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佛遺教經講記(三)  


三明戒能生諸功德

此則略說持戒之相。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

意思是,戒體只是一種,所謂的無作戒體;而戒相很多,所謂的五篇七聚。這裡只舉平常最易犯的來說,因此是「略說戒相」。

戒是隨順解脫的根本,所以叫做「波羅提木叉」。原因是:依靠守持別解脫戒,就能得三昧;由獲得三昧,就能證得無漏智慧;以證得無漏智慧,就能滅一切苦。《律本事》說:「恆時持戒,則能住於三摩地;能恆住三摩地,則能生起智慧明;恆修智慧,則自心定於貪嗔痴中得真實解脫。」

四說勸修戒利益

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住處。

這是佛勸導我們應當守持淨戒,不要使戒毀破、穿缺。能夠守持淨戒,就會有定慧等無量善法;失去淨戒,定慧等功德就無從產生。所以要懂得戒是第一安穩功德住處。

這裡有五勸:

第一「當持淨戒」,是勸導不失清淨戒體。

第二「勿令毀缺」,是勸不捨護戒方便。也就是要先熟悉、明記學處,在了解了開、遮、持、犯之後,平常時時以正念、正知對治放逸(就是不忘記取捨的所緣和行相,以正知恆時觀察自己身口意的行為,了知自己是在做善法還是做惡法,這樣來對治放逸),或者以知慚有愧的善心和畏懼破戒墮落的心控制好自己的行為,不讓身口意放逸。又要觀察自己哪種煩惱熾盛,努力地修對治法。萬一有所毀犯,也要立即懺悔還淨,諸如此類,就是「不捨護戒的方便」。

第三「能有善法」,是勸我們常常積集功德。依靠守持淨戒就能產生禪定、智慧,產生世間和出世間的無量功德。而且由守持淨戒,杜絕了身、口、意的惡行,功德會廣大地增長。這樣守持淨戒,一生常常得到善法功德,一生日日夜夜都在安樂吉祥當中。所以有戒就有善法,就有安樂的受用。清淨的戒就像如意寶,會給予自己無量的利益安樂,會圓滿一切暫時和究竟的所願。《教誡比丘經》說:「此戒最勝樂,此戒解脫道,此戒功德本,此戒成佛因。」《法集經》說:「世間出世間一切勝妙果報,皆由持戒而得,依因淨戒根本力故。」

第四「若無淨戒」,是勸我們多了解破戒的過患。如果沒有戒,就不會產生任何功德。戒是基礎,如同大地是一切萬物的所依,戒是一切功德的所依,只有持戒才能產生善法,失壞了戒就好比斷了腳的人,什麼現前、究竟的安樂處都到達不了。戒又像寶塔第一層,戒一旦毀壞,往上任何一層都建立不起。戒又是儲存功德的堅固容器,戒一破損就成了漏器,什麼功德都存留不住。失壞了戒,不但不能產生功德,還會帶來無窮過患。

要想到:如果我放任自己的身、口、意造惡失壞了戒律,那只會損壞自己、損壞他人、損壞現世、損壞來生;因為破戒的緣故,被大師佛呵責、被同梵行道友呵責、被護法呵責、被施主呵責(原先施主供養自己,現在已經破戒,就不再供養,說某人已經破戒,不再是我們供養的境了),乃至被十方呵責(破戒的惡名傳到十方,被十方的人呵責);因為壞戒的緣故,喪失威德。以前具戒時生活各方面順利,現在破戒了,窮困潦倒,生活非常艱難!越到後面越恐懼墮落惡趣,到臨終時內心被憂惱的火焚燒,有墮惡趣極大的苦受。

要像這樣多思維具戒的利益、失戒的過患,然後策勵自己努力護戒!

