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  


圓瑛法匯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2007.9.15——2008.3.9文殊講堂

第九張DVD

[寅初帶妄顯真]

為什麼要帶妄顯真呢?因為阿難還沒有證悟;如果證悟了,妄真統統沒有,如果你著一個真心,那個真心也變成妄了,所以,真正的真心叫做絕對,不著妄,也絕對沒有一個真。那麼,在次第性來講,方便說叫做帶妄顯真,方便說叫做帶妄顯真,因為阿難現在還在迷的當中,記住!阿難現在還在迷啊!

這一段特別的重要,我們常常講:要如何明心見性?就是這十段。而這十段也是初學佛法的人,《楞嚴經》最困難的一個段落,一般初學佛法的人,根本就聽不懂,自己看,怎麼看都看不來,甚至師父講解,還是聽不懂。所以,這一段十番顯見,是列為《楞嚴經》裡面最困難的一段,見不見性就在這十段裡面。[寅初帶妄顯真]為什麼帶妄呢?因為阿難還沒有悟,要顯真必需附帶方便,帶著方便講了究竟的真心,就是帶妄顯真;不方便講,真心不可說

[分十卯初顯見是心],[見]就是見性。跟我念一遍,初學佛法的人要強化印象。

[二顯見不動

三顯見不滅

四顯見不失

五顯見無還

六顯見不雜

七顯見無礙

八顯見不分

九顯見超情

十顯見離見]。

開不開悟,就看這十番顯見了,你要全神貫注,這攸關於你的生死最後一招,師父這一輩子,不太可能再講《楞嚴經》了,你要全神貫注,一句都不能漏掉,一堂課誦都不能缺席。

[卯初顯見是心分五

[辰初雙舉法喻現前]

[二雙陳法喻令審]

[三辨明無眼有見]

[四辨明矚暗成見]

[五辨定眼見是心]

[今初雙舉法喻現前]

經文,[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將誰見?阿難言: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清淨所生,故有光明;我實眼觀;五輪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這一段問了三問。

[此躡前拳相,以驗當機],看看對方能不能領悟體會?[畢竟取何為見。如來即為建大法幢,許令開發真心道眼,於彼見解,不得不加勘驗],好好地勘驗。[故連三問:一問:汝先答我],你剛剛回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為什麼有這個光明拳呢?[二問:云何成拳]?為什麼成為一個拳頭呢?[三問:汝將誰見]?到底是誰見到這個拳?[問雖有三,意則在一,要阿難參究見者是誰]?

諸位!所有修行,都在能見的當下,領悟妄心跟本性,就是這一點。能見跟所見,如果你可以不必去管一切的境界發生,知道眾相本來就空,在能見的那一剎那,能體悟:一個是妄心,一個是真心,起心動念,起執著的心、起分別的心、起堅固習氣難捨難離的心,那個就是妄識心。如果見一切相的當下,了悟能緣的妄識不可得,因為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能看的一切的外在的境界,統統是緣起如幻的假相。所以,第一步,外境不要管它,根本就不要管它,因為它是虛幻的,在欺騙你的真心。第二點:注意你的起心動念,如果你一直起貪瞋痴,這個叫做妄識無體、非心,也是妄識無處。如果你能了解歇即是菩提,能見著當體即空,所見境不可得,心堅持如如不動,諸位!見性的日子就到了,悟則剎那間,迷則塵點劫。諸位!修行就在見一切相,心如如不動這個功夫下手。如果你是修淨土的,就見一切相統統念阿彌陀佛。看到順境:阿彌陀佛;看去逆境:阿彌陀佛;看到可恨的眾生:阿彌陀佛;看到可愛的種種東西,也是:阿彌陀佛。見一切相,心除了這一句佛號,沒有其他的,這個也能見性。所以,要阿難參究見者是誰?

[即所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諸位!見性才能成佛,其他統統叫做結緣。你懂嗎?涅槃是整個佛教的中心思想,禪宗是整部《大藏經》的靈魂,八大宗派失去了禪宗的實修,等同沒有靈魂,因為不懂得即心即佛的道理,也沒有一個人可以見性,所以,明心見性才能成佛。禪宗的心法是整部《大藏經》的靈魂,我指的是實修,不是那個口頭禪、語言禪、文字禪,那個與清淨自性完全了不相干的那些禪的遊戲,不是這樣子。是真參實學的見性的功夫,我指的是這個,指實修的這一個層面。所以,不懂的人,把八大宗派統統切割掉;懂得人其實是不二,你念咒,能離開這個心性嗎?你念佛,能離開這個心性嗎?你修天台空、假、中,可以離開這個心性嗎?你打禪七可以離開這個心性嗎?你拜山可以離開這個心性嗎?你吃素可以離開這個心性嗎?你放生,可以離開這個心性嗎?我問你:哪一件事情可以離開心性而有所成就呢?因此,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就是佛教的根本重要的思想,其他叫做結緣。太多人忽略了這一個層面,說:我要念佛!沒有錯,我也念佛啊,只是念佛的功夫有深有淺。所以,這個見性成佛,可是特別的重要。

[宗門下教人看話頭],看話頭就是參,[即本此旨,豈可謂此經完全教意耶]?怎麼能夠說《楞嚴經》這一部經完全是在文字上教化而已呢?它其實就是教你明心見性?[此經乃有字之宗],意思就是:這一部《楞嚴經》,其實是有文字的心法。[宗]就是頓悟,頓悟的心法就是宗門。佛教一個叫教下,一個叫做宗門,而《楞嚴經》是教你明心見性,雖然有文字記載,可是,它是講頓悟。因此,此《楞嚴經》乃是有文字的宗門。[宗門即無字之教],[教]就是教門。無文字,宗門就是不立文字,即心即佛,所以,宗門就是不立文字之教。[又此經雙兼宗、教],不要把兩個字念在一起喔,宗是宗,教是教,[宗]是指心法頓悟;[教]是指語言、文字、次第的教化,這二個字是二,是方便;是一,宗門跟教下是不可分離的。[阿難不領能見是心],阿難不能領會能見的是心,[故如來不得已,舉例設喻以顯之]。

[阿難言,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xì)如寶山]。[赩]就是金光赤焰,就象寶山。[閻浮檀此雲勝金],閻浮檀中國話叫做勝金,[須彌山南面有洲],以前的這個洲,就是我們所講的陸地,[多此檀樹,果汁入水,沙石成金,此金一粒,置常金中,悉皆失色。又傳此金方寸,置暗室中,照曜如晝。佛身金色如之,赩如寶山:金光赤焰,猶如一座寶山。清淨所生:即前雲],也就是前面所說的,[非是欲愛所生,故有光明]。

