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法師:趣品《圓覺經》之二十三  


趣品《圓覺經》之二十三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

“各位善男子!如果結三期,進行安居實修的眾生,選擇修行奢摩他法門,那么,首先應當安住於最寂靜的內心深處,不要生起任何思慮念頭,當內心的寂靜,到達了極點的時候,就會覺悟淨圓覺心。”

“像這樣,最初的靜心覺悟,從覺性遍滿自己的這個色身,繼續深入靜心,乃至於,會實證到,整個娑婆世界,都在自己的覺性當中。”

哎,雖然在結三期實修以前,咱呢,還沒有開悟淨圓覺心。但是,一旦咱通過實修止念靜覺的奢摩他法門,到達了最寂靜的內心深處,此時,自然就會悟淨圓覺。

——為啥呢?嘿嘿,因為呀,淨圓覺心不在別的地方,它就是咱的無念真心呀!只不過呢,平時,咱大家的心思太混亂,根本就無法明了它而已。哎,在奢摩他的深入靜心當中,猶如“水清明月現”一般,咱的淨圓覺心哪,就會自照自明了。這裡呀,沒法多說,咱得踏踏實實地去實踐,息心靜慮,功到自然成。

——需要說明的是,咱大家是在學習了《圓覺經》的基礎上,來安居實修奢摩他法門的,所以,會比較容易開悟淨圓覺心。

而對於那些非學佛者來說,他們也有可能會實修止念靜心的法門,也可以得到禪定,或許,比咱大家靜心的功夫還要深。但是,即便如此,他們在寂靜的心境當中,還是很難悟淨圓覺,為啥呢?嘿嘿,因為呀,他們根本就不知道啥叫做淨圓覺心,即使無意當中發覺了,嘿嘿,也往往會視而不見,或者,又把它錯認成一個清淨的我相了。哎,所以說呀,修行當中最重要的部分,不是修行本身,而是要懂得怎樣修行,要選對老師才行啊!

——能夠以大慈大悲、大智大覺的佛陀為老師,是咱大家無量劫的福祉,咱哪,好好珍惜吧。

像這樣,在咱最初靜心,而覺悟淨圓覺心的時候,咱的覺悟境界還很狹小,其範圍呢?被咱的五蘊束縛在了色身之內。就好比呀,黑屋子裡的一盞燭光似地,哎,只能明照屋子裡不大的範圍。

這是最初最初的覺悟,其受用呢?大約可以身心暢快,執著輕微,少有煩惱,明達大乘根本法義,具足正知正見,乃至於慧解無量,等等,可謂是“得少自在吧”。而這,也就相當於本經當中,清淨慧菩薩所問章裡面,所說的“凡夫隨順覺性”。

咱哪,既然已經初步覺悟,淺嘗法味,哎,切切不可得少而足,還是應當一門深入,繼續靜心實修奢摩他法門。這樣的話,隨著咱內心第七識當中,細微妄想的平息,哎,自我的身心執著逐步消融,嘿嘿,色、受、想、行、識之五蘊浮雲呀,就會逐漸煙消雲散了。

——抱歉,到這裡,俺也只能是“說食數寶”啦,哎,純粹從經教當中學來的,這輩子還沒經歷過這狀況呀。

倘若真能夠如此實修的話,依據世尊所說,咱的覺性呀,隨著寂靜心的不斷深入,將會透過五蘊浮雲的束縛,乃至於,最終涵蓋和包容咱這個世界——整個娑婆世界。這時呢?嘿嘿,就會有不思議的妙用發生,啥妙用呢?咱聽世尊的解說:

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各位善男子!如果修行人的覺性,超越了五蘊身心的束縛,而遍布盈滿一個世界的話,那么,在這個世界當中,任意有一個眾生,生起任意一個念頭的時候,他都能夠了知。”

“如果他的覺性,遍滿了無量百千世界呢,也是一樣的,其中一切眾生的心念,他都能夠了知。”

“雖然能夠了知,但是,對於那些自己實修法門之外的,一切不宜的境界,都不可以觀察證取。”

——這就是奢摩他法門的最初修行方法和境界。

——當咱大家實修到了如此地步的時候,就叫做在奢摩他修法當中,獲得了初步成就。

哎,僅僅是初步成就,就已經如此不可思議了,佛法之廣大,由此可見一斑呀。

——有人問了,如今這時代,還有人能夠修行到這地步嗎?

