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不分別不執著的人有後福,斤斤計較的人沒有後福


時間:2015/12/9 作者:心源

『容容虛空』,「容容者和同之義,不立異也」。容容是態度,跟什麼人都能夠和睦相處,也就是說沒有對立。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萬物,沒有分別心、沒有執著心才能做得到。不執著就能和,不分別就能同,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如後漢《左雄傳》」,有這麼一句話,「容容多後福」。那我們就知道,佛教我們修福,教我們不分別、不執著,不分別不執著的這個人有後福,斤斤計較的人沒有後福,這是要學習的。現在經上講「容容虛空」,這更殊勝,「指聖眾之心和同於虛空」。和同於虛空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他的心和於虛空,同於法界,顛倒過來講也很好,同於虛空,和於法界。和於法界是跟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眾生的本義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都叫做眾生。所以眾生包括動物,包括植物,包括礦物、山河大地,同一個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沒有一樣不和。

和為貴,為什麼會不和?有執著就不和,各人執著一端。為什麼會執著?都以為現象是真的,不知道真相。所以只有佛菩薩知道真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不執著,不但不執著,他不分別,甚至於不起心不動念,這才能夠含容空有。「含容空有」是《妄盡還源觀》上說的,心量多大,含虛空,含就是包含,他能夠包含虛空;容是容納,能夠容納萬有,真不容易。中國諺語有所謂是「量大福大」,你有多大的福就看你有多大的量,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量大的人哪有沒福報!我們平常觀察一個人,這個人有沒有福、有沒有智慧,你看他的度量,你看他心裡想的些什麼?如果想的都是自己的,這量不大。如果想的是別人的,想的是社會的,想的是所有眾生的,那個量大。這個福是自性裡頭本有的,不是修來的,自性裡面所說的智慧德相,德相就是福。

「虛空無邊際,故自心無邊際。虛空無一物,故自心亦無物」,也無一物。「虛空以空無故,森羅萬象十方剎土依空而生。虛空建立萬物,故自心亦建立萬物」。這些話全說的是事實真相,我們要知道,知道的時候得用上,怎麼用上?心量拓開。確實大乘經上常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諸佛如來、法身菩薩都入這個境界,不入這個境界,不能見性,見性這個境界統統現前。「無一物故不落有邊。容萬物則不落空邊。無一物而容萬物,雙照空有;容萬物而無一物,則空有俱泯,從容中道」。所以經上講的『適得其中』,「適者指洽合,得者指契會,中者指中道。如《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惠能聽忍和尚講《金剛經》,就講到這一句,他開悟、他見性。換句話說,這一句他完全明白,他那個時候的心就容萬物,二邊不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入了這個境界豁然大悟。他聽老和尚講經,聽懂、聽悟了,把這個所懂得的、悟得的境界說出來,說了二十個字,老和尚就跟他說,行了,衣缽就給他,叫他趕快走,免得嫉妒障礙。

兩個人都不簡單,這師徒,五祖看他八個月,惠能師也看五祖八個月,能大師到達開悟的邊緣就差那麼一點點,五祖把他點破,他就豁然大悟。一悟,遍法界虛空界性相、理事、因果沒有一樣不知道,全知全能。這什麼原因?自性就是法爾如是,自性本來是這樣的,這真心。修學大乘的人沒有別的,就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一樁事情、一回事情。但是方法沒有一定,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實際上是無量法門。無量法門歸納為八萬四千,八萬四千就是無量法門,所以它沒有一定的,佛無有定法可說,說法全是應機。惠能大師也就是差這麼一點點,五祖忍和尚把他點破,他就大徹大悟,別人聽聽不懂,他開悟了。

能大師接受老和尚教誨是在半夜三更,只有他一個人,沒人聽見。可是以後法達禪師在曹溪去拜六祖,那是大庭廣眾之下,很多人,不是他一個人。六祖聽法達禪師念《法華經》,法達是念《法華》三千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也是走到將悟未悟的邊緣。三千部差不多要十年的時間,十年時間搞一樣東西,這心定的,可貴在此地。叫他念,《法華經》二十八品,每品經文很長,是大經,他念到「方便品」第二品,六祖就告訴他,行了,這個經我全知道,不必再往下念。跟他講《法華經》大意,就跟當年在方丈室裡頭,五祖跟他講《金剛經》大意一樣。這一講法達開悟了,再禮拜傲慢習氣沒有了,真的明白。真明白為什麼傲慢習氣沒有?「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一句話他承認、肯定了,在佛面前還有什麼傲慢的!惠能大師沒有傲慢習氣,法達開悟之後傲慢習氣就沒有了。煩惱習氣斷了他才能覺悟,帶著傲慢習氣是決定不能覺悟的。

這個地方無一物,容萬物,這註解裡頭,這兩句一定要曉得。無一物,不落有邊,不執著有;容萬物,不執著空,空有二邊都不執著。空有二邊都用上了,都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叫行中道,行中道是什麼人?是菩薩。菩薩在這個世間無論對人對事對物,他行的是中道,也就是空有二邊都不著,對人謙卑恭敬有禮,心裡頭乾乾淨淨。事上有,心裡空,心裡頭無一物,外面表現的是容萬物,跟一切萬物和睦相處,從容中道。這經上說「適得其中」,適是什麼?恰恰好,得是體會得,契會,中就是中道。二邊不立,二邊不離,全用上了,這才叫菩薩!所以跟《金剛經》上這個話是一個意思,《金剛經》上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就是生心,生心就是無住,這叫中道。生心是什麼?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生心。不住是什麼?知道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了不可得,全是假的。

你認得它是假的,它就是真的,不認識它,它是假的,認識它它就是真的,為什麼?認識它,它是實相。什麼實相?無不相的實相。體,體是無相的實相,現相跟作用是無不相的實相,實相無相無不相。對於跟體上相應的,無一物,你看心地乾淨,一塵不染,於事相上相應的是包容萬物。容萬物,容前面說過和同,跟一切萬物和睦、同體。萬物它不知道,菩薩知道,同一個自性,都是自性所生所變之物。

淨土大經科注(第四二二集)2012/7/11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