倓虛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四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四)

湛山倓虛大師述

誠祥法師錄

歷舉疑端

宣說勝義

三種相續

一世界相續

二眾生相續

三業果相續

相續通結

除疑解惑

性相參觀

傾奪藏心

妙合藏心

藏心俱非

藏心俱即

即非圓融

開釋妄因

開釋迷悶

求最上乘

二決定義

一修因同果

五重渾濁

一劫濁

二見濁

三煩惱濁

四眾生濁

五命濁

澄濁復湛

二解結從根

六賊劫寶

眾生世界

六根功德

一眼根缺劣

二耳根具優

三鼻根缺劣

四舌根具優

五身根缺劣

六意根具優

悟圓通根

修斷虛習

六受用根

一因色成見

二因聲成聞

三因香成齅

四因味成嘗

五因觸成覺

六因法成知

脫粘塵妄

六根互用

根塵並銷

誤疑斷滅

擊鐘驗常

引夢驗常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

唐中天竺沙門般剌密諦譯

唐清河房融筆受

歷舉疑端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為眾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諦。世尊常推說法人中。我為第一。今聞如來微妙法音。猶如聾人。逾百步外。聆於蚊蚋。本所不見。何況得聞。佛雖宣明。令我除惑。今猶未詳斯義究竟。無疑惑地。

今天這是第四卷開始,「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這是比丘的名字,中國話叫滿慈子,印度人起名多數代著父母的名字,富樓那翻滿,是他父親的名字,彌多羅尼翻為慈,這個子字就是他兒子的名字,連他父親母親的名字都在一塊,印度有這個鄉風,爾時滿慈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他從座位上起來了,「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他為當機眾,這個機會他先領教,他恭敬佛的時候,在大眾中從座位上起來,袒露著右肩,右膝著地叫胡跪,合起掌來對佛啟請,就是這個儀式,稱佛為「大威德世尊」,威德慈悲,威是為給眾生破除迷惑、德是為眾生增長智慧,所以稱「大威德世尊」,「善為眾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諦」,世尊善為眾生開演如來的第一義說,第一義諦是成佛的法門,才稱第一義諦,這個第一義諦是把這個理研究實了,有三諦之理-真、俗、中三諦,空、假、中三觀,用三觀觀三諦之理,這是一定的規矩,「世尊常推說法人中,我為第一」,世尊常推舉我為說法的第一個人,「今聞如來微妙法音,猶如聾人,逾百步外,聆於蚊蚋,本所不見,何況得聞?」今天聞聽到如來的微妙法音,就如同聾子逾百步外聽小蟲叫喚,小蟲距離這麼遠尚且見不到。何況能聽到呢?這是表示佛說的法太微妙太高尚了,不容易懂,「佛雖宣明,令我除惑」,佛雖然慈悲宣說明白了,使令我們掃除迷惑,佛的心是慈悲的意思,哪知道我們等於還沒聽到,「今猶未詳斯義究竟,無疑惑地」,佛說的道理太深了,未得詳究這個義理,究竟還不知道什麼意思,當然還有疑惑了,又請佛說-

世尊。如阿難輩。雖則開悟。習漏未除。我等會中登無漏者。雖盡諸漏。今聞如來所說法音。尚紆疑悔。

阿難聽完第三卷就開悟了,這是因人的根性不同,有法性的、有慧性的根性;法性的根性是一步一步的修行,慧性的根性他一聽就明白!要實行,來的慢,這是各人的恨性不同,今天就把這個意思說出來了,「如阿難輩,雖則開悟」,說阿難輩在三卷後,不是開悟了嗎?說阿難這一類的人,雖然是開悟,聞著佛說法明白這個道理了,可是「習漏未除」,阿難尊者所知障輕,在世間上生生世世染的所知障輕,所以一聽佛法!容易聽進去,他是一種慧性,天然的一種智慧,他是說阿難雖然開悟,還是意猶未盡,「習漏未除」,習氣毛病還沒斷,這是說他的短處,有長處、有短處,說完了,阿難開悟了,「我等會中登無漏者」,滿慈子是大眾的代表,他這一班人是法性的人多,自然的修這個法,一點一點的證果,差不多跟著佛的弟子,到這時候都證四果阿羅漢了,這是說阿難有長處還有短處,說我等也有短處,在法會中登無漏位,雖然已經破盡煩惱,然而究竟的佛法還沒接受,「雖盡諸漏」,說我等雖然斷盡欲漏,世間上一切習氣毛病都沒有了,「今聞如來所說法音,尚紆疑悔」,現今聞著佛說的微妙法音,尚且(紆當勉強講)勉勉強強,聽不明白,心裡疑惑,疑惑就是悔惱,心裡不痛快。

世尊。若復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請有為相。次第遷流。終而復始。

這是滿慈子有疑惑就問佛,「若復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說一切六根、六塵、五陰、十二處、十八界,這些名詞都說全了,這裡按富樓那這一班人都證道了,然而第一義諦,佛的智慧還沒開,就是說世間一切根塵、陰入處界等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清淨本然」,這都是佛世界,底下又問,果然是佛世界清淨本然就得要現出佛的世界來,這世界怎麼還是這個樣子?「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請佛說一說,這世界都在這擺著,怎麼就成了佛世界了?這是執難問疑,是心裡的疑惑,這山河大地,這是「諸有為相」,都是有作有為的,都是世人做的,在世界上享受的,「次第遷流」,這世界的變化,生了滅、滅了生,怎麼成了如來藏?怎麼成了佛法呢?這是個大問題,又說「終而復始」,這一段完了,那一段又起來,這邊宇宙山河都荒廢了,那邊宇宙山河又起來了,這叫「終而復始」,說完了這個,底下還有問題請問佛。

又如來說。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則不生。復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處空。不相陵滅。世尊。地性障礙。空性虛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義攸往。惟願如來。宣流大慈。開我迷雲。及諸大眾。作是語已。五體投地。欽渴如來。無上慈誨。

「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這是佛說過的,本性圓融無礙、周遍法界、湛然常住,說的頂好,這有說不過去的地方,「世尊,若地性遍」,這地是泥上成的,佛說這地性普遍世界,這個理怎麼說得通?「云何容水?」滿世界都是地,哪個地方能容水?大家想想這個話,問的很對,若地普遍哪裡還能容水?「水性周遍」,若都是水,「火則不生」,水性周遍,怎麼能容火?「復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虛空,不相陵滅」,佛說水和火普遍了虛空,我們也沒看見,「不相陵滅」,水也不滅火、火也不滅水,「世尊,地性障礙,空性虛通」,地性是障礙的物、空性是虛通的,若有虛通的就沒有窒礙的、有窒礙的就沒有虛通的,若把窒礙的和虛通的都放在一塊,「云何二俱周遍法界?」虛實是對待法,若

說周遍法界都是大地、都是虛空,這話怎麼讓人相信?「而我不知,是義攸往」,我們不知道佛說的這種義理,哪個地方是個歸宿?「惟願如來,宣流大慈,開我迷雲」,我們不懂,惟願如來宣揚流動大慈大悲,開啟我們的迷雲,我們都迷惑得像雲遮住了,不見光明,「及諸大眾,作是語已」,滿慈子代表大眾把話說完了,向佛頂禮,聽佛開示,「五體投地,欽渴如來,無上慈誨」,兩個膝蓋兩個膀臂一個頭頂都頂在地下!這是最尊重的禮叫五體投地,欽仰希望佛把這個道理說明白了,就像渴的難過似的,沒有再比這個更高上的如來的教誨。

宣說勝義

爾時世尊告富樓那。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如來今日。普為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令汝會中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回同上乘。阿羅漢等。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真阿練若。正修行處。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富樓那等。欽佛法音。默然承聽。

「爾時世尊告富樓那」,就在這時,佛應許他的請求,就告訴富樓那,「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什麼叫漏盡?把習氣毛病漏盡了,不在三界之中受生死了。佛法要學到無學位,證四果阿羅漢為果頭佛,在小乘里是第一了,富樓那特意問世尊,回答法會大眾說「如來今日,普為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你們問得很好,我正想著要說,普遍的讓法會聽眾都知道勝義中的道理,勝過一切,沒有比他再高的真實的勝義性,這是說精中之精、微中之微的道理,不是單提另還有個勝義性,「令汝會中定性聲聞」,怎麼叫定性聲聞?他就知道證到四果阿羅漢,也不修了、也不學了,就在此為止,不知道了一分分段生死,還有變易生死未了,所以「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這是佛給他們說勝義中的真勝義性,讓法會之中定性的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什麼叫二空?阿羅漢只是證到人空,沒得到法空,兩樣都空了才可以,「回向上乘」,有的未證聖果、有的已證聖果都在內,及諸一切未得二空的,這是佛許可讓他們都回向上乘,上乘就是大乘法,「阿羅漢等」,讓阿羅漢等都回向上乘,「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皆讓你們得著一乘大法,阿羅漢有四個階級,要說成佛是直接立地成佛,沒有階級,寂滅場就是成佛的地場,「真阿練若」,清淨修行的處所,「正修行處」,修行成佛之處,「汝今諦聽,當為汝說」,你好好的聽著,應當給你們說,「富樓那等,欽佛法音,默然承聽。」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這一段文是說覺性不屬迷悟,為迷悟所依,「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佛說,如你富樓那說過,既然是清淨本然,怎麼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你素常沒聞見我說法?如來我給你們宣說的就是「性覺妙明!本覺明妙」,這個護照的功夫,本來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他覺是人本有的知覺,妙明也不是能明、也不是所明,本來就明白,不起分別心,沒有不明白的,這叫「性覺妙明」,「本覺明妙」,這性覺與本覺就是一樣,一樣怎麼說兩句呢?恐怕說一句漏下去,還怕人誤會了做旁的講,這兩句擱在一塊講,性覺-天然的自性的覺,是不可思議的明白,修行人的本覺就是以性覺為本(這是「性覺妙明」),本覺就是明妙,這兩句話本是一句話,恐怕漏一句,也恐怕旁人誤作旁的講,「本覺明妙」也是不可思議的,這兩句話雖然是顛倒著說,是一句話!「性覺妙明」也可、「本覺明妙」也可,佛舉出這兩句話來,富樓那也聽見說過,「富樓那言,唯然世尊」,唯是答應,然就是是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我常聽佛宣說這個義理,就是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這是佛常講的。

