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現代社會的三粒毒藥:消費主義,性自由和成功學


時間:2015/12/26 作者:清心

消費主義以品牌為噱頭,以時尚為藥效,將人捲入無休止的購買與淘汰的惡性循環中,戀物成癮;

性自由以人性為噱頭,以性愛為藥效,不斷釋放曖昧與激情的煙幕彈,縱慾成癮;

成功學以速成為噱頭,以名利為藥效,誤導急於走捷徑成為人上人的年輕人投身其中,投機成癮。

三粒毒藥中,以成功學危害最巨——它以教育之名,行「毒」化社會氣氛、「毒」化人心、破壞多元價值觀之實。

在成功學的邏輯中,如果你沒有賺到「豪宅、名車、年入百萬」,如果你沒有成為他人艷羨的成功人士,就證明你不行,你犯了「不成功罪」!

助你「實現人生價值」、「開發個人潛能」、「三個月賺到一百萬」、「有車有房」、「三十五歲以前退休」……成功學泛濫於職場和網路,上進人群迷失在多款提升課程和短期培訓班裡,成功學大師滿天飛,成功學培訓蔚為大觀成產業。

——我們何時變得如此迫切渴望成功?成功何以變得如此簡單粗暴?那些成功學大師除了演講收錢還能做什麼成功的事?我們可不可以不成功?

個人奮鬥很可嘉,實現自我很誘人,名利滋味很甜美。但一個社會結構中,成功人士不過1%,且離不開長期實幹和機遇。若成功一學就會,且成王敗寇,成功人士光榮,非成功人士可恥,那麼,社會中99%的大多數還怎麼活下去?生活中有許多美好事物和價值,是成功學課程所蔑視、給不了的和教不會的。

當全民成功變成狂熱風潮,成功上升為絕對真理般的、人人趨之若鶩的主流價值觀,成功學就是一粒毒藥,而信奉成功學的人就淪為犧牲品。

躁動時代的成功迷夢

當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在日記中寫下近似譫語的成功夢想時,我們無從斷定這種夢想虛幻與否;當眾多的人沉浸在以「別對自己說不可能」之類的樸素箴言達到成功的迷醉當中,我們也無從判斷這種成功捷徑的可行性;當全社會都奉行著「豪宅、寶馬、年入百萬」的成功標準時,我們也無法知曉這種價值觀的正確性。

我們唯一可知的是,我們全社會都在追求成功,儘管我們並不知道什麼叫做成功。開發潛能、拓展人脈、身心靈平衡,執行力、細節、溝通、行銷,感恩、勵志、提升……我們用盡了所有的方法和辭彙來表達迫切成功的心情。

毫無疑問,在當下的急躁情緒中,成功學講師已然成功,眾多追隨者渴望成功,中國正在成功。

成功學的文本邏輯

卡耐基說拿破崙·希爾的成功學是「經濟的哲學」。拿破崙·希爾說喬治·克拉森的《巴比倫富翁》永遠有它存在的價值,「因為人類面臨的根本問題始終沒有改變」。湯姆·霍普金斯在人生征途上屢戰屢敗,最後一筆積蓄投給了「世界第一激勵大師」金克拉的培訓班。「華人成功學大師」陳安之也是在遇到安東尼·羅賓之後,從此走上成功之路,因為「賣產品不如賣自己」。而張錦貴則被陳安之評論為:「張錦貴是唯一能令我感到有壓力的華人講師。」

只有成功學大師才能評論成功學大師,而圈外的人則要麼舉頭仰視,要麼敬而遠之。成功學何以建立了一套自己的價值觀和話語體系?

