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佛遺教經講記(一)  


佛遺教經講記

益西彭措法師講授

將釋此經,大分為二:初題目;二入文。

國中二:初正釋題;二出譯人。

今初

佛遺教經

“佛”,就是覺。有本覺、始覺和究竟覺三種。雖然在迷夢中,但本有的心性不滅,稱為本覺;在夢裡初步覺醒,知道夢是空的,叫做始覺;已經從夢中醒來,唯一覺心,無有二心,叫做究竟覺。這覺性是一切眾生本具的無始無終的本性。釋迦佛只不過先證得覺性而成佛,來做我們的導師。又因為我們長劫迷惑不覺,佛才在無生滅中示現生滅。

好比月輪在天,水清時月影顯現,水濁時月影隱沒。也就是當眾生善根成熟時,佛就在眾生心前示現降生、出家、成道、轉*輪等的事業相,以同類的身像和語言來度脫眾生;等到度生的因緣已經盡了,佛身的影像隱沒,就是所謂的涅槃。實際上,佛法身常住,從沒有滅度,只是特別為我們濁惡凡夫說為入滅,讓我們生起悲戀之心。佛的悲心無盡,不僅度脫當時的有緣,還要教導未來的弟子,所以色身雖然示現入滅,還留下遺教來接引我們。

“遺”是遺留,“教”是訓誡,好比世間父母留給孩子的遺囑。父母快去世時會把最重要的話教給孩子。意思是:我的身體雖然不在世間,但我的教導留在世間,成為你一生的指導!同樣,佛為了教導後世的弟子,在臨涅槃前留下這部遺教。這是針對我們每一個佛弟子說的,是在教導我們如何修行、解脫。

所以我們要以極其恭敬、尊重的心來奉持世尊的遺教。能依照佛的遺教實行,才是釋迦教下真正的弟子。不依奉佛的遺教實行,那就是對世尊的大逆不孝。

“經”有法和常的意思。“常”,就是萬古常新,永遠不變。佛的經法詮示的是真理,不會因時空的轉換而變異,而且都是指導眾生返迷歸悟、終至成佛的妙道。一切聖凡遵循它而成道,所以是法則。

亦名佛垂涅槃略說教誡經

本經的另一名稱是《佛垂涅槃略說教誡經》。

佛說法度生四十九年,在度生事業完畢,即將入涅槃還沒入的時刻,叫做“垂”。

“涅槃”,就是遠離一切過失、不生不滅。有自性清淨、有餘依、無餘依、無住四種。

第一、自性清淨涅槃,這是指諸法本來恆時寂滅,是指佛和眾生平等無二、無增無減的自性清淨心。所謂的出、入只有在生滅法上安立的。先無後有,叫做“入”;先有後無,叫做“出”。自性清淨涅槃是本自元成的法,不是因緣所作,所以沒有出、入。

第二、有餘依涅槃,指證到四果,因上惑業的系縛全部斷了,果上宿世的業還沒報盡,所以還留有業報身,這叫“有餘依”(“依”指所依的五蘊)。阿羅漢還要感受身體的病苦等,還有業報要受,比如目犍連最後還被外道打死,就是償還前世的業債,這叫“有餘依涅槃”。

第三、無餘依涅槃,不僅在因上斷盡了煩惱和業,而且在果上消盡了宿業果報,這樣三界的業報身徹底滅掉,就歸於無名無物的本體。這部經所講的“涅槃”,就是指佛在濁惡凡夫前示現色身,因緣已盡時入滅。這應化身入滅指的是無餘依涅槃。

第四、無住涅槃,就是不住生死、涅槃二邊的大涅槃。以智慧不住生死,以大悲不住涅槃。凡夫執著人法實有,住在生死中;二乘求自己解脫,惑業苦已盡,住在涅槃中;而佛是不住生死、涅槃兩邊。其實,釋迦佛久已證得無住涅槃,現在已經度盡了有緣,所以示現將入涅槃,這和阿羅漢的無餘涅槃完全不同。前者是實事,後者是示現。佛的法身遠離生滅,佛的心無所住,所以不同於二乘灰身泯智的涅槃。

