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法師:第四章 善惡並明  


第四章 善惡並明

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淫。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本章對於什麼叫做善、什麼叫做惡,也就是把好的和壞的,兩方面的定義,分別加以說明。

我們要知道,在每天日常生活當中,都出不了舉止行動、講話、思想這些活動的,佛教稱為身、口、意三業。而且從身口意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既可以表現十種好的,也可以表現十種惡的。善惡的體性,本來是沒有固定的,本性是空的,就是看我們究竟是要做好?或者做壞?像我們的手掌一樣──猶如反掌,你要做善的,就是善,你要作惡,就是惡,本章就是專門闡釋這個道理。

『佛言』:佛告訴我們。告訴我們什麼呢?『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

這裡,我們應該先把『眾生』的意思弄明白。什麼叫『眾生』?眾生是佛教專有名詞,它在印度稱為『薩埵』,我們念《心經》,不是念到『菩提薩埵』嗎?薩埵,把它翻成中國話,就是眾生。也有的經典譯為有情、或是含識、群生,這裡既然把它翻成眾生,那末,我就把眾生的定義解釋一下,簡單地說,眾生有三個意思:

一、眾緣所生:譬如我們『人』,出生到這個世間來,是從何而來的呢?由父精母血、我們的第八識,還有五蘊四大(精神物質)許許多多的因緣合在一起,才有我們這個『人』生存到世界上來,所以稱為眾緣所生。

二、眾處受生:我們死了以後,生命並不就完了,死,只是換了一個環境和軀殼。現在我們做人行善、修五戒,將來還會來做人的,你要是修十善,將來生到天上去。你如果造罪惡,將來墮入地獄,或者畜牲裡面去。我們死後受生,沒有固定的處所,這一生做人,來生不是永遠做人的,也不是永遠做畜牲的,所受生的地方不一樣,所以稱為眾處受生。

三、眾多生死:一個人,有生必有死,雖然道家要求長生不死,事實上,沒有永遠不死的人,所以佛教講:一個人如果沒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或者其他的淨土去,或者是證得阿羅漢果,一期生命結束以後,隨著他的業力,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永遠不停的,所以,我們有好多的生死,現在生到人間,將來生到天上,說不定又墮入三惡道裡面去,這樣,有眾多的生死,稱為眾生。

上面我說的,是薩埵譯為眾生的意思。在唐朝,新的翻譯家,把它譯成有情,這個名詞可以說是翻得很進步,很有道理,為什麼?有情,不單單是我們人類,可以說涵蓋了一切有知覺,有執著情感的生物,表示和沒有知覺感情的自然界的無機生物不一樣,因此,說起來『有情』翻得比較好。不過,本經是早期翻譯的,譯成『眾生』也可以。

現在我們既然是人,這個『眾生』,就當作是我們好了。佛說!我們做一個人,有十樣的事情是可以做成好的,同時也會變成壞的(惡的),因此對於什麼叫善?什麼是惡?我們必須有所認識。

善與惡的定義,依佛經的解釋,可以歸納為四點:

一、從心理方面說:譬如說我們做一件事,如果懷著一種慚愧心、羞恥心去做,這樣的心理是善的,反過來說,要是沒有這種慚愧心,一個人就會無惡不作,這就是惡的了。

二、從理性方面說:善是一種讚美之詞,譬如我們誇獎人家:『啊!你真好呀!』『你做得很對呀!』惡,是讚美的反面,是一種毀訾之詞,譬如說:『哼!你真是壞透了!』『你怎麼這樣壞啊!』這就是惡了。在《本業瓔珞經》中說:『順理曰善,乖背曰惡。』就是順著情理,合乎道理的,就是善;反過來說,乖張、違背情理的,就是惡了。

三、從效果方面來說:我們做一件事,要看它的效果是什麼樣子的,也就是這件事情做過以後,結果是好或者是壞呢?如《成唯識論》說:『能為此世他世順益,故名為善;乃至能為此世他世違損,故名不善。』我們做一件事,凡是對自己有利益,對大家也有利益,這是善的。今生有利益,來世也有利益的,這也是善的。反過來說,事情做了以後,對自己既沒有利益,對別人也沒有好處。這一輩子做壞事沒有好處,將來死了,轉個面目來,還是不會好的,那就是不善了。

四、從行為方面來說:佛講眾生以十事為善,以十事為惡,就是我們每天日常生活行為所表現的,在我們的身體、嘴巴(言語)、和思想所表現的。本章就是解釋這個道理。

經文說:『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究竟是那十種呢?『身三、口四、意三』,在我們身體上有三種,在我們口頭上有四種,在我們心理上有三種。這十種,現在先講:『身三者:殺、盜、淫』。

