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機緣品第八之一 北宗志誠問法 師說戒定慧義(二)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機緣品第八之一北宗志誠問法師說戒定慧義(二)

[經文]

志誠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師處學道九年,不得契悟;今聞和尚一說,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為教示!

師曰:吾聞汝師教示學人戒定慧法,未審汝師說戒定慧行相如何?與吾說看。

誠曰:秀大師說,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彼說如此,未審和尚以何法誨人?

師曰: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但且隨才解縛,假名三昧。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實不可思議,吾所見戒定慧又別。

[星雲大師譯文]

志誠聽後,再向六祖頂禮,說:「弟子在神秀大師那裡學道九年,不能契悟佛法,今天聽和尚這一席話,已經契合本心,有所了悟。弟子覺得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希望和尚慈悲,再給我教誨指示。」

六祖說:「我聽說你的老師是用戒定慧來教示學人,不知你的老師所說的戒定慧是什麼樣子?你說給我聽聽看。」

志誠說:「神秀大師說:『一切惡事不去作叫作戒,奉行一切的善事叫作慧,自己清淨自己的心意叫作定。』他是這樣說的,不知和尚是用什麼法來教誨學人呢?」

六祖說:「如果我說我有佛法給人,那就是欺騙你;只是為了隨順方便替大家解除執縛,而假託個名稱叫做三昧。至於你的老師所說的戒定慧,實在是不可思議,我對戒定慧的見解又有所不同。」

[經文]

志誠曰:戒定慧只合一種,如何更別?

師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見有遲疾;汝聽吾說,與彼同否?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

[星雲大師譯文]

志誠說:「戒定慧應該只有一種,為什麼會有不同呢?」

六祖說:「你的老師所說的戒定慧是接引大乘人,我的戒定慧是接引最上乘人。理解領悟能力不同,見性就有遲速的差異。你聽我所說和他所說的有相同嗎?我所說的法,不離自性,如果離開自性本體而說法,就叫作著相說法。自性就常被迷惑。要知道,一切萬法都是從自性而起相用,這才是真正的戒定慧法。

[星雲大師問題講解]

神秀與惠能之間,彼此有什麼評語?

前面講過,禪宗自菩提達摩五傳至弘忍,其下分南能北秀。南宗主張直指人心,頓悟成佛的頓悟教說;北宗則重視息妄修心,強調漸修漸悟。後來,頓漸一直紛爭不已,能、秀的門徒也勢如冤家,各護其主。現在我們就從《六祖壇經》來看看這兩位一代大師,他們彼此之間各有什麼評語。

首先,根據《傳燈錄》記載,神秀禪師的徒眾經常譏諷南宗的惠能禪師說:能大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一個做苦工,擔柴的苦行者,他憑什麼資格能做到祖師呢?

神秀大師並不是如此說法。神秀大師告訴徒眾說:惠能大師他是得到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師五祖親付衣法,豈徒然哉!吾恨不能親自去親近,虛受國恩。汝等諸人毋滯於此,可往曹溪參決,他日回復,還為吾說。

由此可見,神秀大師虛懷若谷,他對六祖的禪法更是肯定、推崇;而惠能大師對於神秀大師也是十分尊崇。例如,神秀大師派弟子志誠去親近他,他曾經這樣對志誠說:汝師戒定慧,接引大乘人;吾之戒定慧,接最上乘人。彼此悟解不同,見有遲疾。其實,悟道都是一樣。六祖惠能大師也是如此的推崇神秀大師。

頓的任他頓,漸的任他漸;神秀的歸於神秀,惠能的歸於惠能。因此,《六祖壇經》講到頓漸,雖然我們很讚美惠能大師,但是,我們也欽佩神秀大師。

學佛要「行解並重,頓漸一如」,我們應該要有這樣的看法。

[經文]

聽吾偈曰:

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疑自性慧,

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⑴,

身去身來本三昧。

【注】

⑴不增不減是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心經》說:「是諸法空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心量廣大似大海,大海能容百川,不因川流盈虧而增減。聚則是來,散則是去,面對三昧中似來似去的影像,心志像金剛一樣堅定不移。

[星雲大師譯文]

聽我說偈:

心地沒有過失就是自性戒,心地沒有痴念就是自性慧,

心地沒有散亂就是自性定,不增不減的自性堅如金剛,

自身來去自如皆本於三昧。

[經文]

誠聞偈悔謝,乃呈一偈:

五蘊幻身,幻何究竟?回趣真如,法還不淨⑴。

師然之。

復語誠曰:汝師戒定慧,勸小謗智人;吾戒定慧,勸大智根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才能建立萬法;若解此意,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脫知見。

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套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二昧⑵;是名見性。

【注】

⑴回趣真如,法還不淨增減、來去、有無、真假,不作分別,萬法平等。如果心中還想著真如,有想,便不是真如,有少許想,都不是真的清淨之法。

⑵自在神通、遊戲三昧自性清淨,則神志靈明;神志靈明,則事理如如。常人的心,認識事物的心,現代科學說是反映客觀事物的大腦功能。不管給它立個名,立個相,都無關緊要。可惜的是,絕大多數人的這個心,都不過是一面哈哈鏡;更不幸的是,它備受八萬四千塵勞的污染,對外界事物及自身生命和意識領域的認識,知表難知里;看問題的方法,孤立、片面、走極端。要想正確地、全息地認識事物,真比登天還難。能不能全息認識事物呢?以扭曲的法相作為參照系,以錯誤的思維方法進行邏輯推理,是無濟於事的。科學家的創造發明,常常來自直覺,來自靈感;修禪練功所開發的神通功能,於常人看來,真不可思議。頓悟見性,就能來去自由,無滯無礙,神通得到開發,在三昧中應物隨作,隨心任運,不失真如。這就是自在神通,遊戲三昧。

