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淺釋(5)  


又汝朝夕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於世間業運每常遷於國土。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眾生濁。

又你心中,從早到晚,妄念相續,生住異滅,沒有停息的時候。又因執著自己的意思和知見,所以想盡種種辦法,怎樣才能長生不老,永住世間。怎奈行陰密移,運轉不停,自己不能做主,所以隨困果而捨生趣生。從這個國土轉生到那個國土。這種生滅不停息的妄見和業果,互相交織,便成第四重叫做眾生濁,在五陰之中是為行陰,是第七識的境界。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眾塵隔越。無狀異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異失準。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為命濁。

你等見聞覺知,原是無異樣的,但因六法隔離,無緣無故,便生出異相來。實際上精明之性是能互相知覺的。元是一精明,在本性上是相知相覺的。但分為六和合之後,就變成不同,在套用上就互相違背,變成眼只能見,不能聞;耳只能聞,不能見。用途不同,失去一定標準,互相組織,擾亂真性,妄成渾濁,這是第五重叫做「命濁」。在五陰之中是為識陰,即第八識。它是「去後來先作主翁」,就是最先來和最後去,要八識離後,才算壽終。

我人妙覺明心,原是清淨湛然,豈有渾濁?只因一念無明而生出種種妄相,外被五大器界所渾而為「劫濁」,內被四大身相所渾而為「見濁」。再被六塵緣影所渾而成「煩惱濁」。後被生死所渾而成「眾生濁」。再由眾塵結滯,六根不能互通而為「命濁」。變成內外渾濁,失去湛然清淨之義。現求佛指示澄濁的方法。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

阿難!你現在要想從見聞覺知的功能上,回來契合自性,本來常樂我淨的佛境地。

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

應當先行揀去哪些是死生根本,擇取哪些是不生滅性,然後依據本來不生不滅之根來扭轉虛妄而生滅之識,才能修成圓滿清淨湛然的自性。

佛示以合識用根,這是楞要經要旨。識心若不捨除,不能修成大定。根性若不取用,不能證得涅槃。所以要捨棄生滅,守於真常,依不生滅,為因地心,才能修證。

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用你的不生滅圓融湛性,即是見性聞性,來旋轉虛妄生滅的妄想作用,並降伏無明煩惱,還歸於原來的本覺自性。得回還本光明而覺照的不生滅性,來作修學佛法的因地發心,這樣用功修行,才能圓成果地,而得證無上菩提。

將自己圓湛的不生滅性,時時刻刻不要外照向外馳求。但要內照本源心性,即反聞聞自性,才可以旋濁還清,旋妄歸真。

如澄濁水。貯於靜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

好像欲澄清濁水,必須要把濁水放在靜止的器皿裡面,使它靜靜地深沉不動,沙土自然會慢慢地沉下,而清水就會顯現出來,這樣叫做初伏客塵煩惱。客塵是生滅不停,如客如塵,不是自家裡有,不是從自性生,而是由外邊來的,所以叫做客塵。

你們現在打坐參禪,就如澄清濁水。深靜不動,就是有定力,參禪要有定力,一定要下功夫,不怕苦,不怕難,什麼都不怕,腿痛更不算一回事。如果因為腿痛腰痛,便要伸腰伸腿,還要用軟枕來做墊,一點都不能吃苦,這都是不能脫去享受習慣。要知道如果講享受,那就絕對不會得到定力的。

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上文所說,住於靜器,泥土下沉,清水顯現,但如不把泥土提出,還是不能永斷根本無明,所以一定要去泥土,而獲清水,才能永斷根本無明。根本無明不容易斷,如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未斷。要斷生相無明,才能成佛。

要把泥滓完全去掉,恢復純真澄淨的水,才叫做永斷根本無明。泥滓去盡,清淨純精的明相現前,即妄無不盡,真無不圓,然後證究竟極果,那就任何變遷搖動,都不會再有煩惱也即不會再混濁。這樣才能契合涅槃不生不滅的道理,和得到清淨無染的妙德。

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菩提心。於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

第二義就是你等在座諸聲聞、緣覺、有學位者,現在必定想要發大乘菩提心,回小向大,行菩薩道,生大勇猛心,不要不進不退,不要向前走二步,向後退三步。要有勇猛心,不怕種種困難,甚至死都不怕,勇敢向前爭取最後勝利,決定捐棄小乘諸有為相。要有決定性,不要一腳踏兩支船,要往江北,又要往江南。有為相即有為法,有為法會變壞,無為法才不會變壞。如虛空無相,故不變壞。在佛經里多數引用虛空,因虛空也是代表如來藏性。