這個欲愛包括感情上的執著、欲望上的需求,這個欲愛包括了二個層面,是所有凡夫最難斷的一關,感情難斷,欲望最難斷的。所以,在《阿含經》裡面講說:天中大系縛,莫過於女色。也就是說:人世間最大的捆住你,讓你沒辦法修行的,這是女色這一關!佛陀是對比丘這樣講的,但是,如果對女眾這樣講,當然就是講男色了,因為《阿含經》那個段落是對比丘講的。他說:三界中,天中大系縛,莫過於女色。也就是把我們生命捆得最嚴、最緊的,就是男女的欲望,跟感情上的執著,猶如陷入泥沼,不可救拔,爬不起來,就像掉進糞坑裡面,爬都爬不起來!那麼佛陀已經斷這個情執和欲愛,所以,非是欲愛所生,故有光明。所以,如果有人發心來出家,無論比丘、比丘尼,我們都是非常地讚嘆的![此答第一問]。

[我實眼觀:答第三問。佛問阿難:汝將誰見]?是誰在看呢?[正要阿難悟見是心。今者阿難於識雖知是妄,於見仍認屬眼,不知眼根乃是色法,為眼識所依,見性所託,能見並不是眼也。五輪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此答第二問。初雙舉法喻現前竟]。

[辰二雙陳法喻令審]

[佛告阿難:如來今日,實言告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所以,會講經說法的法師,會關於比喻,但是,比喻要比喻得當,不可以比喻不當。

[世尊見當機,仍然認眼為見],他認為眼睛在看,[更反劣於前認識為心]。這個[識]是指妄識的意思。如果沒有學佛的,自己看經典,他就認為:我認識你,你認識我。就把這兩個字搞在一起念了,其實佛法不是這樣。所以,佛法,外行人是一點都沒辦法的,連[認識為心]他都不知道怎麼念,認妄識為自己的心,是這個意思。

[略說眼見不及識心有三],說用眼根是比上不識心的,用三種情形:[一、眼有形],我們的眼根是有形狀的,[可破壞,觸之即傷],只要輕輕一碰就會傷到,[不若識心無形],不象我們的識心是無形狀的。[卒難損壞],[卒]就是究竟,很難損壞;[二、眼有限],我們的眼根,這個肉眼,是有限制的、限量的,在一個範疇內。[只能明前]只能看到前面,[不能見後]眼睛是沒辦法看到後面的,[不若識心]。不像識心,我們這個意識心[前後左右,皆能遍緣],可以遍緣過去、現在、未來;可以自我想像;也可以配合五根起作用,這個意識心的作用可大了!

[三、眼有礙,但見障內],這個[障]不是業障,是指有形有相的障礙物,你只能看到障礙物的裡面之色。譬如說:牆壁為障,障內可見。譬如說圍堵啦、牆壁啊,任何擋住視線的障礙物,就是這個意思。所以,眼是有障礙的,見四周的圍堵,只見牆內之色而已,[不見障外]遮障以外的就看不到了,[不若識心]不像這個識心,[遠隔千山,皆能緣到]。你現在一想到美國,你的心就到美國;你的心動念想到台北,你的心現在就在台北,動個念就到。[因此之故,眾生皆認識為心,迷卻本有真心;今認眼為見,迷卻眼中見性]。[卻]就是失落。眼中的見性迷失了。[故如來巧示,無眼有見],有見之間加一個[亦]字,意思更清楚。就算沒有眼睛的人,也可以見、見物,見到什麼?見到前面一片漆黑。意思就是說:無關、不關有眼,或者是沒有眼睛的,統統能見!眼根健康的可以顯色,能見;但是,眼睛瞎掉的人一樣能見,為什麼?他見到一片漆黑。所以,見性一直在作用,一個是明,一個是暗,見性無關於明暗。

諸位!你能體會出來嗎?現在想像一下,我現在問你,看看你懂不懂得見性?現在這樣子,我們這裡都有燈光,把眼睛睜開的時候,大家都可以看得很清楚。對不對?見性可以作用,能見。諸位!我現在把所有的燈光統統切掉,完全關掉,完全伸手不見五指,諸位!能不能見呢?當然能見啊,因為看到一片都是漆黑;不能見,你怎麼知道它前面是黑的呢?你就是因為見性在作用嘛!見明、見暗,統統是見啊!知道嗎?見性一直存在,無關於燈光。如果燈光切掉,一片漆黑,你說不能見,你怎麼知道見到黑?說:我現在見明;燈光切掉說:我見到的統統是黑的!那你見性不存在,你怎麼知道是見黑呢?所以,見性它一直存在,無關於光線的,光線明來,看得到;光線不來,你一樣看得到,看到什麼?一樣在作用,看到暗,意思就是說:這個心、見性一直存在的,無關於六根跟六塵的,它是迥脫根塵,獨立存在的,慢慢慢慢體悟。

[令知此見非眼,見性常住,全不系屬眼根之有無]。就是你眼睛明亮,或者是你眼睛瞎掉也好,跟眼根沒有關係。諸位!眼睛瞎掉的人,有沒有機會開悟呢?有!眼睛瞎掉了,那當然是業報了,但是,沒關係,我們的心性沒有瞎掉,我們可以聽經聞法,來開本性的智慧,我們的本性是光明的。因此,全不系屬眼根之有無:眼睛存在,或者是被毀壞,統統不影響見性。底下八個字要畫雙紅線,[有眼有見,無眼亦有見]。這個表示見性不受根的影響。所以,我說這十番顯見很難,他就是這樣,因為初學佛法的人:有眼睛才能看到啊,沒眼睛,眼睛瞎掉怎麼能看呢?見是指見性一直在作用。所以,初學困難就是困難在這個地方,一下子轉不過來。

[若能悟此見性為真心,則常住妙明,不動周圓,無邊妙義,悉皆得顯,方能迥超識心,令決取捨],取真心,舍妄心,[故辨無眼有見]。就算沒有眼睛也能見,因為見暗也是見。諸位!你聽過[迥脫根塵]嗎?這個意思就是:見性是超越六根、六塵的,不受六根、六塵的影響的。所以,簡單講就是說:一個人的心不受六根、六塵起任何的執著、分別、動念,這個人就是見性。換句話說:這個世間發生任何事情,都是生滅無常,都是緣起緣滅,都不值得我們如此的痛苦、執著,心裡先準備好,慢慢就進入見性的領域裡面。

[告阿難言:我今不與汝談玄說妙,但就現前實事,與汝言之;法若不顯,再以喻明之。諸有智者:指中根],[中根]就是指中根器的,[要以譬喻而得開悟;若上智之人,一聞便悟,不須譬喻;無智之者,喻亦難明]。沒有智慧的人,就是一直講比喻,他也會扭曲。同樣在講經說法,同樣一個師父,同樣這個時間、空間,諸位!底下的人,上、中、下的根器都有,有人聽得很法喜;有的聽得一點點啟悟;有的聽了引不起興趣,實在是聽不懂。

[阿難,譬如我拳,若無我手,不成我拳;若無汝眼,不成汝見,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義均否]?

