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  


第二卷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

自下大段。第二令依解修行隨根證入。謂創因法鏡照心。頓能信解。至於長久修證。則節級不同。良以障有淺深根有利鈍。習氣厚薄心行依違故須處處隨根引令得出。然其修證階降雖殊。必籍本因。故云依解。前則信解。此則行證故華嚴一部亦唯此四矣。文中二。初征釋用心。後廣明行相。所以然者。以悟修之理一異難明意實相符言而似反。故須征釋令解用心。然後隨性隨緣。廣為明其行相。今初征釋文中大科四段不異初門。申請中三亦同前列。今初進問威儀。

於是普賢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普賢是行中之體故。標首為下所依總別觀門不離此故。二聖表法已具前文。次正陳中文四。一就當根征起。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云何修行信解圓覺即是當根。雖達天真未明緣起。大士悲憫接下垂方。反覆征問用心解行如何契合。二問解行相違。於中復二。一幻幻何修問。

世尊。若彼眾生指前當根。

知如幻者身心亦幻(解也)云何以幻還修於幻行也。謂一切如幻正解方成。幻法非真復何修習。故解與行進退相違。征釋用心實由斯矣。此問從前知是空華即無輪轉等文而來。意雲。身心既如幻。能知亦是幻。將幻還除幻。幻幻何窮盡幻者謂世有幻法。依草木等幻作人畜。宛似往來動作之相。須臾法謝還成草木。然諸經教幻喻偏多。良以五天此術頗眾。見聞既審法理易明。及傳此方翻成難曉。今依古師解華嚴如幻之文。法喻各開五法。喻中五者。如結一巾幻作。一馬。一所依巾。二幻師術法。三所幻馬。四馬有即無。五痴執為馬。法中五者。一真性。二心識。三依他起。四我法即空。五迷執我法。下諸幻喻皆仿此知。二斷滅誰修問。

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此問亦從前拂跡中來。謂若以幻故一切皆空。能所總無。遣誰修習。云何復說修行如幻。金剛三昧亦云。眾生之心性本空寂。空寂之心體無色相。云何修習得本空心。三遮不修之失。

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意恐惑者又雲。一切如幻無不是空。覺性無生本來清淨。知之即已何有修行。故此遮雲。本空本不修。多生生死苦。今空今不修。云何則脫苦。不了如幻境界者。未達緣起事相也。從來不達事妄想不解脫。今還不了知。如何得解脫。溺斯意者近代尤多。但恃天真不觀力用。四請修之方便。

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眾生永離諸幻上。遮不修之失。已知決定應修故。問對治之門。如何永離諸幻。論雲。若人唯。念真如。不以方便種種熏修。終無得淨。對於暫離故言永離。謂初觀一體雖覺全真。後遇八風紛然起妄。行如窮子。解似電光。何法修治。永除病本。然經雲。一切眾生作何方便。兩句之間文意斷絕。譯之太略。應添分別演說等言。意則連續。達者詳焉。後亦頻爾。此下三唱經文。仿前科段。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此雲正受。由達身心如幻。則冥本覺真如。如鏡受影非受非拒。故名正受。

方便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正說長行中四。一標幻從覺生以為義本。二明幻盡覺滿。以釋前疑。三令離幻顯覺。正示用心。四辨幻覺不俱。結酬其請。今初第一雲義本者。以普賢但征修幻。不問幻之所生。佛說生於覺心。未為正答所問。且要標之為本。憑之顯幻盡覺圓。故得修幻義成。幻盡元非斷滅。故論雲。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乃至無明滅智性不壞。如風止動滅濕性不壞等。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有漏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偈雲。幻無明故。

皆生諸有漏法皆從性淨真心而生也。依真起妄故。

如來此心雖凡聖同依。唯佛圓證故。約佛標之。

圓離相故。

覺非空故。

妙染而不染故。

心中實神解故。梵雲乾栗馱。是堅實之心也。不同緣慮集起之義。言皆生者。本覺心體為因。根本不覺為緣生三細業識為因境界為緣生六粗。故楞伽雲。大慧。不思議熏不思議變是現識因。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熏。是分別事識因。是知諸法皆無自體。無自體故。必假所依。依圓覺心而生起也。如幻馬無體必依於巾。巾喻真心。馬即蘊界。配前五法本末應知。問既真能生妄。真是妄源。何故前雲無明無體。答妄托真起說真為源。現且迷真真本無妄。如二月托本月而起。說本月為起二之依。本月實無二輪。即是二無其體。故經說種種生於覺心。不是心生種種。然諸經論俱說萬法一心三界唯識。宗途有異。學者罕知。今約五教略彰其別。一愚法聲聞教。假說一心。謂實有外境。但由心造業之所感故。二大乘權教。明異熟賴耶名為一心。遮無境故。三大乘實教。說如來藏以為一心。理無二故。四一乘頓教。泯絕染淨但是一心。破諸數故。五一乘圓教。總該萬有即是一心。理事本末無別異故。此上五教後後轉深。後必收前。前不攝後。然皆說一心。有斯異者。蓋以經隨機說論逐經通。人隨論執。致令末代固守淺權。今本末會通。令五門皆顯詮旨。相對復為三門。初約所詮。逆次順法從四至一展轉起末。謂本唯非染非淨。一法界心。由不覺之名。如來藏與生滅合成阿梨耶識。復由執此為我法故。轉起餘七成八種識。各由識體起能見分。由能見故似外境現。執取此現為定實故。造種種別業共業。故內感自身。外感器界一切諸法。二約能詮。順文逆法從一至四展轉窮本。謂佛對下劣根性未能頓達萬法所起根本者。且言從業所感。此則初聲聞教。次為機稍勝者。說能所感。一切唯識展轉乃至唯一真心名頓教等。皆由根有勝劣故。令說有淺深。若執前前即迷後後。始終通會方盡其源。三能詮所詮逆順本末皆無障礙。由稱法性直譚不逐機宜異說故。即圓教也。唯心之義經論所宗。迷之則觸向面牆。解之則萬法臨鏡。況此標為義本。如何不盡源流。達者審之。勿嫌具列。此下第二明幻盡覺滿。以釋前疑。然上說幻從覺生。染緣起也。此明幻盡覺滿。淨緣起也。故論雲。有四種法薰習義故。染法淨法起不斷絕。染法者。以依真如法故有於無明。無明薰習真如故則有妄心。妄心薰習無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覺念起現妄境界。妄境界染法緣故。即薰習妄心。令其念著造種種業。受於一切身心等苦。故勝鬘雲。不染而染。法身不增不減經雲。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華嚴雲。心如工畫師等。淨緣起者。論雲。以有真如法故。薰習無明。則令妄心厭生死苦樂求涅槃。以厭求故。即薰習真如。自信已信知心妄動無前境界。修遠離法。種種方便起隨順行。不取不念。乃至久遠薰習力故。無明則滅。無明滅故心無有起。境界隨滅。心相皆盡。名得涅槃成自然業。然淨緣起翻前染緣。緣無自性。染淨俱融合法界性。起唯性起故無斷盡。如華嚴說。依此方名幻盡覺滿。文中分三。一舉喻該釋前文。二法合唯譚本義。三兼拂同幻之覺。今初。

