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諭法師: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威德自在章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威德自在章

▉第三十八次修學

「於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令諸菩薩覺心光明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唯願世尊。廣為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並修行人總有幾種。令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師父:以上這段文,我們不修學,有些名相,大家查一查辭典就知道了。

「善男子。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於諸修行實無有二。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

師父:三種是什麼?等一下我們再講。

「善男子。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到底是什麼東西?看文就知道了。

經師:「無上妙覺」是指無上甚深微妙法,是指實相法。實相法無相,無相能起一切相,所以它能夠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就像般若經所講的,依般若波羅蜜多,就是依實相法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能出生如來與一切法,是同體平等。心佛眾生本來三無差別,因為實相無相的緣故。

「於諸修行實無有二。方便隨順其數無量。」於修行法門是沒有二法,可是方便隨順眾生根機的差別,而方便有多門,所以其數無量。禪宗講到,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我們所要修證的境界是一,可是要入這個法有很多門路可以入。

「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依二諦法來講,一切法本來是無相,無相所以萬法歸一;一生萬法,所以循性差別當有三種,無性所以開出三種法。以下講到如何修這三法──奢摩他、三摩教帷㈧那。

師父:你們現在都進步了。第一個,慧經講出來了。「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和般若有關係,般若是因地。經上說,般若出生三世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就可以想到了,不可死於文下。所以說,般若是妙智慧,再想一想,為什麼無上妙覺遍諸十方?

策師:無上妙覺可以說是法身,也可以說是畢竟空。畢竟空中可以出一切萬法,一切萬法歸於畢竟空。所以在畢竟空中可以出如來與一切法,一切法無非是一法,也不能說一法,因為它是無性,一切法是清淨、平等、沒有差別,所以同體平等。

「於諸修行實無有二」,修行的法門都是要歸於無上妙覺,無上妙覺本來沒有修行,可是方便修行有多門,所以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下面就是它的三種差別。

師父:慧策講到畢竟空,不錯!我們拿畢竟空來講,無上妙覺是畢竟空,畢竟空當然遍十方;畢竟空建立一切法,出生如來與一切法;畢竟空沒有高下差別,同體平等;畢竟空於諸修行實無有二。「方便隨順」,看其根性,眾生的根性不同,而有三種差別。這個畢竟空還有些什麼名字?你們要開智慧啊!不可死於畢竟空下,畢竟空是對啊!般若也是對,佛說一法有無量名,這才把你們眼睛慢慢睜開。誰還講?

我們就無相來看,「無上妙覺」就是無相,無相才能遍十方,無相才能出現一切相,出生如來與一切法。無相法沒有高下,沒有分別,所以叫同體平等,同體大悲就是實相無相出的。「於諸修行實無有二」,無相怎么會有二?也通了。再想想,其它的,還有吧?

智慧門打開以後,就會慢慢圓融了。圓滿具足叫大開圓解,不過大開圓解不了生死,還要念佛求佛接引。還有沒有要說的?

明師:一切法無非在一真法界之中,所以「遍諸十方出生如來」。因為一真法界無性可以隨緣而起,無礙生出一切法,所以出生如來及一切法。一真法界是清淨的,它是同體平等的,所以「於諸修行實無有二」,沒有差別。

師父:慧明說得對!一真法界是無性,都是相通的。一真法界當然遍滿十方,一真法界無性,當然出生一切法,出生諸佛。佛是一真法界所成,一切法是一真法界所成,無性緣成,就成就一切法,成就如來。因為無性,一真法界沒有分別,所以平等、同體。一真法界無性,所以「於諸修行實無有二」,都是相通的。還有沒有?你們智慧門要打開。

乘師:無上妙覺是不是大圓滿覺?「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一切法都是緣起,緣起無性,所以是妙覺。「與一切法同體平等。於諸修行實無有二。」二法是魔法,所以本來沒有二法,為方便隨順眾生,所以開出無量法門,也同歸一乘,循性差別當有三種。

師父:不錯!無上妙覺也就是大圓滿覺,大圓滿覺是另一個名字,也就是無上妙覺,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還有沒有?

你們講不出理由來,是沒有貫通,還是名相。你要是貫通道理,就離乎名相了,雖然有言語,言語不是名相。

大家要發揮這個道理,不講衍文,衍文就是廢話,一語道破最高了。譬如圓成實性,什麼叫圓成實性呢?圓成實性就是無性,因為無性才能圓滿成就一切萬法。誰還要講?

聞師:「無上妙覺遍諸十方」,無上妙覺有幾種說法,約因上講是眾生的佛性,約果上講是般若波羅蜜,因為般若出生三世一切諸佛。可是學般若波羅蜜是無所得法,無所得怎么體會呢?無上妙覺遍諸十方,事實上妙覺就含賅十方,遍諸十方就是妙覺,因為般若法就是真空妙有,真空就是妙有,因為妙覺遍諸十方,這是成佛之因。也是我們眾生本具的佛性,佛性遍諸十方,無障無礙的。依此法行,能出生如來,師父剛才講般若出生三世諸佛,可是金剛般若講以無所得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我們知道這個佛性的有,是無性的,約佛來講,佛以無所得故,於燃燈佛所受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事實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佛的妙覺,也就是佛,所以它講「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它是平等不二不異的,因為如果有佛能證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就落入能所。這裡是說不礙能所,而能所卻是無性,會入一真法界性,也就是眾生的妙覺性,也就是彌陀要解修學的現前一念心,會到同體,同一無性的緣故。如果這樣體會「於諸修行實無有二」,一切法畢竟不可得的緣故。

無性法不可言語道,為眾生方便會入的緣故,所以假種種的緣修,方便隨順。隨順可以從兩方面講起,隨順眾生的根性,法是沒有差別,不礙眾生無量的差別,所以其數無量,這是約緣起邊講。因無性故隨緣,無有定法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圓攝所歸循性差別」,循性是循緣起,有種種的差別,約差別開出三種,事實上這是無性所開出的方便。

師父:大家要把它銷歸自性,真正會入修行。我提醒大家,「妙覺」這個覺叫妙,怎么叫妙呢?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稱之為妙。覺就是智慧,也叫妙智慧,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無上,不可得嘛!和什麼法門有關係?

明師:無上妙覺就是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無量光可以遍十方,無量光就是無所不現,所以可以出生如來與一切法。無量光,所以一切法都是平等的,故「於諸修行實無有二」。所以出生如來,就是和阿彌陀佛一樣,法界藏身。

師父:欸!他會到了。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是不是橫遍十方?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不是豎窮三際啊?好比虛空一樣,虛空無形無相,是不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可是虛空橫遍豎窮,是不是有而非有,非有而有啊?

慧明講的法有緣起性空在裡面,你再體會,誰體會到的,再講。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是不是緣起?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不是無性啊?你們的智慧門打開!這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翻譯無量光、無量壽,那是方便說啊!只有阿彌陀佛無量光,其它佛是有量光?沒有的事。只有阿彌陀無量壽,其他佛都是有量壽?沒這回事嘛!那藉阿彌陀佛表現罷了。

大家再想一想,現前一念心,在彌陀要解里已經修學過了。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到底怎么樣?和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有什麼關係?要這樣修行,要不然空空念阿彌陀佛。

策師:「無上妙覺」,我們可以說是一心,一心可以遍滿十方,橫遍豎窮,遍一切處,遍一切時,所以能「出生如來與一切法」。一心沒有分別,所以同體平等,於一切法都要會歸一心。會歸一心,本來沒有二,實無有二,但是方便有多門,能夠成就一心。

師父:不錯!一心也是無上妙覺。不相信,我們看一看,無上妙覺就是一心,一心就能遍諸十方。一心,佛知眾生一切法,不外乎一心。一心才能出現如來與一切法,一心無二,所以同體平等。既然一心,修也是一心,不修也是一心。這個一心,不是你修行才增進,也不是你染污而損減,這是你的一心。

大家既然知道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是緣起;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無性。我念一句阿彌陀佛是什麼法?是不是緣起?假使是緣起的話,是不是有而非有,非有而有?如果這一句阿彌陀佛是緣起法的話,緣起法有性沒性?如果無性的話,是不是也是遍諸十方?難道說我念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聽不到?一句阿彌陀佛遍十方,是不是?我念如斯,佛自知。

既然你們都講到一心了,一心起淨土,是不是就是淨土?無性緣起,一心求生西方,是不是就是西方?所以說,心念佛時,心即是佛。既然一心了,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對不對?是心作佛的時候,是不是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是心是佛的時候,是不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銷歸自性了。

大家不要害怕,我心一想西方,就是西方。心想西方,不是西方,在你不誠,誠則一心。心想阿彌陀佛,就是阿彌陀佛,它遍十方嘛!好象彌陀要解有講過,佛也遍,心也遍。所以我們現前一念心,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空而不空,不空而空。阿彌陀佛不是有而非有,非有而有嗎?他不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嗎?原來是介爾心,初無彼此異。你生第二念──尋求心,就不是了。介爾心都是一樣。是不是這個道理?有誰要發揮的?

甫師:我剛才想到「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我此念佛心,全體是法界。」法界圓融體和我的一念心是沒有差別的,也就是無上妙覺。師父講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我們念佛的心,念阿彌陀佛就是緣成,以這種法界的因來念佛,所以全體是法界。因為阿彌陀佛遍十方,我這個心也就遍十方,所以沒有差別。阿彌陀佛遍十方,也就是無所不在,但是要假緣起,所以我們的心要念佛,心就是佛。佛無所不在,沒有念佛,就沒有緣起,念佛就是緣起,所以心即是佛。所以出生如來及一切法,與一切法同體平等,因為無性所以同體平等,同體是法界。

「於諸修行實無有二」,一真法界,法界就是無性,所以無二。「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可是種種的緣起差別,眾生根機隨緣有差別,所以有種種不同的方便。下面就歸結到修行的三種方便。

師父:慧甫提出來了,「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就是那個意思。你們要是會到這一步啊!才算真會念佛。如果你會不到,你也念佛,練舌根。慧觀講吧!

觀師:「無上妙覺」,師父提到和般若經有關係,就是在講實相。師父把它圓融,會歸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聯想到,無上妙覺是般若,是實相。如果依戒律上來講,就是無作戒體。因為我們是修淨土,我想到這是自性清淨心,就是無性。自性清淨心無性,所以遍諸十方,以緣起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其實它是同體平等的。

「於諸修行實無有二」,實相無相,實相無不相,都是不二法門,方便隨順就無量無邊。「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三種後面就會修學到。

師父:現在大家都差不多,已經不是吳下阿蒙了,多少有點成就了。

牽涉到各宗,律宗──剛才慧觀講過了,淨土宗──我們本宗,有了,禪宗有了,華嚴宗、天台宗、唯識宗,統統都有,現在查註疏。趕緊把智慧門打開!士隔三日,當刮目相看啊!大家都有進步了,我相信慧甫以前可能對「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我此念佛心,全體是法界。」不懂吧?現在我們就知道,它是什麼道理了。我們今天這樣的修學,也可以漸漸相信淨土念佛法門是圓頓大乘,再也不是老太婆法門了。

「西方極樂國,去此十萬億,與我介爾心,初無彼此異。」知道它說得很妙,不知道什麼道理,是不是?現在也可知道了,確實沒有錯吧?

所以,大家要至誠懇切念佛,至誠懇切念一句阿彌陀佛,不但阿彌陀佛聽到,十方一切諸佛都聽到。你現在應該確信了吧?因為它遍滿十方嘛!遍滿十方是什麼原因啊?緣起無性。你現在可以知道,我們修淨土法門,沒有錯吧?

你既然知道念一句阿彌陀佛,十方諸佛皆知道。我再問你,一念貪心起,十方諸佛知不知道?(答:知道。)可怕啊!一念淫心動,十方諸佛知不知道?多可怕!所以防這個心就像防賊,敬心如敬佛。你一天二六時中,有一念昧良心的地方,十方諸佛皆知道,你還說是別人不知道。偷東西,我偷了,別人都不曉得,十方諸佛皆知,怎么別人不曉得。多可怕啊!所以修行要謹謹慎慎,不計一切,把這一生能夠謹謹慎慎,不犯大過錯,了結一生,往生西方,萬幸萬幸!因為什麼萬幸萬幸?我們一天起心動念多少次?你說你起心動念,我沒說,我沒做,別人不知道,十方諸佛皆知道。所以大家要是有習氣,儘量改掉,要不然你一舉一動十方諸佛皆知,地藏經說舉足動念,無非是罪,諸佛皆知。所以我們修淨土法門,應該要諸惡不作,眾善奉行,心中不能有一點點阻礙,一點點對不起人,那十方諸佛都知道。謹謹慎慎、兢兢業業了此一生。

「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這一段直接講到圓覺,妙圓覺心就是圓覺,圓覺出生一切法,覺是出生一切淨法,迷是出生一切染法。染法淨法都以圓覺為體,這就是告訴你圓成實性,圓滿成就一切諸法,叫圓成實。

「同體平等。於諸修行實無有二。」一切法都以圓覺為體,所以修行皆以證入圓覺為究竟。圓覺體是本覺,圓覺稱為本覺,假修行而起始覺,眾生在不覺當中,一起修行,一念佛號起,就是始覺。念到純熟的時候,就是究竟覺。究竟覺就是始覺、本覺相和合,實無差別可言,故體雖同而用有別。「方便隨順其數無量」,若隨順眾生的根性機宜則修行方便就有無量。大家看出來了吧?(卍續一六?圓覺經直解卷下?一一六上?一八)「此示法性圓滿本無迷悟平等無二。但契一真。不假多行。」「但契一真」,就是一真法界。「故云於諸修行實無有二」,這個人講得很乾脆!我們可以看出來,過去一切有成就的祖師大德,都是一個鼻孔眼出氣,是不是?有會得深,有會得淺就是了。

「此正入證之門也。然覺性遍滿一切諸法。則法法皆為入證之門。但隨機圓攝。不無其要。故但有三門。」所以覺性遍滿一切諸法,圓攝一切,沒有分別。是以隨順眾生的根機,圓是圓滿包含,就是圓攝。「不無其要」,就是它有差別。「然此三門。即楞嚴三觀。」圓攝就是圓滿包含,差別本來無量,眾生根機不同,差別無量。把這無量差別圓滿包含起來,略說是三觀,這是歸納,歸納就有三種,就是我們下面所講的,奢摩他、三摩教帷㈧那。

「謂空假中也。……」天台講空假中,這還是佛依二諦說法,一點都沒有錯,他在仁王般若說過了,色諦、空諦、心諦,三諦。天台說空假中,色諦就是世諦,空諦就是真諦,心諦就是中諦,就是禪那。禪那是定慧等持。下面他繼續解三門,雖然我們還沒修學下文,但是可以大略探討探討。「古釋奢摩他。此翻雲止。以寂靜為相。義當空觀。三摩教崬朔雲等至。亦名等持。以幻化為相。義當假觀。禪那此翻雲靜慮。雙離靜幻。以寂滅為相。下義當中觀。然修證必須三觀者。以如來藏心具三諦理。」如來藏心是空、不空,是不是?不空是假嘛!空是空嘛!空假不二,就是中。「謂空。不空。空不空。此以三觀。各照一諦。圓攝一心。故曰圓照。」也是圓攝歸於一心。此以空假中三觀各照一諦,就是奢摩他、三摩教帷㈧那,圓攝一心,都圓攝歸一心。