嘿嘿,肯定是有的,因為呀,比這厲害的還有呢。誰呢?比如大迦葉尊者、屠缽嘆尊者、賓頭盧尊者和羅睺羅尊者,以及他們的同修,許多位大阿羅漢,等等,本來都是釋迦如來座下的弟子,奉世尊的囑託,不入涅槃,就以真身留在咱這個娑婆世界,護持如來正法,一直到佛法滅盡的時候,他們才示現入滅。

其中呢,大迦葉尊者還是不入滅,一直要等到彌勒佛出世,把釋迦佛的袈裟敬獻給彌勒佛,並奉彌勒佛的敕令,向大眾講述釋迦佛的教法以後,這時呢?尊者就示現火光三昧,全身星散而入滅了。有興趣的同修呢,可以參閱《彌勒三經》,裡面有詳盡的講說。

哎,所以呀,每到有人供千僧齋的時候,就會有一位真身大阿羅漢前往應供,通常,是賓頭盧尊者,化身前往,這呢,是聖者們的慈悲願力,前去為眾生種福田的。

這些大阿羅漢們,並不僅僅是阿羅漢,多數都是菩薩們的方便顯現,比如大迦葉尊者,既是阿羅漢,也是大菩薩,哎,所謂傳佛心印的禪宗第一代祖師,所傳承的,正是如來涅槃妙心呀,乃是無上佛乘,絕非聲聞境界。

因此,就其實際證量來說,這些大阿羅漢們,其神通智慧不可思議,不僅僅能夠遍知一切眾生的心念,還能夠顯現無量神通,予以方便教化,等等。問題是,哎,有人說啦,我都學了半輩子佛了,咋就從來沒得到過聖僧們的指點呢?

——嘿嘿,因為呀,有三個原因:第一、緣分太淺。哎,毫無疑問,菩薩聖者誓願度一切眾生,乃至於有求必應,可是,在人世間,就必須要遵循人世間的規律,那就是因果,這個世界上啊,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所以呢?咱與聖者們緣淺的緣故,難遇難逢啊。

第二、咱哪,還沒修行到那個地步。哎,您連基礎的基礎,出離心和正知見,等等,都還不具備,嘿嘿,就想得到聖僧的指點,來它個一下子開悟或證果,說好聽點兒,這叫做貪心;說邋遢點兒呢,嘿嘿,不就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嘛。

第三、您哪,可能太粗心了。哎,菩薩或者聖僧們,給予您指點的時候,通常,並不會直接化現在您的面前,以聖者的面目出現,而是呢?要么,借用他人之口,給予您提醒;要么,顯現為平常身份,甚至是貧賤低微之人,給予您幫助啊。

除了這些真身羅漢之外,還有很多示現入胎,來到人世間度眾生的菩薩們,如《楞嚴經》第六卷當中,世尊這樣說道:

“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婦、奸、偷、屠、販,與其同事,稱讚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泄佛密因,輕言未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

哎,菩薩或者聲聞聖者們,奉世尊的慈悲命令,同時也是奉行自己的無始大願,會以“應身”的方式,也就是入胎的方式,來人世間廣結眾生緣,以身作則,示現修行,乃至於解脫、成就,等等。所以呢?其中,有一些人,會顯現出不可思議之成就的,因為,宿世根基殊勝的緣故啊。

但是,其中的大部分人呢?都示現的是凡夫境界,哎,羅漢有入胎之昏,菩薩有隔陰之迷。就好比呢?十五的月亮,雖然圓滿光潔,不過,當它落到江波濁浪當中的時候,嘿嘿,就只剩下一片星星點點啦,絲毫也沒有了原來的樣子。雖然如此,月亮,又何曾隨著月影而破碎呢!菩薩們也是一樣,縱然投身於生死苦海,混了個灰頭土臉、身心雜亂,不過,其本來心性,又何曾有絲毫變異呢!

