而遠惡交。對世間諸事物、諸是非無有樂趣,知時間寶貴,知佛法寶貴,知自戒法體寶貴,知念起念落是善又無善相,知世法有為多過。

六度是相互融會貫通的,不能分開,只修一個不行。把佛經當中某一句話拿出來,說我就修這一句話,也不行。佛法是圓融無礙的,要知道圓融,再一門深入,才能修成。

——末學整理自淨慧法師《優婆塞戒經淺釋》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