「以一心圓照則為頓」,怎么一心圓照三諦?天台家說出來了,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圓照。實在是佛說的即四句,即四句是什麼?一切有,一切空,一切也有也空,一切非有非空。這時候我們知道,他這么說,是在那邊說?一心圓照是頓,這樣就說出來,根據華嚴家判這是什麼中道?俗諦中道。天台家判為頓,因為什麼?天台沒立頓教。它在藏通別圓里都有頓,其實說起來,是俗諦中道。非空、非假、非中才是頓,叫真諦中道。

「三觀次第各照故為漸」,漸是三乘法,先照空,後照假,再照中,有次第。這么修道,最後照到中,以次第照到中,叫別教菩薩,不是頓教菩薩。頓教在天台說,就是圓頓大乘。

「其實本無三一次第之差也」,法是一真法界,唯是一心,唯是無性,唯是圓成實,唯是實相,唯是無上菩提,沒有三一差別。頓教是一,漸教是三,沒這個差別。我們今天到這裡結束!這才叫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第三十九次修學

師父:這是我們的道業,也是我們大家的慧命,希望大家精進,好好維持。我計畫,今年開始有三個目標,第一個目標,尼戒註疏。第二個目標,淨土所有資料編纂。第三個目標,佛法綱要的修訂。我希望我們今年一年,儘量完成它;如果不能完成,繼續努力。完成這三個目標以後,我們再作下一步的進度。

我們現在修學用諦理,大家確實認清,這是我們初探佛法的入門,絕對沒有錯。我們所用的諦理,華嚴宗講法界緣起,天台宗講諸法實相,我們六祖永明大師他講一心,圭W諉艽笫λ說禪宗的真源。

所以大家珍重!珍重!我們勉勉強強算是探討到佛法的真源了,不可以再自暴自棄,不信了。不可再生我見,自生障礙。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

師父:「覺識煩動」,要修行,不修行你不知道。

「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今天修學到這裡。大家想一想,這個和永明大師講的一心,直接有關係了吧?和剛才講的圭峰宗密大師所說的禪源也有關係吧?它和諸法實相、法界緣起有關係吧?和諦理有關係沒有?你仔細用心。

大家問問你自己,你出家一場所為何事?如此智慧,世間法千萬億劫所不能得。

「奢摩他」,他說得很清楚,「以淨覺心」,什麼是淨覺心?你想一想。「取靜為行」,這就是奢摩他。取靜為行和定有關係吧?那你想通了。現在我們還沒看是什麼經文,他既然先講定,下面可能講慧吧?定慧以後才講等持是不是?可能是這個樣。

在淨土法門好象是念而無念的階段,再往下看好象是無念而念的階段。「覺識煩動」是修行的地步,修行到這裡你才能知道,要起行。

悅師:「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行。」這淨圓覺,剛才師父提到一心,也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我們的自性清淨心。我簡單的體會,「悟淨圓覺」就是由迷而悟,「以淨覺心。取靜為行。」就是由悟而起行。昨天師父講到隨信行、隨法行,這裡講取靜為行,深的講應該是隨順清淨心而行。

「由澄諸念。覺識煩動。」佛綱講「澄心靜慮為定」,由於澄諸念,覺識煩動,妄想開始澄清以後,意識心會起煩動,師父以前講過修禪的人都會有這種現象。「靜慧發生」,由定發慧。「身心客塵從此永滅」,由定發慧,就知道身心都是客塵煩惱,從此永滅。為什麼講「客」?客不是主人,不是真的,是虛妄的,心經講五陰皆空,所以五陰身心都是客塵,緣起如幻,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就可以輕安。

「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十方世界諸如來心就是剛才我們講的一心、一真法界、自性清淨心,下面作一個譬喻:「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師父:自性清淨心有很多名字,我略提幾項給大家聽一聽。實在說起來,它無量,一心也是它,圓成實是它,實相是它,緣起法界都是它,真如是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它,法性是它,還有很多名字。第一義、中道義、了義,都是它。佛為了使眾生了解這個道理,說了無量的名字,可是大家迷惑在名相里,自生障礙。般若波羅蜜是它。

「靜慧」,大家知道,這裡的慧當「用」講,由靜而起用,因為六祖說過,定為慧之體,慧為定之用嘛!誰講?

乘師:從前面看下來,威德自在菩薩請問,末世眾生要求大乘法怎樣修行?怎樣才能很快開悟?如何隨順圓覺妙心?就是剛才師父講的法性、真如法性。圓覺妙性是清淨平等、湛然不動的,橫遍十方,在聖,它不增加;在凡夫,它不減少。也就是經上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會入修行,實無二法,因為佛只說一法,二法是魔說。

但是前面講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所謂方便有多門是說眾生根機不同,所以有無量的法門,一即無量,無量即一。歸元無二路是說真諦,真諦不可說,不可說而說,所以佛隨順眾生根機的差別,開出無量的法門。

我們今天修學第一種方便奢摩他,第二種是三摩教幔第三種是禪那。現在看第一種。「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淨覺心就是我們的真如,就是法性。「取靜為行」,我們開始修行的時候以靜為行,這個靜本來是好的,但是你取著,這裡就壞在取著,因為靜是如幻的。如果你不取著,才是順佛因地的法行,因為佛的因地是清淨、平等的。

「由澄諸念」,剛才慧悅師講過了,就是定,對於外境不起分別、妄想。「覺識煩動」,就是識心煩動。譬如我們念佛,念佛的時候心清淨,可是這是暫時的,識心還是煩動。這時「靜慧發生」,不過這也是暫時,發我們的善根而已,因為你對外境比較靜的時候就會產生。所以「身心客塵從此永滅」,客塵是指煩惱。「便能內發寂靜輕安」,就是輕安。

「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我們知道十方世界諸如來的心都是清淨的,佛本是無,清淨則有。眾生本來沒有,煩惱則有,心清淨則能和佛相應。以下作個譬喻,「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好比鏡子一樣,鏡子是清淨的,我們心也是一樣,我們心稍微清淨,有什麼東西都可以照得很清楚。這樣的方便叫奢摩他,這樣的方便是對境取靜為行,而這個境是如幻的。

師父:慧乘會到這個取靜為行,這個「取」字有個毛病。不錯,佛說過三種方便,在佛法方面有一句話,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大家都作名相會,不知道。為什麼歸元無二路呢?諸法隨緣無性,歸元無二路;無性隨緣起諸法,方便有多門,這是什麼東西啊?以方便故,所以才有取靜為行,一個階段。取靜不是叫你取著靜,小乘人執著靜境。大乘以淨圓覺心澄諸念,沒有靜,諸妄念不起就是靜。

「覺識煩動」,煩動是亂動,這個要修行。總之這三個方便都要修行,不修行不知道。你要是修行到那個地步,大家夜晚作夢是不是?你修行到覺識煩動,接近了,就會知道夢不是夢,自己在夢中也知道,是自己的心在亂動,沒有層次,亂動。那個階段,叫初初會到覺識煩動,識心亂動嘛!沒有夢啊!不修行,只講理論得不到的。慢慢地,你們妄想伏了,夢漸漸減少,就知道了。在睡夢中也知道,我這不是作夢啊!我的識心亂動啊!誰還講?

聞師:剛才師父和幾位法師都講過,我再循著這個路講。「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所謂淨圓覺,就是無自性的意思,無自性是一真法界性,一真法界性和我們眾生拉得近一點叫佛性。以清淨心,不取於相的心,不分別心叫「取靜為行」,會到法是緣生無性的,叫取靜為行。會到諸法實相時,我們的分別心,會知道怎么會入淨圓覺,就是不取於相。我們知道心外無法,法和心都無自性的緣故,會入諸法無性之體,若約事相來講,分別心就會慢慢薄,反而會了解到識心煩動,識心煩動是六識亂動。

前面如法開解,知道法是無生的,契入法性修行,「靜慧發生」,所謂靜慧發生是由一真法界之體起大用,這大用能會入修行,也從始覺慢慢會入清淨圓覺心。「身心客塵從此永滅」,發現一切法都是生滅的,法法都是無自性的,所以身心客塵無非生滅,生滅當下即是無性,生滅幻化的,會入無性,從此永滅。這是會入諸法實相,實相就是諸法。「便能內發寂靜輕安」,會入法性。

從另一個角度講。「由澄諸念。覺識煩動。」如果從二諦來講,由澄諸念是無念,覺識煩動是念,念而無念雖然不礙分別,可是會入一心的話,就歸入圓覺。所以「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所謂寂靜不是有個靜可得,是會入法性,如法修行的緣故。

「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十方世界是依報,如來是正報,可是一真法界中不可有如是的分別,因為法界一真,會入一真法界就是諸如來的心,這清淨圓覺的心就於中顯現。如來心如果用體來講,就是不生不滅,可是不生不滅,體用是不二不異的,它用一個譬喻來講,「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事實上,它有觀的成份,只是這裡偏重於止,就是會入一心。講得很籠統,請師父糾正。

師父:慧聞也提到「取靜為行」,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啊!這還是初方便,諸相沒有嘛!你怎么會如如不動?澄諸念,一切妄想不起。「覺識煩動」,我是不知道深的情形,不過根據理上和大家講一講。作夢大家都會到意思,覺得識心煩動,你想一想,生死是不是大夢一場?我們現在瞪著兩眼在生死之中,就是作大夢啊!如果你也能覺識煩動的話,如何了?是不是可以出生死了?這要靠修行,不講理論。所以大家到這步田地就知道了,空談名相,那是無用閒文。慧修講吧!

修師:「若諸菩薩悟淨圓覺」,淨圓覺,我用最簡單的方式講,就是清淨心。以清淨心取靜為行,就好比師父教我們以清淨心起佛號,這就是「取靜為行」。「由澄諸念」,以佛號來澄清我們的妄想,妄想靜到極處,就會「覺識煩動」。印光大師講,念佛就好比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起就會降伏你的妄想。妄想一降伏就會發現識心煩動,就好比水清就可以看到水裡的沙子、魚等種種的東西。

這時「靜慧發生」,你可以開發你的智慧,靜慧一生的話,就知道身心是空的。「客塵從此永滅」,因為我們都被五陰身心繫縛,被煩惱所縛。如果知道五陰空,就不會被五陰系縛,所以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因為你知道一切法空,所以內發善根,非常地輕安因為不會被五陰系縛了。

「由寂靜故十方世界如來心於中顯現」,因為這時你的心和十方諸佛的心相契合,所以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因為本來都是一心的,我們的心和佛的心沒有兩樣,所以說十方世界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

師父:慧修把「悟淨圓覺」,會入淨土法門。既然講到這裡,我告訴大家,念佛法門和這個方便有不同之處。佛說這三種方便都要先悟,唯有淨土法門不悟可修,因為什麼原因呢?淨圓覺起佛號,也對,起佛號就成淨圓覺,也是一樣,唯有念佛法門如此。他已經講過,佛號入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所以這是念佛法門不同之處,可貴之處。

還有一點。「如鏡中像」,大家不知道這個意思,我告訴大家,寂靜以後才能現像。「靜」你會不到,你想那水,水要是不靜的話,不現影子,水要是起波浪,現不出影子,唯有水平靜以後,好象鏡面一樣,一點不動,才能現影子,就是那個道理。大家再繼續講!

經師:「菩薩悟淨圓覺」,菩薩悟到實相法。「以淨覺心」,以真心取靜為行,譬如我們淨土法門,「取靜為行」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要真正的萬緣放下,這樣自然能澄諸念,能夠止息妄想。止息妄想以後,靜慧發生。止息妄想以後,一念不生,般若生。這個時候,就能察覺到「覺識煩動」,當下就能「身心客塵從此永滅」。止息妄想的緣故,能照見五陰皆空,達到無我的地步。

師父:大家要知道。「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換句話說,靜體起用,起智慧之用,才能身心客塵從此永滅。身心客塵是什麼?動亂。塵相,六塵緣影,叫客塵。怎么永滅呢?你看那水,靜了以後,波浪不起,那個波浪就是身心客塵。心體真正靜下來以後,它自然不起了,不起才能起慧用,才能照影子啊!大家會這個意思啊!誰講?所以從這段文三方面所講的,都要有修有證。

觀師:我也要從淨土法門來講。我從下面講「以淨覺心。取靜為行。」淨覺心就是念佛心,以念佛心取靜為行,就是要念佛。「由澄諸念。覺識煩動。」提起佛號時,就不起妄想,例如我們剛打完佛七就能有這種體會。所以妄想並不可怕,只要把佛號提起,自然沒有妄想。

「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一念不生,般若生。般若慧可以讓我們的身心客塵從此永滅,這是我們的法身慧命。「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寂靜就是寂,「於中顯現」就是照。常照而寂,就是智慧的定。「如鏡中像」,因為鏡很光明才能現像。其實這是靠佛力加被,師父和我們講過,我們在念佛時,要至誠懇切,佛號愈至誠懇切就會發覺佛號是我們的依靠,是我們的皈依,妄想並不可怕。所以我們打佛七時,也會至誠懇切地求佛加被。

師父:要抓住它的要點,為什麼其它的法門都要先悟後修,淨土法門不悟可修,什麼原因呢?先悟,靠自力,自力不悟不能修。淨土法門不悟可修,是二力──自力他力,還有佛力,所以不悟也可以修。大家知道了,所以「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大家想一想,這和觀經說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有點關係沒有?為什麼十方如來的心在我心中現呢?它和那「是心是佛」好象有關係吧?誰講?

明師:「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行。」淨覺心就是無住心。「取靜為行」,就是住而無住。「由澄諸念」,因為你無住的話心就會沉靜下來。「覺識煩動」,像師兄剛才講的,心很沉靜的時候,就好比止水,能看到水裡的泥沙。「靜慧發生」,就是金剛經所說的無所住而生其心。「身心客塵從此永滅」,如果你會到無所住而生其心,你就可以了知身心所起的客塵煩惱都是虛妄的,都是不真實的,從此就可以斷除。「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定而生無住。「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於中顯現」,因為內心無住的緣故,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師父:慧明會到無住,不錯!就是般若講的無住心。無住心是什麼?就是圓成實,就是第一義,就是實相,就是法界,就是真如,就是中道。大家迷於名相中,所以不知道。本來是一個人,佛給它戴頂帽子,你不認識它了,再給它換個帽子,又不認識它了,這是迷於名相。這是佛才說,如果執取名相,如狗逐塊。

這個「內發寂靜輕安」,它沒有負累啊!生死煩動有負累,這個沒有負累了,沒有負累就是涅槃,二乘住著。慧策講!

