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師: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三集  


第三集

“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何以故?“淨覺隨順”,隨順淨覺,淨覺隨順,是為有無俱遣、善惡俱遣、是非俱遣、佛魔俱遣、一切差別俱遣,是為圓覺性發起。以此因緣是為善巧,是為最初作業圓明,是為順性起修,是為光明安住,是為善哉善哉,自利利他,是為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是為四種波羅蜜。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

不動者,就是光明藏,就是照法界。

“如來藏中無起滅故”,

我們可以看我們剎那剎那地心念,剎那剎那地在勞作生滅,在是非幻化,在種種虛妄中、執著中不能自拔,在如是無量纏縛中不能得救,不能自在。所以我們被親疏所纏,被愛憎所纏,被是非所纏,被有無所纏,被佛魔所纏,被你我所纏,被無量差別纏縛,不能超越,說這就是苦啊,有起有滅。

“無知見故”

諸佛如來無知而正徧知,眾生有知偏執一處,染著不能出離,不能無礙。諸佛如來正徧知,清淨無知,正徧知一切處,廣大發起,而無所知,以此因緣是為清淨覺地,此處甚深甚深甚細微,我們要深深的思惟,切莫一帶而過,要隨順覺性來思惟,思惟光明,思惟正受,思維利益,思惟解脫,正思惟。以此因緣發起修法正行,若不如是,無有修法因緣啊!我們都不知道什麼叫佛法的修證,修的是知見——我愛我恨、我親我疏、我是我非、我魔我佛,都是事相啊,墮入邊見邪見之中,不得法益。

“如法界性,究竟圓滿徧十方故”

法界性是圓滿的。我們眾生的本心、諸佛的本心亦是圓滿的、清淨的、無作無起的、無生無滅的、究竟安住不動的。我們這個覺性本來如是,覺心本來如是,就是圓覺性,就是諸佛的心性,也是我們一切眾生的本源之性,決定無二,本寂光明。在這個地方大家深深地思惟,維繫,善自思惟。吃飯可以沒有味道,睡覺可以不睡,走路可以不知其路向,乃至一切作業可不生愛憎,但此處不能不思惟,若深深思惟者,是名善男子、善女人,是名菩薩,是名摩訶薩。

(注:錄音中無“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一段正文及開示,因此註明)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知彼如空華,

即能免流轉,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眾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眾生,修此免邪見。

“文殊汝當知,一切諸如來,從於本因地,皆以智慧覺,了達於無明,知彼如空華,即能免流轉。”

知彼如空華,若知一切善惡,是非流轉差別,皆是空華幻影,那么這流轉之因就無由生起了。

“又如夢中人,醒時不可得,覺者如虛空,平等不動轉,覺徧十方界,即得成佛道”

眾生這個覺性與諸佛覺性本無相異,但為執著分別而偏拘一點,偏執一面,墮入二邊,或者是種種差別見,不能遍於十方,成就佛道。

“眾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

佛法非修非證,畢竟無所得,是為佛法真實利益。亦無證者,亦無修者,畢竟空無所得,是佛法根本所依。以此大威德,建立無上教化、無礙教化、圓滿教化、究竟教化,亦是諸佛的清淨教化,是最上教化,是一切眾生畢竟所歸,究竟所歸,最後所依。“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這個地方要深深的歸依、殊勝的歸依、究竟的歸依,在這個地方發起運用,不是斷滅。

“菩薩於此中,能發菩提心”

我們經常講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呢?無智亦無得就是菩提心的根本,亦是菩提心的相貌,也是菩提心的運用。不動法界就是大菩提心的光明,就是我們眾生的本心。

“末世諸眾生,修此免邪見。”

因為文殊大智慧型啟迪我們正知正見,智慧知見、方便知見、究竟知見,遠離邪見,使我們歸入一乘,所以說文殊大智,大智文殊。最先開啟這樣的啟教因緣。這一段文字最主要是引發我們,使我們遠離邪見的傷害,迅速歸入正知正見。

二、普賢菩薩啟教

於是普賢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云何修行。

“於是普賢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

如是恭敬、歸命、供養、讚嘆、成就,是為“右繞三匝”。

“長跪叉手”,

叉手者有和合意、隨順意、相應意。

“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修大乘者”