所以呀,如果有人能夠明了不變異的本來心,即本經的圓覺妙心,就叫做見性成佛。這樣的人啊,雖然沒有得到禪定,而常駐心性不亂;雖然尚未具足神通,而六根無非妙用。嘿嘿,若到此處,但常行自利利他之菩薩道,更無有生死輪迴可出,也沒有清淨涅槃可證得呀!哎,這樣的菩薩呢,所實修的就是三摩缽提法門,也就是如幻三昧呀。

下面,世尊就為咱講說,三摩缽提法門的修行方法,和最初的成就之境界: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三摩缽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廣發大願,自薰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各位善男子!如果結三期,進行安居實修的眾生,選擇修行三摩缽提法門,那么,首先應當憶念觀想十方世界的一切如來,和十方世界的一切菩薩們,在無量劫當中,依止於種種法門,按照次第,勤奮刻苦地修行各種三昧,同時廣發菩薩清淨大願,向內薰習自己的心,成為道種。”

“於是,安居實修的眾生,也應當發願效仿諸佛菩薩們,像這樣去實修種種三昧,並廣發菩薩清淨大願,通過向內薰習自己的心,成為道種。除此之外的一切境界,都不可以觀察證取。”

——這就是三摩缽提法門的最初修行方法和境界。

其中,“廣發大願,自薰成種”,就是一切諸佛菩薩,實修三摩缽提法門,所獲得的最初成就。

咱大家呢,也應當如此實修,哎,以諸佛菩薩們為榜樣,既要實踐修行種種三昧,又要用無比廣大的菩薩清淨大願,向內來觀察薰習自己的心,就會逐漸種下菩提道的種子,而獲得最初的成就。在此過程當中呢,開悟淨圓覺心,是自然而然會發生的。

——為啥呢?嘿嘿,因為呀,當咱所發的菩薩清淨大願,深入自心的時候,咱的心呢?就顯現為清淨的菩提心了。而清淨的菩提心,也就是因地的淨圓覺心呀!它呀,也正是成佛的種子,這就叫做“廣發大願,自薰成種”。

修行到這裡,在《起信論》上面稱之為“信成就發心”,相當於大乘菩薩的初住位,也就是“初發心住”,已經超越了普通凡夫,得到了菩薩三不退當中的“位不退”,可以開始行菩薩道,廣度眾生了,而不會再沉淪於生死輪迴。

下面,世尊為咱繼續講說,禪那法門的修行方法,和最初的成就之境界: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於禪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齊頭數。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各位善男子!如果結三期,進行安居實修的眾生,選擇修行禪那法門,那么,首先應當採取數息和數念頭的方法,從最初的數息觀入手,調順散亂心;心細靜了以後,就可以逐步了知心中每一個念頭的生、住、滅,三個過程,以及念頭轉變的分界和數量,等等。”

“像這樣修行,就可以在行、住、坐、臥,四威儀當中,分別了知每一個念頭的生滅過程和變化數量;再逐漸深入靜心觀察,乃至於,最終能夠了知,千百個世界當中的任意一滴雨水的情形,就好像親眼看到一樣,清清楚楚。”

“雖然具有了如此的觀察能力,但是,一切有違於修行的境界,都不可以觀察證取。”

——這就是禪那法門的最初修行方法和境界。

如同前面奢摩他法門的最初成就一樣,禪那法門的初步成就也是不可思議的。哎,修行者已經具備了初步的不思議妙用,可以如實觀察到千百個世界,也就是咱這個三千大千世界當中,各種大小事物的具體情形。

值得深思的是,這樣的能力,並不是向外觀察而得來的,恰恰相反,是通過修行者反觀自己的心念,而逐步實現的。為啥呢?嘿嘿,因為呀,一切咱以為的,所謂的外部世界,並不在外面,而是都在咱大家的心裡呀。

哎,一切境界,本來就是“心相”,《起信論》上,馬鳴菩薩說得明白:“所言法者,謂眾生心”,一切法和一切事物,本來就是咱的心呀!