策師:「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悟入實相無相無不相,知道法性。以淨覺心,以無相取靜,是從無相知道一切法、一切諸念都是虛妄的,因為實相無相。

「由澄諸念。覺識煩動。」知道覺識煩動,皆是過去的六塵緣影,都是虛妄的。有這種靜以後,知道一切法都是無相,無相就是靜,靜能發慧,發慧就能知道一切身心世界都是幻化不實的,都是緣起,就能遠離一切遍計執,遠離生死,就能內發寂靜輕安。寂靜輕安就是與無相法相應,與無相法相應就沒有分別,以此沒有分別,所以十方世界,現在佛、過去佛、未來佛的心都是一體的,沒有差別。就像鏡中清淨能夠顯現一切相,一切相皆是如幻如化的。有這種功用。

師父:大家都慢慢接近了。要知道,這個論修行,到這個地步,叫甘露門開,你進不進在你了。你不進甘露門,是進地獄門,等地獄門打開,就慘了。甘露門開,進門以後,登堂入室。好!你講。

悅師:師父!我有一個問題。剛才師父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因為我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為什麼會這樣講?乍看「如鏡中像」,會誤解以為鏡中照出來的像,其實它的意思是說,你的心澄清以後,你自心就是佛,你自心就是如來心。

師父:對!為什麼「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呢?永明大師說過一心,還有二心嗎?有如來心?有你的心嗎?你自己也講過自性清淨心,自性清淨心難道還有如來心、你的心嗎?此是一法,莫作二會。慧明先講!

明師:「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因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如來心本是不動,眾生因為妄想執著,被無明覆蓋,所以沒有辦法顯現。現在因為澄靜的緣故,無明、妄想的塵埃已經拭除以後,如來心就不現而現了。就好比千江有水千江月,月本是不動,只要水清,月就能影現,不假方便。因為水清,它馬上顯現,沒有次第的。

師父:對!是這個道理。是不是實相啊?還是實相,還是法界,還是一真啊!慧聞講。

聞師:聽大眾講,很歡喜!所以再講一次。法華經講,佛出世的本懷為了眾生皆成佛道。怎么成佛?剛才有幾位法師提到這問題,事實上這問題很值得我們商榷。我們知道,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如果知道這個法,真正體會這個法,才能圓滿佛性。所謂佛性就是無自性,我們知道一切眾生都是緣生無性的,我們如是解的時候,才能了達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悟淨圓覺」,也是悟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意思。

以前聽師父講過,般若出生三世一切諸佛,般若是諸佛母。般若怎么成就諸佛道呢?般若就是會到眾生皆有佛性的意思,只因不知緣生無性,以取相的心,以無住的心起行。

「悟淨圓覺」是解,「取靜為行」是行,後面是依體起用。「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這我們可以講是證,後面「鏡中像」是舉譬喻講,「奢摩他」是約假名講,這叫方便,權巧方便。我們眾生本來在一真法界中迷惑造業受苦,覺此法以後再起修。「鏡中像」剛才師父有講過,它的特色是從悟起修,從照而會到寂,所以假名叫奢摩他。

為什麼般若能出生三世一切諸佛?常常聽師父講,一念不生般若生。一念不生能契入不生不滅之性,一念不生最好的方便是一句佛號,煩惱什麼時候滅,一句佛號就能起來,那叫一念不生。一念不生般若生,可以講佛種從緣起。也可以講,諸佛就從這裡生出來,為什麼?第一個,你會到一念不生般若生,叫無分別慧,這時你能慢慢契入佛的根本智。你以清淨心能起大用,就能破微細之惑,因為一念不生般若生。用具體的方法,就是不可得義,從凡夫的邪見一直破到菩薩的二邊見,乃至有所得,統統破盡。所以菩薩以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敢再講了!

師父:不錯!大家都會入一點點了,你要從修上再下功夫。「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於我真心顯現,佛心即我心,我心非佛心。為什麼我心非佛心呢?本來佛心是我心,因為我心中起煩惱造業,所以我心非佛心,你還起煩惱造業嗎?多可憐啊!

「於中顯現」,這是方便說叫「奢摩他」,究竟處叫海印三昧。大海澄清,出一切相,稱之海印三昧。如何修行海印三昧呢?修行華嚴三昧,太深了,還是念佛方便。大家會到沒有?你出家一場所為何事?甘露門一開,你不入的話,你還想入地獄門嗎?還有講的沒有?這要論修行啊!從修行邊。

彰師:我學講一點。我聽說,緣起無性,無性緣起,說得那么好聽,甚至說了無量名。這個淨圓覺事實上不要名,要名不要名是世間無明。所以說,說了名相,沒有修行、沒有悟到、沒有證到,沒有用。但是有淨智,如果沒有名相來引導,沒有假也不能顯真,所以以假色顯真。圓覺淨性本是不生法,本是無自性、無礙,畢竟空中才能建立一切法,才能像師父說的海印三昧,無性故才能一即一切,一切無性才能歸納一心。

「取靜為行」是論修行,如果二乘人是取空。「由澄諸念」,就是水靜時,知道諸念即是妄想,妄想即無性,那是緣起,不是實在的。覺識煩動是生滅,靜慧發生,由定發慧,「身心客塵從此永滅」,緣起幻化的法性,自然會滅。就是一念不生般若生,法本不生。一念若生,那是無明,無明清淨,般若生。「便能內發寂靜輕安」,這時沒有造作,當然不會受到果報,自然寂靜輕安,這就是圓覺實性。

「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十方諸如來已經證到無性緣起,緣起性空,他才能畢竟空中建立一切法,在無量當中無性,他能歸納一心,就是即四句,離四句。

師父:最後我告訴大家,這段文歸入到修行上。要是有人入此門者,趕緊起修,這是脫離生死之要。「取靜為行」,怎么取靜為行呢?「由澄諸念」,不起妄想就是取靜為行了,沒有靜行可以取。如果澄諸念,不起妄想的時候,你慢慢可以達到一個境界──覺識煩動,進步了,有所收穫了。六祖說過,覺識煩動的時候,就發生一種慧用,不受身心客塵所累了,就永滅,再也不起煩惱,不造業障,不打妄想了。那個時候叫輕安,不受它負累。再講深的,我就不知道了,我是根據理上和大家講一點。要是真正得到寂靜輕安的時候,佛心在你心中現,為什麼?因為你心本來是佛心,由於識心煩動,由於亂打妄想,亂起煩惱,亂造業障,才不現了。這些你都伏了,它自然現出來,所以假名叫諸如來心在你心中顯現。

現在開始查註疏。這段文講修行啊!如果看懂以後,一步一步地修,怎么能「取靜為行」?不起妄想,由於不起妄想,久久用功,可以自己覺察自己識心煩動。

再發用的話,覺到識心煩動,粗濁的妄想、煩惱就不生了。那個時候,你慢慢地就發輕安,輕安發起來的時候,我心即佛心。本來是佛心即我心,我心非佛心,這個時候,你是我心也佛心了,叫入一真法界性。現在查註疏!

還記得吧?放焰口有一句,「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甘露門開。」現在甘露門開了,佛已經帶著你甘露門開了,你進也在你,不進也在你。

唉!我們誦經誦到此地,才知道可憐愍眾生,為什麼都不走甘露門呢?要進地獄門。唉喲!可憐愍啊!佛給他打開甘露門,他不進去;魔給他打開地獄門,他往裡面鑽。魔還沒給他打開地獄門,他自己要開地獄門。

記住啊!「取靜為行」,要不起煩惱,不打妄想,這個就叫澄諸念了。慢慢修行,你可以覺到自己識心煩動,那你有進步了。識心煩動,初初地是夢中知道自己在作夢,零零亂亂,沒有整個的夢。進一步,知道生死也是一場大夢,這個時候,你身心客塵永滅了,如海不起波浪。所以佛心即我心,我心即佛心,會入了。現在是佛心即我心,沒有二心;可是你起煩惱,打妄想,造業障,落入苦道,我心非佛心了。要是會入的,從此地了解的,入此門的,趕緊起修行。了解,不起修行的話,還是空談,沒有用。

千萬不要在甘露門以外仿徨不進啊!你們有誰先入此門,起修行,一天一天不同了,一天一個境界。明明是一條光明路,拖都拖不進你,不曉得什麼原因?小孩子掉到井裡去,他媽媽把他從井裡抱起來,他哭!他亂蹦亂跳地哭,唉!

大家注意到,這是行,不是空談理論。誰是行啊?誰是智啊?文殊是智,普賢是行。(卍續一六?圓覺經直解卷下?一一六下?一七)「乃悟後稱性修」,什麼是稱性呢?什麼是性啊?有誰知道?說給我聽一聽。無性隨緣成萬法,萬法隨緣還是無性,這就是性。無性隨緣成萬法,可以起修嘛!叫稱性而修。「非迷中修也」。

「謂菩薩修行。先要了悟本有淨圓真心。依此不生不滅真心。安立觀行。淨治歷劫無明習氣。以此為修。唯約稱性為修耳。」修這個性,性外無修。從這點我們就知道,和淨土修行有不同的地方了,淨土是不悟可修,悟了也可修,因為佛心即我心嘛!其餘的都自力,先悟後修,不悟不能修。

「此示空觀行相也」,天台的空觀,空觀就是定啊!「發覺初心以靜為首。以未悟時一向妄想動亂。」所以先除妄想。「今既悟此心。即以所悟覺心。發起觀照。返觀不動之心體。故云取靜為行。」取靜為行,就是不起妄想,不生煩惱。

「由此妄想消歇。則見阿賴耶中習氣生滅之相。」就是覺識煩動了,都在第八識,可是,是從第六識出,從第六識,所以我說從夢中發現是什麼?是獨頭意識發現的。

「故云由澄諸念覺識煩動。久久觀察。」不是一天兩天辦到的,久久觀察。「則自心光明。忽然發現。故云靜慧發生。」靜慧發生就是靜用發生,由體起用。「心光一發。則頓見身心幻妄本來不有。故如客塵。如此則內脫身心。故云永滅。」大家不懂這段文的,舉手我看看?都懂了,你趕緊起修行。唉!這是佛道入門之處啊!到了此地要放下,放下到一個程度,要擔起,擔起是菩薩,是大乘行了。一般人顛倒,看不破,放不下,他還要擔起,我要度眾生,那是廢話。國小沒畢業,我想教大學去,那辦不到的嘛!

(卍續一六?圓覺經集注卷下?五一下?一六)「發心修行。欲趣佛果。」一開頭還是講修行,所以說這段文論修行,論修不論解。「先須了悟身中淨圓覺性」,這是自力修,先悟後修。「以為行本。本即解也。」本就是解,解入。「依解而修方為妙行……。」

「覺心初建」,淨覺心初始建立,叫覺心初建。「力尚形ⅰ@硪巳【舶蠶。方能展照。以靜澄念。見分別之識煩勞動擾。」以靜澄諸念,就是澄妄想念。「見分別之識煩勞動擾」,就是覺識煩動。「因靜生慧故名靜慧。客非本性塵污自體。」他是根據經上,好象就是圓覺經講的吧!「身心塵妄不起名滅。……」,這個大家修學很久了,可以和大家講了,大家應該知道。客塵有滅沒有滅?誰知道?客塵不是實有,怎么有滅呢?不起妄想就是了。所以假名叫滅。

「由離根境」,根是內根,塵是外塵,境是外境,境是什麼?叫六塵。根叫六根,緣根塵生六識,緣眼色生眼識,緣耳聲生耳識,……生六識,叫十八界,都假的。「內心自閒寂靜清虛。輕安調暢喧塵永息。……」這輕安是一種境界啊!這個境界得的有深淺不同。我說一說,我那不是輕安,近似輕安,不敢講得輕安。有一次我起大煩惱,三天三夜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著,我沒辦法,就狠命念阿彌陀佛。念了三天三夜的阿彌陀佛,突然間沒有一點煩惱了,自己感覺要想大笑一場。煩惱那事情還有沒有?還有,可是不煩惱了,就怪了!那不算輕安,僅僅近似而已。覺識煩動是境界,輕安也是一種境界,不講理論,論修不論解。

「感應眾生圓明性體。與佛無殊。」圓明性體,還是佛心即我心嘛!沒有兩樣嘛!「但以妄情凡聖似隔」,因為煩惱、妄想、業障,惑業苦落入苦道,六道輪迴。「凡聖似隔」,「似隔」似乎我們和佛隔離,其實沒有隔離,你妄想起的時候,還是佛心即我心。「今身心相盡。妄念不生。圓覺妙心凡聖交徹。……於染淨等境。心不妄緣故。寂靜是顯相。止是釋名。」這圭峰宗密大師講的。

(卍續一六?圓覺經直解卷下?一一七上?一一)「此最初功夫。一念頓證無生也。」這奢摩他是最初下手的功夫。「此示入觀之效也。以圓覺妙心。向以幻妄身心無明遮障。」遮障是遮止。觀怎么講呢?本來止沒有觀,觀沒有止,定沒有慧,慧沒有定,對不對?不對啊!定是慧之體,慧是定之用,沒有分別的。天台講止觀,止是觀之體,觀是止之用,體用而已。要不然,一起分別,不會歸一心,那就糟糕了,佛心非我心,那愈講愈錯。

「今身心既脫」,身心就是根塵,身心有很多名相,大家不知道,身心──六根,再有六塵,六根、六塵說明十二入,根塵生識,說明十八界,身心兩個字,就是六根。十二入、十八界、五陰,稱為三科。「則無明重擔歇滅。故云內發寂靜輕安。」話這么說,不修行不知道,不從解上得。好象你等會兒吃飯,那個菜看著很香,不知道什麼味道,吃一口,真的知道了。「到此十方廓然。則本有法身挺露。」十方諸如來啊!心就是法身。「故云。諸如來心顯現。如鏡中像。所謂諸佛法身入我性。」佛心即我心,諸佛法身入我性就是「佛心即我心」。「我心還共如來合」,還是和佛心是一個。可是我們現在不同,這是要點,大家要記住,佛心固然是我心,我心非佛心,什麼原因?因為你起妄想,起煩惱,造惡業,落入苦道,惑業苦不得出離嘛!「乃妙契法身」,這個時候就是法身契合,我和大家講過了,這個時候怎么能法身契合?以無所住心契無相法,就是法身契合。

「此正楞嚴返流全一。六用不行。」就是六根互用嘛!六根清淨才得六根互用,法華經和大家講過了。「十方國土皎然清淨。譬如琉璃內懸明月。」這是舉譬喻。琉璃內懸明月的例子,大家不知道,有誰知道這個例子?琉璃好比透明的玻璃瓶子,裡面什麼東西都知道,內外清淨。

「乃至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當圓教頓破無明之相也。」這是他的見地,這是這個人的見地,他說圓頓境界。可是這時候到圓頓境界不到?我徵求大家的意見,這時間到不到圓頓境界?初方便嘛!可是他為什麼說到圓頓境界?要是約其方便,三種方便才說第一個,不到圓頓。約其究竟說,可以說是圓頓,為什麼?它是海印三昧嘛!