師父先解釋一遍,說阿難,譬如我的拳頭,握著拳,如果沒有我的手,我就沒有辦法握成這個拳頭;阿難,如果沒有你的眼睛,不成汝見,你就看不到東西。也就是不成為你見到如來這個拳;以汝眼根表示說:沒有眼睛、沒有眼根,就不成為見;沒有如來的手,也沒有辦法成為這個拳頭。用這兩種道理是不是相同呢?

[無手無拳,無眼無見,迷觀似同,悟見實異]。迷,還要加幾個字:迷者觀之似同。[似]就是這個道理好像是相同。悟見實異,悟者,開悟的人,見之實在是有所差異的。一般人都認為:沒有手一定沒有拳頭;沒有眼一定沒有見。迷的人聽了這一句話:嗯!的確啊!沒有手,哪裡來的拳?沒有眼根,哪來的見呢?迷觀似同,迷者觀之好像一樣;悟者見之,實是差異的。[今佛以見例拳],用這個見性來例這個拳。比例這個拳,[用手例眼,故問之曰:以汝阿難眼根之見,比例我手之拳,此種事相,與義理均同否]?這個道理是不是一樣呢?[正勘阿難,為迷為悟耳],來勘驗阿難到底是迷還是悟![此中眼根,即眼所成之見,但舉能成,略卻所成]。他是舉能成,能成就是成拳、還有能見,略卻所成之因了,就不談因了。[拳理,即手所成之拳,但標所成,略卻能成:須善會之]。

[阿難言:唯然,世尊!既無我眼,不成我見;以我眼根,例如來拳,事義相類]

這個阿難只懂得順水推舟,不懂得見風轉舵。阿難言:當然囉!講得很有自信了,當然囉!世尊,既然沒有我的眼睛,當然我就看不到了。不成我見了,我的見就當然不存在了;以我眼根所成見,[所成見]就是所成之見,例如來手所成拳,這個道理是相通的、一樣的啊。[類]就是一樣、同一類。

[當機]就是指阿難[只知順水行舟,不知看風使舵,遂即應聲,答曰:唯然,世尊!唯然是應諾之詞。既無我眼,不成我見等語,全同凡情見解]。跟一般的凡夫見解是一樣的,差不多全世界的人都是這樣講,沒有眼睛,哪來看得到呢?是不是?他不懂得見黑也是見。[究竟不悟見不屬眼之理],究竟、畢竟沒有覺悟,這個見性乃是不屬於於眼根,因為見性是迥然獨立存在的,無關於眼根的,眼根好,能見物;眼根不好,也能見,但是,是見暗,統統能見。[乃曰:以我眼根所成見,無眼即無見;例如來手所成拳,無手即無拳,若事相若義理,兩者比例,正屬相類。類者似也,同也。二雙陳法喻令審竟]。

[辰三辨明無眼有見]

[佛告阿難:汝言相類,是義不然。何以故?如無手人,拳畢竟滅;彼無眼者,非見全無]?

佛對阿難這麼說,你說這二種事情是相類似的,是義不然,其實不是這麼一回事,為什麼呢?譬如說:沒有手的人,一定沒有辦法握出這個拳頭,叫做拳畢竟滅。可是,眼根壞掉的人,沒有眼睛的人,非見全無,不是連見性都沒有啊?見性是無關於有眼、無眼,它都一直存在的。

[初三句,總斥引例不齊。告阿難曰:汝言無眼無見,引例無手無拳相類,是義實則不然,汝殊欠審察],沒有好好地審察。[何以故下,征辨不相類之義],征辨就是說分別,就是問辨不相類之事、之義理。[如無手人],沒有手的人,[手無則拳相畢竟是滅]。手沒有,當然就沒辦法握成拳,[以手外無拳故;彼無眼者,眼壞而見性仍然不壞],見性不是肉體的,不是神經系統的,它是存在。[以眼見各體故],眼是屬於塵,見是屬於心,一個是色,一個是心,是不一樣的。所以,以眼、見各體,所依靠的體性是不一樣的。

[彼無眼者:指盲人,非見全無],不是連這個見性都沒有,[以仍能見暗故],還是可以看到暗的。[全無二字按體用作二釋:一、約用釋]就用來解釋:[盲人無眼,既能見暗,但闕一分見明之用,非見暗之用而全無也]。所以,眼睛不好的人,也可以看到暗,少了那個明的作用而已。[二、約體釋:盲人無眼]盲人沒有眼睛,[但是眼無]只是眼睛沒有,[並非能見之全體亦無,以見體整個],見體就是見性之體。加兩個字才看得懂:以見[性之]體。它是獨立存在的,從來沒有虧損的。所以,在座諸位!如果你今天的果報,眼睛、耳朵、鼻子怎麼樣,稍微有一點瑕疵,這個無礙,如果你有因緣聽到正法,來悟到說:喔!我們的見性的全體。[完全無有虧損],原來我們這個金剛摩尼寶珠,赤裸裸的,每一個人都存在,[亦非半無也]。也不是說一半有一半無,它是一點都不虧損的,諸位!你今天就值回票價了。了悟我們各個心中的佛性是究竟圓滿的,是超越根塵的,它是迥脫根塵,一直獨立存在的。

佛陀降生的時候、誕生的時候,講了一句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個[我]是指什麼?就是指見性!知道吧!就是我們這個見性是最尊貴的,而且每一個人都有的。所以,學佛以後,我們的觀念開始改變了,我們今天沒有錢;或者是重病;或者是有一些逆境,諸位!不必太在意它,廣欽老和尚講的那一句話,講得真是好!他說:你根本就不要管這個身體變成圓的還是扁的,那跟見性沒有關係的,喔!講得真是好!所以,你只要照顧這一顆心,如如不動的心,如母雞孵蛋,千萬不要動到執著的念頭,讓它光明的智慧心一直展現作用;千萬不要起分別,讓這個清淨心一直起作用,就像母雞孵蛋一樣。所以,記住!我們今天全部修淨土法門,念這一句佛號,要念到對相上的執著徹底解脫,心中只有這一句佛號;念南無阿彌陀佛,要念到徹底地自在,你是真的念佛的人!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到一切事情、情緒完全作得了主,你是真的念佛人;什麼事到你面前來,統統如如不動,就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你是真正的在念佛。你現在都沒把握,你臨命終,哪來的希望往生極樂世界呢?往生是現在的事情,不是臨命終,這個就已經很清楚地告訴你,我們現在必需時時刻刻提升自己的正念,發菩提心。為什麼說:修行是點滴的功夫,是別人給予不來的?就像師父今天給你指點、啟發,也是一種增上緣,修不修、放不放下,還是要看你自己啊!你說:我就是不聽、我就是不放下!我也沒有辦法,做法師的人,只能盡力地救度眾生,他不自救,誰也沒有辦法!

