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諭法師: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辯音章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第四十三次修學

師父:佛法,大家要知道,不可思議的,確實有聞思修證四個階段,你假實際修行,就知道了。真心起修行以後,在平常日用,做工、辦事,都可得到益處。有人在大陸上,聽老和尚講道理,聽過以後,不明白。思惟多久都不明白,等到要挑水了,挑水要從山下挑到山頂上,一步一步地挑上去。他想這個道理,很用心啊!挑水也想,想不通。挑水要上坡,用力一登,上去了,欸!想通了這個道理。所以說要是在聞思修證上,這是不思議法。你如果真心起修行,有些不思議的事情出現,有時候你懂的道理,會比古德深,這是不思議的,要起真心修行。現在大家繼續發揮!不可死於文字相。

辯音章

「於是辯音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門甚為希有。世尊。此諸方便一切菩薩於圓覺門有幾修習。願為大眾及末世眾生。方便開示令悟實相。」

師父:現在我們知道了,奢摩他、三摩教帷㈧那,不過是悟入實相的方便。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爾時世尊。告辯音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修習。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辯音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師父:下面可以修學了。

「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於未覺幻力修習。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於座便入涅槃。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修學到這裡。有二十五種方便,這論修行,不論解。大家可以採取這二十五種方便,那一種都可以的,都是入實相的方便。這方便先單後復,先單說,後復說。單的可以修,復的也可以修,看你的根機,入了都是實相。

策師:「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圓覺妙性它本自清淨,本自具足一切功德,本自光明。像六祖講的,本自具足一切功德,橫遍豎窮,所以它本來是無有修習及修習者,它本來非有非無。也就是說,它本來沒有能所,離能所,能所雙亡。為什麼一切眾生要修行?因為一切眾生迷惑。

「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於未覺幻力修習。」妙圓覺本來是有佛無佛性相常住,可是眾生不知道,迷惑造業,所以有種種習氣。只要把這些習氣除去,自性就顯現一切功德智慧。「依於未覺幻力修習」,這個幻力就是方便,方便說有修習。「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就是二十五種方便,能夠契入實相,能夠契入圓覺妙性。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於座便入涅槃。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這種菩薩他是從無相入,無相就是一切法本來是無所有不可得。

「不起於座便入涅槃」,這是單修奢摩他,是從無相入,成就的話,就入涅盤。

師父:「如來圓覺清淨」,這個清淨,你想它是什麼東西?這個東西,修治它不淨,染污它不穢,增一毫則多,減一毫則少。這個圓覺清淨體,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常不斷。誰講?你們看這段文的時候,考慮自己,和自己的根機、性情合不合?合的話,就取極靜修學。極靜怎麼取呢?很多方面可以取,念佛法門也可以取,一心不亂就是清淨。誰還講?

翰師:「世尊。此諸方便一切菩薩於圓覺門有幾修習。願為大眾及末世眾生。方便開示令悟實相。」這段是辯音菩薩為末世眾生請轉*輪。法門有奢摩他、三摩教帷㈧那。「此諸方便一切菩薩於圓覺門有幾修習」,是講令眾生能悟入諸法實相。在法華經方便品有講,令眾生悟入佛知見。我們知道實相無相,無不相。實相無相是空邊,實相無不相是有邊,佛說法不離空有兩邊,所以講「方便開示」。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這裡講身口意三業清淨,我們禮佛時,身禮佛,口稱佛,心想佛,這是請轉*輪的儀式。

「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一切如來法身本來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也可以說是我們的一切種智。佛智有權智和實智,權智慧於空知無量,實智慧於無量知空,所以本無修習及修習者,因為有修習和修習者是有能、有所,佛既然證得一切種智,就是無能無所。

「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於未覺幻力修習」,未覺幻力才能成就眾生的根性,因為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所以「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二十五種清淨定輪就是二十五種修行方便法門。

師父:你沒講完啊!坐下吧!修習圓覺經不準看註疏,看註疏講了等於白講。「本無修習及修習者」,這是文字相,大家要了解。「本無修習」,是能修習的人,修習者是所修習的法。接著往下看。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淨妙行。於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此菩薩者名單修三摩教帷H糝釔腥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此菩薩者名單修禪那。」

