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奘法師:功德法身 自性內見  


功德法身自性內見

【經文】

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套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師又曰:『見性是功。』」見到我們的真如佛性——緣起性空的真如本性,這才是功。

「平等是德。」見到了真如本性,發現了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的時候,我們對一切法不再有任何的執取執著,這才是「功德」。

「念念無滯,常見本性。」一個念,從前念、今念到後念,都是「無滯」的。

《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里所說:「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回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念念相續」,這就是《華嚴經》的修法。

「念念無滯,常見本性」,很多人在修禪法的時候,為什麼不能相應,總要找到一個有所依法才能安心?因為他們沒有想到自己的「念念」——前念、今念、後念——之間的空隙都能不留貪嗔痴的餘地。

「念念」之間「無滯」,「用即了了分明」,不用即安守本位,那就是真正的大用功。可能他不怎麼打坐,可能他不修邊幅,可能他也不去做那些外在的行儀或形式,但是他常見本性,真實妙用。「真實妙用,名為功德。」

「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我們之所以不能息滅貪嗔痴的煩惱,就是因為對自我的執取太過分了,自我的驕慢、我慢、增上慢太厲害了。佛性真正是平等的,在佛不增一分,在凡不減一點,在地獄也是不減一分。有情和無情所生存和依賴的環境,我們正報的身心,都是平等的,都是符合「無常的、無我的、無自性的、緣起的、不能做自己主宰」這個規律的。一個人的內心一旦生起這樣的平等和謙下,「平等」便自然現前。

「外行於禮」是必然的工夫。尊重自然的法則,用謙和的態度對待人和其他的生命。在滿足自己身口意正常需要的情況下,懂得珍惜無情而不會亂用、不會過分糟蹋它。

「內心謙下,外行於禮」,不僅限於對人,對一切的有情和無情都是一樣的。這就是禪宗的修行。讓心的每一個念都在最高境界中。那還要那些加行嗎?什麼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都不需要了。全體起用,當下的心就完全在這個狀態。客舍即是途中,途中即是客舍。

「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套用無染是德。」六祖真是句句指歸!

「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就像六祖聽完五祖講《金剛經》開悟,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才是空有不二的自性。假如自性不能夠建立萬法,只能在空中,不能生起妙有和幻用,那麼佛教、佛法在這個世間又有什麼作用呢?完全沒作用。所以一個好的東西,要有用處才算好。如果不能解決我們的生命及身心的實際問題,再好也不是好。

「心體離念是德」,「建立萬法」是有,「心體離念」是空,這就是空和有的不二。

「不離自性是功,套用無染是德」,一切身口意的行為,所建立的一切法,有情的或無情的,都「不離自性」,這是「功」;而「套用無染」,是用,是外,是「德」。所以把兩邊都破除,在中道第一義上去起功用。

「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真要見性開悟,打坐修行是最根本的功夫。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