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法師:《楞嚴經》輕鬆學 卷一(之一)  


《楞嚴經》輕鬆學

——沙門超然的聞思修筆記

推薦學習《楞嚴經》的理由:

這是一部值得您品讀一生的好書,猶如一座寶藏

本經在佛教當中的重要意義:

這是一幅從如何見性,直到究竟成佛的壯麗畫卷

用十句話來簡介《楞嚴經》的相關情況:

一、本經由釋迦牟尼佛,講說於古印度舍衛城的祇桓精舍。

二、楞嚴法會的發起,緣於阿難尊者和摩登伽女的一段情緣。

三、本經所宣說的法門,名字叫做“大佛頂首楞嚴王”,意思是:一切佛陀最為尊貴且究竟堅固的妙法之王。

四、本經宣說了十方如來,最究竟了義的秘密修證法門,是顯密不二的圓滿了義之教法。

五、本經由佛頂百寶光明當中的化身佛,宣說了名為:摩訶薩怛多般怛羅(意思是:大白傘蓋)的秘密神咒,俗稱“楞嚴神咒”,也叫做“佛頂神咒”,乃是一切咒語之王,具有無比的威力,能除一切習氣和魔障。

六、本經在尚未流傳到中國的時候,天台智者大師就聽說了這部經典,並在華頂峰禪修期間,時常向西禮拜本經,發願受持。

七、本經第九卷到第十卷,關於五陰魔,也就是禪修當中可能出現的五十種秘密境界之開示,為本經所獨有,具有在末法時期指導修行人徹底破除魔障的重大意義。

八、本經在古代中印度(中天竺)一帶流傳,被國王奉為國寶,禁止外傳,違者死罪。

九、中印度高僧般剌密諦(漢譯“極量”),在我國唐代唐中宗時期(公元705年前後),為了如來教法的流傳,而用細絹小字抄寫本經,割開臂膀,藏在皮膚下面,等到傷口癒合,便乘船來到廣州;待本經翻譯完成以後,般剌密諦毅然返回中印度,接受國法的制裁。

十、般剌密諦法師在廣州制止道場(今光孝寺),翻譯《楞嚴經》,助手是北印度烏萇國的彌伽釋迦法師和廣東羅浮山的懷迪法師,並由流放期間的宰相房融潤筆,因此,本經得以法義流暢,文采斐然,被譽為不朽的傳世之作;同時,作為大乘佛教的代表經典之一,本經也堪稱是東方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

大佛頂首楞嚴經第一卷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如是我聞。

“這些內容,是我阿難親自聽佛說的。”

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當時,佛陀在古印度室羅筏城(舍衛城)的祇桓精舍當中,與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們(乃是佛陀的常隨弟子)在一起。”

{室羅筏城}:就是“舍衛城”的不同翻譯,也是古印度憍(音:焦)薩羅國的都城,國王波斯匿王所居住的地方。意思是“豐德”,是一座富饒而富有修養的城邦。

{祇(音:齊)桓(音:環)精舍}:由祇陀太子施捨園林樹木,由給(音:幾)孤獨長者發心修建的一座宏偉道場,供養佛陀和整個僧團居住、修行與弘法。

{大比丘}:比丘是佛教當中,已經受了比丘戒的出家男子,超勝於一切外道修行者,所以叫做大比丘。比丘有三種含義:1、怖魔,魔王波旬居住在欲界的第六天大自在天,它用欲望來統攝整個欲界,讓眾生貪戀於種種欲望受用,最怕有人修行超越欲界,不再做它的眷屬,於是,一聽到有人出家受戒成為比丘,不再尊奉它的欲望統治,它心裡就會產生極大的憂愁與恐怖;2、破惡,比丘出家持戒修行,目的在於以戒生定,以定發慧,以智慧破除一切欲望、執著和煩惱,徹底破除這些惡習;3、乞士,也就是高尚的乞討者,不同於乞丐,出家修行者,從如來和善知識那裡,乞求佛法來資養自己的法身慧命,同時,從施主那裡乞求食物來資養自己的色身,這樣的好處在於,比丘們可以接近於無為,比較迅速地成就聖果,然後,再回過頭來,利益一切有緣眾生。

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於國土,成就威儀。從佛轉輪,妙堪遺囑。嚴淨毗尼,弘范三界。應身無量,度脫眾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