——有了如此微妙法門的指導,各位兄弟姐妹,咱哪,剩下的,就是需要付諸實踐,如果有條件,有這樣的福德因緣,能夠結期實修的話,大家千萬不要錯過,爭取在三期之內,至少對於其中的某個法門,有所斬獲。

所謂的“數門”,從初步用功來說,是指“數息觀”,哎,在佛法的禪修當中,有“二甘露門”,那就是降伏欲望心的“不淨觀”,和降伏散亂心的“數息觀”。

數息觀的修行方法,是在禪坐當中,調整好呼吸,讓它平穩而悠長,自然而放鬆,通常是鼻息入出。所謂的“息”,就是指平緩的氣息,不可以粗亂。

然後,開始默默地數息,數入息,就不數出息;數出息,就不數入息。總之,息入出一次,數一個數字,從一到十,再從一到十,循環往復。

如果數錯了,或者是忘記數到幾了,就說明打了妄想,那么,不要緊,不要責備自己,反而要鼓勵自己,堅持下去。就這樣輕輕鬆鬆地數息,其它一切統統放下。

哎,這裡面既有定,也有慧;既有止,也有觀。其中,不會數錯,就說明沒有產生雜亂妄想,這就是定,也是止;知道自己數到幾了,就說明觀察得很清楚,這就是慧,也是觀。所以,數息觀,就是一種初步的定慧雙修,以及止觀雙運的修行方法。

當咱大家,深入“數門”的實修,數息觀大體成功以後,在一座當中,比如半個小時,或者是一個小時,等等,都不會再數錯了,這時呢?咱就可以進入下一步的修行了,那就是“數門”的另一層含義——觀察明了自己的每一個念頭。

——哎,在《圓覺經》當中,所謂的“數門”,主要是指“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齊頭數”,也就是說呀,咱要在實修當中,清楚地知道自己每一個念頭從產生(生),到持續(住),再到消滅(滅)的全過程,以及呢?前一個念頭,和下一個念頭的分界處(分齊),還有,一個念頭,最終,它演變成為了幾個念頭(頭數),等等。

毫無疑問,這樣的修法呀,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呢?嘿嘿,那可要長期用功實修才行啊!

是名三觀初首方便。

到此為止,世尊就把圓覺菩薩的兩個提問,都清晰地予以解答了。哎,前面,解答了安居實修的方法,到這裡,又解答了三種觀法最初的修行方法和成就境界。所以呀,世尊說道:

“這就叫做奢摩他、三摩缽提和禪那,三種法門最初的修行方法和成就境界。”

這樣呢,圓覺菩薩的提問:“若佛滅後,末世眾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此圓覺中,三種淨觀,以何為首?”都得到了世尊圓滿的答覆,咱大家呢,也從中深受法益,明白了咱將來的實修方法。

下面,世尊對於本章的內容進行小結,對於三種觀法的實修,也給予進一步的提示與補充:

若諸眾生遍修三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於世。

“如果有些眾生,能夠結三期,全面地實修三種觀法,並勤奮精進的話,就叫做如來出現在人世間。”

——哎,這是世尊給咱大家的授記,也是一種期許和鼓勵。所謂的“遍修三種”,就是指能夠在安居當中,全面地實修奢摩他、三摩缽提和禪那,三種妙法門。

倘若有人真能夠如此結期實修,那么,就種下了成佛的種子,哎,“廣發大願,自薰成種”嘛。而“遍修三種”,則顯然不是一兩次結期修行就可以成就的,而需要“勤行精進”,也就是長期勤奮地努力實修才行。

這樣的人啊,太不可思議了,世尊說,他們“即名如來出現於世”,哎,就叫做如來出現在人世間呀!

為啥呢?嘿嘿,因為呀,能夠如此在人世間修行的人,就是真實的“佛子”,也就是小佛陀呀!哎,在自修方面來說,他們已經證入菩薩初住位,堪能上求佛道,以身作則地示現解脫,乃至於示現成佛;在利他方面來說,他們能夠住持如來正法,能夠利益眾生,能夠作為眾生真實的依止,他們就是真正的大善知識呀。

——或許有人聽到了“初住位”菩薩,有些不以為然,哎,這是個啥位次呀?還遠遠沒有到達“初地”哪!連聖人都不是,有啥了不起的呢!

——嘿嘿,這樣的人呀,太短見啦。殊不知,《華嚴經》雲:“初發心即成正覺”,就是說的“初住位”菩薩,他們哪,可以說成就了正覺,哎,見性成佛的緣故啊。所以呢,也可以叫做“即名如來出現於世”。

各位兄弟姐妹,假如我說,您就是“如來出現於世”,您相信嗎?

——嘿嘿,不管您信與不信,這呀,才是實情。哎,一切眾生,無非是“如來出現於世”。為啥呢?