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喻前義本。謂空中畢竟實無起滅。但以眼翳空里見華。既翳時華依空現故。言從空而有。如圓覺妙性畢境無生但以心迷性中見妄。既迷時妄依覺現故。言生於覺也。

幻華雖滅空性不壞正喻此段釋疑之文。謂翳差則見華滅於空中。華雖滅而空常在。然華生時不生。滅時不滅。有翳有差見生見滅。二法合唯譚本義。

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謂此幻心由智了達方得除滅。所了是幻能了亦幻。則前疑雲幻幻何修。今答意雲。不妨以幻除幻。又前雲。幻盡斷滅。次下答雲。

諸幻盡滅覺心不動此乃能所雙亡即契圓覺。其猶波因水起波滅水存。幻從覺生幻滅覺滿。三兼拂同幻之覺。拂有三重。

依幻。說覺亦名為幻拂覺妄之覺也。對緣而起故亦是幻。

若說有覺猶未離幻恐修習者作是念言。對妄之覺則名為幻。不對妄者本有之覺則非虛幻。若起此心起則如幻。

說無覺者。亦復如是若謂二覺俱無即名真者。此意居然如幻。舉要而言。起心動念言妄言真無非幻也。相躡起念。勢極三重。

是故幻滅名為不動若泯絕無寄。分別不生。圓覺真心自然顯現。元無幻化。故言不動。三令離幻顯覺。正示用心。即答前請問修習之意也。前不疑合修不修。但於修中疑用心違妨一向但請如何修行離幻。兼已自遮不修之失。故前段釋疑了。此段正示用心。後段即會通。方便漸次之語。既令離幻修行。便已通得不修之失疑也。故無別答之文。文中三。謂法喻合。法中二。初展轉離幻。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標指當機。

應當誡勸之辭也。展轉四重。

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一離諸幻境。

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二離離幻之心。言如幻者。簡非幻心。

遠離為幻亦復遠離三遣離幻之離。

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四遣離離之離。亦可一離妄二離覺三遣離四遣遣。皆言遠離者有二。一止二觀。止離者。休心息意水不追攀。如人遇怨不應共處。觀離者。虛妄之法體性皆空。如夢枷鎖寤則已離。故下文雲知幻即離。後密顯真覺。

得無所離即除諸幻夢中見夢。轉轉覺於前非。直到寤時所見方實。故云爾也。無所離者。有其二意。一則冥於真覺。真覺則不可離。二則到真覺之中。自然無如上節節之幻可離故。荷澤雲。妄起即覺。妄滅覺滅。覺妄俱滅即是真如。二喻。

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如有一段乾木。以一木燧鑽之火出。還將卻燒二木。木火既盡煙自然滅。既成灰燼任運飛散。不同二木形質為礙。如次四節以配於法。木段喻所修幻妄。木燧喻能修幻智。煙喻離。灰喻遣。經文先雲灰飛。譯之倒也。定合是煙先滅余灰飛散。喻中闕於顯覺。蓋文略爾。前法後合悉。皆具有。若欲具之。應以地唯圓覺。由前木等本從地出。燒滅總盡唯有地存。如種種幻化生於圓覺妙心。幻化數重遣盡圓覺元來不動。二合。

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上三句正合喻之現文。下一句兼前密顯真覺。四辨幻覺不俱結酬其請。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前雲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眾生永離諸幻。故佛示用心竟。結答不作方便亦無漸次。如是乃能永離諸幻。會通問中之文也。但能知之是幻己名為離。但得離幻即元是覺。更無階級漸變為覺。如人夢見身瘡問醫求藥。寤來既知是夢。更欲作何方便。若待方便修之漸離。即是實法。何幻名化。若執實有還是妄計。何名修行。故云爾。

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結成真離。亦是通結前用心之文。第二偈諷中四段。依次重諷長行。科文全同。不煩重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且標舉也。下文仿此。

普賢汝當知一切諸眾生無始幻無明

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

標指生。無明之言長無偈有。

猶如虛空華依空而有相空華若復滅

虛空本不動幻從諸覺生幻滅覺圓滿

覺心不動故

展轉拂跡長有偈無。

若彼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常應遠離幻

諸幻悉皆離如木中生火木盡火還滅

長離偈合。又法合及密顯真覺。長有偈無。

覺則無漸次方便亦如是

其結酬之文長有偈無。征釋用心竟。

自下大文。第二廣明行相。有九問答。類束為三。初四問答通明觀行。上根修證。次四問答別明觀行。中根修證。後一問答道場加行。下根修證。然此三門前前不假後後。後後必躡前前。國中四。一開示觀門同佛。二征釋迷悟始終。三深究輪迴之根。四略分修證之位。就初門中文四文三皆同前也。今初進問威儀。

於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義亦同上。次陳詞句中三。一舉法請。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標請修行漸次者。由普賢所問幽深。如來稱理而答。先欲消除心病。然後萬行俱修。或有聞前說雲知幻即離不作方便亦無漸次。謂言知之即已都不假修。普眼欲使教法圓足。請問起行之門。故佛令持戒宴坐恆作是念等。展轉乃至觀行成就也。

云何此下皆別列也。

思惟觀察真妄即思慧也。

云何住持悟得妙境安住其中持之不失。即修慧也。下佇聽佛說。生聞慧也。從凡入聖必假三慧。故普眼為眾咨求。上皆問智也。此下問悲雲。

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此同法華。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以開攝示。以悟攝入。以開示約能化悟入約所化故。約今經者。此後佛答全用先所顯示如來淨圓覺心為本。以觀人法二空。及滅影像。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淨。乃至等同諸佛。即是普令開悟也。二反顯請。

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迷悶。即於圓覺不能悟入反明得聞佛說方便思惟即開悟也。言聞此三昧者。是前離幻法門也。故佛前雲。汝能修習如幻三昧。三結牒請。

願興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眾生。假說方便言假說者。以覺性本圓妄法本寂實無所修。但以初悟之人迷習難為頓息。是以請於無修之中假說修習方便。下三唱仿前。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第四正說。長行中四。一起行方便。二觀行成就。三頓同佛境。四結牒問詞。今初。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標指當機。

應當正念遠離諸幻指前征釋離幻。以為起行之本。若執法定實。即觀行不成。故須躡前為方便矣正念者。則無念也。故智論雲。有念是魔業。無念是法印。論雲。離念相者等虛空界。又雲。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已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知無念是正念也。然正念與離幻反覆相成。由離幻故正念。正念故離幻。何以故。外存有法則內起緣念。內有緣念則外見有法。由此雙指在諸行初。第二觀行成就文二。初戒定。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奢摩他此雲止。止是定義。下文釋雲。至靜為行。定有淺深。故標如來簡非粗淺邪小之定。若亂心持戒。不堪入此觀門。故先定後戒。亦可文雖先後修無先後。