“這些弟子都是已經證得無漏解脫的四果大阿羅漢,都是能夠住持佛法的佛子。以他們的功德,善於超越一切三界當中萬事萬物的束縛,而得自在;他們能夠在有緣的國土當中,成就沙門應有的種種威儀;能夠跟從佛陀一起,運轉妙法之輪;能夠承擔佛陀的遺教與囑託,嚴格地守持清淨戒律;他們能夠在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當中弘揚正法,並以身作則;他們在塵世當中有無量無數的應化身,以便幫助一切眾生得到解脫;他們甚至能夠救濟、拔除未來一切眾生的苦難,幫助他們超越塵世的種種糾纏和拖累。”

{無漏}:無漏就是斷盡煩惱。所謂的“漏”,是指六根攀緣六塵,就會漏失本性妙功德。漏有三種,所謂欲漏(種種欲望貪婪之漏)、有漏(執著於色法實有,也是漏)和無明漏(迷失了萬法唯心而心念妄動,是最根本的漏)。對應於三界來說:欲界眾生三種漏都有,主要表現為欲漏;色界眾生主要表現為有漏,它們的欲漏已經消除,無明漏還在;無色界眾生已經除去欲漏和有漏,只剩下無明漏了。

{大阿羅漢}:就是阿羅漢的尊稱,因為阿羅漢已經超越三種漏,超出了三界的生死輪迴,非天神可及,所以尊稱為大。阿羅漢有三種含義:1、應供,其功德足以承受三界眾生,包括一切天神在內的供養;2、殺賊,一切煩惱賊已經斷盡;3、無生,已經證得無生法忍,實證了不生滅妙性。

{佛子}:經雲:“從佛口生,從法化生,故名佛子。”聲聞乘初果以上,菩薩乘初住以上,被稱為真正的佛子。而一切佛弟子們,有時也被通稱為佛子,這是順應於佛陀大慈大悲的方便稱呼。

{住持}:內心安住佛法,外在弘揚佛法,如此之人,名為住持。所謂的“持”,就是運用。

{諸有}:“有”是指業有,也是指業力所顯現的業報。簡要說來,“諸有”包含“欲有”、“色有”和“無色有”三類,分別對應於三界。詳細說來,可以分為“二十五有”:娑婆世界的人間四大部洲(四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合稱四惡道(四有),欲界有六重天(六有),色界有四禪天,再單另算上大梵天、無想天和五不還天(小計色界七有),最後是無色界四空天(無色界四有),合計稱為三界二十五有。

{毗(音:皮)尼}:佛陀為僧團所制定的戒律之總稱。

{應(音:硬)身}:應化身的簡稱,其中,“應身”是指聖者示現進入母胎,顯現為正常人,來利益人間眾生;而“化身”則是指不入母胎,直接神通變化出人形,來利益眾生。

{塵累}:也叫做“塵勞”,就是五欲六塵對於眾生的束縛。其實,任何六塵境界本來都束縛不了眾生的心,只是由於自心攀緣、分別乃至於執著的緣故,才被六塵所束縛,故名塵累。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拘絺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優波尼沙陀等,而為上首。

“這些大比丘弟子的名字是: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拘絺羅尊者、富樓那尊者、須菩提尊者、優波尼沙陀尊者,等等,他們是其中的上首。”

{舍利弗(音:福)}:也叫做大智舍利弗,佛陀聲聞弟子當中智慧第一,也是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首。翻譯為“鶖鷺子”,因為她的母親眼睛很漂亮,像鶖鷺鳥的眼睛,人稱“鶖鷺”,她的兒子,就叫做“鶖鷺子”了。

{摩訶(音:喝)目犍(音:尖)連}:翻譯為“大采菽(音:書,豆類的總稱,其祖先以豆類為食物,也以此為姓)氏”,是他家族的姓氏,大目犍連尊者乃是佛陀十大弟子當中的神通第一。

{摩訶拘絺(音:吃)羅}:翻譯為“大膝”,他是舍利弗尊者的舅舅,皈依佛陀之前,叫做“長爪梵志”,因為生來雙手過膝的緣故。他是世尊十大弟子當中的論義第一。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簡稱“富樓那”,翻譯為“滿慈子”,尊者是佛陀十大弟子當中的說法第一。