一、身體上有三種:

殺:殺就是殺生,殺害有生命的,不單單是殺人,殺害畜牲、螞蟻、蚊蟲,凡是有生命的,都稱為『殺』,殺生。

殺有誤殺和故意殺兩種:譬如說,蚊子在咬我,實在討厭,把它打死,起了這種嗔恨心,就是故意殺了。你假如有慈悲心的話,被蚊子來咬,就把它這麼趕一下,怎麼不小心,竟把它打死了,這是誤殺。誤殺和故意殺,罪過不一樣,前者的罪過比較輕,後者罪過很重的。

殺,就它的罪過輕重來說,可以分為三種:以殺『人』的罪過最重,你假使殺到那些聖人,──他是個出家人,已經證得了阿羅漢果,殺了他,等於是『出佛身血』,那種罪過是要墮無間地獄的。殺畜牲,好像殺雞、殺鴨、殺豬,是中等罪。殺蚊蟲、螞蟻,罪過就比較輕了。

這樣說來,人不可以殺,那末,蚊蟲、螞蟻,可以殺啦?站在佛教慈悲的立場,認真說起來,這些微小的生物也不能殺。儒家有句話:『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地之大德曰生』,我們人貪生怕死,螞蟻、蚊蟲,難道不貪生怕死嗎?看看,一隻小螞蟻,你想要去動它一下,它馬上跑了,蚊子、蒼蠅來叮,你要打它,它趕快飛逃了,它們貪生怕死的心理,和人類是完全一樣的,因此,不可以殺害它們的生命。

從前,願雲禪師做了一首戒殺詩:

千百年來碗裡羹,怨深如海恨難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千百年來碗裡羹』,幾千幾百年以來,我們人類每天中午,晚上所吃的非常可口,是吃什麼東西呢?大魚大肉,是不是?碗裡面的羹湯,是非常美味的,但是,那是多少的生命啊!我們做生日宴客,一擺酒席是幾十桌,幾百桌,那些動物在被宰殺的時候,心中存著無限的怨恨,它們嚎啕的怨聲,像大海那樣的深,這種深仇大恨,永遠不能平息的。你們要知道,現在世界上刀兵的劫難重重,為什麼不是這兒打仗,就是那裡戰亂呢?這是個『果』,『因』從何而來呢?只要在夜半三更的時候,聽聽宰牛殺豬時,豬牛叫的悽慘聲,就可以知道是我們自己造的殺業,而造成今日世界的不安寧了。

盜:偷盜,不與而取,稱為『盜』。人家的東西,沒有經過主人的允許,便擅自拿過來,就是盜。俗語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誰不喜歡錢財呢?你偷偷摸摸地拿走人家的錢財、東西,這就是盜。

世界上偷盜的形式太多了,佛經中簡單扼要地告訴我們有八種:

公然劫取:我們打開報紙,沒有一天不報導有關搶劫的新聞,銀行雖然有那麼多的守衛,盜匪依然拿刀拿槍進去搶劫,這是明目張胆地公開搶劫,一點都不害怕的。再說,去搶人家,硬闖入宅,將主人捆綁起來,把財物搜颳去了,就是公然劫取。

秘密竊取:偷偷地,不給人家知道。過去在大陸上,小偷往往是挖牆洞,從牆腳挖一個洞鑽進去,這情形在菲律賓很少,不過,這裡卻是從屋頂下來,本寺有一個新的大水桶,買了三百元,裡面滿滿地裝著水,有一天,我發現水桶怎麼不見了?難道飛上了天?這就是小偷,不是公開拿走,而是偷去,他有三隻手。你們或許也曾經碰到,當你拿著手提包坐公車到超級市場或公共菜市買東西時,皮包裡面的一千元怎麼不翼而飛了?三隻手拿走了。這是暗中拿去的,靠他的功夫。

詐術騙取:他用花言巧語,想了種種辦法,把你的錢拿去。台灣不久之前,盛行一個叫做金光黨的,你家裡面的首飾,保險箱中的寶貝,他都有辦法騙去的,他有騙術呀!有時候,他來個電話,說你家某某人發生了意外,急著需要一筆錢,快點送過來呀!於是,你就急急忙忙地送去,他拿走了。這是用騙的。

勢力強取:所謂地頭蛇,在地方上他有勢力,好像電影中常常看到的場面:這條路是我開的,你想從這裡過去,必須放下『買路錢』,不然,不給你過去。憑什麼他敢如此囂張,靠著他有勢力,你不給他,要不要命啊?