第五「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住處」,這是勸導安住在安穩處,不要住在不安穩處。

所謂「第一」,是指安穩功德的住處雖然有智慧、精進、禪定、慈悲等,但是以持戒為第一,因為無戒就一切善法都不能產生。意思是,如果破了戒,以破戒的罪過會墮落,所以是不安穩處。如果持戒,就能得安樂、就能隨順解脫乃至成佛,所以是安穩處。因為持不持戒有這樣的得失,所以應當住安穩處,不住不安穩處。

總結:

總的以上講了對治邪業的法要。大家必須明確,對於修解脫道,哪些是同於凡夫增長過失的邪業,必須遠離;哪些是同於外道損減智慧的邪業,必須遠離;哪些是守持身口意淨戒的障礙,必須遠離。這樣一一了解之後,就應當隨順世尊的教導,努力對治身口意的一切邪業。

二對治止苦法要三:初根欲放逸苦對治;二多食苦對治;三懈怠睡眠苦對治。

這裡講的根欲放逸苦、多食苦、懈怠睡眠苦,都是直接障礙修道的因素。在修出世間的法要之前,首先必須對治掉這三種苦。

國中二:初根放逸苦對治;二欲放逸苦對治。

今初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

如果已經能安住在清淨的戒律中,接下來就要恆時以正念守護好自己的五根,來使清淨的戒律得以堅固。所以接下來的重點就是以正念防護五根。

所謂的防護就是控制好五根,不讓它入在五欲當中放逸。一般生煩惱造業都是在根境相對時,沒有護好五根發生的。失壞戒律、使戒穿缺破露,也都是五根面對五境時,放任自己的心緣著喜歡的境界生貪心、緣著不喜歡的境界生嗔心,或者生嫉妒心、驕慢心等等,這樣身口意造很多不清淨的業,就會使戒律失壞。所以要嚴格地管住五根,不讓它入在五欲里放逸。

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

這是用比喻說明怎麼控制自己的五根,不讓它放逸。

牧牛人比喻比丘。手裡執持木杖,比喻心裡一直要有正念。「視之」就是眼睛看住牛,比喻用自己的心看住五根。「不令縱逸,犯人苗稼」,就是不讓牛放縱,跑到田地里踩壞莊稼,一見牛往田裡走,就要用木杖打,不讓它跑進去毀壞莊稼。這是指常常以正念看住五根,不讓它跑在五欲里放逸,這樣來守護好清淨戒,守護好自己的功德。

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惡馬,不以轡制,將當牽人墜於坑埳。

第二「惡馬比喻」。

這裡講了:首先放縱五根會使欲望無窮,最後會發展到無法收拾的地步。前面講的五欲是指色等五種欲塵,這裡五欲是指對五種欲塵的貪慾。如果放縱五根在五欲里受用,欲望就會變得越來越大,因此說「將無涯畔」。

對治貪慾的方法是控制它,不放縱它。如果放縱它,就會像鹽水越喝越增乾那樣,只會讓貪慾的病越來越深。對這一點大家要有足夠的認識。現在物質這麼豐富、欲塵這麼誘人,每天在面對的時候到底是放任自己的貪慾,還是控制住貪慾?這是時時要面對的問題。這一點抉擇不清楚,一碰到好的色、聲、香、味,就放任自己的五根去受用,結果只會讓貪慾無限度地增長。

這裡說的其實是對我們修行最切身的教誡。「五根、五欲」就是指我們的感官跟豐富的物質世界接觸!「放縱五根,過患無窮」,也是指我們縱情享受五欲,就會帶給自己無窮的後患。世界上沒有人願意受苦,大家都是願意求快樂享受!但如果只短淺地認現前的樂受是安樂,然後以放縱為快的話,那就對自己的心太不了解了,對煩惱太不了解了,對惑業苦的滋生太不了解了。貪慾是以受用五欲的因緣而滋生、而增長的。只要在無明的狀態里,不斷地享受,貪慾就會不斷地增長,最後增長到無法自控的地步,人就會毀滅。所以大家一定要警惕,當煩惱增長到極強盛的時候、已經難以扭轉的時候,也就是自己墮落的時候!