[星雲大師譯文]

志誠聽完偈頌後,向六祖悔過謝恩,並呈上一首偈子:

五蘊假合成幻化身,既是幻化怎會究竟?即使回向真如自性,尚猶著法還是不淨。

六祖稱許說好。

六祖又對志誠說:你的老師說的戒定慧是勸小根智人,我說的戒定慧是勸大根智人。如果能夠悟得自性,就不必建立「菩提涅槃」,也不必建立「解脫知見」了。要到無有一法可得的境界,才能建立萬法。如果能夠領會這個道理,就叫做「佛身」,也叫做「菩提涅槃」、「解脫知見」。

已經見性的人,要立這些佛法名稱也可以,不立也可以,去來自由,無所滯,當用之時隨緣作用,當說之時隨緣應答,普現一切化身而不離自性,這樣就可以得到「自在神通」和「遊戲三昧」,這就叫作見性。

[經文]

志誠再啟師曰:如何是不立義?

師曰:自性無非、無疑、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由自在,縱橫盡得⑴,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諸法寂滅,有何次第?

志誠禮拜,願為執侍,朝夕不懈。

【注】

⑴縱橫盡得縱,指時間遷流,從過去到現在到未來,縱貫三世;橫,指方位,指某事物與周邊事物的聯繫,橫遍前後左右上下所有方位。遠及天邊,近在眼前,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都能全息接收,這就是縱橫盡得。

[星雲大師譯文]

志誠再請問六祖說:「不立」的意義為何呢?

六祖說:「自性沒有一念過非,沒有一念痴迷,沒有一念散亂,如果念念都能用智慧來觀照自心本性,常離一切法的形相執著,就能自由自在,縱橫三際十方,都能悠然自得,還有什麼需要建立的呢?自性要靠自己覺悟,頓時開悟,頓時修證,並沒有一個漸進的次序,所以不必建立一切法。一切諸法本來常自寂滅,還要建立什麼次第呢?」志誠聽後,頂禮拜謝,發願隨侍六祖左右,從早到晚不曾懈怠。

[星雲大師問題講解]

惠能和神秀對於戒定慧的看法有什麼不同?

戒、定、慧三學,是佛教的實踐綱領。學佛首要「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痴」。

戒學可以對治貪慾,慧學可以對治愚痴,定學可以對治瞋恚;戒、定、慧三無漏學是佛法的根本。因此,說起佛教,所謂三藏十二部經典,汗牛充棟,但是歸納起來,總不出戒、定、慧三學。

戒是防非止惡的意思。在佛教里,有五戒、十戒、菩薩六重四十八輕戒、比丘兩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條戒等。戒可以防非止惡,可以端正身心,可以規範行止。定是靜心而不散亂,是息慮靜緣;一般所謂「放下萬緣,去除妄念」,這就叫定。慧就是去除妄想、無明、煩惱,進而取證涅槃,趨向真理,這就叫做慧。

其實,戒、定、慧彼此互有關連: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由慧趣入解脫。慧是定的用,定是慧的體,戒、定、慧是學佛不可缺少的資糧。

說到戒,在大惡病中,戒是良藥;在大恐怖當中,戒可以作為我們的守護。說到定,在動亂當中,定是我們安定的力量;在危難當中,定可以給我們安穩。說到慧,在迷暗的時候,慧是我們的明燈;在愚昧的時候,慧可以作為我們的指引。因此,戒、定、慧可以使我們身心健康,可以保護我們。我們的身心都需要戒、定、慧,縱然是出世的生活,也不離戒、定、慧三學。

《六祖壇經》中,一再提到「南頓北漸」。頓、漸的分岐,主要就是六祖和神秀兩位大師,他們對戒、定、慧這個根本佛法有不同的看法。神秀大師他以「七佛通偈」來解釋戒、定、慧,他說:「諸惡莫作名為戒,眾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神秀大師對於戒、定、慧的這種解釋,可以明顯看出,這是一種對待法,他要人不做惡事,要去行善。這種法門,是接大乘人,同時也可以勸小根智的人。也就是說,如果有人對於真正的佛法不容易深入的話,很簡單的告訴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就是戒、定、慧。

六祖惠能大師對於戒、定、慧的解釋是:「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痴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惠能大師講的是心地法門,只要心地無非、無痴、無亂,那就是戒、定、慧,還要另外再找什麼戒、定、慧呢?還有什麼另外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呢?所以這一種道理是接最上乘人,是勸大根大智的人,是頓悟的法門。

「南能北秀、南頓北漸」,他們的不同,從惠能與神秀大師對戒、定、慧的詮釋,即可看出端倪。所以,在《頓漸品》裡,特地把這二位大師對戒、定、慧的看法,舉例說明。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