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諭法師: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淨諸業障章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淨諸業障章

■第四十五次修學

師父:大家修學過彌陀要解、圓覺經,應該逐漸知道佛法的道理、佛法是什麼東西。不要像一些人,盲修瞎練,其實不知佛法,假說自己學問高。現在修學幾部經,我想大家逐漸逐漸入佛法了。各位要知道,你不知佛法的時候,你不要認為你念佛,其實沒念佛。很多古德講,淨土法門大慈大悲,非常方便,可是真正往生的,寥寥無幾。這麼方便的法門都這個樣,何況其它甚深法門?

希望大家要逐漸逐漸真正入佛法,佛法不是學問啊!真正認識佛法以後,要真正起修行。不管修什麼法門,它根本是在清淨自心。清淨自心它不起貪瞋痴,增進道德,這樣才是修習佛法,絕對不是空談理論。你要是慢慢會入清淨心,不生貪瞋痴,你會得益處。

你們天天起貪瞋痴,天天心不清淨,怎麼能得佛法益處?那等於是緣木求魚。所以千經萬論不離清淨一心啊!這個話誰說的呢?不是我說的,六祖永明大師說的。你們不會清淨心,妄起貪瞋痴,背道而馳。

唉!佛在經上說得很清楚嘛!清淨心植眾德本嘛!清淨心是眾德之本,都不外乎清淨心。你如果真的修到天天心清淨,也知道如何念佛,知道如何修行,有很多不思議境界。你們現在不會知道的,不真正起修,天天隨著生死流轉,你怎麼會知道呢?希望大家至誠懇切,認真地修練自己的道心,修清淨心,莫生貪瞋痴。要知道今生出家,實在難得,不要袈裟下失掉人身。出家能聽聞正法更是難得,可不要聽聞正法,如過耳不聞,那就很可惜了。兩眼一閉的時候,沒有客氣的,你造什麼業,隨什麼業走,那毫不打折扣。

希望大家千萬提高警覺!你睜著兩隻眼,你強我勝,那都是假的,到最後都是一律看待。千萬不要到那一天,哭天無路,哭地無門啊!現在看經文。

淨諸業障章

「於是淨諸業障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一切如來因地行相。令諸大眾得未曾有。見調御歷恆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猶如一念。我等菩薩深自慶慰。世尊。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污。使諸眾生迷悶不入。唯願如來廣為我等開悟法性。令此大眾及末世眾生作將來眼。說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師父:我們知道「一切如來因地行相」,因地是菩薩地,一切如來都從這個因地修行而來的。誰知道如來因地修行是什麼?如來因地行相是什麼?誰知道?慧平講是什麼?(答:菩薩的六度萬行。)奢摩他、三摩教帷㈧那、二十五種方便,這是因地行相嘛!你說的對是對,不過含糊籠統。

「見調御歷恆沙劫」,調御是佛,調御丈夫嘛!經歷恆沙劫,恆河沙劫那麼長的時間,勤苦修行,修行什麼?奢摩他、三摩教帷㈧那、二十五種定輪。

「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猶如一念」,一切功用猶如一念,就是佛一念不動。好比念佛法門,一念念到底,一聲佛號念到底,叫做一念。雖然修行恆河沙劫,猶如一念,一念不亂,一心不亂就是了。

「我等菩薩深自慶慰。世尊。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污。」現在修學經文了,以上我們都不管它。

「世尊。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污。使諸眾生迷悶不入。唯願如來廣為我等開悟法性。」什麼是法性?我找個人問,慧庶你告訴我什麼是法性?

庶師:自性清淨。

師父:慧策!

策師:實相。

師父:慧洵!

洵師:圓覺。

師父:慧陌!

陌師:自性清淨心。

師父:慧觀!

觀師:跟他一樣。

師父:慧悅!

悅師:無性。

師父:法性者,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一切法因緣而起,隨緣嘛!一切法隨緣者,無性。無性要是定無性,落入斷滅空,無性能隨緣;要是落入隨緣,定性有。一切法隨緣而有,而不常;一切法性空,而不斷。這就是一切法性。隨緣無性叫心真如門,無性隨緣叫心生滅門,一切法不外乎這樣。所以佛說,一切法以無性為性嘛!

「令此大眾及末世眾生作將來眼。說是語已。五體投地。」這段文連貫下面的回答啊!「如是三請。終而復始。」「將來眼」,末法時期眾生叫將來,眼是法眼,知道佛法。眼有五種,盲而不見,眾生之眼;法眼,是菩薩之眼;佛眼,是佛之眼;慧眼是二乘之眼;天眼,凡聖都有。

這是淨諸業障菩薩問的,以下佛答的。我們要記住他提出的問題,看佛怎麼答。

「爾時世尊。告淨諸業障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諮問如來如是方便。」

這也是方便,為什麼?凡是世俗諦皆是方便,第一義諦無修無證,凡是修證都是方便。下面開始修學經文了。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淨諸業障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認四顛倒為實我體。由此便生憎愛二境。於虛妄體重執虛妄。二妄相依生妄業道。有妄業故妄見流轉。厭流轉者妄見涅槃。由此不能入清淨覺。」

師父:我們修學到這個地方。大家初看經文,茫無頭緒,你經過修學就慢慢入了,可以體會出我們修學經法的功德。不要說各位茫無頭緒,不知頭緒,無量無邊眾生也不知頭緒。希望大家經過修學,知道以後,把此法告訴其它眾生。

你們現在開始,看到經文,要用心地入啊!不要茫茫然:「你讀經文隨你讀,你能發表,我不能發表,我是凡夫,我睡我大覺。」那就辜負你人身了!此身一失百千萬劫難以恢復。誰講?

悅師:為什麼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不能斷煩惱?因為眾生他不能會入法性。法性,我們知道它是無性隨緣,隨緣無性,這是一切法的法性。眾生不會其法性的緣故,「妄認四顛倒為實我體」,本來這個法是無性隨緣的萬法而已,我們執著四顛倒,四顛倒我是想成地水火風,認為實在有我的身。因此「便生憎愛二境」,執著有我,對我所產生憎愛二心。

「於虛妄體重執虛妄」,地水火風五陰身本來是無性隨緣,緣起的空性之法,我們執著這身體為我身,就是虛妄的,又從一切環境起憎愛二心,又重執虛妄。「二妄相依生妄業道」,二妄相依就是本來沒有實在我,又依我起憎愛,二妄相依生起虛妄造業。由於妄業的緣故,「妄見流轉」,還認為實在於生死當中流轉。對自己的生死流轉產生厭離,不知道這是虛妄法。再由虛妄當中另取涅槃,妄見涅槃。假如當下能會入法性,緣起本身是無性的,我們執著五陰身也是無性隨緣的萬法緣起而已,本沒有實在體性,這樣當下就是涅槃。如果你要另取一個涅槃,要厭離這個生死,這樣就不能入清淨覺。

師父:「一切眾生從無始來」,什麼是無始?我們一點點地先解開,誰講?

策師:「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就是一切眾生一念妄動,妄見生死,起心動念就是生死。妄動一念,又住著我人眾壽相,就是住著四相起顛倒。起顛倒都是由我起眾惑,所以妄認四大為實我體,如慧悅師所講的,妄認地水火風為實在的我體,其實這四大是因緣而有的。「由此便生憎愛二境」,憎愛二境就是憎愛二心,因為眾生於憎起瞋恚心,於愛起染著心。

「於虛妄體重執虛妄」,本來這四大本虛妄的,沒有實在的,因為眾生落入遍計執很厲害了,而且又貪愛我,因為貪愛我而造一切惡業。「二妄相依」,因為有憎愛二心,所以淪落生死,妄見六道,本來沒有六道輪迴。因為有憎愛二心,有這種業就受生,所以有這樣妄業的緣故,流浪生死,六道輪迴。

「厭流轉者」,在這裡可以講指二乘人。二乘人厭離生死,知道一切法都是緣起,但是他沒有究竟,妄見有涅槃可得。所以二乘人也沒有見法性。「由此不能入清淨覺」,由此不能和圓覺妙性相應。

師父:現在大家一點點慢慢分析開了。「無始」,虛妄無始。不要認為無始有開始,很久很久以前,那是錯誤觀念。一切法畢竟空,那有始那有終呢?沒有始沒有終,那有生那有滅呢?要是認為無始劫來是很久很久以前,那是你的錯,又落入生死了,那是妄想。

再看,「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什麼道理?誰講?

秀師:「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認四顛倒為實我體。」認為四大都是實在的我。「由此便生憎愛二境」,由於實在的我體又產生憎愛。「於虛妄體重執虛妄」,虛妄體就是人我執,重執虛妄就是法我執。「二妄相依生妄業道」,在虛妄體上又虛妄執著,頭上安頭。「有妄業妄見流轉」,就是凡夫。「厭流轉者妄見涅槃」,就是二乘人,二乘人已經破人我執,但是還有法我執。他知道流轉六道,他討厭流轉,但是他不曉得這個法也是不可得的,所以他會入有餘涅槃。這樣都是執著有,所以不能入清淨圓覺海。

師父:這裡面有我、我所,他底下講的都是我、我所,慢慢地入!誰講?

聞師:淨諸業障菩薩請如來世尊,為我們廣說,讓我們開悟法性。「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就是前面經文所講的,妄認四大為自身相,也就是慧秀師所講的,生出兩種執,法我執、人我執,也就是迷於二諦之理。因為我們知道,法性可以從兩種名相來解釋,一是真諦,二是俗諦。事實上是以隨緣故無性,無性而成隨緣。既然無性能隨緣,隨緣起的諸法,都是無性,都是無相的。無相的法都是隨緣而成,所以相即無相,不能落入相邊;無相即相,不能落入無相邊。這種法,非有非空,而當下妙有就是真空,這種法你不能起心動念,一生心動念,從依他起落入遍計執。

所以從無始劫來,法本不生,可是我們眾生不會,迷理無明。就是我們眾生的所知障,取相,取四大為自身相,妄認四顛倒為實我體,就是從依他起落入遍計執,如此便生「憎愛二境」落入煩惱障,從虛妄體重執虛妄。「二妄相依生妄業道」,二妄就是惑,惑生業,「有妄業故妄見流轉」,我們都在四大假合的因緣法裡面,認為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其實在十二因緣流轉裡面,無我無法無人,只是惑業苦而已。其實流轉是虛妄的,是「妄見流轉」,所以我們眾生認為實有生死。我們不會諦理的緣故,要求入涅槃,所以厭流轉者,不能從生滅當下會它的體本無生,所以有厭流轉者。厭流轉的緣故,所以「妄見涅槃」,因為他有生死涅槃的迷惑。「由此不能入清淨覺」,也就是佛陀開示我們法性根本的地方,因為前面講說「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污。」我講的很沒有層次,只是和大家共勉。

師父:這個「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污。」大家不知道吧!慧聞提出來了,它怎麼染污呢?回答說他根本沒有染。「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無始是虛妄的,對不對?一念妄心無始,對不對?解釋是妄想執著我人眾生壽命,就是這麼染污,虛妄染污,實在沒有染污。染污它不穢,不染污它不淨,覺性本來是無性隨緣,隨緣無性嘛!

大家再看,都要了解,它一開始就講妄。眾生從無始來,就是妄念剛一起,起無初相,沒有開始的時候,要是認為有開始,就是有初相,初始之相,那就不對了。從無始來一念妄念起,妄想執著我,這個人、眾生、壽命好象是我所吧?好象這兒講到「我」,人、眾生、壽者好象都是「我所」,大家看一看,道理是不是這個樣子?五陰法講色受想行識,你們都講四顛倒為體,地水火風是色,受想行識,這個識叫心王,受想行是心所,和這個意思差不多的。誰講?

妄心起就是能所分別,能所是虛妄的,怎麼是虛妄的?沒有能所,佛說能所是空的。我過去時常和大家講,大家不用心啊!假如能所是有法的話,講不通!先有能,先有所,能所一起有,都講不通,因為什麼?對能而立所,要是沒有能怎麼立所呢?對所而立能,沒有所沒有能啊!好比說,對丈夫才叫妻子,對妻子才叫丈夫。要是人沒結婚,也不叫丈夫,也不叫妻子。這麼說起來,我們就知道,能所是空的。因為先有能,不對所怎麼有能?先有所,不對能怎麼有所?如果能所一起有,不必相對待就有了,怎麼會有能所?佛說能所者,是空義。所以心經才說五陰皆空。誰發表?

悅師:剛才講「於虛妄體重執虛妄」,以前有人問師父,蚯蚓斷成兩截,佛性在頭呢?還是在尾邊?師父說,先問你到底有沒有蚯蚓?這是當下讓他會歸法性。在眾生叫佛性,在一切法叫法性,這種法性是不生不滅的。蚯蚓是緣起生滅現象,好比我們妄認有實我體,認為實在有我。這我本來畢竟空,你還對我所產生愛憎,所以說「於虛妄體重執虛妄」,你還認為實在有蚯蚓,還問蚯蚓的佛性在頭、在尾,就好比我們認為虛妄的我,還在我所產生愛憎,所以於虛妄體重執虛妄。

因二妄相依生妄業道,妄見流轉,妄取涅槃,這樣不能入清淨覺。他不知道緣起生滅,他不會把蚯蚓會歸自己的法性。他如果知道生滅必有不生不滅,就能更深一層會到無生滅的法性,才是自己的本性,這樣才是清淨覺性。

師父:大家要知道深入法性,不入法性有很多邪說。譬如有人說,剛才慧悅也說過,蚯蚓斷成兩邊都活,佛性在那一邊?佛對這個問題不答,你虛妄說嘛!十四難佛不答,這個在大智度論就說過,為什麼佛不答?根本無道理嘛!不回答。最近還有居士問我,說婦人懷胎,命終往生否?我問你們,他既然懷胎往生,嬰兒活不活?有誰知道這個道理?這個都是虛妄問啊!佛呵責非為正問,虛妄說嘛!嬰兒、婦人,是不是都是因緣生法?因緣生法有自性沒有?沒有自性,那有嬰兒、婦人。佛說過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所以我就問他,居士你拿什麼法來問我,既然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拿什麼法來問我?這都是顛倒執著啊!所以蚯蚓斷成兩邊,佛性在那一端?我們先問,蚯蚓有沒有?因緣生法,沒有嘛!皆是空的,你怎麼問我呢?所以佛遇到這種問題,連答都不答。所以大家要知道,深入佛性,他一問就問這個「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污。」講吧!

聞師:師父提到這個,我有點感慨!因為雖然是修學圓覺經,可是覺得自己在生活上一直沒有辦法證到實德。可是我知道,如果因為沒有證到實德,就捨棄這個不求的話,永遠都在顛倒之中。所以雖然還沒有到增進道德的地步,可是我捨不得放下這個,為什麼?因為這是成佛的根基。

這裡提到「妄想執有我人眾生」,事實上如果從無生去破盡,我沒有這個能力。我們從日常生活中,體會沒有一法不是緣起法。有一次和慧觀師回去他俗家,處理喪事回來,師父問一句話:「慧觀師的祖父死掉了嗎?」我嚇一跳!我們常常取相,妄想執著,卻常常向別人勸說,事實上並不如實體會妄想和取相的涵義,所謂妄想就是顛倒,就是你取相,在生活中取相。

譬如說師父講言語相,喔!有一個婦人,有一個小孩子。事實上你一認為有一婦人、小孩子,這就是取相,取相本身就是顛倒。緣生無性這種道理,只是在言語相去體會而已,真正在生活上沒有辦法銜接,是因為我們本身迷惑在言語相裡面,這是在日常最容易跌倒的地方。一句好話來的時候,我們會心動;一句不好話來,我們就取相,這樣就是顛倒,這樣體會比較實際。人家講你不好,臉馬上拉下來,認為實在有,人家讚嘆你的時候就開心。這種就是妄想,無始劫來根本輪迴之處,我們很少從這裡用功,所以現在道理雖然懂得很多,卻沒有辦法在日常生活中增進道德。可是這是正見的建立,我一直捨不得不去學習它。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著。」妄想就是取相,事實上我們每天都在言語相打轉,在心緣相上打轉,求經法也在經法上執著,因為執著起種種的煩惱。所以妄想執有,你一念動就是我相,我相建立起來就是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後面就講,什麼是妄想?就是顛倒。這種顛倒用佛綱講,就是身受心法,也可講是五陰法。事實上,我們就是在五陰法顛倒執著。

「由此便生憎愛二境」,憎愛二境就是所。你放在憎愛境一定有能,所以能所是相依無性,互相緣藉。以互相緣藉故,當體就是無性,如果無法一念不生的時候,那我們就在念佛時,讓它溶化。可是我們不曉得到底那時能夠溶化,這也是我們用功之處。戒體上講到重緣,是指後面那個念頭生,就是犯戒,這就是我們用功不用功的問題,已經不是道理的問題了。所以「於虛妄體」,我們煩惱所依就是虛妄之體,沒有所謂的煩惱,也沒有所謂的惑、業。可是我們無量劫來,就認為我們有煩惱,有業,這是我,這是我所,所以重執虛妄。無始劫來未聞如來正法,所以常輪轉六道,重執虛妄。

「二妄相依」,就是能所相依,能所就是我們眾生的分別心,分別心一念妄動就執著取相。取相才叫妄動,你取相就是輪迴的根本,取相原因是無始劫來不聞正法,不入正法,不明佛的二諦,所以才妄落業道。虛妄的造作,虛妄的貪瞋痴,像剛才師父講的,在道德上沒有辦法增進。所以有妄業,身口意業的造作,譬如我們到外面去辦事情,你就認為這個事情是很實在的,不出能所,不知所知煩惱,所以妄見流轉。我們總認為生滅裡面,就是生死凡夫。我們以不會法性的緣故,所以厭流轉,不能當下會入自性清淨心。

本來佛開的方便法門,歸元無二路,就是要會入我們的自性清淨心。而我們妄見涅槃,常常要舍離一切的常住事,不敢擔當,要躲起來。涅槃是不生不滅,我們要取一個清淨心,離生滅要會清淨,是緣木求魚,不可能的。「由此不能入清淨覺」,為什麼說有能有所,不能入清淨覺?我們知道,大道不遠,隨緣而常無性,不礙諸法;無性而常隨緣,不礙清淨。講到這裡,很感謝常住給我們這個法。

師父:慧聞提出來,妄認四顛倒,他提出來身受心法。待會我們查註疏,就知道到底怎麼說。

大家要深入法性,其實你是迷惑,不能怪人。人家說,一條蚯蚓斷成兩邊,佛性在那一端?你就迷惑了。其實很簡單,因緣所生法,我說就是空,就是那個解釋。好比說,我這串念珠,我截成兩個,是不是變成兩串念珠啊?你一定想,一串念珠把它截成兩個,一定是兩串念珠。那我問你,念珠有沒有啊?要深入覺性才知道。念珠本來沒有的,怎麼會有一個或兩個?它本來沒有,畢竟空的,非一非異,非來非去,非生非滅,非常非斷啊!誰再講?

觀師:剛剛慧聞師提到那個問題,我們在下面還有討論一個問題,到底有沒有往生?往生怎麼看出來?如果是我們回答,怎麼答都不圓融;師父回答,什麼問題都是從二諦回答,也就是說師父的生活就是二諦的生活。以前師父跟我們講,我們念佛,念佛就是我們的生活,念阿彌陀佛已經變成我們的生命。我們也可以講,二諦就是師父的生命,所以我們很有福報,能夠和師父一起來修學,一起生活。譬如說生病,師父也在生病,而且師父為眾生受苦的病比我們更苦,可是師父說可以身受心不受。因為師父已經會到法性,所以可以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覺得苦。

我想講的是「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這一點,我們為什麼會這樣輪迴?就是妄想執著,有我、我所,就會一直造業,輪轉不停。所以念佛要從無我契入。師父在佛七講話講到,我們起妄想造業,一定會受苦報,所以叫我們不要打妄想。可是我們不打妄想,不容易,所以我們要提起佛號。這妄想就是因為我的緣故,佛號是仗佛力的緣故,所以我們遇到病緣的時候,就要靠佛力加被,才能夠有福報和師父學習正法,帶業往生。

師父:我和大家講,「妄想執我」,我沒有,妄想執我、人、眾生、壽者,也沒有。外道執著有,他立二十五冥諦,他說有我叫神我。簡單說,我所,人眾生壽命,就是我所,就是色受想行識,外道執著。我們學佛,深入二諦,要知道他的錯誤地方。沒有我,也沒有五陰,由於因緣起,才有五陰和我的分別。可是我和五陰皆是因緣生法,皆無自性,就是空的。要知道這樣,這樣才入覺性。我們剛才一開始我就問了,清淨覺性是什麼性啊?就是這個道理。講吧!

甫師:淨諸業障菩薩提出的問題:「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污。使諸眾生迷悶不入。」後面佛回答,眾生一念不覺,起妄想執著我,對待於我所起憎愛心,因憎愛心妄執造業,然後妄見流轉。我想到有一次有人打佛七出來請問師父,為什麼佛七期間可以一直念佛,可是回去以後佛號提不起來?師父回答,這是業力。確實,我們都是被業力所轉,為什麼被業力所轉?因為妄想心。其實業障是自己虛妄起的,比如我們在打佛七時,也是用這個心念佛,平常也可以用這個心念佛。為什麼平時不能念佛?因為陷入妄想裡面,被自己的業所轉。

這裡就是告訴我們,我們虛妄隨業流轉,其實本性清淨。為什麼虛妄流轉?因為對緣起虛妄執著,不能會其法性。

師父:慧甫提出業,業是虛妄的,虛妄而有的。業虛妄而有,為什麼眾生墮入六道輪迴,受苦報,受樂報呢?那也是虛妄的,怎麼虛妄的?因緣而生。不相信我們看,假使業不是虛妄的,一定有業,就講不通了。如果業一定有的話,你不造業也受報,是不是?換句話說,你不殺人也要償命,你不行善也應該生天,你不念佛也得往生,因為什麼?業一定有的嘛!業是隨緣而生的,所以它是虛妄的。不但業如此,煩惱也如此,煩惱、業要是了解以後,就脫離苦道了,所以惑業苦三虛妄流轉。

憎愛二心,心是由我、我所而生的,我對我所,這我所並不是人眾生壽者,他是總說啊!詳細分別,無量無邊。順我者,就產生貪愛;違背我者,就發生憎恨,都是虛妄生。大家想想,你是不是天天都在虛妄中生活,我們大家都在虛妄中生活,你不是憎恨,就是貪愛,都是虛妄,所以你怎麼能見覺性呢?好了!現在時間到了,查註疏。查到註疏,寫在黑板上。

確實要注重實德,真要是有修行有實德的話,冥冥中佛力加被。……要是有間隔,先有我,後有我所,那不對了,不對我所怎麼有我?沒有間隔。

(卍續一六?圓覺經直解卷下?一二五上?七)「此正答染污所以也」,所以是原因。「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等者。正出所云。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者也。由諸眾生最初不覺迷本法身故。」最初一念不覺就是無始。「妄認五蘊幻妄身心。為實我體。故名我相。計我展轉趣於余趣。故名人相。計我盛哀(衰)苦樂變異相續。為眾生相。計有一期命根不斷。為壽者相。以不達無我。執妄為真。故云顛倒。」一切法無我,執妄為真故為顛倒。

「然執虛妄為我。已是顛倒。」沒有我,執著有我,已經是顛倒。「且於此妄我。起憎愛之心。故云重執虛妄。」起憎愛心,他解釋是無我而執我,第一重顛倒,從我上更起憎愛二心,叫虛妄加虛妄。「此起惑也」,惑還有一個名詞,就是煩惱,迷惑就是煩惱。「心境二妄相依造種種業」,他講二妄,我們修學沒講到。心和境虛妄相依,心就是我,也叫心。境就是我所,也叫心所,二妄相依造種種業。以我我所故,造種種業,以心心所故,造種種業,「故云生妄業道」。

「此造業也。故有妄業。」惑業苦,看出沒有?憨山大師解釋出來,這段文講出惑業苦三,前面提出惑,造種種業就是業。「必受苦報流轉生死」,這是苦,「此苦果也」。他是由惑業苦三解釋的。「惑業苦三。皆因妄認我執。以取三界輪迴。故云流轉。此分段生死也。……」這是分段生死。惑業苦三有兩種人,那兩種呢?惑業苦有變易死,惑是無明,業是行,苦是識名色六入觸受。分段死,也是惑業苦,惑是愛取,業是有,苦是生老死。

「然此四相。有迷識迷智粗細之分。」他說有迷識迷智之分,「粗者迷識。乃凡夫妄認五蘊為我。妄生憎愛。……」這是迷識。「細者迷智。乃一切聖賢。妄有證得。能所未忘。……」這是指二乘了,對不對?「妄有證得」,證法,證菩提,得果位,小乘有四得四向,初果向、初果,一向一得,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這叫八聖賢。

「此中粗細二種我執。正屬俱生。」憨山大師說這是俱生我執,俱生我執很細,俱生我執再淺的有分別我執,分別我執小菩薩就斷了。阿羅漢斷俱生我執、分別我執,一旦到登地菩薩,斷俱生法執。「此經眾生意該九界。此中先舉凡夫之四相。」他說這個經裡面,他所謂的眾生啊!該九界,包含九界。九界是菩薩界、緣覺界、聲聞界、天界、人界、阿修羅界、地獄、餓鬼、畜生界──九界。從菩薩一直到地獄餓鬼畜生,九界包含。

「此中先舉凡夫之四相」,先舉凡夫的四相,「以顯三乘之四相」,這是兩重顛倒。「以凡夫四相由憎愛而有。三乘四相由證取而有。」他們也是顛倒,雖然凡夫是顛倒,他們也是顛倒。沒有涅槃嘛!他認為有涅槃可得,所以是增上慢人。「以證取發於愛根種子故。凡聖雙舉。」這是凡夫、聖人雙舉。今天大家修學的,沒修學得很傑出。

(太虛大師全書?二一七三?二)「四相均是顛倒之見」,我人眾壽相皆是顛倒之見,我相者無我,人相者無人,眾生相壽者相,無眾生無壽者,所以一切法隨緣無性,隨緣有四相,四相隨緣皆無自性。

「今不知顛倒而認為實我」,這個人他的意思是說,四顛倒之見,我人眾壽四相都是顛倒之見,他認為四顛倒就是我人眾壽相。「以執有我體之故,是以順我者愛。」解釋得很好。「違我者憎,故云由此便生憎愛二境。我體是虛妄,……於虛妄之我體上更加虛妄之憎愛。」這兩位大師都說,由虛妄我執有憎愛,叫虛妄加虛妄。「是於虛妄體重執虛妄。如是固執實我而起憎愛;因有憎愛而更執實有我體,故云二妄相依。」我是虛妄的,憎愛也是虛妄的,因為憎愛而有我,因為我而有憎愛,這二者相待,所以才二妄相依。

「妄體妄境相依,則生種種造作之妄業,而妄招善惡之六道。是以有妄業之凡夫,則妄見六道之流轉生死;厭流轉之二乘小聖。」你們大家也都講過了,一個是指凡夫,一個是指二乘,二乘是小聖。「妄見了生死之涅槃」,其實沒有生死,沒有涅槃。你們時常講,生死即涅槃,什麼道理?涅槃隨緣現生死,生死無性即涅槃,還是不出二諦嘛!「見有涅槃,仍由我證,我相宛在。」見有涅槃,就是我相,有我相自然就有人、眾生、壽者相。「故名妄也。蓋二乘見有涅槃,即是法愛,亦即迷智之我相。」「迷智之我相」,什麼是迷智啊?迷智是不破無明。這兩位大師解釋都很好!

看看人家,衡量自己,自己想到了沒有?自己辦到這個地步了沒有?以人家印證自己。這兩位講的都很好!修學到此地。

■第四十六次修學

師父:大家學佛不求名相,求法。外道都知道,有一仙人指頭一指,石頭可以變成黃金,外道不要。仙人說,你怎麼不要黃金啊?外道說,我不要黃金,我要你的指頭。外道都這樣,何況佛道?

大家修學經法,一定使自己道德增進,領導眾生,度化眾生,僅憑嘴巴說,不行的!要靠真正的實德。希望我們逐漸逐漸地增進實德,作人天師表。入經法,我和你們講過,全憑諦理,諦理是你的性。要是入諦理以後,叫銷歸自性。戒律是行,戒律所說的都是世俗諦說,最後也入第一義諦,要不然就是遍計執。希望大家各自努力,熏修自己,在實德方面漸漸地入理。我們淨苑修行以持戒念佛為主。現在看經文,上一次我講話太多,影響大家發揮,還是儘量由大家發揮,能發揮得出來,很好!發揮不出來的,也跟大家一起修學。

我講太多不好,打閒岔,障礙大家。雖然我把道理講出來了,反而沒有用,這個法要從你性上出。

「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一切眾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譬如有人不自斷命。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為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

師父:修學到這一段文。「非覺違拒諸能入者」,相信你們一看經文就迷迷糊糊,經過修學就慢慢入了。看不懂的,更要精進,趕緊跟上。別人精進,你如果不精進的話,慢慢地就落後了。只要你突破這一關,那順水推舟。

「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我先幫大家的忙,覺是什麼呢?圓成實性、無上道、中道義、清淨心,這個覺沒有能所吧?懂了吧?

我和大家講,覺就是你的性,心是名字,不是性。唯有覺,唯有知,才是真正本性。我們所說的心,不過僅僅是假名。為什麼覺和知不是心呢?覺和知是用啊!用全歸體,名不歸體。

悅師:自性清淨的覺性並不是能違拒諸能入者,為什麼?因為「有諸能入非覺入故」,而是在你認為有能入的話,這就落入能入所入,有能入、所入,就不是真正的覺性,就不是自性清淨心。就好比說般若無知才一切知,般若有知的話就不能一切知了。

「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動念我們把它會是緣起,息念就是你認為有個無性,你落入緣起,或是你落入息念有個涅槃,都不是清淨覺性。因為清淨覺性本來是無性隨緣,既然無性隨緣,你怎麼可以執著在隨緣邊呢?這種清淨覺本來是隨緣無性,你怎麼可以執著在無性邊呢?如果落入隨緣或是無性,都是迷悶。

「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因為你一念妄動,認為有一個主宰的我。「一切眾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譬如有人不自斷命。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遇到愛我的人,我就隨順他生貪愛心;遇到不喜歡的,就起憎怨心。「由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憎愛二心滋養無明的緣故,所以縱然相續不斷的求道也不成就。

師父:要抓住要點,好象一開始「非覺違拒諸能入者」,這裡面說出有能入、所入來對不對?要是有能入就非覺悟,以下這段文好象都不離能所吧?慧策講!