堅持禁戒一向絕緣的不擬犯。名曰堅持。防禁根門誡約身口。故名禁戒。戒品雖多統為三聚。一攝律儀。二攝善法。三攝眾生。今意說律儀。義通餘二。律儀戒者。謂十無盡。取要而言。即唯四重。此四清淨則一切枝葉不生。

安處徒眾即同行同見人也。行業既同。互相雕琢迭共商量。為長道緣。故須安處。故寶積經七十二雲。得人身者。彼應依善知識聽三世佛平等法。聞已應發勤精進。依城邑聚落。與大眾共居具四部處。更互相疑論量佛法。學問難答。三世佛法平等得現在前。解一切法無有自性。修此解故煩惱漸除。

宴坐靜室宴默也。坐為攝身。身住則心安。心閒則境寂。欲住身心故須靜室。靜室處眾豈不相違。此有二釋。一根性不同。故或多昏沉籍眾策。發或多掉舉宜自息。緣非為一人而行二事。二定慧等學故。謂圓通觀行。要止觀相資。須依善友。或同見同行終日議論法門。無令用心差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故淨名雲。不必是坐為宴坐也。雖同眾住。不妨在自房室。國中後夜或除論法轉讀。便須靜坐思惟聞思修慧圓明。豈但申申夭夭故無違也。此依定持戒處眾靜坐答住持問。二觀慧文二。初明二空觀。後明法界觀。初二空者。眾生曠劫漂沈。或墮邪小不成種智者。良由二障。一障不斷由於二執。欲除二執必假二空。故於法界文前。先作二空觀智。執亡障盡。即聖性現前套用塵沙。名之為佛。文中二。一破執。二顯理。國中二。一我空。二法空。我空又二。一觀身無我。二觀心無我。夫計我者。既皆因五蘊。五蘊自相唯身與心。今且大段開之。然始別別分析。如此馳逐妄計何逃。若約身為總。則色心為別。今約我為總。故身心為別也。今初觀身。身為諸愛根本。了之虛妄。則一切煩惱自除。如其耽著。則起無量過患。故淨名因疾廣說無常苦空無我。勸令患厭。涅槃喻以四蛇亦令舍離。金光明經智度論皆雲背恩。文中二。初尋伺觀。後如實觀。先因尋求伺察。方見如實之理故。今初。

恆作是念行住坐臥一切時中。當如是觀也。

我今此身執受既堅故遍觀也。

四大和合堅濕暖動假和合也。故寶積經雲。此身生時。與其父母四大種性。一類歌羅邏身。若唯地大無水界者。譬如有人握乾麨灰終不和合。若唯水界無地界者。譬如油水無有堅實即便流散。若唯地水無火界者。譬如夏月陰處肉團無日光照即便爛壞。若唯地水火無風界者。則不增長。淨名亦云。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故此經文還分四大各歸來處。

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堅礙為地。

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潤濕為水。

暖氣歸火可知。然氣是四大之本。不唯是風。故水火大中亦云氣也。

動轉歸風淨名雲。是身無作風力所轉。謂迷性起心。心運風力轉餘三大。而有動作。作無自性。故云無也。四大皆雲歸者。此身既合四大所成。今推身無主故還歸四大。

四大各離正觀之時各有所歸。即名為離。不說命終方名為離。故庵提遮女了義經說生死義雲。若能明知地水火風四緣畢竟未曾自得有所和合以為生義。若知地水火風畢竟不自得有所散是為死義。此意正明即合而散即散而合。故合散之文。皆為不自得。

今者妄身當在何處且地有形礙而沉滯。風無形礙而輕舉。敵體相違。水火亦互相陵奪。故知四大相違各各差別。未審我身屬於何大。若總相屬。即是四我。若總不屬。即應離四別有我身。故云爾也。後如實觀。

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謂因前尋伺。見如實之理。定知四大非我。但約和合假名為身。亦無實體。智論十四問雲。若自身無我而計我者。他身無我亦應計我。答亦有人。於他物中計我。如外道坐禪入地觀時見地即是我。水火風空識亦如是。又如有人遠行獨宿空舍。夜見一鬼擎一死屍來。復有一鬼來爭等。又秖緣計我而為自身。即以余身為他故生難也。後觀心無我。夫心無自相。托境方生。境性本空。由心故現。根塵和合。似有緣心。內外推之。何是其體。長輪生死。由不了心。苟能了之圓覺自現。故首楞雲。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妙明。不從人得。文中二。一尋伺觀。

四緣(四大)假合妄。有六根四大和合成於一色。於此色上方有六根。離此色身根元無體。各分四大。色尚不存。竅穴六根更何依附。

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四大為中。六根為外。內外和合假成此身。

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由依四大六根和合成身。即有六塵妄現。由此內外根塵。引起妄心緣慮不絕。念念生滅剎那不停。緣合即有。緣散即無。推其自體了不可得。故曰假名為心。此虛妄心雖假緣生。不離真心氣分。故曰緣氣。言似者。明非實有。緣相者。緣慮之相。後如實觀。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四緣)塵(六塵)各歸散滅心托六塵。塵依四大。四大無體六塵即空。故云散滅。

畢竟無有緣心可見緣塵既滅心體即空。故決判雲。畢竟無有。言緣心者。則前緣氣之心也。問無塵可得。下三句亦說法空。何得一向判屬人空。答此指緣塵各散正顯心空。故結雲無心可見。身之與心總屬我執。第二法空。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前於身心之中推求無我。故名我空。此則身心及境一一自空。故名法空。然身等本空非今始滅。故經雲。色即是空非色滅空。但以迷時執有。今執盡始無。義言滅也。

幻塵滅故。幻滅亦滅有遍計之情即見幻生。有觀察之智即見幻滅。對幻生故則言幻滅。對情執故則言智慧。對待之法皆屬緣生。緣生則無相。故皆雲滅。般若心經雲。無眼界乃至無智亦無得。楞伽雲。一切法如幻遠離於心識。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大文第二顯理。即二空所顯真如理也由前執盡故此理現。如雲散月出塵盡鏡明。非謂無雲便名為月。但於無雲之處而見月矣。非謂無幻便是真如。但於無幻之處見真理矣。文中二。初法。

幻滅滅故(躡前)非幻不滅正顯也。顯圓覺性本淨圓明獨體全真不因修得。眾幻雖滅自性常存不假緣生。故云非幻。金剛三昧經雲若得空心心不幻化。然對前妄盡釋雲真如。若以本宗但名圓覺。後喻。

譬如磨鏡垢盡明現雖雲磨鏡。卻是磨塵。所言修道秖是遣妄。夫鏡性本明非從外得。塵復則隱。磨之則顯。隱顯雖殊明性不異。今謂。人執法執是垢。尋伺如實是磨。真心本覺是明人法二空是現。自下大文第二明法界觀也。文二。初印前顯後。二拂跡入玄。二圓彰法界。國中謂印前二空顯後圓通法界。文中又二。初標。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此印前也。幻謂虛幻無有實體垢謂塵垢坌污為名。由迷幻相執取繫著。坌污淨心故云幻垢。諸佛菩薩雖有身心。由了如幻不取於相。無坌污義故非垢。由了幻空故非幻。