不修大乘,聞此教會多生怖畏,多生退懦,多生誹謗,多生疑惑。所以說修大乘者必發此心,必行此道,方能完成無上的一乘教化,所以這個地方講“修大乘者”。

“聞此圓覺清淨境界,云何修行。”

那光聞此境界,無有修證者,究竟無所得,覺性本圓滿故。聞到這樣的道理了,不墮邪見,修行怎么修行呢?那下面普賢菩薩來發明怎樣修行的因緣。“云何”就是依正見而發起修行。

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眾生永離諸幻。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

我們這個身心世界,幻幻化化,無有休息,皆是眾生無明業病所幻現出來的夢幻作業。

“云何以幻還修於幻”

我們色身是幻,作業是幻,那怎么來修證呢?

“若諸幻性一切盡滅,

若幻性滅。

“則無有心,誰為修行”

這是大問題啊!你說究竟無有眾生可得,一切法猶如空幻化,那要是證得這種實際,一切滅盡,一切幻性滅盡,無有心,誰來修行呢?這是我們眾生最容易生的斷見。

在這個地方,普賢菩薩為我們提出來的,替我們、代表我們提出來,我們要深思呢!我們提不出這樣的問題,有時恍惚地會想一下,但真讓你提,你又提不出來,菩薩來代我們提。無有心,那誰來修行呢?實際說以幻修幻,那要是證得這種所謂地“幻性滅盡”,那誰來修行呢?要小心這個地方,要在這個地方思惟。

“云何復說修行如幻”

那你要是說有心,有心識、行執,為什麼又要說是修幻呢?

“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

假使大家不假修持,於生死幻化之中長居不能出離,又不能了知這是幻化的境界,那是無由了生死的。這是一種矛盾的問題,前面是斷滅,證得空性了就無心識了,那怎么能修呢?誰來修呢?後面這個要是不修那眾生怎么能出離生死呢?因為他不了這是虛幻境界,長居虛妄而不能得以解脫,在妄想中不知是妄想,所以說無有出離生死之因由。這不是一對矛盾的問題嗎?

雖然佛說的是正見,我們聽聞這樣的正見了,知道究竟無所得,一切圓覺性,本來安穩,一切法本來無作無起,要證得這樣的因緣,那就無心,那誰來修持呢?這是第一個問題。

再一個就是說,若是說不用修持,眾生本來不用修持,本來圓覺性圓滿,本於生死中長居幻化,不能了知這是幻化境界,那居妄想心中云何解脫呢?怎么能出離生死呢?

這是一對問題,要把這個問題善於看明,我們才能解決問題,所謂地入正思惟。看到這個地方,往往我們心力不及啊,往往我們會墮入一邊,墮入一邊就執著一邊了。

那要說無修者,好了,我就放逸吧——沒有修證者,不需修證嘛,本來圓滿,那就墮入所謂地斷滅因果之邪見之中;要么一個就是說,我斷滅了,這個斷滅因緣發生了;或者說我隨順因緣發生了,隨順因緣發生了,那就不知無明,無明眾生就無法解脫,無法得度,得以了知現前這個境界,因為啥呢?因為他沉浸在這個夢幻之中,不能自知啊!

這是兩個問題,相對的一對。要不修,自己不能覺知的,不能了知虛幻境界的,不能從妄想中走出來;要是修證呢,那要是沒有心識怎么修證呢?無起無作怎么能修證呢?這是個大問題啊!也可能我們以前從來沒有問過自己的問題。這個問題能審視了,就知道佛法何以修證了。要不然,你走的都是彎路啊!許多作業都是於佛教背道而馳的,往往我們不信。善導大師講,日夜六時疾走疾行,亦是雜毒之善,不能成就往生正因,不能了生死,因為你路頭沒有認清楚啊!

“願為末世一切眾生”

包括大眾、我們,即為學習佛法的這個因緣。

“作何方便,漸次修習,

怎么來漸次修習認識呢?