師父:單修奢摩他,單修三摩教幔單修禪那,三項一起來講。這個單修不能和大家要求太深了,你把意思講了就可以了,並不一定修習,你還不到那個程度嘛!不要說我們凡夫,註疏經的古來大德,他也是在講,是否他能修習到這個程度,也不一定。

「未覺幻力」,已覺是什麼?已覺是實相,未證入實相,未達到究竟地步,都是未覺幻力。

悅師:*

師父:*

聞師:「若諸菩薩唯滅諸幻」,這諸幻就是假名,你要會到諸幻,幻化就是依他起,一心之中的妙用而已,一心是約它的體。所以「唯滅諸幻」,就是「不取作用」,因為用常不離體。「獨斷煩惱」,你會入它的體就是斷盡一切煩惱,假名斷盡一切煩惱。斷盡一切煩惱,一切煩惱不生的時候就是般若生,如果約究竟來講,「便證實相。此菩薩者名單修禪那。」我們剛才講的是會入實相的一個方便。

師父:慧聞講過,大家可能慢慢地就上路了。這個奢摩他和性空有什麼關係?三摩教岷馱燈鷯惺裁垂叵?禪那和緣起即性空、性空即緣起有什麼關係?大家想一想。這麼講起來,好象還是不離隨緣無性奢摩他,無性隨緣三摩教幔隨緣就是無性,無性就是隨緣,就是禪那。你再想一想,這奢摩他和入空觀有什麼關係?三摩教岷腿爰俟塾惺裁垂叵?禪那和入中觀有什麼關係?直入實相,是不是說空一切空?說假一切假?說中一切中?大家慢慢入。雖然沒有實在修行,可是多少了解它的意思了。隨緣無性,無性隨緣,古德講過很多,可是用的人很少,一般都用空假中。空假中就是實相無相,實相無不相。誰講?這段文我知道很難講,二十五清淨定輪,它從修行上面講,我們所說的,不過從解上去了解。古德註疏,大部份也是從解上了解,是不是他們真有修行,我們凡夫不敢說。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是不是都是假啊?如果不是如幻,是真實的。「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以佛力故」,什麼原因呢?佛是不是不生不滅?佛是不是不來不去?是不是實相?世界一切萬法,是不是都是實相?實相無相,無相隨緣現一切相,所以說是以佛力。「種種作用」,這不要問,都從實相出啊!誰有發現新大陸的,可以講。

生師:*

師父:「本無修習及修習者」,這是告訴你沒有能所,沒有能修習的人,沒有所修習的法。我已經告訴大家,無能無所,要是有能有所,有修習的話,有修有證,那還是「未覺幻力」。

「圓覺清淨」怎麼樣?實相無文字,可是文字有用,顯實相的。圓覺清淨已經到這個地步(指黑板)。修習及修習者它在這個地步(指黑板),不要混為一談。這個時候,沒有修習及修習者,已經離能離所,圓顯實相。記住!實相無文字,文字顯實相。這句話有很多說法,總持陀羅尼無文字,文字顯總持;般若無文字,文字顯般若;一心無文字,文字顯一心;中道無文字,文字顯中道,都是一個法。

沒講的,我們查註疏好不好?大略地我們認識,你們已經講過,奢摩他,拿天台講,就是空觀,可是它比它深。顯實相,應該說一空一切空,三摩教按天台講是假,它顯實相的關係,應該是一假一切假。禪那是中,可是這個經文,應該說一中一切中。如果按天台三觀,應該是不思議三觀、一心三觀、絕待三觀。現在查註疏吧!對這段二十五清淨定輪,沒有實際修行講不出來。圓覺清淨是沒有可說的,你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雖然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言語道斷也斷,心行處滅也滅。你說它是方而不方,長而不長,說它不是方的嘛!它就是方,說它不是長的,它就是長,所以它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離一切言語文字,一切言語文字顯它。

如果按照般若講起來,它是實相般若。文字顯般若是文字般若,所以二十五種清淨定輪都是講修習,它都是方便,沒到那地方,到了那地方,有一句話──歸家罷問程。沒到家的時候,我到那裡去,我往那裡走啊?問路了,一旦到了家,就不必問了。誰查到註疏,快上來寫。修學圓覺經,不準看註疏啊!修學過以後,才可以翻。

