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白話解三 如何是正方便  


三如何是正方便

於是普眼菩薩⒈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⒉。云何思惟⒊?云何住持⒋?眾生未悟,作何方便⒌普令開悟?

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迷悶,即於圓覺不能悟入。願與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眾生,假說方便。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註解]

⒈普眼菩薩圓覺法門觀身心無體。世間、出世間,自身、他身,根識、塵境,一切清淨。觀行成就,頓見如來境界,是謂普眼。普見諸法清淨,是大智普眼;普見眾生成佛,是大悲普眼。此是悲智雙運的普慧眼的化身。

⒉演說菩薩修行漸次前說知幻即離,不作方便,亦無漸次。或有人說:我已知道了,無須修行了。因此,普眼菩薩欲使教法圓足,請問世尊開始入門之法。

⒊云何思惟觀察真妄即思慧也

⒋云何住持悟得妙境安住其中持之不失。即修慧也。下佇聽佛說。生聞慧也。從凡入聖必假三慧。故普眼為眾咨求。上皆問智也。此下問悲雲。

⒌假說方便覺性本圓,妄法本寂,實無所修。初悟之人,迷習難息,所以請世尊於無修之中假說修習方便。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⒈行,堅持禁戒⒉,安處徒眾⒊,宴坐靜室⒋。恆作是念⒌:我今此身,四大和合⒍,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當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⒎。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⒏。

[註解]

⒈奢摩他

梵文shamata,音譯奢摩他,意譯止念,或作寂靜,亦說為定。於染淨境,心不妄緣。

《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七介紹的阿那波那念,意譯、念的止息。略說如下:

緣入息出息念,名為阿那波那念。當知此中入息有二。何等為二?一者入息,二者中間入息。出息亦二。何等為二?一者出息,二者中間出息。

入息者,謂出息無間內門風轉乃至臍處。中間入息者,謂入息滅已乃至出息未生,於其中間在停息處,暫時相似微細風起,是名中間入息。如入息中間入息,出息中間出息當知亦爾。

入息出息有二種行。何等為二?一者入息向下而行,二者出息向上而行。

入息出息有二種地。何等為二?一粗孔穴,二細孔穴。

云何粗孔穴?謂從臍處孔穴乃至面門鼻門,復從面門鼻門乃至臍處孔穴。

云何細孔穴?謂於身中一切毛孔。

安住念已。若是處轉、若乃至轉。若如所轉、若時而轉。於此一切,由安住念。能正隨行,能正了達,如是加行有如是相。於此加行,若修、若習、若多修習,以此為因緣,能起身輕安及心輕安,證一境性。

⒉禁戒防禁根門,誡約身口,故名禁戒。戒品雖多,統為三聚。一攝律儀,二攝善法,三攝眾生。律儀戒者,謂十無盡。取要而言,殺盜淫妄,為四重戒。此四清淨,則一切枝葉不生。

⒊安處徒眾上下同修,和諧安處。依善知識聽三世佛平等法。

⒋宴坐靜室宴,靜默之意。坐為攝身,身住則心安,心閒則境寂。維摩詰說:不必是坐為宴坐。雖與眾同修在一起,不妨在自房室,國中後夜,除論法轉讀之外,便須靜坐思惟,以求聞思修慧圓明。

⒌恆作是念行住坐臥,一切時中,當如是觀。

⒍四大和合古印度的哲學家認為宇宙萬事萬物都是由地、水、火、風四種元素組成的,地性堅,水性濕,火性暖,風性動。稱這四種元素為四大種,簡稱四大。人的色身就是一個小宇宙,皮肉筋骨等屬於地,津液涎沫等屬於水,暖氣屬於火,呼吸氣脈流注等屬於風。

⒎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四大和合才有色,無色則眼根無生。同理,無四大,則無六塵,六根都無從生。

⒏似有緣相假名為心緣根塵生六識,根塵既妄,六識似有,其實虛妄,假說是心。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⒈。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⒉。幻滅滅故,非幻不滅⒊。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痴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註解]

⒈畢竟無有緣心可見根塵是妄,不作攀緣,六識不生,故說無有緣心可見。

⒉幻塵滅故幻滅亦滅有遍計之執,即認幻是真。有觀察之智,即時幻心滅。幻塵既欲滅,幻心俱時滅。

⒊非幻不滅即幻成真,自見如來。無功任運,真如現前。

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痴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⒈。垢盡對除⒉,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⒊。

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復如是。

[註解]

⒈對離幻垢說名菩薩眾生妄執幻化是真,佛說幻垢。眾生依教遠離幻垢,說名菩薩。

⒉垢盡對除知幻非真,垢即盡除。本來無幻無垢,菩薩亦假立也。

⒊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虛空離識,亦非實有。楞嚴經說:若有一人發真歸源,十方虛空一時銷殞。迷情所覆,覺處見空。塵影既銷,空元是覺。顯,謂空銷覺現;發,謂妄盡心開。翻覆觀之,俱無邊際。

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大,亦復如是。

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⒈清淨,彼清淨故,十力⒉,四無所畏⒊,四無礙智⒋,佛十八不共法⒌,三十七助道品⒍清淨,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

[註解]