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

「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這是兩個問題,破這個覺也非是明、也不是不明,佛說我問你的話,你領會了,你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你這個自性明白了,「稱名為覺」,要不是這樣「為覺不明,稱為明覺?」這是兩樣,為是明「稱名為覺」?是不明「稱為明覺」呢?「富樓那言」,富樓那回答佛說:「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這是富樓那回答佛的一個問詞,他的意思著在一面上了,得有所明才對,他說佛問的這個話「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可是「若此不明名為覺者」,佛說的兩樣:明與不明都不對,不明,名字還叫覺,覺什麼呢?「則無所明」,就沒有所明之處了,這個地方佛就把富樓那的口供問出來了,就知道他的心裡領會到什麼程度,富樓那回答佛這個,自己還覺著還不錯,若是不明還算什麼覺呢?沒有所明白的還有什麼用呢?底下佛就回答他,他就沒有地方找大門去,「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若沒有所明的地萬,就沒有明明白白的覺唔了,這一句還好明白,底下又說「有所非覺」,若是有所明,有所明就是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就是無覺,「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明還不歸於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這是兩樣都不對,佛說到這裡就怕富樓那誤會了,那麼有所明也不對、無所明也不對,都不對,就是無明,佛把這話也給推倒,你說無明也不對,「無明又非覺湛明性」,要沒有明更不行,也不是本覺妙明的湛然清淨的那個明性。佛對富樓那說,有所就非,無所明就非明,有所明就把覺染了,不是究竟的覺了,無所明就非明了,佛恐怕富樓那再誤會了,要整個的有所明、無所明都沒有就對了,要再這麼會是更錯了,底下加上一句「無明又非覺湛明性」,你要說是沒有明,那更不是覺湛,又非是覺湛的明性,這怎麼算對,底下佛又說-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

「性覺必明」這句話,這就是起虛妄的因,把自己的本性一迷,就虛妄不真了,是一種事情,不是提另還有個迷,提另還有個明白,明白也是你這個性、不明白也是你這個性,說「性覺必明」,這就是發明所起的虛妄之因,這個性本來就有覺,本覺本來就有明,加個必字,「性覺必明」,還有個有明、還有個不明,為什麼說全都不對?說「性覺必明」,怎麼不明白呢?「妄為明覺」怎麼就不好呢?妄是虛妄,虛妄做為明白了,就覺了,這個性覺根本是明白的,哪個人都帶著明白,因那個明白,你學一些不明白(所明白),就隨著不明白(所明白)轉了,這就是人吃虧的地方,俗語講話就是上當了,「性覺必明,妄為明覺」,這個人你自己不識,虛妄做為所明之覺,「妄為明覺」,怎麼算明?怎麼算覺?怎麼算虛妄呢?底下解釋說「覺非所明」,覺是覺悟,從心裡頭明白認識自己的本心叫覺,明是個用、覺是個體,有體就有用,有用可有不知道體的,有明還有不知道覺的,這個地方讓人明白在這個所字上,這個性覺必定他是個明的,怎麼會虛妄而不明白呢?「妄為明覺」,虛妄做為所明之覺,連這個覺都糊塗了,底下點清楚了說,「覺非所明」,研究這個性理有三層,照著明說,有能明、所明、本明,這裡凡能說的都在所明上,前邊說的都不對,都在所明上了,我們人在世間上不明白佛法,都不明白在這所字上,這個所是所有—所有的對相,你看人,你想什麼必定有個對相,是對不對、是好不好,這都是相對的事情,大家要知道,外面的事情與你心裡頭知不知、覺不覺有什麼相干?道理就在這裡,你要一有所覺所明,就把這個本覺染了,「因明立所」,你因為有明就立出個處所來,處所這都是相,「所既妄立」,這個所就是虛妄的成立,就「生汝妄能」,既然妄所成立,就生出你的妄能來了,有所就有能,這個佛法到了究竟,能所雙亡,能所從根本上都給他銷滅,這本有的覺性就現出來了,就因能所遮蓋本性,說這個世界成立就從所上來的,「所既妄立,生汝妄能」,一妄一切妄,「無同異中」,本來無同無異,就是一個佛世界,這麼一鬧「熾然成異」,就好似一大堆火熾然間崩出來了,原來都是一樣,這一異,越異越壞!「異彼所異」,你把異上又生出一個異相,「因異立同」,在異相上又立出個同相來,有同有異都在外相上,「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有同有異,還有個無同無異,就是越連絡越多了,「如是擾亂」這個人就是自己擾亂自己,「相待生勞」,互相對待,你勞動我、我勞動你,互相不安,「勞久發塵,自相渾濁」,你勞久了發塵的時候,就污染了,自己就不得自如了,「自相渾濁」,像渾水似的,心裡頭不清淨了,「由是引起塵勞煩惱」,塵世上的勞苦越發變成煩惱了,由這裡-

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

「起為世界」,從這裡成立世界,指什麼說呢?「靜成虛空」,這個靜而不動的虛空是一邊,「虛空為同」,虛空這是個同相,「世界為異」,世界上有形有相、各式各樣的沒有同樣的,再加上一句「彼無同異,真有為法」,無為而為,無所不為。

三種相續

一、世界相續

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

以上佛略略地說這個世界的成立,就是一同一異,虛空為同、世界等等的萬物為異,底下就說世界的相續,略略的說世界成立的意思,你心思還有什麼東西成立的?一切唯心造!就是人心成的,把人心除去還有什麼材料?地、水、大、風都是從心裡變化出來的,人要不明白佛法,就是自暴自棄,人心的能力大,他都用偏了,大材小用,底下說世界相續不斷的意思,「覺明空昧」,這是說人的知覺是明亮的,外邊的環境頂大的就是個虛空,是暗昧的,這一明一暗一成立,這兩個就不合了,「相待成搖」,對待一起就不穩了,你對我、我對你,互相對待搖動起來了,一動就生風,「故有風輪執持世界」,這世界一起的時候,先有風,「因空生搖」,你這個覺明要沒有空,向哪裡搖動?他得借著空,搖的時候久了,「堅明立礙」,搖來搖去的就僵住不動了,堅明就立了障礙,成為「彼金寶者」,這個世界成立,五行先成立金子,「彼金寶者」是「明覺立堅」,他「因空生搖,堅明立礙」,搖久了就堅固了,堅固了就發了明,就立了障礙,成為金寶者是「明覺立堅」,明覺就是覺明,就成了堅固相了,「故有金輪保持國上」,所以才有這個金輪能保持國土,這世界大地山河這麼堅固、這麼結實都是從這上頭來的。

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濕為巨海。乾為洲潬。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焰。融則成水。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是故林藪。遇燒成土。因絞成水。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這一段文乃是發明世界相櫝,「堅覺寶成」,這個覺明就成了堅固的覺了,這是指著人心說,堅覺寶一成「搖明風出」,他就不安靜了,這一搖動當然生風,這是說世界有的時候,「風金相摩」,風和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故有火光相摩發熱,就生出火光來,這個世界成立就是這麼個樣子,這個火做為變化性,火性無我,火的性沒有本體,他遇著什麼燒什麼,「寶明生潤」,這指著「風金相摩」就成了寶,「故有火光為變化性」,這個寶明就生潤了,這個明還指著覺明,這個人心就這個覺明一發動,就成立這個世界,這不是一個人的心,這是眾人的心,「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所以這個寶明生起潤,潤就是水,這個火光就上升,上升就蒸這個水,愈蒸水愈大,「故有水輪含十方界」,含受這十方的世界,由這裡「火騰水降」,這是水火既濟、水火相交,「交發立堅」,水火一交生出堅固相,怎麼出了堅固相呢?就是「濕為巨海」,水就成為巨海,乾的地方就是「乾為洲潬」,洲潬-大的陸地叫洲、小的陸地叫潬,「以是義故」,以著這個義理,說世界相績的話,「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世界相續這就有了眉眼了,這說大海中還常起火光,船在大海洋里走著,陰天沒有月亮,波浪統統都是火,我都見過,「彼洲潬中,江河常注」,陸地還有水,還有江河常注,「水勢劣火,結為高山」,這是說變化相,說水的勢力小、大的勢力大,就結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焰」,這給人說出一個顯驗來,讓人好信,怕人不信,解釋說「是故山石擊則成焰」,兩塊石頭撞在一塊就出火星子,這是一定的理,「融則成水」,你把山石化了,就成水,「土勢劣水,抽為草木」,土的勢力小、水的勢力大,就抽為草木,草木是土裡生出來的,還得用水抽出來,「是故林藪」,林是樹林、藪是草地,「遇燒成土,因絞成水」,這就顯出來了,有水還有土,遇著火燒,他就變成土,這都是草木,這草木才長出來,一擰就出水,他又能出水,又能出土,世界相續就是這麼來的!「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互相交換,他這種子對種子,各樣的萬物都生出來了,「以是因緣世界相續」,三種相續,這是說世界相續,就是這麼成立的。