[所以者何?汝試於途,詢問盲人:汝何所見?彼諸盲人,必來答汝:我今眼前,惟見黑暗,更無他矚。]

所以者何?為什麼呢?你試試看,[於途]就是在半路,你試試看:在半路攔截一個盲人。盲人通常有導盲犬,盲人詢問那個眼睛瞎掉的人,你眼睛眼前看到什麼?那個盲人、這一些盲人,一定這樣回答:我今眼前見,[黑暗]前加[一片]的話。[惟],就是獨獨。我現在在我眼睛前面的,惟獨獨只見到一片的是黑暗。更無他矚,[矚]就是看。

[此令其詢驗],[詢]就是查問。[重征所以無眼有見者,何也?汝若不信,試於途中,詢問盲人,自可驗知;以無眼有見,非盲人無以證也。汝何所見?是告以詢問之詞。彼諸盲人,必來對答於汝:我今眼前,惟(獨也)見黑暗],惟獨獨看到一片黑暗,[除暗之外,更無他物可矚。矚即看也,此則揣其答詞]。[揣]就是衡量、猜度,這個是衡量他的回答。

[以是義觀,前塵自暗,見何虧損]?

因此,以這個道理:有眼睛的人,見性起作用,可以看到光明;就是眼睛瞎掉的人也可以看,這個見性不壞,他見到一片黑暗,以此這個道理,前塵自暗,[前塵]就是說:這個盲人前面一片黑暗。見何虧損,[見]就是見性。[何]就是哪裡有。[虧]就是缺失。以這個道理,見性無關於眼根,就算沒有眼睛的人,看到前面一片的前塵,那只是前塵自暗,而我們的見性,哪裡有一點缺失呢?

[前塵指眼前塵境。依本經眼根所對,有明、暗二塵。以是義觀者:以盲人矚暗],是見到暗[之義,觀察起來,眼前塵境,自有一分暗塵,盲人既能矚暗]就是看到暗,[則能見體性,有何虧損]?他一樣能見啊![所以汝言相類],用如來的手握成拳,比類你的眼根的見性,你說是相同,沒有手,則沒有拳;沒有眼根,則沒有見,你認為相同。[我謂不然者],我認為不是這樣子,[此也]就是這個道理。[此佛就無位真人赤肉團上],[無位]就是沒有名字了,無法安任何的名字了。無位真人,也可以說沒有階位,它就是絕對,沒有任何的名相,沒有任何的指陳;可是,它能大用。[指出一隻金剛正眼,正所謂無明窟里,有個大光明藏也]。這個大光明藏如何能夠顯呢?記得!歇即顯,你想要開採我們本性的光明嗎?充滿智慧嗎?記得!放下就見到光明。

[上無眼有見,顯能見之性,不假眼緣,是脫根也]。上面所說的,無眼也是有見,顯示能見的見性,是不必假借眼根這個緣的。[下矚暗成見,顯能見之性,不假明緣,是脫塵也。而能靈光獨耀,迥脫根塵]。[根]就是六根;[塵]就是六塵。原來我們這個光明的自性,無關於六根,也無關於六塵,它是清淨、獨立存在的,誰會用它,誰就是佛;不會用它,就是凡夫。[豈同妄心離塵無體者乎]?哪裡跟一般的妄心,離開這個六塵就沒有體性呢?妄心就是意識分別心,意識分別心就是:五欲六塵起來,貪瞋痴就顯現;五欲六塵沒有了,貪瞋痴又不見了,由塵引出這個意識心,這個意識心就剎那生剎那滅,它不是常住的光明體;常住的光明體性,不受塵和影響。所以[而能靈光獨耀,迥脫根塵,豈同妄心離塵無體者乎]這個妄心離開了外面的六境,它就沒有體性,這沒有體性就是沒有永恆性,沒有永恆性,剎那不住的意思,不是我們的清淨心,清淨心永遠存在啊?

[昔相國崔公群,見如會禪師問曰:師以何得]?師父!您是用什麼方法,得到成就菩提之道呢?[會曰]如會禪師回答說:[以見性得],因為我明心見性,明本心,見本性,所以今天得道。[會方病眼],如會禪師有一天眼睛痛。[崔譏曰],[譏]就是諷刺他:[既雲見性,其奈眼何]?這一句話是反諷的意思:喔!明心見性的人也會眼睛痛,對眼睛痛莫可奈何!就譏笑他了,說:既然你是一個見性的人,那麼,為什麼對眼睛痛卻莫可奈何呢?[會曰:見性非眼,眼病何害]?我們天然的如來藏性,這個見性,它根本不是肉眼,眼病何害?眼睛痛,哪裡有妨害見性呢?害就是影響。何害就是何妨害見性,這樣就看得懂了。眼睛痛,眼病何妨害到我們了見性呢?意思就反過來說:見性跟眼睛痛有什麼關係啊?眼睛痛,也根本就不會影響到明心見性的。[崔稽首謝之]。[謝之]就是謝罪,啊!真是罪過啊,罪過。哎呀!謗到聖人了。所以,這個聖人的心境就是說:什麼是聖呢?你跟他相處的時候,感覺他跟平凡人一樣;但是,等到你要跟他探討內心的深處的時候,你會發現他是萬丈深淵,深不可測,退回來的時候又覺得說:他很平凡;當你親近他,愈接近他的時候,會發現,他離我們好遙遠喔,你始終猜不透見性的人心在想什麼,他那個境界,是進入不可思議的境界了,就是聖人了。所以,聖人,凡夫來看,他就是一個平凡人啊,吃飯、穿衣、上廁所,跟我們一樣;可是,悟道的人看,就知道這個人不簡單,一樣是開悟的人,跟開大悟的人看:這個人是悟道的人!平凡的人看:咦?我看也沒有什麼呢!他還是一樣,吃飯、穿衣、說說笑笑,也沒什麼兩樣啊!但是,等到你要跟他探討這個心法的時候,你會發現你望塵莫及,他統統通,你完全不通,你構不著,你觸碰不到他的心靈深處,他像萬丈的深淵,沒有辦法去探討,叫做深不可測。所以,這個崔稽首謝之,知道說錯了,謝罪的意思。