策師:這段文是接上面來的。上文講「二妄相依」,有這種迷惑就不能入清淨覺。下面講「非覺違拒諸能入者」,這種覺它本來就橫遍豎窮,遍滿十方,本來就沒有能入、所入,遍一切時,一切處。若有能入、所入,就違背覺性,所以「非覺入故」。

「是故。動念及與息念。」動念是凡夫,住著一切法實在有。息念是二乘,知道一切法是緣起,偏空。「皆歸迷悶」,沒有究竟,都是不能和清淨覺相應。「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眾生為什麼不能和清淨覺性相應呢?因為有根本無明、迷理無明,住著一切法實在有,凡夫住著一切法實在有,二乘住著一切法空,所以與清淨平等覺性不能相應。

「一切眾生生無慧目」,就是說一切眾生沒有智慧,他不知道一切法都是無性,無性能隨緣,隨緣成就一切法,一切法都沒有自己的自性。這樣沒有智慧的緣故,「身心等性。皆是無明。」正因為住著實在有、實在空,有所得心,所以身心都是無明。

「譬如有人不自斷命」,師父!「不自斷命」,要怎麼講?

師父:這個人啊!自己要是能斷自己的命,好比有第二個頭,這個頭砍掉那個頭,好象有能有所嘛!人有兩個頭,斷那個頭的人命,有能有所。人只有一個頭,怎麼有能有所呢?

策師:謝謝師父!「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這是眾生的執著,眾生落入生死,因為有憎愛二心。愛我的,就起貪心。「非隨順者。便生憎怨。」就起憎恨心。由憎愛二心,所以是生死的根本,生死的根本是長養無明,無明就是生死的根本,一念不覺叫無明。「相續求道皆不成就」,若有無明,不知道一切法無自性,相續求道就不得成就。

師父:慧策不錯!他會到動念是凡夫,息念是二乘,這是他的見地。他又引前段文,前段文你看,「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好象我就是能吧?人眾生壽命是不是所啊?根據上文來的。引申涵義,我們就知道,有能、有所皆是無明啊!對不對?誰講?

你要突破這一關啊!從諦理突破,突破以後就知道,喔!原來如此啊!

乘師:「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非覺就是迷,迷緣起無性,無性本來就是無能無所。清淨覺性本來是平等如如不動,分別就是迷,眾生都是迷,依他起落入遍計執,所以落入生死。其實法本來清淨,有能有所就是有對待。

「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起心動念都是違背法體,因此流轉,所以能所不是我們的清淨覺性,因為清淨覺性本來是平等不動的。「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無始不是說很久以前,因為法本來清淨的,現前一念本來清淨、平等如如不動的。

「一切眾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因為眾生落入有我相,於依他起執著有我,有我就有我所,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不能會歸圓成實性,起貪瞋痴。「身心等性」,本來是清淨平等的,因為無明,所以起妄想煩惱不能入清淨覺性。這是法說,以下舉譬喻說。

「譬如有人不自斷命。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為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事實上,貪瞋痴也是無自性,只是迷惑而已。順境時,我們會起執著,逆境時會起瞋心,憎愛二心一起,不是我們的清淨覺性。事實上,心佛眾生沒有差別,只是迷惑而已,這樣憎愛二心就是假名無明,假名貪瞋痴。如果落入有所得心,就不清淨,以有所得心求佛道,就不能和覺性隨順,所以皆不得成就。

師父:這個「非覺違拒諸能入者」,大家不要把「非覺」兩個字,解釋非覺就是不覺,不是的。這個覺性平等清淨,前面不是講了,覺性清淨平等不動嗎?這樣他不分能所,沒有能所了。所以並不是覺性違拒能入。要是違拒能入,就有能有所。好比一個人自己能斷命,自己要是有兩個頭,用這個頭砍那個頭,有能有所了。他只有一個頭啊!不分能所。所以有能入就有所入嘛!這都不是覺入,不是清淨平等覺性入。誰講?

聞師:前面那段,淨諸業障菩薩請問如來,「唯願如來廣為我等開悟法性」,這是一點。第二點,如來開示,眾生妄認四顛倒為實我體,講到我執,因為有我執的緣故,就有人眾生壽者的分別,落入有能有所,所以起憎愛二心。其實佛陀開示的這段話,是開悟法性,開悟法性也就是開悟一真法界,或是說圓覺妙心。

「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這一段我們把它扣上前文,事實上這段文是開悟眾生清淨的圓覺自性,也就是一真法界性。眾生的心性事實上是無性隨緣,隨緣無性。我們清淨的圓覺自性也是無性隨緣,隨緣無性。隨緣無性,隨緣不可得;無性隨緣,無性不可得。

「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眾生因為不入二諦理,才會迷悶,以迷悶的緣故,不能入淨圓覺法性。所謂動念是不知道隨緣無性,於緣起邊起遍計執;息念是二乘會到緣起無性,可是不知道無性不可得,不會一真法界性的緣故。不會一真法界性,就落入能所,這能所有好幾種講法,眾生妄認四大為自身相的我,及迷於眾生、人、壽者的我所,產生憎愛二心。

事實上,不離一真法界性,所以說「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我們知道自性清淨心非有非無,不是有法,也不是無法,你在裡面生心動念的話,就失去這清淨義。

後面接著講,「有諸能入非覺入故」,如果從上面講下來,不會一真法界性,動念息念皆歸迷悶,迷悶就是不識二諦義,所以在裡面有取有舍。因為不知依他起無性的緣故,才妄認四大為自身相,所以說「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由無明就有我相,由我才立所,有取有舍皆歸迷悶。

下面講「一切眾生生無慧目」,不知一真法界性本自清淨平等。「身心等性。皆是無明。」為什麼?身心本身當下就是一真法界性,因為它是緣起之法,可是我們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所以這時候身心等性皆是無明。

「譬如有人不自斷命。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有我就有人隨順、不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產生憎愛二心,都是長養無明,相續求道皆不成就。

師父:慧聞他會到一真法界性,這是他的見地。一真法界性有能有所沒有?沒有能,沒有所。「譬如有人不自斷命」,他這是譬喻,人要是把頭砍下來就死了,這是一個啊!他沒有能,沒有所啊!除非長第二個頭,把第二個頭砍下來,第一個頭還活著。他沒有能,沒有所嘛!所斷就是能斷,能斷就是所斷,無能無所。

動念、息念,動念就是有能動、所動,息念是有能息、所息,「皆歸迷悶」,都是迷惑不解。迷悶是迷惑不解的意思。「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看它的前文:「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我們修學過就知道,我是能,人眾生壽命是所,都是為自己主宰,所以一念我心起就是無明。怎麼知道?佛不是說過,一切法無我嘛!誰講?

融師:「非覺違拒諸能入者」,覺性本是隨緣無性,本是清淨平等,本是如如。「有諸能入非覺入故」,圓覺性沒有能所,如果有諸能入或非覺入,都不對。「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如果有動念、息念,都不會圓覺性,因為他不會隨緣無性,無性隨緣,所以有動念、息念。「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這是法說。一切眾生都是有我,有人、眾生、壽命,所以不會隨緣無性、無性隨緣的圓覺性。

一切眾生為什麼叫眾生呢?因為「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下面譬喻說。「譬如有人不自斷命」,師父已經講過好幾遍了。就是說,如果有斷命,就是有能有所。所以下面講「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落入無明。這些都是「為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落入有能有所,不會圓成實性。

師父:「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一念不覺叫本起無明,一念不覺,分別能所叫本起無明,對不對?「一切眾生生無慧目」,有能有所了,什麼叫慧目?不見一切法叫慧目,不見有為法,不見無為法,不見一切法,叫慧目。慧目是入空理,要是見有為法、無為法,那叫天眼了。

「身心等性」,你們都講過了,我不再講了。都誤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四大為自身相,有能有所;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有能有所,那都是無明啊!所以才「譬如有人不自斷命」。有能殺的、所殺的分別,你殺了張三,你還活著,一個人怎麼能殺死自己還活著呢?無能無所。它這個不自斷命,很費解,要會入無能無所。人自斷命啊!如果你以為自己自殺叫自斷命,那不是的!自己自殺,無能無所,能斷就是所斷,所斷就是能斷,它這個比喻很巧妙。兩種中道,能斷就是所斷,所斷就是能斷,俗諦中道。能斷就是所斷,就沒有能斷;所斷就是能斷,就沒有所斷,真諦中道。大家看不懂,你於能所而起分別。誰講?有一點明白你就講,有好處,你要是不講,它只入一分,一晃眼就忘了。你講出來,它入七八分。

觀師:「非覺違拒諸能入者」,不是清淨覺違拒能修學入清淨覺者。因為「有諸能入非覺入故」,假如有能入就不是清淨覺,意思就是說,沒有能入所入,這樣才是入清淨覺。「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所以起心動念或息念都是迷悶。因為沒有起心動念,也沒有息念。

「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我們主要就是因為有無始無明,無始無明就是前面講的,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我就是能,人眾生壽者就是所,意思就是說有能有所,所以我們才會「歸於迷悶」。「一切眾生生無慧目」,一切眾生沒有慧眼,因為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無我,沒有慧目就有所得、有我。「身心等性。皆是無明。」假如有所得、有我的話,我們身心就不空,就是無明。「譬如有人不自斷命」,意思是說譬如有人沒有辦法自己斷自己的命,因為自己斷命以後,自己也命絕。斷人家的命的話,有能斷、所斷才叫斷命。意思是說,能斷、所斷同一個人,所以「有人不自斷命」,沒有自斷命的人。

「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因為有所得、有我的緣故,假如有愛我者,就和他隨順,起貪著。「非隨順者。便生憎怨。」對沒有隨順我的人,就起憎惡。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就知道,有愛我者,我們就和他結清淨緣,不要貪著,當作善知識的因緣來念佛,幫我們往生。假如不隨順我們的人,我們不要起憎惡的心,想他是我們的善知識現前,讓我們好好念佛,因為自己沒有好好念佛,才有這樣的業障,所以要非常地感激。

「為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以憎愛心要來成就佛道,皆無法成就,所以我們不要起憎愛心,要以無所得、無我來念佛。

師父:「非覺違拒諸能入者」,大家還不懂,此法清淨平等不動。我過去不是和大家講過了嗎?你未成佛時本是佛,已成佛後還是佛,它不是非覺違拒諸能入者嗎?你未成佛時本是佛,成佛以後還是佛,不動啊!所以海水起浪,千重浪、萬重浪還是水啊!慧經講!

經師:「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我想是當初譯者的文字有點重覆了,如果我們能反過來看,文句可能通順一點。「違拒諸能入者即是非覺」,和下一句意思有點相同。如果有能有所,就是非覺,這裡所講的覺是圓成實性,實相法。「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這一句在反扣前文。依天台來講,動念就是觀,息念就是止,就是有所止,有所觀,有所得,想要放下,這些總歸都是無明。

下面解釋。「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因為無始劫來,眾生因為無明的緣故,本來真本具、妄本空,眾生不覺,所以「一切眾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眾生為什麼會無明?因為他沒有悟到身心的慧目,沒有悟到自己的清淨心,不見法性。

「譬如有人不自斷命」,這一句好象不能夠……

師父:不自斷命,張三斷李四的命,李四斷張三的命,有能有所。要是自斷命的話,能斷就是所斷,所斷就是能斷,就沒有能斷,沒有所斷。

經師:這句話可以體會出來,是說眾生的慧命本來無能無所的,可是我們都把它會成有所得,有能有所,所以不能入清淨的法性。「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我們迷於無明,所以起憎愛二心,順我則喜,逆我則怨。

「為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因為眾生具無明,想要真正求這個法,怎麼能成就呢?

師父:大家知道,憎愛二心是生死根啊!所以你們大家,我看出來,皆有憎愛二心。經上講的,一點都不錯啊!「有愛我者我與隨順」,發生感情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感情不和了,你們是不是都是這樣?不是聖者之流。所以才說「道人無親,以法為親」啊!

覺師:「非覺違拒諸能入者」,覺可以說是一心,一心出二門,就是真如門、生滅門,真如是體,生滅是用。「有諸能入非覺入故」,他認為實有體,有能入就有取相,他不知體即虛妄,認為實有體,這樣就不能入一心。「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認為實有,所以有動念、息念,動念是指凡夫眾生,息念是指二乘,都是虛妄執著。

「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因為眾生於一心中虛妄執著有體有用,體用實有,所以不能會入一心。「一切眾生生無慧目」,因為一切眾生不能深深入理,不能了達,所以「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認為實有,就是無明。好比「有人不自斷命」,他不知體即是用,用即是體。

「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所以要知道,眾生都是我執,愛我者我與隨順,不順我心的,便生憎怨。「為憎愛心養無明故」,以憎愛二心再增長無明,就是再薰習無明。「相續求道皆不成就」,以這種心要想成就佛道是不可能的。

師父:「一切眾生生無慧目」,慧眼所見,一切諸法以無性為性,所以不見有為,不見無為,不見一切法。眾生以能所性相為性,地是堅性,水是濕性,火是暖性,風是動性,都無慧目,無能無所是什麼?清淨平等是,於一切人、一切事清淨平等。所以古德說,老僧學佛數十年,沒學到別的法,只學到一法,不用心機,用心機就有能有所。這老祖師真要學到不用心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清淨平等就是清淨覺。你們大家是不是天天用心機啊?用心機一定有能有所,遠離清淨心。我忘了是那位老祖師說的,老僧學佛數十年,沒學別的法,就學到一法,不用心機就是了。那不得了了!比較起來,我們天天用心機,那怎麼是學佛呢?誰還講?

憎愛二心是生死根本啊!就是這麼來的。憎愛二心皆是養無明。「相續求道皆不成就」,相續是心王、心所相續不斷。你這麼求道,有能求有所求,不得成就。一念清淨平等不動,就是了。好!最後一個發言。

甫師:上一段是講惑業苦,這一段是解釋惑。這裡是因為淨諸業障菩薩問「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污。」我們知道迷和覺是不二的,本來一切法無性,就是實相、中道,眾生迷惑,所以佛才方便開示。覺,其實就是我們的心本來清淨,可是我們起心動念,即乖法體,這起心動念就是妄想,能夠成為業障。所以說「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覺心本來清淨,我們自己起妄念,還要起息妄的心,這都是迷惑。而妄想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有無始無明作主宰。

下面說「一切眾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譬如有人不自斷命。」身心世界皆是妄見,因為一切法本來清淨。不自斷命是譬喻不是有能動念的,有所動的念,無能無所,只是因為我們執著,執有我人眾生壽者,就有愛憎的境,起愛憎的心,更增長無明。以這種迷惑心相續求道當然不成就,因為它是與道相違背的。

師父:慧甫提出來,他回復到前文,我們看前文就了解了。淨諸業障菩薩問「若此覺心本自清淨。因何染污。」佛回答,第一個我們知道,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有我。無始來一念妄心動,先產生我,然後由我才產生人、眾生、壽者,是不是?這就是染污了。再往下分析,有我人眾生壽者,是分別能所,有能所就有染污了,不能入清淨平等覺。由能所再分別,有憎愛二心,它不能入清淨平等覺。所以這段文,我們最後把它歸到修行方面,如果你要想修行佛法得成就者,第一個不生憎愛二心。再往細的講,不分別能所,就是人我是非皆不分別。

再往細的講,沒有我人眾生壽者相,就入清淨平等覺了。最後講,我念不生。由粗到細,大家應該了解這段經文了吧?這是答覆菩薩所問的,本自清淨,為什麼還有染污呢?就是這麼染污。你先產生妄念,一念妄心動,接著產生我念。愈來愈深,有我念,我為能,產生所,就是人眾生壽者,愈來愈深了。分別能所,人我是非,由於這個分別,產生憎愛二心,愈來愈深。憎愛二心再往下追求,產生貪瞋痴,貪瞋痴生十惡業,十惡業入生死,不得出離。

大家應該了解了吧?你要想了生死,怎麼了法?先斷十惡業,微細處斷貪瞋痴。再微細,不起憎愛二心,對一切人事都不用心機。再一步,不分別人我是非、能所,不取我人眾壽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起我,不起我念,不執著我,天天清淨了,妄心不動,不叫無始無明起。

你們現在了解這段文了,你在沒修學以前,你看這段文,迷迷糊糊。修學以後才知道,這對修行有大幫助啊!大家就知道了,不要起憎愛心,不要動人我是非心,不生能所,不取著我人眾壽相,不起我念,妄心不動,欸!這是清淨平等覺,對不對啊?入這個法有很多修行法,禪宗也是入這個東西,密宗也是入這個東西,律宗也是入這個東西。當然我們以念佛方便,也是入這個東西。

修行要不用心機,用心機遲早要用到自己身上。這有一句笑話說:「木匠戴枷啊!自作自受。」木枷就是木匠做的嘛!像那老祖師講的,不用心機,這是最方便的路線,這是誰都能做到的。壞就壞在誰都不做,你們不做的原因,不外乎憎愛二心,順自己的則愛,不順自己的,就瞋恨,對不對?那都是從人我是非分別來的嘛!不出我人眾壽相,講得究竟,不出一個「我」字,再講微細的,都是妄念動啊!這個法本來是清淨平等的,妄念動,無明起。知道這個道理以後,趕緊地用心修行,以後學不用心機。如果你用心機,有一句話,聰明還被聰明誤啊!

你用心機,你能用啊!所受的,還是你自己。你們想一想,閻羅王大殿業鏡台前都是用心機的人,你不用心機就不到他那裡去了。有個廣老的弟子和我講,台灣有一個住山的法師,他沒有神通,也沒有特別的能力,他有一個什麼特點呢?蜻蜓飛過來,他說:「欸!來來!」欸!那個蜻蜓就站在手指尖了,他就問他:「你是不是有神通啊?」他說:「那兒的話?我不過是不害一切眾生,習慣了,來來,它就來了。」改天你們試一試,蚊子咬你的時候,你不打牠。慢慢地,牠不怕你。你們現在是蚊子一靠到,就趕緊飛了。

修學過以後多少明白一點了吧!沒修學以前簡直是入於迷悶啊!修學經法的時候,有一點點了解,趕緊講出來。因為什麼原因?你不講,了不起只在意根,它有一種隱沒作用,很快隱沒。你講出來,用意根、舌根、耳根,甚而言之,其它諸根皆用,種入深;講熟以後,種入更深;初講的時候,種入不太深。不相信,你們試一試,大家第一次發言,或第二次發言,自己怎麼講,自己不知道,有這種感覺沒有?所以說種入不深。你講熟以後,我要怎麼講就怎麼講,所以種得深。你們不講啊!永遠不會講,唯識作用就是這個作用。你們不肯用它,把它埋沒了。

你不相信,我們看,這個小孩子看他沒有什麼維持生活的能力,弱得很,可是等到他爸爸媽媽死掉了,他自己就挺出來。你不相信觀察,他有這個能力,他不用它就埋沒了。爸爸媽媽去世了,一逼,所有能力發揮出來,不相信,你們觀察。你們依賴心!現在有什麼缺點,仰仗我、仰仗慧修幫你們解決。等到你自己挺出來的時候,就能辦!你們相信吧?依賴心理太重。

(卍續一六?圓覺經近釋卷五?一九四上?一七)「先總明四相。妄想即指六七二識。……」這個人偏向唯識說法,四相就是我人眾壽相。「妄想即指六七二識」,第六識和第七識。不錯,經上說出來了,第一個,一念妄心動先起我念,我念是什麼?第七末那識,接著再來的是什麼?分別了,分別能所、我人眾壽,那就是第六意識分別了,第八識不分別,第七識也不分別,第六識分別了。我們引證楞伽經,相名妄想,相是外面的境──所,名是心,要再總說起來,相、名皆是所,由「我」來分別。這個分別,不要問,還是第六識,可是它離不開第八識,你們知道不知道?妄想離不開第八識,第八識以外沒有法。怎麼知道呢?相是相分,第八識以自己見分執著相分,我是見分,相分、見分皆是第八識。這在唯識宗古德就說出有三分有四分,後來護法菩薩在相分、見分、自證分(第八識自證分嘛!)之外,又另立證自證分。所以「妄想即指六七二識」,不錯!楞伽經講相名妄想,六七識,真智如如,會歸自性。

「由諸眾生認此四種顛倒我相以為實體。由執我故。便於已(己)生愛。於他生憎。順我者愛。逆我者憎。且四大五蘊本無有我。今執為我已是虛妄。」這個人講出重點了。「今於虛妄我體復起愛憎。則是妄上加妄惑中添惑。由此二妄相依遂興妄業。」前面是業、惑,後面可能是苦,惑業苦三嘛!「既造妄業妄有果報輪轉生死」,講出來了!這個人對唯識很通達。「至於厭生死而欣滅道者則妄見涅槃」,這好象是上次修學的部分。

「由此我相不除欣厭未盡。所以不能入清淨覺。非是清淨覺心拒人而不容入也。」這才是這段文啊!清淨覺心它沒有能所嘛!「但是求入之人不由覺路而入故不能入耳。是故動念者墮於生死故不入。息念者守乎涅槃故不入。且動念者不入固矣。」一定不入,動念有能所,一定不入。「何故息念者亦不得入。良以無明有二。一根本。二枝葉。」根本無明是指那一個無明講?無明行;枝葉無明指那一個講?愛取有。他都是根據唯識講。

「二乘但斷枝葉無明。尚有根本無明為已(己)主宰故也。……」二乘斷枝葉無明斷什麼?斷分段死。分段死僅僅斷愛取有生老死,不破無明,我不是和你們講過了嗎?所以他斷枝葉無明,不斷根本無明。

「豈知此無明者即是眾生生死根本。但修行人不肯命根下手。」修行人不肯命根下手,好象漏了字吧?(答:不肯從命根下手。)「譬如有人不肯自斷其命處處護惜」,這是他的見地。人不自斷其命,他說是護惜,所以不肯自斷其命。

「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而愛之」,這明明說出來,並不是愛自己啊!「而愛之」,愛其它人。所以我們參考,他解釋說「於己生愛」,可以那麼說。「有逆我者便相違拂以憎之。由此憎愛二心長養根本無明不覺不知。故二乘者雖名息念」你們誰說出來息念是二乘,他也是這個說法,「而無明未斷……」。

「不但凡夫小乘在四相中。即三賢十聖未斷生相無明已前皆四相中攝。除佛一人四相方盡。」三賢十聖是指菩薩位,三賢是住行向三位叫三賢,十聖是初地到十地。唯識宗說,初地到十地,初地以上就破無明,十地還有一分生相無明。他這是引證唯識宗的說法。一分生相無明斷盡,轉身成佛。根據唯識宗這個說法,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要不然他不能下生人間,降生人間成佛。

(卍續一六?圓覺經直解卷下?一二五下?一三)「此正答不能入覺之所以也。由上所說妄執我故。染污真性。」下文順這個路解釋,第一個原因妄執有我,由我產生我人眾壽相。「由此不能入清淨覺。蓋非覺性違拒不容入也。」覺性清淨平等,不是它違拒不容入,它無能無所嘛!「以執我能入覺故。雲有諸能入。非覺入覺耳。」有能入、所入覺性就不入,覺性無能無所嘛!你把能入當作我,所入當作覺,那就有能入所入了嘛!那不是清淨覺性。

「若以覺入覺。則如空合空。」憨山大師講得很好!它是一個法嘛!這就說出不是斷滅了。你要是說能入覺,你是以覺入覺,以空入空。「又何拒之有」,它是一真法界嘛!那有違拒?有違拒,那就分別能所了。「以我執未忘故。凡夫動念二乘息念皆歸迷悶。」

「此征釋迷悶之根本也。本起無明。謂最初一念不覺生相無明也。」憨山大師說出來了,最初一念不覺就叫發業無明,也叫根本無明,這就是生相無明。一開始,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始,它初開始。初開始,沒有生相,沒有初相,你執著虛妄有生相,有初相。「法身無我。由一念無明。迷本法身。成陀那識。」阿陀那識,就是執著了。「為我相根本」,執著為我相根本。「自此皆是無明用事。故云為已(己)主宰。我者主宰義。」所以第一念產生我相啊!主宰。「謂從無始至今。一向皆是無明主宰。是為我相。自等覺已還。未破生相無明。」憨山大師說的,生相無明從等覺已還,等覺是十地,其實密宗講,十地就是佛,不立等覺。其它各宗立等覺,十地以後是等覺。「異熟未空。皆屬我相。……」異熟識未空,異熟識是世俗諦,虛妄的。不要執著異熟識有,要是定有的話,它不是異熟識了,異熟識有變,決定有性它怎麼會變?決定無性它更不變了。

「一切眾生生無慧目」,「此重釋無始無明至今難斷之所以也」,無始無明就是十二因緣裡面無明行的無明,無明行也不是開始根本無始無明,初一開始叫生相無明。「謂全體無明。變成五蘊身心。然此根本無明。非根本智照不能破。」根本智是什麼智?根本智是無分別智,實智。「以諸眾生從來未逢知識開發慧眼照破」,慧眼是根本智,不見一切法嘛!見一切法是法眼。「豈有無明能斷無明之理耶」,無明怎麼能斷呢?你要是得根本智就知道,原來無無明也無無明盡。「故云譬如有人不自斷命」。所以憨山大師講的有特別的地方,無能無所嘛!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怎麼有能斷、所斷呢?要是一個人有能斷,有所斷,那一個人斷兩個人頭兩條命嘛!那不對的。

古德註疏,有高有下,你們現在看不出來,凡有註疏都是對的,看不出來。久久用功才能看出高下來。

■第四十七次修學

師父:圓覺經的文很深啊!

「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支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則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

師父:先看我相。這四相,我和大家講,大家不入二諦的話,你根本不知道它講什麼東西,大家要知道我們修學的根本。這段文你看了,可能是迷迷糊糊,不知所云。修學以後,你就知道它講什麼東西了。不入諦理,天大的學問都不知道,世間聖人都不知道。

「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這個「忘」字應該讀「ㄨㄤˊ」。「四支弦緩攝養乖方」,下面是另一段,另一個意思。「微加針艾」,「四支弦緩攝養乖方」是「微加針艾」的副詞,大家要搞清楚。形容名詞的叫形容詞,形容動詞的叫副詞。

聞師:「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謂眾生心所證,應該說是有所得心,他不懂得隨緣無性,無性隨緣,也就是不懂一真法界性。因為有我證者,有我相的緣故,不能入圓覺。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支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則知有我。」前面有講到動念和息念,這裡譬喻什麼是我相,這是緣起邊講的。因為一真法界性不假緣起,沒有辦法體會到無性。「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這裡用譬喻來講,「百骸調適」這是形容詞,「忽忘我身」就是息念。忘了我,就是「息念」的緣故,事實上,我們知道忘我就是因為有我。「四支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則知有我」,這是動念的緣故,這是顛倒的執著,因為在一真法界之中,息念和生心動念都是有我的關係,都是違乎法性的。

「是故證取方現我體」,一真法界當中有所證,有所得,這時候都是有我相,所以方現我體。「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我相是因為有所得的緣故,有我相不能入清淨涅槃。

師父:慧聞提出來了,「皆是我相」是有所得心,這是要點。四相皆是有所得。這個我相,我提醒大家,一切法有我沒有我?你往這裡會。講吧!

悅師:「眾生心所證者」,就是你心認為有所取證的話,那就是有所得、有我相。怎麼樣心所取證,它下面就作個譬喻:「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你認為沒有我,我空了,還是我相,或者你認為「四支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即知有我」,這好象講身體不舒服,才認為有我。這樣不管有我、無我,都叫有所取證,「是故證取方現我體」。「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我們知道一切法……

師父:大家注意到一點,這個我是由身來的,大家看中論就知道了。什麼人破我見呢?初果,破三種,身見戒取疑,身見就是我見。這身是五陰,外道執著我是神我,他在五陰之外有神我,這是不對的。五陰身以外要是有神我,那神我因何而知?五陰也非神我,神我不生不滅,五陰生滅,皆不對。所以佛說一切法無我。誰再講?

「百骸調適忽忘我身」,沒有病的時候,不計著有我,這就說明他從五陰身心當中體會有我。五陰身心有我,不對啊!我是不生不滅,五陰身心身壞命終,我去投生,我不滅。五陰要是滅,是敗壞法。

「四支弦緩攝養乖方」,是形容「微加針艾」,針艾就是針灸,因為灸是用艾草灸嘛!誰講?

其實這個法畢竟空,無修無證。要是有我的話,怎麼成佛啊?現在我是眾生,一定有我的話,那一定是眾生,眾生不能成佛。如果還能成佛,眾生無我。……它的涵義,也叫一乘,也叫一心,也叫無上菩提,也叫中道,也叫第一義諦,也叫畢竟空,也叫畢竟淨。這是涅槃經說的。

「眾生心所證者」,眾生心是什麼心啊?一心分二門,大乘起信論說,心真如門,還有一個叫心生滅門。眾生心是生滅門所生的,生滅門要是不證,不執著,是什麼東西啊?就從依他起入圓成實。一執著就是什麼?遍計執。既然這麼說的話,眾生心就是遍計執吧?誰講?