二、眾生相續

複次富樓那。明妄非他。覺明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色香味觸。六妄成就。由是分開見覺聞知。同業相纏。合離成化。

這又發明眾生相續,「複次富樓那」,複次就是接著上邊說,佛對富樓那說,「明妄非他」,明白這一切的虛妄,不是旁的,就是「覺明為咎」,上文說「覺明空昧」,覺是明的、空是昧的,「相待成搖」,這還是接著那個說的,這還是「性覺妙明」不守本分,還是他的過咎,「所妄既立」,由此就立上所知所見,所妄已成立,這就是有一定的理了,「明理不逾」,世界發明這個理,是各不超越,各有一定的作用,不能亂用,「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六根不能互用,被世間法執住了,一個頂一個,你超不過去,眼只是見色,不能聽聲。這世界沒成的時候,或修行人成道的時候,這六根能互用,見也能聽聲,色、聲、香、味、觸、法,六種都能互用,凡夫就不可以,見只是見不能聽聲,「色香味觸,六妄成就」,六根對六塵,是一樣管一樣,一樣不能管六樣,這就是世界上的凡夫境界,「由是分開見覺聞知」,見是見、覺是覺、聞是聞、知是知,不能六根互用,「同業相纏,合離成化」,「同業相纏」就是世間上男女之情,這是個人有個人的業,有同的有不同的,同業就是相纏,這就是胎生卵生的,這是眾生相續,有胎生的,我們人類、驢、騾、牛、馬都屬胎生,雞、鴨、雀、鳥都是卵生,是「同業相纏」,胎卵都是造一樣的業相纏的,「合離成化」,合是二緣生、化是一緣生、胎生是三緣生、卵生是四緣生,卵生的四緣是中陰、公、母、伏蛋,胎生的三緣:中陰、父、母,「同業相纏」是離不開的,就是人間夫妻幾百世的因緣,今世是夫妻、來世還是夫妻,你要是一個做善的、一個做惡的,性情不同就離開了,「同業相纏」指的就是胎生卵生,「合離成化」,濕生是二緣生,濕氣到了時候他就生,都是蟲子這些小物,化生是一緣生,也不用父母、也不用陰陽,它自個就生出來,好比米里的蟲子,它自己縮成了,養成了泡,泡破了就飛了,這地方說的是四生,「同業相纏,合離成化」,底下說人投胎。

見明色發。明見想成。異見成憎。同想成愛。流愛為種。納想為胎。交媾發生。吸引同業。故有因緣。生羯羅藍。遏蒲曇等。胎卵濕化。隨其所應。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濕以合感。化以離應。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所有受業。逐其飛沉。以是因緣。眾生相續。

「見明色發」,他與哪個父母有緣,他的中陰身就看見父母那裡明亮,去到那裡就投胎,「明見想成」,他看見有亮到那裡去投胎,那個思想也成就了,「異見成憎」,異見,與他的知見不相合,他是個男的,他見了他父親就憎惡他,「同想成愛」,男的中陰身見他母親是相合的,「同想成愛」,由這裡是「流愛為種,納想為胎」,這不要細說了,由彼此的愛心,這是種子,一納想就坐胎了,「交媾發生,吸引同業」,一樣的業力,這是胎生的,「故有因緣,生羯羅藍,遏蒲曇等」,羯羅藍是凝滑,一坐胎的時候名叫羯羅藍,是一七的名,遏蒲曇是成泡形,是二七的名字,到三七日成軟肉,到四七日成硬肉,到五七日成紋流,分開胳臂腿了,由此「胎卵濕化」四種眾生「隨其所應,卵唯想生」,這個卵得離開了,是想生的,你看孔雀,到了飛禽裡頭,一個雌一個雄,雄在上方叫、雌在下方合,一叫一合這就坐胎,「胎因情有」,坐胎因男女之情,「濕以合感」,濕氣和熱度合在一塊,就生出來了,「化以離應」,它自己變化會飛,生來就是這麼一種物,「情想合離,更相變易」,由這裡情想有個合有個離,其中的變化,這就說不盡了,「所有受業,逐其飛沉」,所以有什麼思想就受什麼業報,有在空中飛的、有在水裡沉的,「以是因緣,眾生相續。」

三、業果相續

富樓那。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為本。貪愛同滋。貪不能止。則諸世間。卵化濕胎。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為本。

世界相續與眾生相續已經講完,當文是業果相續,怎麼叫業杲相續?有世界就有眾生,有眾生就有業果,業有三種:有善業、惡業、不動業,業字是造作之義,善、惡業都懂啊,什麼叫不動業呢?不動業都是修行人造作的,這裡發明業果相續不斷,佛對富樓那說「想愛同結,愛不能離」,這個人在世間上統統都如此,只要是動物就有這個思想,就有這個親愛,業果相續這是照著眾生來說,造善惡業,不要說那個不動業,那是修行人才有,現在說「想愛同結」,思想和親愛合在一塊凝結住了,結成了一個了,這個愛,世間上誰能離開父母之愛、子女之愛?這都是親愛的,這業果相續就是從愛上來的,才能相續不斷,「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一代一代的向下傳,「是等則以欲貪為本」,這都是愛欲所貪,「貪愛同滋」,這貪心和親愛的心互相滋生,由這個貪愛滋生「貪不能止」,人在世界上哪個人沒有貪心?貪愛止不住,佛說要在世間法說,這還者是正理,人人都如此,若按佛法說,這就不對了,造業就要受果報,「則諸世間」,因為貪心就有四生,「卵化濕胎」,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凡是有生命的都叫眾生,「隨力強弱,遞相吞食」,四類眾生當然有力量大的、力量小的,這就是弱肉強食,你看這卵生的雞鴨,當然人要吃它就吃,它下了蛋人也吃,化生的蟲子,我們人類就不理會了,「遞相吞食」就是力大降力弱,大魚吃小魚、人吃豬羊牛,就是這麼個意思,「是等則以殺貪為本」,這就是殺業越多越好,以這個為本。

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瞰。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為本。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唯殺盜淫。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人的力量大,把羊宰著吃了,羊死了還有托生人的時候,人死了還有托生羊的時候,「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照這個如是乃至十生之類,這眾生有十二類,這怎麼說十類?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生、有想生、非有色生、非無色生、非有想生、非無想生,去掉無色生、無想生,沒有形色的一類眾生、沒有思想的一類眾生,不能參在裡頭受生死,這個眾生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死了又再死、生了又再生,「互來相啖」,就像人死為羊、羊死為人,是互相輪著班的吃,「惡業俱生,窮未來際」,這就是殺業、惡業俱都生出來了,未來際是時間久的意思,「是等則以盜貪為本」,就是一個強盜,力大降力弱,「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你宰它、吃它,來世你得還它,所以說「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百千的劫,一劫就是多少萬年,如是你死我亡的變化相,「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生了死、死了生,這是說殺業,愛業呢?「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你纏著我、我綁著你,誰也跑不了,這就是離不開的意思,「唯殺盜淫,三為根本」,說這三段文就是一個殺業、一個盜業、一個淫業,這三樣算根本,這上邊說的這些都離不開這三個字,「以是因緣,業果相續」,依著這種因由緣起,造業就受果報,相續總不斷的,人在世間上,生生死死,報仇的、報恩的,都是這麼個樣子。

相續通結

富樓那。如是三種。顛倒相續。皆是覺明。明了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因此虛妄。終而復始。

佛又對富樓那說,「如是三種,顛倒相續」,這三種顛倒是殺業、盜業、淫業,不應該做的去做,這都是顛倒,「皆是覺明,明了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都是從根本上來的,人的天性「性覺妙明」就是一個本有的知覺,把覺性都拋了,只是用這個明了知性,他明了世間上一切的事情,不用這個覺性,「因了發相」,光用這個了,不用知覺,正知、正見不用了,光用這個了別心發出事相來,這是「從妄見生」,不是從正知正見生出來,「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所以這個世間上山河、大地、諸有為相,都是由人心生的,「次第遷流」,次第的改變,不能常常的存在,「因此虛妄」,這宇宙、山河、大地、人生都是虛妄的,人的心性才是真實的,由這心性變化出來的,變成「明了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不住,這種虛妄無有了期,「終而復始。」

除疑解惑

富樓那言。若此吵覺。本妙覺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如來今得妙空明覺。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復生。