因為呀,“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您的一切,一切吃喝拉撒睡,一切貪嗔痴慢疑,等等,都來自於如來的圓覺妙心,都是如來的化現呀!那么,您咋會不是“如來出現於世”呢!

哎,《圓覺經》普賢菩薩章的這句經文,我曾經反反覆覆地參了好幾年,當然,是斷斷續續地,想起來就參一下,參一下其中的原由和深意,自覺,受益匪淺呀。

參,這種修行方法,其實,也就是本章當中,世尊所說的“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已說”。哎,所謂的“參”,首先是“隨分思察”,也就是隨著自己的能力,進行思維觀察。有人說啦,不對吧?禪宗好像說,要“離心意識”參呀!你這個思維觀察,它是第六意識心呀。

——嘿嘿,請問,要是離了心意識,您用啥東東來參呢?

——您用妙圓覺心?妙圓覺心還用參嗎?您要是找到了妙圓覺心,連它都會用了,那不早就見性成佛了嘛,那還有必要參嗎?

——您用無所住心?既然無所住,還參個屁呀!一參,不就有住了嘛。

——所以呀,宗門下說“離心意識”參,是告訴咱大家,要用當下一念心,直通通地去參,不要拐彎抹角,不要落入“心意識”的知見當中去。是教咱大家,離開“心意識”的分別執著,而用“心意識”的那個知覺性去參,絕不是說全盤否定“心意識”啊。

因此,虛雲老和尚曾經開示過,告訴大家,所謂“參話頭”,也就是“參念頭”,就是往一念未生之際去觀察,老和尚說了,最終,“參話頭”就是一種觀心。

——哎,也必然如此。因為呀,一切法,最終都是觀心,這也是佛法的根本修行方法,也是成佛的最終方便。關於這方面,佛經裡面,講得太多了,無需贅述。

而觀心呢,就離不開“心意識”,因為,此“心意識”之外,就沒有別的心了。乃至於,能觀與所觀,能參與所參,也無非是心,無非是“心意識”啊。

有人說啦,不對吧?“心意識”之外,還有一個“清淨心”呀!

——嘿嘿,咋說您呢!“清淨心”要是在“心意識”之外的話,不就等於說,佛性在眾生之外了嗎?因為,“清淨心”就是佛性,而“心意識”就是一切芸芸眾生啊。

——哎,有人問,說法師啊,咱學習了《圓覺經》以後,又沒有條件安居實修,那到底該咋修行呢,咋學佛呢?

嘿嘿,這樣的人呀,要好好溫習一下本章的內容,請您牢記世尊的叮囑:“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已說”。這句經文,並不僅僅適用於本經,也適用於所有的佛經,對於我自己來說,出家十幾年以來,我只實踐過一個修行方法,那就是“隨分思察”;由於沒有遇到勝緣,迄今為止,我只有一個根本的善知識,那就是佛經祖論。

通過對於佛經祖論的“隨分思察”,我毫無疑問地明白與相信,我已經成為了無數大善知識的弟子。我自己沒有什麼特別的修行,更沒有修證,但是,在這些數不清的大善知識的加持下,我的煩惱越來越輕微,我的智慧越來越明朗。

如果說,我有啥東西可以與您分享的話,舍此無他。它是我今生唯一的寶貴之法,是我學佛的基石,也是我漫漫人生路上最可信賴的伴侶。擁有了學習佛法的機緣,能夠有時間和空間,安靜地“隨分思察”,我已別無所求。

不過,修行是不容易的。如果咱大家,雖然安居實修,卻總是沒法獲得成就的話,該咋辦呢?咱聽世尊的進一步解說:

若後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當勤懺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妒、諂曲,求勝上心。三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複習彼觀;心不放舍,漸次求證。

“如果到了末法時代,那些根機遲鈍的眾生們,雖然發心想要求證菩提道,卻總是不能夠獲得成就的話,是由於過去的業障比較重,障礙了實修,應當勤奮地進行懺悔。”

“同時,要時常生起離苦得樂和成就正覺的希望,首先斷除自己的憎愛之心、嫉妒之心和諂曲之心,然後,再發起上求佛道的殊勝上進之心。”

“在這樣的基礎上,對於三種清淨觀法,任意選擇其中的一種,進行實修;這種觀法成就不了,就再修習另外一種;總之,無論如何,也不要捨棄嚮往解脫之心,就可以逐漸求證,而獲得成就。”