「無能修習及修習者」,就是沒有能沒有所。沒有能沒有所是什麼呢?佛講了這麼多經,其實都是一個道理。入流亡所,「亡所」以後沒有能,是不是反聞聞自性也是這個道理,也是這個法門?修念佛,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往生即無生,無生是往生。

二十五種清淨定輪都是在沒證圓覺,沒證實相以前,等覺以前。「一切菩薩」是從信位、住位、行位、向位、地位,到等覺,「末世眾生」包括那些呢?五道,可是這兒好象不包括地獄、餓鬼、畜生,地獄、餓鬼、畜生他們要修習這個法,還要等到投生人道去,才能修行。不像淨土法門,它只要念佛,都得往生。其它法門不是,先投生人道、天道才能成就。其它法門,你在地獄、餓鬼、畜生裡面,先投生人,再出家修道得成就。淨土法門不是,大家看,很多畜生書上都有記載,它跟著繞佛、念佛,也得往生。你看鸚鵡、鵝,往生的很多吧!地獄眾生苦得太厲害,不能念佛,如果他能念佛,也得往生。

淨土法門太殊勝了,希望大家盡此一報身,往生極樂國。努力修行,世間一切恩怨,放下!放下!放下!唯求往生,念阿彌陀佛。大家莫造惡業障,能夠得這一生往生西方,哎呀!天大歡喜!我們一身業障,不蒙佛加被,難得超生啊!希望大家千萬不要留一條尾巴,留一條尾巴就走不了了。各自精進!各自精進!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此菩薩者名單修禪那。」這和器中鍠有什麼關係?器中鍠是不是唯滅諸幻?器中鍠是不是不取作用?是不是獨斷煩惱?它一貫下來的。三摩教嵋步腥緇萌摩地,如幻三摩地也叫如幻三昧。

(卍續一六?圓覺經要解卷下?二四八上?四)「前說三觀。……」他這按天台講,三止三觀。文字已經看出來了,雖然三止三觀,修空的時候,一空一切空;修假的時候,一假一切假;修中的時候,一中一切中。雖然一空一切空,還有修空吧?雖然一假一切假,還有修假啊!雖然一中一切中,還是不離修中啊!事不礙理,理不礙事,所以這是天台的不思議三觀、絕待三觀、一心三觀。

「圓覺無修明所依本」,「圓覺無修」,沒有修沒有證,它本來如此嘛!圓覺,你添一毫則增,減一毫則少。「明所依本」,所依的根本,就是實相。「依未覺者明諸輪意」,依未覺,二十五清淨定輪就是未覺之間,走在路上,還問路,還沒到家呢!「輪者摧輾之義。能摧惑障令正智轉。」正智就是真智,正智有很多名字,般若智叫正智,妙智慧叫正智。「是以依於未覺幻力修習者」,所以這還有轉啊!轉識成智。「故有悟淨圓覺智德之行也。初三輪單修。初靜行。……菩薩離塵修定。而運慧舟以化物兼之。先取至靜而為標首。以運慧舟。兼修靜幻也。」他也是說空觀。

「二湛海澄空觀。湛海則波瀾不動。澄空而水性清明。先以靜慧為標。次後而修至寂。見思二惑止也。三摩醯三目觀。三觀次第。如摩醯首羅三目應之。」有人說摩醯首羅天就是色究竟天,有人說色究竟天以外另有摩醯首羅天。摩醯首羅天天主,三千大千世界只有一個,他是三個眼,八臂三眼騎白牛,聲量很大,所以說「三目應之」。「以靜幻寂為標。故先靜。次幻。後寂也。四三點齊修觀。」三點齊修,我們不知道梵文,三點齊修有個來歷。據說梵說的「伊」字,翻譯過來叫「伊」,它怎麼寫?就是這樣「∴」三點。那麼根據這三點,又出一個例子,交蘆,三根蘆葦交叉起來,才站得住,少一根就站不住,所以叫伊字三點。他叫三點齊修觀,也是說出來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有這個意思。今天修學到此地!