「此方便者為奢摩他」,「此翻雲止。寂靜義。在因名止。在果名定。義當空觀。」就是止,就是定,在因名止,在果名定。

(問:這一段是憨山大師的註解,他是禪宗開悟的大師,所以他這裡有用禪宗來解。可是一般講禪宗悟了以後,好象沒講到修行情形?)

禪宗的悟不同,略說有三種,破初參、重關、牢關,這三種還不了生死。最後悟到首楞嚴定,才了生死。至於四禪八定,那更差得遠了。止觀法門是方便禪,天台的三止三觀是方便禪,不是祖師禪。祖師禪是頓悟,一悟一切悟,所以它叫見性成佛嘛!天台的空觀不見性,二乘得空觀了。假觀,雖見性還不徹底,中道第一義觀才見性徹底,所以叫方便禪。祖師禪不同了,圓頓了。祖師禪度的眾生寥寥無幾,上根利智才得度,現在的祖師禪沒有了。好!下課了。

■第四十次修學

師父:有件事和大家講,我們修學經法,從理路上開解,按照諦理。這樣有什麼好處?可以見性。禪宗論見性,不論解脫。見性如果有好的,一解千從,解一點一切解,圓教境界。

不可徇文,大家常聽說死於文下,就是那個意思。「徇文」是陪葬的意思。要怎么能見性呢?見性須從理而入,僅僅在名相上面,不得其理。所以稱為理性、理體,就是這個原因了。入理須假修行,入理一定要假藉修行,不假藉實修,不能入。所以大家記住這一點,如果順這個路線前進的話,你受用不盡啊!淺淺初會,所謂一解千從,那是很淺顯的道理,真正得受用的,你可以了生死,你可以轉一切境。希望大家要切實用心!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三摩教帷!

師父:它一開頭也是講「悟淨圓覺」。「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小乘法執著實在有,心性他執著心法,根塵他執著色法,和大乘大不相同。

我提醒大家,為什麼心性、根塵皆因幻化呢?因為心以色而立,根塵以心而有,相因待法。我們很早講過,相因待法沒有,幻化的。知道相因待法是幻化的,你慢慢地就入佛法了。相因待是依他起的,大家都知道,依他起無自性就是圓成實,因為無性才能幻化嘛!

我再引導大家,幻化是性空?還是隨緣?(答:隨緣。)心有很多名字,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六祖永明大師說,般若是名字,實際是名字,真際是名字,第一義是名字,畢竟空也是它,無上菩提也是它,了義也是它,無分別也是它,有很多名字,中道、圓成實都是它。六祖永明大師說,無知之人不知一法,妄起辯諍,佛性、法性、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是它。你們大家常說自性清淨心,不就是它嗎?

悅師:「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菩薩會入一心,就是自性清淨心,知道心性及與根塵皆是幻化。心性可以配成五陰,根塵可以配成十二入、十八界。師父有講過,心性就是心,簡單講根塵就是色,我們知道心是依色法而有的,色是心而起的,所起都是緣起,必是無性的,所以是如幻的緣起。證這個道理的菩薩,「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起如幻三昧,以如幻佛事來開導一切迷惑的眾生。「開幻眾」,幻眾是說眾生是如幻的,既然緣起如幻,它就不可得,所以金剛經講「度盡一切眾生,而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

接著「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大悲輕安」,輕安有定的意思。起大用當下就是那個體。「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一切菩薩都因前面講的定起行──大悲行,漸次增進。漸次增進到一個程度,「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已經知道心性及根塵皆是幻化的,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的,「非同幻故」,已經不是迷惑的眾生了。所以「非同幻觀」,已經不是所觀的眾生,因為不管能觀與所觀的眾生,皆是幻化,一切法皆是緣起,不可得的,所以「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幻相永離是菩薩所要圓滿的妙行,起種種行都要會入自性清淨心,會入實相,會入不可得,就是妙行。「如土長苗」,譬喻妙行要漸次如土慢慢長苗出來。「此方便者名三摩教帷梗能觀、所觀皆盡,名三摩教帷

師父:慧悅提出來了,提到如幻三昧。這是菩薩的如幻三昧,知道了吧!這就是如幻三昧,得如幻三昧者──大菩薩,神通功德力,不可思議,他可以把地獄火化為清涼池。

再提醒大家,這個淨圓覺心,還有一個名字,一實諦。一實諦也是淨圓覺心。既然知道一實諦也是淨圓覺心,就可以知道很多了,腦筋不要像鋼筋水泥。一實諦出四諦、二諦、三諦、無諦,是不是?那么我們知道,如果一實諦是淨圓覺心,一實諦也無法可說。如果知道淨圓覺心是一實諦,那二諦、三諦、無諦、四諦,都是淨圓覺心,大家會一會。所以我們修學到此地知道,這是如幻三昧。他講「如土長苗」是漸修,是的。如土長苗是漸次增進,用譬喻解釋增進。誰還講?

明師:「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悟淨圓覺就是悟入實相法印。「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我們知道實相無相,為什麼無相?因為心性、根塵這些都是依他而起,依他而起就沒有自己的自性,所以就說它無性。可是雖然依他而起,可以隨緣而起,這隨緣而起是假立的、幻化的,所以叫它無相無不相。

「即起諸幻。以除幻者。」即起諸幻就是起如幻的假觀,像前面所說的,「以淨覺心。取靜為行。」可以說是空觀。「即起諸幻」是假觀,以假觀除幻者,除虛妄心。「變化諸幻而開幻眾」,起如幻三昧,開示被幻心所迷的眾生。

「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因為能起如幻三昧,觀眾生都是如幻的,所以能夠造如幻道場,大做水月佛事。「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一切菩薩從這裡起修行,「漸次增進」,慢慢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彼觀幻者」就是在修如幻三昧的菩薩,不同於被幻所迷的眾生,「非同幻觀」,因為能所雙泯。「是諸菩薩所圓妙行」,這就是諸菩薩所圓滿的修行。「此方便者名三摩教帷梗三摩教峋褪羌俟邸

師父:這個「淨圓覺心」啊!它可以一心出二門,大乘起信論說的,心真如門、心生滅門。慧明剛才說過的空假,這就是空假中,天台所出的。一心就是空,就是假,就是中。華嚴家,一心出二門,那二門?海印三昧、華嚴三昧。法華也出二門,實相無相,實相無不相。不錯!天台是空假中,大家注意到一點,前面奢摩他說「內發寂靜輕安」,大家注意到!這段文是說「內發大悲輕安」。大悲就是如幻三昧,法中無我也無人,那對誰發大悲?誰是能發大悲?誰是所發大悲?都是如幻的。

「彼觀幻者非同幻故」,我不是時常和大家講嗎?反觀觀自性嘛!你不必壓制煩惱,用這個如幻三昧,說:「你是煩惱,我知道的。」這就不是煩惱了。所以「彼觀幻者」,能觀幻化的人,他自己就不是幻者。「你是煩惱」,當然你就不是煩惱了,這個法門誰說的?天台智者大師提出。大家認識清,這是菩薩的如幻三昧。

「三摩教帷梗其實三摩地、三摩教岫加泄餐ǖ囊饉跡我們可以說一個是止、一個是觀。奢摩他是止,這是觀,觀不離止,止不離觀,所以三摩教也是從淨圓覺起。大家不相信,你看看!三摩教岷腿摩地,可能是翻譯的有點差別。

清淨心才能入,如果你現在還打妄想,一點都不入。你看啊!如同嚼蠟一樣,一點味道都沒有。等你一絲一毫不動心的時候,不見一法的時候,就見般若波羅蜜了。有三個方便,誰看得出來它的根本在什麼地方?它是方便啊!圓覺心是根本。講吧!

甫師:「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前面那段也是悟淨圓覺,這段也是悟淨圓覺,下一段也是悟淨圓覺,也就是說,像師父講的,以悟淨圓覺為根本。一切法不離實相的道理,因為悟淨圓覺就是實相,就是中道,因為實相開發出來有隨緣一切法。這裡是第二個方便,它以淨圓覺心,不住著空。知覺那個心性,心性就是空,根塵是隨緣而有,空和有都是幻化。這樣就不住著於空,不住於有,能夠起一切的幻化佛事,度一切眾生,入世間不染世間,以如幻方便來開導如幻的眾生。

「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他能出空入假,才能發大悲,因為他能隨緣的緣故,所以能起大悲心,知道一切法如幻,才能發大悲心。聲聞人不敢發大悲心,他們認為有生死,有眾生可得,不敢發大悲心。這裡講菩薩知道如幻,所以才能發大悲心。「一切菩薩從此起行」,也就是因為這樣,菩薩能起一切六度萬行,增進菩薩道。

「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重點是「皆是幻」,然後「幻相永離」,他能離一切相而行,就是說能隨緣,不住著空,不住著有。

「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妙行就是有而非有,隨緣而有,可是他也不住著空。這樣他就能慢慢增進,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三摩教帷埂

師父:大家腦筋打開啊!慧甫講出來了,他以空、有,當然是可以講。這和那個「奢摩他」,我們假設是寂,可講出很多名字,三摩教峒俁ㄋ叫照。寂是體,照是用,寂而照,照而寂。我和大家再講一點。「彼觀幻者非同幻故」,「觀幻」我已經講過,它自己就不是幻,「非同幻觀皆是幻故」,非同幻觀,假使起分別的話,能觀不是幻,所觀不是幻,有能所的話,對待,它假立的。既然都假立,都無性。無性假立的,所以皆是幻。

大家聽懂意思了吧?所以它說「非同幻觀」,一心當中那有同,那有不同啊?無性就是緣起,緣起就是無性,那有同啊!所以它說「非同幻觀」。不同的話,那就是對待而起,依他而起,都是無性,都是假立,所以皆是幻故。大家再看下面。講吧!

策師:這段是講菩薩悟淨圓覺,我們可以說,菩薩悟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淨土裡面,三輩往生都要發菩提心,這裡三個階段都要以淨覺心來修行。因為圓覺是它的根本,所以都要發菩提心。菩薩的事業是以發菩提心為重,為什麼菩薩能發大菩提心?他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知道心性及根塵,知道理就是事,事就是理,理事無礙。理無性隨緣成萬法,萬法就是一切根塵、十八界、一切法。一切法都是無性,會歸真如,菩薩知道一切法皆是無性,所以皆因幻化,這種幻化的法就是無性。以無性故,能不變隨緣,起諸幻化,譬如觀世音菩薩能隨緣不變,起種種行,度化一切幻相。「即起諸幻」,像觀世音菩薩能隨緣不變,起種種行,度脫一切幻相。「以除幻者」為了度化眾生,他能成諸幻,變化諸幻。「開幻眾」,現種種幻相。

「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一切菩薩都從大悲輕安而起的,他知道一切法都是幻化的,不實在。知道不實在,他就有妙智慧,如幻三昧智慧,這種智慧就是見性。菩薩見一分法性,破一分無明,所以漸漸地增長──見法性,見法性就是證法身,所以菩薩有他的漸次。「彼觀幻者」,菩薩能三輪體空,能所雙亡,所以幻相永離,知道一切幻相都是虛妄的,幻相歸真如,就是圓覺。這就是菩薩的妙行,這叫妙智慧,就是方便,方便就是妙有,妙有就是三摩教帷

師父:我們修念佛法門,念佛三昧和這個似乎相近似。「幻相永離」,緣起一切法,皆是幻相。性空法,是不是真實的?性空就是緣起,既然緣起是幻相,不住有;性空也是幻相,不住空。一切不住,則住般若波羅蜜,則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們辦一切事情,不生煩惱,則不住;雖不生煩惱,在念佛定。雖在定中,不妨礙辦一切事情。幻相永離,就是不住有,不住空,不住也不住,如果住於「不住」,還是幻相。

聞師:這段文所講,一個是屬於菩提心,一個是屬於菩提行。這裡經文講到「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淨圓覺心是無所得心,如果不會淨圓覺心,不知道自性清淨心,是有所得心,有所得心就不是圓覺心。我們知道,菩薩以無所得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所得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簡單講就是菩提心,因為菩提心,才能起菩提行,起菩薩的如幻三昧。眾生有所得心,就起愛見心,愛見大悲。不同菩薩的大悲心,因為菩薩的大悲心是從菩提心所緣,是從智起悲,菩薩的悲是悲智雙運,凡夫是愛見大悲。

「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這是我們眾生最容易起惑造業之境,我們知道眾生有所得,不外乎根塵相對的時候。眾生認為一切都是實有的,假如在這裡起愛見,就落入凡夫行,落入生死流。菩薩知道根塵相依無性,依他而有,從依他會到圓成實,圓成實和依他本來是不一不異的,從空出假,所以知心性及根塵皆是幻化。不住於空,就是從空起幻化,即起諸幻。總之,生滅都是緣起不可得,真正會入不可得,這不可得是可以隨緣成就萬法,可以從畢竟空即起諸幻。「以除諸幻」,諸幻收歸成兩類,就是身和心。我們知道眾生就是迷惑在這一點,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為色心二法為實有,他就除這個諸幻,起幻化除諸幻。「變化諸幻而開幻眾」,菩薩起大悲心,種種方便,開發眾生。

「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這總說就是發菩提心起菩薩行,因為佛種從緣起。菩薩稱為法王子,法王子能成佛,不落愛見大悲,就是菩薩起如幻三昧。

「一切菩薩從此起行」,從如幻三昧起行。「漸次增進」,大家都講過了。「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師父常常開示我們,能知道煩惱,它就不是煩惱。眾生知道根塵,乃至知道根塵識心念念變化遷流,現在我們都認賊作父,認為生滅實在有,認為生滅就是我們的身心實相。這裡就不一樣。

「彼觀幻者非同幻故」,以智慧觀照,「非同幻觀」,不同於幻觀。因為能觀它絕對和所觀不相同。「皆是幻故」,事實上,所觀的如幻,能觀的也是一樣啊!不能說離開能觀,有一個所觀是實有的。「皆是幻故」,能所皆是相緣無性,在這生滅裡面,你就知道本不生不滅,這時生滅、不生不滅,皆歸於一真,歸於一心。「幻相永離」,簡單講就是以無住心契合無相法,就是中道義。菩薩不住於有,不住於空,能所都是相依而有,無自性的緣故,這是菩薩所圓妙行,就是以無所得心契入無相法,以智起大悲。這種菩薩的大心,「如土長苗」,慢慢增進。這種是方便,因為六祖說過自性本清淨,本來無一物。如果懂這道理,要如法起修。「此方便名三摩教帷梗這種方便叫觀。

師父:講吧!