哎,所謂的“鈍根眾生”,就是指咱大家。在末法時代啊,很少有一聞千悟的利根眾生,都是需要長期實修才行的。如果,經過了多次安居實修,都無法獲得成就的話,那就說明呢?自己宿世的業障比較重,就需要勤奮地修習懺悔法門,哎,通過懺悔,得見好相,說明自己的業障清淨了,這時,再來實修三種觀法,就可以通過“漸次求證”,而獲得成就。

所謂的“常起希望”,這就是咱大家修行的動力,那就是說呀,咱呢,時常要發起希望離苦得樂的願心,乃至於咱也要希望自己成就正覺。哎,有人問了,學佛難道不是要無所求嗎?你咋還那么多希望呢?

——嘿嘿,您不知道啊,無所求的凡夫,不是自欺欺人,就是放任之病,是不可能獲得任何解脫成就的呀!為啥呢?因為,他們已經得少而足了,不思上進了,失去了修行動力的緣故啊。

悉達多太子,就是咱大家永遠的榜樣,即便是坐在了菩提樹下,太子呢?嘿嘿,還是充滿了希望,希望能夠成就正覺,乃至於“不成正覺,不起此座”——這是多么執著的希望啊!哎,恰到好處的執著,就是正念。而那些放任自流的,所謂的“不執著”呢?嘿嘿,不過是一種病態罷了。

咱學佛呀,就必須要有這樣的心境,哎,如果學習經教,那就不明白,不罷休;如果參話頭,那就不破本參,不罷休;如果實修三種觀法呢,嘿嘿,那就不成就,不罷休。只要持之以恆,“心不放舍,漸次求證”,咱哪,終究是可以契入覺悟之道的。

關於“求勝上心”,哎,有不同的理解。憨山大師認為,這是一種應當捨棄的慢心,大師說:“勝上心,慢也。”而太虛大師則認為:“勝上心者,勝進增上之心。”統觀上下文,似乎太虛大師的解讀更為合理,因為,與前面的“常起希望”正好相呼應。

有一位法師,在看了《趣品圓覺經》以後,他說啊,所受的啟發之一,就是真正認識到了,即便是祖師大德的註解,也難免有歧義和誤解,乃至於少許錯誤存在,足見經教法義之博大精深呀。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至此,本章法義即將圓滿,這時呢,依據慣例,世尊要用偈語,把長行當中的內容重述一邊,世尊說道:

圓覺汝當知!一切諸眾生,

欲求無上道,先當結三期。

懺悔無始業,經於三七日,

然後正思惟,非彼所聞境,

畢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靜,

三摩正憶持,禪那明數門,

是名三淨觀。若能勤修習,

是名佛出世。鈍根未成者,

常當勤心懺,無始一切罪;

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前。

“圓覺菩薩啊,你要知道!一切尚未開悟的眾生們,想要求證無上正覺之道的話,首先應當結三期安居修行。”

“在三七二十一天當中,勤奮懺悔自己無始以來的罪業,然後用正思維心,進入三種觀法的實修;凡是禪修當中不適宜的境界,都不應當進行觀察證取。”

“實修奢摩他法門,主要是靜心,心寂靜到了極點,就會覺悟;實修三摩缽提法門,主要是正念憶想諸佛菩薩的修行境界,以及廣發菩提大願;實修禪那法門,主要是明了心中念頭的生住滅,以及變化情況。這就叫做菩薩安居,所修行的三種清淨觀法。”

“如果有眾生,能夠勤奮地,全面實修三種清淨觀法,就叫做佛陀出現在人世間。”

“對於那些根機比較遲鈍的眾生,如果遲遲不能夠獲得成就的話,就應當時常勤奮地懺悔,自己無始以來的一切罪業;一旦各種罪障消滅了以後,佛陀的清淨境界就會現前。”

哎,在圓覺菩薩,替咱這些尚未開悟的末法時代眾生們,請問了安居實修的方法,以及三種觀法的最初境界以後,世尊呢,也給予了清晰的解答,於是,本經的法義即將圓滿。最後呢,咱大家還不知道本經的名字,及其殊勝之處,所以呀,下面,將由十二圓覺菩薩當中的最後一位,賢善首菩薩,替咱大家,向世尊,進行本經的最終請法。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