有誰是因為享受過後而停下來呢?反而越是放縱貪慾,求取的衝動會越來越強,讓耽著的心越來越深,妄動的力量越來越大。就這樣,煩惱在不斷地加強、業在不斷地加重,墮落的勢力也就越來越大,未來的苦難也就越來越深。這樣會在往後一遇到相關的境,就現起難以遏制的衝動,有欲罷不能、很大的欲望。這時心就完全被欲望占據了,會在毫無理智控制的狀況下,肆意而為,這樣壞戒、墮落就在所難免了。所以貪慾的病越發展越嚴重。

到後來,心裡現起的衝動越來越強,會不顧一切地求取,沒求到就死不甘心!身體坐都坐不住。這就是貪慾習氣加深了,一遇到境界就現行,想求取到的心越來越強,擾動的力量越來越大,以至於最後無法自控!這時,人就會不顧一切地求取現前的境,就像酒鬼的酒癮一旦上來,就不惜一切也要喝到酒!

目前這個世界,五欲的誘惑力極強,對人心的衝擊力非常大。像這樣享受五欲的美酒,人很快成癮,進一步加深、強化,就會陷落,無力自拔。這就是經文所說「不可制」的意思。

所以要高度警惕。尤其現在這個時代,毀滅性的結局來得非常快,因為五欲的誘惑力極強、感染極深、發生得極頻繁,這樣受用一次,短時間內生起的貪心念頭、心裡波動的強度遠遠超過以往。修行人陷溺在裡面,經過三番五次就會往下墮落。到了煩惱深化時,身不由己,明知道不好也照樣去做,就像明知抽菸不好,還照抽不誤。

很多人認為我沒上過網,落後時代了,就想上網到處看,這一發展,變得沒有止境!不會因為今天上了網,已經嘗試過了就徹底放下。反而有一次,就有十次、一百次、一千次,上網緣取欲塵的貪慾沒有及時地控制、管理,往後就會頻繁地發生,讓上網變成使妄念、煩惱、業力迅猛增長的惡性現象。

所以不能放縱五根。要知道現在認為好的這個色,比如電視、電影、都市裡的五光十色、美男美女等;所謂的聲,像世間的流行歌曲、音樂等各種聲音,乃至種種香味觸,都是引人墮落的外緣。沒有護好根門,一旦陷進去了,就會沒有止境。

現在尤其要注意網路和影視。這兩條沒有自控能力,可以說就不會有清淨戒,有這麼嚴重!古時候沒有網路,佛制戒時也不提這一條。今天一旦入了網路、電視,裡面有多少不清淨的境界!作為求解脫的人,在這上面流連忘返,增長的是貪、嗔、痴、綺語、惡口等等,這裡面的男女聲色、世間的邪論、綺語都是海量!葬身在裡頭還認為沒什麼罪過,還認為在享受現代高品質的生活,真是可憐憫者!只要在這上面串習到了十次、二十次,人的習氣變得堅固,再往後就會發展到無法克制的地步!那是極可怕的!就這樣隨隨便便就把寶貴的法身慧命斷送掉了!

到了欲望漫無止境無法控制時,人就只有直線墮落了!因為已經上癮了,無法自控了,這時還能想起什麼三寶、教言、還有守戒的正念嗎?最初進去時,隱隱約約有正念提醒自己:我要管好自己!進一步就放鬆了,騙自己:我就看一下,我會好好把握!十分鐘以後,已經完全暈了!這時就只聽從貪慾的驅使,在裡面不斷地起妄想雜念。這一卷進去,半天出不來!三番五次下來,習氣已經非常厚重,障蔽了自心。人也變得暗鈍、痳木、痴呆,根本想不到什麼持戒、什麼墮落,眼睛就只死死盯著所欲的境。這樣子自己清明的心已經被貪慾蒙蔽,被貪慾完全控制住了,最後連微弱的理智都會喪失!在失控的狀態下,任由貪慾的野馬帶著瘋狂地賓士,那就會把人帶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我們的心就是一匹惡馬,無始以來各種惡劣的習性非常可怕!如果不嚴格地控制它、調伏它,這樣在沒有正念管束的情況下,放任自己的心,那是必然墮落的!