……你看看你解的對不對?要是真正的解,一解千從。圓教的解是一解一切解,你看看!如果你僅僅解一點,別處說出來,不對頭,那不是真正解。如果一解一切解,那是圓教、圓乘。各人自己觀察。

■第四十四次修學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於是中起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教帷H糝釔腥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禪那。若諸菩薩以寂靜慧復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眾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教岷笮撳那。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已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眾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禪那後修三摩教帷!

師父:我們先修學到這裡。我們的能力不夠,這其中的奧妙我們不必了解,你把它的形式了解就行,什麼是修奢摩他?什麼是修禪那?什麼是修三摩教?這就好講了。因為我們沒有實際修行。

悅師:前面是指頓悟,這邊是講漸修的方便,為什麼是方便?前文有提到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因為圓覺清淨不是修習才有,由於未覺幻力的緣故,才有這二十五種的修習方便。上個禮拜我們修學過三種,就是空假中,這邊我試著講講看。

我們知道一切法皆是無自性,無自性是總原則,一向都是以二諦來開,可是在這個地方以二諦不如以三諦來得圓滿。「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從第一段到第十段,除了二、三以外,它第一句都是說「先取至靜。以靜慧故。……」這裡復修的部份,第一項先修奢摩,它可分七部分。「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於是中起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教帷!故牆泊涌粘黽佟5詼「先修奢摩他後修禪那」,是講從空到中。第三「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教岷笮撳那」,是講空假中。第四「先修奢摩他中修禪那後修三摩教帷梗是講空中假。第五「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教峒靶撳那」,是先講空,然後中假齊修。第六「齊修奢摩他三摩教岷笮撳那」,是講從假齊修,後修中。第七「齊修奢摩他禪那後修三摩教帷梗是講空中齊修,後修假。所以我們講三諦,從這裡會通到第一義諦,以下都是先講假,再變化,最後再講中,再變化,總共二十五個,都是從三諦貫通的。

我們先講第一段。「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靜慧心是性空。「照諸幻者。便於是中起菩薩行。」是出假,所以後面講到「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教帷梗就是先入空後出假。「若諸菩薩以靜慧故」,「以靜慧」一樣是空,「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這是中,就是入空後入中道。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寂靜慧」是空,「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眾生」是假,「後斷煩惱而入寂滅」是中,就是空假中。以下到第十段都一樣,從第十一個到第十七個,都是先入緣起再變化,最後第十八個到二十五,是先入中道再變化。

師父:慧悅發揮到,這比前面的單修法門怎麼樣?全體比較起來怎麼樣?是後面的好還是前面?後面的比較淺顯一點,前面的修奢摩他,一空一切空,所以比較高了;修三摩教幔一假一切假;修禪那,一中一切中。這兒有次第,先修奢摩他,再修三摩教幔這有次第。如果修奢摩他,這一輩人不出奢摩他呢?不出奢摩他,是墮於二乘。大家對這段文還有沒有發揮的?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後度眾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教峒靶撳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三摩教岷笮禪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後起作用變化境界。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禪那後修三摩教帷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隨順而取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教岷笮奚菽λ。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而取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教岷笮撳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在寂靜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教嶂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教中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二俱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教崞修奢摩他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於至靜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教嶸摩他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於寂滅後住清淨無作靜慮。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教犰那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於清淨。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於一切境寂用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三摩教帷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於靜慮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奢摩他後修三摩教帷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於作用。清淨境界歸於靜慮。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三摩教岷笮奚菽λ。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淨而住靜慮起於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齊修奢摩他三摩教帷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至靜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奢摩他後修三摩教帷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變化。而起至靜清明境慧。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三摩教岷笮奚菽λ。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於諸性相無離覺性。此菩薩者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順。」

師父:沒講的,我們看下面。「若諸菩薩以至靜力」,這是修那一方便?至靜力是先修什麼?奢摩他。斷煩惱無所礙嘛!就是禪那。「後度眾生建立世界」,這是修什麼?三摩教帷!復似腥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教峒靶撳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後斷煩惱」,這是什麼?資是資助,這好象是奢摩他和三摩教崞胄薨?「後斷煩惱」是禪那。看後面解釋「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三摩教岷笮撳那」,猜對了。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這是什麼?奢摩他和禪那齊修,是不是?禪那是寂滅嘛!「後起作用變化境界」,這是三摩教幔我們猜一猜,這菩薩好象齊修奢摩他和禪那,後修三摩教幔對不對?「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禪那後修三摩教帷埂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隨順而取至靜」,這是先修什麼?好象先修三摩提,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而取寂滅」,不看下面,誰講一講?慧經講一講。

經師:先修三摩教幔再入奢摩他。(講錯了!)

