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觀法師:六祖壇經講記 第90集  


六祖壇經講記(90)

有一童子名神會,襄陽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來參禮。師曰:知識遠來艱辛,還將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會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師曰:這沙彌爭合取次語,以拄杖打三下。

會乃問曰:和尚坐禪,還見不見?師雲:吾打汝,是痛不痛?對曰:亦痛亦不痛。師曰:吾亦見亦不見。

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師曰: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汝自性且不見,敢爾戲論?神會禮拜悔謝。

師又曰:汝若心迷不見,問善知識覓路;汝若心悟,即自見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見自心,卻來問吾見與不見。吾見自知,豈代汝迷?汝若自見,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見,乃問吾見與不見。神會再禮百餘拜,求謝過愆,服勤給侍,不離左右。

一日,師告眾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神會出曰: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師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蓋頭,也只成個知解宗徒。

會後入京洛,大弘曹溪頓教,著《顯宗記》,盛行於世。

師見諸宗難問,鹹起噁心,多聚座下,愍而謂曰:學道之人,一切善念惡念,應當盡除。無名可名,名於自性;無二之性,是名實性。於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言下便須自見。諸人聞說,總皆作禮,請事為師。

【有一童子名神會,襄陽高氏子,】〔神會〕禪師。湖北人。五祖弘忍的道場也在湖北。【年十三,自玉泉來參禮。】十三歲就會來請法了。從〔玉泉〕來,玉泉是神秀大師的道場。有的人真是不一樣,人家十三歲就懂這個道理,而且,十三歲就從湖北走到廣州。像我們現在年紀這麼大了,叫你走到南投你都走不到,還要找朋友一起才敢來。【師曰:知識】六祖大師很客氣,稱呼他善〔知識〕,事實上神會那時候就是沙彌。【遠來艱辛,】遠道而來。【還將得本來否?】就是說你已經領悟到你的本來面目了嗎?【若有本,】若你已經悟到你的本來面目,【則合識主,試說看。】則將你認識的那個主人翁試著說說看。【會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這句話是聽人說的。你講的話你要注意,事實上,開悟的人講出來的都是他的心得,就像前面那些開悟的禪師所講的都不是他們聽經典來的,都是他們自己講的。這個小孩子就是聰明伶俐,聽很多道理,小孩子記性又好,所以他就套公式。他說的是六祖大師以前所說過的概念,〔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就是「我那個能見就是我的主人翁,我的見聞覺知,我能夠感受到這個世界的那個就是我的主人翁。」如果是你,你可能會肅然起敬。【師曰:這沙彌爭合取次語。】就是說你這個小〔沙彌〕的嘴巴太利,很會辯,你隨便拿別人的話來回答我,這麼小就這麼會辯。六祖不但沒有讚嘆他,還罵他。【以拄杖打三下。】六祖為什麼會打他三下?他有根器,可以打,這是看得起他,這個小孩可以罵也可以打。如果你太有自尊心,禁不起打罵,是學不到東西的。【會乃問曰:和尚坐禪,還見不見?】前面六祖大師就說:你回答這句話我就知道你在辯。他還敢繼續辯,他明明知道六祖是一代的宗師,還敢問六祖:「和尚你自己開不開悟?你見性了嗎?」【師雲:吾打汝,是痛不痛?】開悟的人講的話很厲害,你問他,他反而問你。我們不是的,就說你這個孩子怎麼樣,或叫侍者把這個小孩轟出去。但六祖就覺得這個孩子可以教,會跟他對話,就是覺得他堪教。【對曰:亦痛亦不痛。】就是聽人家講聽多了。你們聽我的課聽多了也會這樣講,他是會這樣講,但他不懂。