{須菩提}:翻譯為“空生”或者“善現”,尊者是佛陀十大弟子當中的解空第一。

{優波尼沙陀}:翻譯為“色塵性空”,因為聽世尊說法,修不淨觀,覺悟色塵的塵性本空,而證得阿羅漢果,故此得名。

{上首}:是指在佛陀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當中,修行與道德最出眾的人,堪稱為師長和榜樣。

復有無量辟支無學,並其初心,同來佛所,屬諸比丘,休夏自恣。

“另外,還有數不清的辟支佛弟子,以及正在發心修學緣覺法門的弟子們,一同來到佛陀跟前,歸屬於僧團,與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們,在七月十五這天,共同結束夏安居,於僧自恣日,相互之間陳述自己所犯戒條,並懺悔犯戒的過失。”

{辟支佛}:修行十二因緣法而證得聖果的大解脫者,其功德和智慧都超越了阿羅漢,佛經當中把他們稱之為“中乘”,而阿羅漢則稱為“小乘”,他們合稱為“二乘”聖者。法身菩薩則被稱為“大乘”聖者,而佛陀所圓滿覺悟的妙境,則被稱為“無上乘”。

辟支佛有兩類:1、獨覺,在沒有佛陀的時代,獨立觀察因緣生滅,而修行覺悟聖果;2、緣覺,在佛陀或經法的教導下,觀修十二因緣,而覺悟聖果。

{無學}:所做已辦,不受後有,超越三界,實證無生法忍,到達了無修無證之聖境,叫做“無學”。而那些只是開悟無生法忍,已經見性,尚未實證,還沒有超越生死輪迴,正在“見性學道”當中的人,則稱為“有學”。小乘無學是指四果阿羅漢,而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和三果阿那含,就是小乘有學位。中乘無學是指辟支佛,大乘無學則是指八地以上菩薩。

{初心}:已經見道,開始發起真實修證之心,就是指“有學”位。小乘初果,大乘初住,叫做“初心”。在此之前,叫做凡夫修行人。

{休夏自恣(音:字)}:佛陀戒律要求比丘們,在夏天進行三個月(農曆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的安居修行,儘量不要出行,以避免踩踏各類小蟲子們,也可以避免中暑等等,這叫做“結夏安居”。安居結束,叫做“休夏”,在七月十五這天,按戒律要求,比丘們可以善意地相互陳述所犯的戒罪,並進行懺悔,這叫做“自恣”。

十方菩薩,咨決心疑,欽奉慈嚴,將求密義。

“還有十方世界的菩薩們,也都紛紛前來,要向佛陀諮詢心中的疑問,並親自瞻仰佛陀的慈悲與莊嚴,向佛求教秘密法義。”

{十方}:水平的八方,加上上方和下方,合稱為十方。這裡指的是“十方世界”,往小里說,是指咱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共有大約十億個太陽系);往大里說,則是指整個宇宙當中無窮無盡的世界。

{密義}:秘密法義,其含義很廣,簡單說來,有四個方面:1、佛法極其深奧,難知難解,故名秘密;2、佛法並非思維心能夠到達與明了,故名秘密;3、佛陀所講說的妙法,聽聞的人,大家理解各自不同,修行也各自不同,受益也千差萬別,故名秘密;4、某些教法,不適於大眾聽聞,佛陀只為少數人講說,也叫做秘密法。

即時如來,敷座宴安,為諸會中,宣示深奧。法筵清眾,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恆沙菩薩,來聚道場,文殊師利而為上首。

“當時,如來鋪好法座,安然入坐,並為與會的大眾們,宣講開示了極為深奧的法門。用妙法作為筵席,來和清淨的大眾們一同分享,那樣的情景,真是從來也不曾有過。佛陀說法的聲音,就像天上的迦陵頻伽仙鳥一樣美妙動聽,並自然傳遍了十方的無量世界。於是,有像恆河沙那樣多的,數不清的菩薩們,都循著佛陀的法音,紛紛而來,聚會在了祇桓精舍,這個道場當中,其中,以文殊師利菩薩為上首。”

{敷(音:夫)座}:說法之前,如來通常親自鋪設法座,也就是把出家人的“坐具”——一塊比床單略小的布,展開鋪在法座上面,有時,所謂的法座,或許就是一塊大石頭、一小片地勢略高的平地,等等。