師父:你看看下面。

經師:師父!你是講那一個?

師父:慧經猜一猜!「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在寂靜而斷煩惱」,這是什麼修法?誰知道?(三摩教)「安在寂靜而斷煩惱」,禪那是不是?看看下面,「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教嶂行奚菽λ後修禪那」。

慧襄你猜猜看,「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這是什麼修法?

襄師:「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是修習三摩教幔「斷煩惱」是修習禪那,「安住至靜」是修習奢摩他。

師父:好!看下面的,「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教嶂行撳那後修奢摩他」,答對了。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二俱隨順」,這是什麼修法?慧翔!

翔師:「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是先修三摩教幔「至靜寂滅二俱隨順」,是齊修奢摩他禪那。

師父:看下面,「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教崞胄奚菽λ禪那」,猜對了。

慧觀!「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於至靜後斷煩惱」,這是什麼修法?

觀師:「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於至靜」,是齊修三摩教嶸菽λ,「後斷煩惱」是修禪那。

師父:慧洵!「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於寂滅後住清淨無作靜慮」,這是什麼修法?

洵師:「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於寂滅」,這是齊修三摩教犰那,「後住清淨無作靜慮」,是修奢摩他。

師父:看它的解釋,「此菩薩名齊修三摩教犰那後修奢摩他」,對了。慧彰!你猜看看。「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於清淨」,此菩薩是怎麼樣?

彰師:寂靜力是緣起性空,性空的境界是定力。

師父:寂滅力不是寂靜力,「寂滅力」是什麼?禪那是不是?「住於清淨」是奢摩他對不對?看下面「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慧策!「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於一切境寂用隨順。」這是什麼修法?

策師:寂滅力是禪那,而起作用於一切境寂用隨順是三摩教幔先修禪那,後修三摩教帷

師父:「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三摩教帷梗答對了。

慧聞!「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於靜慮而起變化」,這是什麼修法?

聞師:寂滅力是禪那,靜慮是奢摩他,變化是三摩教幔所以這位菩薩應該是先修禪那,中修奢摩他,後修三摩教帷

師父:「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奢摩他後修三摩教帷梗猜對了。

慧陌!「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於作用。清淨境界歸於靜慮。」這是什麼修法?

陌師:寂滅力是禪那,無作自性起於作用是奢摩他,清淨境界歸於靜慮是三摩教。(答錯了!)

師父:「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三摩教岷笮奚菽λ」。

不準看下面。惠安!「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淨而住靜慮起於變化」,這是什麼修法?

安師:寂滅力是禪那,種種清淨而作靜慮起於變化是齊修奢摩他三摩教帷

師父:「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齊修奢摩他三摩教帷埂

惠濟你猜一猜。「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至靜而起變化。」這是什麼修法?

濟師:「以寂滅力資於至靜」,是齊修禪那奢摩他。「而起變化」是後修三摩教。

師父:大家不準看下文。「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變化。而起至靜清明境慧。」聖超!

超師:以寂滅力資於變化是齊修禪那三摩教幔而起至靜清明境慧是奢摩他。

師父:「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三摩教岷笮奚菽λ」。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於諸性相無離覺性。此菩薩者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順。」

誰能把它會入我們修的念佛法門?有人覺得念一句阿彌陀佛太簡單了!不是的,阿彌陀佛最深了。

聞師:我們知道一句佛號起,就是三摩教幔因為它是緣起的法。當這緣起的法從心起的時候,一句佛號當下沒有煩惱,沒有煩惱叫做奢摩他。這句佛號都是自性心而有的,所以歸入禪那。