悅師:我再重講。「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什麼叫我相呢?眾生心有所取證者叫我相,因為我們知道,眾生計著有個五陰身,在五陰身計著有我。

下面是佛的譬喻,「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本來五陰身緣起無自性,不可得,你還在五陰身計著調適,身體很舒服,就認為證到我沒有了,我真空了,所以心所取證。「四支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則知有我」,五陰身本來是沒有的,在五陰身當中計著我不舒服。「攝養乖方」,然後去針灸,針灸有痛或痲痲的感受,喔!我認為有我了。這樣都是一種取證,不管你取證有我,還是取證無我,「方現我體」,這樣都是所謂「心所證者」,都是有能證的我與所證的法。

「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你認為證到如來的畢竟清淨覺,那種涅槃也是我相。

師父:我提醒大家,我剛才已經說過了。「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支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則知有我」,它這個話本來應該這麼講,「譬如有人百骸調適」,這是一個意思。下面應該是「微加針艾則知有我」,「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微加針艾則知有我」,他的意思是這樣。「四支弦緩攝養乖方」是形容「微加針艾」,所以它是副詞,你直接會是這麼會:「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微加針艾則知有我」。

你沒有病痛的時候,沒想起我來;有病痛了,欸!就知道有我了。所以「四支弦緩攝養乖方」是副詞。講吧!

明師:淨諸業障菩薩問世尊,為什麼很多眾生經歷恆河沙劫,勤苦境界,而不能入圓覺境界?原因就是佛所說的,因為有妄想及我人眾壽相。這裡說「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是說他執取有所證的相貌。云何為我?就是執著一切法自性為我。一切法本來不可得,可是眾生認為有可證的法可得,所以不能究竟得解脫。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這是講到二乘人認為我是五陰和合而成,所以我是空,還是有五陰和合。「四支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則知有我」,二乘雖然知道我是由五陰和合而成,可是還執著有一個五陰,所以他還有一個法我執。「是故證取方現我體」,認為有一個涅槃可得,所以方現我體。

「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他認為有一個清淨的涅槃可證,乃至有身心可解脫,就是我相。其實一切法都無自性。

師父:慧明提出有兩點,第一點他提出我,為什麼有我呢?他執著法有自性。第二點他提出凡夫二乘的分別。這個我,無我是大乘說,和小乘不同。我舉個例子,小乘人說無我,譬如我這個身生病了,我不要生病,它要生病,我作不了主。因為我作不了主的關係,無我,這是小乘說。他這個說法不究竟,為什麼不究竟?他說無我,我身生老病死苦集滅道,我不作主,就知道五陰身里沒有我,我不作主。我要是作主的話,我應該叫它病,它就病;不叫它病它就不病。它要病,我作不了主,所以這個無我,可是還是有法啊!這就是小乘的有法無我宗。

大乘人的無我就不同了,他無自性才無我,法皆緣起,無有自性。無有自性,此法就空,那有我呢?空也無自性,所以空也無我,有無我,空無我,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乘初入的時候,就這麼入。講吧!

聞師:「善男子。云何我相。」其實我相是因緣所生法,既然因緣所生法,所以無取無證,無生就沒有我相可得。忘我也是我相,知道有我,也是我相,這都是不會因緣所生法。不會因緣所生法,就不會世俗諦,不得世俗諦的緣故,不得第一義諦。所以他在修行證道的時候,就是一種罣礙,因為不了解一切法無性的緣故。

下面是約譬喻來講,就是說忘我是屬於我相。眾生如果心有證,是落能所,就像我見一樣落在遍計執,迷於緣起的假名。如果在遍計所執中翻然知道,……「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金剛經有一句話,若有人謂得須陀洹果、阿那含果,乃至如來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所得故,都是違於法性。

師父:「云何我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對不對啊?「謂諸眾生心所證者」,有所證就有能證,一切法,因緣法,怎麼有能證所證?凡所有相為什麼都是虛妄的?凡所有相不是一真法界,有分別,有能證所證,不是一真法界,有分別。那都是二法,所以佛說過,一法是佛說,二法是魔說。

本來無我,你非要執著這邊沒有我,那邊有我,那就錯了。「百骸調適」無我,「微加針艾」有我。那麼說,百骸調適就沒有我,微加針艾應該有我,那就錯了,一切法無我。這個「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微加針艾則知有我」,它是一種影射的說法。影射就是一般眾生心執五陰身心為我。外道就這麼分別了,他說五陰身心以外有神我,那五陰以外有神我,神我以外有五陰。換句話說,神我不是五陰,五陰不是神我。那麼分別來說的話,五陰造罪,我不受報,五陰去受報去。五陰念佛,我不往生,五陰去往生去。五陰修佛道,我不成佛,五陰成佛去。所以五陰以外有神我,不對!

如果你執著五陰就是神我,神我就是五陰,也不對啊!剛才說過,這個我不生不滅,五陰有生有滅,要是我是五陰生滅的話,沒有六道輪迴了。人道一死,我就滅了,誰去受六道輪迴去?誰去成佛?這就是所謂的二邊見。講吧!

甫師:剛才大家都講得很清楚了,我是想到,一切法無我,是要告訴我們不是有所證的才無我,本來就是無我。所以假如有人認為有我、無我,都是有所得,都是我相。

師父:我坐在這裡安安穩穩地,不執著有我。有人罵我一句,我馬上強烈地有我了,執著有我了。你們看我很舒服,安安靜靜地,不知道有我;有人打我一下,就知道有我了。這就是那個「百骸調適」,很好的時候,不知道有我;「微加針艾」,一被針灸,就知道有我了。這個不對啊!如果我安安靜靜地,不知道有我;有人罵我了,我就知道有我,那這個我應該從罵產生啊!既然罵產生我的話,我在罵上啊!

大家想通這個道理了吧?如果我平平安安地不知道有我,別人打我了,才知道有我,那這個我好象在打產生的,要是打生我,打就是我。打就是我,那不對了,我打我嘛!「百骸調適」的時候,不知道有我;「微加針艾」的時候,才知道有我,那好象這個我是從針艾產生的。如果從針艾產生,應該鐵針和艾草就是我啊!要不然它怎麼能生我呢?誰還要發揮?總而言之,要你會一切法無我,千萬不要執著:「這裡沒有我,我在何處呢?」那你就糟糕了,法無自性,那有我?

既然一切法無我,那有能證、所證?沒有能所,那有分別?沒有分別,那有相?一切諸法分別,僅僅分別名相就是了。誰講?

庶師:這裡所謂的我相,如果從前面連貫到這邊,以四顛倒為實我體,就是以地水火風為實我體。這邊講我相,是不是指眾生從無始來根深蒂固,執著實在有一個我的情況?另外以六根攀緣六塵來講,你一一住著,會感受到一一都是我相的成份。所以這邊提出「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你不住著的時候,可能沒有感受到我相的存在,「四支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當你有所住著的時候,我相又會浮現出來。

所以「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以有我之心,也就是妄想之心,你想要求一個清淨涅槃,還是一個我相。如果會到實際生活,我們的心性本像是流水一樣,可長可短,可方可圓,不能住著在一個定點上。這個地方不行,我們可以轉到別的地方去,一定不能住著,一住著的話,還是不清淨。

師父:慧庶講四顛倒,地水火風為我,這是四種顛倒。四大皆空,五陰無常,那裡是我啊?這段文很重要啊!你如果能徹底會到,有很大的受用,我講一講。

「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微加針艾則知有我」,不假針艾不知道有我,所以我講過,我們不可能說,我是從針艾產生的。本來無我,既然你會到無我,誰受到針艾?既然不受針艾,誰受生?誰受老?誰受病?誰受死?誰受愛別離?誰受怨憎會?誰受五陰?誰受求不得?是不是大受用了?生死,誰生死啊?大家總認為我生死吧?一切法無我,生死是誰啊?如果有人能證到的話,能獲得解脫。

所以這句話,大家迷惑就迷惑在「四支弦緩攝養乖方」,把它擺開,不管它。直接會就是「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微加針艾則知有我」,就是這個道理。慧明你不是要講嗎?

明師:「善男子。云何我相。」我相就是執著相,眾生心所執著的就是我相。「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這是後頁所講的「以己微證為自清淨」,就是他稍微證到我是很清淨的,也就是二乘人證到人我空,可是不能得究竟解脫。「四支弦緩攝養乖方」,這是說調適沒有方法,要用藥針灸醫治,針艾就是譬喻法,佛所說的法,「則知有我」,雖然他證到人空,可是他還有法可得,所以他法未空。

「是故證取方現我體」,所以他證取的時候,這個我就產生了。後面有講到「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淨覺。」末法的眾生分別法,雖然精進的修行,可是不能入清淨覺。

「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這是說,你認為一切法可得可證的話,這都是執著名相。

師父:誰講?大家應該知道,我相是執著。

聞師:凡是落在生滅中執著,都是我相。我們知道,生滅都是有為法,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眾生執著生滅,都是顛倒。「二妄相依」,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凡是落在生滅中,都是我相,遍計所執都是我相。事實上,一切法本來不可得。

師父:一切法本來不可得,為什麼有眾生老病死呢?誰會到?

悅師:因為有我相。

師父:為什麼有我相呢?(答:眾生虛妄。)為什麼有眾生呢?誰知道這個原因啊?唉呀!迷惑迷惑!不知緣起嘛!無性隨緣有萬法,這個沒有妨礙啊!為什麼沒有妨礙?萬法緣起還是無性,毛病出在什麼地方呢?誰知道?分別能所、執著證取,是不是?那就落入什麼了?(答:遍計執。)

你們突破這一關啊!好比說,由暗入明,瞭然萬物。如果你不能突破這一關啊!愈積多生多劫,不能突破。那好比由暗入暗,沒有出頭之日。你不懂,就是不懂,所以你不要說有什麼巧門可以讓你懂的,沒有的。萬生萬劫,你不懂,還在生死之中。不假佛力,那得超生呢?

空師:我有問題想請問師父。「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我覺得這是不是指凡夫?凡夫在舍受中就不覺得有我;「微加針艾則知有我」,在苦受中才知有我,就是他有所執取。

師父:可以這麼說,這是你的見地,不錯!

空師:師父!在大圓滿覺中了了知無所知,了了見無所見,那麼有所知有所覺就是遍計執。這個我,就是前面所講的「一切眾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就是根本無明。

師父:對的,你要是知道了了知無所知,了了見無所見,那會到真正法性了。有所知有所見,它一定有四相──我人眾壽。

空師:那下面「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本來清淨涅槃是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沒有法可以生,沒有法可以滅,清淨寂靜。他有所證的話,就是有能證取的我,有所證取的空,就是二法,就是對待。而佛法是不二法門,所以這是根本的我相無明。

師父:對的!涅槃不生不滅,他證入的時候,不是有生有滅嗎?證入第一剎那就生了,第二剎那就滅了,這是生滅。楞嚴經也說過,知見立知,知見是你的性。再另立知,無明本。僧肇大師也說過「般若無知」,就是知而無知,無知而知。如果你了了知,有所知,那糟糕了!了了見,有所見,那都是遍計執。如果了了知,無所知;了了見,無所見,那叫分別一切法,不作分別想。

大家各自努力,突破這一關,你如果不突破,等到兩眼一閉就來不及了。如果突破這一關,就算你不求往生,到那一道都是聰明的眾生,它不捨離嘛!生生世世它不捨離你,直到你成佛,除非你再被五陰所迷。

如果有人知道這個法了,他要是能斷除淫慾,得清淨梵行,直到成佛。他可以從初果、二果、三果,一直上去。大家有沒有人講的啊?

觀師:這邊提到我相,就是眾生心所證者,眾生心是生滅心,這個心不是佛心,有能證所證。「百骸調適忽忘我身」,身體調適的時候就是這個樣子,等到「微加針艾」則知有我,有病的時候,才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證取的時候,才現我體。

「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我們不要以眾生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這都是我相。剛才師父提到二諦,從緣起來看,我相不可得,因為緣起是無自性的。我們很有福報,像師父讓我們這麼講,也是沒有我相,我們非常感激佛菩薩能讓我們有這麼好的師父。

師父:你們大家不懂的,出於一個毛病,永明大師說過的那句話一點不錯。「義不在文」,理不是文啊!「文以顯理」,這個文字顯這個理就是了,為什麼執文為理呢?你們都是執文為理,障住了。好吧!快吃飯了,大家查註疏吧!

你們從小到現在執文為理,甚而言之,無量劫來,執文為理。你不知道,文不是理啊!如果執著它為理,叫什麼?戲論!你們都被障住了。查到註疏上來寫。

……同時進一步要不執理為理,如果你入名相出名相,不執文為理;入理出理,不執理為理。如果你能做到這一步,往生得上品生。查到註疏的,上來寫!

佛說過,我百千萬億無量阿僧祇劫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今以付囑汝等。佛就是以這個法付囑菩薩,這個法不付囑二乘,二乘不能承當。如果你能承當的話,那叫承當如來家業。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要發這個心啊!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你可不要不解如來真實義,那就白費了!

悅師:怎麼樣是執理為理?

師父:執理為理是大乘執著,不要拘泥不落窠臼,了了知,無所知;了了知,有所知,就糟糕了。了了見,無所見;了了見,有所見,就糟糕了。怎麼不執理為理呢?第一義是理吧?第一義以俗諦為理,俗諦以第一義為理,第一義有自性沒有自性啊?可得不可得?不執理為理。俗諦有自性沒自性?無自性,不執俗諦為俗諦,這樣才二諦融通三昧印。

悅師:以前有人問禪師,什麼是佛法?他自然就講出來,雲在青天水在瓶。是不是不執著理了?

師父:不錯!這個人接近,他在什麼地位?什麼果位?我們還是凡夫,不知道。這個有千差萬別,譬如老祖師都可以不執理為理,可是他有高低差別,那就千差萬別。雲在青天水在瓶,毫無執著,不錯了!可是他本人證到什麼地步?我們不知道。比如說,「雁過長空,影落寒潭」,不執理為理啊!可是說這個話的人,他證到什麼果位,不清楚了。永嘉大師也證到,六祖也證到,永嘉大師是不是和六祖相同了?我們根本不知道。甚而言之,初地菩薩不知二地菩薩之事。

不執名相,運用自如,要是根據楞嚴經講的,不執著理的,可以算他是圓通,二十五圓通都是這樣的。這裡就分別出阿難在楞嚴經里是高是低了,其實講,阿難是不是執著名相啊?他低了。可是阿難低是不錯,我們比阿難低上千萬億倍啊!我們還不知道啊!阿難名相說得對嘛!執取名相,皆是我見。

藏通別圓,藏教就是這樣,他認為佛得到這個究竟道理要三大阿僧祇劫。圓教就知道,無量阿僧祇劫,甚而言之,一念就得到,一即無量,無量即一嘛!

我們平時聽說佛具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三大阿僧祇劫成佛,那是藏教說,藏教人認為佛是這樣。你看無量壽經就知道了,佛色具無量相,相具無量好。

觀師:講到我相,有一句話我看得很歡喜,就是在師父著疏一百一十七頁:「凡有所得皆是我相」,這也是很受用。假如我們無所得,這樣念佛的話,就可以往生。

師父:慧聞、慧悅第一個就提出來了,他們也說無所得。實在我和大家講,我沒有自私心,現在我領導你們大家修學的,比我註疏本還高。所以我不叫你們看註疏,怕障住你們。實在和大家講,我領導大家修學,我也進步啊!哈!

你們大家不用功,不知道精進,愚痴、懈怠、懶惰,我現在可以和大家講,我比註疏圓覺經那個階段,又有點進步了。因為我們凡夫嘛!什麼人就滿足了呢?無上正等正覺。所以有人認為佛還有進步,那錯了!他無上正等正覺嘛!

修學圓覺經、華嚴經,毫無保留地領導大家修學,你能得幾分就得幾分,我一點自私都沒有。

你們看註疏,看註疏障住你,你永不得利,那完蛋了。入理以後,如果有機緣,眾生請問,可以和他說,不忘度眾生。佛說過嘛!菩薩有二法,魔不能害,一切魔不能害。一是觀一切法空,第二個是不捨眾生,一切魔不能害。要不然的話,很危險!很容易被魔所害,什麼原因呢?魔在你的心裏面!太危險了。

實在說起來,大家天天修佛道、念佛,若一念不正,為魔作使。一念正,佛在舍;一念不正,魔在堂。佛與魔不是別的法啊!皆是你的心。

我們都很占便宜啊!有一法,一切白衣不得,我們丟掉這個法寶的話,完蛋了。那一法我們得到,他們沒有得到呢?戒體。你如果不破戒,遲早你會得到這個法,因為什麼?戒生定,定生慧。大家都有戒定慧,如果你不小心把這個功德失掉了,好象渡海,浮囊破掉了,那就完蛋了。得到這個法的,就叫見性啊!還沒得這個法,趕緊念阿彌陀佛,求阿彌陀佛接引往生,你硬是突不破,沒有辦法嘛!

(卍續一六?圓覺經直解卷下?一二六下?九)「此正示我相之體也。……指無始無明。為己主宰。是為我體。」無始無明就是生相無明,剛一開始生相無明。「是則四相單約生相無明」,無始無明也叫根本無明,也叫生相無明,也叫迷理無明。「今以觀照研窮對待未忘」,因為觀照研其極窮之理,對待之心未忘。「展轉有四。原非粗細之分也。何以明之。謂妙性圓明本無能所。」妙性圓明沒有能所,妙性圓明就是一真法界。「良由最初一念障此妙性。失其本明。故名無明。」他是從根本無明來說,大家記住,這都是名相啊!十地菩薩有一分生相無明,生相無明是什麼?根本無明。「自爾以來。一向皆是無明為己主宰。而為我體。」執著於我,認為我體。「今以始覺觀照。欲證圓覺。未能圓合。中間。皆因根本無明而為障礙。故對待未忘。即此所對所證者。乃是無明。非覺性也。」覺性圓明沒有分別。「故云心所證者乃我相也……謂眾生向以無明用事不知有我任運而已故。如人調適忘身。今以觀照研窮方顯無明之體故。」

「微加針艾則知有我」,他用觀照功夫,才知道無明之體,我是無明之體。「如人針艾知有我身也。以觀心所取證者。乃是無明非覺性也。故云取證方現我體。」觀心所證者也是無明,非是覺性,覺性是一真法界,無能證所證。「前佛明言。無始無明。」無始無明有很多名字:無始無明、根本無明、生相無明、迷理無明……都是一個東西。「為己主宰。乃的指」,這個「的」是的的確確的。「根本無明為我。豈可以粗惑目之耶。」

「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此結指我相根本也。意謂不獨三賢十聖之所證者為我。」他也說是三賢十聖,三賢十聖是菩薩位,小乘是三賢四聖,四聖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是四聖。三賢,總相念、別相念、四加行為三賢。大乘的三賢是住位、行位、向位。十聖是初地到十地。「之所證者為我」,有所證者是我相。「乃至證於如來究竟涅槃。若一念證性未忘。乃生相無明未破。」有所證皆是生相無明。「正是我相根本。雲門雲。」雲門祖師說過,「法身亦有兩般病。得到法身邊。若法執不忘。己見猶存。亦是病。……」法身不可得嘛!諸佛法身非是身。

「然我法二執。總屬一我。」我法二執,我是人我執,法是法我執,都是出於我。「謂我之我。我之法。」我之我是人我執,我之法是法我執。「然俱生法執。正是我所執之法故。」俱生我執,我執有兩執:分別我執、俱生我執,地上菩薩分斷俱生我執,這是誰講的?大家看華嚴宗有一個續法大師,他作賢首五教儀,上面講得很清楚。

「法亦名我。以異熟未空故。」異熟是異熟識。「但約證取為我耳」,異熟識未空,異熟於什麼時候空呢?金剛道後異熟空,金剛道後是什麼呢?等覺菩薩,等覺以後轉身成佛了,才沒有異熟識。「此經不同諸說。以四相總屬一我。故云皆是我相。」四相皆是有我。

下面我們修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是我執。四相當中我相為我,人、眾生、壽者為我所,皆出於我。今天修學到此地!

■第四十八次修學

師父:現在我們修學圓覺經這種方式,你們大家領導不起來,我很希望有人能領導起來,我好休息。

現在我們修學經法,產生出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彌陀要解,可以參考資料。一種方式是繼續華嚴,修學這個圓覺經,是學人家禪宗所說的──全憑各人悟性用功。

凡夫於一切有法,墮入生死,他不會空義。空義是什麼?大家知道吧?有誰知道?空義是第一義,一切有是緣起的──世俗諦。所以我們現在利用二諦,要深入二諦,你們深入二諦,也可領導。

二諦,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無而不無,不無而無。二諦是什麼?二諦是各位的性。唉!我很希望早一天,你們有人能深入諦理,能夠領導起來,好替替我。

這個法,二諦是什麼呢?二諦是佛啊!第一義諦是佛法身,世俗諦是佛報化二身。所以我們用二諦修學,實在是一切推崇於佛啊!希望大家能夠趕上來,有人能替替我。

現在看圓覺經。所以我再三號召大家,不準看資料,你偷看資料,你害自己。你用自己的悟性,有幾分功夫,用幾分功夫,你有進步。你如果投機取巧看資料,那完了,永無出頭之日。不但看資料都不行,不可落於名相,此法一定要入名相出名相,入理出理。落入名相的,六祖時代有神會,他落入名相。六祖說,你不過是知解之徒。不落名相,入諦理,可以達到圓教地步,一解一切解,一悟一切悟,一證一切證。

「善男子。云何人相。謂諸眾生心悟證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復認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為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殫證理皆名人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今天修學人相,上個禮拜修學我相。有上個禮拜修學基礎,大家就容易懂了。這四相都是有所得心。人相是有所得,相本是無嘛!有所得於相,皆是虛妄法。「謂諸眾生心悟證者」,大家往這兒理會啊!「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復認我。」你們或者不清楚,「我者」是我所啊!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皆是我所。

悅師:我看這段文前面很像是講入流亡所的情形。「善男子。云何人相。謂諸眾生心悟證者。」既然有心悟證者,既有所證者,必有能證,就落於能所。就不是入流亡所,所謂入流亡所就是入法性流,也就是入一真法界、入大圓覺。一真法界、大圓覺、法性,那有我人眾壽相?「悟有我者」,如果悟有我者,就是你悟有我證的我所。「認我」的我,就是你認為有可悟的我,就不復認我,這個我,可能就是入法性流,真正常住真心的我。

「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所悟的境也不是圓覺,也不是常住真心,也不是我們常說的一心。「悟亦如是」,能悟也一樣,也是非我,因為你有能悟必有所悟,還是有能所。

「悟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為人相」,乃至你認為你悟到沒有能所,沒有能證、所證,也是人相。為什麼?因為一真法界那有一個能超過能證、所證?應該無能證、所證也無住,才能真正入流亡所。

「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其心乃至圓悟涅槃,就是以能入之心,乃至所悟之境,「俱是我者」,還是落於能所,還是我相。

「心存少悟備殫證理皆名人相」,乃至心稍微存有我已經竭盡了能所,這樣的念頭,還是人相,還不是真正入流亡所。

師父:慧悅給大家先開路了。裡頭有「備殫證理」,備是具足的意思,完全的意思。「殫」是盡的意思。就算你完全證一切理法,皆是我相,皆是人相。

慧悅一開始用二諦圓融解釋,離能離所,大家很投入了。

「云何人相。謂諸眾生心悟證者。」我們把它這個文字改一改。云何人相?謂眾生分別心,所悟、所證者,這個叫人相。怎麼叫人相呢?謂諸眾生分別心,所悟、所證者,叫人相,是不是這個意思啊!這句話它總說了,你如果了解這句話,下面不過是它解釋就是了。圓覺經四相很深,不過大家看般若經,金剛般若解釋,文就淺顯了。誰還講?

入理以後就容易了,如果沒有開頭就沒有第二步。

明師:「善男子。云何人相。謂諸眾生心悟證者。」這是總說,說明它的總相。眾生的心有個能悟,有個所悟,有個能證,有個所證,這就是人相。一切法不可得,你有能悟、所悟、能證、所證,都是落入遍計執。

「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復認我。」執著認為有個我可以悟,這個我就是禪宗講的本來面目。禪宗說要恢復本來面目,就是要開悟,你有個我可以開悟,一開頭就失去本來面目了。

「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既然所悟的不是我,能悟的也是如此啊!「悟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為人相」,上個禮拜那段文是約證來講,這個人相是講「悟」,這都是人相。

「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你的心乃至讓你悟到涅槃之理、法性,可是你執著有個法可以悟的話,這個是我,「心存少悟」,心如果有一點點能悟、所悟,「備殫證理」,這都是人相。

師父:慧明也提出來,說這個「悟有我者不復認我」,他提出來「不復認我」這個「我」是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什麼?一切法無我啊!法性啊!法性圓明體啊!「悟有我者」,悟有我所就是了,「不復認我」法性了。他的意見是這樣。講吧!

聞師:這段文是淨諸業障菩薩請問的,佛是從事上講這段文。「善男子。云何人相。謂諸眾生心悟證者。」我們知道「悟」和「證」字,師父常常開示我們,實相本無文字,可是藉由文字來顯示實相,因為如果沒有名相,就沒有辦法帶眾生會入甚深的圓覺之理。「謂諸眾生心悟證者」,事實上,在勝義諦中本無悟與不悟,我們知道,眾生有分別心認為有所悟,有所證,事實上是迷惑緣起。迷惑緣起單就一句話講,就是執著法是有的,在修學時就認為有所證、有所得。為什麼有所得?因為有所住,住於相,有相一定有名,有悟有證,這就是有所分別。事實上,都落入眾生的遍計執性,簡單講「悟有我者」,是悟有我證我所的意思,事實上他已經落入有法裡面,落於有所得心。「不復認我」,這時你沒辦法開悟的,因為什麼?一切法無生,無生法不可悟也不可證,你會入無生的道理,你放下有所得心,假名叫開悟,假名叫證者。如果你會入一切法都是緣生的,緣生都是依他而有,既然依他而有,本身就是無生,無生之法不可取證。

你體會緣生就是無性,無性就是緣生,二諦就融通,這時候就是如如的理。你用如如的智慧來會入如如的理,假名叫開悟,或叫證入這個法。

「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復認我。」也是這個意思。「所悟非我」,以二諦來講,悟有我者是迷於世俗諦,落入遍計執。「不復認我」,不會第一義的緣故,所以「所悟非我」,因為第一義里沒有我、我所,一切法本無生故。「悟亦如是」,有我所,悟也如是,皆是落於有法。龍樹菩薩說過一句話,若人見般若,是人被法縛;若人不見般若,也是被法縛,都是落於有所得心的緣故。也是迷於緣起的緣故,乃至「悟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為人相」,稍落遍計執,稍落有法都是屬於人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殫證理皆名人相。」記得一句話:「到底悟的是誰?」如果有人從這邊追究下去會有個毛病,因為心裡有個想要悟──這個悟者是誰。你一直追究下來,就落入無盡過,沒有達到究竟的答案。世間法也是一樣,你總是要找到最後一個我,找到一個答案,這個答案就是有所得。如果悟是無我,就落於無因過。這兩種都是違於二諦,我們知道無性能隨緣,隨緣而無性。如果你要找一個悟者,或沒有一個悟者,這本身都是錯誤的。「心存少悟備殫證理皆名人相」,如果在言語相上繞的時候,本身就落在遍計執里。

師父:這個能所啊!害人不淺。能所是有相法,有相法非是實相,實相無相,無相無能無所。我參雜一點淺顯的和大家修學,大家才有味道。現在一般人提觀想,他完全有我人眾壽相的觀想,「你可以修觀啊!可以觀想,觀佛啊!觀菩薩啊!」這是取相。我今天告訴大家,什麼是觀想?觀想是令你的清淨心一絲妄想不起,叫觀想。要有妄想起的話,趕緊放下!我們念佛法門就是念佛,一點妄想沒有,叫觀想。不是取著於相叫觀想,一般人都是取相為觀想,那正好顛倒說。大家要起觀想的時候,你這麼用功,靜坐閉目善思惟,假使有一絲妄想起,趕緊念佛號,這就是觀想。妄想是什麼妄想?皆取相來的,相是虛妄的,所以這個想是妄想。

現在末法時期,有很多人教人取妄想相,害人不淺啊!所以你們和人家說法,千萬不要教人取相觀想,那害眾生。一絲妄想不起,怎麼觀想法呢?沒有我人眾壽相,沒有貪瞋痴,沒有三心,那就是大觀想了。

佛本是無,清淨則有,清淨就是一絲一毫妄想沒有,那就是佛,那就是佛的法身。久久這麼用功,自起報化作用。

你們每個人都提出來,不要著於能所。「悟有我者」,悟有我所,「不復認我」,慧明提出這個「我」應該是本來面目。所悟非本來面目,「所悟非我」;「悟亦如是」,能悟也非本來面目。大家繼續發揮!

你們要知道,無量劫修行這個法,才成佛啊!這個法就是你們時常提到,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入流亡所,就是那個意思了。有很多迷惑人,修觀音法門教人聽聲音,既不離能,也不離所,那怎麼會自性呢?慧明提出本來面目,和那自性有什麼關係?大家想一想?我們是不是可以這麼說,「悟有我者」就是悟有我所;不復認自性,「不復認我」。是不是也可以這麼說啊?大家各人發揮自己的。

策師:「謂諸眾生心悟證者」,因為一切法本來寂靜不可得,眾生因為心存有悟者,有悟就有我。本來法是寂靜清淨,沒有能所,他墮入生死,墮入人相,有人相就有我相,我相就有一切法。佛就說「悟有我者不復認我」,真的悟到法身,法身它是一切眾生平等,一切眾生清淨,那就是我,不復更有一個我,「不復認我」。這個我就是顛倒了,「所悟非我」,所悟就不是法身了,能悟所悟都是落入遍計執,落入生死。再講「悟已超過一切證者」,認為證到很高的境界,那也是我相。因為法身本來沒有四相,本來寂靜。

「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這也可以講二乘證入涅槃,有有餘涅槃可得,也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殫證理」,乃至一點點契入,還是全部證入,都是有人相。

師父:這裡面有個字,大家看一看,「悟已超過一切證者」,應該「悟己」還是「悟已」?按照書上這個字應該是「己」。我們動動腦筋,這個字是「己」?是「已」啊?大家說應該是「己」?應該是「已」?如果是「己」的話,容易講了。「悟己」,自己是我相,是能啊!「超過一切證者」,一切證者是所啊!大家說,這個應該是「已」?應該是「己」啊?我們集中大家的智慧來解這個問題。「己」的話,悟己超過一切所證,都是人相。假定啊!取相是能所,能所是取相,取相皆是人相。云何人相?謂諸眾生分別心,所悟所證者,取相!是不是?能所。

「善男子。悟有我者。」這個「悟有我者」,我們假定是「悟有我所」,我者就是我所。「不復認我」,不復認法性,不復認本來面目,你們也都說了。

「所悟非我」,非本來面目,所悟的非本來面目。「悟亦如是」,能悟的也非本來面目。「悟己超過一切證者」,己是能,一切證者是理,是境,是所嘛!這個也是能所,這「悉為人相」,都是人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俱是我所。其心是能悟,「圓悟涅槃」,涅槃是所悟,這個都是我者,都是我所。大家仔細會會這個意思,是不是這個樣。「心存少悟」,就是能所,存少悟就是能悟、所悟嘛!「備殫證理」,完全證悟入到涅槃理,皆是人相。這段文是不是這樣子?大家發揮!