「富樓那言,若此妙覺,本妙覺明」,這是富樓那聽佛說的義理,又生起了疑惑,對佛說設若這個不可思議的知覺,「本妙覺明」的妙覺也不是修成的、也不是煉的,本來就妙,根本就是,「與如來心不增不減」,若此妙覺本來就是妙,本來的不可思議的妙覺明與如來的心不增不減,我門凡夫眾生的心,要能對這個不可思議的知覺,也沒有增、也沒有減,「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怎麼無中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這不都是從心裡頭生的嗎?「如來今得妙空明覺」,說佛現今得了「妙空明覺」,不思議的真空、明明了了的正覺,若這麼個樣子,你這是佛心現前了,「山河大地有為習漏」,這是世間上的漏落的、墮落的,「何當復生?」怎麼又生出來呢?佛在這裡也看見了,這是佛心生的,我們看見是我們心生的,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又生?這地方是富樓那的疑惑,底下佛回答—

佛告富樓那。譬如迷人。於一聚落。惑南為北。此迷為復因迷而有。因悟而出。富樓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無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佛告富樓那,譬如迷人,於一聚落,惑南為北」,聚落是個地方,他疑惑南邊當了北邊了,「此迷為復因迷而有?因悟而出?」這個迷是因迷有?因悟有?「富樓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同悟」,他對佛說,像這樣的迷人,拿南當北、拿北當南,也不是因醒悟、也不是因迷惑,「何以故?」什麼緣故呢?「迷本無根,云何因迷?」這個迷拿什麼當根本?「迷本無根,云何因迷?」有根有本可以生出枝葉來,他沒有根本,從哪裡生出迷來?「悟非生迷」,你要說由醒悟生的迷,醒悟就不迷惑了,迷惑就不叫醒悟,「云何因悟?」怎麼說因悟?也不是因悟,也不是因迷。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時。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樓那。於意云何。此人縱迷。於此聚落。更生迷不。

「佛言」,你要知道這個意思,迷路的人惑南為北,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佛說「彼之迷人,正在迷時」,正在迷惑的時候,「倏有悟人指示今悟」,有個醒悟的人來指示他讓他醒悟,「富樓那,於意云何?」佛對富樓那說,在你的心意之中,以為如何?「此人縱迷,於此聚落,更生迷不?」說這個人縱迷惑在村莊上,聚落是村莊,「更生迷不?」佛說這個做比例,此人已經受人指教了,縱迷於聚落,還「更生迷不?」就是這麼一句話。

不也。也尊。

這個迷人被人指點就不再迷惑了,他把南北顛倒了。他明白就行了,底下佛又說-

富樓那。十方如來。亦復如是。此迷無本。性畢竟空。昔本無迷。似有迷覺。覺迷迷滅。覺不生迷。亦如翳人。見空中華。翳病若除。華於空滅。忽有愚人。於彼空華所滅空地。待華更生。汝觀是人。為愚為慧。

佛對富樓那說,「十方如來,亦復如是」,你知道吧,十方的如來也就是這麼的,等於十方的如來叫人一指點,南是南、北是北,就是這麼個樣子,這有多麼容易,十方如來就不迷惑了,原起不是佛,是普通的人,他就迷惑,讓人一點就醒悟了,照這個方向實行實做也就成了佛,「此迷無本,性畢竟空」,這個迷沒有根本,這個性是無形無相的,「昔本無迷」,在根本上就沒有個迷,這個迷也不算重病,「似有迷覺」,就像是有點迷覺,你要一覺悟就好了,佛說這是最容易的事,「覺迷迷滅」,說似有迷覺,似有若無的,似乎有這麼一點迷惑的知覺,若是覺迷迷就滅了,並沒有什麼難事,「覺不生迷」,成了佛就不能再做凡夫,一悟永悟,「亦如翳人」,翳就是眼睛有病,「見空中華」,眼上有病的人,他看見空中有花,「翳病若除」,眼上的病如果去了,「華於空滅」,空中也沒有花了,「忽有愚人」,這又轉過來說,忽然有這麼一個愚人,「於彼空華所滅空地」,他眼睛有病,看見空中有花,眼睛好了,花就沒有了,他在空中花所滅的地方,「待華更生」,這地方聽說有個花滅了,將來還得生,有滅必有生,「汝觀是人」,佛問富樓那,你觀察觀察這個人,「為愚為慧」,這是佛問他的一句話。

富樓那言。空元無華。妄見生滅。見華滅空。已是顛倒。敕令更出。斯實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為愚為慧。佛言。如汝所解。云何問言。諸佛如來。妙覺明空。何當更出山河大地。

富樓那說,「空元無華」,這虛空根本上就沒有花,「妄見生滅」,虛妄的知見,看見有花生有花滅,「見華滅空,已是顛倒」,你看見花在空中滅了,你不知道是眼睛的毛病,這已經是顛倒了,「敕令更出」,敕令這花在處空中更生出來,「斯實狂痴」,不但愚痴,而且是狂人,「云何更名如是狂人,為愚為慧?」這樣的狂人他夠不上為愚人慧人,「佛言,如汝所解,云何問言,諸佛如來,妙覺明空,何當更出山河大地?」這是佛重敘富樓那所問的話,你解悟了這個理,怎麼還問諸佛如來「妙覺明空」?諸佛如來他這個知覺是不可思議的,所以稱為妙覺,他明這個空理,你在這個地方下問詞,「何當更出山河大地?」這個話這是說,佛已經證了佛果,關於世間上一切法皆空,怎麼還出山河大地呢?底下佛重敘富樓那問的,又說個比喻,比喻真智真斷,不能重再起妄。

又如金礦雜於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如木成灰。不重為木。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又如金礦雜於精金」,佛又說這個比喻,說佛已經成佛果,等於金礦雜於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成了精金再不能雜於礦石,又「如木成灰,不重為木」,這話說的是,成了佛不能再作凡夫的事情,就是這個意思,把這個比喻說完,佛說,「諸佛如來菩提涅槃」,菩提是智德、涅槃是斷德,佛把這道理都覺悟圓滿了,證到不生不滅了,「亦復如是」,也像說的這個比喻一樣。

性相參觀

富樓那。又汝問言。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滅。又征虛空及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

底下佛又叫富樓那,「又汝問言」,又你在先前問的話,「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地、水、火、風本性怎麼圓融無礙?怎麼能周遍法界?佛拿他以前問的話給他解釋,佛說四大性皆周遍法界,這話本真不好講,尋常人一聽就不相信,佛舉出富樓那疑惑的話,「疑水火性不相陵滅」,他疑水火性不相侵陵銷滅,「又征虛空及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要考徵起來虛空和大地,一個虛、一個實是兩不相容的,兩個俱能周遍法界,不該相容啊,大地若是塞滿了虛空,虛空就沒有了,都是虛空就不成大地,這個理都說不通,這是佛拿他以先所說的話,現在問好了,底下再給他說個比喻。

富樓那。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所以者何。富樓那。彼太虛空。日照則明。雲屯則暗。風搖則動。霽澄則清。氣凝則濁。土積成霾。水澄成映。於意云何。如是殊方。諸有為相。為因彼生。為復空有。若彼所生。富樓那。且日照時。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為日色。云何空中更見圓日。若是空明。空應自照。云何中宵雲霧之時。不生光耀。當知是明。非日非空。不異空日。

佛說你不知道萬法皆空,「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譬如這個虛空,他的體不是群相,不是世間上形形色色的這些事情,所以虛空不拒絕一切相,在這裡頭任運作為,佛把這個話講開了,底下給他說了七種譬喻「富樓那,彼太虛空,日照則明,雲屯則暗,風搖則動,霽澄則清,氣凝則濁,土積成霾,水澄成映」,佛給他說了這七個比喻,你疑惑大地與虛空不相容,水與火不相容,以這個相離這個理,他所以執難問疑,所以佛給他說比喻,若在我們人一聽,本真是水火不相合,所以人都疑惑世間相的這個相都是實在的,豈不知這都是一性所成的,佛的眼睛所看見的都是無形無相的,所以佛給他說個比喻,佛拿虛空比喻天然的理性,說世界上萬物各有各的性,這個性是無量無邊的,能容納一切相,因什麼能容納一切相?相是從性里生的,所以你看見一切物是實在的,水不容火、地不容空,各不相容似的,說各物都不離虛空,法法皆空,要知道虛空不拒絕諸相發揮,一切諸相在空裡發揮,彼太虛空他能互容,你要知道水火各有個空,那比如虛空「體非群相」,虛空之體可不是群相,這是佛向性上引他,世間上就是一個事一個理、一個性一個相,這都是對待的,所以這個事總得溶化在理上,這個相總是溶在性上,所以舉出來一樣一樣給你看,那個性體好比虛空,「日照則明」,每樣都能在空,水也不離太虛空、火也不離太虛空、地也不離太虛空,此太虛空日照就明,「雲屯則暗」,雲屯就暗,「風搖則動」,風搖就動,「霽澄則清」,雨過天晴叫霽,「氣凝則濁」,氣凝聚在一塊就濁,「土積成霾」,土積在一堆就叫霾,「水澄成映」,水若是清涼就像鏡子似的,映就是反映,有什麼相對著水都映進裡頭,「於意云何?」我說的這七種比喻,在你的心意之中怎麼樣?你信不信?你明白不明白?「如是殊方,諸有為相」,就是照著上邊說的這七樣殊方,方向很多了,有形相、諸有為相,「為因彼生?為復空有?」這七樣是他自己生的呢?彼就指的日照、雲屯等,不是自己生的,是虛空有的呢?「若彼所生」,這七樣是自己所生的,就是這麼句話,「富樓那,且日照時,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為日色」,就拿這個日照,應當十方世界都是日光了,你要知道裡邊有做不到的地方,「云何空中更見圓日?」若是十方世界都是日色,就不能看見圓日,怎麼還能看見圓日呢?看見日頭(太陽)當然不是日色了,「若是空明,空應自照」,空明也給他駁了、日明也給他駁了,「云何中宵雲霧之時,不生光耀?」這是足見其明也不徹底,「若是空明」,虛空若是生明,虛空應當自己照自己,云何在中宵半夜裡雲霧滿天之時不生光耀呢?足見其還不是空明,這也不是日頭明,「當知是明,非日非空,不異空日」,應當知道,也不是日、也不是空,還與空日不兩樣,就是這麼一句話,底下還有解釋-