修師:「若諸菩薩悟淨圓覺」,悟淨圓覺就是我們的圓覺妙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我想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能照見五蘊皆空。「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知道五蘊皆空。「即起諸幻。以除幻者。」這樣就能度一切苦厄,因為起一切幻化的佛事,除一切種種煩惱,照見五蘊皆空,能度一切苦厄,起一切如幻三昧,變化諸幻。「而開幻眾」,度一切幻化的眾生。

「由起幻故」,由於起如幻三昧的緣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因為以悲導智,行如幻三昧,所以能內發大悲輕安,而我們眾生被業所縛。悲是拔一切眾生苦,以悲心導智,起如幻三昧,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彼觀幻者」是觀一切幻化眾生,「非同幻故」就是非空,「非同幻觀」就是非假。因為幻就是空,幻觀是假,非空非假……

師父:我舉一個例子,我看你,我就不是你……

修師:就是非空非假,沒有著相……

師父:我看你,我觀你,我就不是你。我觀幻,我就不是幻。

修師:「皆是幻故」,都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幻相永離」,因為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就入中道。「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這是菩薩所圓妙行,好比土在長苗,是漸次增進的,「此方便者名三摩教帷埂

師父:大家注意到,幻化、幻者都幻得迷迷糊糊了。「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我和大家講一講,佛說過如幻三昧,菩薩得如幻三昧,三千大千世界起大火燒的時候,一滴唾液就把火熄掉了。怎么熄掉呢?因為大火燒,是幻化的,不是真實有的,緣起的。唾液也是幻化的,也是緣起的,所以「即起諸幻。以除幻者。」以唾液的幻,滅大火的幻。

「變化諸幻而開幻眾」,有一句話大家沒想到,建水月道場,如幻吧?度如幻眾生,也是如幻吧?這你看「變化諸幻而開幻眾」,就容易了解了。我們建水月道場,變化諸幻啊!度如幻眾生,眾生都是如幻的。這樣建水月道場,度如幻眾生,才能「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我們建道場,度眾生,都是大悲嘛!知道吧?最後一個講!

觀師:淨覺心,我以念佛心來講。念佛心就是覺知心性及根塵皆是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就用種種幻化除幻,因為一切都是如幻的。「變化諸幻而開幻眾」,菩薩起種種的如幻方便,因為他修如幻三昧,度化如幻的眾生,所以他以無所得度化眾生。

「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這是和前面不一樣的地方,前面是講智慧,現在是講慈悲,慈悲裡面要有智慧,智慧裡面要有慈悲,菩薩特別的地方是他有大悲。「一切菩薩從此起行」,一切的菩薩都要有大悲才能從諸幻起行,而且是漸次增進,所以菩薩有不同的位次。「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剛才師父提到:「你是煩惱,我知道。」在打佛七時更能體會到妄想,其實把佛號提得很清楚的時候,就知道:「你是妄想!」假如知道妄想,這時候就好辦事,這時就不依妄想,因為佛號就是一把智慧之劍,照見煩惱,所以一切都是如幻的。「幻相永離」,就不會執著幻相。

「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菩薩圓滿修行甚深微妙的法門,就是如土長苗。所以我們知道,我們要以念佛心來念佛,因為仗佛力加被。我們凡夫要度眾生不是那么容易,最好能乘願再來。因為往生以後,能回入娑婆度眾生,巧把塵勞為佛事。這裡提到,菩薩以念佛三昧來修行,以無所得心來念佛。假如以「法中無我亦無人」來共勉,就非常受益。仗佛力加被,我們把佛號念得清楚,聽得清楚,就是學習菩薩的如幻三昧。

師父:一開始我就提醒大家,「奢摩他」講內發寂靜輕安,「三摩教帷菇材詵⒋悲輕安,「禪那」講內發寂滅輕安。這我告訴大家要注意到,是什麼原因呢?都在修,論修不論解,所以這個方便在修。如果你修沒有修,解沒有解,你看這段文時,就感覺很乏味了。現在開始查資料!

一切如幻如化,可憐愍眾生,就在如幻如化當中爭得面紅耳赤。我們教門下,可以把道理講出來;宗門下不如此,你懂就懂,不懂就算了,他叫你用你自己的悟性去證啊!南泉斬貓是一個公案,東堂西堂之僧諍論貓有沒有佛性,南泉就把貓抓起來,說:「你說出理由來,我放了貓;說不出理由來,殺了牠!」大家迷迷糊糊的,不知怎么說,南泉就把貓斬了。趙州禪師回來晚了一步,南泉就說:「你能不能說出理由,道出來,貓就不斬;道不出來,貓就斬。」趙州禪師把自己的鞋子脫下來,放在頭上,出去了。大家不曉得意思,我們猜想是,眾生顛倒。為什麼顛倒?不知道幻化,顛倒。南泉就說:「你早回來,這貓就不被殺了。」所以大家知道,求戒定慧!我們天天在如幻如化當中,爭名奪利,爭地位,爭人我,兩眼一閉就百年身了。唉!

我們都在顛倒之中,更造顛倒業。眾生在顛倒迷惑當中,能把他救出來,太難了!大智慧者,放下一念顛倒,出來了。

……身不是如幻的嗎?誰知道?身本沒有,現的身是如幻的。我們的身從兩種法來,一個是煩惱,一個是業,是不是?無明生行,無明是煩惱,行是業,然後有識、名色、六入、觸、受,然後因為愛,愛潤生,愛是愛取煩惱,有是業,然後是生死。這一切都是從無明來的,是不是?無明才有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無明是不是實在的?無明虛妄的,無明空,行當然空。以愛潤生,愛也是空,取也是空,有也是空的。所以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皆是空的,那有身?所以觀音菩薩在心經說五陰皆空嘛!我問你,菩薩以愛潤生,是以空度化眾生?以有度化眾生?這如幻的,你如果執著實有,那就顛倒了。

……女眾擦胭脂抹粉,你們拚了老命看病,不知道你身是如幻的。所以佛說,愚痴人養色身,智慧人養慧命。在十二因緣當中,不出來。(卍續十六?圓覺經直解卷下?一一七下?一四)「此示假觀行相也。心性識也。」這心性,它內是心性,外是根塵。心性就是識,不是本性,不是根本性。根本性是無性為性,識名色六入,是那個識,所以也是幻化的。「謂依所悟淨圓覺心。發起智照。」智慧的本性。「照彼識與根塵。本來不有。」所以我們知道小乘人立色法、心法,那層面太低了。「皆因無明之所變現。雖有而性常自空。」雖緣起而性空,有而常空。有而常空,就是照而常寂。「故云皆因幻化」,這都是幻化。「然幻化指枝末無明也」,在十二因緣,枝末無明是那一個無明啊?愛取有是枝末無明,也叫潤生無明。無明行那個無明是根本無明,也叫發業無明。

「既了自已(己)識及根塵悉如幻化。則例觀一切眾生。一一如幻。」知道自己識及根塵都是幻化的,以這個例子看一切眾生,也是一一如幻。「故云。即起諸幻以除幻者。」我們可以了解,建水月道場,就是「即起諸幻」。「以除幻者」,就是度如幻眾生。「諸幻謂幻智」,度眾生的幻智。「此幻者。推根本無明。謂依如幻始覺之智。」如幻始覺之智就是度眾生之智。「頓破根本無明」,破根本無明,大家知道,這很深了!破無明行那個無明。「變化等者。謂除滅無明。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用。」建水月道場就是不思議業用嘛!「故云變化諸幻。而開幻眾。廣作度生佛事。」這就是菩薩建水月道場,度如幻眾生了。

「現十界身」,十法界。「普應一切。此出真涉假之行相也。」出真涉假就是天台宗出空入假,空是真,怎么知道空是真呢?它說入空觀體真止嘛!三止三觀,入空觀是觀,體真止是止,止觀雙運。出真涉假之行相就是出空入假之行相。「由起幻等者。謂已證真如。從真如起利生事業。而以同體大悲。廣化眾生。」就是大悲輕安。「不取眾生之相。故云大悲輕安。」度盡無量無數眾生,而無一眾生得度者。

「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此示觀行增進之相也。以證性未圓無明未淨。」因為證圓覺性還沒圓滿。「漸漸深入。故云漸次。以對待未忘。」「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這是對待未忘,幻是空,有這種觀,所以對待未忘。這個「忘」不讀「ㄨㄤˋ」,應該讀「ㄨㄤˊ」。「先遣所觀之境。猶存能觀之智。故云彼觀幻者非同幻故。……然所觀既妄。能觀亦泯。若存能觀。猶未離幻。故云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因為都是對待。「能所雙忘。境智俱絕。唯一真心。故云幻相永離。」

「是諸菩薩所圓妙行」,這是菩薩圓滿成就的妙行。「此喻增進之相也。謂菩薩觀行。境智雙忘。一真獨立。則法身真地。智種靈苗漸漸增長。土喻法身真地。本覺真如如種子。觀智增明如苗長。」

「此結觀名也。梵語三摩教帷4嗽頻戎痢!溝戎梁偷瘸鍾蟹直穡大家想了解的話,查辭典可能有記載。「等持之中。能至聖位故。」看文我們就知道。我們雖然猜,猜得不遠啊!

(圓覺經講義?一八二?七?圓瑛大師)「若諸菩薩發心修行」,也是重於行,所以三觀都是重行,論修不論解。「必以悟解為先」,和淨土法門不同,淨土法門不悟可修。「先要悟解本有真淨圓覺妙心,以為觀行之本,即是成佛之因。」成佛之因,這個因是什麼?這個因就是正因佛性。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緣因佛性,這是正因佛性。正因佛性也叫中道義,也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叫無所有,也叫不可得,也叫實相,也叫法界。和我們剛才講的那個名稱一樣,也叫般若。所以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就是正因佛性。成佛之因叫正因,以正因才契圓覺妙心。「依此不生不滅為因地心,然後躡解起行,是稱性而修耳。」全修在性,全性起修。

「依本悟真淨圓覺妙心,發起智照。知覺,即智照也。照彼心識及與根塵,皆是無明,迷真而起。雖有而性常自空,故云:皆因幻化。然既已覺照識與根塵皆如幻化,則例觀一切諸法,無非如幻。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諸幻,指幻智;幻者,謂根本無明,彼是能幻之者。除幻者,依如幻始覺智力,頓破根本無明。以四相無明,既已除滅。」四相無明他沒說出來,四相可能是我人眾壽相。大家回去找資料,也可能是根本無明、枝末無明、發業無明、潤生無明,還有很多名稱。

「自然而有三輪不思議業用現前。……」大家知道什麼是業?就是身口意業。

「故云:內發大悲輕安。此同體大悲心,觀一切眾生,與我本來同體。我今已悟、已修,而眾生仍然不覺,廣設方便,普度眾生。終日度生,無問勞慮,當度眾生,不取度生之相,故云:大悲輕安。」這是他見地。他說度盡一切眾生,不取眾生相,叫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正示觀行漸次增進之相。一切菩薩,指信、住、行、向、地等。……約歷位,從淺至深;約斷惑,從粗至細。」斷惑業,從粗的先斷,後斷細的。

你們看到這段經文,如幻三昧從那裡出?淨圓覺心,從淨心出。釋迦牟尼佛說過,若人心清淨,能轉三千大千世界的穢土為淨土,因為一切法唯心所造。

■第四十一次修學

師父:大家要儘量領導後來的人,中國有一句俗話,智者為愚者之仆,勤者為惰者之仆。智慧的人是愚痴人的奴僕,勤勞的人是懶惰人的奴僕,就要這樣才能領導他們。所以你們領導後來的人要有耐心,他們有的一定不服從你們的領導,要假使服從你們領導的話,他們就不是愚痴人了。愚痴人一定反對智慧者,懶惰的人一定編出很多理由來,反對勤勞的人。所以要有耐心,希望大家一定要有耐心,培養後來的人,培養佛教基礎,培養道場人才,一定要具有耐心!

現在看經文,今天修學禪那。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淨相。了知身心皆為罣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此方便者名為禪那。」

師父:「若諸菩薩悟淨圓覺」,大家看出來了吧?這三項方便都要先悟才修,於此地我們可知道淨土法門的方便了。「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淨相」,仔細留神!「了知身心皆為罣礙。……此方便者名為禪那。」修學到此地。

大家心清淨深入佛法,如果你不入的話,盲然無知,生死輪迴無有出期。如果從這裡入了以後,最低限度,可以袈裟下不失人身。

圓覺經甚深,不錯!正因為它深,所以千萬億人少有一二人得度。如果你能力不及,趕緊念阿彌陀佛,至誠懇切。

「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這個大家都知道了。「不取幻化及諸淨相」,這個和離兩邊有什麼關係?慢慢地入啊!這個取幻化相,好象是偏向於緣起邊了吧?取諸淨相,好象偏向性空邊?欸!從這邊入。

「了知身心皆為罣礙」,這和五陰皆空又有什麼關係?誰講?有入法的趕緊講,趕緊發揮!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你如果不入的話,怎么度苦厄啊?戒乘俱急,在此地。如果你徒然守戒,盡此一報身,不墮三塗。來生造罪,還墮三塗,除非你證到初果,七番生死得解脫。不證初果,來生還墮三塗。這是乘,所以我們應該要戒乘俱急,戒是根本,無戒不得一切乘,無乘不能度脫,僅離三塗得人身而已。

大家仔細看!它是一連貫下來的。「悟淨圓覺。以淨覺心。」淨圓覺,我們已經知道了,就是圓成實性,是不是?圓成實性又叫自性清淨心。一心分二門,分真如門、生滅門。淨覺心就有真如、生滅,真如不就是性空嗎?生滅不就是緣起嗎?你看,再往下,它一貫的。「不取幻化」,不取著於緣起,不落緣起邊,落緣起邊,墮入常邊。「及諸淨相」,如果取諸淨相,墮入斷邊,不入中道。這個禪那,是中道義啊!再往下,自己發揮。

大家種這個智慧種子,來生就算不往生西方,再入人道,你還是智慧者。可是我們千萬不要走那一步,要求阿彌陀佛接引往生西方。

「了知身心皆為罣礙」,五陰皆為罣礙。五陰出三科,出六根、十二入、十八界,陰界入為三科,這都是罣礙嘛!誰講?大家認清!禪那──中道義。

觀師:「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淨相。」剛剛師父開示,不取幻化及諸淨相是不著二邊,所以禪那是講中道義。淨覺心,我們修淨土法門就是念佛心,就是無所得心、無我心,若有所得、有我的話,這種心就沒有辦法和佛相應。「不取幻化及諸淨相」,不會偏於緣起,也不會偏於性空,我們就能會到緣起就是性空的緣起,性空就是緣起的性空。

「了知身心皆為罣礙」,身心是罣礙,假如能會到緣起性空就能沒有罣礙,這也是心經講得很深刻之處,因為心經最後是講「以無所得故」。前面講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了知身心皆為罣礙就是照見五蘊皆空,所以後面心經才提到無有罣礙。「無知覺明」,這邊我不知道……

師父:「無知覺明」好象和性空隔不遠吧?「依諸礙」和緣起很相近吧?那不是兩邊嗎?