【師曰:吾亦見亦不見。】他也這樣應。但不懂的人講不出所以然,懂的人就會說:「你既然這樣講,那你回答我,見是什麼?不見是什麼?痛是什麼?不痛又是什麼?」【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既然六祖這樣講,他就接著問。【師曰: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這句話不但完整地回答神會的問題,這也是我們修行人要把握的重點,你要看到自己的缺點和過失。但我們剛好相反,我們批評東批評西,講別人是非,講別人多麼差勁,卻沒有見到自己。修行人只見到自己的過失,但他又〔不見〕,這不是說他看不到,而是說他不會去談論別人是非。所以我說修行也沒有很抽象,「只見己過,不論人非。」這就是修行人。只要是相反,就是凡夫,凡夫就是只見人過,不見己非。所以修行也不要講得很抽象,怎麼修?「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樣修就好嗎?暫時這樣修。這樣修能開悟嗎?你就暫時這樣修啦,後面的「自淨其意」我不要講,這是自然現前的。就像前面的那首偈︰「我今不施功,自性而現前。」自淨其意,你要專門去修清淨,怎麼修?只要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內心光明正大,心就清淨了,不就自淨其意了嗎?一般人就是要講到你聽不懂,才想繼續聽,但並不代表你會修行。因為我們的腦袋喜歡知識,那是欲望在作祟,不是修行。我們是需要那叫精神食糧來滿足自己,我們才活得下去。所以你跟他說很淺的道理,一般都覺得沒什麼。我試過無數遍,我若是談得很高深,對方會很高興,但只要我講:「你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好!」一般人都覺得和我說的不投機。如果你要試驗人性很簡單,你這樣說沒有幾個人會想聽。你不相信,我的書如果寫「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沒有人會想看。我如果寫︰什麼是惡的定義?惡是什麼狀態?惡是怎麼來?是怎麼變化?惡的根源又是什麼?跟你說很多,你會愛看。我們的腦袋就是這樣,講簡單的不肯,講很多滿足你,你也不肯修,你說怎麼辦,太困難了。【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六祖大師講這句話讓他回答看看。事實上神會就是停在那邊答不出來。既然如此,六祖大師就繼續為他開示:【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你怎麼說都不對。【汝向前】你前面所說的,你剛才所說的。【見不見是二邊,】不要用這樣的概念來思維啦,說什麼〔見不見〕。【痛不痛是生滅。】現在打你痛是〔生〕起痛,之後就會漸漸不痛,就是〔滅〕,意思是:我們的思想概念不要停留在兩邊、生滅對待。【汝自性且不見,敢爾戲論?】你沒有見性你不知道,你來這邊班門弄斧。你想要修行,不要輕易問別人有沒有開悟,這沒有意義。也不要去探聽你師父、老師有沒有開悟,完全沒有意義。探聽你的同參道友或他的老師或他的道場的程度也沒有意義,你是來包打聽的嗎?這是平庸之人的做法。你要明白,修行是要改變自己的身口意,你的思想語言腦袋,你的所做所為不要跟過去的你一樣。【神會禮拜悔謝。】到這時才臣服,前面打三下還沒有臣服。但是,我們現在的人,常常有一個毛病,當他問問題,問不對,你跟他講之後,他會繼續跟你辯,所以有時候談話要談得投機很困難。比如說你知道他要跟你辯,你不想講了,事實上他也感覺到不投機。但是你講了,他又會跟你辯,你也感覺到不投機,所以大家要談法談得很高興很少。【師又曰:汝若心迷不見,問善知識覓路;】你願意〔問善知識覓路〕嗎?你會回答我說:「願意,但我不知道誰是善知識。」那怎麼辦?你就深入經藏吧,就以經典為〔善知識〕,好好讀經典,好好尊敬經典。經典是佛說的,經典是善知識。路,是人走出來的,但是也要看你是三米路,六米路,還是康莊大道。還是由你的心來拓寬那條路。假設你的心是三米巷,連會車也困難。【汝若心悟,即自見性,依法修行。】這叫悟後起修。【汝自迷不見自心,卻來問吾見與不見。吾見自知,豈代汝迷?汝若自見,亦不代吾迷。】就是各人吃飯各人飽,所以不要問別人悟不悟。【何不自知自見,乃問吾見與不見。】何不問你自己?捫心自問,老實面對你自己,你不就能夠知道了嗎?【神會再禮百餘拜,求謝過愆,服勤給侍,不離左右。】不但臣服,而且還不走了。