⒈二十五有東南西北四部洲,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四趣,四禪天,四空天,無想天、淨居天,梵王天,六欲天,稱為二十五有。

梵王在初禪天。無想、淨居在第四禪天。為什麼四禪位中另列此三天?因為梵王有見,外道無想,淨居只有聖者。與其諸餘天有異。

⒉十力如來諸法實相智力,此力有十種用,所以說名十力。一、知是處非處。知一切諸法因緣果報,知人可度不可度。二、知過去、現在、未來善、惡無記三種業及順受現等三報,知所度有障、無障。三、知諸禪解脫三昧垢淨,及知依此所得諸果。四、知信等五根上、中、下。五、知種種欲樂,令舍不淨增淨。六、知諸乘貪、嗔、痴等種種性慾,知即時、異時,誰可度不可度。七、知一切道至處。八、知宿住。九、知死此生彼,即天眼智也。十、知自解脫無疑,亦知眾生漏盡涅槃。

⒊四無所畏一、正知一切法無所畏。二、盡諸漏及習無所畏。三、說一切障道法無所畏。四、說出苦道無所畏。

⒋四無礙智與外道辯說或接引聲聞緣覺入大乘,都要求佛子善辯無礙,做到四種無礙: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

⒌佛十八不共法只是佛才有的十八種:一、身無失,二、口無失。三、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已舍,七、欲無減,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十、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十六、以智慧知過去通達無礙十七、以智慧知未來通達無礙。十八、以智慧知現在通達無礙。

⒍三十七助道品資助正道,名助道品。亦說是菩提分。包括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本、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分述如下:

(一)四念處:觀身如虛空,觀受內外空,觀心但名字,觀法善惡都不可得。

(二)四正勤:未生惡法令不生,已生惡法恆令滅,未生善法令生出,已生善法令增廣。

(三)四神足:欲如意足,堅定不移;勤如意足,堅持不懈;心如意足,集中專一;觀如意足,智慧觀照。

(四)五根本: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五力:五根淳熟,則具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六)七覺支:正確簡擇,日見精進,心生喜悅,身心輕安,不失正念,攝心入定,一切善念惡念、善法惡法悉皆舍離。

(七)八正道: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當的營生),正精進,正念,正定。

(前面說的是世間法,後面說出世間法。)

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⒈,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⒉。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淨。

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⒊,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⒋。

[註解]

⒈切實相性清淨故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即色見空,名為實相。是實相者,即是非相,說名實相。如此實相,從本已來,自性清淨。

⒉身清淨故多身清淨既於自身證得自性清淨,可見一切眾生亦同清淨。

⒊盡於虛空圓裹三世國土淨穢,皆由自心。眾生劫燒,我土安隱。心冥覺性。識智無生。身土依真,染淨俱泯。廓通法界,清淨湛然。圓遍虛空,含裹三世。

⒋平等不動虛空本無生滅動搖,諸法亦本不生滅。一一當體如如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法句經雲。諸法從本來無是亦無非。是非相寂滅。本來無所動。然諸法與覺性平等。未名理事無礙法界者。夫理事無礙。要須多事全同一理而寂然。一理全成多事而遷變。即動即靜即靜即動。生滅廣陜一切皆爾。翻覆無礙。今但一向不動。但是攝色等事同真空理。故唯名真空觀

善男子,覺性圓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⒈。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⒉,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

[註解]

⒈遍滿法界佛經所說“法界”一詞,要隨語境分別理解。法者,其實無量。百法明門所說百法,是為了闡述諸法唯識而施設的一百種基本概念。界者,指對施設的名詞規定的內涵範疇。對最根本的心意識,《阿含經》只施捨六心界,即眼識、耳、鼻、舌、身、意識。《舍利弗毗壇》施設七心界,在前六界加上意界。大乘唯識學在加阿賴耶識成為八識心王。闡述構成宇宙的基本元素,施設地、水、火、風四大種是四界,加上空大種是五界,再加上識大種成為六界,再加上見大種成為七界。在讀印度,早在釋迦牟尼創立佛教之前就已經有了六根、六塵、六識為十八界之說。這些都是法界。後來的論師又有一真法界、真如法界之說。一真法界、真如法界是相對於妄識法界而建立的。一切有為的世間法都屬於妄識法界,一切無為的出世間法都屬於真如法界。妄識法界與真如法界都是人們內心世界的產物。此外,還有人類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的法界,即是《楞伽經》所水的“無論如來出世不出世,法界常住”的本住法界。凡夫只能認識本住法界的表象,所以都是妄識法界。聖者才能認識本住法界的實相,聖者認識到的本住法界的實相,就是真如法界。

遍滿法界,就是無一遺漏、全部包含所有的法界。以眼根為例,人的眼根本來就有能見所有事物的功能,所以說眼根遍滿法界,耳、鼻、舌、身、意根,亦復如是。六塵、四大,乃至人們總持的一切法門都遍滿法界。

⒉無壞無雜以燈光為例。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如一燈光,已滿一室,更有一燈,光亦全滿。百千燈光,一一如是。各不相壞,亦不渾雜。

一室中之空,比喻一法界。諸燈之光相,比喻諸根塵。一燈光容多光相,一光相遍多光中。一一皆然,重重無盡。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