甫師:這邊是說所證的境不可得。「善男子。云何人相。謂諸眾生心悟證者。」這句話是總說,什麼叫做人相?眾生認為心所悟證的相,都落入人相。如果認為有所證,都是增上慢人,因為一切法本來有佛無佛性相常住。既然性相常住,有能證所證就是有所得心,這樣就是人相,有所對待。

「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復認我。」假如有悟我所,就是所證的,就是違背實相的道理,因為實相法沒有對待。「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所悟、能悟都不是實相。「悟己超過一切證者」,悟到自己是超過所證的,這樣也是落入人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殫證,理皆名人相。」其實心性本來就是緣起無性,無性緣起,如果自己認為會到了圓悟涅槃,就是落入有法。「心存少悟」,所證的階段,都是名相,有所取相,皆是人相。

師父:大家知道,我不知道各位得益不得益?我和大家一起修學,如果我寫那本圓覺經啊!修學過以後再寫,可能說得更明白一點。因為大家的智慧,培養了我。這個法小乘人會不到,大乘始教──相宗、空宗也會不到,按照華嚴家判的,終教、頓教、圓教可能會到了,它是性宗。剛才慧明提出本來面目,就是性。

聞師:師父!我要講最後一句。「心存少悟備殫證理皆名人相」,今天我們提到的重點是無能無所,我們可以從俗諦銷融到第一義諦,從相會入性,事實上都是遣相會入性。我們知道一切法都是緣起,緣起不異第一義諦,第一義諦不異緣起,能所當下就是無性義,即能所而非能所,並不是離能所的緣起而有甚深的第一義諦。

般若經講,法法不相知,因為法法都是無能所,法法都是緣起。因為如果有知就有能知、所知,落入能所,就法法相知。因為能見,就有所見,所以二諦不能融通,不是昧於緣起,就是昧於真諦,因為有所執著的緣故。無有一法至一法,沒有一法從現在到未來,或過去到現在,沒有這種情形。事實上,不能從緣起會到甚深的第一義諦,這也是我們眾生可憐愍的地方,因為法法本來就是這樣的清淨自在。我們眾生無始劫來無明不能會到如如之理,所謂如如理要無分別的如如智才能契入,契合如如理就是圓滿法身,圓滿法身除惑、斷集,修邊講叫圓滿報身。為什麼法法皆如如理?因為法法都是實相的緣故,當下就是緣起,緣起就是諸法,諸法就是實相,實相就是諸法。

師父講法華經,就是講實相諸法,諸法實相,可是我覺得就是這句話最受用了。因為我們常常想找甚深的道理,這樣就有能證、所證,也就是我們常常離開日用諸法想要會到甚深的第一義,那是緣木求魚。你離開現前的一念心,現前的種種緣起,那裡有第一義諦可得?也就是能所宛然,事實上能所也就是第一義諦,師父常告訴我們的,實相諸法,諸法實相,所以沒有一法能到一法,沒有能證與所證,能證所證本身就是第一義。華嚴宗說一即一切,在這個法里你沒有辦法去分別,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因為一無性能入一切,一切無性不礙一。你講一,講一切,它都是無性,無性故圓融,無性故互奪互成,相攝相入,因為不二的緣故,無分別的緣故。不二、無分別,事實上不二就是不礙一切差別,無分別就是不礙一切的分別,也就是緣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緣起,諸法就是實相,實相就是諸法。二諦就是一諦,無相的緣故,所謂無相,就是緣起不可得,性空不可得,可是當下不礙緣起,不礙性空,這樣就是一真法界義。

我們迷惑的緣故,求證此法,假如悟此道理,當下就是,這叫破無明證法性。天台圓教宗,一開始就圓具三觀,法甚深微妙就是這樣。佛在法華經破有法,事實上,我們知道他不是破有法,法本來無生無不生,本來不可得,不可破。破眾生顛倒的執見,能所之見,分別之心,眾生取相心,落入名相,名相是我們眾生在緣起所執著的。「心存少悟」,就是不悟實相,不能真正悟到不生不滅的我,因為我是不生不滅的。「備殫證理」,這都是名相,有這種見的緣故,不能入大圓覺。

師父:慧聞提出實相第一義諦了,他把能所會入二諦,我分別和大家講。實相,永明大師說過,實相即是汝心,實相就是你的心,不須遠求。永明大師有幾部著作,宗鏡錄、萬善同歸、唯心訣,你看一看,你一定得受用。雖談名相,離一切名相。這三部書在藏經里都有。

能所依二諦邊出,這能所有八句啊!能因所而立,沒有所就沒有能;所因能而立,沒有能就沒有所。這大家了解吧!這個大前提知道以後,它出八句,第一個四句,既然是能依所,所依能,就非能一句,非所一句;因為什麼非能呢?能依所嘛!無所就無能嘛!所以非能,非所。就是說離能離所,既然是離能離所,當然是離也能也所了。離能就是離非所,離所就是離非能,所以他離非能非所,簡別凡情,這叫離一切法。離一切法,有一部經都講這個重點,楞嚴經,離一切法。你看楞嚴經所說的,離一切法,簡凡情,簡別凡情。離能就是所,離所就是能,既然離能就是所,離所就是能,那當然是也能也所。也能就是非所,也所就是非能,當然它就是非能非所。所以又出四句,說能一切能,說所一切所,說亦能亦所,一切亦能亦所,說非能非所,一切非能非所。這大家都知道了,這齣中道義了。一切亦能亦所,俗諦中道;一切非能非所,真諦中道。這叫即一切法,顯正義,顯佛法正義。有一部經重點就說到這個地方了,大家說那一部經啊?誰知道那一部經說即一切法?就是圓覺經。

說離四句也好,即四句也好,皆是二諦。離四句,所以說出佛法身,不生不滅、不一不異、不斷不常。即四句出佛報化二身,即四句就是離四句,離四句就是即四句,無念不礙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就是無念。真諦中道就是俗諦中道,如果偏一邊,偏真諦,那是斷邊;偏俗諦,是常邊,不是中道,所以才說出離二邊是中道義。這段文很深!沒人講的,大家查註疏,查到註疏上來寫。

佛會這個法,小乘人說三大阿僧祇劫──藏教人,大乘人說是無量劫。可是無量劫就是一念,一念就是無量劫,所以一念當中可以成佛,超過無量劫。因為什麼?一剎那是無量劫,無量劫是一剎那嘛!小乘人──聲聞、緣覺二乘人不會這個佛法,什麼道理呢?他執著三大阿僧祇劫成正等正覺,墮入增上慢了。希望大家各自精進,深入佛法。經律論是一體的,你如果深入此法以後,就是往生了。千萬不要說,我們念佛求往生好了,不要管這一套,那你錯了。一真法界那有這些分別呢?往生是入一真法界,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嘛!

如果你不入此法,也有一個辦法──信,絕對相信。如果說,我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學這個佛法,那完蛋了!你喪失信了,信願行皆不得,不得往生了。你不懂,可以的,絕對相信,信為道源功德母,就是一真法界性了。千萬不要生分別心,我看不懂這個經,我求往生,不學這個經法,那糟糕了!等於說,我想不餓,我就不吃飯,那一輩子不能不餓。

這個法就是阿彌陀,知道吧?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是俗諦,無量壽是真諦。千萬相信,不可起一語毀謗。往生三種因里,大家記得吧?讀誦大乘啊!佛說無量光無量壽阿彌陀佛,這是二諦方便說就是了。

要知道這個法有兩種因,一個是你的善根,一個是你的精進力。你這一秒鐘以前的,皆是善根,你早晨要是虔誠地念佛、拜佛修善根,說不定今天修圓覺經它就發芽了。如果你不修善根,叫壞善根。

這個註疏經啊!我也告訴大家,如果從性上出的東西,你不忘,久久不忘。如果真正徹底從性上出,證到叫陀羅尼,不但今生不忘,世世不忘。參考資料,參考過以後,他就忘記了。講的不是他的話,他都不知道。性出的,就不同了,他不忘,所以初初叫三昧,久後叫陀羅尼,不忘不失嘛!

參考資料,得不到三昧,得不到陀羅尼。僅僅拾人牙慧,你抄我的,我抄你的,愈抄愈少,第一個人寫了十分,他抄了八分,第三個人再抄第二個人的,抄了六分,愈抄愈少。要是性里發出來的呢?得三昧陀羅尼的,愈說愈多。佛說一句,菩薩可以說,聲聞可以說,弟子可以說,化人可以說,天人可以說,愈說愈多,這才有發揮。這樣才有發明發現啊!

希望你們各自用功,千萬不要埋沒自己。如果你鑽到文字堆里去,古人叫鑽紙棺材。好!我們看看這個人的。

(卍續一六?圓覺經要解卷下?二五五上?七)「云何人相」,「學習既遣」,遣是遣除。「證理猶存。故前者字正名人相。」前者字正名人相。「不復認我。豈作證心。若存了悟。同前非也。」

「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圓悟是能。涅槃是所。」他提出能所了。「殫盡也。既入地位。」殫是盡,入地──初地、二地、三地、四地,到十地。「除盡證理之執。少存能盡之悟。故成人相。」後段文解釋得好,入地以後,少存能盡之悟,也是人相,還有所證嘛!這個道理,就是此法圓融,離能離所,自性具備嘛!我們可以知道,這段文重點落在能所上面,你如果是有能有所,不會自己的本性。所以說,觀音菩薩反聞聞自性,首先提出來,入流亡所嘛!

(卍續一六?圓覺經直解卷下?一二七下?九)「此示人相也。謂前所證者是我。則不復認我。若存我能悟之心。」他也是講能所,能悟之心,悟是所悟。「即為人相。以約對我為人。非他人也。」對我為人就是能所,大家懂這個道理吧?所依能而立,我是能,人是我所啊!我是我,人眾生壽者皆是我所,就是我、我所,心心所就是了。

「此示人相也。謂縱然悟得涅槃是我不自證取。即此能悟之心皆名人相。」能悟之心皆是人相,縱然悟到涅槃是我,應該涅槃是我所啊!我入涅槃嘛!涅槃是所入,我是能入。「不自證取。即此能悟之心皆名人相。」這個能悟之心,分別能所、人我,也是人相。這個理講得很深,大家要深深體會。

「殫盡也。謂了悟涅槃極盡之理為我。若存絲毫悟心未忘。即名人相。」這段文很深,真要是明白其中的道理,還是要大家的悟性去用功夫。你有你的悟性,你用功去吧!

大家要知道,楞嚴經講離一切法,好象是重於真諦中道;圓覺經講即一切法,重於俗諦中道。可是要知道,俗諦中道不離真諦中道。

■第四十九次修學

師父:這段文很微細,註疏家都是用猜的,自古來都是猜佛意旨。吉藏大師說,經家都是猜佛意旨。這段文很微細,你要是直接解文字,解不通,大家要多費一點腦筋。

「善男子。云何眾生相。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眾生。則知彼人說眾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眾生則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眾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諸眾生了證了悟皆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眾生相。」

這段文很微細,大家要多費點腦筋,圓覺經論四相很微細。「自證悟所不及者」,和後面講的「而我人相所不及者」,是什麼東西呢?所不及是什麼?這不可能直解,依文解義。

我們修學也是用猜的,各註疏家在此地都是用猜的。不要說近代的法師們,古德也是用猜的。什麼是我人所不及者?這段文意我們看,他說「非我非彼」,就是非我非人啊!「證悟所不及」,證是我相,悟是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大家能夠深解佛意的話,可以算是「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你也猜一猜!四相當中,甭說憨山大師,歷代古德都是用猜的。唉!無上甚深微妙法,你不要說我們距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距離這個法都遠得很,不念佛求往生,那得解脫?有沒有敢講一講的?

由這小小的經文我們知道,佛的智慧那可思議?精進佛道,拿藏教講,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到佛地。

能所二法,還不離二諦,大家僅僅知道皮皮毛毛,性空緣起,緣起性空,那皮皮毛毛的。這也是二諦,二諦深到微妙處,不要說我們,大菩薩有所不知。

我、我所,我們知道,我相是我,人相是我所,又叫心心所。這個我、我所,也有一點點差別,心心所也有一點點差別。舉個例子,比方我和慧悅講話,房間這麼多人,我和慧悅講話,慧悅現前,現前對境叫人相,我和慧悅講話,你們大眾皆是不現前對境。再舉個例子,台灣在我講起來,現前對境;美國、法國、德國、日本一切世界各國不現前也有對,那都是眾生相。再比方,我們大眾都在一個房間裡,現前對境;你們是我的人相,我是能,你們是所,台灣兩千萬人他們都是不現前對境,是不是眾生相?我們用猜的,不敢決定說,我們不知道佛的意思。

現前對境和不現前對境是什麼法啊?不現前對境是獨影境,現前對境是帶質境,帶質境是帶前五識,往上帶第七第八識;獨影境是獨獨第六意識。眾生相只在第六意識,如果是與前五識俱,人現前,高雄的眾生,我們意識也對他,可是前五識不對,所以這個眾生相很微細。

我們這麼講也是猜,不知道佛的意思,不要說我們,一切菩薩皆是猜佛意旨,因為什麼用猜呢?佛說過嘛!我的智慧不可思議。除非倒駕慈航的人──法身大士,觀世音菩薩──正法明如來,文殊師利菩薩──龍種上尊王佛,他知道。誰再猜一猜?

悅師:我猜看看。剛才師父有講到,自證是我相,悟是人相,眾生相是撇開我相和人相。師父又提到帶質境、獨影境,獨影境不是現前,也就是我們第六意識所對。這裡所謂的眾生相,可能是指雖然破了我相,可是它還有微細的法執。所以這裡講「云何眾生相。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不是我相、人相所能會到的,不是第六意識所對,前五識謝落影像的法塵。

最後講到,「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存有所了就是講第六意識,它還存有謝落影像的獨影境。所以「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眾生。則知彼人說眾生者非我非彼。」非我就不是我相,非彼就不是人相。「云何非我我是眾生則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眾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諸眾生了證了悟皆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眾生相。」最後結論,「但諸眾生了證了悟皆為我人」,你有所證、所悟皆是我相人相,可是它這個眾生相是我人相所不及的法塵,你認為心還是法塵,這樣叫眾生相。

師父:我們再進一步地猜。這個「我人所不及者存有所了」,我人──能所,能所是相對待而立的,對我而有人,對人而有我,是不是?就是說,對能而有所,對所而有能。這麼說起來,對所而有能,對能而有所,那麼換句話說,沒有所,對能才有所嘛!對所而有能,就沒有能啊!因為這個能是對所而立的嘛!這麼說起來,就入第一義了。對我而有人,對人而有我,對能而有所,對所而有能──空義,真諦。

這裡面大家都知道,出中道義,真諦中道。可是不能說沒有我,沒有人,明明對人而有我,對我而有人,俗諦中道,這就是畢竟空中建立一切法,還是不出二諦。

既然是這麼說起來,法是畢竟空的,那都是假的,所以「我人所不及者」。這麼講起來,眾生相,無我無眾生。佛說過嘛!楞伽經說過,無佛無眾生,說眾生相,是不是落入遍計執了?眾生相是不是遍計執?大家靠悟性各人用功,精進清淨心,才能入。你稍微打妄想,十萬億佛土。誰的心最清淨,誰得益處,你稍一動妄念,離於佛道十萬億佛土外。

甫師:師父很慈悲讓我們能夠儘量發揮。「善男子。云何眾生相。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下面就是解釋「心自證悟」,後面再講「所不及者」。心自證悟它譬喻好比有人說我是眾生,心自證悟就是我證入什麼,這樣就是能所相,我人相。「說眾生者非我非彼」,能證入的話一定不是我相、人相,如果說我相、人相就是有所取相,就是定法,不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它說,「云何非我我是眾生則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眾生非彼我故。」既然說是眾生,就不是我不是彼,也就是說,你說證入,這個證入就不是有能證入與所證入的法,有證入就是我人相。

「善男子。但諸眾生了證了悟皆為我人。」有所證、有所悟,都是我人。但是如果認為所證所悟是我人,在我人以外還有所證,也就是「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也就是說,有一個非我非人,就是眾生相。

師父:大家注意到!「云何非我我是眾生」,我是由眾生、非眾生而立,既然非眾生而立,非我了,「則非是我」。「云何非彼」,非彼是非人,「我是眾生」,非彼這個人是眾生,他是對我而立,所以說非彼我。如果是我,不對彼有我,不對。要是彼,不對我有彼,也不對,相因待而成立。龍樹菩薩作一部中論,就是依此法而已,因待而立都是依他起,依他起皆是空,第一義諦。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輕視佛法。我和大家講性空緣起,緣起性空,大家輕視:「不過如此就是!」不是這樣的,十地菩薩也有所不究竟,經過兩大阿僧祇劫也不究竟,究竟的唯佛一人。

所以這段文,「云何非我我是眾生」,所以非我,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眾生」,我是眾生,則非彼我,這就是我和眾生對待而立的,很明顯了。慧明講吧!

明師:「善男子。云何眾生相。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我、人、眾、壽四相里,有一個漸次,人相的境界高於我相,眾生相比我人深入一點,所以是「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眾生。則知彼人說眾生者非我非彼。」我們凡夫聽到「我是眾生」,就認為有我有眾生,可是這裡講出來,其實是非我、非眾生。為什麼非我呢?「我是眾生則非是我」,我是眾生,我就隱,我隱全成眾生,所以非我。「云何非彼」?因為我是眾生的緣故,我剛才說我全成眾生,眾生也是我所成的,所以眾生隱。我既然是非我,眾生也就是非眾生。

「善男子。但諸眾生了證了悟皆為我人。」若諸眾生執著有能證、所悟,都是我相、人相。「我人相所不及者」,你存著有所了、所悟,就是眾生相,這破得更微細。

師父:大家逐漸逐漸地探討它,了解到一點點。眾生相好象是破我相人相,前面說過我相、人相,我相是能,人相是所,破能所,是不是有這個意思。眾生相是菩薩,非我非彼,所以這我們就知道了,和佛金剛般若所說的離四相,完全符合,離我相,離人相,離眾生相離壽者相。如果你認為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這段文似乎比我相、人相更微細,什麼原因呢?我相是破能,人相是破所,這個眾生相是能所雙破。

大家千萬不要打妄想,你心要是一打妄想,根本此法不入。你如果抖擻精神,入一寸一分,那就得受用。

聞師:「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這裡是用心和境來講。前面講云何眾生相,我先把眾生相作一個總說,我們知道眾生相廣說,遍虛空盡法界都叫做眾生相,那也就是眾生心所對之境。略說一個微塵許法都是眾生相,也就是所謂的境。事實上,我們知道這就是法界一大緣起,談到眾生相就是緣起邊,可是談到緣起邊,也暗指著第一義空,因為緣起無性即是第一義諦。

心事實上是不可得,心是對境而立的,為什麼叫眾生心?眾生心取相,取境界相。證和悟是所證,以能證悟入所證,以所證悟入能證,互為一體。互為一體當下就是畢竟空。如果眾生心取相,認為有證有悟,事實上是「所不及者」,你沒有辦法體會第一義諦,不會如幻的緣起,也就是不會畢竟空義。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眾生。則知彼人說眾生者非我非彼。」既然對能立所,能不可得;對所立能,所不可得,能所不可得,就是不住著義,就是第一義諦。能依所成,所依能立,事實上是講緣起如幻的。如幻義和第一義諦當中,就是甚深微妙,無量百千萬劫難遭遇的緣起法。也就是我們眾生心不論在俗諦中道,還是真諦中道,有所證悟的時候,事實上就是心境俱泯的時候。所以作一個譬喻「作如是言我是眾生」,這時候是能所俱立,這能所本身是如幻的緣起,應該會到能所本來是一真法界。

所以「則知彼人說眾生者非我非彼」,因為即能所而非能所,能所宛然而能所不可得。剛才師父也有講到,這是講如幻的緣起,如幻緣起當下就是畢竟空義。「云何非我我是眾生」,因為我是對人而說的,我就不可得;對我說人,我也不可得,說我是眾生,則非是我。

「云何非彼我是眾生非彼我故」,這講到能所相對而起,就是甚深緣起如幻的。「但諸眾生了證了悟」,我們眾生心不曉得如幻依他而有的,緣起幻化,稍落「存有所了」,就是眾生相。我們知道眾因緣生是無相無生,幻化不實,當下就是畢竟空義,所以「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就是第一義諦,也是講俗諦中道義。「存有所了」,就是眾生相,眾生相是不是可以講是六塵緣影心呢?

師父:「存有所了」,我們猜可能就是獨影境。慧聞提到「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這一句我本來不想談,恐怕大家腦筋轉不過去,回頭講一講。唯識宗根據這個立四分,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見分就是我,相分就是法,四相當中就是我、人、眾生、壽者。成唯識論一開頭就說於假說我法,我相、人相是假的,我法皆是假的,如果你執著我法是真的話,就是遍計執。有人只立二分,有人立三分。為什麼見分、相分,我、我所皆是假,因為它從自證分出。既然從自證分出,不是沒有,虛妄的。有人立三分,自證分立第八識,第八識就是眾生心,只說出一半,第八識叫自證分,由第八識變成見分為我,變成相分為法。

這個不完全,這麼說起來還是落入有法。所以十大論師,有一位護法菩薩立四分,四分一立才圓滿。自證分以上還有證自證分,證自證分就是第九庵摩羅識,第九庵摩羅識就是空。他說眾生心第八識就是假,這才二諦融通。第九庵摩羅識它是依假而立,第八識雖然是假,依畢竟空而立,依第九庵摩羅識而立。於空說假,於假說空,於空說假,佛說的,於空說無量嘛!於假說空,佛說於無量說空。一旦護法菩薩四分一出,唯識宗才圓滿。要是僅僅說到自證分,第八識,落入無盡過。相分、見分從第八識而出,第八識從那裡出?如果第八識有出處,它出處從那兒出?就無盡了。如果你說第八識沒有出處,落入無因過。一旦護法出來立證自證分,也有人難問,證自證分從那兒出來?如果證自證分還有出處,無盡了。如果證自證分沒有出處,無因。所以你護法還是落入二過。護法就說了,說證自證分因自證分而立,自證分因證自證分而立,它不落無因,也不落無盡過。

這個眾生心是什麼東西呢?就是第八識染分,叫自證分。眾生心裡才產生見分、相分,見分為我,相分為法。我們認為護法菩薩很可能合乎天親菩薩的本意,四分一立,就圓融了。你學唯識,學到證自證分才入二諦融通三昧印。還有誰講?

琛師:「善男子。云何眾生相。」這裡的眾生相暫時把它定為法執。「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這裡的眾生是指二乘,二乘心沒有破除到法執。「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眾生。則知彼人說眾生者非我非彼。」這個「有人」是指前面的「諸眾生心」的二乘人,二乘人說「我是眾生」。這裡的眾生是對我來講的法,這裡的眾生可以解成五蘊,就是二乘說我是五蘊。

「則知彼人說眾生者非我非彼」,二乘所說眾生的五蘊,這個五蘊不是我,也不是人。「云何非我」,為什麼五蘊不是我呢?「我是眾生則非是我」,我是五蘊,我全是五蘊,當然不是我了。「云何非彼我是眾生非彼我故」,為什麼五蘊不是人呢?因為我要是五蘊的話,「非彼我故」。非彼「我」是形容上面的「我」字,我是眾生的話,「非彼故」就可以了。我是眾生,就沒有所謂的人,全部都是五蘊。

「善男子。但諸眾生了證了悟皆為我人。」二乘人了悟了證只到我人的階段而已,只破人我執。「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眾生相」,存有所了就是前面所討論過的,眾生相是能,我人相是所,二乘人執著五蘊是我,所以五蘊是構成我人的法。存有所了,就是存有法執,所以叫眾生相。

師父:慧琛會到眾生相是五陰,有這個意思,鳩摩羅什翻譯五陰為五眾。這也有道理,反正我們大家都是猜的。還有一點我提供大家,根據這個道理,外道立二十五冥諦,佛說四相是破二十五冥諦,四相皆空嘛!根據我相,外道立神我,根據人、眾生、壽者,立其它二十四諦,二十五冥諦大家查字典就查到了。好!大家查註疏看看人家怎麼講,我們猜了半天。

剛才護法菩薩說的四分,二十五諦皆破,如果半頭唯識那成了修二十五諦了,天親菩薩不是說於假說我法嗎?前面神我就是我,後面二十四諦就是法,這些都是假的。所以唯識宗唯有護法四分一立,才分明。現在查註疏,查到註疏就上來寫。

學二諦,和大家講,我知道了當然也希望大家都知道。有很多人不相信,說智諭就只知道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他不知道佛無量阿僧祇劫就是求這個法。這是謗法人,八大宗都是根據這個法,你不探討它的究竟處,怎麼能得無上菩提?

若干年以來,我感覺很寂寞,因為這個法當中只有我一個投入,其它沒有一個人跟上來,這是所謂分道揚鑣。查到註疏上來寫。等覺菩薩還沒圓滿,等覺下生人間成妙覺,在菩提樹下此法才圓滿,菩提樹下金剛座上那才圓滿。當然我們差得太多了。千萬不可謗法,你不見性就算了,不可謗法。

執著於八識落入我,落入見分,執著有心所,落入相分,皆是假的,不入自證分。有人入了自證分,還要再入證自證分,二諦才融通。如果僅僅入自證分,叫半頭唯識。如果你們學唯識的,相分、見分都不知道,那別講了。

大家繼續精進努力,到什麼時候才不失掉呢?得陀羅尼,生生世世不失;你如果沒得陀羅尼,轉眼就忘。真正了解到一點點法的話,你想想就好了,世間一切名利如同水沫一樣,一點價值沒有了。爭世間名利享受,爭那一點水沫,唉!眾生可憐愍。

有一句話很值得大家參考,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如果你起我慢心,障信又障智。我慢心略說有兩種,廣說有七種、八種,一種是直接的,「啊!他講的不對,我說的才對。」還有一種卑下慢,「他說的高妙,可是他高妙是他的,和我沒有關係。」也不入,你等到來生,一過人身,後悔已遲。好象有一種人一樣,「他高妙幹什麼呢?我就是這個樣子。」那就是卑下慢。千萬不要小瞧這個法,十地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沒除,十地菩薩經過三大阿僧祇劫。菩薩不顧身命,千生萬劫訪師求道,求什麼?求這個法。求到此法,要感恩佛!

(卍續一六?圓覺經直解卷下?一二七下?一七)「善男子。云何眾生相。」「此示眾生相也。謂覺前證悟。二皆是妄。」證悟我人皆是虛妄,般若經講過嘛!無我相、無人相。「即此覺了之心名眾生相」,還存覺了之心,叫眾生相。那我們看,覺了之心是能一定有有所得,那才叫眾生相。「以此覺了之心。非證悟之可及者。以見有證悟之可離故。名眾生相。」法本是空,不可即,也不可離,你要是說「有證悟可離」,那一定有證有悟。因為什麼呢?有證悟可離,證悟是所離,我是能離。

「善男子。譬如有人。」「此借明眾生相也。以凡夫之眾生相。乃計我所感苦樂變異相續。為眾生相。」這就是慧琛所說的五陰法。「苦樂變異相續」是什麼?五受陰,凡夫叫受陰,如果不受,它變成五法,五法緣起,緣起性空。它一受,有過錯了。「苦樂變異相續」,五陰變異相續,我不相續,佛性不相續,佛性不斷不常嘛!相續法有二過,一過是無因,一過是無盡。明白一點講,不是墮斷邊,就是墮常邊,大家清楚了,相續,你們認為法界相續不是墮斷邊,就是墮常邊,前面滅,後面起,是不是?前面滅,後面生,才相續。前面滅了,後面怎麼生?斷了。前面不滅,後面生,那還是前面啊!常。所以說墮斷、常二邊。

相續是什麼?無性隨緣生萬法,萬法緣生無自性,還是不斷不常嘛!「今聖人。但以了悟證取。兩忘能所。」他從能所方面說。「只存能了之心」,有能了一定有所了,能了之心講起來就是獨影境,獨影境一定有境,沒有境它不起嘛!所以獨影境根據前五識的脫落影像。「為眾生相」,憨山大師認為能了之心為眾生相。「以不屬能所故」,我們不可取相,這可能要檢討了,不屬能所怎麼叫能呢?虛妄有的,遍計執假有。眾生相有能了之心嗎?大家仔細檢討。「借世人彼此之語。以喻明之。謂言我是眾生故。非我非彼。」這是憨山大師的見地。

「善男子。但諸眾生了證了悟。」「此正示其相。謂了前證悟二皆不及。只此了心不忘。為眾生相耳。」這是憨山大師他的見地,我們看古德註疏,不只憨山大師一個人,多半用猜的,大家不妨參考。

我們今天到此地為止。現在註疏書,我參考什麼資料什麼資料,參考誰的著作誰的著作,這個地方參考不到的,沒有的,是不是?你參考誰的註疏?