垢相永滅十方清淨此顯後也。根塵諸法十方法界普清淨也。此由身心垢翳妄執自他故成局礙。今既我空法寂。何所不通。後釋文二。初喻。

善男子由珠鏡二事所喻不同。故復標告。

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痴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謂摩尼體性瑩淨絕瑕都無色相。由性淨故。一切色相對則現中。青黃赤白黑五色各各隨方而現。然此一喻亦喻印前亦喻顯後。言印前者。五色喻五道。隨方喻隨業。愚人不了珠體。但見全是青黃。既是青黃則不見珠體。故華嚴雲。凡夫見諸法。但隨諸相轉。不了法無性。以是不見佛。若以三性配者。摩尼喻圓成實性。即前所顯之理也。現色喻依他起性。即前幻也。愚人定見青黃。喻遍計所執性。即前塵垢也。若遠即前身心等相。以此文印定前文之義。故指前也。言顯後者然此圓珠由彼愚人執其定色。所以破色因配三性以印前文。然但無計執之人。即此珠種種之色一一清淨一一同體。悉是圓珠妙用應現。無體可破。以喻後文十方法界一切清淨圓滿不動交參無礙。故言顯後。然前之境喻但一面明。又雲因磨而現。表二空之理破執方顯。對執得名。今摩尼珠本淨本明十方俱照。以顯後法界之宗也。後法。

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即前種種幻化生於覺心也。義如彼釋。

彼愚痴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顯圓覺雖現非其定實。故云愚說。論雲。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體不動。具足無漏熏眾生故。

亦復如是合前喻也。余義喻中以具對釋。詳之可知。第二拂跡入玄。

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此上先說跡之所以然。其跡也相躡而起。亦相躡而拂本。以眾生妄執幻化故。佛說雲幻垢。眾生依教離垢故。復說名菩薩。此下正拂其跡雲。

垢盡幻垢如珠中之色。達之本無故云盡也。

對除所離之垢既無。對離之智何立。

即無對垢及說名者者字貫通兩句。謂對垢者菩薩也。說名者佛也。既無對治之智。何有起智之人。深淺之執本無。何有說教之者。故俱無也。對機之佛亦不可得方見法身。法身說經義在斯矣。然上人法各三。三對六隻儘是所拂之跡也。謂法有執垢離垢及與名數。人有眾生菩薩及佛。問曰。人自有差法本無異。何說三名。答克體雖無。義說即有。為對人法各分能所故也。第三圓彰法界。文二。初一真法界。後三重法界。言一真者。未明理事不說有空。直指本覺靈源也。下對諸法圓泯圓收。方說三重等別。今初。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標告及指當根所證者。為欲進顯不思議境界。境界殊前故。卻躡前功用明其得入。所以發起後之文勢。

證得諸幻觀行成就。

滅影像故依他亦泯。

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約身為主外見東西。我相既無更何方所。

無邊虛空覺所顯發然虛空離識亦非實有。故首楞雲。若有一人發真歸源。十方虛空一時銷殞。謂迷情所覆覺處見空。塵影既銷空元是覺。顯謂空銷覺現。發謂妄盡心開。翻覆觀之俱無邊際。首楞又雲。聞復醫根除。塵銷覺圓淨。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是知空有雙絕。但是覺心。獨鑒明明靈知不昧。後三重法界者。一真空絕相觀。二理事無礙觀。三周遍含容觀。此中義意全同華嚴法界觀門三重行相。故依彼科之。今初第一真空觀者。彼觀門中有四句。謂會色歸空觀。明空即色觀。上二皆簡情顯解三空色無礙觀。解終趣行。四泯絕無寄觀。行起解絕。今經文二。一色相空淨。二空色同如。今初經文皆雲清淨者。謂由前二空觀門簡情顯解。次拂跡滅影。同於行起解絕。故皆清淨為真空矣。故智論雲。畢竟空即是畢竟清淨。清淨與空皆絕相義。若就心說。即如淨名經。妄想是垢。無妄想是淨等。故云清淨。文中七。一內身根識。

覺圓明故躡前顯清淨之因也。由拂泯等故得圓明。

顯心清淨比迷覺心心中執法。今見法性法即皆空。故云清淨。如人不識珠體但執青黃。若見摩尼即色清淨。七段之中皆同此也。然展轉躡前以顯清淨者。義如後釋。今且銷釋法數名體。心者總相明其我心。即賴耶體。成唯識論說第八識種種別名。於中有四種名。通一切位。心即一也。迷時由執藏及能所藏。故名賴耶。今觀智成就覺性圓明。故但云心。沒賴耶名矣。心既清淨同無垢識。故此下文頓同佛境。

心清淨故牒前也。下皆準前。

見塵清淨下聞覺等例此皆雲塵也。謂由我心計執故。見一切色相。由執相故即見等是塵。不單說外色等名塵。亦不獨說根識名塵。根塵識三自有文故。尋此見塵等體。還是我執之心。但以就取相生過之處。而別立名。又亦不離根境識三而別有體。知五蘊之法與蘊中之我非別非同。

見清淨故但牒見字不言塵者。足顯即見是塵非外塵也。聞等亦然。

眼根清淨下餘五亦例此也。六皆名根者。識所依故。能發識故。前五各從自種生自現行。四大所造淨色為體。意根即第七識。由此攀外起意識故。

根清淨故。眼識清淨下餘五亦例此也。皆雲識者。隨六根境種類異故。由具五義隨根立名。一依根之識。非由境色識定生故。如盲不見等二根所發。識由根變異識必變。異如眼根損見青為黃。非色壞時而識壞也。三屬根之識。由識種子隨逐於根而得生故。非色種子識種隨也。四助根之識。由根合識。識所領受令根損益。非境界也。五如根之識。根識二法俱有情數。非彼色法定是有情。根五勝義故說依根。若依起信皆名意識。此六皆依意所起故。意之識故。故彼釋生滅因緣雲。所謂眾生依心意意識轉故。心即梨耶自體。意即五意。以梨耶二義中有不覺義故。不覺而起。能見能現能取境界起念相續。意識者。即此相續識。依諸凡夫取著轉深。計我我所。種種妄執隨事攀緣。分別六塵名為意識。亦名分離識。又復說雲名分別事識。

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上皆釋竟。然八識中不言第七者。義當見聞等塵也。以七合第八。名見等塵。故瑜伽雲。賴耶識起必二識相應。又七合第六。名見等塵。以意識緣外境時。必內依末那為染污根方得生起故。故上引論雲。即依此相續識。乃至名為意識故。論及此經所列無別末那。楞伽亦爾。皆由第七計內為我合於轉相。計外我所合於事識。若不連前帶後。則顯示心數相躡生起。義不便故。二外境六塵。

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復如是六皆名塵者。坌污心識故。約凡夫說也。亦云六境。此通凡聖。言色等者。眼等所取故。色有通別。今即別也。謂唯眼所取。有見有對變礙之相。最粗顯故。聲等可知。唯意所取法塵一境通於一切。三內外四大。