【一日,】神會在曹溪一段時間後,有一天六祖大師向大眾開示。師父向徒弟開示不一定每天,因為不一定有用。修行體悟是你要下功夫,之後,經過一段時間來考驗你一下,才比較有意思。每天都開示變成聽課,我們就常常喜歡聽課,沒有修行檢驗的功夫。你的目的又不是來聽課!聽課是過程,不是你們的目的。你們不要把過程當終點,你就是要修行,在修行這段時間遇到什麼問題什麼障礙,經過幾個月之後把那個問題突破,這才是重點。【師告眾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他分明就講,我現在要講的這個東西是沒有〔頭〕〔尾〕,就是沒有對待。任何東西本來就沒有名字,名字叫名相。你要知道所有的東西本來是沒有名字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個孩子一出生沒有名字,是你給他取的名字,包括說「那個孩子」、「那個嬰兒」也是一個名字,這些名字是人類的概念付予它,包括我們說「佛性」也不是佛性,也是人類的概念付予的名字。〔無名無字〕,我們本來就是無名無字。又說〔無背無面〕,就是沒有前後。故意來考驗大家,看大家的悟境,怎麼回答。【神會出曰: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這句話說出來,你也不能說不對。他講這話當然是對。但哪裡不對?這句話根本不是他悟的。你學佛學久了,這樣子講話,並不代表你懂。以前不懂佛法就算了,現在自從懂了佛法之後,說出來每一句話都對,但其實自己都不懂,因為你會掉入一種知識的陷阱,你一直學到很多知識,你回答的也是你的知識,不是你的本性。【師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講得很直接:「我分明跟你講這個東西就是沒有名沒有字,你偏偏要講〔本源佛性〕,這還不是名字?!」到底要怎麼講?神會一開口就是錯。只要你一開口可能就是錯,因為你一開口就會掉入名相,語言就是一種名相。所以有幾個公案可以解釋這個問題,也就是這個東西是不可言喻,你用語言、用譬喻來代表它都是不對的。比如說,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迦葉微笑,沒有說話,就講完了,世尊就傳法給迦葉,用微笑來印證。再來,達摩祖師有三個徒弟,達摩對他們說:「你們都跟我學一段時間了,你們談談自己的體會。」結果一個得到皮,一個得到骨,最後惠可得到精髓。得到皮跟骨的人,就是把他們的心得感想用語言來表達。只有惠可向前,向達摩祖師一拜,他就後退了,這就代表這些都是不可以用話來講的。但是你也不要說:「我知道這兩個公案,所以以後別人問我,我也不要講話。」你也知道自己不懂,只是學別人不講話。所以到底怎麼分辨呢?內行人才知道啦,你不用去探討這個問題,你開悟了就知道了。事實上,我們在「禪七」的最後一天,我在黑板上寫六個字︰「天亮了去做事。」你說怎麼講?你說怎麼做?去做事啦!該做什麼認真去做,不要計較、不要執著,去做!水到渠成就悟了。就這麼簡單,再怎麼講都沒有意義啦。