■第五十次修學

「善男子。云何壽命相。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善男子。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為塵垢。覺所覺者不離塵故。如湯銷?無別有?知?銷者。存我覺我亦復如是。」

師父:我們修學到此地。「善男子。云何壽命相。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這裡頭好象又有能所吧?照好象是能照吧?清淨覺好象是所照吧?「所了者」,有所了就有能了。「眾生心」是不是分別心?「照」是不是我相?它是能嘛!「清淨覺」所照,好象是人相、眾生相?「所了者」是所吧?圓覺經說的是實相,所以深。「照清淨覺」好象有能照之智、所了之境,「所了者」是六塵緣影心啊!一真法界裡頭沒有分別吧!這四相簡別凡外、二乘、權乘菩薩,凡夫所說的當然不是,外道更不是,二乘也不到這個地步,權乘菩薩也不到這個地步。權乘菩薩是什麼?華嚴宗判為大乘始教。終教沾到一點邊了,他會到事不礙理,理不礙事。圓頓才達到事事無礙。

悅師:「善男子。云何壽命相。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眾生因取相才有分別心,壽命相就是眾生所起的一念微細分別心,「覺所了者」,他自己覺得自己清淨,這也是落入能所。

後面有講一個譬喻,「一切業智所不自見」,業不自見業,智也不自見智,好比我們常講的,眼不見眼,這個法本來是畢竟清淨的,不可得。也猶如命根,上次我們有講到「不自斷命」,怎麼能自己再斷自己的頭呢?

「善男子。若心照一切覺者皆為塵垢。覺所覺者不離塵故。」你心照就是一個能覺,一切覺者就是所覺,這樣都不離塵垢。

「如湯銷?無別有?知?銷者。存我覺我亦復如是。」冰既然已經融化了,就沒有另外有一個冰能「知?銷者」,這樣也是落能所,冰銷了就沒有冰了,你還執著「知?銷者」,「知?銷者」就是壽命相,這樣就是「存我覺我亦復如是」。

舉個例子說,有人說,我剛才空了,或者說,我剛才入定了,那樣師父一定會跟他講,是誰入定了?他一定會講,是我入定了,這比我相還微細的念頭,叫壽命相。其實我們念佛當下就是無念,也沒有所謂的無念,即事就是理。因為他自己認為「心照清淨」,又認為「覺所覺者」,覺得很清淨的念頭,都是壽命相。

師父:「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清淨覺是境,是不是?眾生心是能照。清淨不可照,清淨無分別,能覺、所了,都是能所,是不是?

「存我覺我」,存我是能覺之我,覺我是所覺之所。這是二諦,無性隨緣就有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隨緣無性,那有分別?無性隨緣,眾生心分別照清淨覺所了者。這是大乘起信論說的心生滅門,是不是?

「一切業智」,業智是什麼呢?(答:第六意識。)待會兒我們查註疏,看人家的註疏怎麼講。第八叫業識,識是了別,八個識都有了別作用,唯有第六意識最強。第八阿賴耶它了別作用是染分、淨分,第七末那它也了別,它的了別就是我、我所。不曉得人家註疏家是否根據唯識家解釋?我們不知道。

經師:「善男子。云何壽命相。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因為眾生取相,所以墮入生死法。「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眾生以能照的心了知這個法,覺是了知,覺了這個塵法,以能照的心照這個法。前面有講到,眾生落入遍計執當中,不能了知性空法,所以下面講「一切業智所不自見」,因為不會實相法。如果法有分別,有能有所,和實相法是違背的,「猶如命根」。不曉得這個命根指的是什麼?不過和壽命相有關係。因為我們眾生所現就是以現在心、過去心、未來心而念念生滅,就現壽命相。而在生滅的背後,有一個不生不滅的體性存在,就因為我們眾生不了,執著遍計執,執著壽命,所以墮入生死。

「善男子。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為塵垢。」我們眾生以能照的心來見這個法,皆為塵垢,塵垢是一種障礙。「覺所覺者不離塵故」,能覺所覺不離塵垢,塵當下就有能覺、所覺,我們應該會到這個法的本性是無性的。所以後面舉一個例子講,「如湯銷?無別有?」,湯結成冰,冰和湯本身是無二的,並不是離開湯別有冰,也不是說離開冰別有湯,因為它的性是一的。就像海水起萬重波浪,萬重波浪歸之于海水,所以後面講「知?銷者。存我覺我亦復如是。」我們如果能會到能照的我,所照的法,其實是緣起的,性空的,慢慢地我們也可以知道壽命相是不可得的。

師父:業智是第六意識,凡夫八識是一個。「一切業智」,他講「一切」,當然不是講一個業智。「所不自見」,因為什麼不自見呢?一切業智是不是都是因緣生?它自己自性無性,不能自見啊!是不是這個道理?大家儘量發揮!假如你有一點點理解,趕緊講!講了以後,深種你第八識。如果你了解一點點,不肯講,馬上就忘記了。

聞師:「云何壽命相」,前面到此地講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其實都講同樣一個道理,只是更深一層來探討這個道理。本來是圓覺妙性,眾生不會此義,所以勞佛為我們講四相。「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眾生的心都是分別,這個分別,識是分別,廣講就是八識。如果約前面講,五根是對境,第六識是起分別心,第七識是我執,第八識是含藏。事實上,五六七八都是隨緣無性的。「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心是屬於能照,所照是講境,就出來境智一對。「覺所了者」,有能了、所了,就是六塵緣影心,眾生執著六塵緣影心。第八識含藏種子識,事實上是隨緣義。「一切業智所不自見」,一切諸法都是隨緣而現,當體就是無性。「猶如命根」,為什麼猶如命根?本身無性常隨緣的緣故,隨緣就成為根身器界,事實上根身器界本是一真,我們在如幻如化的萬象當中,卻認為有能照所照,本身就錯誤。

「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為塵垢」,塵垢就是你不能會歸於自性清淨心,不能銷歸圓覺自性。「覺所覺者」,因為落入分別,能覺、所覺就是分別,在一真法界當中落入能所,不離塵垢。「如湯銷?無別有?知?銷者。存我覺我亦復如是。」為什麼講「如湯銷?」呢?前面講,心照清淨就是無相,會到諸法隨緣常無性,這樣才叫心照清淨,這樣所照就清淨,能就無所依,所以說「如湯銷?」,你心照清淨,事實上就是不可得,就無所。既然無有所就無有能,「無別有?」,冰是所照之境,無別有所了的冰,所以無別有冰就是無所照。「知?銷者」,應該加兩個字「亦無知?銷者」,也沒有一個能知道清淨,能所銷歸無性,因為是相依而成的。所以說,你有存我、覺我,都是錯誤的。圓覺經講這四相,主要是說眾生心就是落入分別心的緣故,所以無量劫來勤苦修行,不能入圓覺。

師父:「猶如命根」,我好象記得命根有三法──識一個,暖一個,一期壽命一個,這就是命根。你們不知道「如湯銷?」,這個湯就是水啊!熱水稱為湯,湯就是熱水,冷水叫水。「如湯銷?」,如熱水銷冰,冰和水沒有差別,如果分別有水有冰,那還不究竟。這個湯就是水,不是菜湯的湯。講吧!

明師:「善男子。云何壽命相。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我們知道這段文連線上面眾生相來的,眾生相能了我相、人相,了我執和些許的法執。他「覺所了」,法執有滅少分,可是他還執著有我了法執的那個法,其實圓覺自性本來無性,不是定法,它是循諸性起,它是無取無證的。但在實相法裡,實在沒有菩薩和眾生,為什麼?因為菩薩和眾生是幻化的,幻化滅的話,就沒有取證。就好比空中花,本來沒有空中花,你眼睛好了,而不是說空中花滅了,所以說無取證者。就好比眼根不自見,它看不見自己的眼,如果眼根看得見自己的眼,那就不是眼根了。

其實一切法的法性都是平等的,為什麼產生不平等?因為眾生迷倒,所以在用功當中顯出種種的差別相。第一種我相,存有能證的我執;在人相,存有能悟的能,也是我執;在眾生相,存有法執;在這壽命相中,存有覺的礙,所以說「謂諸眾生心照清淨」,就是有一個清淨的法可以照,其實清淨本不可照,清淨有多名,實相、佛性、第一義,都是無性的。

「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好比眼根不自見。「猶如命根」,前面有解釋,就好比有人「自斷其頭」,把自己的頭砍斷了,頭已經斷了,就沒有一個能斷頭的人。就像你用自己的愛心滅掉種種諸愛,愛已經斷滅了,就沒有能滅愛的人。

「善男子。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為塵垢。」你如果心存有能照一切覺者,本來覺是清淨,覺了一切法都是清淨平等。可是你還有一個能覺、所覺,都是塵垢。「覺所覺者不離塵故。如湯銷?無別有?知?銷者。」剛才師父講的,熱湯銷化冰,冰已經融化了,就沒有冰外一個冰來知道這個冰被融化掉。

「存我覺我」,存我是上面所講的眾生相,覺我是壽命相,都是不實在的,「亦復如是」。

師父:「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這個眾生心啊!能照,它和所照的清淨境,是不是都是自性啊?所以,覺所了者是不是覺自性啊?

聞師:法華經講諸法實相,諸法就是實相的話,以我們眾生心來體會,我記得師父常提醒我們,是從修邊來講,早上起來就要念佛。我不曉得為什麼早上起來要念佛,可是還是要念佛,只是道理不曉得。因為早上起床心比較清淨,那時候的生滅心、六塵緣影心還沒有在心裡煩動,第一剎那是清淨的。可是這時候如果體會到什麼叫能所,一早起來,一看到你的床鋪,喔!那就是我,這就是能,有能的話,就有所分別之境。我們真的是很少從日常生活下功夫,因為這就是隨緣,你能看到的都是隨緣而有的,隨緣當下就是無性。

我們很少從這個地方銷歸自性,因為那時候還不是對人我是非,也不是對順境逆境,很單純,我們都沒辦法銷歸自性,何況是對現前的境?這時候一睜開眼睛就落入能所,落入分別,這就是這裡講的壽命相。

最近在看《性緣問題之申論》,有一句話看起來很平淡,可是有最深刻的道理:「不入諦理都叫外道。」不入諦理,一種是在文字上不解,一種是在修行不會入。外道和佛道的差別,外道迷因緣為自性,落入能所,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佛道的特色是什麼?知道自性是因緣,諸法就是無相。

所以「善男子。云何壽命相。謂諸眾生心。」你一生分別,不管你是什麼境界,這裡講的境界比較高。「心照清淨」,你心很清楚,這樣就落入能所,也不過六塵緣影心而已。「一切業智所不自見」,我們不曉得隨緣無性,無性隨緣,法法無性,你那裡有一個法能知一個法呢?「猶如命根」,眾生落入遍計所執,我們執著識、四大等等。

下面講破斥的情形。「若心照見一切覺者」,一切的境界,都是所謂的塵垢。塵垢是什麼?就是染心之法,覆蓋你的真心,不能讓你直入佛道,在實相諸法裡,不如實知,不如實見。「覺所覺者不離塵故」,有能有所,簡單講就是分別,一念心動就不是。我們眾生都落在裡面,所以六道輪迴,在法身里常六道。

「如湯銷?無別有?知?銷者」,我是把它加一個字「無」知?銷者。凡所有落入遍計執者,都不外一個我。因為不會甚深義理的關係,所以在隨緣無性,無性隨緣法中,認為有我,因為我才建立我所。所以佛特別在四相當中開示我們,如果在隨緣無性,無性隨緣法中落入遍計執,就不能入圓覺。

師父:講吧!

修師:這個壽命相好象是講生滅相。阿彌陀佛是無量壽,因為破無明,壽命無量;可是我們就是被無明所障,壽命有量,所以它這邊好象是講生滅相。「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覺所就是境,了者就是能,能所不離生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一切無明業智不能見,因為要以般若智慧來破無明才能契入一真法界。而以無明業智當然不能見,妄上加妄,所以不能見。猶如命根,讓我們相續不斷,這樣就是迷於生滅相。

「善男子。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為塵垢。」眾生心如果有能照所照,「覺」是了知,這樣都是塵垢。「覺所覺者不離塵故」,也是能所,不離生滅,所以都是塵垢。「如湯銷?無別有?」,用熱水銷冰,冰已經融化,成水就沒有冰。「知?銷者」,就是我相未除,如果知道冰還沒銷,我是能銷的湯,它是所銷的冰,就是能所,我相沒有除,這樣就是生滅。「存我覺我亦復如是」,我相沒有除,無明沒有破,所以不能脫離生死。

師父:四相──我人眾壽,皆有生滅,換句話說,慧修講的生滅相,不錯!壽者相,命者相,就是生滅,我人眾皆有生滅。大家試著用二諦會一會,你如果從二諦,世俗諦入第一義諦,對了。這叫什麼?圓成實,是不是?你要是從世俗諦執著它為實在有,錯了!那叫什麼?遍計執。我們試著用二諦來會通。「謂諸眾生心照清淨」,這是不是都是世俗諦啊?你如果執著它為實有,落入遍計執;如果落入遍計執,就是執著一切業智實有,所以不自見。業是造作、分別嘛!還是生滅,它不自見,自性不生不滅。命根也是業智所起的,也是世俗諦,也不自見,沒有所謂命根。

「若心照見一切覺者」,這好象還是世俗諦邊說的吧!有能有所嘛!你如果認為實有,「皆為塵垢」,六塵皆是塵垢,皆是生滅。「覺所覺者不離塵故」,有能覺、所覺,覺所覺,還是生滅,不入圓成實,不會自性嘛!「如湯銷?」,熱水銷化冰,入自性的話,沒有冰,沒有熱水,是不是?「無別有?」,並不是另外有六塵,六根六塵皆是自性,無性為性。「知?銷者」,如果以自己的根知道塵,還存著我、我所,就是存我、覺我,那還是不會入圓成實性,「亦復如是」。這個文很深!我們修學到此地。

我告訴大家,這四相我們仔細看它的文,你們回去用心,它一定不離一個原則──空,你仔細看四相,第二個不離假,世俗諦是假,第一義諦是空。無相,一定是無相,我雖然沒深深看它的文,你們回去仔細深入研究研究!不可得,一定是不可得。無所有,沒有定法,一定是這樣。不分能所,能所是空義嘛!你仔細研究透徹,你就知道註疏家對不對,你可以分別出來了。他是小乘根機、大乘根機,你也可以知道,外道說得錯,你也知道。只要離開原則皆不對,大家試一試,看一看!註疏家的老祖師在這個原則上有深有淺。你們學久以後,這部經拿在你眼前,是真經,是偽經,你也可以知道。

你不相信看一看,先講空,「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是不是都是能所相待而立,空的。「眾生心照清淨」,能覺所覺,皆歸無相,你要是會到這裡,就入圓成實了。「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不但無相,沒有決定法,因為什麼?能待所而立,所待能而立,皆是不可得。你再看看,「一切業智所不自見」,不自見,有所得,不自見皆是有相,就是不空,就是有決定法。要是自性不見自性,會入自性無性,又入空,空、無相、無所有、不可得、無決定,一定是這個原則。

你們要是會入自性的話,也是無相,空。初入這個法有三種三昧──空、無相、無願,所以三三昧是涅槃門嘛!你不相信,仔細分析四相,都是一個原則,如果註疏家離開這個原則,他講的有問題了。不可執著定法,我們修學過了,你們回去把四相翻開仔細看,我、人、眾、壽,一定是這樣。查註疏!

明師:華嚴經有一句話,一切法各不相知,好比眼不見眼,因為法性是平等的。如果這裡的「一切業智」解釋成一切法,因為一切法法性平等,所以各不相知,可以不可以這樣講?

師父:一切法皆以無性為性,怎麼見呢?法不見法嘛!法不見法就是般若,般若無知。僧肇大師說般若無知,就是根據這個道理來的。要是法見法,一定有此法,有彼法,它「如湯銷?」嘛!

明師:因為同一水性,湯是液體,冰是固體,雖然現的相是不一樣,可是它同一水性。好比法雖現種種差別相,可是它是同一無性的。

師父:你們不相信,你們看一看,「如湯銷?」,一定不離原則──空、無相、無始、無生、無決定、不可得,一定不離這個原則。掌握這個原則,再看黑板他們解釋的,誰解釋得深,誰解釋得淺,誰解釋錯了,你也知道。

這個法空,是不是?所以你要是掌握這個原則,你可分別一切法,不作分別想。誰查到註疏來寫啊!

你們掌握這個原則,不會再瞎子摸象了。其實你要是沒得這個原則的時候,不要說修學圓覺經,聽經法皆是一個法。

真法、假法皆無始,真如無始,無明無始。真如怎麼無始呢?真如之性即是無性啊!無性怎麼有始?無明,聽熟了聽慣了,無始無明,要是有始的話,怎麼叫無明?無明虛妄,有開始它有根據了,怎麼叫無明?那是真實。談到真實,真要是真實,無自性,才叫真實。

末法時期,有兩種法可以滅法,不知不覺中可以滅法,一種法──邪說,亂真,滅佛法。第二種法,偽經,你們要記住,千萬不要輕易翻印經,要印這部經,要考慮清楚,是不是真正佛經?要是偽經印出來愈多的話,以假亂真,真法要滅。

釋迦牟尼佛的法眼看滅了,靠誰去呢?希望大家在經法上下功夫,那才能在末法時期作中流砥柱啊!長江中流有一座山叫砥柱山,大家都稱讚它叫中流砥柱。希望每一個人都發心作中流砥柱。

佛經一定有講事,你看到事相一定要會到理,才能掌握住。如果這段經文講事不入理,和理違背,這是外道說,不是真的佛經。你仔細看就知道了,佛經不外乎理事兩方面,所以才是二諦,你仔細留神!

譬如我們看一看。「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皆是事。你看這段文的時候,要入理,才不失佛法;執著其相,遍計執。「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皆是事相。「是諸眾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身心寂滅就是理了,「平等本際」就是理了。「圓滿十方」就是事。「不二隨順」,又是理了。你看它總是不出二諦,出沒二諦。「於不二境」是理,是不是?「現諸淨土」是事,還是二諦,不講第一義諦,就講世諦。「與大菩薩」以下都是事。「皆入三昧」,事相嘛!「同住如來平等法會」,又是理了。不是講事,就是講理,你仔細留神!一切經皆是如此。

「阿彌陀佛彼國莊嚴」,事相是理,無量,它是理啊!「光明」,事相;無量,它又是理。你看看!佛所說的經,不外乎這兩個東西,你看一切經就會到,你就不迷惑了,就入了。佛以二諦說法,你執著事相,就落入遍計執。

(卍續一六?圓覺經直解卷下?一二八上?一七)「此示壽命相也。謂前能了之心。為眾生相。今觀智增明。照此了心。亦不可得。唯一清淨覺體所謂覺心源故。名究竟覺。到此境智俱泯。」境是外境,智是內智,皆沒有,眾生心所了境皆沒有。「一切俱離」,我們說不外乎一個原則──空、無相,一切俱離;無始,一切俱離;無生,一切俱離;無有定法,一切俱離,對不對?無所有不可得,一切俱離。要仔細會,才能會到一切俱離。

「謂以即心之智。還照寂滅之體。」這個說法,怎麼解釋?我和大家講過了,以無住心照無相法。「境智一如」,一如有兩種說法,都是中道。境和智,也智也境入什麼中道?(答:俗諦中道。)非智非境入什麼中道?(答:真諦中道。)欸!他一定入這兩種。「如眼不見眼。故云一切業知所不自見。以返妄歸真。」妄是空,真是本具,妄本空真本具嘛!「至法身極則處。但守住寂滅。不能轉位回機。」轉位回機就是度化眾生的意思。「所謂抱守竿頭靜沉死水宗門。名為尊貴墮。」小乘人。「即此墮處」,這就是墮落之處。「不能超越故。猶如命根。為壽命相。……」解釋得很好。

「善男子。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為塵垢。」「此直示妄源也。」妄心的根本源處。「一切覺者。前三相也。謂心照清淨。覺前三相。皆為塵垢。」我相、人相、眾生相皆為塵垢。「即此覺心亦未離塵」,這個覺心為什麼不離塵呢?有誰知道?這個覺心就是六塵緣影,真正大覺,無性。「然以真照妄。妄即是真。」這個人解釋得很好,真照妄,能照及所照皆是自性,自性無性嘛!「故如湯銷??即是湯」,好象熱水銷冰,冰就是熱水。「今存我覺我。則如?知?。以不能自遣。」我、覺我,都是自性,本無分別。知道是冰,分別是冰,還是不能自遣。「如不自斷命。所以為壽者相也。」這個人解釋得很好。

(圓覺經親聞記?一七五?八?諦閒大師)「此段細之極矣。覺得證是我相。悟是人相。了是眾生相。殊不知此一覺字。仍然是病。此覺是第八識之業智。」第八識也叫業識,也叫業智,第八識有很多名字,業智、業識,還有一個名字叫本識,都是第八識。「所謂微細分別。雖八識亦不能自見。譬如命根。誰能自見。必至等覺地後。用金剛智。斷生相無明。方能破盡我相。」這個人用唯識解釋,等覺、金剛智破無明,叫金剛道後異熟空,那叫異熟識。

「所謂金剛道後異熟空。亦名如來藏如實空義。」如來藏,終教義,還不夠頓教、圓教。「此雖大菩薩境界。然凡夫不可不知。知此用功時方可無病。總之。無論功夫如何深。境界如何好。皆不可執取。」不可執取就是不可取相。「執取即是我相。即存一不可執取之心。亦是我相。切記切記。」就算你存一個不執取的心,也是我相,那叫龍樹菩薩說的,此人執無相相。

「善男子。若心照見一切。」「此章精義。在離相顯性。……」離相就是無相,無相不可離,這步還不究竟。六祖壇經,離相應該怎樣?於相離相,不可執著離開相而取無相,於相離相。於相離相,就是顯性。「四相有粗有細。眾生迷識四相不空。則不能出世。聖人迷智四相不空。」小乘聖人、大執之人,也是迷相之人。無我人眾生相,一定沒有我人眾生相,執著了。於我相離我相,於眾生相離眾生相,那才對。「則不能證無上法王之果。必四相空而後法性顯。然空粗相易。而空細相難。」所以,執一切法空,這是粗相離,空也空,那就深得很了。

「此全就功用上說。必須破無明後方空。若我根尚在。餘三相亦在。」我人眾壽相,以我相為本,如果破了我相,其餘的一切相沒有了。「即為塵勞垢污。圓覺妙性。不得清淨矣。」這圓覺妙性不能清淨了。「照見一切覺者句。謂用功人正在定中。自必發起智照工夫。有境界當前也。」境界,一切覺者就是離這個境界。「照是能見。一切覺是所見。」能所分了。「覺所覺者句。前一覺字指能見之智。即後一照相。此覺是覺照之覺。與圓覺之覺字不同。所覺者即前三相。」我人眾壽,「我人眾」前三相都是所覺。「謂此自心中之覺照。能覺我相是證。能覺人相是悟。能覺眾生相是了。是第四相為能覺。前三相為所覺也。然尚有覺在。則能所未泯。境智不空。……處處對立。總是迷智忘境。能染污清淨心。故云覺所覺者。不離塵故。」我剛才和大家講空、無相、無始、無生、無決定、無所得,我們採取一個,看上面人講的怎樣?先採取無相,好不好?

「謂前能了之心。為眾生相。今觀智增明。照了此心。亦不可得。唯一清淨覺體。」大家會一會,是不是無相的道理?是不是空的道理?是不是無始?無生的道理?你不相信,你看一看,就看出他講的對不對?他講得深?講得淺?他有時解釋這個道理,說的話沒抓到癢處。「所謂覺心源故」,心源是無相、空啊!不可得啊!無始、無生啊!這是無生法忍啊!什麼是無相?實相無相。「故名究竟覺。到此境智俱泯。」境智俱泯,我和大家講有二種說法,你用空可以會到,境智俱泯是不是?境智俱泯是不是無相?是不是無始?是不是無生?你會一會,如果他講的離這個原則,這個人講的有問題。他講這個道理,講對了,他講對是講對,講深講淺,你也可以分別了。「一切俱離」,一切俱離你用空會,能會到它,是不是?可是一切俱離你用能離、所離,會不到。用無相會一切俱離,一切無相,無相也無相,空也空。「謂以即心之智。還照寂滅之體。」這就是無住心契無相法,當然也空,也無相啊!也是不可得啊!也是無始、無生啊!不離原則。如果講離這個原則,這個人不對。這個原則講對,講明白不明白,就有差別了。

「境智一如。如眼不見眼。故云一切業知所不自見。」一切業智就是一切業識。講起來一切業識是第八識,那麼慧修提出來是第六識,也對啊!沒有第八識那有第六識?沒有第六識那有第八識?八個識是一個識。「以返妄歸真。至法身極則處。但守住寂滅。不能轉位回機。」法身極則處,不可執著空、無相、無願、無所有、不可得、無始、無生,都是一個法。可是如果你但守住寂滅,不能轉位回機度化眾生,這就不對了。守住寂滅就有相,守住寂滅就不空,守住寂滅就有所得,守住寂滅有始有生,對不對?這個一定不對,所謂「抱守竿頭」,不對!所以禪宗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嘛!不落影像。「靜沉死水」,這不用看文了,都不對。

所以大家回去你仔細再用這個法,看它四相,一定不出這個原則,不離空、無相、無願、無所有、不可得、無始、無生、無決定,一定不離這個原則。我說這個是什麼法?這個法叫實相,叫中道,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休息了!

■第五十一次修學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為。終不能成一切聖果。是故名為正法末世。何以故。認一切我為涅槃故。有證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以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

師父:「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為。」看到這裡,大家不要誤會說,它不是有為一定是無為,不是那個意思。無為對有為而立,有為不成就,無為也不成就。非有為,非無為,名為實相。這個道理,大家想一想就知道,如果有無為,無為既然是有了,那就是有為啊!有無為,無為是有為。

「終不能成一切聖果」,這個聖果是指什麼?禪宗說這個例子叫一絲不掛,一塵不染,六祖說它「本來無一物」,就是這個境界了。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在說凡所有相就是無為,不是另有一個無為,如果有無為,那就有一個無為相,不對的。大家要深入佛法!這個地步,就是雲在青天水在瓶。破三關,破初參,破重關,破最後牢關,就是找它。你要是真知道這個法以後,才知道過去都說求佛法,原來求的是生死,不是佛法。要下手對。「末世眾生不了四相」,我請問大家何謂了四相?何謂不了四相?講吧!

策師:「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為什麼?末法眾生住著一切法實在有,不了知四相皆是因緣法,這四相皆是虛妄法。虛妄法本來就不實在的,眾生取相,所以落入四相,落入生死,落入自性有,不知道一切法無性。「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為」,取相修行所以獲得三界有漏果報,「終不能成一切聖果」,這裡的聖果就是指四聖道以上,因為小乘已經破我,初果已經破我。這裡可以講是凡夫,凡夫住著,不能成就一切聖道。「是故名為正法末世」,因為這個法本來有佛無佛性相常住,眾生沒有會到,在正法裡面也是不能與這個法相應,所以變成末法。

「何以故。認一切我為涅槃故。」小乘還有一個我去取涅槃的法,因為這個法是無取無舍,所以沒有證也沒有悟,無證而證。「名成就故」,他認為我證涅槃就成就了,其實也沒究竟。所以說「譬如有人以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其實一切法本來沒有自性,一切法本來無我,把這種無我的法顛倒變成有為,終不能成就清淨平等覺。

師父:「末世眾生不了四相」,前面講了四相,有能所還不了,你從這裡貫通下面。你認為一切我為涅槃,一切我是我、我所啊!還是落入能所,「有證有悟」是不是都是能所啊?這是不是都是有為啊?「了四相者」,有四相不是遍計執嗎?如果了四相,是不是會到能所皆空啊?畢竟空建立一切法,空義為菩提,空義為涅槃。

「認一切我為涅槃」,不是認為有嗎?有證有悟,還是有啊!有法皆是怎樣?誰講?

經師:「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為。終不能成一切聖果。是故名為正法末世。」這段在講什麼是正法末世。我們眾生的心因為無明的緣故,所以起種種的顛倒,遍計執認為外境實在有,所以不了解空相的原理,不知道緣起法,認為實在有,認為有人眾生壽者相。所以「雖經多劫勤苦修道」,雖然生生世世修三十七道品,但還是有為法。因為他的心住著遍計執當中,所以所起的法也是生滅法。既是生滅法,當然不能會到無性的道理。在金剛經里有提到,能夠見相非相,即為見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說什麼叫相,什麼叫無相的原因,也就是說什麼才是真正的無為法,所以要會到相是空的,是緣起的,是無性的,這樣才是真正的正法。如果不能了解相是空性,叫「正法末世」,所以「終不能成一切聖果」。終不能成就一切聖果,小乘可以講從初果到四果,大乘有三賢四加行、菩薩位。

「何以故。認一切我為涅槃故。有證有悟名成就故。」因為他認一切我為涅盤故,執著我、我所,執著法是實有的,有能證的我,有所證的法,可以得到成就,這樣就不能了解法的空性。下面舉例。「譬如有人以賊為子」,因為我們不能守住六根門頭,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所以自家的功德法財都被劫盡了,「其家財寶終不成就」。

師父:「末世眾生不了四相」,我們假定了四相是知道依他起,空,入圓成實;不了四相是他認為能所是實有,就是遍計執,入遍計執叫有為,那是「正法末世」。講吧!