“略說”指本經相比《涅槃經》而言,是簡略而說。

二出譯人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姚興建國也稱為“秦”,所以叫“姚秦”。“三藏”指經、律、論。經是詮表一心(詮釋定學),律是規範身口意的行為,論是開啟慧辯。以這樣的三學自規、規他,叫做“法師”。“鳩摩羅什”翻為童壽,指童年時就有長者的品德。梵文翻成漢文,稱為“譯”。

二入文為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今初

釋迦牟尼佛,初轉*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所應度者,皆已度訖。於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是時中夜,寂然無聲,為諸弟子略說法要。

“釋迦牟尼”就是賢劫第四佛,在人壽百歲時降生於娑婆世界的大導師。“釋迦”是姓,翻為能仁。“牟尼”是名,翻為寂默。能仁是大慈悲,不住於無為;寂默是大智慧,不住於有為。具有這樣的德相稱為“佛”。

這一句是“法師成就畢竟功德”,“法師”就是為眾生演說正法的大導師。佛成道後說法四十九年,度人無數。最初在鹿野苑三轉四諦*輪,憍陳如最先得度;最後涅槃會上,須跋陀羅最後得度。以“始、終”兩者含括佛在人間四十九年的說法度生。

佛以自己心中所悟的四諦法傳入一切眾生心中,稱為“轉”;四諦法能摧滅眾生內心的惑業苦三障,叫做“輪”;憍陳如聞四諦法,見到四諦真理,出離生死苦海,稱為“度”。

“阿若”翻為解或無知。“解”,就是明見了四諦真理;“無知”,就是根本智證見了真諦,無有能所,所以是“無知”。“憍陳如”翻為火器,是尊者的姓。“須跋陀羅”翻為好賢,本是外道,住在鳩屍那城,當他120歲時聽到佛即將涅槃,就起身去佛那裡。他聽了四聖諦,就證得初果,隨之而出家。既而聞到四諦,成就阿羅漢果。

從“初轉*輪”到最後“說法”兩句,稱為“開法門成就畢竟功德”,也就是如來圓滿開演了大、小、權、實、偏、圓、頓、漸無數法門。

“度阿若憍陳如”和“度須跋陀羅”兩句,稱為“弟子成就畢竟功德”,指佛一代說法度脫了一切有緣眾生。佛示現在世間是“佛寶”,所宣說的四諦是“法寶”,依四諦法修行而證果是“僧寶”。四十九年開各種大小法會,弟子聞法之後都得到相應的成就,叫做“弟子成就”。

“所應度者,皆已度訖”,指佛的智慧照見一切眾生的根機,沒有任何錯過、遺漏,把一切所應度脫的眾生都度脫完畢。這稱為“大總相成就畢竟功德”。

這時在娑羅雙樹之間就要示現涅槃了。梵語“娑羅”,翻為堅固。“雙樹”指這棵樹四方各有兩枝,上枝相合,下枝相連,一榮一枯。“中夜”表示中道。離一切邊就是“中”。有的說“離斷離常二邊是中”,進一步連“中”也不住。“寂然”,就是自性本無所思。“無聲”,指自性本無所說。也就是心行處滅、言語道斷的意思。“諸弟子”指上首的眷屬,“略說法要”指佛為弟子簡要地宣說共世間和不共世間的法要。

這時佛就快入涅槃了,以後就再見不到佛的尊容。已經到了中夜,餘下的時間已經不多,世尊以大悲心取最簡要的話作最後的警策。確實是一字一血!我們佛弟子知道這是佛最後的遺教,是即將入滅前的話,怎么能不銘刻心間呢!

二正宗分為二:初明共世間法要;二明不共世間法要。

世尊是怎么教導我們趣入解脫呢?首先是闡明共世間的法要,也就是先要對治凡夫增長過失和外道損壞智慧的邪業,讓自己身口意三業清淨,安住在清淨戒中;接著對治根欲放逸的苦,飲食、睡眠滋生的苦,這樣才擁有安定、清淨的身心,能用於修道;然後要對治嗔恚、貢高、諂曲三大煩惱。修好了這些共世間法要,就真正成為能修集功德、成辦道業、與道相應的法器。在這之後,就是修不共世間的法要,包括成就無求、知足、遠離、不疲倦、禪定、智慧乃至究竟的七種出世間功德,這也是逐步地往解脫的目標上走,由修好前前發起後後,最終就能成辦解脫。