【汝向去有把茆蓋頭,】這句話就是頭上安頭。什麼叫頭上安頭?學佛法就是要叫你放下更多,但是你卻不懂,你學了佛法,不但以前背負很多,現在把佛法也背起來了,你現在是頭上安頭,越來越複雜了,好像把茅草蓋在頭上。你所學到的就是知識,你還把它放在你的腦袋,以知識滾知識。叫你不要執著,你反而更加地執著。以前沒有學佛法的時候,只執著世間法,自從學了佛法之後,不但執著世間法,也執著佛法。為什麼要學佛法?佛法是藥,用來治你的病,只是這個樣子而已。比如說,煩惱像木柴,佛法就像一把火,當火燒到木柴,能所雙亡,木柴跟火同時消失。而不是說本來有木柴,現在有火,然後左手拿木柴,右手拿火,你手不會酸嗎?但是,很多研究經教的人大概都掉入這個陷阱,沒有研究經教的人就是會掉入無明邪見,因為他不明白這個道理。【也只成個知解宗徒。】講這句話是很嚴重的。他對神會講:「我看你學到最後,只不過是個〔知解宗徒〕。你學到的只不過是知識,你懂很多佛法,學到最後只是這樣的人。」這樣的人現今也不少,尤其是在家居士。有很多的居士研究佛法比出家人還深還多。但是他們兩個有什麼差別呢?出家人有沒有〔知解宗徒〕?有。但他敢出家,你不敢。我們不管他修得怎麼樣,他在某方面勝過你,只是你不知道。我們今天無論是在家出家,都不要把佛法變成頭上安頭的東西。你不要懂很多,但是一件事情都不會做。你不要懂很多,但是煩惱連一分也沒有減少。你懂那麼多是懂什麼?事實上就是不懂,你懂的就是一種知識,它對你的人生、生命並沒有幫助,甚至你用錯了,它反而會障礙你。你要去體會到你所學的,不要掉入〔知解宗徒〕。

【會後入京洛,大弘曹溪頓教,著《顯宗記》,行於世。】神會等六祖大師圓寂之後離開南華寺,當然那時候的境界已經是不一樣了。年輕時被六祖大師呵斥,當然也會有所領悟,後來到京都洛陽,大大弘揚〔曹溪〕的〔頓教〕。事實上今天的《六祖壇經》,和我們所講的頓教法門,要歸功於神會。六祖大師的弟子當中把〔曹溪頓教〕推廣最有力的就是神會。神會禪師也寫了一本《顯宗記》,盛行於當時。

