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觀法師:六祖壇經講記 第62集  


六祖壇經講記(62)

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沈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

【四解脫】悟後。【香:】開悟了。【即自心無所攀緣,】佛法都講隨緣。大家不懂得隨緣和攀緣,〔攀緣〕就是拿條繩子自己綁自己,也綁別人。你看到員警抓小偷,手銬兩個環,一個銬員警一個銬小偷,兩個人誰也跑不了,那叫做〔攀緣〕。你都不明白這個嚴重性,攀緣是束縛。人們為什麼要攀緣呢?就是不明白他內在的富貴,因為他覺得內在很貧瘠,精神也很空虛,沒有內涵、沒有學問也沒有道德,透過攀緣才有安全感。攀緣是為了需要人家肯定你、安慰你、鼓勵你或和你做伴,你的內在太空虛了吧?你還要看到自己為什麼要攀緣?這一輩子如果老是在攀緣,就不可能老實面對自己,根本沒有辦法解決問題。你們不要只當別人的家人,也不要只當別人的朋友,我們要當別人的良師益友,這不是只有老師才扮演的角色,你做不到別人的「良師益友」就要檢討和學習。你不想當你家人的良師益友嗎?你的孩子有問題要問誰呢?他不能問你,你有資格當他的父母嗎?你是公司的老闆,你不想當員工的良師益友嗎?那你怎麼輔導他、幫助他?你不是請員工來幫你賺錢的,是要幫助員工讓他未來的人生走得更幸福、更快樂的,這個觀念你要真正做到。過去我在企業界上教育訓練的課程,我現在說的這個才是真正的教育訓練。很多新人到公司去,公司負責教育訓練的人會講公司的理念、公司的產品和發展、公司的福利、待遇和升遷。你講這個幹什麼?如果他是為個人的福利待遇而來,當他有個福利待遇比你好的,他就會背叛你。再來:「我為什麼要為你們公司奮鬥?你為什麼不為我奮鬥?」人性的內在就是有這個問題。你不需要講你的公司,只要是有因緣的跟我們在一起,我們就應該無私地來跟他談,讓他從認識你的那一刻開始改變他的生命、他的人生,他當不當你的員工、你的朋友都沒有關係,你這樣事業反而會做得很好。

真正懂的人是隨緣,就不再被因緣的繩子鎖鏈給綁住。【不思善、不思惡,】因為因緣就會產生善跟惡,所以六祖講〔不思善不思惡〕,不要掉入善惡的陷阱,從此之後你就可以隨緣自在。【自在無礙,名解脫香。】只要是有攀緣,你就不會隨緣。你現在只是開悟,不是成佛,開悟離成佛還有很遙遠的距離,悟後要起修,所以有第五個香叫「解脫知見香」。你自己開悟了,但很多眾生沒有開悟,為了度他們,你要「法門無量誓願學」。要志心廣學,直到成佛。

【五解脫】起修。【知見香:】你已經自在了,但你不能夠講:「我從此就沒事了。」你身邊的人都不自在,你怎麼可以說你自在就好呢?就好像:「台灣只有我有錢,我能夠活下去,其他同胞沒有錢,活不下去。」你能沒有事嗎?你想要修行開悟,為了個人解脫,這叫做解脫道。你想開悟,原則上要依照三法印,就是開悟的三個步驟,要先觀「諸行無常」,然後從這當中去體悟到「諸法無我」,最後才能夠達到「涅槃寂靜」,這就是解脫開悟,是一個小乘人的境界。但我們說過,如果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目的,只是為了個人的開悟,事實上你的生命並不能產生光和熱,世尊曾經講過這樣的人,叫做焦芽敗種,這是很嚴厲的責備。也就是一個開悟的阿羅漢,只求個人解脫,不願意去利益一切的眾生,就像一個種子不能夠再生長,這叫焦芽敗種。但對於沒有開悟的人不能夠這樣講,一定要先鼓勵你們開悟,但是你們開悟了,停在那邊不求長進,就要被罵。比如你現在是幼稚園,鼓勵你去讀國小一年級,但不要說你畢業了之後就不想升學了,你還要再繼續,你要培養更多的能力,當你更有能力才有辦法幫助更多的人。但我們一般人,培養更多的能力是為了賺更多的錢,你賺了更多的錢,假設你沒有善用,你的人生有可能掉入欲望的陷阱。【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講的就是前面的那個境界。為什麼他已經有不攀緣善惡的境界了?因為他明白一切都是緣生緣滅,真正的「我」只不過是因緣假合,所以已經可以說是止息了。止息後就停留在寂靜的狀態,小乘人就停留在涅槃寂淨的狀態。