觀相元妄。無可指陳。猶邀空華。結為空果。云何詰其相陵滅義。觀性元真。唯妙覺明。妙覺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復問不相容者。真妙覺明。亦復如是。

這是承著上頭說,「非日非空」,還「不異空日」,說不是還說是,這是怎麼回事?這底下就說實了,你說空說日,這都是形相,都是虛妄的,「觀相元妄」,觀相根本上就是虛妄,「無可指陳」,對於相不是實在的事!對著相說,「猶邀空華,結為空果」,你若邀空華,還得結空果,佛又對當機說「云何詰其相陵滅義?」你要知道是這個,你就不能盤問這個互相陵滅了,底下說在相上看沒有真的,根本上就是虛妄的,哪能研究出互相陵滅的真義呢?「觀性元真」,觀性根本上就是真的,這地方要緊就在性上,性相是相對的,相是無常的、性是真常的,「觀性元真,唯妙覺明」,這個性唯獨就是不可思議的性覺妙明,妙是不可思議的這種真理,「妙覺明心,先非水火」,這就說到佛的心裡,「先非水火」,先當本字講,根本就不是水火,你還問水克火,不相陵滅!這是說到性上,你要是在相上,哪一樣也靠不住,你看我們這個人一天一變,三年不見就變了樣,十年不見面就不認識了,所以說這個相是靠不住,「觀性元真」,性是怎麼個理呢?「唯妙覺明」,唯獨就是不可思議的性覺妙明,「妙覺明心,先非水火」,這世間上宇宙、山河大地都是從妙覺明心裡頭髮出示的,你要說到根本上,他是沒有相剋相生,他是一體,你要知道這個都是「妙覺明心」,你說水火不相容,他根本上也不是水、也不是火,是什麼?由「妙覺明心」里發出來的,是這麼一句話,「妙覺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復問不相容者?」你還又問水不能容火、火不能容水呢?「真妙覺明,亦復如是」,這個真妙覺明,就是說的妙覺明心,就是這麼個樣子。

汝以空明。則有空現。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若俱發明。則有俱現。雲河俱現。富樓那。如一水中。現於日影。兩人同觀水中之日。東西各行。則各有日隨二人去。一東一西先無準的。不應難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雙。云何現一。宛轉虛妄。無可憑據。

這段又仍是佛答富樓那,說「觀性元真」,對著「觀相元妄」,觀是觀察、觀念、觀照的意思,觀照這個性根本上就是真的,怎麼知道他是真的?所以知道唯獨就是妙覺妙明,覺是人的知覺、明是人心裡的明白、妙是一個不可思議,佛法重在這個妙字上,「唯妙覺明」,唯獨就是這個不可思議的知覺、不可思議的這個明白,這是承著「觀性元真」而說,你要觀察實了,觀相根本上是虛妄不實的、觀性是個無形相的,根本上就是真實不虛的,怎麼叫真實不虛?解釋這個「觀性元真」,「唯妙覺明」,因什麼說「觀性元真」?他沒有二樣,唯獨就是觀一個妙,妙是不可思議,「唯妙覺明」,一個妙貫兩個字,說唯獨是一個不可思議的覺悟、不可思議的明了,沒有二種事情,這是承著觀性,根本上就是一個真實的,這個真實怎麼個用法呢?是怎麼個意思呢?唯獨就在這個妙覺妙明,這是佛法裡頭最要緊的,解釋妙覺妙明就是一個心,這個「妙覺明心,先非水火」,先當本字講,根本就不是水火,因富樓那疑惑問佛水火不能相容,所以佛說這種道理,回答說:「汝以空明,則有空現,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若俱發明,則有俱現,云何俱現?富樓那,如一水中,現於日影,兩人同觀水中之日」,拿這個做個比喻,這個地方說,「汝以空明,則有空現」,說世界上地、水、火、風,虛空、萬物、萬事,這裡頭含著地、水、大、風、空、根、識這七大,這個地方說這些個話幹什麼?就說這個覺明,「真妙覺明」,根本上就不是水火,還有什麼不相容?說你要知道這個意思,說一切世間上,地、水、火、風、空、根、識從哪裡來的?都是從這個「真妙覺明」、「唯妙覺明」、「妙覺明心」,共說了三個,這是最要緊的!說這個「真妙覺明」隨處皆是,這個明有能明、所明、本明,這個本明就是「真妙覺明」,這個明也不是所明、也不是能明,發明這個本有的本明。佛說你用什麼都得從根本上求,你要想明什麼?你就得從妙覺明上來,說「汝以空明」,你若是用這個空明,他這個空明就現出來了,這地、水、火、風也是這麼個意思,地、水、火、風是「各各發明,則各各現」,他依著什麼各各發明各各現?就是依著這個「真妙覺明」,你要想空明也不離這個「真妙覺明」,「汝以空明,則有空現,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這是說一樣,地、水、火、風、空、根、識,這是七大,哪一個發明,哪一個現,都依著什麼發明發現呢?都依著這個「真妙覺明」,「真妙覺明」就是一個妙覺明心,你在哪個地方求明,他就在哪個地方現出來,「若俱發明,則有俱現」,說俱現這裡就有問題,「云何俱現?」怎麼個俱現法?佛對富樓那說,「如一水中,現於日影,兩人同觀水中之日」,日頭(太陽)影子照在水裡頭,兩個人一塊看這水裡的日影,拿這個做個比例,「東西各行」,一個往東、一個往西,「則各有日隨二人去」,這是一定的,「一東一西先無準的」,這也不是早先先把他預備好了,這裡你「不應難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你這裡不應該這樣執難問疑,一個日怎麼隨東西各行,若各有日隨行,「各日既雙」,當然是雙的,「云何現一?」這是一個日頭,這是怎麼個道理呢?底下就給他結成了,「宛轉虛妄,無可憑據」,拿這個比世間上的事情,是宛轉虛妄的,是沒有可憑據的。

傾奪藏心

富樓那。汝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於中。風動。空澄。日明。雲暗。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

前邊佛把水火不相容的疑問說完了,這又提到色空相傾相奪的問題,富樓那問佛兩個問題:一個水火不能相容、一個是色空不能周遍,佛又解釋說,「汝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他以為有形色就沒有空、有空就沒有色,這兩樣是相反的、不相合的,「汝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沒離開如來藏,如是不變之體、來是隨緣之用,這個如來藏是本經的一個大總題,統統都歸這個如來藏,如來藏就是妙真如性,如來藏包容一切,「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遍法界」都是如來藏,「是故於中,風動,空澄」,風是動性、空是不動性,「日明,雲暗」,一個動、一個不動,一個光明、一個黑暗,「眾生迷悶」,這就說世界上普通的人迷惑沉悶,因什麼迷惑沉悶?他以為風是風、空是空、日是日、雲是雲,一定是不相合的,世人因這些事情就迷悶了,因迷悶就「背覺合塵」,你要在知覺上觀察,一切唯心造,如來藏妙真如性就是心的別名,因什麼迷惑?因什麼沉悶?沒有二種病,就是一種病-「背覺合塵」的病,把自己的本有的知覺違背了,與六塵合在一塊,覺就是自己的本覺妙明,若是清淨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人人都如此,不是提另有個如來藏妙真如性,人人都在如來藏妙真如性里,人人都有如來藏妙真如性,就是不會用,因什麼不會用?不知道!要知道了也沒有高低、也沒有先後、也沒有老少,是個平等法!眾生迷悶了,把自己的本知本覺違背了,拿這個心就著在六塵上,大家知道這個見、聞、覺、知,這是人身上的法寶,你把如來藏迷在色、聲、香、味、觸、法上,佛要不給說透了,誰知道?人要修行成道成佛,都在見、聞、覺、知上。釋迦佛夜睹明星,他是眼見;觀世音菩薩悟道,他是耳聞,各有所本,人在六塵上不迷,守住見、聞、齅、嘗、覺、知本位,這就是真修行,不用去問老師怎麼修行,自己就明白,這是現成的,自己不是有見、聞、覺、知嗎?不應見的不去見,不能拿眼迷在色上、耳朵迷在聲上、鼻子迷在香上、舌頭迷在味上、身體迷在觸上、心裡頭迷在法塵上,佛這個地方說得明明白白的,「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所以我們叫世間人,世間上的形相都擺出來了。什麼叫佛法?離開世間相就叫佛法,你哪裡去找佛法?自己身上有佛法,自己也有世間相,本來都在自己,因此,「故發塵勞,有世間相」,拿六根迷六塵,多冤枉!人生轉眼就過去,有什麼可貪的?這都是人迷惑的地方,都是人受苦的地方。