[後法眼禪師別雲],別雲有如此這麼一段說了:[是相公眼,豈以會之所答,猶涉教意乎?]相公眼就是崔公,就是剛剛所講的崔公群所說的眼病,豈以會之所答,哪裡是如會禪師之所答的見性呢?意思是說:崔公群所說的眼病,哪裡是如會禪師所答的見性之問題呢?只要一提到問,猶涉教意乎?還是涉及到語言、文字上的教化了。如果說:不涉及到教化,說:師父,師父!您不是大徹大悟嗎?師父:嗯!那您今天眼睛痛,明心見性的人眼睛痛,您也是莫可奈何啊!他的上人如果很高超的話,就拿一塊東西,從他頭啪!打下去,什麼都不能講,意思就是:眼痛跟見性有什麼關係呢?連這一句都不能講,敲一下,他說:喔!師父!您怎麼打我?他也摸不著門。[三辨明無眼有見竟]。

[辰四辨明矚暗成見]

[阿難言:諸盲眼前,惟睹黑暗,云何成見]?

阿難到現在仍然不悟,阿難說:那一些盲人眼前看到的,只看到一片黑暗啊,怎麼可以說他見到呢?有眼睛,大家公認可以看到東西;在阿難的角度講,就一般眾生的角度講:啊?盲人云何成見呢?

[當機不達,矚暗成見之義。反難雲:諸盲眼前,一無所見,惟獨睹見黑暗之境,云何成見?良以眾生迷己為物,認見屬眼,但知眼見,不知性明]。[良以]就是因為。因為眾生已經迷己為物了,把自己迷惑,認為這個色身就是一團肉、一團物質,認為這個無形的見性,是屬於肉眼的眼根;見是心法啊;眼根是肉眼,是色法。但知眼見,不知性明,只知道我們這個肉眼可以看,而不知道肉眼的背後是存在的見性的。[又世人不但無眼,即謂無見,乃至無明]。[無明]不是指沒有智慧,而是指沒有光線。所以,師父說:不是佛教內行的人,打開這一本,不管怎麼看,都會看不懂。他認為[無明]就是沒有智慧。錯了!在這裡,那[明]是指光線。[無明]就是沒有光線的時候,亦謂無見。[故此上科示內不依根,此科示外不循塵]。[不依根]就是不管眼睛、有沒有眼根,無性無缺,外不循塵,[塵]就是明跟暗。[較上隨塵生滅之識心,其真妄何難立判也]?

經文,[佛告阿難:諸盲無眼,惟睹黑暗,與有眼人,處於暗室,二黑有別?為無有別?]

師父先解釋一下,佛對阿難這麼說:這一些沒有沒有眼睛的盲人,在眼前看到了一片黑暗;換另外一種角度,有眼睛,眼睛好好的人,也把他處於暗室,燈全部都關掉,沒有日光、沒有月光、沒有燈光,處於暗室,進入黑牢、黑暗、暗室,兩種黑,有別無別?有沒有差別?是有差別呢?還是無差別?意思就是說:盲人眼前看到的黑暗,跟有眼睛的人進入暗室,也看到那一片暗,是有差別呢?還是沒有差別?

[上科阿難意以見明為見],就是有光線的時候才容許有見,[人所共許]是一般人可以接受的觀念,[睹暗成見]看到黑暗,也可以看、也可以見,[世間相違]。一般人、世間人打死不相信。[故諍以唯睹黑暗],所以就會有諍論了:以只有看到黑暗,[云何成見?此科佛立例令審,無眼見黑],沒有眼睛,見眼前一片黑暗,[有眼處暗],有眼的人若處於暗處、暗中,[約根有異],[有異]就是不同。一個是眼根是好的,一個是沒有眼根。就根來講是不同,一個是好的眼睛,一個是壞的眼睛。[論境實同],[境]就是統統是暗,論境實同:兩個統統是暗境,[故問有別無別,令其自審]。

[如是世尊:此暗中人,與彼群盲,二黑較量,曾無有異]。

阿難自己回答:沒什麼差別啊!眼瞎了,看到前面一片黑暗,跟有眼睛的人進入黑暗處,二邊的暗統統是一樣啊!

[機則曰:如是世尊,此暗中人,有眼見暗,與彼群盲,無眼見暗,二者所見黑暗,比較籌量,曾無有異。既知所見,二黑無異,當知能見,二見亦同。汝謂無眼見暗,為無見]?你認為沒有眼睛看到暗,這人叫做無見,[豈此有眼見暗,亦無見耶]?難道這個有眼睛的人看到暗,也說無見嗎?[以是義觀],以這個道理來觀察、觀照,來了解,[無有明相,亦復有見]。就算沒有光線,[有見]就是見性還是存在,[顯彼見性歷然,自有離塵之體]。所以,世尊講:離一切相,即名諸佛。相,明、暗屬相。[全不系塵而為有無],全不系就是完全無關於外在的塵為有為無,[明來見明,暗來見暗,明暗相傾]。[傾]就是傾奪。[相傾]就是互相奪。明來奪暗,暗就被奪了;暗來就奪明,明就被奪了。所以叫做相傾,[見無所礙],這個見性就沒有任何的障礙。

[正所謂:青山常不動,白雲任去來],我們的見性就是如如不動。動叫做妄。所以,禪宗裡面講:動念即乖。因此你懂得無為法的人,看到什麼事情都會解脫,因為生滅變化到最後,它就是不可得,就是什麼都化作空,不可得,萬法皆是敗壞之相。因此,修行就是開採自己的佛性,而佛性從理解到實證,中間就是靠聽經聞法,般若智慧啟發,靠善知識的指引,才有辦法的![四辨明矚暗成見竟]。

[辰五辨定眼見是心分二巳初]

[例明眼見之謬二結申心見正義]

[今初例明眼見之謬]

[阿難:若無眼人,全見前黑,忽得眼光,還於前塵,見種種色,名眼見者;彼暗中人,全見前黑,忽獲燈光,亦於前塵,見種種色,應名燈見?]

