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佛教故事

無際大師的心藥方


時間:2015/12/8 作者:妙音居士

無際大師《心藥方》

大師諭世人曰:凡欲齊家、治國、學道、修身,先須服我十味妙藥,方可成就。何名十味?慈悲心一片,好肚腸一條,溫柔半兩,道理三分,信行要緊,中直一塊,孝順十分,老實一個,陰騭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此藥用寬心鍋內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於平等盆內研碎。三思為末,六波羅蜜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進三服,不拘時候,用和氣湯送下。果能依此服之,無病不瘥。切忌言清行濁,利己損人,暗中箭,肚中毒,笑里刀,平地起風波。以上七件,速須戒之。此前十味,若能全用,可以致上福上壽。成佛作祖。若用其四五味者,亦可滅罪延年,消災免患。各方俱不用,後悔無所補,雖扁鵲盧醫,所謂病在膏肓,亦難療矣;縱禱天地,祝神明,悉徒然哉。況此方不誤主雇,不費藥金,不勞煎煮,何不服之?偈曰:此方絕妙合天機,不用盧師扁鵲醫,普勸善男並信女,急須對治莫狐疑。

無際大師即唐朝希遷和尚,拜六祖之徒青原行思門下,時人

尊曰石頭和尚,與馬祖並稱二師。

石頭希遷禪師法相他講的十味妙藥,是修身修心的方法,這裡講的慈悲心、好肚腸、溫柔、信行、中直、孝順、老實、陰騭、方便,都是勸人要做到的。要做到這些,又要有方法。說要用寬心鍋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份。通常人的毛病就在火氣大,好爭,好奪,不服人。所以道理只用三分,不能太多,太多則常常與人爭道理,爭是非、對錯,就只能看別人是錯,而自己是對,那麼就離開了自心而去認識事物,為人處事則一定不會順利。所以要用寬心,去焦燥,去三分火性。藥炒好了,再放在平等盆內研碎,用平等盆就是說一切法都是平等的,一切人也是平等的,應尊重,不能有私心、偏心,而且自己和別人也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的分別念頭。傷害別人就是傷害自己,因為大家都是平等的,都是對等的,你打人一下,則相應的也該受到同等的反作用力。因為平等心不容易生,愛人如已的心難以生起來,並長久行持,所以又說要「三思」,再三思量,凡事包容,凡事忍耐,如此才行把這些藥碎為「末」。再把藥末和成丸,則要用六波羅蜜,即佛教講的布施、忍辱、持戒、精進、禪定、智慧。用這些把十味藥和成藥丸。這裡講的波羅蜜,是印度梵文的音譯,即到彼岸的意思。佛教大乘菩薩行有六波羅蜜,但只有般若智慧才是根本,沒有般若智慧,前五個方法都不能到彼岸。般若是智慧,即佛教講的觀一切法是因緣合和而生,因而無自性,無所有,不可得,具體講來,就是布施時不見有我布施,不見有人受布施,不見有布施的東西;三體輪空,這樣的布施才是功德,這樣的功德如虛空、宇宙一樣大,即大義參天,才能到彼岸,才是成佛的條件。如果執著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布施的果只是福報,不能成就佛果,即不能到彼岸。五度都要這樣行才能圓滿,才能到彼岸。這裡講到波羅蜜,也是告訴人在世間行慈悲、存好肚腸、孝順、陰騭、方便時,也不可著相,如此也才能是真正的藥了。否則行一點好事就望十分回報,做一點功,就想得很多報應,那就不是真藥,而是假藥了。所以這裡講到「波羅蜜」,也就是要人重視般若智慧,做真正的藥,不做假藥,甚至毒藥,確實沒有智慧,做出假藥來只能是害人的。能有般若智慧,則十味藥就是真的,就能到彼岸了,即佛教所講的成就菩提道了。所以說丸子要做成菩提子那麼大。這裡也是說辛辛苦苦做了這十味藥,用了這麼多心,應該有大的理想和目標,回向到成佛的理想上,不能把這些用來求一些世俗、個人的小利,否則就如同用金玉換一塊糖來玩,就太可惜了。這樣珍貴的藥,每天服三次,即是說日三省吾身,切問近思,有煩惱不安,有病了,就服用,不要拘於時節,間隔多久服一次,即是要人時時提撕這個心,時時反省,時時服用這些藥來對治生活中的煩惱病,服藥要用和氣湯送下,即要心平氣和地服,不急躁,一急就亂,就與這些教誨相違了,就會減少效用了,真能這樣做,就沒有什麼病不能治了。服了這些藥,最怕就是一邊用藥,一邊又做不利健康的事,所以又講到了七件事,戒言清行濁,則要言行一致,心口如一,也與上面十味藥中的中直一塊相似。佛教講 「心直如弦」則成道容易。最怕就是心彎彎曲曲的,說的一樣,做的一樣。如果這樣,藥也難起作用了。戒利已損人,則要愛人,真愛人則不求已益處,而自私則求已益處。有時為了求得自己的益處,不惜損害別人。老子講「天之道,利而不害」,人能效法天道,則為而不爭,就能如以前的俗語說的「毫不利已,專門利人」,就能舍已為人了。暗中箭,肚中毒,笑里刀,這些是說人不可存暗昧的心,明爭暗鬥,勾心鬥角。心態能坦蕩光明,則自然陽氣充足,而健康開朗,相反有暗昧的心,以為別人不知道,但心態不光明,則身體也自然暗裡受到損傷,不會健康。平地起風波更是為人的惡。起風波則是自己的心性不穩,無法定住自己的性命,不能素位而行,不肯盡本份,總是要鬧出點彆扭、是非、風波來,攪得周圍不得安寧,這與上面就的「老實」一個相違。