如果分析一下成功學的基本講義和慣用詞,你會發現,基本上就是人類世界已知的公理。比如安東尼·羅賓的「必定成功公式」:「第一,決定出你所要追求的是什麼;第二,拿出行動來;第三,觀察一下哪個行動管用,哪個行動不管用;第四,如果行動方向有偏則修改之,以能達到目標為準。」

按照這些無比正確的講義,理論上當然「必定成功」;但如果不成功,也只能說明你的行為有偏差,而不能說明這些公理不正確。成功學善於比喻、善於利用生活細節說服人,用前些年流行的 說法叫做「心靈雞湯」,美國人則把這叫做「便利店哲學」,即為廉價、方便、隨手可得但顛撲不破的正確道理,它們的文本基本上就是用高科技辭彙和行銷術語來表述的知音文體。

成功學也善於化用宗教核心,從美國發端的成功學無不浸透了清教精神,「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化作了「人人都有機會成功」。而在中國的成功學 傳播過程中,宗教話語變得更加神秘,「感召」、「奉獻」、「支持」等似是而非的辭彙和刻意營造的環境氣氛讓某些成功學培訓籠罩了一層神秘主義的面紗,這或許是傳授者的預設,也或許是受教者的誤讀。

除了善於歸納和化用,成功學也不能不說為中國人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溝通維度。成功學無一例外倡導打破陌生人隔閡,試圖給中國人灌輸陌生人的交往體驗,許多培訓課程都會號召素不相識的學員擁抱、使用熱辣的話語相互鼓勵,以他們從來沒有過的方式進行溝通。在課外,執著的電話問候、拜訪、傾談和換位理解,也成為成功學的標準手法。毫無疑問,習慣於中國傳統溝通方式的人在成功學面前會被極大震撼,越執著於含蓄溝通或者越不善於溝通的人則越容易被誇張、外化的成功學表達方式所顛覆掉,他們會震驚、嘆服、小心翼翼地嘗試繼而從中收穫從未有過的精神快感。

但,這就是成功學嗎?

全民成功的時代

「華人成功學大師」陳A之的目標是「幫助全中國每一個人、13億都要成功」,雖然這只是個概念化的說法,但我毫不懷疑眾多民眾對於成功渴望的狂熱程度。

在大多數城市的周末或者傍晚,你經常會看到成群結隊的西裝、襯衣人士忙忙碌碌,他們在某棟寫字樓的某間會議室里熱誠地參與著某些培訓、講座、分享沙龍。在寫字樓電梯裡,我們也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對話:

「林老師上次講的什麼課啊?」

「如何在三個月里賺到100萬。」

「天啊!我沒有聽到。」

「不要緊,下星期還有一個分享會,林老師會和他的弟子一起來和我們分享心得。」

是的,這就是很多人在夢想的事情——通過一次培訓或經驗分享,就可以「在三個月里賺到100萬」,哪怕沒有,賺到50萬、10萬也是物超所值。

我們何時變得如此渴望成功?又何時把成功簡化為金錢的數字遊戲?又是何時為這種成功目標定下了急切的時間表?

就在20年前,我們也不會有這麼迫切、這麼簡單粗暴的想法。那個時代的各種群體狂熱雖然同樣瀰漫著似是而非的觀點和莫名其妙的行為,但無不是以生活、健康等人類的生物本能為訴求,從氣功熱到各種健康療法、從紅豆杉保健到各種磁療用具不一而足。用物質、金錢來彰顯人的社會地位,是成功學這股熱潮所引領並自我標榜的。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的研究員梁理文在一篇文章中把成功學的全面發展歸結為保險推銷和直銷這兩個新鮮事物的出現,「這兩種銷售方式都需要大量招收和培訓推銷員。培訓專家大都受過成功學的訓練,他們也喜歡向學員推薦成功學類的勵志書籍。那些接受過培訓的人,不管是否留下來做推銷,都學到了一些過去他們 從來沒有注意過的東西,主要是一些非智力因素在個人成功中的作用。」

毫無疑問,保險和直銷從業人員都是以個體能力、溝通能力作為第一武器的人員,他們自然成為成功學的試水者。隨著整個社會從集體體制向個體自由的趨勢轉變,成功學也因此在其中茁壯生長起來。

個人病就是時代病,個人夢想匯流在一起就是時代狂熱。其實,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成功學。曾經一度,下海是成功的,考公務員是成功的,出國是成功的,讀大學是成功的,海歸是成功的,在如今買樓也是成功的,炒股更是成功的……在狂熱面前,只有一個成功出口,其他都是失敗。

當喪失了多元化的價值觀,成功只能用一種評判標準來衡量的時候,也許有人成功了,整個社會卻只能充斥著壓抑和失敗。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