聞師:「末世眾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為。終不能成一切聖果。」這是說不能成就一切聖果,是因為不了四相的緣故。我們知道一切的佛法方便有多門,可是歸元無二。一切法的根本,就是談到法性的問題,法性以無性為性,無性能成就一切法的法相。無性能隨緣成就四相,四相簡單說就是能所,既然隨緣而成的,它當體不離無性之體。我們眾生不了四相本來是妙圓覺心,一真法界性,於隨緣中不會法性,落入遍計執,執著有法。有法不外二法,二法就是能所,能所就是分別心。

如何能會到法性?這是很難用言語來表達的。一切法的法性不可見,雖然不可見,它卻不離開隨緣起一切法。我們也常常聽師父講緣起,從緣起中離遍計所執,即入圓成實性。所以說「眾生不了四相」,不了隨緣不失性的四相,本來就是圓成實性的。你如果落於有為,或者落入無為,因為有為是對無為而立的,都是不了四相。落入能,落入所,即有分別,有分別就不入一真法界性,不入無性之法。「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為」,還是落在生滅裡面,簡單講還是落入遍計所執。「終不能成一切聖果」,因為這部經是圓覺經,它講菩薩法,可是它的層面是不是包括聲聞、緣覺法,我就不清楚。「是故名為正法末世」,法華經講性相常住,本來就是正法,因為眾生迷於一真法界性,所以叫末法。所謂末法就是落於分別,落入能所。在佛門講藏通別圓,通教是般若法,般若法有個特色,下能通藏教,上能通別圓。般若法講不見一切法,即見般若波羅蜜,從這個地方講也可以講很多,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同是會法性的緣故。怎麼會入法性呢?不是說有個法讓你會,就在當體緣起法裡面,離開遍計所執,就能入圓成實性。事實上,入而無入,你把迷惑的觀念遣除而已。

「何以故。認一切我為涅槃故。」這是落入分別,有我就有所證的涅槃,「有證有悟」,有能證有所證,有能悟就有所悟,有能了就有所了,在畢竟空中,在緣起法中,不一不異中,眾生取相的緣故,所以勤苦修行不能成就。

下面譬喻,「譬如有人以賊為子」,就是認妄為真,妄本無性,妄本依他而有,依他即是緣成,因為無性的緣故,所以認妄為真。認妄就是執著,顛倒執著。事實上,它本來像虛空的華的一樣,一切的法相是幻化的,我們認為它實在有的,落入遍計執所以叫賊。賊奪我們眾生的功德法財,我們雖然修行佛道,但落入遍計執,叫「正法末世」,所以講「以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終不成就是說,你怎麼樣勤苦的修行,假種種的方便,都不能開顯自己的自性清淨,所以終不成就。

師父:我們已經探討過四相,皆是能所,我人眾壽皆是能所。我們先看一看,能所是不是實有法?能待所而立,對不對?沒有所就沒有能,所待能而立,沒有能也就沒有所。那麼假定它有,假定它有有三種情形,一個先有能,一個先有所,一個是能所俱有。先有能就沒有所,不待所怎麼有能?第一個不對了。先有所,就沒有能,不待能怎麼有所?第二個也不對。第三個,假定能所同時都有,既然都有了,為什麼相待呢?既然能所是依他起的,依他起是空的,什麼是依他起呢?中論所說的,因緣所生法,就是依他起吧?我說就是空啊!講吧!

悅師:佛告訴我們這四相,就是要讓我們悟入諸法實相,會到諸法實相就是告訴我們這一切相都是緣起的,我們知道緣起都是依他而有,必非自性有,是圓成實性,這樣就會入實相。佛告訴我們四相就是要令我們會入諸法實相,而眾生不了諸法實相,種種取相,所以多劫勤苦修道不能成就無上菩提,總是落入有為法。因為他執著緣起實在有,不能會入圓成實,所以「但名有為」,所謂有為是落入遍計執。「是故名為正法末世」,本來一切法是諸法實相,可是你不會,落入遍計執,所以是正法末世。

「何以故。認一切我為涅槃故。」所謂四相,是你落入有我相,所以才會有我所,才有我人眾壽相,一切執著相全部起。你落入我才落入涅槃,就是落我所,皆不會諸法實相。「有證有悟」,有證有悟才認為這是你的成就,這就是落入遍計執。

下面譬喻,「以賊為子」,認為緣起實在有叫認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你的自性清淨心終不能圓現出來,終不能會其諸法實相。

師父:慧悅終於說出諸法實相的道理來了,大家要切實精進,要不然你會落伍了。什麼是諸法實相?因緣所生法,是諸法;我說就是空,就是實相。依他起就是諸法,圓成實就是實相,那我們就知道,「不能成就一切聖果」,難道聲聞乘成就實相了嗎?實相得無生法忍啊!一切賢聖好象是十地菩薩吧!十地才證入實相啊!初地證一分啊!我們說「聞法即悟無生忍」,那是地上菩薩啊!四五六地法身菩薩,初二三地還不能馬上見佛。好象「一切聖果」是指十地講吧?大家各自用功!各自精進!如果有人入了,不久見高低來。

甫師:「末世眾生不了四相」,剛剛慧悅師說,佛講四相就是要我們會入實相。其實過錯不在四相,前面講四相主要不是要說我人眾壽相的過錯,而是要我們於我人眾壽相離遍計執心,於相離相才是對的,這樣才是真正會入實相。因為實相不是離開一切相有實相,實相就是一切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主要是「不了」的緣故,所以成有為法,不能成就聖果,不能證到無生法,實相法。實相沒有離開一切法,性相常住,只是眾生不會的緣故,所以背道而馳,正法就變成末世。

「何以故。認一切我為涅槃故。」有我所心,就是取相心,於一切相取相的緣故。「有證有悟名成就故」,認為有證悟叫做成就,這樣就違背。下面譬喻,「譬如有人以賊為子」,認為他得到的法,已經成就了,這樣就不能成就。真正的法要無所得,就如佛在金剛經講的,於法無所得,才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師父:我們可以看出來,「名為正法末世」,什麼是正法?諸法實相,你們也講過,這是正法,法界緣起,這是正法。那我們再引申涵義講起來,三乘非正法,一乘才是正法,所以法華經開三顯一。為什麼三乘非是正法?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我們就知道「正法末世」並不是指聲聞法末世,是一佛乘末世。

明師:「末世眾生不了四相」,這是講末世眾生不了我人眾壽相,不了實相法,認為一切法實在有。所以雖然經過多劫勤苦修道,因為他背道而馳,再怎麼修道也沒有辦法達到真實目的,所以但名有為。金剛經講「一切賢聖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有為法就是外道,不能成就聖果。「是故名為正法末世」,正法沒有末世,諸佛出不出世,法爾常如是。為什麼會有末世?因為眾生根機羸弱有差別,才有末世。

「何以故。認一切我為涅槃故。」六祖壇經里有描述,神秀大師講「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當時六祖大師說這首偈沒有見性,所以六祖又寫「菩提本無樹」。神秀大師認為「身是菩提樹」,就是他認我是涅槃;六祖大師知道一切法是不可得,是無所有,所以菩提本無樹。「有證有悟名成就故」,神秀大師認為有個能證的悟,所以不能會入正法。「譬如有人以賊為子」,好比有人認為有為法實在有的。「其家財寶終不成就」,財寶是指我們本具的佛性,不能圓滿菩提。

師父:慧明提到六祖和神秀,現在大家應該了解,六祖、神秀差別的高低了吧?一切法因緣生,畢竟空,一切法依他起、無所有。「身是菩提樹」,那有身、那有菩提?他還是落入有法。「心如明鏡台」,那有心、那有明鏡?「時時勤拂拭」,畢竟空你拂拭什麼東西?「勿使惹塵埃」,畢竟空你惹什麼塵埃?所以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他和六祖的差別來了。

聞師:正法就是實相,實相無相。如果以第一義諦講,正*輪不可說不可道,離一切的言語思慮,心行處滅。為什麼不可說?因為本來常住的緣故,三寶是常住的,正法也是常住的。常住的法,佛不出世,眾生不能了知。正法要流布,要假世俗諦,佛也是從世俗諦來流布正法。假世俗諦一定假言教,眾生因為落入言語取相,所以成為末法。譬如說,實相無相,眾生落入無相,也是不對。我們知道諸法實相,你落入諸法或實相,都是不會一真的緣故,不會畢竟空的緣故。所以正法末世也是,因為我們眾生心會緣起法有種種的差別,究竟會入正法就是會入一真法界性,就是會入我們的圓成實性,會入法性,會入我們的一心。

師父:慧聞會到諸法實相,實相諸法。不可著邊,著邊叫什麼?斷邊。所以般若發揮,佛說不可得義,這個很好。相不可得,相即無相;無相不可得,無相即相。一切法皆不可得,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緣所生法不可得,空也不可得,才構成說有一切有,說空一切空。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假定了四相,就叫因緣所生法就是空,能所即是空義。不了四相呢?他認為能所實有。我們從這裡看,「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為」,諸法實相,諸法不可得,非無為不可得;實相諸法,實相也不可得,非有為也不可得。「終不能成一切聖果」,一切聖果我們假定是了實相的人,地上菩薩。「是故名為正法末世」,不會諸法實相,不會法界緣起,是正法末世。

「認一切我為涅槃故」,要注意到一切我略說有四種:我人眾壽,要是總說起來有二種──我、法二種。唯識宗不是說,於假說我法嗎?它認為一切我就包含了我、我所──涅槃義,我得我所即得涅槃,所以下面「有證有悟名成就故」,我證到法,我悟到法,名為成就,那還是神秀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還不到六祖那個階段「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不到那個境界。

你執著一切法有,「譬如有人以賊為子」,它不是正法,不是無上菩提,你誤認為正法。「其家財寶終不成就」,這比現在末法時期執著心法為正法,那還好得多呢!現在查註疏。講吧!

明師:「末世眾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為。」我想到經上有一句話,末世眾生億萬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末世眾生為什麼億萬人修行,罕一得道?因為他不了四相,不了實相法,住著有相。為什麼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呢?因為念佛就是實相,你念佛當下不住,譬如師父講過,你如果念「南」住於南,就不會有「無」,念無就不住「阿」,住「彌」就不會有「陀」,住於陀就不會有「佛」,念佛當下就是實相,就是無所住。所以末法億萬人修行,只有念佛得度生死,因為念佛就是實相,只有依於實相法才能成就菩提。

師父:好!慧明講到這個地方了,唯有念佛得度者,什麼原因呢?唯有一佛乘嘛!不過現在的人喜歡咬文嚼字,執著名相,這句話他問,它究竟出處在何處?還執著名字相,你們查一查在什麼經說這句話?這個我們知道一定沒有錯。

對正法要起信啊!我想啊!假使我當初會到緣起法,大家真正相信的話,可能現在有人和我一樣。可是你們不相信,反而誹謗我,說:「智諭不知道其它法,就知道緣起性空,性空緣起。」所以大家僅僅在名相上會,僅僅追求名相,落入遍計執;名相會入理,就入圓成實。

學佛入名相,出名相;入理,出理。有人說:「智諭法師胡說八道啊!」你們再不起信,不久以後,你們當中就分出高低差別來了。法性各人都有啊!不論學識,學識愈高的,反而愈糟糕。怎麼的?所知障障住嘛!不入嘛!所以你必須把這些打倒得乾乾淨淨,一絲不掛,一塵不染,才能入。禪宗到這個地步,叫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往那兒找?

我記得慧聞當初講一個故事,一個人修道,師父告訴他:「你要修道,要聽我的話,你抓一個樹枝。」樹枝下面一個大坑,他師父叫他放左手,他放左手,再叫他放右手,他不放了,掉下去怎麼辦?他師父說:「要聽我的話。」他心裡一想:死了算了,又放右手,開悟得解脫了。所以說,學識愈高的,不肯放,他不但左手不肯放,兩隻手都不肯放,怎麼能夠得道呢?他不知道要想學佛法,一切法不約束,他會不到這個意思。你們當中一定有人障住,不是被煩惱障障住,就是被所知障障住。煩惱障在事相方面放不下,所知障在理方面放不下。放不下怎麼能得道呢?所以印光大師講,放下!放下!

從那裡下手?第一個持戒,保證你得定,有定以後逐漸開慧。開慧以後知道,它絕對不是你思議來的,它既不是第六識,也不是第七識,也不是第八識,所以禪宗說離心意識參嘛!你說它有嘛!等若虛空;你說它無嘛!橫遍豎窮。這點小小道理你都達不到,你想你還能了生死嗎?乾脆老老實實念阿彌陀佛。

為什麼古人開悟的很多呢?現代人怎麼愈來愈少?現代人愈來愈聰明,知識愈來愈高,愈糟糕。

(卍續一五?圓覺經略疏卷下之二?一六三上?五)「但名有為」,「由前四相皆有取證。既將此心修行則行行皆帶能所。」宗密大師提出來,皆是有能有所。「故不成聖。正同華嚴。多劫六度不名菩薩。」六度怎麼還不名菩薩呢?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六度是三乘,三乘是什麼?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啊!所以他是指一佛乘講。

「正法末世」,「正宗佛法之末世也。夫正法之時修則皆證。末世之時人多取相。」這個講得清楚了,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有相,不取無相,不取諸法以後才是實相。「今既取證相則正法亦同末世」,他的重點是在取證之相,有證有悟。「若遇此教了達病源。則雖末世還同正法。……」這個說法很好,了達實相,雖然末世也是正法。

「良由認我以為涅槃故。雖多劫勤修終無所益。如認夢身以為自己。」夢身就是假的,夢中見有,醒來就無嘛!「勤為家業種種疲勞。終無一事益於資產。」你沒寫完嘛!誰寫的?(答:沒地方寫了。)

(卍續一六?圓覺經近釋卷五?一九七下?七)「此明四相若存不成聖果也」,他說有四相不成聖果,有四相,落入有法。「聖果二存若概論。單斷人我執不斷法我執證二乘果。雙伏我法二執證三賢果。雙斷分別我法二執。名斷人相而證初地果。雙斷俱生我法二執。名斷眾生相而證八地果。若斷生相無明。名斷壽命相證菩提果。若不了四相。雖多劫勤修即有所得。但名有為增上善果。……」這個人解釋的路線根據華嚴宗,華嚴宗在什麼地方有這個判教,清朝續法法師,他作了一部華嚴五教儀,談到這個法。「若克定論。唯是十地已上菩薩為聖果。二乘三賢皆是有為法中所收。」他這個指出來了,他的見地是十地,我們的意思呢?初地以上就初證聖果。

融師:師父!宗密大師的後面一段寫出來了。

師父:我沒力氣了,你寫那麼多幹什麼呢?(卍續一五?圓覺經略疏卷下之二?一六三上?一四)「譬如有人以賊為子」,「賊若在外猶可堤防。養之為兒。如何撿慎。又知賊是賊。賊無能為。認之為兒。寧免破敗。以喻六根取境猶可制御。藏識妄我難以辨明。故如來藏中。功德之寶念念衰耗。由此貧窮難集福智。」這沒什麼可解釋的。

經師:我剛才在想一個問題,就是有關於什麼是證果。初地菩薩已經會到諸法實相,是不是他已經證到少分的聖果呢?

師父:實相有相沒相?

經師:無相。

師父:那是叫證。

經師:他已經證果,但是還沒完全證到,他是少分證到。

師父:那是世俗諦說。我問你,本來無一物,有證果沒有?所以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分別,分別無為法。

經師:這樣判位,所謂聖果是初地以上。

師父:他了解這個道理,初地了解一分,並不是有所得。要是有所得,般若講過,一切法無所得,如果他有所得,那般若講錯。他了解一分無所得,就入一分實相;十地了解十分無所得,入十分實相,所以並不是有所得義。你要是說有證,有證是有相法,你知道實相無相,怎麼會有證呢?不證一切法,即證實相。有能有所非實相。

明師:我記得在華嚴經十地品提到,阿羅漢也得八地菩薩的無分別智,他們兩者之間有什麼差別?

師父:無分別智在六地就得,阿羅漢得的無分別智不是六地,六地是真空義,阿羅漢得的是偏空義,它不同的。有的人說初地是初果,好象四果是四地,那不一樣,那比較來的。八地是無功用道,無功用道入有餘涅槃。阿羅漢不可能等於八地,八地是無功用道的菩薩,叫阿鞞跋致。要是阿羅漢等於八地,那阿羅漢就是阿鞞跋致。阿羅漢得無分別智,是不錯,僅得總相智,偏空了,不入假。你不要說八地,六地究竟空,七地方便假,入假就是十地,叫出空入假。出空入假──七地、八地、九地、十地,叫後得智。那麼比照,我們就知道,阿羅漢等於八地的話,那很難講。

你想一想,一切文找不出這個根據。初住到十回向,一個大阿僧祇劫,初地到七地,第二個阿僧祇劫,八地到十地,第三個阿僧祇劫。阿羅漢好象沒經過這些吧?我記得好象四劫到十六小劫成阿羅漢。這麼講起來,不可能等於八地,八地進入第三阿僧祇劫,我不曉得你看那裡的經文了,或許是方便比照,他不可能相等。

初地以上,分證成佛,那初地以上分證成佛,如果阿羅漢等於八地,那不應該佛在大涅槃經說,阿羅漢不見佛性。初地分證成佛,證佛性啊!怎麼不見呢?大般涅槃經講得很清楚,阿羅漢、辟支佛不見佛性,阿羅漢不見佛性得聲聞道,辟支佛不見佛性得辟支佛道。十住菩薩見佛性不了了,十住就是十地,初地到十地,唯有佛見佛性了了。我們不懂得為什麼阿羅漢等於八地菩薩。

明師:經文不是說阿羅漢等於八地,它是說阿羅漢也得八地的無分別智。

師父:總而言之,絕對不等於。聲聞乘就等於八地,那有這個道理?

■第五十二次修學

師父:大家要開見地!要有功勳,各宗都是一樣。因為開見地是見道位,有功勳是修道位,由見道而修道,由修道而到無學位,那才是真正的學佛呢!大家不知道開見地,只知道蒐集一肚子垃圾,結果沒有用!

我們這麼修學,就是求使大家開見地,要是圓滿成功叫見性。有個要領,不是在求做一個文字匠啊!你想神會當初說的不離文字,六祖說他知解之徒。看經文!

「何以故。有我愛者亦愛涅槃。伏我愛根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愛者真生死故。別憎生死名不解脫。云何當知法不解脫。善男子。彼末世眾生習菩提者。以己微證為自清淨猶未能盡我相根本。若復有人讚嘆彼法即生歡喜便欲濟度。若復誹謗彼所得者便生瞋恨。則知我相堅固執持伏藏識遊戲諸根曾不間斷。」

修學到這裡。以文字顯三昧,大家知道這個道理,你這樣才是如如文字修。你僅僅知道這個資料,有什麼用呢?命終閻王老爺現前,唉!你知道點文字資料,根本沒有用啊!有用的是見地、功勳。見地簡單說叫如實知,功勳叫如實修。要如實知、如實修,如果不如實知、不如實修,那叫名字念佛,空有名字。末法時期念佛人千千萬,能往生的寥寥無幾,就是不如實修。

大家看一看!「譬如有人以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何以故。」上面講「認一切我為涅槃」,何以故?「有我愛者亦愛涅槃」,大家想一想,是不是有能所相?

「有我愛者」,好象能愛吧?「亦愛涅槃」,好象所愛吧?有能愛、所愛,是不是「認一切我為涅槃」?

大家要知道,六祖不認識字,一部經也不懂,他能解答一切經。讀得太多的話,知見立知,叫所知障。讀經,讀一本經要是有見地,有一點見地,就脫離所知障。

甫師:這段文是講因為有我,由於我取著於相,所以有見,因為我見生一切見。這裡就是講見有生死要厭離,有涅槃要取證,落入能所。其實法本來不可得,真本具,妄本空,生死本來如幻,那有生死可以厭離;涅槃,一切法本來清淨,那有涅槃可得?所以這裡是因為我見,生出涅槃見和生死見,要證涅槃,要厭生死。所以師父常和我們說,佛出現於世,不是要度眾生離生死入涅盤,而是要離生死、涅槃二見。

這裡在講,因為有愛取的心,所以愛著涅槃。其實是伏我愛根才是涅槃相,他不知道,「有憎我者亦憎生死」,就有「憎我」,也就是分別心,對生死起厭離心,不知道愛著心才是真正的生死。這樣起厭離生死的心,這種分別心就不能解脫。下面講不解脫的原因。

「云何當知法不解脫。善男子。彼末世眾生習菩提者。以己微證為自清淨猶未能盡我相根本。」末世眾生要修佛道,但是自己得少為足,證得一點清淨,他認為是得證,其實他是沒有盡我相的根本。怎麼講呢?「若復有人讚嘆彼法即生歡喜」,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出他還未盡我相,假如有人讚嘆他:「你很清淨,很好啊!」他就會起歡喜心,他就想,我可以度化眾生,他認為有眾生可度,有菩提可成,還是能所心。「若復誹謗彼所得者便生瞋恨」,因為有愛著心就會有憎恨心,這都是我相所出,「則知我相堅固執持伏藏識遊戲諸根曾不間斷」,我們無量劫來都以我執心堅固執持。「伏藏識」,因為沒有斷我執的根苗,所以「遊戲諸根曾不間斷」。這一段是講沒有斷除我相的根本。

師父:「有我愛者」好象是能吧?「亦愛涅槃」好象是所吧?這是講能愛所愛吧?下面講「伏我愛根」,「有憎我者」也是一樣。要是講有愛我者,當然有憎我者,憎愛二心是生死根。圓覺經是了義經,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有我愛者亦愛涅槃」,這好象是能所一對吧?前面講能愛,後面講所愛。下面講「有憎我者亦憎生死」,好象還是能所一對,能所我們知道是空的。中論說得很明白,二諦皆是空的,才入中道義。還有一句話「不知愛者真生死故」,這是什麼意思?上面所講的「有憎我者亦憎生死」,大家理會,因為憎恨生死由於愛著涅槃來的。講吧!

策師:「有我愛者亦愛涅槃」,愛涅槃就是有取捨的心,因為什麼?因為一切惡都是從我起來的,我是生死的根本,還有我要取涅槃的心,更是生死。什麼是涅槃相呢?知道一切法寂靜,沒有我,才叫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生死本來是無性。「不知愛者真生死故」,愛是執著一切法實有,才會起愛著心,有愛涅槃,這種愛就是生死的根本。有憎愛二心,所以不離開生死,就不能得到解脫。

「云何當知法不解脫。善男子。彼末世眾生習菩提者。」末世眾生雖然修菩提道,發心要修行,但是以有所得心,一點點清淨就以為得到法。「猶未能盡我相根本」,我相就是落入定法,因為一切法無我,一切法無性,知道一切法無我才能與清淨覺相應。不知道一切法無我,就會生憎愛心,別人讚嘆你,就生歡喜心;人家毀謗你,有一個我被人家毀謗,就起瞋恚心。這些過患都從那裡來的呢?都從我相,不知道一切法無我,一切法無相,一切法無性,就是顛倒。顛倒就是我相堅固執持,從無量劫來在意識裡面,已經很堅固了,所以令六根不能清淨,「遊戲諸根」,所以生死不斷。

師父:「有我愛者亦愛涅槃」,我們假定,有我愛是能,能愛一定有所愛,所愛是涅槃。他不知道,伏我愛根才是真正的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它下面那句「不知愛者真生死故」,好象很特別是不是?不是,他不知道愛涅盤才有生死,憎恨生死就是愛涅槃,所以它才說「不知愛者真生死故。別憎生死名不解脫。」

經師:這段文接連上一段文,它講出能所非究竟法的原因,就是它不能成就聖果,名為正法末世,所以能所是一種非法。「有我愛者亦愛涅槃」,有能愛之我,也有所愛的法,就是涅槃相。「伏我愛根為涅槃相」,以愛根要證涅槃相,當下就不能清淨,不能了知真實法,這裡說出我和我所的相待法。「有憎我者亦憎生死」,有能憎的我,你起厭離的心,想要厭離生死,有一個我和厭離的法,這樣也是能所。「不知愛者真生死故」,不知愛根本身就是生死根,如果想要真正了脫生死,離開生死求涅槃,這樣「名不解脫」,不能解脫。

下文解釋為什麼他對這種法不能得解脫的相。龍樹菩薩說,若人見般若,是人被法縛;若不見般若,是亦被法縛。若人見般若,是人得解脫;若不見般若,是亦得解脫。在這四句話里,他就點出我們眾生的執著,所以有些人被法縛,如果他不執著,當下就能見到般若法,就能得解脫。

「云何當知法不解脫。善男子。彼末世眾生習菩提者。以己微證為自清淨猶未能盡我相根本。」眾生修習菩提道,以自己證到一點點為清淨法,「未能盡我相根本」,他自己本身還有我相、我見,所以當然不能了解清淨法。後文講到貪著的相,「若復有人讚嘆彼法即生歡喜便欲濟度。若復誹謗彼所得者便生瞋恨。」如果心隨境轉,計著在法上,對外境不能如實知法空性,被法轉。最主要是我相的存在,還有執著的心理,落入歡喜心和瞋恚心。「則知我相堅固執持伏藏識遊戲諸根曾不間斷」,最後講到我相是生死流,我相含藏在第八識,由於第七識的執著,由第八識反熏第六識,第六識又種入第八識,這種生死根一直在反熏當中,使我們不能了知這種清淨法,所以沒有辦法斷我相,沒有辦法真正證到聖果。

師父:「伏我愛根」,大家知道什麼是愛根?誰知道?慧觀講!

觀師:淫慾是愛根。

師父:那不都是境嗎?愛根是我啊!上文不是跟你講得很清楚了?「一切我為涅槃相」,要是沒有我那有愛根?講吧!

悅師:小乘會到一切法無我,大乘會到一切法無自性。這裡他認為有我愛者,他不會一切法無我,一切法無性,所以他落入能愛;亦愛涅槃,落入所愛,皆是遍計所執。不知「伏我愛根為涅槃相」,不知道我執才是真正生死的根源,如果你伏了我愛才是真正的涅槃相。他不知道一切法無性,所以產生愛憎,「有憎我者亦憎生死」,法無性那有生滅相?生滅相皆是有取著,有愛、有憎。「不知愛者真生死故」,不知道這個我是真生死,這個愛涅槃的我才是真生死。「別憎生死名不解脫」,為什麼他不解脫呢?因為他認為有生死有涅槃,所以不會其法性,不能解脫。

「云何當知法不解脫。善男子。彼末世眾生習菩提者。以己微證為自清淨猶未能盡我相根本。」以己微證就是有能,「為自清淨」還是有微細的我相。「若復有人讚嘆彼法即生歡喜便欲濟度。若復誹謗彼所得者便生瞋恨。則知我相堅固執持」,人家讚嘆就生歡喜,人家毀謗就生瞋恨,這都是我相堅固執持。「伏藏識遊戲諸根曾不間斷」,我相堅固是七識,潛伏藏識是八識,「遊戲諸根」是在六識。「曾不間斷」,我執──七識曾不間斷。

師父:慧悅提出大乘、小乘的分別來了,小乘人分別苦空無我,一切法苦空無我。大乘知道一切法無性為性,大乘又知道一切法空不可得,這是小乘大乘的分別。苦空無我也無性,大乘人知道,小乘人僅僅知道一切法苦空無我,大乘人知道苦空無我不可得,小乘人認為一切法苦空無我,大家要知道這個分別。所以小乘人不知道,他沒有開大乘見地,沒見性嘛!

「伏藏識」,潛伏在第八阿賴耶藏識,又第七末那執著為我,出現六根門頭。如果不執著我的話,你六識出於六根門頭,在六塵當中來去自如,得大解脫。六祖不是說過嗎?六識出於六根,在六塵當中來去自如。由於有我就不行了,產生憎愛,處處罣礙。如果把它斷了的話,那叫一絲不掛,一塵不染。誰再講?最後一個講,因為我們今天上大供。

明師:「有我愛者亦愛涅槃。伏我愛根為涅槃相。」我愛是我執,如果執著我,也會執著涅槃。什麼是涅槃相呢?真正的涅槃相是斷除我執,小乘人不入涅槃,他只入有餘涅槃。所以真正斷除我執,才能證入無餘涅槃。「有憎我者亦憎生死」,小乘厭離有我,對身起厭離心,因為他厭惡這個我,厭惡生死,才想趕快取涅槃。「不知愛者真生死故。別憎生死名不解脫。」不了解愛者是真生死,在涅槃外別立一個生死,認為生死以外有涅槃,涅槃以外有生死,名不解脫。因為生死無性,當下即涅槃,涅槃不可得,如果你執著涅槃,反而流落生死。

「云何當知法不解脫。善男子。彼末世眾生習菩提者。以己微證為自清淨。」末法眾生修習佛道,以稍微有一點點的證道,他就執著所證到的,這樣就不能盡我相的根本,因為他還有我可以證。就好象有人修禪,他心比較清淨一點,他就說我開悟了。其實他沒有開悟,真正的開悟是見到一切法不可得,就是禪宗常講的,見到本來面目,所以我不可得。他既然有一個我可以開悟,可見他一定沒有開悟。「猶未能盡我相根本」,不能除盡我相的根本。

「若復有人讚嘆彼法即生歡喜便欲濟度」,如果有人讚嘆他的法,就起歡喜心想要度他。如果有誹謗他的法,就生瞋恨心,他執著那個法。「則知我相堅固執持」,我們知道第七識是我執識,潛伏藏識是第八識,「遊戲諸根曾不間斷」,遊戲六根門頭。

師父:你剛才講「伏我愛根」才證入無餘涅槃,是不是?有無餘涅槃可入沒有?明明告訴你「伏我愛根」為涅槃相嘛!你還說再證入無餘涅槃,沒有無餘涅槃嘛!有無餘涅槃可證入,還是有涅槃可愛啊!還是我相啊!對不對?哈!所以了義經不準你那麼說。這就是所謂「當下就是」。

「遊戲諸根曾不間斷」,這個我有兩種,一個有間斷,一個無間斷,無間斷在第七識,有間斷在第六意識。你不相信,第六識看見你、看見他,當看見他的時候,看見你的見間斷了,可是第七識不間斷。所以它「曾不間斷」,因為它潛伏在第八識,藏識就是第八識。第七末那執著藏識的見分為我。

講到這裡順便和大家講,第七末那執著第八識的見分為我,自證分在第八識,可是它執著為我,第六識執著第八識的相分為法。見分、相分出於自證分,說到自證分,還不入二諦,不究竟。護法菩薩又立證自證分,就是二諦,自證分是無性隨緣,就圓融了;證自證分就是隨緣無性,所以不落無盡過,不落無因過。查到的來寫啊!

所以大家不要再迷惑了,你入二諦以後,洞達一切佛法。所以洞達二諦叫了義,叫二諦融通。

你看經文要注意到,「有我愛者亦愛涅槃」,並不是沒有我愛,並不是沒有涅槃,那是斷滅了。因為我愛和涅槃是依他而起的,是空義。明白一點,無性隨緣,就有我愛、涅槃;隨緣無性,我愛、涅槃就空的。「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是說沒有憎我、沒有生死。沒有生死,為什麼佛叫眾生了生死?因為憎我和生死是依他而起,隨緣無性嘛!無性隨緣就有我,所以才有苦集二諦嘛!要是真正沒有我,沒有生死,何必講苦諦集諦?要是沒有我沒有涅盤,何必講滅諦、道諦?那是隨緣無性,無性隨緣的東西,所以大家要會到此地,才叫二諦融通三昧印啊!