令諸眾生永離諸幻,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看那些菩薩為我們請法,禮拜、述說、繞佛,然後再禮拜再說,再繞佛,如是三請,終而復始,因眾為法忘軀啊!要沒有普賢菩薩、這十二圓覺菩薩來給我們啟教,這個《圓覺經》本子是沒有的,我們大家今天根本不可能有這樣的殊勝的因緣。的確聽聞這樣的文字是極為稀有的。我讀這個文字我是很認真的,你不要看這換換衣服,剃剃頭,不是,平時我是沒有這個心的,這樣的文字是極難得、極難遇的。你們不要看是小因緣,我從來不敢作小因緣。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人眾生”

告訴就是為我們,清楚地告訴我們,問者與答者,都告訴是為我們,我們一定不要把自己排除在外。今天上午聽他們說,這個地方不懂,我說這個地方懂不懂主要我們太生疏了,我們懂的是什麼呢?是貪、是瞋、是痴、是慢、是疑。可以看看是不是這個東西?是顛倒、是妄想、是無明、是好壞是非、是善惡大小、是有邊之法、有漏之法、有為之法、生滅之法。我們熟悉那個,所以這個不熟悉。不熟悉,我們要慢慢地熟悉。一切眾生都是大菩薩再來,倒駕慈航,在那放淨光明的人,久久地薰習,能懂得,能用得,那就太好了;用不得也作一個菩提種性,真實的利益,這真是象一個金剛種子,種下去永不散壞了,待機緣成熟,就萌發出來了。

“修習菩薩如幻三昧”

因為要是知道這種如幻三昧就會得普等三昧之正受。“如幻三昧”,就是能曉了一切世間如夢如幻,一切差別境界皆是幻業產生,如病眼目見空中之華及第二月,了不可得。以此因緣於一切善惡、是非、大小、親疏不作取捨,自然解脫,自然不動,自然進入光明安穩,得所謂的種智、無師智,乃至一切智,乃至道種智,乃至種種差別智,或者說不可稱智,無上無輪最勝智,種種智慧由此而出。

“方便漸次”,

“方便”者,就是入手處,給我們一個入手處。現在我們很多人學佛法沒有入手處,隨自己的心——自己的凡夫顛倒心。佛在《四十二章經》告訴我們:汝心不可信,汝意不可信,未證阿羅漢汝意不可信,不到阿羅漢果,就是“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為後有”,不是這樣的人,汝意都不可信,汝心不可信,靠不住。

當然我們都靠自己的心,信自己的心,就是生死輪迴的心,造生死輪迴的業。沒有什麼好說的,自然而然,因果絲毫不爽。所以說這個地方給我們講,靠諸佛、菩薩的因來成就佛菩薩的利益與功德。

“令諸眾生,得離諸幻”

我們現在主要是無由出離諸幻,因為不識諸幻故,不知如是諸幻差別境界,是我們幻業幻心所產生出來的夢境與病態,非健康之本心所成就,就是本心不動,不動本心這個真實的利益,也就是法界心,非是法界心的光明藏。

“汝今諦聽”

大家要深深地去洗刷自己無始以來的執著、分別的這種心理來諦聽善思惟,隨順佛教,發明佛因,成就佛果。若不如是,苦哉!輪迴無窮,哀哉!一切諸佛不能救拔。何以故?不隨順佛教故,那你不能了生死,那就太苦了。

“當為汝說”

我們各個聽法會,與法會之眾來說這個無上的教義。

“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

奉教者,必生大喜悅。奉貪、瞋、痴——自己愚迷之心者,必顛倒、無記、無明,墮入掉舉、昏沉、無記之中,隨業流所轉不能自在。

“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為什麼說大眾默然呢?來襯托普賢菩薩的歡喜奉教的因緣,以發起共同的利益。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

非一種幻化,就象我們人類,在同一時有喜者,有怒者,有哀者,有樂者,有行殺、盜、妄、淫者,有做好事者,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者,也有到處偷盜、搶掠者,也有毀破佛的律戒者,也有懈怠放逸者、畋獵嬉戲者,也有無明業流強執者。就在這同一時刻,同一天之內,這樣的因緣都是有的,所以說有無量的差別幻化。

“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這話甚深甚深啊!我們的種種幻化差別的根本來源,亦是如來的圓覺妙心。

“猶如空華,從空而有”