觀師:「無知覺明不依諸礙」,如果能會到緣起性空,就能超越礙、無礙的境界。「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師父在佛七講話有提到,將佛號聽得清楚的那一階段,舉一個譬喻,器中鍠,那個鍠,譬如我們敲磬,本來沒有聲音,維那師一敲磬,聲音就會出來。「如器中鍠聲出於外」,一敲磬,聲音會出於外。我們念佛不是聽聲塵,主要是要會到念佛的覺性。如果把佛號念得清楚,聽得清楚,當下就是,不要住著於聲塵。

「煩惱涅槃不相留礙」,煩惱無性,涅槃也無性,是不二的,因為它無性,就是緣成,是不相留礙的。假如能這樣會入的話,「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其實一切法都是要會歸到心性,會到心性就能會到「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這裡是不是講我人眾壽相?如果執著我人眾壽相,就沒有辦法會入。「皆為浮想」,皆是妄想。「此方便者名為禪那」,這種方便叫做禪那。

歸結起來講,這種義理很深,我們可以藉念佛的方便,把佛號念得清楚,聽得清楚,如器中鍠聲出於外。這樣就能會入無我人眾壽相,就能內發寂滅輕安,其實這都是仗佛力會到心性。

師父:這個「如器中鍠」,你們都知道了吧?這個「鍠」作聲音講。器──東西裡邊的聲音,聲出於外,不受阻礙。我問大家,這個桌子有聲音沒聲音?沒有聲音。(敲一敲)有聲音沒聲音?有。這就是鍠,聲出於外,不受它阻礙。譬如大磬不響啊!一敲就響,扣則鳴,聲音是不是在大磬裡面?不敲它不出,因緣生,它就出了。是不是一切如器中鍠啊?「鍠」作聲音講。

譬如我說話,從我肚子出來,我肚子有聲音沒聲音啊?我說話,一點不受阻礙,色受想行識五陰皆不受阻礙,是不是?我手巴掌裡面有聲音沒聲音啊?(啪!)有沒有?出來了,不受阻礙,懂了這個道理了吧?此法有四門可以入,聞思修證,到證的地步才真得。慧明講吧!

明師:「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淨相。」菩薩如果知道淨圓覺,也就是圓成實性,他就不取幻化。這是承接上文來的,前面講「奢摩他」,是約淨相來講,後面三摩教崾竊薊沒來講。幻化是俗諦中道,淨相是真諦中道,第一段奢摩他是真諦中道,第二段三摩教崾撬宗兄械饋這裡第三個方便是更深一層,就是雙諦中道了。

「了知身心皆為罣礙」,就是心經所講的,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陰皆空,度一切苦厄。因為我們的苦厄都是由我們的身心而來的,你既然能照了五陰身心空的話,苦厄當然因此得度了。所謂苦厄也就是罣礙。

「無知覺明」,就是真諦中道;「不依諸礙」,就是俗諦中道。「永得超過礙無礙境」,能夠不偏於俗諦中道,也能不偏於真諦中道,在雙諦中道當中不偏不倚。「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器中鍠是一種聲音,不會受東西所阻礙。「煩惱涅槃不相留礙」,因為煩惱不可得,涅槃也不可得,所以不相留礙。因為煩惱和涅槃本是空啊!當然無礙了。

「便能內發寂靜輕安」,因為煩惱性空,涅槃也是性空,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所以能內發寂靜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自身心就是講我相,他身心就是講人相,「眾生」就是講眾生相,「壽命」就是講壽者相。「皆為浮想」,就是金剛經所講的,我人眾壽相皆是不可得。「此方便者名為禪那」,就是雙諦中道。

師父:慧明他是以二諦中道,這是他的見地。實在說起來,奢摩他、三摩教帷㈧那,就是大乘起信論所講的,一心出二門,奢摩他是真如門,三摩教峋褪生滅門,這隻講淨圓覺心。

大家仔細會一會,你看一看啊!「悟淨圓覺」,淨圓覺就是隨緣無性,無性隨緣。「以淨覺心」,以無性隨緣,隨緣無性這個淨覺之心,「不依諸礙」,不取幻化。淨覺心不取一切幻化,什麼是幻化呢?凡所有相皆是幻化,幻化皆是虛妄。大乘起信論講三種幻化,心緣相是幻化,言語相是幻化,文字相是幻化。「及諸淨相」,這還是兩邊,一個真如門,一個生滅門,幻化生滅嘛!因為淨圓覺心它一心出二門嘛!就是無性隨緣、隨緣無性嘛!「不取幻化。及諸淨相。」那實在說起來,沒有幻化,沒有淨相。幻化者,無性隨緣也,無性隨緣就是幻化了。淨相,隨緣無性啊!

「了知身心」,就是五陰。「皆為罣礙」,執著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皆為罣礙,色法、心法皆是罣礙。色受想行識,色為色法,受想行識為心法,皆為罣礙。

再來看,它還是一對。「無知覺明」,不執著知覺明,性空。因為什麼?緣起性空,性空就是緣起嘛!所以無知覺明。「不依諸礙」,諸礙是緣起,緣起就是性空啊!你再往下看。「礙無礙境」,好象也是指兩邊講吧?上面是說奢摩他、三摩教嵛二,知奢摩他性及三摩教嶁裕為入不二法門。此法聞思修證,才能得到。慧策講!

策師:「若諸菩薩悟淨圓覺」,菩薩悟入自性清淨心、自性佛,以清淨心不取一切幻化,一切幻化的法都是緣起,「及諸淨相」,淨相就是性空,不著二邊,就是中道義。「了知身心皆為罣礙」,知道身心是色法、心法,若住著的話就是遍計執,遍計執落入生死,就有罣礙。菩薩不著身心,所以無所罣礙,心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顛倒夢想。

「無知覺明」,知見立知,就是生死本,所以菩薩無知覺明。「不依諸礙」,不住著一切幻化的法,他知道幻化的法都是無性、不實在。「永得超過礙無礙境」,不著緣起、性空,不著二邊。「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他知道受用及身心都是緣起,都是幻化的法,都是緣起才現一切相,都是虛妄的。「如器中鍠」,這種聲音是因緣生,不是自性生,是幻化的。煩惱也是緣起,涅槃是假設的,因為煩惱、涅槃是無性,所以不相留礙。師父說,這種境界是入不二法門。

「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寂滅輕安就是分證常寂光。「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凡所有相皆是幻化、虛妄的,菩薩能離我人眾壽相,心不取於相,所以不會起心動念。這種方便叫做禪那。

師父:慧策他也講到自性清淨心,這是他的見地,沒有錯。淨圓覺心就是自性清淨心。「無知覺明」,大家想一想,好象是僧肇大師作了一部般若無知論吧?你也可以會入。

「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我再和大家講,我們現在都生活在塵勞里,就是塵域,是不是?可是我們的佛性如器中鍠啊!你一敲,它就出來了,聲出於外,不受塵勞所罣礙。可是你不敲,它不出啊!想到了沒有?你本來就不受它罣礙的,你不假緣起,不發戒體,它不出啊!聲音,好象桌子沒有聲音,你打桌子,有聲音出來了。這聲音,受桌子罣礙了沒有?沒有。我們佛性在六塵裡頭也是一樣,你要是敲,它就出來了,不受其罣礙。會到意思了沒有?誰講?

甫師:它說先悟圓覺,就是知道佛性本具,然後再假方便,漸漸去除煩惱、執著,也不住著去除的心,到這裡兩邊不住,就真正契入淨圓覺。所以悟淨圓覺,就是見到本具的佛性。本來面目,是清淨平等的。

前面是講我們本來具足妙圓覺性,這裡是講假藉方便顯發我們的佛性。一切法本來是無性隨緣,隨緣無性,無性隨緣就不住著無性,隨緣無性就不住著隨緣幻化的假相。「了知身心皆為罣礙」,因為心清淨知道身心皆是幻化的緣故。「無知覺明不依諸礙」,覺性不受身心所罣礙,不再執著緣起的假相,也不住著無相。「永得超過礙無礙境」,不住著緣起的相,也不住著無相,因為相就是無相,無相就是相。「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因為一切法都是無性隨緣,沒有一法不是這樣。一切萬法都是本具真如法性,在眾生叫佛性,在法叫法性。無性能隨緣,所以隨緣成一切法。隨緣成一切法,它當下本是無性,法爾如是。

如器中鍠,我想到以前看過一個比喻。譬如彈琴,彈時會有聲音,不彈就沒有聲音。這聲音到底是在手指嗎?如果在手指,可是沒有彈琴就沒有聲音。如果在琴,琴放在匣中就沒有聲音。所以一切法都是緣起,緣起的法就是無性。「煩惱涅槃不相留礙」,就是前面講的礙無礙境界,無分別的覺性就不被煩惱涅槃互相阻礙。

「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剛才師父有說到,這種寂滅是會到圓覺的寂滅。「妙覺隨順寂滅境界」,妙覺隨順是約心來講,寂滅境界是約一切境來講,因為心法都是無性隨緣,隨緣無性的,所以都是同一真如法性。「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我人眾壽相皆是妄想。這種方便叫做禪那。

師父:「不取幻化及諸淨相」,這個分出相宗、空宗、性宗。我和大家講過了,取幻化是相宗,怎么入性宗呢?於相不取著於相,就入性宗了。怎么不取於相?知道幻化皆是隨緣無性。要是取著於淨相,是空宗。怎么修空宗不著於空宗呢?知道無性隨緣,就入性宗了。如果執著相實在有,凡夫;執著空為實在有,二乘。入性宗有三種層次,相宗、空宗叫大乘始教,入了性宗呢?就理事無礙。慢慢入了以後,它有三種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終教,第二個層次是頓教,第三個層次是圓教。

所以如果你們知道這個道理,我和你一講三宗的話,空宗、相宗、性宗,你就會到了。所以你們被障住,迷迷糊糊不知道。我再講一講,「受用世界及與身心」,怎么講呢?世界是不是依報啊?身心是不是正報啊?依正二報皆是我們受用,如果沒有這個受用,那成為斷滅。如果沒有世界身心受用,那是不是成了斷滅?此法不入斷滅,雖然不入斷滅,有受用身心,可是下面講「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有身心依正二報,好比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它一連貫下去的。講!

經師:我試著講看看!「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菩薩如果能會到一真法界性。「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淨相」,剛才師父有講過,幻化是約緣起來講,淨相是性空來講。所以說,不取事法界,不取理法界,就是理事無礙。「了知身心皆為罣礙」,一切法皆空,就是真空觀。「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無知覺明就是指性空,不依諸礙是緣起,礙是指事講,無礙是講理,所以能超過理事無礙的法界,慢慢入事事無礙法界。

「受用世界及與身心」,受用世界是講依報,指無情來講,「及與身心」,是指有情來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相在塵域」,如果你知道一切法無非是我們的法界性,無非是我們的法界身,就能觸目皆道,譬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前面是舉譬喻來講,後面是法合。提醒我們,煩惱涅槃本來是無一無二的,所以不相留礙。這時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因為事理無礙,便能慢慢入到事事無礙法界,身心就能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這時慢慢就入了清淨微妙不可思議的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我人眾壽相本來就是幻化的,雖然幻化的,不礙呈現在我們面前。「此方便者名為禪那」。

師父:慧經會到理事無礙。我告訴你,理事無礙名之為法界。怎么理事無礙名為法界呢?法界者,理法界、事法界。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還是理法界、事法界,同一法界和萬法同一實相,是一樣的。

大家精進努力!如果你於此法中,餐到微塵許的法味,一切萬法皆同糟粕了,你還計較什麼?「煩惱涅槃不相留礙」,我說一句話,煩惱性即菩提性即涅槃性,是為入不二法門,是不是?禪那是為入不二法門。

「寂滅輕安」,怎么叫寂滅輕安呢?你看,三種輕安,奢摩他是什麼輕安?大家查一查。(答:寂靜輕安。)三摩教崾鞘裁辭嵐?(答:大悲輕安。)寂靜也滅,大悲也滅,叫寂滅輕安。怎么知道呢?生滅滅已,寂滅最樂。生,不就是大悲嗎?滅,不就是奢摩他嗎?都滅了以後叫寂滅,這時候才叫妙覺隨順。這個境界和禪宗所說,一絲不掛、一塵不染有什麼關係啊?和禪宗說的雁過長空、影落寒潭又有什麼關係?你會啊!誰講?

空師:「若諸菩薩悟淨圓覺」,就是菩薩悟入大圓滿覺,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以淨覺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二諦融通三昧印。「不取幻化及諸淨相」,不取有為,不取無為。「了知身心皆為罣礙」,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皆是罣礙,放下十八界就是法界,就無所罣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以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所障,不依諸礙,所以能超過礙無礙境界。「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受用的身心世界就是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入、十八界都是滾滾紅塵。「如器中鍠聲出於外」,這是講如來藏心,法身圓現。「聲出於外」,是講法身能無性隨緣起大用,也就是長空不礙白雲飛。「煩惱涅槃不相留礙」,煩惱虛妄不可得,涅槃無生無滅也不可得,所以不相留礙。

「便能內發寂滅輕安」,不住有為,也不住無為。「妙覺隨順寂滅境界」,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妙覺隨順大圓滿覺,充滿法界。寂滅境界是講心體妙湛常寂,所以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自他身心皆是依他有,依他無性不可得,所以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眾生壽命皆是六塵緣影。如此修行這個方便就是中道、禪那境界。

師父:聖空會到法身,也是它。法身有兩種法身,照而常寂,清淨妙法身。寂而常照,又出兩種法身,實報法身叫報法身,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叫化法身。都是法身,不錯。

裡面有一句,大家還不太清楚。「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自他,我們不管自他,就是身心,身心是不是五陰啊?五陰是不是生滅法?如果五陰達到這個地步的話,那這個地步也是生滅,對不對?這個法是寂滅啊!生滅滅已,寂滅嘛!所以「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你不管自身心、他身心,皆是生滅敗壞之法。這個法,沒有敗壞,無生無滅,這是說不生也不滅,不常也不斷,不一也不異,不來也不去,就是這個東西。下面「眾生壽命」,那你就會到了。

庶師:「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若諸菩薩洞達真如本性非一非異圓融無礙,顯現清淨心時,對一切法既不著於幻化之相,也不著於淨相。因為取著於幻化,還是住著於幻化相之境,取著於淨相,還是執著淨相之境。

「了知身心皆為罣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我們要知道,真如本性猶如虛空,虛空能容山河大地,一切善人、惡人、地獄、極樂世界無不包含。我們的真如本性也一樣,一切無罣無礙。這裡講到不以身觸曰覺,不以緣起曰知,所以你對一切法不住著的時候,就能對一切法歷歷分明。

「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我們的身心色相處在塵勞之界,就像器中鍠聲出於外,有扣則響,不扣不響,器中鍠是生滅相。但在這生滅當中就有不生不滅的東西。我再舉個例子,我們念佛,你心有念就有佛,不念就沒有佛。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所念出的佛是我們真如本性的佛。「煩惱涅槃不相留礙」,煩惱本是一種生滅相,涅槃也是生滅相,但是煩惱、涅槃就是不生不滅,因為煩惱就是涅盤,涅槃就是煩惱,菩薩已經體會到煩惱、涅槃不相留礙,所以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

「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能夠體會到這裡,一切眾生的壽命也是一種幻化浮影,不實際的。「此方便者名為禪那」,禪那就是一種定。

師父:「眾生壽命皆為浮想」,浮想就是妄想。剛才慧庶提到六道生死、西方極樂,這也是浮想,可是這個地方要打轉身,禪宗說不打轉身就死路一條。你說六道生死為浮想,是浮想,可是為什麼受用身心呢?你說極樂世界是浮想,不錯!是浮想,為什麼求生極樂呢?你想一想,你住了一邊,是不是?這六道生死、極樂世界皆為浮想,你不住了,你是住了不住啊!住了無六道生死,住了無極樂世界,還是不對啊!那你住了無六道生死,住了無極樂世界,住了那個?住了奢摩他。這是不住,不住三摩教幔不住奢摩他,叫寂滅輕安。

唉!所以我想大家剛開始上課時昏頭轉向,現在大略有點了解了吧?對這段文誰還可以再發揮?最後一個人講!