最後又說到藥的功效。能十味全用,則成佛作祖,得上福上壽。這幾味藥看似簡單,但真正做起來並不容易,不真正磨去自己的火氣,就不能真正安分下來,不能用般若智慧來行持,也就只能望「藥」興嘆了。而如果只用四五味,也可滅罪延年,消災免難,這是不得已,退而求其次,其實人人皆有佛性,人人都可作聖賢,這些藥都是人的天性中有的,因而也是能理解的,可以做到的。所以立志就當立上志,全做到這些。如果不用這幾味藥,而一味求神佛保佑,心與神佛不相應,在心外求法,求救,則是徒勞。這是說修心是修身的根本,心誠了,也才能感動天地神明,否則就是與天地相隔,是自欺欺人,不能有效。而且這個藥方是治心性上的病,所以不費藥金,不勞煎煮,心性上的病好了,身心上的病也就能好了。

這個藥方,雖是佛門人所作,但中間又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思想,如講陰騭全用。道教有《文昌帝君陰騭文》專講如何行善積德,騭是保護的意思,意思是說做了好事,天神就會暗中保護。在傳統文化《石音夫功過格》一文中,又講到積德、行善與修積的種種不同。認為「如人借我物件,用壞還不起,我就不要他還;借我銀錢,還不起,亦不要他還我;若借人銀錢什物,必要還他,不欠來生之債,此為『積德』。不使人父子不和,兄弟不睦,不背地說人是非,不揚人惡名,不破人好事,不助人暴氣,勿圖小利,勿無故殺牲,勿成就人殺牛,勿宰家犬,勿大禽鳥,勿傷蟲蟻,此為『行善』。無錢不可強為,強為不成功;果有錢,修橋補路,培補寺院,裝修佛像,刊刻善書,不論事之大小,錢之多寡,隨便勸化施予,此為『功果』。若修積,全憑心上用功夫,起了一點好心,他人不知我自知之;起了一點噁心,他人不知我自知之。善事可作,惡事莫為,方為『修積』。」

至於藥方中講的孝順也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倫理思想,認為人從父母而生,當敬養父母,這也是各宗教所提倡的,人不孝,則好抗上,在社會與領導相處就難,就會招難,而能孝順父母,則能受氣,不發火,才能去除心中的火氣,才能真正成人。老實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提倡的,這是說人要守本份。在什麼位置做什麼事,說什麼話,不可越位說話做事。人能老實則能立住自己的性命,也就能順天命而得到自己應該得到的東西,如果總想多拿少做,心有偷心,則會虧損自己的心性。

這裡講了中國傳統文化修身養性的思想,要人敦倫盡分(孝順、老實),勸人行善積德(慈悲、好肚腸、陰騭),又教人知書達禮,從容中道(存溫柔、講道理、有信行、中直),這些生活中的倫常道理明白了,做到了,且行得圓滿,則人的心性也就安定了,心性安定,則性命(從天而得的性命)也就安定了,這樣自然身體健康、心情愉快。石頭希遷(700年-790年),俗姓陳,諡號無際大師。唐代端州高安(今廣東省肇慶巿)人。禪宗大師,開創石頭宗。生平希遷禪師幼年時即有志於出家,對於鄉里盛行殺牲祭祀鬼神的風俗不滿。先天元年(712年),曹溪六祖慧能回故鄉新州(今廣東新興)修建國恩寺,路經高安,與希遷對談,希遷遂決心在六祖門下出家為沙彌,年僅十四歲。但惠能在隔年即去世。開元16年(723年),希遷在羅浮山受具足戒,並在此研究戒律。因閱讀僧肇的《涅盤無名論》,而了解物我一體的道理。後希遷聽聞六祖弟子青原行思在廬陵〈今江西吉安〉清涼山傳授禪法,於是前往參謁,在其門下修禪。天寶初年(742年),希遷在南嶽衡山南台寺東,一塊巨石上結廬而居,人稱「石頭和尚」。與洪州道一禪師齊名。貞元二年〈790年〉12月25日過世,世壽九十一,僧臘六十三。

禪風他這一系禪法,被稱為石頭宗。提出「觸目是道」的禪宗修行方法,有「石頭路滑」之稱。

弟子希遷的弟子有天皇道悟、潮州大顛、藥山惟儼等人。

希遷的再傳弟子創禪宗曹洞宗、法眼宗、雲門宗。逸事石頭希遷在南嶽衡山南寺坐化。辛亥革命期間,革命軍放火寺院燒了。日本人在火災中搭救石頭和尚真身,搬到日本,至今仍供奉在日本總持寺。初期總持寺把石頭希遷的真身開放給遊人參觀,後來已經收藏起來,謝絕參觀。

著作 石頭希遷著有《參同契》、《草庵歌》。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