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所說經白話解 菩薩品第四 第十八章 維摩詰對光嚴說道場  


第十八章維摩詰對光嚴說道場

原文

佛告光嚴童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光嚴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出毗耶離大城。時維摩詰方入城。我即為作禮而問言。居士從何所來。

(道生曰:城門是人所湊處,故得因廣化功也。作禮者,跡同鄉黨現修長幼禮也。)

答我言。吾從道場來。

(肇曰:閒宴修道之處,謂之道場也。光嚴志好閒獨,每以靜處為心,故出毗耶,將求道場。淨名懸鑒,故現從外來。將示以真場啟其封累,故逆雲如從道場來。從道場來者,以名道無不之,場無不在。若能懷道場於胸中,遣萬累於身外者,雖復形處憒鬧,跡事鄰,舉動所游,無非道場也。)

白話解

佛對光嚴童子(即光嚴菩薩)說:你去向維摩詰問疾吧!

光嚴菩薩回佛的話:世尊!我不合去向他問疾。

為什麼呢?回想我以前出毗耶離大城,剛好遇見維摩詰入城。他是長輩,我向他作禮問候,並問他:居士從哪裡來?

他答道:我從道場來。

原文

我問:道場者,何所是?

(肇曰:會其所求,故尋問也。)

答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

(肇曰:修心盡道,無亂之境,即是道場耳!若能攝心為主,萬行為場,不越方寸。道自性修者,乃真道場也。曷為近舍閒境而遠求空地乎?直心者,謂內心真直,外無虛假,斯乃基萬行之本,坦進道之場也。)

發行是道場,能辦事故。

(肇曰:心既真直,則能發跡造行。發跡造行,則事業斯辦,眾行俱舉。)

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

(肇曰:既能發行,則樹心彌深。樹心彌深,則功德彌增者也。)

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

(肇曰:直心入行轉深,則變為菩提心也。此心直正,故所見不謬。凡弘道者,要始此四心。四心既生,則六度眾行,無不成也。)

白話解

我問:哪裡是道場?

他答:內心真直,外無虛假。直心即是道場,

發心行道,能為眾生辦事,事業能辦,眾行能成,發行即是道場。

深心修行,能增益功德,深心即是道場。

直心入行轉深,則變為菩提心,發菩提心,則六度眾行無不成。菩提心即是道場。

原文

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

(肇曰:施不望報,無相行也。夫言有不失無,言無不失有,有無異說而不乖其本者,其唯大乘道乎?何則?言有以明非無,不言有也。言無以明非有,不言無也。然則,萬行雖殊,以無相為體,無而不無故,施戒為一。然此前後至於辯列眾行,有無不同,苟能領其所同,則無異而不同也。)

持戒是道場,得願具故。

(肇曰:未有戒具而願不具者。)

忍辱是道場,於諸眾生心無礙故。

(肇曰:忍忿則心存,懷忿則心閡。)

精進是道場,不懈退故。

禪定是道場,心調柔故。

智慧是道場,現見諸法故。

(肇曰:萬法彌廣現在目前,智慧之能也。)

白話解

真心布施,不望回報,布施即是道場。

持戒能使初發菩提心時的本願具足,持戒即是道場。

忍辱能與眾生不生隔閡之心,忍辱即是道場。

精進不懈,能永不退轉。精進即是道場。

禪定能調伏心意,讓心柔和,禪定即是道場。

智慧能觀見顯現在前的諸法實相,智慧即是道場。

原文

慈是道場,等眾生故。

(肇曰:等心怨親,欲其安樂,慈行也。)

悲是道場,忍疲苦故。

(肇曰:見苦必赴,不避湯炭,悲行也。)

喜是道場,悅樂法故。

(肇曰:以己法樂,樂彼同悅,喜行也。)

舍是道場,憎愛斷故。

(肇曰:夫慈生愛,愛生著,著生累。悲生憂,憂生惱,惱生憎。慈悲雖善,而累想已生,故兩皆舍,以平等觀,謂之舍行也。)

神通是道場,成就六通故。

解脫是道場,能背舍故。

(肇曰:解脫,八解脫也。觀青為黃,觀黃為青,舍被境界,從心所觀,謂之背舍。)

(白雲按:俱舍論載:解脫有八:

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

於內色身有色想貪,為除想貪,觀外不淨青瘀等色,而於內身令貪不起,名初解脫。

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

於內色身無色想貪,雖已除貪,為堅牢故,觀於外不淨青瘀等色,令貪不起,名第二解脫。

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

觀淨色令貪不起,名淨解脫,顯觀轉勝。此淨解脫,彼觀行者身中證得,名身作證;具足圓滿,得住此定,名具足住。

空無邊等四無色定,各能解脫下地貪故,為次四解脫;

滅受想定棄背受等,為第八解脫。

婆沙八十四雲:棄背義是解脫義。

問:若棄背故,名解脫者,何等解脫,棄背何心?