訴訟巧取:大概就是當律師這一類的,明明我有道理,但他的嘴巴,三寸不爛之舌,很會講話啊!可以說得天上有地下無的,把人家的錢騙到手。這是種巧取豪奪,你肯出錢,他會乖乖地替你出了口。但是錢他拿去了,這是他的功夫。

恫嚇脅取:這種情形,在我們這個治安不靖的社會,常常發生的。喔!忽然接到一個電話:餵!某人啊!快拿一百萬過來,在××地方;或者是在香港交款,你要不要命?要命的話,在三天之內交付。他就是用恐嚇的方法來威脅你。你把錢拿了出去,還不敢講哩!

受寄不還:比如說我們有一樣東西,臨時寄放在一個地方,時間久了,就變成人家的了。或者是他感覺到東西很漂亮,就要了過去。本來是暫存的,卻因為人家貪心,竟被占為他自己所有,稱為受寄不還。

應稅不納:說實在,做一個國民,應當有納稅的義務,但這是大家都不容易做到的。應該納稅而不交;應該納一百元卻只交了一元,這在佛教的戒律上講起來,也是叫做盜。

盜,有很多形形色色的,我只是從佛經裡面簡單地,就大家所經驗到的,了解的,提出了這八種。佛教說,所有外在的物資財產,是養活我們的生命的,稱為外命。我們鯨吞人家的財產,就鯨吞了人家的生命,所以,盜是絕對不可以的。

淫:這是夫妻關係,男婚女嫁,成為一對夫婦,要達到家庭美滿,丈夫對妻子,或者妻子對丈夫,彼此應當遵守貞操,不可以亂搞婚外情。但是有的家庭,除了夫婦而外,丈夫在外面又愛上了一個女的,太太也在外面愛上了另一個男的,有了第三者的插入,發生了性行為,這在佛教稱為邪淫。在中國的成語,說男的在外面『拈花惹草』,女的『紅杏出牆』,又是什麼『暗渡陳倉』,這些成語,就是說明一種不正常的男女關係,就是邪淫,要不得的。

『身三者,殺、盜、淫』,我簡單地把它講完了。

二、口頭上有四種:

在我們身體上只有三種,在我們思想心理上也是有三種,可是在我們的嘴巴呢?釋迦牟尼佛最了解我們人了,他知道我們這張嘴巴愛講話,訂了四種,所以,『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

兩舌:大家看看,我們的眼睛有兩隻,耳朵和鼻孔也有兩個,可是嘴巴只有一張,卻有兩個舌頭。你們有沒有兩個舌頭?沒有。稱為兩舌,就是一個人說兩種話,對張三說李四的長短,對李四又講張三的是非,『餵!他很壞,在罵你,搬弄你的是非,挑撥離間。』或者對另一個說:『噯!你知道嗎?你們兩個看起來是好朋友,可是,實際上他在背後誹謗你呀!』這種人就是靠著嘴巴搬來搬去。本來兩個人的感情是很好的,可是有人從中挑撥,『那個男的還在外面搞了幾個家庭。』──破壞人家的家庭和感情,真是要不得!

佛教裡面說,破壞人家叫兩舌,犯了『無間罪』,死後,舌頭要把它拔起來,──墮到『拔舌地獄』,就是從這兒來的。

惡口:惡就是不好的。怎麼惡口呢?講粗野的話,甚至惡毒地罵人,講不乾淨的話。在過去,我看那些當兵的,口口聲聲離不了『三字經』:『他媽的』、『他媽的』,說個不停,其實他不一定存有惡意要罵人,只是講『三字經』已經成為習慣了,好像很平常的事,講笑話似的,順口溜出來。但佛教說這是『惡口』,罪過好大的。因此,以粗野話、刻薄話、污穢話罵人家,都是惡口。惡口實在要不得,奉勸諸位善友,希望從今天開始,不管對前輩也好,平輩也好,晚輩也好,口頭上要乾淨。

妄言:妄是虛妄,不誠實的話,欺騙人家的話,都是妄言。這個可以分為兩種:

小妄言:這個明明是白的,你說它是黑的。本來那是一頭鹿,你卻說它不是鹿,是匹馬。指白為黑,指鹿為馬,就是一種妄言,不過,是小的妄言。

大妄言:就是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他根本同我們一樣的是薄地凡夫,一身的業障,但卻說他是『無上師』,是『悟佛』,或者他已經證到阿羅漢果了,甚至他同佛一樣大,這叫大妄語,罪過更大,更是要不得。

綺語:綺,本來是種絲織品,非常美觀,可是不切實用,把它引伸為有的人很會講話,他的嘴像百靈鳥一樣的,什麼話都說得出來,總是讓人發笑,要是認真研究的話,話是講了一大堆,一點意思也沒有,就叫綺語。還有,那些淫蕩、輕浮話,說了盪人心智,使人想入非非的肉痲話,以及毫無意義的廢話,都是綺語。

語言,本來是人與人之間傳達感情、交換意見、彼此互相溝通思想的工具,如果犯了『妄語』戒,那就失去了講話的真正意義了!

現在,我介紹古人勸悔過的一首詩來和大家共同勉勵:

勸悔過

過失多端累此身,急須改悔莫因循;

自家錯處知多少,那有功夫說別人!

『過失多端累此身』,你不要以為我們這一生中,一點毛病都沒有的,真正拿個鏡子照照,或者靜下來自己認真反省一下,世界上沒有百分之百的一個完人,所以,檢討起來,我們的過失太多了。由於過失太多,就連累了我們本身。

『急須悔改莫因循』,我們既然知道自己全身毛病百出,就要趕快地悔改,面對佛前求懺悔。『莫因循』,不要說:『沒有關係,明天再說吧!』這是不可以遷延,不可以猶豫不決的,要改,就得馬上改。

『自家錯處知多少?那有功夫說別人!』我們的嘴巴總是要說別人家,沒有想到自己應該迴光返照。真正迴光返照的話,我們自己不對的地方,不知道有多少哩!那裡還有閒功夫張家長李家短去批評人家?倒不如我們來批評批評自己吧!

太虛大師有一句名言:『學佛先從做人起』,我上面所講的,不是太高深的佛法,然而卻是教我們做人的,包括我在內,也是慢慢地學,你們真正會用功的,我所講的應該把它記住了。

三、心理上有三種:

『意三者:嫉、恚、痴。』我再把它一一解釋在下面:

嫉:是嫉妒的簡稱。為什麼要嫉妒?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非常愛名和愛利,有時候,為了顧全自己的名譽和利益,人家比我們好,超過了我們,我們就放不下,正如成語所說的『不耐他榮』,榮,就是榮譽,好的名譽。不耐,就是不耐煩,忍不住。也就是看到人家很光榮,有榮譽的地方,自己心裡就不高興,稱為不耐他榮。為什麼會不耐他榮呢?有一個東西在心中作祟,是什麼?嗔。嗔心是因為人家勝過我們,我們不高興。如果再進一步研究,為什麼你會不高興,會生起嗔心?說來說去,還不是貪心在作怪。

《圓覺經》中說:『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意思是由於內心的貪慾而追逐種種外境,而生起了違逆或隨順的心情,要是這個外境違背了我們所希求的心意,和我們的心意不能相應,於是產生了憎恨、嫉妒的心理,進而把這種心理付之於行動,而造作了各種各樣的業(行為)。所以,在其他的經典中,談到十惡的心理時,往往寫成『貪』,而本經用『嫉』,可說是譯者別出心裁的譯法。嫉妒,如果加以分析、研究,它的根本原因,還是由於貪心所促成的。

恚:在其他的經典,往往稱為嗔,嗔和恚兩個字一般合併在一起,稱為嗔恚,就是發脾氣、不高興。我們有時候看見人家所做的事情,或者聽到人家所講的話,或是看到他所表現的一舉一動,感到很不順眼、很不高興,甚至激起一股怨恨、忿怒之氣,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內心的肝火在發作。因此,我們生活當中的心理方面,第二個罪魁是嗔恚心。

心是要不得的,要知道,佛經中告訴我們:『嗔是無名火,能燒功德林』,你縱然有再大的功德,有再大的好處,就因為發脾氣這把無名火,把一切都燒毀光了,可見都是『嗔恚』所惹的禍。所以我們學佛的人,要修忍辱度,要能夠把自己的脾氣時時刻刻調好了,不要動嗔心。