這邊我們會入,緣起就是三摩教幔性空就是奢摩他,緣起性空皆歸無性,會歸一心。

師父:對了!念佛法門是圓修三觀。念阿彌陀佛,三摩教幔對不對?有事相可依。一心清淨,那就叫奢摩他,對境不起煩惱最究竟處還是一心不亂,那就是禪那。所以阿彌陀佛是最圓滿的法門,我們念佛法門是圓修三觀。把這段文結束。

「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修行。如是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輪者。當持梵行寂靜思惟求哀懺悔。經三七日。於二十五輪。各安標記。至心求哀。隨手結取。依結開示。便知頓漸。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觀師:「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輪者。當持梵行。」就是斷淫慾。「至心求哀。隨手結取。」就是至誠懇切地求佛哀佑。於二十五輪隨手結取,依結開示的,就知道我們應該要怎樣頓漸來修行。「一念疑悔。即不成就。」假如一念疑悔,沒有真信切願,就不能成就。

剛才講到念佛法門,念佛法門是最圓頓的修行。生病的時候,想看什麼都看不下去,只能念佛。我們修念佛法門,很難過的時候,還有阿彌陀佛可以依靠。

師父:「當持梵行」,這梵行大家可能知道,梵行就是色界天以上,沒有淫慾。淫慾心不論年齡,你八十歲要是不假修行,還是有。不假修行,淫慾心不斷,還在生死當中。

所以世間法有句話:「百善孝為先」,孝最善,「論心不論行」,什麼是行?事。如果論事,買東西給父母吃,買東西給父母用;不論事,論你的心。要是論事,那好了!窮人家的孩子沒錢給他父母買東西,那沒有孝子了?「萬惡淫為首」,淫慾心最惡,大家千萬要注意。「論行不論心」,就是論事不論心,你犯為惡,不犯不論。如果論心的話,世上沒好人了。我們要是不假修行,八十歲看到美女,他也動心。如果當中有人斷了,那你馬上是聖人。你如果淫慾伏下,不久你就要得定開慧了。所以修梵行斷淫慾最要緊,不論內外道皆是戒這一條,不然不出欲界。

「寂靜思惟」,不是不叫你思惟,叫你善思惟,這個思惟怎麼叫寂靜?沒有貪瞋痴,雖沒有貪瞋痴還有思惟,思惟是思惟,而沒有貪瞋痴,好比房間裡點蠟燭一樣,光明照耀,蠟燭光一點都不動,一點不動的時候,還是光明照耀,那才叫寂靜。

「求哀」,哀是大悲,求佛慈悲、懺悔,叫求哀懺悔。「經三七日。於二十五輪。」這樣經過二十一天,天天持梵行,天天寂靜思惟,天天求哀懺悔,經過二十一日。其實我們修念佛法門,圓修三觀,修念佛法門就是圓修空假中,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所以大家千萬不要把念佛當作最淺顯的,好象念佛是沒用的人才念佛。不是的,念佛法門最高深。現在我們看這段文。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辯音汝當知一切諸菩薩無礙清淨慧皆依禪定生所謂奢摩他三摩提禪那三法頓漸修有二十五種十方諸如來三世修行者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唯除頓覺人並法不隨順一切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常當持此輪隨順勤修習依佛大悲力不久證涅槃」

師父:誰講?「並法不隨順」,什麼意思?不準看註疏。

悅師:「唯除頓覺人」,唯有佛一人才是頓覺人,因為它下文講到「一切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常當持此輪。」就是菩薩以下都要持此輪。

師父:誰是法不隨順?

悅師:圓覺清淨那有隨順不隨順?所以佛是頓覺人,若有隨順就是漸法人。

師父:「唯除頓覺人。並法不隨順。」不信佛法的人,不隨順入佛法的人也不隨順,頓覺人他成就菩提已經不需要這個方便了。不隨順佛法的人,他怎麼會成佛呢?所以這兩種人除外。

悅師:什麼是頓覺人?