這文言文看不來,師父先解釋一遍,說阿難:那一些沒有眼睛的盲人,看到了前面一片都是漆黑,如果有那個醫術高明的人,把他的眼睛治好了,恢復正常的眼根,叫做忽得眼光,突然他的眼睛治癒了、痊癒了,突然眼睛亮起來,看得到了。還於前塵,像明眼人一樣能見到前面的外境,見種種色,名眼見者。在你阿難的角度說:那個叫做眼睛真的看到。就是一個盲人把眼睛治好,眼根恢復正常,你認為這個叫做眼見的話;彼暗中人,那麼,眼睛明亮的人,處在暗處的時候,全見前黑,前面也是一片漆黑,忽獲燈光。眼睛亮的人處於暗處,全部都暗;當他把燈光一開的時候,亦於前塵。也看到了前面,見種種色,應名燈見,這個時候應該叫做燈光看到啊,因為燈出現才見到嘛?這是佛反過來。

[此下辨明,見乃是心,此心離緣獨立,不藉根],不借內六根,[不託塵],也不依託外面六塵。佛陀的偉大就是在這個地方:明心見性。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偉大;美國發射太空船到月球去,阿姆斯壯(阿姆斯特朗)登入月球,說:我的一小步,是人類的一大步!看起來都很偉大。深海有人去探討;外太空發射太空船;人體有醫學去探討,唯獨獨沒有人明心見性,去找到每一個人究竟存在的如如不動的心性;唯有佛陀發現,只有佛陀發現。所以,佛陀是聖人中的聖人,你一般科學知識,它都是往外,科學很好,幫助我們理解整個宇宙,物理、化學都很好,幫助我們增加我們的知識;唯獨獨佛性沒有人發現,惟有佛陀。

不借根,也不託塵。[本科先例明眼見之謬]。先例就是來告訴你這個,先說明眼見的錯誤。[上六句,就阿難意按定;下六句,例破其謬。以無眼得眼而後見,既名眼見者]。一個眼睛壞掉被醫生醫好了,突然眼根恢復了,你認為這個叫做眼見的話。[則無燈得燈而後見,應名燈見也],那麼一個正常人,在黑暗處把燈一亮,那應該名為燈見啊![蓋燈不名見,人所共知;眼不名見,人所共迷]。真的看不是眼睛,是後面那一顆心;後面那一顆心有更深的一層,不是意識心,是見性在看、心性在看,而一般眾生不能理解,所以,我們隨時隨地都在執著,情緒隨時隨地都在起伏,叫做妄想顛倒。佛陀說:如果一切眾生,遠離了顛倒妄想的這些執著,也跟佛一樣了]。[故用燈反難],來反問,[令知眼見之謬],令知眼見是錯誤的。

[若燈見者,燈能有見,自不名燈;又則燈觀,何關汝事]

姑且退一步說:燈見者,如果燈見,名為燈見。前面說:忽獲燈光,亦於前塵,見種種色,應名燈見?退一步說:假設你這個燈見能成立,若燈見者可以成立的話,燈能有見,自不名燈。燈既然能自己變成有見,當然就不叫做燈了,這就變成有情了,燈能自己自見;又則燈觀,那麼,又則燈自己能見,[觀]就是能見,何關汝事?又關你什麼事情呢?這一句意思就是說:若燈見者,燈自己有見,當然就不叫做燈,因為燈是被見的嘛!又則燈觀,如果燈自己能見,那麼,也不關你的事情啊,因為它燈自己能見。

[若謂是燈見者,燈是無情,而能有見,自不名為燈,既名為燈,自無能見之功。又則燈縱能觀見,自是燈觀,何關於汝之事?則燈不名見也明矣]。[明矣]就是非常明顯。[眼不名見,例此可知]。可是,一般人都迷惑了,以為眼能見,不知道後面是心性在見。[初例明眼見之謬竟]。

[巳二結申心見正義]

[是故當知:燈能顯色,如是見者,是眼非燈;眼能顯色,如是見性,是心非眼。]

所以,你應當知道:燈只能顯色,就是燈只能幫助顯色,不能變成能見。如是見者,是眼非燈,能看到的是眼睛,絕對不是燈,這一層道理你懂。所以,這裡標號成A段;眼能顯色,如是見性,是心非眼。所以,這裡分兩段。再解釋一遍:A、是故當知,所以,你應當知道,外面的燈,只能幫助你顯出這種種的色相,而如是見者,而能看到的是眼睛看到,約不是外面的燈,這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更深一層的,B:如果你在[是眼非燈]後加:[同樣的道理]五個字,這樣更清楚了。同樣的道理,眼是能顯色,眼睛只是幫助顯色的,真正的看的是什麼?如是所見之性,是心非眼,是後面那一顆心在作用,不是那個眼根的肉眼在看。這樣前面讓你知道,粗糙的例子讓你理解,後面就更微細地推進一步,更微細的讓你去覺察到說:喔!眼根也是能顯色,真正的見後面的見性,是心在看,不是眼。所以,你沒聽說過嗎?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是不是?我們讀過這個古書,都是這樣子,還要有心呢!所以,重點是心。

[是輾轉成謬之故,當知自有正義可申。此正明見性是心非眼,非但不藉明塵,兼亦離彼肉眼,故以燈為能例,眼為所例,有眼得燈,此但借燈以顯色]。這個大家都知道,[如是見者],如是能見者,加一個[能]字更清楚,如是能見的話,[是眼而非燈]。是眼睛而不是外面的燈,就一般[此事人所共知],就你大家能理解的,繼續推論、繼續深入地去理解。[以此例明,無眼得眼],沒有眼睛,突然得到了眼睛,恢復正常,[亦但借眼以顯色],只是借著眼睛來顯這個色。[如是見者,是心而非眼],更推論真正的見,是後面那個心,不是那個肉眼。[此事人所不覺],這個事情,一般人是不能理解的,一般人理解是:有眼睛、有燈光、有境界就能看,一般人理解到這個程度;而佛陀教我們:要更深一層的,我們的眼根只是肉眼,真正能看的是後面那一顆心,佛陀要我們理解更深一層的道理。[如來如是顯發,可謂婆心特切,聞者急宜省悟,認取見性為心矣]。見性為心,就是見性才是真正的我們的心。因此,我們要用不生不滅的清淨心修行,用無所住的心來修行,每一個人本具的。所以,讓我們的清淨心發揮,一直發揮作用,你只要記得:歇即是菩提,天大地大的事都沒事,天大的事情都沒事,就是大徹大悟的人![觀佛前呵],觀佛前面呵叱[妄識非心,此顯見性是心],那個見性才是我們的心,前後照應,即所以應阿難真心之求也。