大家知道,自證分是什麼東西?無性隨緣叫自證分,見分、相分皆是假的,怎麼都是假的呢?唯識講過嘛!於假說我法,我是見分,法是相分。證自證分隨緣無性。這兩個東西,無性隨緣,隨緣無性,兩個不一不異。如果你見到此地,見到中道義,見到實相無相。如果僅僅見到生死、涅槃,皆不入,那是小乘。

你知道念佛往生了生死,你知道此法,至誠心、懇切心求阿彌陀佛接引往生,在凡聖同居土裡面,甚而言之,在下品下生。如果見地高的話,最高就到上品上生。如果你都不見,誤執著,把非法說成法,法說非法,那就不是了。所以六祖永明大師說,十人九錯路,佛給我們傳留淨土法門,要是至誠懇切念阿彌陀佛就沒有過了。

為什麼說你們找一切資料皆不是佛法呢?皆以有所得心,你們看一切經、一切註疏,皆以有所得心,他講的不會錯,你學錯了,有所得心看一切經,若人見般若,是人被法縛;若不見般若,是亦被法縛。為什麼?他以有所得心。要是無所得心,一切資料皆是佛法,若人見般若,是人得解脫;若不見般若,是亦得解脫。大乘講無性,講不可得;小乘才講苦空無我,有所得心。若以有所得心說大乘法,那叫大執,大乘執著,所以叫大乘始教,叫權乘菩薩。

我問大家一句話,大乘講無所得,什麼叫無所得?有誰知道?我和你們講過了,什麼叫無所得?清淨心植眾德本,清淨心一切無所得,無所得於有,無所得於空,一切法無所得。所以說,清淨心如果會到了,就見性了。少分會到一點清淨心,叫開見地,論的是見地、功勳,不論其它的學識。清淨心是不是無我啊?清淨心是不是無我也無?清淨心是不是無法?無法也無,那才真正了義。

你們僅僅重於資料的人要提高警覺,你雖然看資料,不見得懂,迷迷糊糊不知道說的什麼意思。有一天你真正懂了,還是一樣落入所知障。怎麼不落所知障呢?入名相,出名相;入法,出法。

這個道理很淺顯,講起來和你們吃飯一樣。怎麼和你們吃飯一樣?你們吃飯是不是都消化掉?如果你們吃飯不消化,這個人一定生病,那就糟糕了。所以入了名相,消化掉;入理以後,也消化掉。如果你吃了一碗飯它不消化,你非生病不可。(卍續一六?圓覺經直解卷下?一二九下?五)「所以認我妨道者。以我為愛憎之根本故也。」我是愛憎根本,伏我愛根,就是伏我憎根,所以愛根是我啊!所以破了我以後,成佛。我有那兩種呢?人我、法我,於假說我法,人我、法我皆是假的。「謂凡執我者必愛我。今以我愛而求涅槃。則涅槃但資愛根。……」資是資助,求涅槃是助長我愛根。「凡不順我愛者。必起憎心。以有憎我者。亦憎生死。然此憎心。本從愛起。」憎生死之心,就是愛涅槃心的延伸,要是沒有愛涅槃的心,怎麼憎生死呢?所以它這段文,上面講愛涅槃,下面就講憎生死,就是這個道理,有愛涅槃就是憎生死。「不知此愛真生死本故。今修行人。不知斷己愛根。而別憎生死。迷之甚也。」要斷除愛根,除我才是真正修行的道理。知道這個道理的,叫見道位,你這麼修,叫修道位,叫功勳。學佛的人要是僅僅知道資料,又沒有見地,又沒有功勳,白費!「故不解脫。然說認我妨道者以愛資愛故也。……」

「此以違順二境。以驗我相未忘也。」違順二境,順我者就起歡喜心,違我者就起憎恨心,皆是我相未忘。「言修行人自謂已得涅槃法矣。……」,涅盤不可得啊!無餘涅槃、有餘涅槃皆不可得,不得無餘涅槃,不得有餘涅槃,叫不住涅槃,不住有為,不住無為,心無所住嘛!那才叫涅槃。「然涅槃乃空法也」,講得很好!涅槃是空法,大家都知道涅槃是不生不滅,空才不生不滅,沒有生滅。「何有喜怒於其間」,空法不可得,那有喜怒?喜怒哀樂皆是有所得心。「今聞贊誹而生喜怒。即此喜怒。本於我相。」聽到稱讚、毀謗起喜怒,這個喜怒就是我相。「非涅槃也。……」不是空相涅槃,不是無生無滅的涅槃。涅槃有很多法,不可得是涅槃,無所有是涅槃,畢竟空是涅槃,了義是涅槃,大解脫是涅槃。再講起來,中道、實相、法界皆是涅盤。

「以此驗知。其人我相堅固執持。以此種子潛伏藏識。遇境擊發現行。則遊戲諸根。曾不間斷。以此求道。云何而得解脫耶。」這是顛倒想。

(卍續一六?圓覺經要解卷下?二五六下?一四)「夫生死輪迴本由憎愛」,憎愛二心是生死根。「欲求解脫須盡二源」,要想解脫要盡憎愛這兩個根源。「起憎生死亦是我憎。今愛涅槃還是法愛。棄苦欣樂。憎愛雖殊元是本習。滯著修道。佛果豈圓。」滯著而起修道,滯是泥滯,好象人走到泥巴地一樣,走不出來。「調伏心源即生死根。因由著處似涅槃相。」執著處似涅盤相,涅槃是空義嘛!既然是空義,沒有涅槃相,伏愛根是涅槃相嘛!「此乃愛寂憎喧。名不解脫。」

「法者寂滅法也」,怎麼知道寂滅法?「二乘之人所證界外別惑故。此征雲。若愛生死許是系縛。今悟涅槃寂滅之法。以何相知非解脫也。」證入涅槃怎麼能說不解脫呢?這是說二乘人,二乘人證有餘涅槃為解脫,大乘人以證無餘涅槃為解脫,唯有佛證無住涅槃,不住有為,不住無為。

「贊喜謗嗔。驗我如實。證必無我。以無我故即無嗔喜。如若非真我未盡也。」這個人講得對。「贊喜謗嗔」,稱讚就喜,人家毀謗就瞋恨。「驗我如實」,驗知還有我相。「證必無我」,要是真正親證此法的話,無我,無我是空義、不可得義。「以無我故即無嗔喜」,沒有我,空我,沒有我嗔,沒有我喜。「如若非真我未盡也」,如果證入不真,還是我相未除。好!今天講到此地。

■第五十三次修學

師父:不只禪宗說開見地、有功勳,一切各宗都是一樣,大家千萬不要迷在名相坑裡。你在名相坑裡,完全是所知障,所知障就是遍計執。要用它,不被它所用。

你們看執取名相的人就知道,他看過名相,不知道它在講什麼,不知道它的意思。有時候用點功夫,真正知道了,你認為好了,其實更糟!所知障。會法性的人就不同了。所以禪宗老祖師說,什麼是學佛法呢?一切佛法不要學,就是學佛法,這個很值得我們學習。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淨覺。善男子。若知我空無毀我者有我說法我未斷故。眾生壽命亦復如是。」

師父:「不除我相」,如果除我相,無修無證是不是?無修無證本來無我。

明師:「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淨覺。」修道是修佛道,如果修佛道不除我相,就不能入清淨覺,因為執我故。佛伏人我、法我,所以清淨。凡夫有法我、人我,二乘雖然伏人我,可是還有法我存在,所以不能入清淨覺。

「善男子。若知我空無毀我者」,我們知道世間八風是由我而起,如果知道我空,世間八風當然無動於心,所以說八風吹不動。「有我說法我未斷故」,如果有一個我在說法,有一個可度的眾生,就是我未斷盡,還有我可得。「眾生壽命亦復如是」,眾生相、壽命相也是這樣子,都是不可得的,都是空的,所以金剛經講,度盡一切眾生,而無一眾生可度,就是這個道理。

師父:你們看這裡頭,我相講能所吧?「彼修道者不除我相」,不除能所。「若知我空無毀我者」,無毀我者就是沒有能毀的人、所毀的我。

「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淨覺。」清淨覺是什麼?不要打瞌睡啊!清淨覺是體啊!無分別智,得無分別智慧分別一切叫用,分別一切,一切法無自性,所以能成就眾生。「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不錯,我相是人我、法我。我相是分別心吧?清淨覺不作分別想,是不是?講吧!

聞師:這裡提到修道的問題,及如何入清淨心。「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淨覺。」清淨覺是講圓覺,也就是一心。修道的人如果不除我相,就不能入清淨一心,這無分別之體。我們從流轉邊講,我相一生,就起憎愛二心,我相一生就有能證、所證,我相一生就有種種的分別。經上說,我相一生就有能所,能所不出兩種:憎生死、愛涅槃,事實上都是我相,這都是我們很微細的分別心。

為什麼說不除我相不能入清淨覺?我們知道,一心之體本無分別,無分別之體隨緣能現萬境,我們眾生因為迷惑的緣故,不識法體的緣故,所以從相上起種種執著。修道人如果不能把一切修行法會歸於理,就是我相堅固,這我相就是我心。我心一生就是貪愛心,貪愛心是一種情形;我相一生就是瞋恨心,瞋恨心也是一種情形。

如果約修道人講,愛就是愛涅槃,不像一般對是非起煩惱的瞋恚,愛是對法的愛,對涅槃的愛,不曉得無分別即是一心。我們對隨緣起的萬法,他認為是一種生滅現象,他瞋這種生死,約心來講,瞋這種生滅,所以他要舍這種生死,趨向涅槃。講起來,這都是修道人不除我相的緣故,因為我相一生就是分別念動的時候,於修行上就分別能證、所證,就對能證起愛著。因為能所都有生滅,在這生滅之境,又起愛著念著,違於自己的境就起瞋心,所以不能入清淨覺。

法本無生,眾生於無生法當中妄起能所,妄生分別,總講就是歸於我心的緣故。這裡是講我相,因為心法不能相離,心法一起就有我相的分別。

「若知我空無毀我者」,如果知道這個我是隨緣所現的假相,幻現的,是隨情所安立的,於法體本是湛然無性的,我空就是從緣起會到無性。如果能這樣體會的話,諸法本無生,那有毀我、譽我者呢?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你真正會到緣起法,就能會到無性法;會到無性法,你當下就知道是緣起,這緣起的諸法就是無性法。無性法不能離開緣起法來講,約清淨心體出兩種用,一是迷惑,遍計所執;一是覺,覺是於用時向於清淨心,向於無所有,不是有一個清淨心的相,就是以無住心向於無所有。無住心就是沒有我心的緣故,所以沒有毀我;有,毀我就有譽我,有種種能所的分別。「有我說法」,如果不曉得我空,你就認為有一個我在說法,這種就是我執,我相未斷故,我心分別故。圓覺經講四相,「眾生壽命亦復如是」,都是同樣這種情形,修道人不除我相,有分別心的緣故。分別心就是不會諸法緣起的緣故,不會諸法緣起,就是不會諸法無性,不會無性法就不會緣起法,就昧於緣起。

師父:慧聞講出來了,「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我相是總說,我們根據圓覺經,有我相者不出憎愛二心,有憎愛二心不是清淨覺。慧明也講出來了,第一句不過總說就是了,後面是解釋。「若知我空」,空則無所有。「無毀我者」,無毀壞我者,這就顯示有能有所是吧?我空,沒有能毀壞我者,沒有我被毀壞,是不是?唯識的圓成實、依他起,菩薩修此法,依他起就是圓成實,圓成實隨緣就是依他起,依他起無性就是圓成實。這在菩薩修叫做隨緣不變,不變隨緣。講吧!

經師:「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淨覺。」這一段文講為什麼眾生不能入清淨覺,原因是由於我相。我們知道,相為見本,所以唯識宗就立出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由於我相,所以沒有辦法入清淨覺。下段講,為什麼眾生不能除我相的原因,因為不能了達空義。「善男子。若知我空無毀我者。」如果能知道我緣起無性不可得,何有我在受毀謗呢?「有我說法我未斷故」,如果我們計執有我的存在,因為有我的緣故,所以我們見一切境的時候,就立一切法,有能說的我,有所說的法,能所未亡。

為什麼會這樣呢?譬如外道執著我在色中,色在我中,離色有我,即色是我,這些都是他執著常見、斷見,執著空邊、有邊的緣故。所以沒有辦法入清淨覺。眾生相、壽命相也是一樣。

師父:「若知我空」,我空,沒能毀謗我者。「有我說法」,假如有我說法,我是我相,是不是?能說。所說是人相,是不是?後面它講眾生、壽命亦復如是,眾生也是「彼修道者」,眾生相也空,「彼修道者不除眾生相」,「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壽命相。是故不能入清淨覺。」也是一個道理。

悅師:前面第一句是總說,就是說不除我相,不能入清淨覺。清淨覺就是畢竟空,畢竟空並不是空萬法,只要你知道萬法緣起無性,即是畢竟空。他不會其清淨覺,在虛妄法中執著虛妄我,在虛妄法中更增虛妄法,所以圓覺經講,雖經多劫勤苦修道,終不能入清淨覺。

「善男子。若知我空。」會到一切法畢竟空,也就是會入清淨覺的話,當然沒有一個能毀破我者。如果你還認為有我說法,有一個能說、所說,由於我未斷的緣故,眾生相、壽者相,亦復如是。如果你知道我空,眾生、壽命也如同我空的道理一樣,這樣就能會入清淨覺。

師父:這個法啊!大家仔細看。除我人眾壽相,不是沒有我人眾壽相,除我相就是已經有我相了。你不入二諦,怎麼知道這個法?空性隨緣就有我人眾壽相,我人眾壽相隨緣無性,就是空啊!我人眾壽相隨緣無性,才是那個空啊!如果離開我人眾壽相,隨緣無性,他本來就空,斷滅空。所以這個法,你要知道,他如果破了世俗諦,就破勝義諦。千萬不要執著有勝義諦破俗諦,不破!破見不破法。如果說空就破了我人眾壽相,沒有我人眾壽相了,沒有我人眾壽相怎麼有空呢?因為我人眾壽相隨緣無性才是空啊!

所以講到此地,我為什麼要說這些話呢?淨土法門圓頓,本來橫遍豎窮,無所有不可得,空,叫你念佛求往生。如果不念佛求往生就空的話,那是斷滅空。念佛求往生,隨緣無性,往生實無生,這樣才二諦圓融。菩薩一般修這個法,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不變就空,隨緣就有。不變隨緣,空即色;隨緣不變,色即空,你要這樣會二諦。如果落入一邊,第一義諦破世俗諦,世俗諦被破了,也破第一義諦。

你說沒有我相,沒有人相,沒有眾生相,沒有壽命者,那麼大家是誰啊?你、我、他這麼多人,大眾僧是什麼東西啊?破了世俗諦,把第一義諦自己破了。我們大家就在隨緣無性里,本無生滅,所謂本無生滅,你未成佛時本是佛,已成佛後還是佛。因為我們隨緣,所以我們才隨緣念佛求往生,這叫念佛三昧。誰還講?

觀師:「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淨覺。」主要在講要除我相。「善男子。若知我空無毀我者。」這個地方在講我空,所以在心經有講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五蘊皆空就度一切苦厄。「若知我空」,如果照見我空,人我空、法我空,就無毀我者。假如我空,無我相就無人相。「有我說法我未斷故」,有我說法,我相還沒有斷。「眾生壽命亦復如是」,所以最根本是我,假如我空,除我相的話,就沒有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個空就是心經上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能夠以無所得,無罣礙無有恐怖。菩薩如果會到我空,就能身受心不受。

師父:慧觀提到心經,心經是般若。凡夫、外道、二乘,學般若失般若。譬如他提到五陰皆空,五陰沒有,對不對?失掉般若了,他不知道五陰皆空,空即五陰,這樣才二諦融通三昧印啊!你們要打轉身,到此地不打轉身,就墮入無為坑。現在我們連著下面那段文修學。

佛不是沒說,佛說空即色,空即色,就是空即受想行識,空就是五陰。引證圓覺經來講,我人眾壽相皆空,空即我人眾壽相,這樣才會二諦。不入二諦的話,凡夫、外道、二乘皆不入二諦,學二諦失二諦。如果你入了的話,愈走愈寬,聞一知十,遲早會大開圓解。

「善男子。末世眾生說病為法。是故名為可憐愍者。雖勤精進增益諸病。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師父:「善男子。末世眾生說病為法。」這很容易了解,什麼是病啊?執有法、執能所,是吧?取著於相,是不是?「不除我相」,具足說是不除我人眾壽相,簡單說不除於相。這段文很容易了解,誰講?

觀師:「善男子。末世眾生說病為法。是故名為可憐愍者。」我們有所得,所以我們是可憐愍者。「雖勤精進增益諸病。是故不能入清淨覺。」我們雖然是很精進,可是因為有所得故,所以增益諸病,「是故不能入清淨覺」。前面提到除我相,這樣要實際上會到修行,才能得到受益,除我相就是講放下有我的心。

師父:慧觀提出來了,有所得,不錯!

彰師:清淨覺就是實相。

師父:不錯!實相無相,不取於相;實相無不相,不取於無相。如果取於相,取於無相,皆是病。不取於相,相者隨緣性空;不取無相,無相無性隨緣,就是有,還是不出二諦。

明師:「善男子。末世眾生說病為法。是故名為可憐愍者。」末世眾生有遍計執的病,譬如凡夫他執著一切法是實有的,佛就為執有的眾生說一切法空。可是他執著空就是法,他不知道空是對有而立,執空就變成病了。「是故名為可憐愍者」,本來法是用來對治我們眾生的執著病,可是眾生執著,所以良方變成毒藥了。

「雖勤精進增益諸病」,雖然勤於佛道,可是他不了二諦,所以他增益諸病,種種遍計執的病。「是故不能入清淨覺」,所以不能真正地會入圓成實性,遍計執著一切法實有。

師父:慧明提出遍計執,這是唯識家說的。那麼講起來,我們執著有,是遍計執;執著空,也是遍計執;執著相,遍計執;執著無相,也是遍計執。其實唯識宗遍計執是從那裡出呢?從四分出,四分是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執著見分是我,是遍計執;執著相分是法,是遍計執。知道見分、相分皆無所有,出於自證分,還不徹底,唯有護法菩薩更立證自證分。證自證分就是隨緣無性,自證分第八識,就是無性隨緣。不錯,在第八識講有淨分、染分,四分不過把它說得更明白一點。所以入證自證分以後才叫圓成實,落入相分、見分,都是遍計執,所以唯識家一開頭就講「於假說我法」,我是見分,法是相分,皆是假的。誰還講這段文?最後一個。

策師:「末世眾生說病為法」,末世眾生以分別心取我人眾壽相,就不能與清淨的法相應,有二法是魔法。末世眾生取相的緣故,所以佛說是可憐愍者,因為一切法本來無相,無不相。雖然勤精進,增長我、我所,增長我知見,增長一切邪見,所以「增益諸病」。「是故不能入清淨覺」,不能證得無上菩提。

師父:你們都說出來了,什麼是病啊?執著是病,有所得是病,取相是病,遍計執是病。現在查註疏!

講起來,與佛同游大寂滅海的人很少。你們要是能破「我」這一關,也可說是破樊籠上青天,好象鳥一樣,出了籠子飛上青天。什麼叫病啊?你們大家講一講好不好?(答:取相。)第一個取相,第二個什麼病啊?(答:分別心。)第三個?執著心。再講?(答:有所得心。)這些除去,就沒有病了。沒有病以後,何妨六塵常圍繞啊!

如果你能深入這個圓覺經,可能你是上品中人。千萬不要起我慢心,卑下慢,我只念佛,這個我不學。你往生原因有幾個,其中有一項讀誦大乘。不要起卑下慢,自害自,要發菩提心、讀誦大乘。雖然不能讀誦大乘,你也要不謗大乘,觀經說過了吧?要起信心,不謗大乘。

圓覺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發菩提心就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信圓覺,不學圓覺,你不懂不要緊,不得謗,大家注意!如果你修行念佛法門,又深入大乘,可能是上品中生。你如果上品上生,或是上品中生也是一樣,聞法即得無生忍,可以在十方佛國土示現成佛,以各種身示現佛國度化眾生,那個時候你叫什麼?叫倒駕慈航,得無生忍,可以倒駕慈航。唯獨在這一點上,在法上,力爭上遊,不後於人,那才是大丈夫。

二諦融通,你們不懂它的意思。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二諦融通是不是?色即空,空即色,二諦融通。還有很多,念佛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二諦融通。你如果了解到這個地步,叫銷歸自性。

有人說,我修念佛法門,不學這個。你知道阿彌陀佛是誰啊?圓覺啊!圓覺就是阿彌陀佛啊!釋迦牟尼佛是誰啊?圓覺啊!所以說,在法會時念疏文「大圓滿覺應跡西乾」,那就是釋迦牟尼佛。

(卍續一六?圓覺經直解卷下?一三○上?一三)「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淨覺。」「此總結執我求道之過也」,因為我人眾壽相皆是我執嘛!「善男子。若知我空無毀我者。」「此以法驗病。翻顯我相未忘也。」以法驗病,法是什麼?人眾生壽者為法啊!「翻顯」,反過來。「然涅槃乃空法也」,涅槃是空法,涅槃就是法,涅槃就是病。「若果證涅槃。則我相必空。」涅槃是叫滅,滅是無所得、無分別、不取於相,那叫涅槃。「我相若空。則何有贊毀哉。」我相若空的話,那有贊我?那有毀我?「今因贊毀其法。而生喜怒。」贊毀其法,修什麼法門,人家稱讚就喜,毀謗則惱。「正是我相未斷」,這是引證上文,他解釋經文的時候,上文解釋過,一定是這個樣,引證是解釋上文。「若我相未斷。則人及眾生壽命四相。居然全在。」我相是能,四相是所。「如此正是眾生病根。又豈可為得涅槃耶。」我們知道,他這段文是根據上文解釋來的。

「善男子。末世眾生。說病為法。」「此正示病源也。謂末世修行之人。未斷我相。以認我為法故。」認我所為法。「所說者乃說其我相之病」,所說的法,是說我相的病啊!「非說涅槃之法也」,涅槃是空義。「故云說病為法。以此之故。雖精進修行但增益諸病。故不能入清淨覺耳。是故名為可憐愍者。」這段文解釋得很正確,你要了解他所說的,看他上文的註疏。

(圓覺經講義?二三一?九?圓瑛大師)「彼末世修道之者,必要斷除我相。」這沒什麼解釋的。「設若不除我相,有損於道。如前所云:認賊為子,所有功德法財,終不成就。」這是說有我相是病。「以是之故,不能入清淨覺。」「此躡」,就是緊跟著上文。「此躡前不除我相,……當知人、法,二我皆空。」人法二我皆空,就是唯識宗的見分是人,這個人就是人我,法是相分,人法皆空就是我法皆空。我們知道我有二種,人我、法我,人我就是見分,法我就是相分,破了二我就成佛了。「既得二我空故,則贊毀亦空。」所說道理都是一樣,二我皆空,稱讚毀謗亦空。「自然不見有毀我者,亦不見有贊我者。若有我為其說法,便欲濟度於他,此正是我相未斷。」有我說法,你就是我相嘛!「若我相未斷則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全在,故云:亦復如是。一斥有我無功竟。」

「末世眾生,不了四相,四相若存,總名為病。」四相──我人眾壽相,你要是有相就是病。「聞贊生喜,而為說法。說自所證,正是我相;說自所悟,正是人相。」這是他引證上文,引證經文。「說自所了、所覺,正是眾生、壽命。以病為法,是故名可憐愍。雖歷劫精勤精進,而帶病修行,但增益諸病。如稱實修行,唯增益實德。」這是一對的,上面說增益諸病,下面說稱實修行,唯增實德。「如藥草等,種有甘苦,水土所滋,各唯增益。苦,喻我相為本;甘,喻淨覺為本;水土,則喻萬行。」這是他舉喻,沒什麼解釋的。「此我相為本,是故不能入清淨覺。二斥說病無功竟。」

我們看這兩個人解釋的大同小異。「以認我為法故。所說者乃說其我相之病。」德清法師他是這麼解釋的。圓瑛法師解釋說,若有我為其說法,就是我相。因為經上說過,說法者無法可說,經上有一句話,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聽而無聽,無聽而聽。我們今天講到此地!

念佛求往生才能明了圓覺經是往生資糧,好的話可以得蓮品高增,如果你根本不明了只修念佛也得往生,了不起下品下生。稍微差一點點,可能就達不到目的地。

我告訴大家,這個法深如大海,有很大好處,你要想了解什麼法,可能不知道什麼原因就遇到了。譬如你想了解什麼法,沒有辦法了解,它自然起一種無形的感覺,偶然的機緣,你就見這個法,這個不可思議,希望大家千萬不要放棄。

■第五十四次修學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自修行終不成就或有眾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見勝進者心生嫉搿S殺酥諫未斷我愛。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師父:修學這一段。很久沒有修學了,要回想回想。「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四相是什麼?我、人、眾、壽,如何解釋?你知道四相,就知道「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自修行終不成就」是什麼原因了。

修學圓覺經啊!絲毫不能投機取巧,各人要憑真功夫、硬本領,投機取巧辦不到的。沒點真才實學,拿不出東西來。你們出去講經,和人家說法啦!講句土話,還可以打馬虎眼,馬虎過去了,這修學圓覺經,絲毫不能放鬆。

很多人不知道深入,不知道真理,你學淨土法門,有很多人勸你:「你只要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了!」這錯嘛,沒錯!對嘛,沒對!哈!

四相是我人眾壽,我們修學過,我們回想回想,它有一個要點,好象是不離能所。我相是能,人眾生壽者是所。「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自修行終不成就」,什麼原因呢?好象如來解及所行處是能吧?是能是所?

悅師:「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自修行終不成就。」我人眾壽相不外是我、我所,我、我所都是緣起法,沒有自性,也就是無性隨緣而有我人眾壽相。他不知道無性隨緣,落於實有,才產生遍計執,落於我人眾壽相。眾生因為不知道我人眾壽相是無性隨緣,隨緣無性的道理,所以縱然以「如來解及所行處」作為自己的修行,以不會法性的緣故,終不能成就。

「或有眾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見勝進者心生嫉搿!顧不知道隨緣無性的法,不能得於有;無性隨緣的法,也不能得於不可得,所以不可得應該也不可得。他還認為有可得,而言得言證,都是不對的。「見勝進者心生嫉搿,怎麼心生嫉肽?就是他還落於我人眾壽相,落於能所。經文明確指出,「由彼眾生未斷我愛。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師父:慧悅破了題了,大家要深入。二諦無性,無所得。都說是怪外道破壞佛法,不怪佛弟子沒入正法啊!如果外道參加我們修學會,恐怕他一句話都不敢說,他怎麼能破壞佛法呢?所以精進地深入,如飢如渴,不可等待。我告訴你,這條路上很荒涼,如果有人在將入未入之間,魔會殺掉你慧命;既入以後,他沒辦法。佛說過了嘛!我弟子欲得般若的時候,努力精進!在將得未得之間,被魔所殺;如果得了般若以後,魔沒有辦法。講吧!

策師:「末世眾生不了四相」,四相皆是虛妄的,遍計執所起。「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自修行終不成就」,因為如來解是離開言語相、文字相、心緣相,以取相的法為如來解,作為自己的修行,不能成就,因為佛說我法甚深唯證乃知。「或有眾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二乘取著有涅槃可證,一切法本來畢竟空,證而無證,無證而證,不能偏有,不能偏空。「見勝進者心生嫉搿梗因為眾生取相分別,有所得,所以見有精進者就生起嫉胄模因為有我愛,就是有分別心,有我才有人眾生壽者相,所以不能入清淨覺,其實這些都是生滅的。

師父:慧策他以相來講這一段,如果以相來解這一段,就了解勝進者。「勝進者」,這個「勝」好象是指勝義諦吧?一切法隨緣有,隨緣有無自性就是勝進者。見這種勝進者心生嫉耄所以二乘人聞畢竟空如刀割心啊!

彰師:一切本來不生不滅,法無自性故,才能隨緣,緣起法因緣和合,知道隨緣的時候就是了四相。四相不了就是有見惑、思惑、無明惑,所以不了,了就是能隨緣。達到無自性故,才能隨緣,隨緣才能了四相。「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自修行終不成就」,這是說二乘人,因為有無明惑還沒有破,不敢化眾,沒有隨緣的功德。他不知道本來不生不滅,所以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見勝進者心生嫉搿梗因為他沒有會到不生不滅的法,所以他心裡會有嫉耄起貪瞋痴心。「由彼眾生未斷我愛」,愛是因為貪心重,所以從第七識思量,積集到第八識,因為積集貪瞋痴,所以生嫉耄這樣不能入清淨覺。因為佛是究竟平等的。

師父:慧彰提出來了,不生不滅,佛說不生不滅是說畢竟空義啊!不是說不生不滅定有其法,如果這一步錯了的話,就糟糕了。大家看,如果畢竟空也有道理,相、二諦、畢竟空,都是一個道理。「以如來解及所行處」,這好象是如來的身口意三業吧?誰講?

濟師:「末世眾生不了四相」,眾生起遍計執,所以不了四相。慧能大師有一首偈:「慧能沒技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就是破我們眾生著相。「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自修行終不成就」,如來教我們八萬四千法門,有的人在威儀上修,有的人在智慧上修,有的人在多聞上修,因為所行處都是有能所,所以要成就清淨覺,如同煮沙成飯,不能成就。

「或有眾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二乘人以為證到涅槃,其實也沒有涅槃,也沒有菩提,本來無一物。「見勝進者心生嫉搿梗因為著相所以有嫉胄,有人我是非的區別。「由彼眾生未斷我愛。是故不能入清淨覺。」因為有我相,所以不能入清淨覺。

師父:大家要知道,圓覺經和六祖慧能大師所證的境界有所不同,慧能大師證的是頓教,圓覺經是圓教。頓教得真諦中道,隨緣無性,一切法隨緣無性,頓教境界,一切法隨緣無性就是真諦中道,也是入中道義。圓教,圓覺經是無性隨緣成一切法,真諦、俗諦皆得。好!你講吧!