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

應當詳細審察什麼是煩惱的根本,使你從無始以來,造業而托生,發生業果而輪轉於生死中,究竟是誰作誰受呢?誰作業誰受報都是自作自受的。

什麼是煩惱根本?吾人從無始以來,就有二種無明,一是發業無明,一是潤生無明,發業是造業之因,能發出現行之業用,即十二因緣過去之無明。潤生是業之緣,二緣會合,就能潤今生以受生,如十二因緣之愛取,即中陰身投胎時之一念愛想。這都是煩惱生死根本,也是由六根對六塵而引起六識,因而起惑造業,依業受報,輪轉生死,沒有停息。

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觀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處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來位。

阿難,你修菩提覺道,如果不詳細觀察,煩惱的根本來源,就不能知道虛妄之四大五蘊、六根六塵等從何處生出顛倒。顛倒的原因尚且不曉得,怎可以降伏煩惱而證得佛的果位。

阿難。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云何知解。

阿難,你且看世上,想要解開繩結的人,如果看不見結的所在,怎樣知道去解開呢?

欲修菩提道的人,即要解結的人,不見結的所在,即不知顛倒煩惱根本的所在,便不能用功修道,怎能斷除顛倒煩惱呢?

不聞虛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無形相。無結解故。

誰也沒有聽到虛空可以被你破壞裂開,什麼緣故呢?因為虛空是沒有形相,根本沒有結,不需要你去解。

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

就是你現在的眼、耳、鼻、舌、身和意,這個奸媒,勾引賊人,打劫你自己的家寶。

我們每個人都以為眼耳鼻舌身意是自己的好幫手,其實這六種都是壞東西,招賊入室,劫去我人自性的法寶而自己還不知道,真是家賊難防!現在就拿眼和耳來說:「眼不見,口不饞;耳不聽,心不煩。」一看見人家吃好東西,口裡就想嘗嘗,生出貪食的念頭。耳朵聽見順耳的好聲音,便生歡喜;聽到逆耳不好聽的話,便生嗔怒。不要以為眼睛是好東西,幫忙你看見,就是因為它的幫忙,才生出種種煩惱,好像看見美色而貪美色,貪到手也煩惱,貪不到手也煩惱,其他耳鼻舌身意,也是一樣,會使你生起種種煩惱。生煩惱,就失去自性法寶。所以說:「千日砍柴一朝焚。」砍了千日的柴,一朝便把它燒盡。修養了千天的坐禪功夫,得到輕安境界,忽然生了煩惱,就把你的功夫燒去。又雲「星星之火,燒盡功德之林」,所以要「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有這樣定力,就不會被人劫去家寶;要不然,終日隨六根六塵向外跑,不能迴光返照,這就叫做漏,即漏落在三惡道而無了期,豈不可怕!所以要斷煩惱,必先尋求根源。佛以六識為家賊,就是因為六根和它串通,由六根對六塵而引發六識,因此便起惑造業。所以根就是媒介,有如介紹人一樣。

什麼是你的家寶?家寶即如來藏常住真心,妙覺明性,而不是世間的有為有相的金銀財寶。還有你的自性是具足佛寶、法寶和僧寶,也是真正財寶。還有勤修戒定慧,完成三無漏,也是你的真正法寶。有人說,這種財寶,看不見不足相信。這也難怪,因無形無相,所以看不見,但還可感覺到的。有慧根的人便會知道;無慧根的人,就不知道。

今天來見我這個人,自稱是活佛,和佛一樣。我說要打他殺他,把他氣壞跑了。其實這種人真是無慚無愧,自欺欺人,憑什麼資格將自己比作佛!既然是佛,怎還會怕痛怕死,根本是發狂!你們以後無論到什麼地方去,都不可以存有這種狂慧,以為自己了不起,和佛無二無別。我就是佛,就是祖師——這一定要下無間地獄的。這根本是發狂發顛,天魔外道之知見,絕對不能修成佛道的。