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大亦復如是即於根塵不取發識牽心之義。直取四大之體也。寶積經說四大各二。謂內及外。地界二者。內謂自他身內所有堅者。謂發毛等。外謂身外所有堅者。謂土木等。水界二者。身內潤性淚汗等。身外潤性雨露等。火界二者。身內熱體熱相能消飲食等。身外熱體熱相能成熟等。風界二者。身內風體風名速疾住四支等。身外風體動轉等。四世間諸法。

善男子。四大清淨故(牒前)十二處六根六塵是生識處。處是生門義故。亦名為人。意識常昏根塵相入故。

十八界六根門中根識塵三各有分界故。亦是因義。種族義故。前為六二。解者息於業因。此是六三。觀之治於我執。兼之五蘊即具三科。大小乘宗無不約此以明諸義。前說妄認四大身心。及雲中外合成等。即五蘊義。故此略之。

二十五有清淨四洲四趣四禪四空無想淨居梵王六欲為二十五有。此皆是有。各約實報非正智攝故。然梵王在初禪。無想淨居在第四禪。四禪位中別舉此者。梵王有見。外道無想。淨居唯聖。異余天故。五出世諸法。

彼清淨故想牒前世間諸法也。

十力然如來唯一諸法實相智力。此力有十種用故說為十。總名力者。能摧怨敵故。不可屈伏故。一知是處非處。謂總知一切諸法因緣果報。則降伏無因惡因。知人可度不可。二知過現未來善等三種業及順現等三報。知所度有障無障。三知諸禪解脫三昧垢淨。及知依此所得諸果。四知信等五根上中下。五知種種欲樂。令舍不淨增淨。六知一三五乘貪嗔痴等種種性慾。知即時異時誰可度不可等。七知一切道至處。八知宿住。九知死此生彼。即天眼智也。獨此從所依得名。十知自解脫無疑。亦知眾生漏盡涅槃。然佛力無量。度人因緣故但說十足辨其事。

四無所畏一正知一切法。謂佛誠言我是一切正智人等。二盡諸漏及習。言我漏盡等。三說一切障道法。四說出苦道。佛作誠言說此四法。決定無畏。

四無礙智智緣四境無拘礙故。一法。如說地水火風等。二義。如堅濕暖動等。三辭謂得彼方言以說地等。四於三種智中樂說。上依智論。若約華嚴則初二異此。謂一知自相。二知別相。又一知自性。二知生滅。又一法智。二比智。又一知一相。二知蘊界等。又一知一乘平等性。二知諸乘差別性。後二則同。謂辭則說於法義。樂說乃辭中別義。

佛十八不共法力等二乘有分。此無分故。一二三如次配身口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已舍。七欲。八精進。九念。十慧。十一解脫。十二解脫知見。上六皆雲無減。十三四五一切身口意業隨智慧行。十六七八以智慧知過未現在通達無礙。問無見頂相等亦無與共。云何不說。答此十八中但說智慧功德。不說自然果報法。上從力等。至此四科全依智論。

三十七助道品助謂資助。助正道故。道即是因。所謂止觀。品即是類。正因類故。亦云菩提分。分亦因義。三十七者。謂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然但以十法為體。謂精進定慧各八。念四。戒三。信二。輕安喜舍思惟各一。初四念者。一觀身五種不淨。謂種子住處自相自性究竟。二觀三受皆苦。謂苦樂舍。三觀心念念無常。四觀諸法無我。此對治凡夫四倒也。又觀身畢竟空。觀受內外空。觀心無所有。觀法但有名。此對治二乘四倒也。四正勤者。四念處火。若得勤風則無所不燒。故次辦之。精進為體故總名勤。異外道勤故名為正。雖是一勤。隨義分四。一未生之惡遏令不生。二已生之惡斷令不續。三未生善令生。四已生善令廣。四神足者。欲勤心觀。欲謂樂欲。勤謂無間。心謂定也。專一境性。觀謂慧也內自揀擇。以勤過散亂智火微弱故須定製。即所欲自在。神即神通。足即是定。由出世法最勝自在。欲等四定能證此故。名為神足。亦名如意足。所欲如心故。五根者。信進念定慧。此五通生出世間法。由前三科此不可拔故。前三至此總得名根。五力者。即前五根增長。魔梵等不能屈伏。又能損滅不信等障。故名為力。七覺者。謂念是所依支。由繫念故。令諸善法皆不忘失。擇法是自體支。覺自相故。精進是出離支。由此勢力能到所到故。喜是利益支。由心勇悅身調適故。輕安定舍皆不染污支。能除粗重故。依定轉依故。行舍平等永舍貪憂。故七皆雲覺支也。雖一剎那七法俱起。而隨行相各說功能。八正道者。謂正見是分別支。依前所證真實簡擇故。下七亦一一雲正。思惟是誨示他支。如其所證方便安立。思惟名義發語言故。下三皆是令他信支。謂語者。善依所證問答決擇。令他信有見清淨故。業是身業。進止正行具足。令他信有戒清淨故。命者。如法乞求依聖種住離五邪命。精進是淨煩惱障支。由此永離一切結故。念是淨隨煩惱障支。由不忘失。正止舉相。永不容受沉掉等故。定是能淨最勝功德障支。由此引發神通等無量勝功德故。上之七類次第者。謂聞法已先當念持。次即勤修。勤故攝心調柔。柔故信等成根。根增為力。七覺分別。八正正行。總已喻顯。法性如地。念處如種子。正勤為種植。神足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莖葉增長。開七覺華。結八正果。

清淨通言力等皆清淨也。

如是乃至超越多法。謂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地度果向緣諦處定等。

八萬四千然法門廣說無量無邊。今齊此結數者。對治塵勞故。塵勞即有八萬四千。一一對翻即皆淨法故。染與淨數無增減故。論雲不覺念起見諸境界。故說無明乃至具有過恆沙等妄染之義。對此義故心性無動。即有過恆沙等諸淨功德相義示現。

陀羅尼得總持菩薩。於一一法中。持一切法故。

門從一一法中。入一切法故。

一切清淨總結也。問世出世法二相有殊。如何此經皆雲清淨。答前已說之。今復更釋。謂若凡聖對治。即勝劣全殊。若稱法界而觀一種。總是幻化。皆從緣起無自體故。如有一鏡現種種雜穢瓦礫。復有一鏡現種種勝妙珍寶。痴孩不了貴賤懸殊。智者達之一無差異。觀智圓明心識淨者。亦復如是。見世出世若聖若凡。一切皆空。空是覺體。故下文雲。見佛世界猶如空華。生死涅槃猶如昨夢。秖緣稱理平等。所以名曰聖人如其重聖輕凡欣真厭妄。縱令修習。豈證真源。然上從覺圓明故。展轉躡前相由。以顯世出世間諸法清淨。至此五段曆法備周。餘六七兩段。但是結通他身他界。更無別義。五段相由者。謂心本清淨。由不覺故名賴耶識。相應於意復曰見塵。起於現行有根識境。中有能造故說四大。由是具足處界諸有有漏之法。對治此等有修有證。復成無漏因行果德。今既覺了圓明故。心意識及所變等展轉清淨。皮之不存毛無所附。然無漏法若約人修證。則先因後果。今據法本末。故先果後因。亦如論中根本滅故粗染隨滅。六自他正報。