國中三:初對治邪業法要;二對治止苦法要;三對治滅煩惱法要。

初又四:初明根本清淨戒;次明方便遠離清淨戒;三明戒能生諸功德;四說勸修戒利益。

今初

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

“比丘”,翻為除饉(除饑饉的意思),也是福田的名稱。比丘是尊貴的身份,眾生供養比丘能得福報,除去饑饉貧乏,所以稱為福田。比丘還有三義:一是怖魔,當受近圓戒時魔宮震動,因為這個人將要前往解脫之地,生死當中就又要少一個人了。二是乞士,上乞於法,滋養慧命;下乞於食,滋養色身。三是破惡,專心行道,破煩惱惡。比丘以怖魔為因,最後證得無生;以乞士為因,最終成為應供;以破惡為因,最後獲得殺敵。

佛的遺教本是要教誡一切四眾弟子,經中處處只舉比丘有三個原因:一是示現遠離相;二是示現大乘方便道,與二乘共通的緣故;三是因為比丘是四眾的首領。舉出首領來包括四眾,都要共同修遠離行的緣故。

比丘是示現離欲出家、受持滿分別解脫戒,要遠離一切生死因緣;其次,在佛法當中,持別解脫戒,這是大乘的方便道,是三乘的共道。就是指修大乘法要以別解脫戒為基礎。何故呢?首先對自己來說,現在身處在輪迴苦海當中,所以要發心求出離。而且只有對治自身上的煩惱和業才能解脫,只要還有惑業就還有生死,所以不可放縱惑業,要對治惑業;其次發菩提心要引導眾生趣入解脫,也還是要引導眾生髮出離心、止息煩惱和業,而自己當然要以身作則,守持別解脫戒;再者,只有以自心遠離惡行、調伏煩惱為前提,才能攝集善法、饒益有情,所以別解脫戒是菩薩戒的基礎,叫做“大乘方便道”;第三,比丘居於僧俗四眾的首位。其實任何求解脫者都要有出家心,身不出家也要心出家。佛來世間示現舍離王位、妻子,入雪山六年苦行求道,也是表明聖道的第一關要是出離心。所以這部經不只是針對比丘宣說,而是對一切四眾弟子作最緊要的教誡。實際上僧俗四眾弟子都要遵照佛的遺教共同修遠離行。

佛說在我色身滅後,你們要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波羅提木叉”,翻為別別解脫、處處解脫。“別別解脫”,就是從身口的七種過惡等當中,一樣一樣都解脫出來(過惡一樣一樣停止了、不犯了,就叫從中解脫了)。“處處解脫”,因為具足戒體就能證取聖果,也就處處得解脫了。再說這別解脫戒是不盡滅法,這是指雖然佛的色身入滅,但佛制定的戒法是不盡滅法。只要佛弟子依靠戒法身修行,就能度過兩種障,一能度脫“煩惱暗障”,因此說“如暗遇明”;二能度過“空無善根障”,因此說“如貧得寶”。

這是世尊最後的囑咐:我在世間的因緣已經盡了,沒有必要再留在世上。你們不要以為佛已經滅度,我們無依無靠了,我已經給你們制定了戒律,你們應當尊重珍敬別解脫戒!

戒如如意珠,能出生一切功德,是一切世間和出世間安樂的所依。由於持戒,就能得三昧、開智慧、得解脫。這是一切利樂的源泉,所以要珍惜!有戒法身在,就能度脫兩種障礙,所以要尊重戒!

一個人在沒有遇到珍貴的戒之前,始終處在煩惱黑暗中,從身口意不斷地發出煩惱、惡業,就像狂亂的醉象——人生處在煩惱黑暗當中,處在身口意漫無約束、胡作非為當中!這時如果能依於戒法身,就會度過煩惱黑暗的障礙,就像黑暗中遇到了光明。

從前沒有受戒、持戒,不能積聚廣大的善根,現在能嚴守淨戒,就會度過“空無善根障”。也就是由持守清淨戒,下至一晝夜都出生無量無數的功德!所以戒如良田,能生長一切善法莊稼。以戒的力量能源源不斷地出生無量功德,這就叫“如貧得寶”。