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

因為六根勾結六識,狼狽為奸。狼是後腳短,狽是後腳長,故要互相幫忙,才能走得快。從無始直到現在,眾生相續、世界相續,大家便纏縛在一起,不能分離,都因為一念無明,就把圓融無礙的自性,局限在四大六根裡面,妄認作自體,執為真我。對於五大六塵的物質世界,執著心外實法,妄生取著,因此就不能超越三界,了生脫死。

阿難。云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

阿難,什麼叫做眾生世界呢?「世」就是時間的變遷流動,「界」就是空間的方向位置。世界有二種:(一)為有情世界,即有知覺的根身;(二)為器世界,即無知覺的山河大地,房廊屋舍等。

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方位有十。流數有三。

你應當知道,東南西北,加上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方和下方,都是空間的方位。過去、現在、未來就是時間的世相。從方位來說,就有十方;從遷流來說,就有三世。

一切眾生織妄相成。身中貿遷。世界相涉。

一切眾生的身體,是由四大六精,互相組織,虛妄而成的。四大本來是屬於無知色法,但因為有了見聞等精,便由無知而轉變成有知,所以就在根身里遷流貿易,大做生意。世界則互相牽涉,我不能離開你,你不能離開我,都有連帶關係,不能脫離。所以說世界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大家妄織在一起,不能解脫。

而此界性。設雖十方。定位可明。世間只目東西南北。上下無位。中無定方。四數必明。與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轉十二。

這個界的方位雖然設立有十方,但都各確定的範圍,是很明顯的。但世間人,只注意東南西北四方,因為上下沒有固定的位置,中間也無固定的地方。現在只取東南西北,四個數位,便可明了套用。用四方的數,和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互相涉入,互相配合,三四一十二,四三也是一十二。宛轉相乘,就得到十二的數目。

流變三疊。一十百千。總括始終。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從一疊遷流演變至三疊。第一疊以世涉方,三世四方,三四演變為十二。第二疊以方涉世,每方各有十世,十個十二就成一百二十。第三疊以世涉方,每世各有十方,十個一百二十就成一千二百的數目。總計從始至終,眾生之六種根性,既然都是周遍身心,而身心已和世界互相牽涉,那麼六種的根性,亦就具有一千二百功能。

阿難。汝復於中。克定優劣。如眼觀見。後暗前明。前方全明。後方全暗。左右旁觀三分之二。統論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無德。當知眼唯八百功德。

你又應當在這些作用中間,決定它們的優劣本能,例如眼睛看見的本能,只可以看見前面,不能看到後面。前方完全明白,但後方則完全看不見(這是指肉眼,得天眼通則前後左右都可看見)。又再旁觀左右,也只能看到三分之二,故統論它所作的功德,並不完全。只能算得三分功能,一分卻沒有功德。所以知道眼睛只有八百功德,這是劣根。

現在講六根的功能,為下文選擇圓通的前奏。

如耳周聽。十方無遺。動若邇遙。靜無邊際。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耳根聽聲的本能,沒有障礙,可以周遍一切處所,十方所發的聲音,完全沒有遺漏。聲音一動,無論遠近,都可以聽見,而寂靜的時候,聞性更無邊際。所以就知道耳的功能最圓滿,能具足一千二百功德,是優根。

如鼻嗅聞。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闕中交。驗於鼻根。三分闕一。當知鼻唯八百功德。

鼻根嗅聞的本能,可以使出入的氣息流通,但中間交接的時候,就會稍為停住,功用不太圓滿,所以測驗鼻根,三分缺一,只是八百功德,是劣根。

如舌宣揚。盡諸世間出世間智。言有方分。理無窮盡。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舌根雖具有二種功能,但佛舍嘗味而取言說。舌根能宣揚所有世間或出世間,一切知識和理論。雖然言語方面,有區域的分別,好像達摩祖師初到中國的時候,語言不通,沒有人跟他學佛法,所以跑到洛陽,嵩山上,面壁而坐,這就是方言不同,亦因機緣未熟的緣故。但演說道理,則無究無盡,有時一言一偈,可以說出無邊的妙理,所以當知舌的功能最圓滿,具足一千二百功德,是勝根。