如被劫賊,苦止一世;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為害甚重,不可不慎!

第三、劫賊比喻。要想到面前的五欲實際就像一條條昂首探頭的毒蛇!人看到蛇昂起頭來時,會非常恐懼,害怕自己被蛇咬死。五欲就像這樣,它顯現在我們心前,看起來非常悅意,時時微笑著招引我們趣入。實際上這一進去,就會被五欲的毒蛇咬住,會斷掉解脫的命根。像這樣,得到的只是根境接觸時短暫一刻的虛幻感受,過後就一無所有,留下的卻是今生、來世無窮無盡的苦患!所以對這一點要有深刻的認識,要像認識吸毒的過患那樣。

有理智的人都不會去吸毒。吸毒有超常的快樂,為什麼不求吸呢?就是害怕,這一吸上去就會上癮,會難以控制,為這短暫的快樂毀壞自己的身心,到最後無法自控時走向毀滅,這是非常不理智的。人到了被毒癮控制時,到了毒癮發展到極強烈時,就只想滿足毒癮了,其它什麼都不顧。這時已經從正常的生活中脫軌了,已經喪失了做人的資格。

目前我們遇到的很多聲色境界都像毒品一樣,一旦吸上去了,享受只是一點點,最後癮加重到無法自控時,就會完全失壞修行,因為已經沒辦法修行了,連最簡單的修行都做不到,最後連靜下心來坐一坐都成了難事!所以這不是在說很遙遠的事,而是在很多人身上已經發生的障礙。

很多人上網放逸,一下網,心已經亂了,拿起書已經看不進去了,思維就更不用談了,念誦也成了有口無心地念念。習氣發展得這麼深,如果還不努力戒除,進一步發展下去,恐怕這一生就完了,所積的業沒有多少是善趣的因。

問問自己,在網上隨便散亂,放縱煩惱。這些念頭裡有百分之幾是善趣的因?裡面有多少善心、善行?所以,五欲的過患超過搶劫的強盜!強盜只是害人一世,只是害人的色身,五欲是害人累劫、害人的慧命,這種過患是極大的。

是故智者制而不隨,持之如賊,不令縱逸;假令縱之,皆亦不久見其磨滅。

所以真正毀滅自己的敵人,就是自己內心的貪慾。不能控制的話,一定會帶給自己今生、來世無窮無盡的苦難。這樣認識之後,就要極力地控制貪慾。所以智者對待五欲的態度是控制而不是放任,就像防賊一樣看住它。智者能夠認識什麼是有危害的事、會損壞自己的事,他知道放縱五根會招來很多過患,所以就自覺地管制五根。

修行人眼睛不亂看、耳朵不亂聽、舌頭不亂嘗,就是因為他知道煩惱和業是從哪裡產生的,苦是從哪裡滋生的,所以會護好根門,不讓它滋生苦。所以常常管制五根。

「持之如賊」,就像對待盜賊,比如某片地區經常遭到盜匪搶劫,那裡的人會高度警惕,加強各種保護措施,就因為盜匪一旦趁虛而入,就會偷光自己的財物。人們意識到自己可能會遭到傷害時,就會格外警惕。但對內心世界的事卻表現得非常無知!如果真正相信現世毀壞自己法身慧命、來世讓自己墮進惡趣的後果,就是由現在放縱貪慾所導致的,那一定會像看待賊一樣,時時嚴密地防護五根。這是家賊,比外在搶劫的賊要嚴重無數倍。所以會非常嚴密地看管它,不讓它輕舉妄動。不然假使放縱五根,很快就會滅亡!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