般若經講,心無所住,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切不住。無所住,不住有、不住無,連不住也不住,才叫無所住。要是不住有,不住無,住了那個不住,還是住啊!

佛傳此法,我們真要上感佛恩啊!你們講的時候,要是取著於相,不對!一邊,邊見。取著於相的話,你連相宗都不入,相有三種,言語相、文字相、心緣相。取著於無相,也不入,還是凡夫、外道。住於相,不取著於相,入性宗了;住於無相,不取著於無相,入於性宗了。所以性宗有三個差別,始教、頓教、圓教。大乘始教,僅僅是相宗、空宗,這個不是華嚴宗強調的,我們看事實就知道了。這個方便叫禪那。大家如果沒有再發揮的,查註疏。

你想,此法你要是得微塵許法味,還有什麼可要求的?其它的一切皆同糟粕。查到註疏的上來寫。

由於這三種方便,奢摩他、三摩教帷㈧那,可以知道為什麼入名相、出名相了吧?不出名相,不得這三種方便。入名相、出名相,自然入理。入理不出理,不得禪那。

身心世界有沒有啊?沒有?你落於一邊;有身心世界受用?你如果有身心世界受用,又落於一邊。受用身心世界,相在塵域如器中鍠,那兩邊都不落。誰查到註疏,上來寫。此地看大家的見地。

大家不相信,你想一想,你們今天所發揮的,所講的,恐怕都不在經文,如器中鍠嘛!你根據那個經文講的?沒有吧!器中鍠,它根據那段經文出的?佛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根據那段經文來的?如果有根據的話,不叫無上正等正覺,它有上嘛!有老師嘛!此法如器中鍠,(啪!)它從那裡出,從左手出?從右手出?都沒有聲音。從兩個和合出嗎?也不是啊!兩個和合是右手、左手和合,沒有和合的時候,沒有聲音。和合以後變成有聲音,不合道理。好比土裡沒有黃金,水裡沒有黃金,土和水和合變成有黃金,那有這個道理?

所以諸佛權智不思議,普度十方無所依。大家看過勝鬘經吧!唯有佛一人是無所依,其它的聲聞、緣覺、菩薩皆依佛,對不對?如果佛還要依於其它的佛,那就有上了,不是無上正等正覺,那僅僅等覺位。佛是無上士。

你們有人將來要是註疏經文的話,到此地,光看資料,不解。你入法,才能解。資料都是有罣有礙的,你們不相信,想一想,器中鍠──器中的聲音它依於何而生的?沒有,它無所依。大磬沒有聲音吧?維那拿磬棒一敲,出聲音了。維那有聲音沒聲音?維那假使有聲音,沒有大磬,沒有磬棒,他應該出聲音。磬棒有聲音沒聲音?磬棒有聲音的話,沒維那,沒大磬,應該出聲音。大磬也沒有聲音,大磬假使有聲音,它自己出,不等維那敲磬,它自己出。維那沒有聲音,磬棒沒有聲音,大磬沒有聲音,三個加起來,變成有聲音,不合道理。你想一想,這個聲音從那裡出?無所依。

這個道理深一點,聽懂的舉手我看看?聽不懂的,舉手我看看?啊!不錯,你們這就到了礙無礙皆寂滅了。哈!

法都是一樣,你生煩惱,別人惹你,冒犯你,你就生煩惱了。這煩惱從那裡來的?無所依啊!怎么知道呢?煩惱是你和對方生氣才生出來的,如果你有煩惱的話,沒有對方,沒有因緣,你還有煩惱啊!不合道理。如果對方有煩惱,沒有你,沒有因緣,他生煩惱和你有什麼關係?如果煩惱自己會生,沒有對方,沒有你,這煩惱怎么生出呢?所以知道三方面都沒有煩惱,我、人、因緣都沒有煩惱。既然都沒有煩惱了,我、人、因緣加起來變成有煩惱?不合道理!可憐我們從無量劫來,就在這裡生死不斷啊!大家再不覺悟,不及早回頭的話,兩眼一閉,兩腿一伸,你到貓肚裡去,到狗肚裡去,不知道了。

所以大家放下!放下!放下!莫計較人我是非,精勤佛道。佛道有三種事,佛說過,誦經、參禪、僧眾事。誦經、參禪,我們是誦經、念佛,實在說起來,就是定慧二道。

如果過了這個店,再沒有落腳處了,如果再不精進努力的話,上那裡去投宿啊?你現在還分別人我是非,計較人我是非,來生落入狗腹的話,你就和狗爭那飥大便去!

大家看看,現在應該體會到,這是什麼?圓覺經是吧?不是,這是法寶啊!沒有它,我們怎么能夠知道道理,不知道道理,怎么了生死,怎么出離啊?是不是法寶啊?真應該上感佛恩啊!佛不說,我們怎么知道呢?

大家不要想到吃飯,我們聽經耽誤了吃飯的時間,那是為法忘食,還不到為法忘軀的地步。

(卍續一六?圓覺經直解卷下?一一八下?一三)「此正示中觀行相也」禪那是中觀,中道義嘛!「謂依所悟淨圓覺心。建立觀行。直觀中道一心。」這中道義有很多名字,大乘起信論就叫一心,有叫法界,有叫實相。「外忘其境」,這個「忘」應該讀「ㄨㄤˊ」。「故云不取幻化。內忘其智。……」這裡外不著境,內不著智,可以說是境智一對啊!怎么外不著境?境因智生,智因境立。皆是假名相,如果境實在的話,不因智生,智實在的話,不會因境立。

「能所不立。則無明淨盡。故云無知覺明。」能所,境就是所,智就是能,能所俱離就叫反聞聞自性,觀音菩薩修行法門就修這個。「境智俱空。故云不依諸礙。……鍠乃鐘鼓之聲。言雖有體質。而不礙聲之遠達。正取器微聲大。」器、鍾雖然小,聲音很大。聲音不在弦,彈琴弦的時候,聲不在弦,弦沒有聲音嘛!彈琴弦的時候,聲音不在琴弦,如果在弦的話,你聽不到,所以說弦外之音嘛!如果說聲音在琴弦,彈琴弦就聽到聲音的話,應該琴弦聽到你耳朵啊!

「以明即礙處能達無礙。意謂向心境未忘。則身心世界為礙。今既了悟法身。」慧明就提出來了,他說淨圓覺就是法身,中道也就是法身。「即此幻妄身心世界不礙法身。……」,你們也都講出來了,法身好比就是器中鍠,你們大家看!看到了沒有?三世諸佛法身,你自己也是,你要是知道這個道理,三世諸佛法身,看到了沒有?這就叫阿彌陀,自己不認識,怪誰來?

「便能內發寂滅輕安」,「此示觀行成益之相也」,寂滅輕安是得到受用,得到利益。「以生滅既滅。寂滅現前。」生滅的話,一邊啊!滅也滅,才生滅俱滅,那叫寂滅。「三德圓證。涅槃常樂。」三德,法身德、般若德,還有什麼德?(答:解脫德)涅槃常樂具足說怎么說?常樂我淨,涅槃四德。三德、四德,他都說了。「故云寂靜輕安。……此則二障永斷。二死永忘。所謂究竟一心之極證也。」二障是什麼障?煩惱障、所知障。「二死永忘」,什麼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煩惱障、所知障都沒有了,分段生死、變易生死都沒有了。「所謂究竟一心之極證也」,極證就是果位。

(卍續一六?圓覺經要解卷下?二四六下?八)「禪觀之初。覺明諸礙。身心能所畢竟常然。不取幻寂。迥超絕待。」為什麼不取幻寂呢?幻化不可寂滅,要有寂滅想的話,那是不對的。幻化是不是實在的?沒有實在的,沒實在它本空啊!本空,你空可滅不可滅?空不可滅,是不是?所以畢竟常然,不取幻寂。「迥超絕待」,超出一切,這是兩句話,遠遠超出一切法。絕待,沒有對待,叫迥超絕待。它不是說,超過於絕待,不是那個。「迥超」是超出一切法,「絕待」是沒有對待,有對有待,古德不是講有對有待是匹夫禪定?

「相在塵域。如器中鍠音韻出外。無知覺明至永得超礙無礙境。如彼擊鐘其聲鍠然周法界。受用世界。了知身心。生死涅槃不相留礙。」意思都差不多。「正顯雙遮」,有無雙遮,按照本經,奢摩他、三摩教崴遮,遮是遮止。雙遮也是中道,是什麼中道?真諦中道。雙遮是離一切法,叫真諦中道。離一切法又有一句話怎么說?離四句絕百非,叫真諦中道。即一切法呢?即四句,叫俗諦中道。「二邊中道了義之妙觀也。是以如器中鍠。統攝萬行。不取幻化及諸靜相。隨順世界。瞭然無礙。唯佛極證本具之法。故云如器中鍠等。」

「二重明離相。寂滅即中諦之體。」在法曰中諦,在智曰中觀。「觀」之一字,是把法和智結合起來。「菩薩住此。故曰輕安。妙覺隨順。此非息動之寂。生已而滅。」說這個妙覺隨順並不是息動,動停止了叫靜,不是那樣。動是靜之動,靜是動之靜,大家深深體會這個道理。「生已而滅」,一切法無生,那裡有滅呢?一切法本不生,何嘗有滅?「正是雙遮之體。禪那之妙觀也。」

你們感覺怎么樣?今天我們修學這段文,大家得受用了沒有?好好修!此法如器中鍠,你們法身、佛性如器中鍠,你為什還生煩惱,執著人我是非,把它給拘束呢?如果你餐到微塵許法味,其它一切皆是法身以外之物,那都是身外之物,我們修道人應該把身會到法身,法身以外的東西何必求它呢?都是如幻如化的。

■第四十二次修學

師父:這和修學彌陀要解教育方式不同,大家要認識。一般教育方式,教者教,學者學,叫直言,所謂直言曰教。老師在上面講老師的,學生在下面聽學生的,直言。現在我們修學經法方式不同了,採取交言,就是教者、學者互相交換勉勵。這個效果是教者也教,學者也學;教者也學,學者也教。所以我們採取這個方式很大膽,講一句不客氣的話,如果領導人沒有一點點基礎,那採取這個方式就一塌糊塗,一片混亂了。這兩種方式,兩種經,又有不同。我們晚上修學彌陀要解的方式,和修學圓覺經的方式又有不同,修學彌陀要解是沒有拄杖子給你拄杖子,什麼拄杖子?拄杖子就是所謂「拐」啊!以前土話叫拄杖子,拄著它走。說你沒有拐,給你拐,可以看參考書、看資料、看註解。

這圓覺經不是,有了拐杖子,奪你拐杖子,有拐可以走了嘛!把拐奪下來,站起來走,採取這個方式。如果你總拿著拐走路的話,那總是缺腿人。所以修學圓覺經不許看任何註疏,你有幾分本領,拿幾分本領,你沒有就不拿,就算了,不要把別人的財寶當作自己的家珍。如果你們私下看註疏,那是你自己騙自己,我沒騙你。我恐怕障大家的悟性,你自己障的話,那就天不怪,地不怪了。

「善男子。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若得圓證即成圓覺。」

師父:我們先修學這一句,要深深地入。「此三法門」,大家都知道了。「皆是圓覺。親近隨順」,你要把意思講出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大家講過以後,我們就開始修學下文。

甫師:前面佛回答「善男子。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於諸修行實無有二。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我們修學過,就是奢摩他、三摩教帷㈧那。這裡作一個結論,反扣前面。無上妙覺也就是圓覺,出生如來一切法。這裡講,雖然前面開出三種法門,不過都是隨順圓覺妙心。我們從三段文所講可以印證「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三段文都是這樣,都是悟淨覺心才修行。「十方如來因此成佛」,依淨覺心悟入,然後修行成佛,成就佛道。其實整部圓覺經,我們漸漸可以知道,不外是講稱性起修,全修在性的道理,也就是師父常常跟我們說的,無性隨緣,隨緣無性。因為本來就沒有一法可得,我們卻不能證到無性,不能證到隨緣。這幾段經文都在反覆說這個道理。

剛才是講佛的果位,下面繼續講佛的因地是菩薩行,菩薩的種種方便,乃至一切的同、異都是依這三種事業。然後作一個結論,「若得圓證即成圓覺」,只要究竟圓滿,就能證入圓覺,也就是證到無性隨緣,隨緣無性的道理。本來就是隨緣無性,無性隨緣的道理,只是眾生不會,所以要假方便。前面就是修行的次第,方便隨順,漸漸證到這個道理。

師父:慧甫會到二諦,不錯!實在說明白一點,隨緣無性是奢摩他,無性隨緣是三摩教帷K嬖滴扌栽蛭匏嬖擔無性隨緣則無無性,真諦中道入禪那。隨緣無性就有無性,無性隨緣就有隨緣,俗諦中道入禪那,佛所說的法都是這三項。

我曾經和大家講過,佛說過比丘有三種法應該修行:誦經、參禪、僧眾事,誦經是三摩教幔參禪修定就是奢摩他,僧眾事就是禪那。僧眾事從那裡會呢?從念佛三昧會,作一切僧眾事不出三昧。那是藥山祖師和那一個祖師?兩個人劈柴,那個祖師劈柴,藥山祖師用車子給它推走,藥山說:「你躲一躲啊!我要推車子了。」那個祖師說:「向來是車子躲人,那有人躲車的?」「你要是不躲,我軋過來了。」所以說老祖師都是劈柴、擔水出來的。禪那,念佛三昧就是禪那,做一切事不出三昧,不出三昧做一切事。大家要認識,這就是念佛、誦經、僧眾事,就是這三項事業。慧明講吧!