妙合藏心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這場。遍十方界。

這一科文還是說不變隨緣的利用,這個題目「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個話要是不研究佛經的人一聽就沉悶了,怎麼叫「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就是說全體大用,這個意思我得多說幾句好明白,不變是體、用是隨緣,雖然是隨緣,體不變,怎麼叫「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我說個比喻,大家容易明白了,「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我們人人每天都用,這是離不開的,因這個話不常聽,就不好明白,一說了就明白了,就拿我講經,一個體、一個用,所以說不變就是體、隨緣就是用,我到這裡來講經,大家來聽,我就隨大家的緣讓我講經,這是用,有用必有體,身體就是體,身體隨緣講經,講完了,我還是這個人,也沒變化,你們諸位聽陘,也是隨緣,聽完了,還是你這個身體,你們大家想想,要不給說上兩句話,大家就沉悶,不知道什麼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所以這個世間上的事情,你要說開了就容易懂、也容易記住。這段經文,這是說不變的體起了隨緣的用,這是佛對富樓那說,因他執難問疑,他有不懂的地方,這就是一難,心裡頭生疑惑,讓佛給他解說,上邊已經說了一半,從念的這段文起,又算一半。上文他疑惑的水火不相容,佛說水火互不相礙,佛已經給他說完了,二種疑惑是色空不能遍滿世界,不能容空,空要是遍滿世界,不能容色,他的著一邊說,要說色空都遍滿世界,這話當然是讓人疑惑,佛拿富樓那問話重提起來,佛的口氣說「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他是相傾相奪於如來藏,佛是以不滅不生合如來藏,就是這麼句話,要緊就在這個妙明,怎麼叫妙明?妙是不可心思、不可口議,我們人以為心裡不思想、口裡不議論,還有什麼?就是一個明,這個明明白白就是人的本心,這個本心永遠也不生、永遠也不滅,你要是相傾相奪,那就有色空、有生滅,因什麼成佛呢?就是一個妙明這二個字就妥當了,明白了這個理,照著這個起觀念,這就是向成佛的路上走,底下再說如來藏有什麼好處呢?「而如來藏」沒有旁的,「唯妙覺明」,唯獨是妙覺明,妙覺是口不可議、心不可思的知覺,妙明是明明了了的「圓照法界」,法界就是十方世界,他要真能做的,就能圓照法界,要能圓照法界就都成了如來藏,「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一為無量」是指什麼呢?如來藏,「無量為一」是指什麼呢?也是如來藏,「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也是如來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也是如來藏。

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里。轉大*輪。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身含十方無盡虛空」,都在如來藏里含著,「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在一個毫毛的頭上能立一個佛的世界,寶王剎是佛的世界,佛依止的地方,這是說小中現大,因什麼?就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如來藏,沒有二樣;佛為三寶之王,佛寶、法寶、僧寶,佛也稱寶王,在一毫毛頭上現寶王剎,這是說小中現大的境界,「坐微塵里,轉大*輪」,世界上塵土是微塵,比塵土還小叫微塵,坐在微塵里能度化眾生,佛度眾生就是「轉大*輪」,「滅塵合覺」,沒有旁的法,你把六塵銷滅了,與這見、聞、覺、知契合,就是「故發真如妙覺明性」,就能發生出真如來,因什麼叫真如?你如就真,就叫真如,真如這兩個字是佛法中的特別的名詞,世間上各如本位,就叫真如,佛經上一起頭就是「如是我聞」,如就是、不如就不是,這個地方還加一個真字,「滅塵合覺」,把六塵滅了,合見、聞、覺、知,「故發真如妙覺明性」,就能發生出來真如妙覺明性。

藏心俱非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

這段文是承著上邊解釋理性,也可以說性理,在大科上是第二科,名叫隨緣不變之體,上來是不變隨緣之用,這個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是經文中到了究竟的話了,世界上一切所有都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個地方是發明隨緣不變如實空義,上邊已說隨緣不變的用,這個地方是顯隨緣不之體,這個隨緣,上邊說人的心性化成水、化成火、化成日月之明、化成黑雲之暗,拿這些代表世間上的一切,名名色色都說到了。這是承著上邊說,不變隨緣之用已經解釋完了,這裡發明隨緣不變之體,做三次解釋,先說「空如來藏」,這段文先說如實空義、第二說如實不空義、第三是說非空非不空義,前邊說完用,這裡說體,如來藏就是不變之體、隨緣之用,怎麼講呢?「本妙圓心」,就是人的心,人人皆有心,人人皆能成佛,人人皆應當學這個成佛的法,「本妙圓心」,他不是哪個時候造出來的,根本上就是不可思議,你不可說在哪個地方起頭,不是心裡可以思想到、也不是嘴能說到的,說不到講不到,你這一個勁的說是怎麼回事情?這就是曲引旁征,從旁邊把他考徵實了,直接著不能說,就是曲曲折折的把他引起來,讓人好明白這個理,明白什麼理?明白不可說的理,這個理一說就錯了,開口便錯!舉念即乖!你要心裡一想就錯了,不用說你說的對不對,就是佛說法四十九年也沒正式說,佛從旁邊繞著說,把你引到這條路上,引的讓你自己認得,是這麼個道理,要是一說出來就成了病了,一說就有名相,你不著在名上就著在相上,佛就怕人執著,佛就怕人抓住不鬆手,我們人把世間事情就當真的,拼了命一定要乾,其實你還沒幹好,乾好了又怎麼樣?朝代都換了多少,哪個說一定久遠,這是繼續著上邊說不變隨緣之用,隨一切緣,你心裡用水、用火、用風,就現出水火風來,你要明白了根本上沒有水、火、風,水、火、風就不現,你要裝扮還不行,這得從根本上解決,「而如來藏本妙圓心」,他從根本上就是一個不可思議,這個不可思議的心稱為「本妙圓心」,這個圓不是我們眼睛看見的那個圓,無論你天地多高多大都充滿了,因什麼充滿了?都是他生的,一切唯心造,大家別疑惑,都有我們一分子。你心思我是一個凡夫,你要不明白真理,就是普通人,要明白了,就有階級了,有賢人、聖人,還有大聖人菩薩、佛,有這些階級,這是關係什麼?關係你把不可思議的理明白多少,你明白圓滿具足了,你就成佛,就是難明白,怎麼說呢?不可說嘛!說出來又給人添一層迷惑,他是這麼個道理,「而如來藏」就不必說了,「本妙圓心」,根本上他就是個不思議的、圓融無礙的,無所不在!這個圓字包羅一切,不是一定對著方圓說的,圓滿沒有不充足的地了,所以名字就叫如來藏,藏者藏也,已經藏完了,都藏好了,永遠藏著,這是叫藏,說「本妙圓心」,根本上他就是一個不思議的、圓滿一切的一個知覺,哪個人沒有知覺?我們人的知覺用的不完全,拿見、聞、覺、知當心,豈不知這也叫心,是個妄想心,大材小用了,你心思這個心就在人的肚皮裡頭啊?要這麼一點有什麼用處呢?還能成佛嗎?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是!都是自己的本心,大家要知道,人人都不容易承認,沒有善根不容易信,「而如來藏本妙圓心」,底下說「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這是說七大,上文也講過七大,七大有根大,根有浮塵根、勝義根,浮塵根是無常的,勝義根要明白了,在這裡站住腳根,這就是明白道了,道就是把佛法通達了,不是還有個什麼東西叫道,說是這個「本妙圓心」,他一樣一樣的說,說如實空義顯這個體,這是說如來藏體上的空義,「本妙圓心」非是心,也不是現在打妄想的這個心、也不是虛空、也不是地水火風,七大這是說其總,底下分開說「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這又是一段,這地方就是空十八界,前邊七大為總,這是分開說,都指著什麼說?指著「本妙圓心」,就是解釋如來藏的一句話,什麼叫如來藏?就是「本妙圓心」,怎麼叫「本妙圓心」?底下分開來說,都得說到了圓融無礙,這個圓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圓字當圓滿說,不是對待說的。上來是空七大,非七大是空了,瞭然這個「本妙圓心」,這叫真空,我們人的眼睛看見的叫頑虛空,頑梗不靈、什麼也沒有的這個空。上邊是總名,這是分別開說,非眼、耳、鼻、舌、身、意,是妙有真空,這六根是色相,我說的六勝義根是見、聞、齅、嘗、覺、知,這裡得分析開了,眼是眼、見是見,我們人都認為能見的都是眼睛,沒有眼睛就不能看見,沒有眼睛還有魂靈,魂靈還是有眼睛看見,這個地方得知道,沒有眼睛就看不見了嗎?所以,人日久年深,生生世世都是這麼經驗的、這麼聽見的、這麼看見的,所以佛出世一說這個根本道理,有點不容易信,信得有點善根才能信,多生多世聽過多少次,他才願意聽,沒有善根的人,你無論說什麼他也不信,他把世間法看的真了又真,那就沒有辦法了。我才剛念的這一段文,這是說空十八界,三六一十八: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六識-「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這當中超略四個名詞去,前邊七大文,凡夫、聖人、眾生界、佛界,統統是由這七大造成。底下分開說,我們凡夫每天必用的十八界,分開眼等六根、色等六塵、眼識界等六識界,這是凡夫法,凡就是普通的人,這是說凡夫法,要在「本妙圓心」,「本妙圓心」就是解釋「如來藏本妙圓心」,分別開了又說十八界,大家都知道了。底下又說聖人法,這是非凡夫法、非聖人法,聖人分三種:有小乘聖人、有中乘聖人、有大乘聖人,小乘聖人是四果阿羅漢;中乘聖人叫辟支迦羅,也叫辟支佛,以十二因緣成道;大乘聖人是菩薩,菩薩修六度法,這是空十八界,十八界要是不起分別心就是妙有,妙有非有就是真空,妙有真空就是這麼個道理,底下是空聖人法,空中乘聖人法。