[昔枯木祖元禪師],過去有一個叫做枯木祖元禪師,[依大慧於雲門庵,夜坐次],就是半夜起來。以前出家人不像現在出家人這麼好命,我們現在出家人,一個人一個房間,有的人兩個,不一定,講堂大部分老參都是一個人一個房間。以前有時候古叢林不是的,木板釘一釘是整排的,睡覺的時候是整排的,一個一個躺著;起來的時候也是一個一個;到禪堂坐禪的時候,也是有次第的,這樣坐整排。所以,夜坐次就是半夜起來,大家坐著,很有次第性,也就是排好的意思,很有次第的坐著,要準備去禪堂了。[見僧剔燈],這個[剔]本來是剃頭的意思,就是除去頭髮叫做剔,在這裡當作熄滅,或者是拿走。說:看到一個出家人。以前不是這種燈,是油燈,油燈要用蓋子蓋一下,油燈就熄滅了。當然也有人用吹的:呼!吹熄了!以前哪有電燈啊?都是油燈,同時掛在牆壁的;拜科學發達之賜,現在的人好命了,現在的燈光多亮啊!又有麥克風,講經說法又可以錄音、又可以錄影。多好啊!所以,我們感謝科學家的發明。

見僧剔燈,就是熄滅的時候,正要拿走那個燈,[始徹證],一下子突然大悟。[有偈曰],有這個偈頌這麼說:[剔起燈來是火,歷劫無明照破,歸堂撞見聖僧,幾乎當面蹉過!不蹉過,是甚麼?十五年前奇特,依舊只是這個]。諸位!這個叫一般人來看,沒有人看得懂,這一段看得懂的人舉手,是不是?沒有人看得懂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師父解釋一下:剔起燈來是火,就是說當他熄滅,要拿起那個燈的那一剎那,是火。這個[火]就是明心見性,見心中大智慧如火,就是開悟的意思。正當熄滅燈,要拿走的時候,突然才見到了真火,就是真心。歷劫無明照破,有了般若智慧,本具的不生不滅的見性、涅槃妙心,歷劫無明照破,喔!原來萬法本如來藏。歸堂撞見聖僧,回到禪堂的時候,看到了聖僧,就是剛剛要剔燈的那個出家人,幾乎當面蹉過。蹉過就是差一點就錯過了!假設說:這蹉過本來就是白白浪費的意思!如果說換一個角度,不蹉過是什麼?如果沒有當面蹉過,是甚麼,那又是什麼狀況呢?十五年前奇特,十五年前想要有一個好奇,因為不悟嘛,想要見性這種好奇心,十五年前奇特,有這個好奇心,想要明心見性。今天明心見性以後,怎麼樣?依舊只是這個。[只是這個]後面加四個字你就更清楚了:[沒有新舊],沒有新,也沒有舊,依舊只是這個,沒有新,沒有舊。就是每一個人都存在一個歷劫來存在的這個不生不滅的涅槃妙性,不缺一絲一毫,所以,依舊只是這個。十五年前很好奇,想要明心見性;現在大徹大悟以後,發現依舊跟十五年前這個一樣啊,也沒有什麼新,沒有什麼舊,以前十五年前就存在。

[慧以偈贈曰],慧就是大慧禪師。大慧禪師用這個偈頌送他:[萬仞崖頭解放身,起來依舊卻惺惺,飢餐渴飲渾無事,那論昔人非昔人]。這個萬仞,周朝以七尺,或者八尺為一仞,叫做萬仞崖頭,就是萬丈深淵的懸崖邊。解放身就是縱身一躍,這什麼意思?萬仞崖頭是指表法的,就是最難放下的時候,眾生總會留一點點執著,為自己著想,心也是,不管怎麼樣,他都會留一手。麵包師父留一手;中藥的醫師留一手;毛筆的老師留一手,什麼事情第一個顧慮到,一定會留一點點當作將來的資糧,就是以[我]為考量。所以,那個萬仞崖頭是指什麼?是指最難放下的那個時候,解放身,那個時候縱身一躍,就是難捨能舍一樣通身放下,就在那個時候,縱身一躍,跳!一般人不敢,一般人叫他萬緣放下,他那個命根不斷,命根就是第八意識的微細執著,是很難要眾生一躍的,在最難關的那一剎那,他一樣能夠看得破,叫做萬仞崖頭解放身。起來依舊卻惺惺,起來就是當他放下的時候,並不會因為放下而失去什麼,放下的同時依然更為聰慧、更機靈,那個時候,放下就是全部都是用智慧的時候了。意思就是放下不但不會讓我們失去什麼。[卻]還是還。[惺惺]就是更聰慧機靈。這一句話什麼意思?當他萬法徹底通身放下的時候,會發現這個時候卻依舊、依然更聰慧、更機靈,就是明心見性了。飢餐渴飲渾無事,肚子餓了就去吃飯;口渴了就去喝水,[渾]就是全然,完全沒事!所以,大徹大悟就是沒事;凡夫就是每一天、每一個時刻統統是有事!那論昔人非昔人,他已經入於無我了、究竟平等了,昔人就是過去的明心見性,或者是不是過去的明心見性的那個人呢?哪裡是論什麼是過去的人,或者是不是過去的人?意思就是:明心見性以後沒有這個,完全無我,完全都是如來藏性,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沒有分過去、現在、未來。

[夫剔燈何與本分事]?[夫]就是語助詞。[剔燈],當他熄燈,要拿走這個燈的時候,[本分事]:就是明心見性。當他熄燈,要拿走這個燈的時候,跟我們內心裏面這個明心見性,完全本來就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是兩碼事。就是那個熄燈跟明心見性有啥關係呢?本來就沒有關係?but但是,根器利的人,[乃即悟去],就見性。乃即悟去上面就是:若根器利者,就悟了!我們啊,不要說熄燈啦、蓋燈,就是把講堂的燈統統拿鐵錘全部都打破了,也不知道,浪費錢又白忙一場!是不是?如果打個燈能夠讓你開悟的話,那沒問題了?是不是?看到燈泡砰!只會說:師父!我去找師父來修!不能體悟:燈自生滅,自性不動;塵自生滅,自性不動,體悟不出來。

[世尊雲:如是見者,是眼非燈;如是見性,是心非眼],如是能見者,是眼睛看,不是燈自己能看;如是見性,是背後那一顆心在看,不是眼根、肉眼在看。[此科以見性,脫根脫塵,迥然靈光獨耀,於四義中,是妙明義]。四義就是四個字:一、寂,二、常、三、妙,四、明。寂、常、妙、明就是四義。意思就是:我們的清淨自性是寂滅的;[常]就是永遠存在的;[妙]是不可思議的;[明]是照天放光動地的,能起作用的,叫做四義。它是獨立存在的,不受六根、六塵的影響的,於四義中——寂、常、妙、明,是妙明義。是屬於妙跟明。這是十番顯見的第一番:顯見是心。第一番就是寂、常、妙、明裡面的妙、明義。[初顯見是心竟](第一段講完了)。