翰師:「末世眾生不了四相」,末世眾生不能了達四相,我人眾壽皆是因緣和合的假相,因緣和合的假相是如幻如化的。既然如幻如化,所以空不可得。「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自修行終不成就」,如來解及所行處是落入法我執和人我執,我們知道法我執是所知障,人我執是煩惱障,以煩惱障、所知障來修行,終不能成就。

「或有眾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那就是有一個能得的心和能證的心,落入能所心。「由彼眾生未斷我愛」,我愛是我所心,落入能所和我我所,就不能入清淨覺。

師父:慧翰提到煩惱障和所知障,大家知道,所知障是界內、界外,這煩惱障就是見思惑。見思惑在界內,破見思惑出三界。所知障是界外見思,三界外的見思惑,就是所知障。雖然它通界內、界外,界外獨存。最後一個人講!

觀師:「末世眾生不了四相」,末世眾生不了我人眾壽四相是無性隨緣,他沒有會到無性隨緣,隨緣無性。所以縱使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自修行也不能成就,執相而求,咫尺天涯。「或有眾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就是講增上慢,有所得故。這跟前面有關係,因為前面不了四相,就會執著四相,有所得。後面也是以有所得,所以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見勝進者心生嫉搿梗見勝進者起嫉胄模沒有起隨喜心,假如能夠會到四相是隨緣無性,無性隨緣,就會起隨喜功德的心。這也是我們修行上要從這裡下功夫的,因為佛就是會起隨喜心,譬如結夏圓滿七月十五日為什麼是佛歡喜日?因為大家能會到法性,能夠成就的話,佛會代替我們歡喜。我們會變成凡夫,就是我們看到什麼事都不歡喜,「見勝進者心生嫉搿梗所以我們要改這種習氣,要常常起隨喜功德。「由彼眾生未斷我愛。是故不能入清淨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未斷我愛,因為我相堅固的緣故,所以不能入清淨覺。

師父:慧觀也提到四相就是取相,這有道理。不了四相,是取四相──我人眾壽相。「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自修行」,取如來的心相、行相,取相的緣故不得成就,不得空義。「或有眾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也是取相,小乘不知道空義,取相,所以才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見勝進者心生嫉搿梗聞說大乘畢竟空,如刀割心。「由彼眾生未斷我愛」,我愛是見分,見分有四種:我見、我愛、我痴、我慢。唯識宗說的第七識。「未斷我愛」,以第八識的見分為我相,第八識的相分為法相,相分就是人眾生壽者。我們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現在開始查註疏。

順便和大家講,今天我為常住事出去,惠濟、慧修和我去,我在這裡順便向大眾僧告假。

頓教比圓教差一點,頓教是會入緣生無性,真諦中道;圓教是不但得真諦中道,先得真諦中道為根本智,後得俗諦中道為後得智,無性隨緣。根本智是六地以前的菩薩,如果再得後得智,就是七八九十地到等覺菩薩。有些人以遍計執會六祖的境界,他說六祖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說的吧?本來沒有一點東西嘛!錯了!本來無一物,不也是有嗎?有「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也無,會入圓教了。本來無一物也無,不是無性隨緣起嗎?

彰師:無一物是指無相。

師父:無相就是相,那有無相?要是有無相,龍樹說落入無相相。

彰師:無一物是不取相。

師父:不取相是取了無相相。

彰師:能隨緣不取相。

師父:不取相,無相也無。

彰師:無相無不相。

師父:無相就是無自性,無自性就是緣起啊!那有無相?沒有無相,實相無相無不相,那才叫實相。如果說真正一切法無相,那還有個無相相啊!

彰師:那就是不取無相。

師父:那就是於真諦中道取遍計執。你既然不取相,怎麼會有無相?你說有無相,一定取了無相相。

彰師:不著的意思。

師父:你還是著啊!你著了畢竟空,著了無相相了。

彰師:無一物就是無性能隨緣的意思。

師父:無一物也無,著了無一物,不成了斷滅了?無性隨緣,怎麼會本來無一物,本來無相呢?無相是說無自性啊!無性能隨緣,隨緣就是相啊!佛所說法,相即無相,無相即相,生即無生,無生即生。念佛,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不著一邊,著一邊是斷邊;再著那邊就是常邊。你們如果學佛法,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六祖不是這個意思,為破你執有,才說本來無一物。要不然不是中道義嘛!你們知道這個道理,就真知道如何念佛了。怎麼知道念佛呢?無相就是相,無量壽就是無量光;相就是無相,無量光就是無量壽,這不是照而寂,寂而照嗎?如果你偏於無相,斷滅,斷邊;偏於相,常邊。常斷二邊,不契中道。禪宗祖師禪,會入真諦中道嘛!

你們被貪瞋痴障住你們的智慧了,你們想,著有相是不是有所得啊?界內見思。說無相,是不是還是有所得於無相啊?界外見思,所以說這都是所知障。所知障通界內、界外。希望大家各自努力啊!如果你在此法得到一點點解,可以開圓解;如果能夠悟到一點點,一悟一切悟,一證一切證,那就得果位了。開圓解的人不了生死,到一悟一切悟,一證一切證,可以得果位。

如果我說這個話,你們在座的能有一個、半個知道這個道理,那就不得了。恐怕大家都是一盆漿糊,糊里胡塗!這無相和空,還有分別,無相空是大乘義,小乘叫但空,凡夫外道是邪空。但空有過,不得法身,所以出三界。邪空有過,不離三塗。但空,怎麼叫但空?沒有功德,他認為一切法確實空了,是人我空。他不知道空這個法是出於第八阿賴耶識,所以小乘人只會到第六意識,不入第八識。邪空是什麼?遍計執。

(卍續一六?圓覺經要解卷下?二五七下?一一)「如來解行。離四句。絕百非。住相而修豈得成就?」這個人說得很正確,離四句絕百非,不得說有,不得說無,不得說也有也無,不得說非有非無。如果是取相而修,豈得成就?「如執醍醐同毒矣」,醍醐是牛奶裡頭最好的東西了。

「未得於理。未證於智。謂得謂證增上慢人。」法本不可得,他認為有所得,法本無證,他認為有證,所以叫增上慢。「若自知不證而言證者。則根本戒中成妄語罪。」這是大妄語。「夫聖人用心。自他無二。見他勝進法教流行。念念歡喜。」應該起歡喜心。「必能隨順。驗心如此。即證悟不虛矣。」如果這樣,他所證所悟的境界就是真的了。「若自覺已(己)衰他盛則嫉。已(己)盛他衰則喜。」如果別人比自己強則嫉,自己勝於別人則喜。「縱令深解妙境。但是心之所緣。」心之所緣就是心所。「勿錯認之謂得謂證。並由我愛。故成障覺。」這個人講得很好,講得很徹底。

(太虛大師全書?圓覺經略釋?二一八六?七)「「此再推論不了四相,必生二謬:一者、竊佛德以為己功。」竊取佛的功德,佛的心行二德,以為己功。「二者、以少得而起增慢。……」增上慢。「此種人以為經教所載如來解處,不過如是,今我亦如是修;如來行處不過如是,今我亦如是行,附會如來之解行,謂是自己之解行境界。不知四相未空,但以分別識心附會言教。」如來解行是言教,言教就是二諦,不入二諦,執著言教,「終不能成就清淨解行也」。「或有下,即指以少得而起增上慢之人。……由彼眾生未斷我愛者。彼指前兩種人。」就是竊佛德為己功,以少得而起增慢,這兩種人都是未斷我愛。「彼兩種人所以有嫉胄惱擼皆因未能斷除細相我愛之故。」這兩人都解釋得有道理。我們今天到此地,下課!

■第五十五次修學

師父:我們這麼修學,逐漸把各位帶到另一個層面。如果你不精進,你要落伍,漸漸要落下來。和賽跑一樣,慢慢就落下來了,漸漸地能剩下幾個人?不知道,希望各自努力!這是你的慧命,你如果放棄它,實在可惜。你努力,跟不上是一回事,如果甘心放棄,實在可惜!不久大家就可看出來,有的人慢慢爬上來,有的慢慢落下去,有的慢慢聽都聽不懂,不要說是修學,他來講堂就是打瞌睡,沒有別的。希望大家各自精進!你學佛,出家,為的是什麼?

(有人跪香!)起來吧!你們再這樣拖拖拉拉,我不講話,叫你跪一個小時。你們都有表嘛!看時間啊!我都能按時到達,你們不能按時到達?這我就有點不相信。

「善男子。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貪瞋愛慢諂曲嫉攵躍巢簧。彼我恩愛一切寂滅。佛說是人漸次成就。求善知識不墮邪見。若於所求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淨覺海。」

師父:今天修學到這裡。「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無」當「不要」講。

大家應該覺悟了,你看經文怎麼告訴你。你們要知道,不論你世間學識,只論見性與否,你們有很多書讀得少的,千萬不要認為自己讀書不夠,沒有學問,灰心喪志,這個不論的。如果你能一點通,點點通,天台說一節破,節節破。

「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現在的人多令求悟,佛告訴大家「無令」求悟,只叫它求悟求解的話,「唯益多聞增長我見」,見性之道就是消滅我見。誰講?

秀師:「末世眾生希望成道」,就是有所得心,他不從心上下功夫,不曉得心即是法,法即是心,而心外求法,所以「唯益多聞」,這樣只能增長我見。要怎樣求悟呢?「但當精勤降伏煩惱」,從心性上用功來降伏煩惱。「未得令得」,一切無所得,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斷令斷」,斷是斷有所得心,斷執著,這樣就能「貪瞋愛慢諂曲嫉攵躍巢簧」,因為法本不可得,所有的一切境如幻如夢,不起貪瞋愛慢諂曲嫉耄對境就不會起我慢。「彼我恩愛一切寂滅。佛說是人漸次成就。」從自己的心性下功夫,佛說這種人就能漸次成就,這樣就是「求善知識不墮邪見」。

師父:慧秀說「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皆是有所得心,不錯!現在的人都是有所得心求佛道,正是背道而馳。「希望成道」,有所得心,「無令求悟」。現在的人都是求悟求解,甚而言之,說我開悟了,其實騙人的話,六祖說本來無一物,不知道你悟的是什麼東西。裡面有一個「未得令得未斷令斷」,這是智德和斷德,在究竟果位叫智德,叫未得智德令得。「未斷令斷」叫斷德,未斷的惡法令斷。在因地上怎麼修呢?未得令得是善法,未斷令斷是惡法,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就是智德、斷德。誰講?

聞師:「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事實上就點出來,像師父常開示我們,眾生慧命之所依,是假經教為源本。有一句話,要以什麼養慧命?要以法來養慧命。這個法本來是不可說,雖然遍一切處,不可以言語表示。雖不可言語表達,以俗諦來表達,用言教來表達,用文字來表達,可是法卻非文字,也非言語,只是用一切文字、言語來詮釋這個法而已。我們慧命之所依,就是假經教為悟入方便。

「末世眾生希望成道」,希望圓滿佛道,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成就一大圓覺。「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無令求悟」,我們知道一切法都是緣生的,生而無生,無生就是生法。生而無生,無生而生,這個法本來是融通的,任取一法,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所悟的法,一定是有法。不管你是初初開始學習,還是你已經證到圓覺妙性,事實上都是落入定法,不能成就佛道。所以「無令求悟」,有一絲一毫的悟,就有能悟、所悟,有能悟、所悟就乖於一心,乖於無上菩提。所以無令求悟,或「唯益多聞」,這都是「增長我見」。如果我們以法來養我們的慧命,聽見或修習任何一法,知道能所都是相依而起無性,當下依他起就能會入圓成實。如果一落有定法執有,就乖於佛道,有任何取證,都是增長我見,不能銷歸自性,這是不認識法性的緣故。

「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剛才師父已經開示我們是智德、斷德。求佛道不外兩種,智、斷二德,智斷二德圓滿,就是所謂佛道。不管智德、斷德都不能落有所得心。「但當精勤降伏煩惱」,我們知道煩惱是虛妄而起的,遍計所執,所以降伏煩惱也是降伏我們眾生的遍計所執性。因為法本無生,無生法中你怎麼再起第二重虛妄的煩惱,從遍計所執惑再生的煩惱是錯誤的,應該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以始覺合乎本覺,我們的心就像大圓鏡一樣,由法性起叫緣起法,這就是始覺,於依他的法沒有遍計所執,當下合於本覺。「未得令得未斷令斷」,眾生不落遍計所執,就是智德,才能真正如法修行斷惑,斷惑的緣故就沒有苦,所以未斷令斷。

「貪瞋愛慢諂曲嫉攵躍巢簧。彼我恩愛一切寂滅。」一切寂滅是講諸法寂滅相,就是諸法實相。「對境不生」,對境生是遍計執,不會依他而有,依他是四諦法,不會四諦就不會第一義諦。所以當我們起煩惱時,就是二諦皆失。我們如果能對境煉心,就能慢慢銷歸自性。對境煉心是會到一切法都是緣起,依他而有,所以就沒有能所的分別。

「佛說是人漸次成就。求善知識不墮邪見。若於所求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淨覺海。」「若於所求」,就是落入定法,不是我們所講的法,不能養慧命。「別生憎愛」,生分別心,分別心是取相而有的,取相是眾生的迷惑,迷惑是因為不解第一義諦的緣故,迷惑在事相,「則不能入清淨覺海」。

師父:大家注意,他們講到那裡,你看到那裡,要不然你不入,糊里胡塗。「末世眾生希望成道」,道有二種:定道、慧道,定道是斷德,慧道是智德,這你們就了解了。他第一句就講出來,「無令求悟」,悟是人相。「唯益多聞」,取著人相,唯益多聞。「增長我見」,人相產生於我相。唯識就講,我相是見分,人相是相分。所以才說「但當精勤降伏煩惱」,你慢慢就可以找出脈絡來了。「希望成道」,本來是斷德、智德,他相反而求。誰講?「無令求悟」以下都是講四相,我人眾壽相。

有些胡塗人總認為多看幾本書,就可進入佛道,那是背道而馳的。看經要銷歸自性,深入諦理。你如果知道「希望成道」,道有兩種:定道、慧道,那下面就貫通了,要不然你滿腔的摸不著邊。抓著這一點懂的,下面慢慢就懂了。誰講?要講就講啊!

甫師:「善男子。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師父剛才有開示這個道是定道、慧道。我們學佛要定慧等持,有慧無定,落入狂慧;有定無慧,落入外道。這在佛道上相當重要,我們要了生死,一定要從這裡下功夫,一定要定慧等持。現在末世眾生以有所得心,不知道佛道的真義,他只要求開悟,以有所得心,只會在解上多下功夫,這樣就是狂慧,增長我見,這和生死一點干涉都沒有。如果我相不除,煩惱不滅,等於磨磚要成鏡,不可能的事情。

主要我們要降伏煩惱,所謂開悟就是要放下煩惱而已,因為我們自性本來清淨,由於我見才出種種煩惱,所以不能和一切法相應,本來一切法都是一心能隨緣,隨緣無性就是一心。如果我們起遍計執,就不能和法相應,因為法本來就是清淨。我們只要精勤不起煩惱,就對了,所以說要「起大勇猛」。我們知道我們有煩惱,問題是沒有勇猛心讓煩惱不起來,所以師父開示要起觀照。這觀照就是不起煩惱,所以主要是不起煩惱就對了,不是有所取有所得。

「未得令得未斷令斷」,如果我們心清淨,就能起一切的功德,一切的煩惱都不會生,所以說「貪瞋愛慢諂曲嫉攵躍巢簧」。「彼我恩愛一切寂滅」,一切人我是非都不會生起,本來一切的人我是非就是我們的煩惱心所起的。若能這樣下功夫,才能「漸次成就」,這是修佛道踏實用功的地方。「求善知識不墮邪見」,真正降伏我慢,這樣才是無我的心,才能獲得善知識的護念,不會墮入邪見、狂慧。「若於所求別生憎愛」,如果我們對佛道有所得,起憎愛心,當然不能入清淨覺海,因為清淨覺海沒有所求的心。

師父:大家對「但當精勤降伏煩惱」,還沒有很了解,我舉例子。虛空,你怎麼得的虛空?如果你求虛空,這個人是大傻瓜啊!虛空,怎麼得的虛空啊?把浮雲掃盡,就是虛空。所以古德講過,掃盡浮雲月自明。斷盡煩惱,佛性圓現。

「起大勇猛」,什麼是大勇猛?觀照,使你的心始終一片清淨,那才叫觀照,並不是叫你觀佛像、觀蓮華、觀佛放光啊!那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樣保持你的心清淨,非要大勇猛,辦不到!什麼原因?因為眾生的心起滅無常,好象獼猴一般,它最難降伏了。所以降伏它,要起大精勤。誰講?

庶師:這一段是佛答淨諸業障菩薩的總結,我想這裡是佛為末世眾生所開出的修持方法。「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眾生希望成道,卻不知道反觀內心,「無令求悟」,不知道萬法繁興,同歸一大緣起;緣起無性,當體即空。因為不知道這諦理,所以不知道從心性下功夫。「唯益多聞」,增長多聞就是增長我見,我見熾盛,就擾亂我們的清淨心。所以「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勇猛」,這是一個方法,還有「求善知識不墮邪見」,也是一個重要處。「但當精勤降伏煩惱」,在佛遺教經有提到,制心一處,無所不辦。所以我們真正有心要出離三界,就是師父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以念佛法門來講,就是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淨念相繼,把功夫打成一片。這樣起大勇猛心,才能「未得令得未斷令斷。貪瞋愛慢諂曲嫉攵躍巢簧。彼我恩愛一切寂滅。」這些種種的習氣才能斷除,這樣「佛說是人漸次成就」。

雖然我們有大勇猛的心,還是要求善知識的領導。

師父:不要閉著眼,他講到那,你看到那,要不然你不入。

庶師:有善知識的領導,我們才不會墮入邪見,尤其我們末法時期,如果沒有善知識,未得你認為你得,未斷你認為你已斷,這種種邪見就會產生。「若於所求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淨覺海」,總說就是我相不除,以有所求的心來修行,種種的憎愛還是會產生,憎愛不除不能入清淨覺,自性清淨心沒有辦法顯現。

師父:這個「求善知識」,大家注意到,經文上交代不清楚,這是翻譯經的人簡略。「求善知識」,什麼是善知識?什麼是惡知識?教人開悟的是惡知識,教人斷煩惱的是善知識,教人離四相的是善知識,所以求這種善知識,才不墮邪見。講吧!

策師:「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末世眾生雖然希望求佛道,不見法性的緣故,求開悟。法性本來無性,無性的法不可得,而且沒有開悟不開悟,有佛無佛性相常住,佛說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如標月指。「唯益多聞」,取相的緣故,就與法性相違背,增長我見,增長分別心,這種分別心就是從我見出的。

「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勇猛」,師父常跟我們講,一念不生就是大精進,所謂一念不生就是沒有一絲一毫的妄想、煩惱。要想達到這種境界,就是要降伏煩惱,因為一切煩惱都是從妄想生的。「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順法性的,令順法性,什麼叫順法性?因為法性裡面沒有貪瞋痴慢,也沒有諂曲嫉耄沒有一切邪法。「未斷令斷」,一切逆法性的法,貪瞋痴慢疑諂曲嫉耄這些都是逆法性的法,令這些法不生,就是順法性。眾生為什麼成眾生?就是見境生心,我們平常的時候沒有起貪瞋痴,見境的時候就起貪瞋痴。所以順法性的,能對境不生,不生貪瞋痴慢疑諂曲嫉胝廡┒穹ā

「彼我恩愛一切寂滅」,實相無相,一切法本來無相,所以彼我恩愛都是因緣,不可得,都是寂滅相。能夠做到這點,就是順法性,這種順法性的人,「佛說是人漸次成就」。「求善知識」,所謂善知識就是沒有貪瞋痴慢疑心諂曲嫉耄就是善知識,沒有有所得心,「不墮邪見」,不墮貪瞋痴慢疑。「若於所求別生憎愛」,若於所求,求成就,求無上菩提。若於無上菩提有所求,「別生憎愛」,因為無上菩提本來離開憎愛二心,如果有憎愛二心,就產生一切惡法。一切惡法生,就不能與清淨覺海相應。

師父:大家注意看經文。這個「貪瞋愛慢諂曲嫉搿購拖旅嫻摹副宋葉靼」,好象都是我人眾壽相吧?你看出來了吧?有我人眾壽相,自然有貪瞋愛慢諂曲嫉耄彼我恩愛,對不對?要深入經文啊!你仔細再深入,「貪瞋愛慢諂曲嫉攵躍巢簧」,這明明說出什麼?帶質境啊!「彼我恩愛一切寂滅」,這不是獨影境嗎?和你們講過再三,不細心深入經文,還是迷在文字相上。所以修學經法要如飢如渴,一點也不敢放鬆,那才能入。誰講?

觀師:「善男子。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末世眾生希望成就佛道,師父有提到,就是定道、慧道,和後面的「未得令得未斷令斷」有相關。要成就定道、慧道,無令求悟,不可只要求悟,因為求悟是有能有所,都是有所得心。如果只是一味地求悟,會「唯益多聞增長我見」,多聞假如不取相,很好!多聞取相,就是障礙,就是增長我見,增長我見就不成佛道。

「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勇猛」,這個煩惱其實就是我人眾壽相,最根本的是我相,我相堅固,所以我們要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因為一切的惡都是從我生的,一切的善都是從無我而生,所以要放下我,就能眾善奉行。「貪瞋愛慢諂曲嫉攵躍巢簧」,我們就不會對境起心動念。「彼我恩愛一切寂滅」,放下我相,彼我恩愛就一切寂滅,獨影境就不會取相。「佛說是人漸次成就」,假如起大勇猛修行,就能得成就。「求善知識不墮邪見」,善知識給我們很大的恩惠,使我們不墮邪見。善知識是無我,最大的善知識就是佛。「若於所求別生憎愛」,假如有我相,有我的心而求,就會起憎愛,不能入清淨覺海。

師父:「佛說是人漸次成就」,這種修法是漸根人,不是頓根人。頓根人是一悟一切悟,一解一切解,一證一切證,那是圓教頓根人,圓頓大乘人。這是漸次成就,漸根人。漸根人是那些人呢?始教、終教,叫漸根人。頓教以上,頓教、圓教那是頓根人了。「若於所求別生憎愛」,這是總說,別生憎愛就是生我人眾壽四相。現在開始查註疏。

我把這首偈念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淨業汝當知一切諸眾生皆由執我愛無始妄流轉未除四種相不得成菩提愛憎生於心諂曲存諸念是故多迷悶不能入覺城若能歸悟剎先去貪瞋痴法愛不存心漸次可成就我身本不有憎愛何由生此人求善友終不墮邪見所求別生心究竟非成就」

我們這一章修學完畢,現在查註疏。他們講啊!有高有低你們聽不出來,感覺講的都差不多,是不是?都說話嘛!在我聽,層面不同,有的層面高,有的層面低。你們剛開始的時候,如蟲食木,無心講出來,可是講對了,無心!那個沒有用,慢慢修學,就深入你的佛性了。智者大師講,好比蟲子吃木頭一樣,也吃出字來了,可是它無心啊!

這個法,你們要是入了以後有好處,有大好處,有什麼好處?冥冥中蒙佛菩薩加被,不知不覺。你入了以後就知道了,有人沒有人?沒有人,可是就有力量加被你。云何不求?大愚痴!你們真能久久蒙佛加被,可能你慢慢就脫凡夫皮了。

大家應該起大警覺心啊!如果你不蒙佛加被的話,唉呀!人身一失萬劫不復,像憑我們這種材料,能往生啊?佛不垂手接引,怎麼能往生啊?一身罪業!

這樣久久修學,大家慢慢可以和古德同堂。你們要是真有進步的人,你也可以看出註疏家層面不同。

(卍續一六?圓覺經直解卷下?一三一上?八)「此深誡防過也」,防過就是防求悟、求解。「謂上執病為法之人」,就是以上所說我人眾壽相之人,執病為法。所以智者大師說,以病為藥,增病而不醫病。現在的人都是以病為藥,病有兩種:我執、法執。「所以四相未除者。秪是將心待悟一事。為病根耳。」為什麼求悟是病啊?大家知不知道?心外無法,你聽說了吧?一心生萬法,心外無法,難道說心外有悟嗎?你將心求理求悟,那不是頭上安頭嗎?那麼說起來,怎麼修行呢?明心啊!不求悟,明心啊!心就是悟,悟就是心啊!將心求悟,不等於將心求心,將悟求悟嗎?那是法無分別,大德自生分別。「苟有待悟之心。則必廣求經教。」只在斷煩惱、明性,大家聽說明心見性了吧?如果有一個待悟之心,等待覺悟,則必廣求經教,從經教文字相求。

「執相似語」,那都是文字相啊!這「語」是語義啊!佛所說的,有兩種語義,真實語義、方便語義。什麼叫語義呢?你們不知道吧?天很熱,熱是語義,這熱不是我口的音聲,如果我口出音聲是熱,先熱我嘴巴,熱我舌頭,熱我牙齒。也不是黑板寫的熱,如果它就是那個熱的話,那先熱粉筆,先熱黑板。它不熱,所以這是語義,在文字相、言語相、心緣相以外。佛有兩種語,真實語、方便語。

「回為已(己)解故」,以為自己解了。「此但只增益多聞。增長我見。非真修也。末法志道之士。」志道,求道之士,「可不懼哉」?這個人講得很好!末法修道,專求文字相、言語相、心緣相了,所以你們動不動就講心路歷程、心態,那完全是心緣相,它不是法啊!你心想火,火不會燒你的心啊!

「此勸真修也。真修之士。不必將心待悟。亦不必廣求多聞。只當降伏煩惱。為第一行。」這是佛所教嘛!這個人講得很對。「亦不可得少為足」,前面講凡夫,不必廣求多聞;這是講二乘,小乘得少為足,不究竟。「其未得涅槃必志得之」,涅槃本不可得,他還想得涅槃。「其於未斷煩惱決欲斷之。但歷境驗心。若貪瞋愛慢一切煩惱對境果然不生否。」這是對境考驗自己,是不是對境不起這些煩惱?「至若彼我恩愛果然一切寂滅否。如此自驗其心」,以這個講,我們懇切一點講,是帶質境、獨影境驗心,自己考驗自己。「即如古德雲。學道不必將心求悟。但於一切煩惱境界上透得過。便是悟處。」這個法講得好啊!

透不過就是生死,佛說過了嘛!佛在大法鼓經說過,眾生有「有」,則有苦樂,無「有」則是涅槃,眾生皆落有法嘛!「故佛說此人漸次可以成就。雖然如是。更要求善知識。決擇邪正分明。」所以修禪的人如果悟到這個境界,對不對,自己也不知道,求善知識決擇,說我悟出這個法來,善知識認可,那才對。「亦不墮於邪見。如此修行。方有少分相應耳。」這樣才少分相應,不是頓得究竟果位,「學者可不勉哉」?

「此重勉真修。誡令離過也。謂必如上所說。乃是真修。若舍此外。別起欣厭取捨憎愛之心。」根據經文上直接講出來。

(卍續一六?圓覺經集注卷下?六八上?一二)「此誡以心待悟也」,心本是悟嘛!心外無法,你那不是心外求法了嗎?不對。有人說,六祖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對的!不可有物。他錯了,本來無一物,有沒有本來無一物啊?本來無一物也無一物,那才究竟啊!「凡言悟者。初無實法心路絕處強名悟耳。」心言是心思、言議,不思議叫路絕。入不思議法,強名叫悟。「若將心求悟則愈盛於迷」,將心求悟?頭上安頭嘛!「故誡雲無令」,不可使眾生這樣求悟,那是害眾生嘛!「又緣以心求悟遂於經論言句上解會」,解會不是實在東西,所以六祖罵神會,不過是個知解之徒,就是這個道理。神會大師境界也很高,六祖大師說他是知解之徒,沒有實在的實學嘛!「故云唯益多聞」,多聞取相的話,是智障啊!多聞不取相是智母,大家記住!「殊不知解會分明底正是我人情識」,「分明」就是的的確確的意思。「故云增長我見。……」

「但當之言與上無令相應」,上面有「無令求悟」,這一正一反,不要叫他求悟,但當斷煩惱,它是相對的。「得未得者決徹大法斷未斷者直截知見」,得未得就是未得令得。這個未得不是有所得,未得令得是圓滿未得,究竟處──得無所得,無所得為得。「決徹大法」,大法是佛法,徹底覺悟大法。「斷未斷者直截知見」,斷未斷者就是未斷令斷,煩惱沒有斷的,令斷。斷盡煩惱,直接就是正知見。「貪瞋等者對境忘情也」,大家知道,如果以唯識論的話,忘情有兩種,帶質境、獨影境,前五識同時起的是帶質境,第六意識獨起叫獨影境。「如此操履豈可便認為道」,操履就是如此修行。貪瞋等對境一起的話,那怎麼就認為是佛道了?「如來方與其進故云漸次成就。……」「求善知識者商人入海須假導師。學者修行必資善友。」這是舉譬喻說。

「若於所求別生憎愛」,「反顯不生憎愛則入覺也」,如果不生憎愛,就是如來大圓覺海。如果生憎愛,就不入清淨覺。若於所求以下,反顯如果不生憎愛,就是如來大圓覺海。我們今天到此地!

我很懇切告訴大家,佛菩薩就在我們左右,我們心所念,身所行,他都知道,很可怕!你們不假修行,不會感覺到,很可憐!我告訴大家,如果你修正法,心行皆正,佛菩薩會護念你,在不知不覺中護念你。要不然的話,你可想而知,閻羅王也會護念你。不蒙彌陀接引,怎麼往生?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