【師見諸宗難問,】因為南北宗的紛爭,所以六祖大師做一個規勸。狹義的講就是神秀的弟子跟惠能的弟子的紛爭,廣義的講就是中國佛教的紛爭。小乘兩宗,大乘有八宗,叫十宗,比如說天台宗、淨土宗、禪宗…這些宗派,弟子也好,信徒也好,他跟哪個師父學,就會覺得他這一宗最好,然後不知不覺去排斥到其他宗。從古到現在都一樣,大家還不是彼此排斥?那就會故意〔難問〕,就是故意去刁難,去考試。人心就是這樣,你不好好修行,去刁難別人幹嘛?這就是所有修行人的毛病。【鹹起噁心,】這樣的概念就是不對。【多聚座下,】大家要跟六祖惠能學習,都來到這裡。六祖大師乾脆把所有的人集合起來,同時為這些人開示。【愍而謂曰:學道之人,】你們首先要認清楚,你們今天是〔學道之人〕。如果你只是來聽聽而已,那我就沒有辦法要求你。但如果你是為道而來的話,你就要好好地聽我講。如果大家真的要在菩提道路上好好地修學,修道修行,就要好好地聽。【一切善念惡念應當盡除。】這句話大家沒有學《壇經》之前聽不懂,但你們學到這裡應該聽懂。〔善念惡念〕是相反的概念,因為這樣,你才會產生嫉惡如仇,你會比較喜歡好人,比較討厭壞人。「喜歡」會讓你產生貪,「討厭」會讓你產生瞋,事實上你還是迷人。並不是說學佛法不要起善念,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善念起,你也不會去執著那個善念,但是該怎麼做你應該去做。為什麼說應當〔盡除〕呢?就是無論是善惡之念都不要執著。你自己摸著良心講,你的惡念一定多過善念好幾百倍。你會害怕起惡念嗎?那你也是傻,只要是有生命就有念頭,不需要去驅趕你的念頭,不需要去害怕你的念頭,只要不執著你的念頭,不隨它去不就好了嗎?而不是說:「我不要這個念頭。」不需要這樣。烏雲、白雲就是雲,你只要〔應當盡除〕,這不是叫你不要起念頭,這句話就是六祖大師所講的「無念」,就是沒有雜念,沒有分別對待的念,就是正念,就是念念清淨。不是那個念清淨,而是「我不執著,所以我清淨。」你不要以為是念念都生起清淨的念,不是。而是「念念都不執著」。那叫做清淨。比如說,這個世間本來就有好人跟壞人,好人就是善念,壞人就是惡念,你不能希望這個世間都是好人,它沒有辦法成立。你說善念惡念都不要,那就是這個世間沒有人,也不能成立。而是說:世間什麼人都有,你處在任何境界,處在任何的人事時地物,都不被影響,這樣才叫清淨。所以不是指這個念頭本身的清淨,而是說這個念頭起來你不被影響,這叫清淨。你的阿賴耶識當中的種子這麼複雜,胡思亂想一大堆,只要因緣一現前,什麼念頭都有。所以我說不要被自己打敗,不要被自己的念頭打敗也對,不要被自己的心打敗也對,念頭跟心事實上是同樣的意思。有的人為什麼會有憂鬱症?有精神疾病?就是他的念頭困擾著他,他經常生起要自殺的念頭,他被這個念頭困擾,但是他不明白,他沒有透過佛法,不是「我很討厭那個念頭,那個念頭讓我很痛苦。」而是「我不要執著它。」雖然你聽我這樣講,但你很少站在客觀的角度不執著它,事實上你總是覺得念頭就是你自己本身,所以你是被它操控的。我們不要被境界影響,坦白講,境界還是由你的心去分辨的,事實上是不要被你的心影響,說到最後還是你自己,還是你個人在判斷,所以不要被你的判斷產生干擾痛苦,是你的判斷產生那個苦跟樂。

【無名可名,名於自性;】佛性,生命的本質本來就沒有名字,所以沒有名〔可名〕,不過假名叫做〔自性〕。就像老子說的︰「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無二之性,是名實性。】沒有分別對待的本性,那個才是你真實的自性。我們現在活在分別心,我們的心就是分別對待,那並不是你的自性,不是真心。你不能夠活在那種〔無二〕之心,所以不了解本體的狀態,不能得清淨,不能夠看到本來面目。你只看到心很煩很髒很亂很齷齪,你所看到的還是妄心,並不是自性、佛性、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沒有那種狀態。【於實性上】就是自性。【建立一切教門,】各宗各門各派,就是你要教人家什麼法,〔一切〕法都是要回歸於自性。講得更白話一點,一切法就是要教你見性。你明白這個道理,從這裡會產生一切法來度別人見性,就像六祖。所以他知道「這個人我應該怎麼跟他講,那個人我應該怎麼開示怎麼去破。」這種法,你可以籠統叫他頓教,事實上是沒有什麼法,就是「隨方解縛,因人而說。」你勉強說它是什麼,事實上還是不恰當的。【言下便須自見。】有這個能力去明白,讓別人聽你這麼講,他就能夠當下〔自見〕本性,這真的是功夫,「若欲化他人,自需有方便。」自己要有方便度化的功夫。【諸人聞說,總皆作禮,請事為師。】開示完了。什麼宗派來到六祖門下,都留下來。《壇經》越讀,你就越知道法義無窮,有很深很深的內涵。越讀越懂也好,越迷糊也好,你要明白,你是不是現在願意去做了呢?去消除你的煩惱、你的執著,這樣比較直接,效率比較高,不要期待有一天你會怎麼樣,直接去面對你的執著吧!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