這裡世尊教誡後世的弟子們說:你們要知道,戒就是你們的導師,與我住世沒有差別!所以說“佛在世時,以佛為師;佛滅度後,以戒為師”。

蕅益大師解釋:“不能持戒,則同堂猶隔萬里;苟能持戒,則百世何異同時。”就像佛世時,兩位比丘一起結伴來舍衛國見佛。中途非常乾渴沒有水喝,他們就向前走到了一口井旁邊。一位比丘取到水就喝,另一位比丘看到水裡有蟲不敢喝。飲水比丘問他:“你為什麼不喝?”他說:“世尊制戒不能飲有蟲的水。”那位比丘再次勸他:“長老還是喝吧!不要乾渴死去,見不到佛。”他回答:“我寧可死也不毀壞佛戒。”這樣他就乾渴死去,當時就生在忉利天。這天夜晚,他先到佛那裡,禮拜佛的雙足聽佛說法,得了法眼淨。飲水比丘遲一天才到佛這裡。佛明知情況,故意問他:“你從哪裡來的?有伴嗎?”他就把一路的經過向佛匯報。佛說:“痴人!你沒見到佛,卻說能見佛。那位死去的比丘已經先見我了。如果比丘放逸懈怠,不攝護諸根,雖然和我共在一處,他是離我遙遠的,他雖然見我,我沒見到他。如果比丘在大海的彼岸,能夠不放逸精進不懈,收攝諸根,雖然離我遠,我常見到他,他常親近於我。”所以不能持戒,即使和佛同住,仍相隔萬里。能守持淨戒,百世何異同時。究竟來說,我們只有遵從佛的教導來成辦解脫,即使佛已經滅度,相隔百世之遙,只要自己依照佛戒行持,就是在真正奉行佛的教導,何異於與佛同時呢?所以凡是佛弟子都要遵照佛的遺教,以戒為師,不要舍此別求。

次明方便遠離清淨戒

守護淨戒的方便是遠離凡夫增長過失和外道損減智慧的邪業。能這樣遠離持戒的違品,使身口意安住在解脫道中,就能護好根本的清淨戒。

(一)遠離凡夫增長過失的邪業

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植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

守持清淨戒律的人,必須遠離增長過失的事,不能跟世間凡夫的做法那樣,為追求現世利益做很多世間事業,這樣就和解脫道背道而馳了。

這裡總共講到了十一事:

第一、不得販,這是方便求利增過。“販”就是低價買進、高價賣出,以求現世利益的貪心發動身口意的行為,增長很多過失。

第二、不得賣,這是現前求利增過。“賣”就是自己的物品高價賣出。這是以貪心求取現前利益的行為,由此會增長過失。

第三、不得貿易,這是交易求利增過。“貿易”就是以此物換彼物,動機還是想贏取利益。

以上三點是說持戒者不能跟俗人一樣為贏利而販賣貿易。這是一種因緣,一旦陷進去了,就整天纏繞在裡頭,心就無法修道。整天尋思怎么做生意、怎么賺到更多的錢,為了賺錢想方設法——以什麼方便、說什麼話、做什麼行為,身口意整個就是一種貪心,造出很多生死的業。

不遠離這些增長過失的事,戒律就無法守持清淨。要知道持淨戒者是為了求解脫,不是像世間人那樣求現世利益,動機、目的根本不同,當然做法也截然不同,在行為的取捨上大有差別。世間人不信因果、不持清淨戒,他們是以現世能發財、得到五欲享受為人生目的,當然就不擇手段把別人的錢騙到自己腰包里。

如果持淨戒者為了求世間的利益而做販、賣、貿易等,就會失壞清淨戒。身口意會造很多惡業,連身、口、意粗分的戒都很難護持好。為了經商贏利,就免不了要說一些妄語,或者為了引誘人購買,會在貪心驅使下造很多不清淨的業,得不到滿足就生嗔恚,或者心會陷在迷惑中,把虛妄的財富看成很實在、很有實義,這樣就是在增長愚痴。而且世間的事是連綿不斷的,一旦纏在裡面,就會一輪接一輪地隨業輪轉,把人整個捲入到雜染的心理和行為當中。