非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

這一段是中乘聖人十二因緣法,這十二因緣法先念一念,好知道是什麼,頭一個就是「明合無明」,由明轉成了無明,我們人的靈性是最靈的,要不就學什麼都能成什麼,學世間上的事就是世間上普通的人、你要學聖人的事就是聖人、你要學佛的事就是佛、學菩薩的事就是菩薩,這十二因緣法是中乘聖人法,由明轉成無明,這算是一支,「非明無明,明無明盡」,這個非字貫在底下,「非明非無明,非明無明盡」,就是這麼個念法,這一個非字非三樣,「非明非無明,非明無明盡」,連明也沒有了、無明也沒有了,都盡了,底下還有一段,「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把這段落分開了,還好記好明白,前邊說的六根、六塵、六識,三六一十八界,這是我們普通人都有的、都有作用的,這底下說聖人法,「非明非無明,非明無明盡」,由底下連著十二個因緣,這上頭整個的說就算一個無明,這是說非無明,簡單的說,他要說開「非明,非無明,非明無明盡」,這三樣都沒有,這是空義,名詞是世間上的名詞,要在這個名詞上空,就是聖義、就是佛羲,說「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到這裡是十二樣,我念一念,大家也可以知道,也不算討厭,「無明緣行」,無明就是糊塗,心裡胡思亂想,人要明白這個道理,心不能錯用,心是最寶貴的,你把他寶貴好了,人人都能成佛,世間上想發財致富、你想做什麼人物,這都是妄想,你要說成佛最高了,這是人的本份事情,佛者覺也,自己身上帶著的東西,不向外求,成佛改個名詞,就是成覺,成了我自己的知覺,我以知覺為本位,不以有形有相的身體為本位,大家這個地方就好明白了,這地方說「非明無明」,這是說非,你敢正式的說這個名字,把這個非去了,無明這是必須有的,人人都是這個樣子,都從無明里經過,「無明緣行」,你心裡糊塗,心就歇不住,想完了這個就想那個,你一緣行得有認識,「行緣識」,你就有了認識、有了分別,人所認識的,「識緣名色」,人生、人死,人是怎麼生的?不必細說,你有這種認識,將來還得托生人,「識緣名色」,名色是坐胎的名字,哪個人沒有父母?「名色緣六入」,坐胎在母腹長成六根,「六入緣觸」,人一生下來,六根觸六塵,怎麼叫觸呢?不認識!小孩一生下來哪認識呢?他眼見到什麼東西就要觸動;「觸緣受」,對心思的就歡喜,不對心思的就哭;「受緣愛」,長大就分別知識,見什麼我愛、那個我不愛,愛什麼求什麼,「愛緣取」,願意吃什麼就買什麼吃,「取緣有」,作取什麼有什麼,這就說到人做善有善報,你愛做善你就取善、做惡你就取惡,你把惡取了,就是你自己的,「有緣生」,到了來世,從前世說今世,從今世到來世;「生緣老死,老死以後又生」,老死到了究竟—憂悲苦惱,人到臨死的時候,哪還有好境界呢?憂愁、悲哀、痛苦、煩惱,最後得這四個字-「憂悲苦惱」,這是十二種因緣,這裡說的文辭簡略,「非明無明」,也不是明、也不是無明,也不是明無明盡,「如是乃至」,我說的這十支,前邊說的無明,最後說老死盡,「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這就不用細說了,這是中乘聖人用這些法修行,底下再說小乘的聖人。

非苦非集。非滅非道。非智非得。

這是小乘聖人修行法,證到極果阿羅漢,我念的六句話,「非苦非集,非滅非道」,這四句話-苦、集、滅、道,人在世間是離不開的,苦集是凡夫法、滅道是聖人法,這非字不用講,非就是完全不是。佛先說苦、集、滅、道,人有八苦交煎,我也常說,不說到這裡也就不說,生苦、老苦、病苦、死苦,誰能離得了?生下來就哭,因什麼哭?他不好受才哭;老苦,你看我這個樣子,走路還得人幫忙,這就是老苦,不論老少有了病就是苦,誰敢說我沒有病?到臨死更苦,還有四苦:愛別離苦,你好愛他,他死了,離別了;怨憎會苦你越煩他越離不開,你天天怨他憎惡他,天天還得聚會,不聚會沒有飯吃;還有求不得苦,你看人沒有兒女,求兒求女,求不著也是苦,最後一個是色身的苦,五陰熾盛苦,五陰是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有這個色身,我不知道旁人,我就知道我自己,有衣、食、住,你沒有這個不行,有這個身體,他不能獨立,非有幫忙的不可,沒有吃的、穿的、住的,你怎麼活著?人生活為這衣、食、住,得受多少苦處,你不受苦不行,所以說五陰。色陰就是有形相的身體;受陰就是要享受衣、食、住;想陰,你得想主意,什麼事情也得有思想,光想不行還得去實行,這叫行陰;人家能行你不能行,還得先學知識,這叫識陰,先念書學知識,好吃飯穿衣住房子,你看這一個身體多苦,這叫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這是八苦交煎。你到了佛法上,不但不是樂、也不是苦,非苦,到這個地方苦是從哪裡來的?召集來的,「非苦非集」,人人都學佛,哪有這些苦楚?所以說成佛不算是妄想、也不算高求,是人人的本份事,成佛怎麼講?就是成就自己的知覺,這個知覺不是胡思亂想,有了正經的道路了,大家別看成佛太高了,我們還能成佛嗎?人人都有成佛之份,就是這種好事,人不信的多,你要相信那得多少世的善根,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這裡說苦從哪來的?是從集上來的,你自己招集來的,自己做什麼業受什麼報,要想去苦,知苦就別招集了,苦就滅了,知苦斷集,怎麼斷法呢?得慕滅修道,你得羨慕這個佛道,把一切的煩惱都銷滅了,就證了寂滅了。所以苦、集、滅、道這四個字,先說這個非字,非苦啊!你就不能夠受世間上五陰熾盛苦、八苦交煎了;非集,就不能招集了,你明白這個佛法,哪能招世間上的苦?這個苦都是自己找的,人自個兒找苦,他不苦也不行吶!非滅、非道,要想去苦集、要想不受苦,你得有個道理啊!你得學個道理才不招集啊!把道修成了,就證寂滅的佛法,你滅除一切煩惱成就佛道,知苦斷集,想滅煩惱就得修道,苦、集、滅、道這叫四諦法,「非智非得」,你得有這個智慧、羨慕這個寂滅,你就得修道,這個地方得有智慧,有智慧然後才能得證四果阿羅漢聖人位。

非檀那。非尸羅。非毗黎耶。非羼提。非禪那。非般剌若。非波羅蜜多。

這一段文是說六度法門,這是大乘法,隨跟著就是佛法,「非檀那」,這是梵語,都沒翻,這是最尊重的意思,原來的音聲不肯翻,解釋是一樣能明白,這先說六度法,大乘法是先以六度入手,頭一度就是檀那,檀那就是布施,大乘法最要緊的是布施,財布施、法布施,都行要施捨,「非尸羅」,第二是尸羅,完了再解釋非字,這非字容易解釋,尸羅就是戒律,學佛的人,不管大乘小乘先持戒律,大乘有大乘戒、小乘有小乘戒,這裡說的大乘菩薩戒,「非毗黎耶」,第三是毗黎耶,就是精進,「非羼提」,羼提是忍辱,「非禪那」,禪那就是禪定,「非般剌若」,般剌若就是般若,我們簡單說就是智慧,禪那尋常說就是止觀,這叫六度,這都是行菩薩道必須要用的,布施、持戒、精進、忍辱、禪定、智慧,你沒有智慧也不能度化人,因禪定你才能修行,所以依六度能可以離苦海到彼岸,「非波羅蜜多」,波羅蜜多直接著翻就是由苦海到彼岸,從苦海裡頭可以到在彼岸上,以六度可以離苦得樂,就是這麼個意思。上邊都加個非字,這佛法有泯的時候、有立的時候,泯就沒有六度相,所以這一個非字就是諸法空相,這就表示空,並不是斷滅空、也不是頑虛空,這是在有上說空,叫妙有真空,說到波羅蜜多,已經離苦得樂了,這個功夫已經修成了,這底下又說-