【不可沈空守寂;】涅槃寂靜。按照文字的意思來看,沈空守寂並不等於涅槃寂靜,但是我現在是按照它的內涵來講,如果掉入這樣的心態,就會停留在那種狀態,我們不可以這個樣子。【即須廣學多聞,】你還沒有開悟之前,最好不要廣學多聞,最好一門深入。你修行的部分可以廣,行門一定要一門,要注意「解廣行深」這四個字,解廣就說你如果修禪宗的,不一定唯讀《六祖壇經》、《金剛經》或《楞嚴經》;你修淨土宗的,不一定唯讀淨土三經或五經,不要這麼狹隘。佛法的道理都是通達的,但是你修行要專,修行的法門要深入。行深,你可以開悟,開悟之後,還是要像六祖所講的廣學多聞。你現在學的方面就不要拘束,法義多聽沒有問題。

台灣的佛教界,很明顯可以分成大乘和小乘,小乘比較偏向南傳,大乘比較偏向於北傳,所以可以看到大乘倡導菩薩道,小乘倡導解脫道。但是你要知道,菩薩道一定是建立在解脫道之上。你自己不能夠解脫,怎麼有能力幫助別人解脫呢?!不要以為你現在去當義工,就是行菩薩道,你現在可能是在做好事,做好事並不等於修行,但修行並不離開做好事。你既是個修行人,又願意去做好事,就等於是行菩薩道;你不願意修行,只願意做好事,那只是在做好事,你不是菩薩。有些人想直接學大乘佛法,不學小乘,那樣基礎不穩。懂的人,他可以在小乘的基礎上接上大乘,一個環扣接一個環扣。比如說,六祖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就是空的意思,但你憑什麼悟到空呢?除了沒有辦法悟到空,甚至會誤認空,認為世界上一切都是假的,既然都是假的,那何必這麼努力!縱使認知沒有錯誤,也沒有辦法證悟到空,因為不老實。一定要先從「有」才可以證到「空」,你要從現象去體悟到本體,空就是本體,所以古人說「藉象顯理」,藉現象來顯現空的道理,這個是很重要的關鍵,不然你根本沒有能力下手。

怎麼入手?你要觀察現象,觀察自己的身體、心或外面的世界,一切都叫現象。你應該觀三法印的第一個現象「諸法無常」,觀所有的現象剎那都是無常,只不過是生滅、生滅,不斷的生滅。生滅中,你悟到十二因緣,一切都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一切都是「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這個時候,你才可以真正地去悟到:「諸法無我」,根本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一切都是條件所形成的,所有的萬事萬物,有情無情,都是因緣條件所形成的,不是單一的。這樣你才能夠證悟到「諸法無我」,真正這樣,你的心才會死,死的意思,就是六祖為陳惠明開導的「屏息諸緣,勿生一念。」我們的心有那麼多想法,當止息的時候,才是真正涅槃寂靜的狀態,這個時候,你才能夠體會到真正的空。從小乘的「無常、無我」,才能夠接到「空」,接到大乘的佛法,那時候讀《金剛經》才有意義,才能讀懂《金剛經》的「什麼非什麼即名什麼」的三段論法,才能夠明白禪宗所講的「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的境界。