痴:這是我們心理方面最大的罪魁,痴,就是愚痴。平常所謂白痴,是一無所知,什麼都不懂,呆呆的。但是此地這個痴,不是指白痴,而是什麼都知道,比我們知道的更多。那末,什麼叫做痴呢?不明事理,對一件事情,或者一切道理搞不清,什麼原因?沒有智慧,愚痴。不辨是非,應該是是的,他說不是;應該不是的,他反而說是的,是非不分,也是愚痴。不識好歹,好的壞的,搞不清楚,明明是件好事,卻說那是壞的;明明是不好的事,卻認為是好事,這就是愚痴。不信因果,世間最普通的道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被否定了。我們人生的一舉一動,都有因果報應的,但是這一種人說:『沒有因果!』把因果整個都否定了,為什麼?這就是愚痴。

所以,痴不是白痴,而是知識方面有了毛病。試看簡體的『痴』,從病從知,病字頭,裡面一個知,就是在知見方面,有不正確的認識,有了毛病,因此,有的地方稱痴為邪見──不正確的見解。

在意方面的三種:嫉、恚、痴。已經簡單地把它解釋完了。

『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如是,指上面所講的身三、口四、意三,這十件事情,假如我們不能夠隨順著聖道,所謂聖道,就是正道、聖人之道──聖人所行的光明正大的路徑。佛是天中之天,聖中之聖,你要是不能依著這個去行的話,就是違背了佛陀的聖道,那麼,這個就叫做十惡,十種最大的罪惡。

『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我們如果把這十種惡事停止下來,不要去做,就稱為十善了。因此,十善與十惡,一正一反,好像我們的手掌一樣的,正面是十善,反過來就是十惡了。

講到善惡,我再舉個故事來說明。

在中國唐朝的時候,有一位大詩人叫白居易,別名白樂天,他的詩作得非常好,好到什麼程度?每當他把詩作完了,要叫一個老婆婆來念給她聽。然後問:

『你聽得懂嗎?』

『聽不懂!』

聽不懂,他就不要,重寫。

有時候,詩作完了,就找個小孩來。

『小弟弟,我這首詩你聽得懂嗎?』

『聽不懂!』

不懂,他就重作。所以白樂天的詩,婦孺皆知的,他成為鼎鼎大名的詩人。

當時,朝廷派他到杭州當刺史,相當於現在的縣長之類的地方官。白居易是位虔誠的佛教徒,到了杭州以後,有一天,他利用閒暇,特地到秦望山去拜訪一個名聞遐邇的高僧,希望探討探討佛法。

這位高僧叫做鳥窠禪師,談到他,可算得是一位傳奇性的人物。他原名道林,不過,一般都不知道,而稱他為鳥窠禪師。當他九歲那一年就出家了,念經學習佛法,二十一歲時,到荊州果願寺去受戒,隨後不惜跋山涉水,到陝西去親近一位當時非常有道德、有學問的韜光禪師。

韜光禪師看到這個青年很老實,又很機敏,於是給了他一個執事,讓他當侍者。要知道,在大廟或叢林裡面,當方丈和尚、做師父的,都由小徒弟為他侍奉茶水,照應生活起居,照應人來客去,這個職位稱為侍者。韜光禪師要道林做的,就是這樣的執事。

道林這樣一住就是好幾年,每天都當侍者。心想:這實在沒有多大的意思,我親近這位師父,從來也不為我開示,豈不浪費我的時間?不如走吧!

在失望中,他下了決心去向韜光禪師辭行:

『師父,我忍了又忍,忍了這麼久,再也忍不住了,我明天想下山去了!』

『喔!你為什麼要下山呀?』韜光禪師有點驚奇。

『我來了這麼久,您從來也沒有開示過我,一天到晚只叫我做工……我想到別的地方去參學。』道林鼓起勇氣說。

問明了原因以後,韜光禪師便說:

『啊!你是要我開示,聽我講佛法,是不是?』

韜光禪師稍微停了一下,又說:

『假使說要佛法嘛,我這兒當然比不上別人,但是,也有一點點呀!』

於是,韜光禪師從衣服上拈了一絲纖維(毛),吹了一吹,並沒有說什麼,可是道林當下就開悟了。他開悟了什麼?他悟到佛法不是遠在天邊,也不是多麼高深的,佛法就在日常生活起居當中,只要從自家心地上用功夫就成了。正如禪宗所謂搬柴運水,都是佛法,別以為師父叫我做苦工,叫我煮飯打雜,把我當成工人似的,其實,那就是佛法。要知道,好多的大菩薩,好多的大祖師,都是從廚房中磨練出來的,可見佛法可以在日用當中表現出來的。

道林覺悟以後,韜光禪師對他說:

『好!你現在可以下山了,可以到各處去弘化了。』

因此,道林就到了杭州秦望山上去,找了一棵枝葉茂密的松樹,像鳥兒築巢一樣,就在樹上盤膝打坐,精進修行。這樣一來,人家看到了感到好奇怪,所以,就為他取名為『鳥窠禪師』。鳥窠禪師這名稱的來歷,就是從這兒來的。

鳥窠禪師很有修持,對佛法已經覺悟了,因此,他的道風遠播,各地學者、修行者,絡繹不絕地不辭辛勞,登上山頂去拜訪他,向他請教佛法。既然大家都聞名這位禪師,做地方官的,當然也不例外。這一天,大詩人白居易也特地去拜訪這位禪師。

當白居易這個刺史去拜訪鳥窠禪師的時候,上來先說了一些客套話,而後他就說:

『請你簡單地、扼要地告訴我,整個佛法的大意是什麼?』

『你是要問我整個佛法的大意是不是?我告訴你,只有八個大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鳥窠禪師開示大詩人白居易的,只有這兩句佛法。

白居易聽到這樣的回答,難免不感覺到非常失望,心想:我是個地方大官,這麼辛辛苦苦地來拜望你這位鼎鼎有名的禪師,向你請教佛法,原來你只是說了老生常談的兩句話,多沒意思!

於是,他很冷漠地說:

『這八個字沒有什麼稀奇呀,三歲的小孩也會講啊!』

『對!三歲的小孩也會講,但是,八十歲的老翁不一定做得到。』鳥窠禪師嚴肅地回答。

的確是這樣,講是會講,做起來卻是不容易。三歲的小孩可以當作歌謠唱,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從三歲做到八十歲,能夠做這八個字──所有的壞事不要做了,所有的好事都要去做,做得到嗎?做不到!

所以,我們要了解,所謂佛法;所謂真理,離開我們不會太遠,只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只要我們在每天的行、住、坐、臥當中表現出來,這個就是佛法,就是你實踐了整個的佛法大意。因此,我們必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也就是『止惡行善』。

本經第四章題目是〈善惡並明〉,說明善與惡的定義,我上面介紹的故事,在佛教史上,甚至一般佛教徒,都知道的,也許我在裡面增加了一點配料,稍微講得不一樣,但是總而言之,就是要我們『止惡行善』。

接下來,我再講宋朝一位禪師的故事。

宋朝的時候,有一位思業禪師,他每天都念茲在茲地想著業的問題,為什麼?原來他的俗家,打從他祖父開始,到他這一代,都是從事屠宰行業,不知道殺害了多少生命?然而這是承襲上一代的行業,屠宰已經習以為常了,誤認為是正當的職業──憑著自己的氣力和本錢混飯吃,沒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啊!可是,他具有宿世善根,富有慈悲心與同情心,有一天早上,當他正在殺豬的時候,一刀刺進去,那頭豬就哇的一聲,慘聲深深地震憾著他的心弦,激起了他無限的悲憫心,於是,他隨手把屠刀摔到一旁,從此以後,放下屠刀,並且毅然落髮出家了。

當他出家的時候,曾經講了四句偈:

昨日夜叉心,今朝菩薩面;

菩薩與夜叉,不隔一條線。

因為他昨天還在殺豬,今天已經放下屠刀了。夜叉,是羅剎鬼,很惡很兇狠,專專吃人的。昨天他的心非常殘忍,好像夜叉似的,但是今朝心態已經改變了,生起了慈悲心,恰像是菩薩的面孔,低眉垂眼。要知道,什麼是菩薩,什麼是夜叉呢?菩薩跟夜叉,中間只是隔著一條線,所以,菩薩與夜叉,只是在我們的一念之間。換句話說,善與惡只有一念之差,我們要改惡為善,是易如反掌的。

因此,我引證這兩個故事,告訴大家什麼叫做善,什麼叫做惡。第一個故事要大家『止惡行善』。第二個故事,說明了我們每個人都要有菩薩的面容。有的時候,我們跪在佛或者菩薩的面前,要瞻仰、欣賞、祈求,看菩薩的面,菩薩的面好慈悲喔!而夜叉的面,青面獠牙,真是可怕極了。所以我們學佛的人,應該學菩薩的面,千萬不要懷著夜叉的心。夜叉心,就是惡,作惡,地獄有我們的份;行善,成佛才有我們的位置。

所以,我用這兩個故事來說明善惡,同時,告訴大家:佛法並不是高深的,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的舉止行動當中表現出來。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