第四、不得安置田宅,這是所居業處增過。過去農業社會,人都求田地、舍宅,田能養口,宅能安身。人是為了求財富多、生活能過得安逸,才置辦很多財產。但是持淨戒的人安置非常多的產業,心就一直耽著在現世欲界的法上,增長對世間的愛執,這和出離的心態完全相違,和解脫道完全相違,會增長很多煩惱和非福業等的過失。

比如置辦房產,為了擴建、裝潢、享受,自己的心就全在怎么過得豪華、舒適上!心一旦困在裡面,就沒有一心求出離、日夜修道的心,最後變得跟俗人一樣圖安逸、講享受。所以人一纏在這裡就會失壞清淨戒。

第五、不得蓄養人民,這是眷屬增過。這裡指的是外眷屬——彼此見解不同,不能心投意合的世間眷屬。養很多世間眷屬,人在一起是非多、口舌多,彼此勾心鬥角、爭名奪利,就完全成了增長煩惱、業、苦的因緣。幾個人在一起就會發生很多事。如果彼此同見同行,成為佛法的眷屬,那是增上道業的因緣。但和世間眷屬相處一久,就只會增長煩惱、業和苦,只會加重輪迴和惡趣的因緣。所謂出家就是出離煩惱根源的“家”。“家”會產生很多猛暴惡業、猛暴煩惱,出家是出離這世俗的家。如果出了家還養很多眷屬,那就又在一個煩惱窩裡過生活了。

第六、不得蓄養奴婢,這是難生卑下心增過。奴婢就是僕人、傭人。凡事有僕人對自己服侍、恭敬,心態就變得很高,會堅固驕慢的惡習,這樣生不起卑下心,就不能放下我執,行各種難行,來消掉種種習氣、毛病,反而會加重煩惱、加重對自我的執著。結果“我”相越來越重,越來越放不下,就離解脫越來越遠。

人和人的接觸關係很大,如果常處在高位,不知不覺就養成驕慢的習性。面對的是僕人,整天點頭、彎腰、恭敬、服侍,自己養尊處優,就會增長驕慢。這樣讓我相更重,就難以出生死了。

第七、不得蓄養畜牲,是養生求利增過(就是由養牛、羊、狗等旁生來求得利益,導致增長很多過失)。

第八、不得一切種植,是多事增過。過去農業社會,種植是主要產業。今天推廣來說,就是不能為了營私利搞世間生產,這個原因就是多事增過。

解脫道的重點是勤修戒定慧、息滅我執煩惱,這樣來求得聖果,這是持戒根本的發心。所以一切行為都要攝持在解脫道上,才與法相合。如果做世間種植等的事業,那已經偏離了正道,方向完全不對了。人的精力是很有限的,如果放在世間法上,就一定會失壞道業,一頭重就另一頭輕。心思放在置辦世間產業上,就會增長很多世間瑣事。

其實從根本上說,做這些事如果是求世間利益,那基本上都成了生死因緣!因為要成辦它、經營它、維持它,牽涉到很多雜亂的人事。和世俗的人打交道免不了世間的經營、應酬和種種因緣上的瓜葛,這樣驢事未去,馬事又來!整天纏繞在裡頭,就沒辦法騰出身心來修道!所以這是修道很大的違品。

第九、不得蓄諸財寶,是積聚增過。這也是由於積聚財物會增長過失。有一種財產就有一種牽掛、一種執著。修道人無欲無求,心無掛礙,才能一心辦道。

財寶現在廣義來說,包括電腦、電視、手機各式各樣的電器、電子產品,車子、房子……這就是積聚增過!看看我們屋裡有多少東西,是不是想擁有更多、更好?今天有一台電腦或一種電器,就要熟悉它、使用它,花很多時間。之後還要繼續更新、學習。或者對新科技的產品很感興趣,都想積聚,那這樣子,怎么購買、怎么使用、怎么更新、怎么玩耍,又怎么得到買這些東西的錢。這些東西放在屋裡,心怎么攀緣,不斷地眼看、手動,不斷地散亂,增長多少過失。所以,一旦陷入其中,三、五年很快就過去了。心裡沒有了道心,變得跟俗人一樣!