學大乘,你要有空的智慧,不然,你根本沒有辦法入手。但「空」要透過小乘的三法印,你才能證悟到,所以你不可以跳。你對法義整體了解,就不會講:「師父,我們可不可以只學大乘,不學小乘?」或說:「我們還是要走實修的路線,大乘都只會講,實修不了。」你就不會有這種矛盾。開悟之後,為什麼廣學多聞?佛教可分顯教和密教,顯教分兩類,一個叫宗,一個叫教,這「宗」指的就是禪宗,禪宗之外的宗派都叫「教下」,我們一般講「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的意思就是說要悟到本體,要「識自本心,見自本性。」這樣學禪才有意思,學禪沒有悟道你就白學了。但現在有很多人,聽過名詞,但叫他們解釋就說不清楚。禪宗的特色就在於「教外別傳」,你去爭論它的文字解釋是沒有意義的。你首先要明白除了禪宗之外,其他的宗門都是依教奉行,也就是依經教依教理,你讀《金剛經》就按照《金剛經》的教理來修行,你讀《華嚴經》就按照《華嚴經》的教理來修行,簡單地講,就是按照佛所講的教理來修行,這就叫做依教奉行。但注意看禪宗,「教外別傳」,原則上它是離開經教的。也許你會懷疑,怎麼有可能不依佛的教理來修行呢?經典不是月亮是手指頭,所以不可以把手指頭當成月亮,依教,依這個手指頭,去修行才能夠見性,才可以見到你心中的月亮。經典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你銷歸自性,讓你看到自己心中的明月,所以禪宗的理論就出來了。依教奉行一定是對的,手指頭雖然不是月亮,但循這個路線,你必然會找到月亮。但禪宗直接了當,它就是讓你直接看到那個月亮,所以後來才分頓悟和漸修。

比如說,讀《六祖壇經》的人一直在研究法義,研究《六祖壇經》到底在講什麼,這個叫「教」,是研究經教。內行人問你:「是誰在研究《六祖壇經》?」你就答不出來了。當然你會說:「是我啊。」「我是什麼啊?」「我」只是個代名詞而已,沒有見性的人,一定被考倒。縱使你一直研究教理,到最後也會講,當你上台講《六祖壇經》,只要有人問你:「是誰在講《六祖壇經》?」你也回答不出來。你為什麼答不出來?因為你不認識自己。讀《六祖壇經》的目的就是要認識自己,不是要去認識《六祖壇經》在講什麼。它在講什麼跟你有什麼關係?所以禪宗的教法就叫做「教外別傳」。那既然是教外別傳,我們《六祖壇經》要不要繼續讀下去?這本《六祖壇經》也是一本經教,直接認識自己就好了!否則就變成依教奉行?我是故意問你,意思是確定你聽懂沒有,怕你似懂非懂。你不要以為這樣就不需要經教了,達摩祖師來中國,也帶一本《楞伽經》傳給惠可,難道那一本不叫經嗎?再來,五祖弘忍跟六祖惠能,縱使六祖惠能不識字,他也會勸你好好受持《金剛經》,所以大家真的不要誤會。簡單地講,禪宗一剛開始就是自己要去突破,去明心見性,但事實上理論不用多,你只要按照那一本經來做你修行的證印就不會錯,也就是說,經典是讓你對照的,對照你目前的程度。

到底應該怎麼樣比較好?我建議各位由禪出教,由教入禪。由教入禪就是依教奉行,但奉行的目的就是讓你見性,這樣你不容易走偏,不容易變成狂禪或野狐禪。不然的話,自己的見地不夠,以為開悟就沒有事。誰跟你說開悟就沒有事?!以前沒有開悟都懶得做事,開悟之後很認真地做,沒有事是叫你心裡沒有事,不是叫你不要做事。你看那些大菩薩都很忙,哪像我們還要睡午覺!人家不用睡,因為心清淨,我們要睡,因為心煩惱,我們的煩惱才是消耗能量最大的主因。你現在應該依教入禪,經典你要聽,你要多聽,但所有的經典要銷歸你的自性,你不要把你的修行變成有漏,或只修福不修慧,這都不是真正的禪。等到你開悟之後,由禪出教。達摩祖師說開悟的人才能夠為人家講經教,這是最嚴格的說法,我們現在的門檻當然要降低,我只能夠講我明白多少,我跟你分享多少,不開悟就是不開悟,還是要講。出教,這個教的涵義很多,比如說不可以說開悟之後每天就坐在那裡打坐,或躲在深山,這樣不對。第一,要出來弘法,來傳教。第二,他以立言著書。很多開悟的禪師有很多的著作,大家都說禪宗不立文字,但偏偏禪師所立的文字最多,大家可以去看《大藏經》,裡面禪宗大德所著作的論文最多,那就叫做由禪出教。因為禪師往生了,後人就不能夠得到他的教化,如果他留下他開悟的東西或所闡述的義理,縱使他這一期的生命往生之後,他所留下來的豐富的資料可以利益後人,偉大就在這裡。