答:初、二解脫,棄背色貪心;第三解脫,棄背不淨觀心;四無色處解脫,各自棄背次下地心;想受滅解脫,棄背一切所緣心。故棄背義,是解脫義。)

白話解

以無緣大慈心平等對待一切眾生,怨親無異。慈心即是道場。

以同體大悲心救度眾生,不辭疲苦,不避湯炭,悲心即是道場。

以自己得法樂之心,隨喜別人得悅樂之事,喜心即是道場。

修得慈悲心,背舍所得的執著,以平等心觀一切法,舍心即是道場。

成就六通,能為眾生成辦不思議事,神通即是道場。

能逐步背舍下地貪,乃至背舍無色定滅盡定等貪著,從而得究竟解脫,解脫即是道場。

原文

方便是道場,教化眾生故。

四攝1是道場,攝眾生故。

(肇曰:方便起於弘化,四攝生乎來眾焉。)

多聞是道場,如聞行故。

(肇曰:聞不能行,與禽獸同聽也。)

伏心是道場,正觀諸法故。

(什曰:或以事伏心,或以理伏心。今正觀則以無常等觀制伏其心也。)

三十七品是道場,舍有為法故。

(肇曰:三十七品,無為之因也)

諦是道場,不誑世間故。

(肇曰:四諦真實無虛誑也。)

[注]

1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菩薩以這四種方法攝引眾生趣向佛道。

白話解

能應眾生心施設種種方便法門教化眾生,方便即是道場。

四攝法能攝引眾生向大乘,四攝即是道場。

多聞善義能聞法而依法行,多聞即是道場。

能正確觀察諸法,降伏妄心,不為妄心所障礙,伏心即是道場。

修習三十七道品,最終能捨棄有為法,三十七品即是道場。

四聖諦真實無虛,最終不以有為法欺誑世間修行人,四聖諦即是道場。

原文

緣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

(肇曰:十二緣起,因緣相生無窮盡也。悟其所由,則智心自明,智心既明,則道心自成。然則道之成也,乃以緣起為地,故即以為道場也。)

諸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

眾生是道場,知無我故。

一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

(肇曰:煩惱之實性,眾生之無我,諸法之空義,皆道之所由生也。)

降魔1是道場,不傾動故。

三界是道場,無所趣故。

師子吼是道場,無所畏故。

[注]降魔楞嚴經說受陰區宇有十種魔事:悲魔、狂魔、憶魔、下劣易知足魔、常憂愁魔、好喜樂魔、一分大我慢魔、輕清魔、空魔、欲魔,有處概括為欲魔、陰魔、死魔、天魔四種,其實都是心魔。

白話解

無明習氣煩惱乃至老死等妄想,都因緣起法相生相滅,都無盡頭。緣起即是道場。

如實知種種煩惱都是從妄想生,諸煩惱即是道場。

知人無我、法無我,能度脫無量眾生,眾生即是道場。

諸法本來虛幻,能觀諸法空寂,一切法即是道場。

能降伏欲魔、陰魔、死魔、天魔等等魔事,不為諸魔傾動,降魔即是道場。

行於三界內而不趣六道,三界即是道場。

說法像師子吼,得無所畏,師子吼即是道場。

原文

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無諸過故。

三明1是道場,無餘閡故。

(肇曰:降魔兵而不為所動,游三界而不隨其趣,演無畏法音而無難,具佛三十二業而無缺,三明通達而無閡。斯皆大道之所由生也。)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

(肇曰:一切智者,智之極也。朗若晨曦,眾冥俱照。澄若靜淵,群象竝鑒,無知而無所不知者,其唯一切智乎?何則?夫有心則有封,有封則有疆,封疆既形,則其智有涯。其智有涯,則所照不普。至人無心,無心則無封,無封則無疆,封疆既無,則其智無涯。其智無涯,則所照無際,故能以一念一時知一切法也。一切智雖曰行標,蓋亦萬行之一耳,會萬行之所成者,其唯無上道乎?)

如是,善男子,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眾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於佛法矣。

(肇曰:若能應上諸道,以化天下者,其人行則游道場,止則住佛法。舉動所之,無非道場也。)

說是法時,五百天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注]

1三明言三明者,一、宿住智證明,二、死生智證明,三、漏盡智證明。如其次第,以無學位攝第五、二、六通為其自性。

宿住智證明,以第五宿住通為性,憶念過去諸事無遺;死生智證明,以第二天眼通為性,正觀眼前諸法生滅無妄;漏盡智證明,以第六漏盡通為性,一切粗煩惱、微細煩惱無從生。

白話解

得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則不再有什麼過患,力無畏不共法即是道場。

得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已無一切障礙。三明即是道場。

一念能成就一切智,無知而無所不知,其智無涯,所照無際,能以一念一時知一切法,一念知一切法即是道場。

這樣,善男子,菩薩如果應機以各種波羅蜜教化眾生,所有作行,舉手投足,當知都是從道場來,以佛法為一切言行的歸依,這就是住於佛法了。

維摩詰說這法時,五百天人都發無上正等正覺心。

所以我不合去向他問疾。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