一切眾生的作業差別,亦是如來本妙覺心,眾生不知,妄持分別,而產生幻化業流。諸佛如來,自在方便,種種幻化三昧,廣大回施,攝化幻化眾生,出離幻化境界,而於諸幻化境界不作染著,是諸佛如來,諸菩薩自在方便,無礙之力;眾生在此沉淪、墮落,流轉無窮。

同一幻化,但是運用的差別太大了。有人拿鈔票,我們這世間人可以為人作廣大的善事,拔苦濟難;有人拿這鈔票作無量的罪惡,我們是知道的;有人拿核反應堆可以發電,使人照明,使人遠離黑暗;有人用核子彈來毀滅人類,殘殺生靈。同樣的東西,運用的差別是極大極大的。

諸佛如來依種種幻化因緣入幻化遊戲三昧,度脫幻化眾生與幻化境界而不染著不留步,所以得以自在力。眾生在幻化中以幻化為實有,所以說墮入幻化業流無明所遮,不能出離,不得自在。

這真是就象核子彈與核反應堆是一樣的,也可以發電使一切眾生得種種的受用,作電扇,作空調,乃至說作電燈種種因緣,電流可以為人類服務;另一類人把它製造成核子彈,可以毀滅城市,毀滅人類、毀滅生命,同是一個物質。

“幻華雖滅,空性不壞”

一切幻化,幻幻化化,但是空性是不壞的,一切眾生妄想執著,但是覺性無壞,覺性無失。我們每一個人的覺性與諸佛如來的覺是等無差別的,雖然我們執著……所以絕不可心外求法。諸佛如來顯現法身、報身、化身,種種顯現若有相,若無相,種種提攜,但是方便,非真實之處。何以故?但與眾生歸命此處,成就此隨順法性罷了。

“眾生幻心,還依幻滅”

幻心幻滅,勢在必然。因為有病者是有病之壅塞、有病之作業、有礙之結結,所以我們稱眾生的病為結使?。

“諸幻盡滅,覺心不動”

諸幻不滅,覺心亦不動,所以覺心本圓,無染無著,不生不滅。但雖有無量幻化欺辱眾生,眾生隨幻化流轉,叫隨境轉,墮落於生死苦海。諸佛如來出幻化境界,所以說覺心不動,放大光明,所謂的“妙湛總持不動尊”——我們楞嚴咒每一天早晨的功課大家都會念這樣的偈子,來讚嘆我們的大哉覺性、本圓覺性、光明覺性。

“依幻說覺,亦名為幻”

假設是依幻說覺,則覺亦為幻。何以故?是對襯之法,如此不動覺心,無以言明,但以假說不動,於幻化業流作對比而說。所以說這叫依幻度幻。說佛本不說法,佛不為佛說法,但為眾生說。何以故?眾生在夢幻境界中,諸佛入眾生夢幻境界提攜眾生,不住夢幻境界,還歸於真實,是為教化方便。若不如是,說實有幻,那就實有覺,有幻有覺,皆是說幻,皆是幻業,皆是生滅之業。

“若說有覺,猶未離幻”,

若說還有覺,那還是沒有離幻!所以說佛教導我們說:“我法非修非證,非念覺知”,就是如是說。諸佛如來正徧知,實無所知啊,非是斷滅。

“說無覺者,亦復如是”

那你說無覺者,說無知,那是斷滅相;若說“正徧知”,要是執持“正徧知”那亦是墮入所謂地“覺相”,亦是眾生相,亦是幻業,這是根本純淨說。在這個地方呢,沒有任何可抓的東西,沒有任何稻草。眾生無始以來,總想抓一個東西,要依一個東西,要拽一個東西,我們每時每刻都丟不掉一個東西,總要依一個東西。不依一個東西,頓生恐慌啊!你馬上生大恐怖,沒有依託。所以說總要染著個東西。

“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一切有對頓時不可得。覺與覺者,無覺者,都不可得。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為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

這叫“離字訣”,“無字訣”,過去宗下的大師喜歡用這樣的教化。一個“無”字單單提起,什麼來也是隨他去,隨他去……自然而然歸入純淨光明。如此是為“參話頭”。

“離遠離幻,亦復遠離。”