{宴安}:也叫做“宴坐”,意思是平息妄想而坐,心境自然安詳。

{法筵(音:言)清眾}:“筵”就是筵席,類似於宴會。在這裡,是說佛陀以法味的筵席,來和清淨的大眾們分享。

{迦陵仙音}:迦陵頻伽(音:茄)是一種天界的仙鳥,它的聲音最為美妙動聽。這裡是比喻佛陀的法音,格外動人,令人聽了以後心生歡喜。

{文殊師利}:翻譯為“妙吉祥”,或者“妙德”,等等,乃是娑婆世界四大菩薩之首,曾經為過去七佛之師,是具有無邊智慧與神通功德的等覺(覺悟境界平等於佛陀)大菩薩。

這段經文表明,佛陀在講說《楞嚴經》之前,已經為大眾講說了深奧秘密的法義,從而召集來了十方世界當中,無量無數的大菩薩們,文殊菩薩也在其中。這預示著,有更為宏大的深奧秘密之教法,將會宣講。

佛陀說法的音聲,不僅美妙無比,令人歡喜,而且,還可以傳播到整個法界,無論有多遠,任何一個世界,只要有緣分的聖者,都可以聽聞。於是,聽到了佛陀的法音,許多菩薩們,便紛紛前來集會,擁護如來正法。

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營齋請佛,宮掖自迎如來。廣設珍饈無上妙味,兼復親延諸大菩薩。城中復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佇佛來應。

“當時,國王波斯匿王,特意在七月十五這天,為了他父親去世的紀念日,而置備齋飯,請佛陀前來應供,波斯匿王親自來到了王宮偏殿外面,等候迎接如來。宮殿裡面則擺放好了各種美味佳肴,準備一同宴請隨佛而來的大菩薩們。同時,在舍衛城當中,還有許多大德長者和居士們,也準備和國王一起,在這個特別的日子,用齋飯供養眾僧,以便利益去世的父母和親人。大家都在翹首以待,站在路旁,恭候著佛陀和眾弟子們的光臨。”

{波斯匿王}:翻譯為“月光王”,與佛陀同一天出生,那天,只見一種淡淡的光芒籠罩了整個舍衛城,他的父王認為是兒子降生人間的祥瑞,所以為他取名月光。波斯匿王是佛陀的大護法,舍衛城也因此而成為佛陀重要的弘法道場。

{諱(音:會)日}:按照中國人的習俗,父母去世的日子,不忍心提起,似乎是一種忌諱,叫做諱日。

{宮掖(音:業)}:指王宮左右的偏殿,正殿商討國家大事,宴請則設在偏殿。

{珍饈(音:休)}:珍貴的美味佳肴。

{長者}:在古代印度,是指:1、種性高貴,2、地位顯赫,3、財富豐足,4、慷慨威嚴,5、智慧高尚,6、年長有德,7、言行清淨,8、禮貌謙和,9、國王讚嘆,10、族人擁戴。具備這些德行的人,名為長者。

{佇(音:住)}:站立,也叫做佇立。

這一天,是否恰好就是波斯匿王父親的諱日呢?不一定,也或許比較接近。只不過,依據《盂蘭盆經》,農曆七月十五這天,是“佛歡喜日,僧自恣日”,用美好飲食來供僧(持戒修行才叫做僧,而那些只是披了一身僧皮,卻根本就不遵守戒律,偷偷養家混日子的人,本來就不是僧,他們內心污濁不堪的緣故,不具備利益眾生的功德)並祈願的話,可以極大地利益亡故的親人,甚至,包括地獄裡的父母親眷,也可以得到超拔,解救他們的“倒懸之苦”,這就是盂蘭盆法會的意義。

佛敕文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

“於是,佛陀命令文殊菩薩,分頭帶領各位菩薩和阿羅漢們,去各個不同的齋主家應供。”

{敕(音:赤)}:告誡的話,命令。也特指帝王的詔書,敕令。佛陀是無上法王,所以使用這個詞。

由於供齋的施主很多,佛陀予以公平對待,讓那些菩薩聖者和聖僧們,代表佛陀分頭前去應供,儘量滿足大家的心愿。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