心都是不知不覺潛移默化的,所以要格外小心!過去的環境比較單純,所謂的財寶就是金銀、玉器、古玩之類。今天是琳琅滿目各式各樣,一進入超市,各種各樣的物品,只要有錢,就都能蓄積。

那么就在這不知不覺之中,我們的道心就退失了!最開始還有一番好心來受戒來求道。時間一久,心就變得麻木。當初不曉得平常積聚多了財物,心就會耽著在上面,沒有正念來遮止,下至一天當中心裡也造很多煩惱和業。大家只是不認識煩惱而已!不知道什麼是貪、什麼是慢、什麼是散亂、掉舉、什麼是忘失正念、什麼是懈怠,這一大堆實際上天天在自己身上發生!

本來守戒要了知學處,時時以正知、正念、不放逸去守護自心、守護根門,現在像狂象一樣無所約束!就用這世間各種提供給人娛樂享用的便利工具,放縱自己的心,馳騁在聲色五欲當中。這樣的話,一天當中不知道增長多少過失!久而久之,持清淨戒已經成了遙不可及的事。慢慢心裡也覺得我不可能有清淨戒,最後乾脆捨棄不顧!這就是積重難返的悲劇。一開始時不警覺防護,別人好言相勸也一句聽不進去,就只放任自己的煩惱不斷地增長、讓惡業不斷地泛濫。等程度加深了,自己已經無力自拔,這時後悔已晚!自己知道,解脫沒希望了!生善趣也希望渺茫!造了一大堆業也不知道怎么處理,就只有渾渾噩噩地過了!

第十、皆當遠離、如避火坑,是不覺增過。這裡說的“火坑”,就是世間的經商、安置房屋產業、蓄養世間眷屬、僕人、畜牲、做世間事業、積聚財富,所有這一切都是修道者面前的火坑!

其實我們身處在五濁惡世,處處可能遇到把自己卷進生死、捲入惡趣的因緣。如果沒有智慧看到做什麼事、怎么做會增長過失,而且不作嚴密防護,那么憑著這樣的愚昧無知,就會很快和世間的染污因緣糾纏在一起,無論是經商、做世間產業、積累財富、使用各種高科技工具享用聲色、蓄積物品等等,全部成了輪迴因緣、增長煩惱和業的因緣。

所以要有理智看清輪迴中的事和自己的現狀,因為我們對世間五欲有很深的貪執,有很多愚痴、無明習氣等,所以遇到這些因緣在最初的時候沒有防止,一旦糾纏在裡面,纏得深了,就又被五欲魔、業魔、煩惱魔給俘虜了,又身不由己地掉入輪迴的陷井裡去了。

所以一切時處都要用深刻的理智來把握自己的行為,以時時不鬆懈的正念覺照來謹慎護持自己的清淨戒,這樣才能遠離雜染的業緣,一心安住在解脫道上,也才能通過晝夜勤修而了脫生死。

所以不要認為這花花世界什麼都是好的、做世間事業有真實的利益,這是一種顛倒觀念!現在要返過來,對於十足的業力凡夫,應當以出離生死為重點,而且要有智慧看清什麼是生死的因緣,與什麼事業混合、與什麼人交道、做什麼樣的行為在緣起上會增長煩惱、增長業、增長苦,對於一切和解脫道背道而馳的事,都要一開始就遮止不做,不能糊裡糊塗、輕率隨意地卷進去,最後被緊緊地纏在輪迴當中,纏在惡趣當中!

所以這就像“避火坑”一樣。誰都知道落在火坑裡會燒毀自己,所以一見火坑就馬上避開。同樣落在種種世間法里,會增長煩惱和業,會毀壞解脫的命根,因此要及時避開,不要親近。

一定要記住“如避火坑”這一句,不能糊裡糊塗就被卷進生死當中。生死苦海很難超出,現在好不容易發了心來受持淨戒,要走永超生死的路,不能又回頭掉入生死的泥潭!所以一定要嚴密地觀照行為的取向。

第十一、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這是不順威儀和損壞眾生而增長過失。因為土地里有很多小蟲,草木也有生機,墾掘砍伐,一是有損壞眾生的過失,二是不順比丘的威儀之道。

以上這十一種增長過失的事,修行菩薩要疾速遠離,不應親近,要像避開烈火一樣。這是很明顯的一個態度,因為畏懼做這些增長煩惱和業,增長生死因緣,畏懼接觸這些會失壞清淨戒。當然為了大眾、為了佛教事業也有開緣,就像戒律中廣說的那樣,但也要非常小心才行。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