明師:「善男子。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這三法門就是奢摩他、三摩教、禪那。我的體會,奢摩他是空觀,三摩教崾羌俟郟禪那是中觀,也就是天台所立的三觀。「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如來依這三觀,得三觀一心能成就圓滿菩提。「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方便」,三觀就是講三諦,三諦濃縮起來就是二諦,菩薩不離二諦法,從真空妙有當中行種種方便,行菩薩事業。

「若得圓證即成圓覺」,如果能圓滿證到三觀無性的話,就能證到一心,一心也就是圓覺的別名。

師父:大家知道,天台立三觀,修入空觀得體真止,小乘。修入假觀,方便隨緣止,菩薩。然後再修中道第一義觀,離二邊分別止,這叫次第三觀。如果你修奢摩他入空的話,一空一切空,空也空,假也空,中也空。修假的時候,一假一切假,假也假,空也假,中也假。修中的時候,一中一切中,中也中,空也中,假也中,這叫一心三觀。天台的一心三觀又叫不思議三觀。一心三觀實在說就是華嚴的法界緣起,緣起法界,也就是實相諸法,諸法實相,這是它次第三觀,和一心三觀不同之處。講吧!

策師:此三種法門就是第一奢摩他,奢摩他我們可以講是寂,照而常寂,第二是三摩教幔可以說是照,寂而常照,禪那是寂照雙修。這三種法門都是隨順圓覺的方便,本來這種法是無修無證的,但是我們要契入,要有無量無邊的方便,所以這三種方便來成就圓覺妙性。

「十方如來因此成佛」,三世諸佛皆因為定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雙修而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種種方便就是六度萬行,還有一切同異,總相和別相,皆依如是三種事業,圓證無上妙覺。

師父:慧策講的這段話,近乎圓教了。奢摩他是寂,三摩教崾欽眨不入圓教。如果奢摩他是照而常寂,入圓了;三摩教峒喔常照,入圓了。既然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就非寂非照,入中了,這是一種入法。雖然非寂非照,能寂能照,又是一種中道。大家不知道「即成圓覺」,圓覺就是佛啊!你們做法會時,惠安念疏文了吧?「大圓滿覺」,大圓滿覺就是佛嘛!現在我們接著修學下面的,連上文一起修學啊!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於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修習。」

這段文從上面修學下來。「善男子。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若得圓證即成圓覺。善男子。假使有人修於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修習。」修習這段文。

「圓覺親近隨順」,怎么親近隨順圓覺呢?修奢摩他、三摩教帷㈧那,怎么樣能算親近隨順圓覺呢?圓覺是什麼東西?如果僅僅偏空,叫但空,不是圓覺。如果僅僅偏有,落入常邊,也不是圓覺。寂而常照,空即是有;照而常寂,有即是空。這樣也有也空,非有非空,才叫親近隨順圓覺。大家講的時候,這兩段文都一起講。

唉!你們大家不吃飯、不睡覺、練不倒單,離這三項事業十萬八千里,背道而馳。不吃飯餓死,能不能修到奢摩他、三摩教帷㈧那?不睡覺、不倒單,能不能修到奢摩他、三摩教帷㈧那?這都叫盲修瞎練啊!認為那是功夫。誰講?

觀師:三法門如果以淨土法門來看,奢摩他可以講,我們念佛不起煩惱,這不起煩惱就是奢摩他。我們不起煩惱,佛號念得清楚,起大悲,這就是三摩教帷講到禪那,經上講菩薩坐禪唯修一事,修那一事呢?就是念佛。禪那是不離三昧做一切事情,做一切事情不離三昧,淨土法門殊勝的地方就是隨緣修,若隨緣修可以修到直觀心性,佛因此成佛,菩薩也是依此方便而成佛。

「若得圓證即成圓覺」,修行如果證悟,就是圓覺。「善男子。假使有人修於聖道。」聖道就是聖人之道,一般說初果以上就是聖道。假如有人以這種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還不夠。「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修習」,因為我們如果聞圓覺無礙法門,可以修奢摩他、三摩教帷㈧那,可以成菩薩道,可以成就佛果。譬如我們學念佛法門,依教奉行念佛,也能隨緣讓大家能夠念佛的話,可以成就無上佛道,主要是仗佛力的緣故。

師父:「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因圓覺而成佛,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成佛,當然不可相比了。你教化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不如有一個人成佛啊!這個文很清楚,阿羅漢、辟支佛叫一闡提。一闡提有三種,一種斷善根下地獄眾生,叫一闡提。第二種一闡提,定性二乘,就是這裡所說的阿羅漢、辟支佛了,定性證到二乘果了,不出來了,永不成佛,所以稱一闡提。還有一種一闡提,大菩薩,譬如地藏菩薩就是一闡提,他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地獄怎么空呢?所以他永不成佛,其實在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前無量無邊的劫,他應該早成佛了,他不成佛,為度眾生髮大慈悲心,所以我們也說他一闡提,他不成佛,不成佛叫一闡提。所以一闡提有三種,斷善根的不成佛,定性二乘不成佛,發大心的菩薩不成佛。所以教化定性二乘百千萬億成就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一個人成佛啊!是這個意思啊!誰講?

翰師:「善男子。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三法門可以講是相,圓覺是自性清淨心,也就是體。我們會到自性清淨心,就能起大用,所以就親近隨順奢摩他、三摩教帷㈧那三種法門。「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這可以說是五性差別,五性差別依這三種事業而成就無上佛道,因為十方菩薩都能會到無性隨緣,所以能夠寂而常照;會到隨緣無性,所以能照而常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就是圓覺。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於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修習。」修行佛道一定要會入實相無相的法門,才能成就教化百千萬億的阿羅漢、辟支佛果,因為阿羅漢辟支佛果沒有會入佛性,還在一闡提。

師父:慧翰講得不錯!他談到自性清淨心,也就是一心,一心它有其方便,一心才分出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一心才分出無性隨緣,隨緣無性,一心才分出三種方便──奢摩他、三摩教帷㈧那,這一心就是圓覺。你們大家都練習講,因為我把種子灑在地下,看到一個一個種子發出苗來,我很高興。

經師:「善男子。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三法門是奢摩他、三摩教帷㈧那。這三個法門能讓我們成就圓覺,開發我們的自性,怎樣開發呢?「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因什麼成佛?也就是依前面三個法門來成佛。但是這三個法門怎么來的呢?就是我們常聽的緣起法。緣起法就是龍樹菩薩所說的,因緣所生法。這個緣起法,華嚴講法界緣起,緣起法界。所以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我說即是無」是奢摩他,「亦為是假名」是三摩教幔「亦是中道義」是禪那。所以緣起法可以讓我們會入法界緣起,緣起法界,開發我們本來的悟性,而不是證到圓覺。

十方菩薩因此假藉緣起法這種方便來分證奢摩他、三摩教帷㈧那,所以能成就佛道,「若得圓證即成圓覺」,這是講到果位。下段文是指成就。「善男子。假使有人修於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修習。」我們知道阿羅漢、辟支佛果是小乘人,小乘人不會緣起法,他執因緣法為自性法,所以落入定有,落入常斷二邊。菩薩就不一樣了,菩薩知緣起法是自性,會入緣起法,所以圓覺無礙法門究竟成佛。

師父:慧經會的也不錯,會到緣起法,不錯。他也會到龍樹那一偈:「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是那個意思。現在學佛的人,有一般的人說龍樹是性空宗。不對!他是把緣起會入性空,你不相信看中論就知道了。說唯識是有宗,不對!他是把性空會入緣起。龍樹強調是第一義,唯識強調的是世俗諦,要不然你不會這兩宗了。我們知道阿羅漢、辟支佛他入空,辟支佛比阿羅漢要利根,體空。阿羅漢是析空,分析空,他不入假。一旦到了大乘裡頭,一個空,一個假,也有分別了。如果是不執著它的,入性宗;執著它的,入相宗。執著假,執著有,入相宗。

後人學唯識的,不入相宗,叫半頭唯識。有一般人學空,執著於空,叫大乘始教,大乘始教比阿羅漢、辟支佛高一點了。吉藏大師說他學大乘執大乘,學大乘失大乘,就是指這輩人講了。他學空,著於空;學假,著於假,所以稱為相宗、空宗,大乘始教。如果學空不著空,就空不礙相;學相不執相,相不礙空,這就入了終教了,終教就是這個樣子。性宗有三個層次,終教最低了,再進一層次,頓教,頓教入中道義,不錯,可是入了真諦中道,不會俗諦中道。圓教是從真諦中道再出俗諦中道,俗諦、中諦、真諦,不加分別。所以我們平時說圓頓大乘,是指性宗。至於你們要是學法,執著於法,那更不足道哉!誰還講?

融師:師父!我試試看。「善男子。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我們前面講過,奢摩他是隨緣無性,三摩教崾俏扌運嬖擔禪那是真諦中道。另外有個名字,無所得心、無住心、清淨心。如果我們依此會入無所得心、無住心、清淨心,十方如來也是因此而成佛,依無所得心成就佛道。

「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十方菩薩也是依這三種事業成就佛道。「若得圓證即成圓覺」,十方菩薩以無所得心、無住心、清淨心證到圓覺,也是一樣成就佛道。「善男子。假使有人修於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修習。」我們知道阿羅漢、辟支佛都是偏空,無法成就佛道。假如我們聞此圓覺無礙法門,可以直接契入無所得心、無住心、清淨心,就能即成佛道,勝過教化阿羅漢、辟支佛果。

師父:這個很重要啊!你執著於相,在凡夫位,叫妄心,虛妄心。執著於空,執著於偏空,執著於相,雖在聖人位,也是妄心,他的妄心不入性,所以不叫性宗。如果不執著,就入性了,這是那位大禪師說的?是五祖說的還是誰說的?忘記了。他說,若人於真心不起妄心,於妄心不失真心,自性清淨,此人命終之後,天上人間任棲泊。願示現天上就示現天上,願示現人間就到人間來。禪宗老祖師有很多得到這個大受用,我們根機不行啊!還是念佛求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在真心當中不起妄心,於妄心當中不失真心,自性清淨心,會到這個程度的時候,要想上天就上天,要想入人間就入人間,要想來我就來,要想去就去,那多自在啊!

所以禪宗很多祖師會到這個地步的。怎么修到呢?一下手不起妄想,不生煩惱。義玄要取滅了,說:「誰給我一個直裰?」直裰就是海青啊!大家給他,他不要,化了三天緣,化不到。臨濟宗那個祖師知道,派人給他抬一口薄皮棺材去。他一看就笑了:「這又是臨濟小兒!」義玄的境界很高,他就收下了。收下他就說:「今天我要死了,到東門死。」大家聽說到東門死,說我們去看看。給抬了棺材,他看看天上,手拿著鈴當,當琅!當琅!說:「今天日子不好,今天不死,明天到南門死。」到第二天,還有一部分人又抬著棺材到南門,他又看看天:「唉!日子還是不好,今天不死了,明天一定死!到西門死。」剩下沒幾個人了,到西門,還有幾個人給他抬棺材。到了西門他又說了:「今天不死了,日子不好,明天到北門死。」到了第二天,沒人去了,「聽這瘋子乾什麼!瘋和尚!」到了第二天,沒人給他抬棺材了,他自己扛著棺材,一個薄皮棺材嘛!到了北門。路口站了幾個人看熱鬧的,大聲喊:「我要死了,義玄要死了!」自己躺在棺材裡,當琅!一搖鈴鐺,沒聲音了,大家跑過去看看,死了。趕緊傳訊息,說義玄死了,都跑去看了,棺材沒有人,只聽空中有鈴聲,當琅!當琅!愈去愈遠。你看,他就是天上人間任棲泊。他能修到,我們修不到嗎?我們叫妄想障住,煩惱、惡業障住了,惑業苦障住了。誰還講?最後一個。

策師:此三種法門,可以說菩薩見性,見什麼性?無性。奢摩他是無相、無願、無作,三摩教峋褪且磺邢啵禪那不偏空也不偏有,會歸實相,實相無相無不相,知道一切相都是無相。這三個法門能隨順我們的法身,十方如來皆依此三法見性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就是無量法門,菩薩為教化眾生,所以開出無量法門度化眾生,都是如幻如化的。依這三法知道一切法都是無性,無性隨緣就是無相無不相,會歸圓滿,就能證入法身。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於聖道。」聖道就是二乘以上。「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修習。」這剛才師父已經講得很清楚了,有人修聖道不如有人見性成佛,這種無礙法門就是見性,見性他一剎那隨順就是見自性清淨心,他成佛就有餘。二乘人偏空,認為有涅槃可證,不能成佛,就失去大利益。所以不如有人一剎那頃隨順修習,見自性。

師父:「假使有人修於聖道」,實在說就是佛道啊!因為佛為大聖嘛!所以稱為聖道。現在我們看下文,我把它讀一讀,我們就查註疏了。「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威德汝當知無上大覺心本際無二相隨順諸方便其數即無量如來總開示便有三種類寂靜奢摩他如鏡照諸像如幻三摩提如苗漸增長禪那唯寂滅如彼器中鍠三種妙法門皆是覺隨順十方諸如來及諸大菩薩因此得成道三事圓證故名究竟涅槃」

師父:好!現在開始查註疏。

農夫灑下種子去,他天天看,天天看,看他的種子有生苗的沒有?

(太虛大師全書?圓覺經略釋?二一五一?一○)「結說三種法門,隨順修習皆可直證圓覺,故云皆是圓覺親近隨順。果地之佛,因此而成。……」因地就是菩薩,這還是把菩薩是佛的因地,佛是菩薩的果位說出來了。「但此三種法門,圓融無礙,雖雲專修於止。」止就是奢摩他,三摩教峋褪槍郟「而止中即有觀,……」大家要知道修止沒有觀,不得止;修觀沒有止,不得觀,止是觀之止,觀是止之觀。「不可執為定三非一」,一定定三,不是一,這不入中道。誰知道怎么入中道?三而一就入中道了。非三非一,入什麼中道?真諦中道。能三能一,入什麼中道?俗諦中道。這個人有見地。

「亦不可說是一非三。要因行者性慾不同。」根性慾不同。「所取方便有異,是以循性差別分為三類。」這個人講得很有見地。「若能圓融修證,即成佛道而圓滿覺行矣。」圓滿覺行就是成佛道。

「此示圓覺法門,迥非二乘聖道所能比。」「修二乘聖道者,無論於己修之外,又能教化成就若干人證得聖果。」「己修之外」,是自己修,教化其它人是度眾,自覺覺他。

「終滯偏真,實遠不及聞是三觀短時修習者。」偏真,二乘是入空觀,體真止,他光是著於真諦一邊嘛!空不錯,是真。空為什麼是真呢?無性嘛!無分別智嘛!是法身,是真嘛!所以他入涅槃,不生菩提,不起教化嘛!「轉為成佛正因」,這三種修習方便是成佛的正因。「無有迂曲也。此中無礙法門,即指三種方便。」我們修習三種方便──用午齋。哈!

大家不要有心靈偶像,你在心裡先有主見了,先入為主,障住你佛性不得圓現。就是一般講的,先有主觀。所以你講出來以後,把人家的對照你,看自己對幾分。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