善男子。一切實相然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從緣生故。會緣入實即為實相。故智論雲。照色等空即名為實相。性空實理離於顛倒非虛偽故於空見空亦名顛倒於空無著乃是實法。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無遷無變究竟常住。無量義經雲。如是無相不相不相無相是名實相。

性清淨故此實相從本已來自性清淨。一切妄法所不能染。比迷似染。今悟本淨名性清淨。

一身清淨由前悟得根識塵大世出世間諸法皆歸實相清淨。方始成就此人。一身清淨故諸段清淨。皆牒前文。唯此獨指實相。以為淨之所以。

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既於自身證實相理。亦見一切眾生同一清淨實相。以觀一切眾生不取於相同圓覺性故。志公雲。以我身空諸法空。千品萬類悉皆同。又下文雲。圓覺普照寂滅無二。始知眾生本來成佛。

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淨以般若正智遍觀眾生。菩提涅槃無漏智性本來具足也。此乃一人悟性。知一切眾生本性清淨。非謂一人修道多人成佛。七一多依報。

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國土淨穢皆由自心。眾生劫燒我土安隱。羸髻鶖子二相不同。案地寶嚴坐蓮無異。況乃心冥覺性。識智無生。身土依真。染淨俱泯。廓通法界。清淨湛然。圓謂圓遍虛空。裹謂含裹三世。三世者豎極。虛空者橫周也。

一切橫豎總該。

平等本末味同。

清淨都結七段。

不動冥於一如。然上七段悟時既相躡清淨。迷時亦相躡垢染。應雲。覺不明故令心不淨。心不淨故見塵不淨。見塵不淨故眼根不淨。如是乃至一多世界不淨。文勢及義意對經可知。第二空色同如前之七段。即空色無礙。此當泯絕無寄。彼觀雲。動念即乖法體。反顯法體本不動也。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躡前起後也。由前雲盡於虛空平等清淨。即知相盡同空。空既本無生滅動搖。當知諸法亦本不生亦不待滅。一一當體如如不動。

當知覺性平等不動然一切法唯依覺性生滅動轉。諸法既盡虛空皆不動故。則覺性不動也。如波不起水則湛然不動。理齊故言平等。故法華雲。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法句經雲。諸法從本來無是亦無非。是非相寂滅。本來無所動。然諸法與覺性平等。未名理事無礙法界者。夫理事無礙。要須多事全同一理而寂然。一理全成多事而遷變。即動即靜即靜即動。生滅廣陜一切皆爾。翻覆無礙。今但一向不動。但是攝色等事同真空理。故唯名真空觀。

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還如前七段歷諸法門。經恐文繁略標首末。義兼中間故云乃至。後段乃至之言亦例此知。第二理事無礙法界。

善男子。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據法界觀此有十門。一理遍於事。二事遍於理。三依理成事。四事能顯理。五以理奪事。六事能隱理。七真理即事。八事法即理。九真理非事。十事法非理。今言遍滿法界者。正是第二門行相。兼於余門義理。謂此即理之諸法與理不異故。一一自遍法界。不同前門沒體攝歸理中。故此名理事無礙也。既遍法界。即知動靜無礙一一周遍。言覺性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者。由前門已顯六根等與覺性平等。平等者。即無分毫之異也。即與覺性不異。覺性圓無際故。當知六根亦圓無際。故遍滿法界。若言不遍滿即是有際。有際即與覺性成異。異則乖於前門。故躡前雲。圓無際故。故首楞雲。性見覺明覺精明見。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六塵已下皆例前知。第三周遍含容觀。即事事無礙也。謂隨舉一塵即遍一切法中。又含一切法在自塵中。一塵既爾。一切法皆然。故云周遍含容。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舉所依性。為事事遍滿無礙之所由也。

根性塵性此是各指根塵自性。非謂泯根攝塵歸於一性。

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謂根之與塵皆是事法。例前七段。事事皆然。故云乃至等也。

無壞無雜便就喻釋。

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如一燈光已滿一室。更有一燈。光亦全滿。百千燈光一一如是。各不相壞。亦不渾雜。室中之空喻於法界。燈之光相喻以根塵。謂一燈光容多光相。即一光相遍多光中。一一皆然重重無盡。前七段事法一一例此可見。含容周遍斯之謂歟。所以然者。唯是真心所現。皆如幻夢影像故。與所依性非一非異故。故得遍多入一攝一容多等也。大文第三頓同佛境。於中三。一用心同。二見境同。三稱實同。國中二。一法。

善男子。覺成就故總指圓彰法界已下之文。由斯故得同佛境界。

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於四對法無勝劣心。如佛於三念之境。故言同也。同之所由。經自征釋雲。由一切覺故。故論雲。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今則離前與求厭愛敬憎重輕等八念也。舉八境者。顯於心也。喻雲光無憎愛。後雲修習此心故。二喻。

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光即眼識現量所得。故無憎愛。首楞雲。其目周視。但如鏡中無別分析。汝識於中次第標指。雲其目者。意取眼識。雲汝識者。即是意識。亦可但隨凡俗情見以目瞳為光。如法華雲。梵王是眾生父。二見境同。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近結八境安心。遠結觀行成就。

於此無修亦無成就泯前心跡起後依正。凡聖平等之文。若不泯之。則雖無憎敬。尚見持毀等。故須泯之。方同佛見。自此已下正顯其同。

圓覺普照寂滅無二由自心已空但是覺照。寧有凡聖差別之二焉。冥一如之無心。即萬物之恆寂故。普照是用。寂滅是體。佛之所極極於寂照。故纓絡經說等覺照寂妙覺寂照。今雲同佛。是等覺義。故云普照寂滅。金光明經攝大乘論皆說佛果無別色聲功德。唯如如及如如智獨存。三種世間融無礙故。世界即器世間。眾生即有情世間。成佛即智正覺世間也。

於中即於寂照中也。圓無際故。

百千萬億此方下數。

阿僧祇此雲無數。是華嚴十大數中之首。經論多用故此舉之。十者。謂阿僧祇。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也。

不可說大數第九。

恆河沙謂恆河中所有沙也。此河從阿耨池東面流出。初出象口周四十里。金沙混流。沙細如面。細故數多也。

諸佛世界上僧祇等算此世界之數也。謂有百千萬億僧祇等數之河。一一河中一沙為一界。以顯世界如是多矣。然此中意者。直至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世界。不是算其數量。為欲引機造無邊境故。假增積多數爾。然淨穢等土皆佛統之。故云佛界。