如身覺觸。識於違順。合時能覺。離中不知。離一合雙。驗於身根。三分闕一。當知身唯八百功德。

猶如身體感覺的本能,知道是違情之觸,即自己不喜歡,不願意的。或是順情之觸,即自己喜歡而樂意的。但要和外物相接觸合,才能感覺到。一離開外物,便不知道。所以離只可算作一分功德,合則有雙分功德。現在測驗身根功能,三分缺一,只得八百功德,是劣根。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唯聖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最後說到意根,意是意念分別,是第六意識。它的功能雖是默不出聲,但心裡完全明白,並且能容納包含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的各種事物。它的思惟能力,則無論聖人或凡夫,清淨法或染污法,都可以包容,都可以盡它的涯量邊際來容納,所以意根的功能很圓滿,能具足一千二百功德。

阿難。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

阿難,你現在不願順生死流轉,而想求逆流功夫,就應該返本窮源,尋求生死流之根源,才能得到不生滅的果位。

當驗此等六受用根。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為圓通。誰不圓滿。

欲求不生滅果,當依不生滅因。六根之性是不生滅,但有優劣之分,所以你應當先選揀檢驗,這六受用根,哪一種是離知?哪一種是合知?鼻、舌和身三根是要合才能知道。眼、耳和意三根則離開亦能知道。合知比較難修,離知比較易入。再考驗誰是淺顯易明?誰是深隱難測?意根是深隱難測,眼耳比較淺顯易入。再看哪一種是圓通?哪一種是不圓通?眼具八百功能,故不圓通。耳具千二百功德,當然最圓通。如來已暗示耳根最圓通,但不說出,要阿難自己體驗選擇,作為入門之道。

若能於此悟圓通根。逆彼無始織妄業流。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

如果你能在這六根中,明白哪一根是最圓通,依它修持,把無始以來交織妄業之流,扭轉過來,做逆流的工夫。順著不生滅的圓通根來修,猶如順水揚帆,和那些不圓通之根,比較起來,遲速幾有一日和一劫之不同。

我今備顯六湛圓明。本所功德。數量如是。隨汝詳擇其可入者。吾當發明。令汝增進。

我已經完全明顯開示給你知道,這六湛圓明的根性,本來所具足的功能數量,由你自己仔細去選擇,哪一種和你最相應,最適合的,我就會和你再詳細解說,令你對這根,能次第解結,漸次深入,得到進步。

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於其中間。亦無優劣。

十方如來,在這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中,一一依次修行,頭頭是道,都能得到無上菩提,並無優劣之分。

但汝下劣。未能於中圓自在慧。故我宣揚。令汝但於一門深入。

但是阿難,你的根性下劣,不是優秀分子,故不能於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中得到圓融自在之智慧。故我要為你說明,諸根之優劣深淺,使你選擇後,能做逆流工夫,一門深入。

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

只要你能夠一根深入,入到極點,妄盡真存,達到一真無妄之境界。這就是一根得以還源,其他六根,亦同時得到清淨。

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門。能令六根一時清淨。

阿難聽佛說後,還未真正明白,故再問佛怎樣才叫深入一門?入哪一門呢?就能六根同時得到清淨?

佛告阿難。汝今已得須陀洹果。已滅三界眾生世間見所斷惑。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無始虛習。彼習要因修所斷得。何況此中生住異滅。分劑頭數。

佛告阿難,你現在已得初果須陀洹,即入流,入聖人之法性流,逆凡夫之六塵流。金剛經說得很清楚,初果須陀洹,名為入流,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亦已滅了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和眾生世界,見道位中我執分別之惑,即已斷了見惑八十八使。但思惑八十一品還未斷,故還未能逆分段生死之流。所以還未知道六根里,多生多劫,無始以來所積下來的虛妄習氣,即我執俱生之思惑。這種積習不容易除,是要經過親修,才能斷得。何況此中還有分別法執,俱生法執和塵沙無明,生住異滅,分別頭數呢!生住異滅即四相無明:在一念不覺生三細,三細中之業相、見相、境界相,及六粗相中之智相、相續相為住相。以執取相,計名字相為異相。以起業相,業系苦相為滅相。在這四相無明中,分別起來還各有四相,所以頭緒紛繁,數量是無窮無盡的。

今汝且觀現前六根。為一為六。阿難。若言一者。耳何不見。目何不聞。頭奚不履。足奚無語。

你現在暫且觀察,你的六受用根是一呢?還是六呢?阿難如果說是屬於一體,既然是一體,為何耳不能看見?眼不能聽聞?頭不會走路?足不會說話?如果說一體,則應該能互用才對啊!

昨天來的那位自命名為「祖師」的美國人,大言不慚。我說他是口頭禪,他答是腳頭禪,簡直不知說什麼?他還以為答得很巧妙!真是可憐!