師父:頓覺人是一覺一切覺,他不假方便次第。

經師:我想要問一個問題。剛才講到二十五輪,後面有講到頓漸修,可見當中單修、齊修、圓修有高低。剛剛師父有開示單修比齊修高一點,我不知道是不是圓修比單修高一點?請師父開示。

師父:我們看看文就知道了。「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這比單修奢摩他,單修三摩教幔單修禪那,還要高吧?單修奢摩他,從奢摩他修入,慢慢才一空一切空,單修三摩教幔從三摩教嶁奕肓艘院螅才一假一切假,這個圓修一切了。「於諸性相無離覺性」,好象這個比較高。好!現在查註疏。

悅師:它講到「當持梵行寂靜思惟」,梵行是不是指中道?……

師父:梵行是修梵行,佛法修梵行,其它外道也修梵行,它和禪那不同,不犯淫慾行叫梵行。怎麼叫梵行?梵是色界十八天,色界天的人沒有淫慾心,如果有淫慾心是在欲界。你假使斷淫慾的話,在佛法中得一半。如果你淫慾心重的話,趕緊求阿彌陀佛接引你。

「求哀懺悔」,什麼叫懺悔?懺悔過以後不再犯的話叫懺悔,如果再犯的話,犯妄語,罪加一等。

後面有講到,修行要看根機,上根人修圓覺一百二十天,中根人一百天,下根人八十天。念佛法門也是這樣,上根人一百天,好比修般舟三昧;中根人四十九天;現在打佛七是七天,下根人修的。

(太虛大師全書?二一六八?一○)「此中唯除頓覺人,並法不隨順二語,為長行所無。」長行裡面沒有這段文,偈頌有。「頓覺人不假修行」,不假方便漸修,「直成佛道,故不須依輪修習。」不需假漸次。「法不隨順之人,如外道種性」,外道之人不信佛法,不隨順佛法之人。「及無性闡提」,這是一闡提,無善根,這是在那裡說呢?佛在大般涅槃經說過,佛說一闡提不斷佛性,斷善根。大家都知道吧!斷善根就是一闡提。怎麼不斷佛性?一切法以無性為性,那無性怎麼可斷呢?所以大家注意到,一闡提斷善根,不斷佛性。所以佛在大般涅槃經說過,你不要把佛性當善根,善根有增有減,有斷不斷,佛性無增無減,無斷不斷。

「闡提無佛種性」,佛在大般涅槃經說過,一切眾生皆當成佛,一切眾生皆具佛性,這是佛所說的。「故不隨順;外道雖有修習而非正法,故亦不隨順,故皆無依輪修習之事。」講到一闡提,大家看大般涅槃經,一是斷,闡提叫盡,斷盡叫一闡提。一是斷,闡提叫善根,斷善根叫一闡提。很多解釋,無善根、無盡都是一闡提。一闡提就是不成佛的,一種一闡提是凡夫種性墮三塗的,墮地獄、餓鬼、畜生叫一闡提。這個一闡提可以成佛,怎麼知道呢?從地獄出,投生做人,出家修行皆可成佛嘛!第二種一闡提是定性二乘──阿羅漢,他不修無上菩提,入涅槃不動了,如果他再回小向大,還可成佛;菩薩也有一闡提,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他怎麼能成佛呢?所以也叫一闡提。

你想二乘,不但佛性沒斷,還有善根。地藏菩薩有大善根,唯有凡夫、地獄、餓鬼、畜生,斷了善根!可是佛性不斷。如果他回心向善,還是可以成佛。

(卍續一六?圓覺經直解卷下?一二三下?八)「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於諸性相無離覺性。」圓覺經一開頭就講過了。「圓覺圓合。即圓照一切。則該十法界。」「該」是包含的意思。「於諸性相。無離覺性。即清淨覺相。諸佛本起因地。唯一心圓照法界。以為妙行故。」於諸性相,都不離性相,一切法不離性相,這是講台,有顏色,有堅硬性,要是沒有性相,你不能分別一切世間法了。這是分別一切法,不作分別想,就是於諸性相,無離覺性。

「二十五輪。究竟歸極於此。意顯此一觀以為圓修。其二十四。皆隨根耳。……」

所以我們這就看出來了,最後的圓修,比前面單修奢摩他、三摩教帷㈧那還要深,圓嘛!

「頓覺人。則不須漸次法。不隨順者。乃闡提不信之人。則漸亦不能入矣。」不隨順者,他也看出是不信之人。我們今天到此地!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