猶如空華緣無自性全體即真。真性奪之無餘。故得相皆虛幻。如前理奪事門中說。亦如善財求法。展轉至摩耶等處。會緣入實得願智幻解脫門。見一切世界皆如幻住。

亂起亂滅此有三意。一者一切世界皆依妄念。念既剎那不住。界亦起滅不停。二者華嚴雲。染污眾生住故。世界成染污。大福眾生住故成染淨。信解菩薩住故成淨染等。三者成壞相也。然成住壞空。各雖二十增減。而世界無量無數故。總觀起滅繽紛。問然佛化土許可如斯。自受用中如何起滅。答依實教所明。無形為淨土。生公雲。佛有形累托土以居。佛是常住法身。何須國土。故華嚴雲依真而住非國土。此經雲。入於大光明藏。余義已如前辨。問法華雲。我此土安隱。天人常充滿。復云何通。答彼據理即事門。此約理奪事門。二皆無礙。

不即不離明此世界不即圓覺亦不離圓覺。如華與空。如金與器。由不離故覺性。奪之成空華。由不即故。世界不妨有起滅。

無縛無脫文通上下。上則由世界無淨穢故。下以眾生本成佛故。

始知眾生本來成佛始知即始覺。觀行成就方能知故。本成即本覺。知與不知本是佛故。佛是究竟覺。始之與本非二覺故。

生死涅槃猶如昨夢亦無始覺之異。四相本來同一覺故。又寂滅無二。是自覺。世界及眾生。是覺他。成佛二字及生涅如夢。是覺滿。成就是滿義故。動寂雙亡方圓滿故。然說生本成佛。唯是圓覺華嚴。余成義含不的指注。但以語驚凡聽理越常情。佛既罕言。愚夫多謗。今詳教理略舉六門。一者小乘有部。唯悉達太子一生成佛。余皆無分。二者大乘始教。三無數劫行位滿足方得成佛。三者終教。相盡性顯名成正覺。四華嚴說。十信位滿初發心住即成正覺。五者頓教。一念悟時即名為佛。六者圓教。本來成佛。故華嚴雲。如來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謂無性。又雲。菩薩摩訶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何以故。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如自心一切眾生心亦復如是。悉有如來成正覺。今經文者。若約觀成方能知之。即當四五兩門。若約所知。眾生本來皆佛。則唯第六。三稱實同。稱法界真實性故。

善男子。如昨夢故躡前也。由見生死涅槃如夢。即稱圓覺實性同佛境也。此有二意。一但有能依之夢。必有所依之人。夢是人之神遊。亦見聞之氣分。無別體故。二但了夢體空無。即證自身真實。迷自身者。由執夢故。大夢之境必有大覺之明故。當知下有四節。初總明稱實雲。

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迷時生死無起涅槃無滅。悟時非滅卻生死發起涅槃。稱體而觀都無起滅。

無來無去聖法非新來。凡心非滅去。又直言體。無起滅來去不約聖凡。二別指能所云。

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所證之境非得真失妄舍粗取妙。

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能證之心都無分別。離於四病。三雙泯能所云。

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故華嚴雲。若有見正覺解脫離諸漏不著一切世。彼非證道眼。四總結稱實雲。

一切法性平等不壞可知四結牒問辭。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可知偈中唯三。略於第一起行方便。故初諷觀行成就二。餘二如次全同長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且標舉也。

普眼汝當知一切諸眾生

身心皆如幻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四大體各離

誰為和合者

二空觀也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淨不動遍法界

法界觀也長廣偈略。

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華

三世悉平等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及末世眾生

欲求入佛道應如是修習

第二征釋迷悟始終文四初三今初。

於是金剛藏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可知。二正陳辭句中三。一慶其所悟。

大悲世尊。善為一切諸菩薩眾。宣揚如來圓覺清淨大陀羅尼因地法行此是一切行位根本。後必躡前故重指也。

漸次方便與諸眾生開發蒙昧。在會法眾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淨可知。二難其所疑。

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躡前段文為此疑本。

何故復有一切無明疑謂真能生妄。

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疑謂說妄為真。

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牒而縱之。責無窮過也。此上三難者。意雲。本來是佛煩惱何生。若無生中妄生起者。如來成佛同本無生。無生之中還應妄起。成佛義等生否應齊。齊生即果佛何尊。齊否即因違現事。進退不可。故有斯雲。三結請通釋。

惟願不捨無遮大慈。為諸菩薩開秘密藏據此三難諸典無文。唯佛了知登地方受。今乃請宣成教普示末世凡夫。故曰無遮。開秘密藏。秘謂非器不傳。密謂覆相而說。

及為末世一切眾生秘藏如不開櫃。密藏則一法含多。今請不簡末世則開秘藏。顯了而談則開密藏。

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由此標於經目。

永斷疑通論疑者。於諸諦理猶豫為性。能障信心善品為業。別顯則五蓋。中疑有三。一疑自。謂己不能入理。二疑師。謂彼不能善教。三疑法。謂於所學為令出離為不出離。如有病人疑自疑醫疑藥病終不愈。今三疑中即疑法也。此疑復有已起未起。今皆含之。剛藏為他請問令永斷故。然斷疑方便者。若疑境界令悟唯心。若疑法性令觀無得。余皆例知。

悔悔是不定之法。悔善則惡。悔惡則善故。今請永斷。即屬惡也。然入道人若未通決生佛同異。則或用功多時反自疑悔。下三唱仿前。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甚深秘密究竟方便秘密有二。一如來之密藏。謂一乘如來知見。佛於漸教門中久默斯要故。故云究竟方便。下答雲妙覺圓照離於華翳等是也。二如來即秘密。由證密藏能所無二故。三業業具皆秘密也。身密謂非色現色。如摩尼等。語密於一言中演無邊法海。如谷響等。意密無心成事等。二義之中經顯所證矣。

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得決定信則頓同佛境。義當信根成就初發心住。今但通決疑難以成前義。

永斷疑悔。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第四正說長行四。一反覆起疑之本二喻釋現起之疑。三顯淺難造深。四結問不當理。國中又三。一總指輪迴。二真隨妄轉。三結指前疑。今初。

善男子。一切世界總指情器也。無著金剛論以四蘊為世界故。若不約情何成輪迴。次下六對辦其輪迴。謂但住有為即屬輪迴心也。

始(創變)終(極證)生新新而起。

滅念念落謝。

前(過去)後(去來)有(住劫)無(空劫)聚(成劫)散(壞劫)起(現行)止(調伏)念念相續情界器界皆依妄念。既所依不斷故。能依亦然。

循環往復器界空已復成。情界滅已復生。惑業襲習報應綸輪。塵沙劫波莫之遏絕。上二句正示輪迴之相。

種種取捨皆是輪迴取謂取著。執我我所。舍謂厭離。厭苦所依。又於根身則厭苦粗障為舍。欣淨妙離為取。於器界則厭此娑婆為舍。欣彼極樂為取。若取若舍種種不同。皆是顛倒妄心變現輪迴之相。故論雲。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首楞雲。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二真隨妄轉文三。一法。

未出輪迴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能觀是輪迴之心故。所觀圓覺亦爾。如夢見實物物亦是夢故。二喻。