以我個人的淺見,當今來講有兩個人,一個就是虛雲老和尚,他是個開悟的人,這是公認的,他本身雖然沒有什麼著作,但他事實上教化了很多人,他開悟之後也沒有躲著,他教化很多人,所以他對當代佛教界的影響是最大的。再來是印順導師,他有沒有開悟,我們不用探討,重點是他能夠寫出那麼多東西,假設他沒有一定的見地,他沒有辦法寫出這麼好的東西。當然,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他能夠這樣的做,我們就覺得他了不起、不簡單,他必然有一定的程度,才能夠寫出那樣的東西。所以,他是近代除了虛雲老和尚和印光大師之外,影響佛教界最深的人。現在台灣有幾個大山頭,但真正能夠影響長遠的就是他的著作,那些著作一定能夠流傳下去的,如果未來還有後人重編《大藏經》,說不定他的資料就會編成論藏。

不是你開悟就沒有事了,六祖大師所講的〔不可沈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廣學多聞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不要誤會你開悟之後就有能力度人。我們再談小乘和大乘人的概念,小乘人就是觀照自己的身心,他是以自己為主,他開悟了、自己解脫了;大乘人不是這樣,他不但觀察自己的身心,他也觀察眾生,如果他沒有長期觀察眾生,他怎麼度眾生?舉個例子,並不是說你今天英文很好,就有能力把每個人教好,那是你個人的學養夠,但對學生的程度、特性不了解,你就沒有辦法教好他們。一樣的道理,現在法師這麼多,講出來到底有幾個學員受益?所以我們自己解脫了,但我們要長期觀察眾生,比如說這個人什麼根器,有怎麼樣的資質,有怎麼樣的習氣,你都要懂,這樣才能夠真正度化他,就是因此才要「法門無量誓願學」。再來,這個人很喜歡世間法,就一定要用世間法度他,這個人就很喜歡老莊,就要用老莊度他,這樣講起來很廣,你要好好學。你除了要有能力觀察眾生,還要充實自己的能力,所以要「法門無量誓願學」,明白這個概念,你才能夠世世常行菩薩道。

【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前面不是悟到了嗎?為什麼這裡還這麼說?因為從這裡開始才叫修道。【和光接物,】這個名詞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和其光,同其塵。」「和其光」就是你要隱藏光輝,不可以鋒芒太露,這個光輝就是智慧,縱使你開悟了,也不可以說「我開悟了!」,讓天下人都知道你開悟了,然後報紙上刊登出來誰開悟了。當你表現得跟別人不一樣,人家就越不敢接近,因為你跟別人差距太大了,別人反而會離開你。我們不是要度眾生嗎?那就是要走近人群,就是要讓眾生願意跟我們在一起,讓他們感覺到你跟他一樣,但一樣當中又有不一樣的感覺。所以,「和其光」就是說要將你的智慧隱藏起來,原則上是要接近眾生的意思。「同其塵」,我們常常講紅塵,就是指一般人,我們就是要跟紅塵的眾生在一起。前面那句話指的是智慧,後面就是指跟一般人一樣,這樣你才能夠接近他,他對你的感覺才會親近,這叫〔和光接物〕待人接物就是這麼樣地平常。我們一般人哪裡不平常?會什麼就好像怕天下人不知道,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你為什麼要讓人家知道你怎麼樣呢?奇怪!人家不知道你多優秀,你就很生氣。你要是真正明白道理,就會越修越平常,修到【無我無人,】這才叫修道。就是《金剛經》所講的「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沒有這四相,就是「離一切相」,你就是佛,「離相即佛」就是這樣的意思。【直至菩提,】這裡叫證道,就是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成佛。【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光是這五個步驟,六祖已經告訴你怎麼修行。清清楚楚,簡單扼要,就是要這樣修。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