離幻遠離之心,亦需遠離,

得無所離,

究竟無所離,無所不離無所離。以此因緣,即除諸幻。

“即除諸幻”,

我們看我們是不是這樣行持的。我們總要抓一個理啊、一個事啊、一個作為因緣啊,離不開。要離不開的情況下,就無以修證無上佛法,多墮有為之中。所謂地有為必有漏,有漏就不是無上殊勝之因、無上殊勝之緣。這個緣因沒有就不能成無上菩提!說無漏業發起,有為也可以發起種種因緣,是發起,但不是究竟運用之處。所謂染著是為有漏,有為。無染無著是為無漏無為之清淨法益,善法益。

“譬如鑽火,

釋迦佛給我們舉了一個例子,

兩木相因,

兩個乾的木石我們可以鑽,古代人沒有打火機、火柴,也沒有什麼電源,用木石,叫鑽木取火,兩木相因,兩個木相磨擦,速度一快,火慢慢就生起來了。

火出木盡,

火燃了,火把木燃掉了,木化為火,木亦不可得。

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

這是比喻以幻修幻。我們眾生的業力亦復如是。這個緣與因也是幻因,也是覺者、未覺者、能覺者、所覺者、運用法者。如此因緣,就象木與木相磨擦然後會產生智慧之火,究竟照亮法界。以幻修幻,亦復如是。

“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這個地方要小心。佛在《金剛經》講得特別多。說須菩提,世尊能以三十二相所得嗎?須菩提說:非也,世尊。後邊世尊又說佛不說斷滅法。佛法不是斷滅相,但是現在眾生不執著“有”,就執著“無”,就墮入二邊,非佛教啊!一說“無”,就取“頑空”、斷滅空;一說“有”,就執持於“有”,就墮入因果之中,被因果所昧,不得出離。因為一切因果皆是幻相、幻化,幻化境界,但不可取斷滅,何以故呢?眾生無盡故。雖是幻化,佛法的教化亦是無盡,畢竟不可得,是佛親證。運用幻化度脫眾生是佛大願,是佛悲智,是佛方便。如是運轉,佛法不斷,佛法究竟運作。一切眾生必得出離,這是佛法與世間法的巧妙結合,也就是第一義諦與俗諦的完美地運用。若不如是就會取斷滅,或者取著一個“有”,墮入輪迴業流中,不能出離。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

善哉!這個話看著很簡單。“知幻即離”這真是不作方便之方便呀!我們要看到什麼都作幻業。

宋代有一個禪宗大師,叫大慧杲祖師,有一次,他給別人教誨,別人說:“你給我說一個實用之法,我不想學那些談玄說妙的東西,我不要,你給我說一個實實在在的運用”。他說:“你不妨把白天當成夢幻,把夢中當作真實,這樣來運用。”那我們大白天的確是個夢。

那你要知道這是個幻了,你不作取捨,離它就離了,舍了就對了,那就會得利益。在這夢中呢,不作取捨,是為“離”,是為“悟”。因為夢幻境界無作無起,自然會生清淨光明之心,自然得無量的清淨法喜。看著容易啊!這句話還是很好運用的。但是要是執著一點就很難下手。

“知幻即離”是口訣,在佛教中有口訣之教,密教的教化最主要是在口訣上運用的。什麼叫口訣呢?怎么說你就怎么做就對了,沒有啥理解的。你要說我理解,那你沒法理解。前面講很多道理也是為了理解,實際說不理解的運用是最直接的善巧,那要是說我理解再運用可不可以呢?也可以。要是善根厚的人呢,特別容易理解,隨順就是理解,善思惟,善隨順理解,要是用自己的妄想心來強執理解,很難理解。

“離幻即覺”

我們可以看我們這個法會也是個幻境,一時大家的要求和合因緣,我們的福德因緣成熟了,幻出這個景象,能不能離呢?方便用!這個地方可以各個研習。

“亦無漸次”

如此離者,頓出生死苦海。“即生成就,不假方便”。也叫頓教頓說,這是一種頓教。行得來了,就能頓出,即生成就;行不來了,稱為頓教;再行不來了,稱為頓說、頓理、圓頓之教。我們能運用就成圓頓之法,成就圓頓之功、圓頓之果。那你運用不起來,圓頓之教也只是個教理。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