譬如動目能搖湛水由目數動。湛水如波搖。

又如定眼由迴轉火次眼識遲鈍。旋火成輪相。

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如是想之可見三合。

善男子。諸旋未息眼目雲舟也。喻生死垢心。

彼物先住尚不可得水火月岸也。喻圓覺。

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旋復正合也。三結指前疑。

是故汝等便生三惑即前三種疑也。據此結文的指。即知定是先責起疑之本末是答難。若是偏答三中之一難。即不合總結三惑。智者詳焉。然雖非正答。已是標舉建立答義之勢。意令息如上之念。即前疑早合自亡。況復空華金礦分明曉喻。二喻釋現起之疑文二。一空中華無起滅喻。二金中礦不重生喻。國中三。一喻釋。二法合。三結成。今初曲分為二。初翳差華亡喻。後空不生華喻。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見空華。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謂不知華因翳有。妄執從空而生。不知迷真故妄生。橫執真能生妄。既得翳差都不見華。聞說從翳而生。又執何時更翳。以喻比來迷倒妄見輪迴。因聞普眼法門。了悟根塵清淨。聞道因除迷心故得清淨不是新得妙門。又執早晚更迷。猶如何時更翳。問翳差之者。或有他時更生。不必的定永無。如何以此為喻。答夫喻者。但取當日一席之事。不說終身。但以愚人晨。旦見華食時眼差。見華亂生亂滅。謂言翳亦速起速停。念念候之。故云不可。故諸經論喻釋佛雲如大夢覺。豈可難雲睡起夢覺何妨明夜更睡還夢。若如是難豈識喻焉。

何以故。翳華二法非相待故翳不與華期。華不隨翳生。但翳故妄見。非華實生。二法各不相知。況復一空一有。故云不相待也。縱使心迷生死亦寂。但緣迷故妄似死生。眾生本自不生。幻華畢竟不起。莫將翳待。莫以迷求。剛藏問目正似此也。下空華喻雲。

亦如空華滅於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華。何以故。空本無華非起滅故此喻前已含釋。文易可知。二法合。

生死涅槃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華翳迷見生死似華起。悟得涅槃似華滅。言圓覺離華離翳。則雙拂生死無明。虛空非暫有無。覺性何關迷悟。眾生既如華起。約誰更難無明。無明生死既空。何責本來成佛。空華終不再起。果位何得還迷。由己計度不休。見他覺性流轉。若如是解頓遣三疑。三疑鉤鎖連環。不是三科別答。下金礦喻即唯答佛不再迷。此疑過深。故重喻也。三結成。

善男子。當知虛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況復如來圓覺隨順。而為虛空平等本性虛空世法尚不同華起滅。況如來隨順圓覺湛然真常是虛空之體性邪。覺為空性者。佛頂雲。空生大覺中。又雲。寂照含虛空。復言平等者。然圓覺雖是虛空之性。而冥合不分。周遍法界無分無限無別能依所依。故云平等。此意雲。空在覺中空尚常寂。況覺為空性。豈增減耶。喻猶不及故云況復。後金礦喻。

善男子。如銷金礦。金非銷有金在礦中銷礦金現。非銷始有。若因銷有。銷頑石等亦應得金。故知雖假爐冶銷鎔。金性要須本有既已成金。不重為礦。

經無窮時金性不壞此明在礦則隱出礦則顯隱顯雖殊金性本來平等。

不應說言本非成就釋成金性本有也。

如來圓覺亦復如是法合也礦喻煩惱。金喻覺性。煉出潔淨即有晶光。及能隨匠隨模。作佛等像或種種器。喻佛三身也。然此一喻唯答佛不再迷之難。前就圓悟之理生佛俱是本真。以成普眼段中眾生本來成佛之義故舉空華元來不起非後始滅。法合雲。生死涅槃同於起滅。所以俱通三難。今就不壞因果之相。故說銷礦出金。華則始終本無。礦則因銷始盡。意雲。圓頓之理雖齊。迷悟不妨成異。既有多生習障。還須背習顯真。真顯則究竟清淨。若但用前喻。即撥無迷悟因果之相。便成邪見若但用此喻。即成眾生覺性本來不淨。失真常理。亦成邪見。道理微妙一喻難齊。故說兩事。是知此喻唯答第三難也。三顯淺難造深文二。初所造離念。

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先標覺心為宗。後方拂跡者。明非斷滅。但離所拂非無覺心。拂有三節。

本無菩提及與涅槃拂轉依之名也。由轉煩惱生死故曰菩提涅槃。體雖即真名因妄得。

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此。兩節皆雙拂對待。圓覺性中都無。此事若有少見則迷圓覺。故華嚴雲。於法若有見此則未為見。若無有見者如是乃見佛。二能造帶情文四。一舉勝彰劣。二舉喻顯情。二誡息妄心。四重彰妄義。今初文有兩對。初小聖理智對。

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沈空滯寂灰身滅智。

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若未入滅即有餘涅槃。若已入滅即無餘涅槃。下第二凡心真覺對。

何況能以有思惟心種種計度。

測度如來圓覺境界此上兩對意雲。小聖真智尚不能親到小聖之理。況凡心劣於前智。真覺又超前理。轉轉懸隔何能造耶。如百寮尚畏宰相百姓豈親天子。此正同金剛經四果之人尚無心言我證得四果豈。如來有定法得阿耨菩提耶。二舉喻顯情。

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舉喻也。此下顯情。

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即知前舉勝此舉喻。並是顯分別心不能證覺。密譏前三種翻覆疑難。前雲有思惟心。即是此雲以輪迴心。前雲圓覺境界。即是此雲大寂滅海。可深照之。三誡息妄心。

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指前未出輪迴等文也若遠指即文殊章先斷無明。或指余經皆如是說。四重彰妄義文二。一無實體。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舉能起之根識有。心者識也。起者心所也。

皆是六塵妄想緣氣舉能牽之塵境。

非實心體實心無念故。

已如空華。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華復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縱實有思惟。思惟尚不能證覺。何況此心早已如於空華。自無其體。向上更欲求證。何異空華結果。故言展轉妄想。二無勝用。

善男子。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從第一核疑之本。兼此第三一段。大意總是責問者滯情分別過患。所以其中此節最親。因前三番之疑便都指但是浮心巧見總不能證覺。四結問不當理。

如是分別非為正問乍看連次之經。即似唯結巧見之文。細詳其義乃都結第三一段。問前贊善哉。此責非正。何也。答前贊者美其起教。此責者顯其實理。此一段疑最障修證。若不征起。末世長迷征有斯益。故前贊也。剛藏所征意在佛責。故知責此之過。始彰征起有功。乍看似前後乖違。細詳乃始終符合。可審玩味。妙在斯焉。偈中四段。前三全同長行。後二句全別。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金剛藏當知如來寂滅性

未曾有終始若以輪迴心

思惟即旋復但至輪迴際

不能入佛海

長行先舉妄相。偈文先標實性。

如銷金礦金非銷故有

雖複本來金終以銷成就

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礦

略不頌空華。影在後段故。

生死與涅槃凡夫及諸佛

同為空華相

所造離念良由長行華無起滅。喻中結文與此段同。故此亦取空華之喻。意該前後。

思惟猶幻化何況詰虛妄

能造帶情。

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圓覺

此第四一段是依解起行也。與長行第四互有互無。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