[卯二顯見不動分四辰初敘眾望示]

[二辨定客塵三正顯不動四普責迷認]

[今初敘眾望示]

[阿難雖復得聞是言,與諸大眾,口已默然,心未開悟,猶冀如來,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佇佛悲誨]

[佇]就是等待佛陀的慈悲教誨。此文乃結前起後,上四句是結前,下四句是起後。是言,即是心非眼,這四個字要一起念。是心不是眼。

[默然乃靜默無語,稍有解悟,始覺向日之非],[向]就是過去。才開始感覺過去以往是錯的。[《正脈》雲:一者:一向但知,有眼方為有見,無眼即為無見;今驗盲人睹暗,始知無眼亦有見,而此見與眼,殊不相干]。[一向]就是以前,只知道有眼睛才有見,無眼即為無見;現在檢驗這個盲人睹前面的一片黑暗,才知道沒有眼睛也可以見,只是見暗而已,而此見與眼睛完全不相干。[二者:一向但知,見明方可成見,見暗不得成見]。一向只知道,見明才可以成見,見暗是不允許成見的。[今例有眼暗中,所見之暗,同於無眼,日中所見之暗無異],把筆拿起來,為個分兩段,文言文看起來很艱澀!下文這樣分:A:今例有眼暗中,所見之暗;B:同於無眼,日中所見之暗無異。這樣看才看得懂。

今例有眼,就是正常的眼睛,暗中,加二個字:但是在,但是在暗、黑暗中,所見之暗,今例有眼睛,但是在黑暗中所見之暗。B:同於沒有眼睛,日中就是有光線,白天的時候有光線所見到的暗,是沒有什麼差別的,你沒有眼睛,就算白天,你也看到是一片暗的,始知見暗之時,誠亦是見仍然是見。[三者:一向但知]一向只知道,[見惟是眼,不名為心;今觀有眼得燈,無眼得眼,但皆顯色,始知見乃是心。而此見精,離彼肉眼,別有自體,誠異前心離塵無體矣]。說:今觀,現在了解了,當有眼睛,得到了外面的燈;無眼睛,得到了眼睛的時候,眼根的作用只是來顯色的,眼根的存在只是來顯色的,始知這個見是心,能見到的其實是心,不是那個肉眼,意思跟肉眼沒關係,肉眼只是顯色而已。而此見精,離彼肉眼,別有自體,你看!這一句就是重點。所以我們知道,見一切相,起心動念就錯,因為見性是獨立,離於根跟塵的,你根塵一合,動念就是錯。因為根緣塵,起心動念是無自體性的;而見性不是這樣子,它是離有自體性的。誠異前心離塵無體矣,誠實在是,實在是不同於前面的妄心、意識心,這個心就是意識心。它是離塵無體性的,意識心就是離開六塵活不下去,意識心離開六塵沒辦法自活,就是魚離開水沒辦法活。一個真心,真心是離塵有體性的,無關於塵的;是這樣子的!

[默然之中,反覆研味此意而已。心未開悟者:不是完全未悟,但未大開悟耳。前已覺緣心不寂不常]。緣心就是攀緣心、意識心。意識心是剎那生剎那滅、剎那執著、剎那分別,讓人痛苦不堪,不但不能寂靜,也不能永恆,而眾生把它誤為是寂靜、是永恆的,一切眾生都是靠這個。[非妙非明,故別求寂常妙明之心;今佛示我此見為心,靈光獨耀],你只要了解,明心見性的人,不受六根、六塵的影響,他就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已具妙明之義,未審此心,亦具寂常義否]?前面講的四義:寂、常、妙、明。[此正結前,下乃起後。猶冀如來,慈音宣示:冀者望也,如來法音,皆從大慈悲心中流出,故曰慈音。宣示即希望宣揚指示,見性是心之心]。見性是心的心,[亦具寂常妙明諸義否?佛則應其所請,下九番顯見]。九番,輪番上陣,就是九次。[以及四科皆顯諸義:第二顯見不動,是寂、常二義]。寂、常、妙、明,所以,這十番顯見離不開四義,就是寂、常、妙、明。所以,[第二顯見不動,是寂、常二義。第三顯見不滅;第四顯見不失;第五顯見無還;皆屬常義],寂、常、妙、明的常義。[第六顯見不雜;第七顯見無礙;第八顯見不分;皆妙明義],寂、常、妙、明的妙、明義。[第九顯見超情;乃屬妙義],情就是可以思議的;超情,就是不可思議的,真心是超越一切思惟的模式的。所以,顯見超情就是進入不可思議,叫做妙。[第十顯見離見],第一個[見]是真見,顯真見是離於妄見的,這個真見是離於妄見的,叫做顯見離見。當他顯出真見的時候,是離於種種妄見的。乃是屬於是寂、常、妙、明裡面的常跟妙二義。

[四科之前,佛示諸法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於此四義],四義:寂、常、妙、明,[加周圓一義],[周]就是遍,遍周、周遍的意思。[圓]就是圓滿。周圓就是周遍圓滿。意思就是:一切法皆寂、切法皆妙、一切法皆常、一切法皆明,周遍圓滿。[顯見之中,如不失、無還、不雜、無礙、不分諸科,皆含有周圓],周圓就是周遍圓滿之義。[此心即是如來藏心,豈同緣心],中間加一個[之]。哪裡跟那個攀緣的意識心,是[生滅、昏擾]、讓人動念,起無明起煩惱的,而且會[動搖、隨塵有無耶]?塵有,緣心的生滅心就有;塵無,生滅心即滅,落入微細的一種執著,潛藏在內心裏面變成種子。所以,隨塵有無,意識心就是隨塵有無,隨塵有無就是無體性、無自體性。所以,注意!重點在妄心是離塵無自體性;真心離塵有體,重點在這個地方。離外塵無自體性,就是意識心,我們眾生都是用這個,從出生到死亡,每天都在色聲香味觸法裡面打轉,沒有一時一刻停下來,而用的都是意識心。聖人用的就是真如心,佛陀用的就是不生不滅的涅槃妙心,無關於根——六根;無關於塵,他體悟了,體悟了什麼?父母未生前本來的面目:父母未生前本來的面目就是沒有色、受、想、行、識,六根、六塵、六識、一十八界,都是空,不可得,就是心境不二,事理不二,因跟果也是不二。所以,悟到不二法門,就明心見性?[初敘眾望示竟]。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