究竟耳是否能見東西?會的。眼是否能聽東西?會的。這叫做六根互用。阿難只證初果還未達到這境界。(有人說:經典都沒有這樣說,簡直不知法師說什麼?)經典上沒有的東西多著呢!經典上黑的是字,白的是紙,所說的道理如果跟這跑,那就跟死東西跑,而不是跟活東西跑!要想了生死,一定要用不生滅心來修道。經典是有生滅,將來最先滅便是楞嚴經,所以我最喜歡講楞嚴經,讓多些人明白楞嚴經,此經便不容易消滅。

到四果阿羅漢,才能六根互用。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要修到歸回一精明,便能互用無礙。你們要想六根互用,便要下苦功,多用功參禪,不怕腰痛腿痛,不要自暴自棄,以為自己做不到,因為誰都可證果成佛的。

若此六根決定成六。如我今會。與汝宣揚微妙法門。汝之六根。誰來領受。阿難言。我用耳聞。佛言。汝耳自聞。何關身口。口來問義。身起欽承。

假若說六根決定是六個,彼此就應該不相聯繫。那麼我現在在大會中給你宣揚不可思議的微妙法門,你的六根,不曉得是用哪一根來接受?阿難不假思索,冒冒失失地就答:「我用耳根來聽啊!」佛說:「你的耳朵聽到佛法,就應該是它自己聽到,不關你和身和口。但現在為什麼用口來問道理,身體又生起恭敬來承受法言呢?能這樣合作,顯然是六根都互相關聯的。」

是故應知非一終六。非六終一。終不汝根元一元六。

所以應該知道,不是一個而是六個,也不是六個而是一個,絕對不能說:六根本來是一個,或本來是六個啊!

阿難當知。是根非一非六。由無始來顛倒淪替。故於圓湛一六義生。汝須陀洹。雖得六銷。猶未亡一。

阿難!你應該知道,這六根不是一,亦不是六。因為從無始以來,依真起妄,起惑造業,顛顛倒倒,再依業受報,故淪落於苦海中,不斷地生死交替。既然有生,故在圓融妙湛自性中,幻出六根來。於本來非一非六的一精明體,生出一和六的虛妄分別。你雖已證初果須陀洹,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脫離,不被外塵所轉,但根結之體,還未解開,所以還未達到亡一之境界。

見色而被色所轉,聞香則被香所轉,這都是不夠工夫。記得我在東北時,和一班徒弟持誦大悲咒,念至兩百遍時,忽然聞到一股從未聞過的異香。有一小徒弟說:「真香!」這就跟香味走。又有一次跟一老修行往應齋,施主做的齋菜,色香具備。老修行讚不絕口說:「真好吃!」又問我覺得怎樣,我說不知道。老修行說:「你真像木頭,什麼都不知道!」後來我在想,這樣高的老修行,還執著在飲食上,那六銷怎麼銷呢?六銷雖銷,但分別法執仍在,故曰猶未亡一。

如太虛空參合群器。由器形異。名之異空。除器觀空。說空為一。

譬如太虛空,本來是圓湛之性,無形無相,可是一經加入各式各樣方圓的器具,就說這是圓形虛空,那是方形虛空,隨器而變其形。因器具不同,虛空亦有異名。一旦把器具除掉,只是一個虛空,又說虛空是一了。根本上一個也沒有的。

虛空就如如來藏性,安上種種器皿就如眼耳鼻舌身意。無是一精明,分為六和合。所以說它一也不可以,說它六也不可以。根本一個也沒有,才是太虛空,才是如來藏性。

彼太虛空。云何為汝成同不同。何況更名是一非一。則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復如是。

彼太虛空,怎可以給你說是同是異?虛空根本是永恆不變的,所以它是無同無異。你更不能叫它是一非一,說它是同是異。如果再叫它是一非一,豈不是妄上加妄?你之了了能知的六受用根,亦是和虛空一樣的。

所以說:「自性如虛空,真妄在其中。悟徹本來體,一通一切通。」眾生因為依真起妄,遂受生死輪迴。修道就要去妄存真,回復自性寂淨。今日擦,明日擦,好像神秀之偈頌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初修道是要這樣的。六祖是已證果,所以其偈頌不同。悟徹本來體,一通一切通。這便是一門深入,一入無妄,一時清淨的意思。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