如是乃至非怛闥阿竭。非阿羅訶。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樂。非我。非淨。

這是佛法,剛才六度是菩薩法,「怛闥阿竭」就翻如來,平常說如來佛,印度話叫「怛闥阿竭」,「非阿羅訶」,非字是空義.阿羅訶翻應供,佛的十號之一,「三耶三菩」翻正遍知,這個正理普遍的、沒有不知道的。這個大涅槃與二乘涅槃不同,涅槃這兩個字翻不生不滅,他這裡分析有大乘的涅槃與小乘的涅槃,阿羅漢與緣覺都叫小乘聖人,他也有兩種涅槃:活著的時候是有餘涅槃、到臨命終時叫無餘涅槃,把世法俗業都銷滅了,到這地方叫不生不滅,這是二乘人的二種涅槃。這裡說如來十號,文來的簡略,一提這三號,其餘的也都明白了,解釋的時候不得不說一說,「非大涅槃」,這是對著小乘說的,大乘涅槃也有兩種,就是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之分,小乘只是了脫分段生死,變易生死還沒了脫,變易生死是分段生死的根本,這個地方他還沒了脫,這裡說大涅槃就是分段生死、變易生死一齊了脫,都沒有了,又「非常,非樂,非我,非淨」,這專說常、樂、我、淨這四個字,常是永遠常在、沒有生死;樂是永遠安樂、沒有煩惱;我是永遠沒有變化;淨是永遠清淨、沒有污染,這是佛的四德,把佛經上要緊的名詞都集到這裡來,為發明佛的果位,這裡加一個非字,這個地方先不用說了。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以是俱非」,以著這個俱非,這是承著上邊說,非小乘、非大乘、非佛法,加上個非字,「世出世故」,世間法就是出世間法、出世間法不離世間法,這叫世、出世在一塊,出世也不離世間、世間也不離出世。佛是無所謂出世、也無所謂世間,眾生這個緣要熟了,隨時教化,說「以是俱非,世出世故」,說到這裡已經結成了。

藏心俱即

即如來藏。元明心妙。

以上是說一切法如實空義,這又說一切法如實不空,什麼就是什麼,合在一塊說,「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元明心妙」,「以是俱非,世出世故」,這是明隨緣不變,如實不空義,前邊說的非完全就是說諸法性空,空是妙有真空,不是眼前這個虛空,這又說如實不空義是真空妙有,說「以是俱非,世出世故」,以著這個該怎麼樣呢?「即如來藏,元明心妙」,這就是如者不變之體、來者隨緣之用,隨緣裡頭藏著不變、不變裡頭藏著隨緣,這就是說不可思議的道理,人人都俱足,我們人都是著在一邊,有就是有、無就是無,你要說亦有亦無就不明白了、就不信了,說非有非無更不信了,所以以著這個「世出世故」,世間法就是出世間法,不離世間法,他就成這個佛法,這就是如來藏,如是不變之體、來是隨緣之用,隨緣里藏著不變、不變里藏著隨緣,你不能說一定是個什麼,世間萬物也都是這樣,我們人也是變就不變,你沒看見他變、他無故的就老了,你說是無中生有,有中就成無,這是從根本上解決,「即如來藏」,他是承著世出世故,你向哪裡去找如來藏妙真如性?這是如來藏「元明心妙」,元是當根本講,根本上就是明明白白的一個心,不可思議,「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是心造的,這個人的自尊自貴,哪個人沒有心?也不管男女老幼、富貴貧賤,統統都有心,有心你要會用,人人都能成佛。

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風即火。

承上邊說「即如來藏元明心妙」,這說「即心即空」,空就是沒有,隨跟著說有,「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風即大」,這是說七大,這才說了六樣,這個心是說的就是勝義根,這說「即心即空」這段文,上邊說非,這是說即,即就是有,這個心是見、聞、齅、嘗、覺、知,是勝義六根,還有六種勝義識,這識與根還不一樣,到這七大上是從根本上解決的,所以這個心與其他的解釋全不同,就依著這個「即心即空」,「即心即空」是依著這個「元明心妙」,以這個「元明心妙」,心就是心、空就是空,他怎麼說七大?這才說六樣,這見、聞、齅、嘗、覺、知算是勝義根,算是一大,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這也算是一個識,一個根、一個識,加上虛空、加上地、水、火、風四大,這正是七大,七大這是總說,底下又分開說-

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聲香味觸法。即眼識界。如是乃至即意識界。

「即眼,即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是指著凡夫法說的,「即色,即聲香味觸法」,這是六塵,「即眼識界,如是乃至即意識界」,這是六識,這六根、六塵、六識是十八界,前邊說空,這裡說有,就是凡夫所承認六根、六塵、六識,統統的都歸在如來藏,是這麼個意思,底下又說十二因緣。

即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盡。

佛說十二因緣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這是十二支,念的這段文簡略說完了,統統都歸如來藏,「即明,無明,明無明盡」,明就是指的人心明明了了的,這個無明從哪來的?是從明上來的,這個人元來都是清清淨淨的、明明白白的,就是因自己不認識自己,拿世法一染,就不明白了,明就成了不明,「明無明盡」,說這個明和這個無明,統統的都到了究竟,該怎麼樣呢?無明就緣行,「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盡」,「如是乃至」,由這個明、無明緣行,他這個人的心沒有著落,這是說發起的話,由這個明就成了無明了,因什麼無明呢?他一有對相就不認識自己的明,拿這個明就染了,由這上頭就無明,明和無明都沒有,「如是乃至即老」,「無明緣行」,行世間的事,「行緣識」,有這個認識,他分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由過去的事情又成現在世,「識緣名色」,這就是人一坐胎的名字,由這個不明白,所以這個人就投生了,「名色緣六入」,一坐胎就有六根了,六根怎麼叫六入?就是眼能入色、耳能入聲、鼻子入香、舌頭入味、身上入觸,這是前五根對五塵,心裡頭能入法,就是前五根對其五塵的法,他都入進去,就叫法塵,這是說由這個明就成了無明,「六入緣觸」,人一生下來六根對六塵,小孩他什麼也不明白就叫觸,「觸緣受」,人一生下來就要吃奶,「受緣愛」,誰給他東西吃,他就向誰好,「愛緣取」,他長大了愛什麼他就取什麼,「取緣有」,你取什麼就有什麼,今世有什麼業,來世受什麼報,「有緣生」,這是說到來世,「生緣老死」,生下來,還得老、還得死,這是十二因緣,是簡略的說,「如是乃至即老即死」,乃至是個超略之詞,從無明上來的,明無明盡,「如是乃至」,把當中的幾支超略過去了,「即老即死,即老死盡」,又從今世到來世,這是十二困緣,是中乘聖人法,怎麼就成了中乘的聖人呢?他是修還滅門,我們凡夫是順生門,順著就生人、逆著就生聖,怎麼是還滅門?你要想了生脫死、成聖成賢,先滅這個無明,無明滅就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一起滅,這是還滅門,底下還有四諦法。

即若即集。即滅即道。即智即得。

前邊都是非苦、集、滅、道,這又說即,即苦、集、滅、道,這四諦把他研究實了,一點也不錯,怎麼叫苦、集、滅、道呢?人生下來就哭,所以說生苦,苦是從哪來的呢?由集來的,就是由十二因緣,自己招集的,苦不是誰給的,你做什麼業生什麼人,你前生造聰明業,今生就是聰明人,前世做糊塗事,今世就是糊塗人,苦集得怎麼去呢?得修道!要想離苦你得把這些集的東西都銷滅了,滅了凡夫法就成聖人,這地方叫寂滅,這寂滅是不生不滅的意思,不是生滅的意思,再說銷滅世間上一切煩惱,應該怎麼除去?得修道!苦是世間果、集是世間因、滅是出世果、道是出世因,你要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要有智慧才能得證小乘聖人果位。

即檀那。即尸羅。即毗黎耶。即羼提。即禪那。即般剌若。即波羅蜜多。

這段文是大乘的六度法,「即檀那」,頭一度是檀那,翻布施,大乘法第一步引導人先做布施,有錢舍錢,沒有錢舍什麼?你明白佛法就施捨佛法,財施、法施!有錢財布施也好、沒有錢財有佛法的布施也好、有錢有佛法一起布施更好,行布施有什麼用處?布施度慳貪,你要有貪心,就不能行檀那,這是說錢財不肯舍,你要明白佛法不肯給人說,這也與檀那相反,若肯財施、法施,度自己的貪心、又度一切人的慳貪心,刻薄慳吝、貪得無厭的這種心就沒有了;第二種「即尸羅」,尸羅翻戒律,就是讓人持戒,大乘的戒律持十重四十八輕戒;第三「即毗黎耶」,毗黎耶是精進,勇猛精進!什麼勇猛精進?就是布施與持戒要精進!不能懈怠;第四是「即羼提」,羼提是忍辱,你要行布施、持戒、精進,有人毀謗你,還得要忍辱,不忍辱就會退道心;第五是「即禪那」,禪那也叫禪定,這是華梵並舉,這個禪是印度話、定是中國話,修定功,你要完全說梵音叫禪那,就是禪定的功夫,這是自己靜坐修行就叫禪那;第六「即般剌若」,般剌若簡稱就是般若,翻為智慧,這是菩薩六度,底下說六度的好處,「即波羅蜜多」,波羅蜜多翻離苦得樂,也叫到彼岸,這是菩薩所行的六度法門,自度度人,由大乘的菩薩才能成佛,小乘不能成佛,只可以成聖,這是小乘的聖人。

如是乃至。即怛闥阿竭。即阿羅訶。三耶三菩。即大涅槃。

「如是乃至」,這是超略之辭,「即怛闥阿竭」,怛闥阿竭翻如來;「即阿羅訶」,阿羅訶翻應供;「三耶三菩」,略了一個即,這也是特意的簡略,三耶三菩翻正遍知,正是中正的,中正之道普遍皆知,沒有不知道的事情,若是證到佛的果位,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的世界,多少萬劫不可說的時候,沒有不知道的,都在他的知覺之中;「即大涅槃」,大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