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索達吉堪布:菩提心彌足珍貴如何發起菩提心?


時間:2016/1/10 作者:妙音居士

◎ 菩提心在本體方面的不同分類

從發心本體的側面來分,菩提心有世俗、勝義兩種。

(一)世俗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又分為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入行論》云:「如人盡了知,欲行正行別,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別。」

願菩提心,就如同想去一個地方;行菩提心,則不僅是心裡想去,而且實際行動中已開始做了。同樣,我們發心想要利益眾生,就屬於願菩提心;不但是心裡發誓,還要行持六度萬行,這就是行菩提心。

有些人天天說發菩提心,已經說了好多年,但真正遇到眾生的事時,不理不睬、不聞不問,眼睛閉起來了,行為也變成慢動作,逐漸逐漸就不動了;而一遇到自己的事,眼睛睜得大大的,行動也非常快速。這樣的話,你只有發心,卻沒有在行動中體現,就不能叫真正有菩提心。

而有些人從來沒發過菩提心,只是行為上做做善事,發放布施也好、守持戒律也好,表面上看是菩薩的行為,但從來沒想過度化眾生,讓眾生獲得佛果。這些只是無願的行為,內心未被願心攝持的話,也不算是有菩提心。

沒有學過大乘佛教的人,對這些都不太懂。現在有些善知識宣稱不要聞思,其實,你如果是利根者,那什麼法都不聽,只要上師直指一下,即可當下證悟,安住於特別高的境界中,這在禪宗、大圓滿中也有。但你到底是不是這種根基?自己應該好好觀察一下。

如今很多人都特別喜歡當「利根者」,因為修加行、發菩提心、六度萬行特別累,所以他不願意從一年級讀起,而妄圖一步登天,直接就拿博士文憑,這是很不現實的。在世間上,你依靠種種關係,拿個博士文憑也許可以,但沒有博士學問的話,光有一個本本,到處說「我是某某大學畢業的博士」,在工作中必定會捉襟見肘。反之,假如你有真才實學,就算沒有那一紙文憑,或者別人的認可,照樣可以成就一番事業。同樣,倘若你有真實的境界,即使沒人認定你是大成就者,你依舊可以利益很多眾生。

關於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的差別,這裡講了一個比喻:就像一人去拉薩,首先他懷有「我要去拉薩」的想法。(在華智仁波切的時代,去拉薩是藏族人特別嚮往的,見覺沃佛像也是一生中最大的夢想。)同樣,我們最初懷著這樣的願望「我要令一切眾生獲得圓滿正等覺果位」,這相當於「欲行」,叫做願菩提心。

(我們講《入菩薩行論》時,對這個道理也講過,大家應該都清楚。願菩提心就是發心「我要去度眾生」,很多人聽聞大乘經論時,常會產生這種念頭,跟大家一起也舉手發了願。但實際去做的時候,尤其遇到脾氣不太好的眾生,自己就很容易退下來。)

去拉薩的人,要先準備好途中所需的口糧、驢馬等,然後正式啟程上路。同樣,為了使一切眾生獲得圓滿佛果,我們在實際行動中,修學布施、持戒、安忍、精進、靜慮、智慧等六度,相當於「正行」,這就叫做行菩提心。

(在座的人應該都發過這個願,不但是發願,而且行動中多多少少也在做。而剛學大乘佛法的人,可能還沒有正式啟程,只是在準備口糧的階段。)

這樣的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屬於世俗菩提心。發起這種菩提心,並不是那麼容易的,雖然口頭上說說倒不難,但在生活中遇到違緣時,這種心就可能蕩然無存了。尤其是在家人,發菩提心更是難上加難,《優婆塞戒經》中也說:「出家之人,發菩提心,此不為難。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是乃名為不可思議。」

現在個別的修行人,一邊在家生活,一邊發起這樣的大乘菩提心,我覺得極其難得。希望你們在有生之年,遇到再大的困難也不要退,若能如此,即使你今生修行不是特別成功,但沒有捨棄菩提心的話,《華嚴經》中用金剛鑽石的比喻也說了,這種善根無與倫比,將來不會墮入惡趣。法王如意寶在不同的教言中,對此也再再強調過。所以,不管是在家人、出家人,遇到這麼好的菩提心教法,萬萬不要輕言放棄!

(二)勝義菩提心

在資糧道、加行道中,依靠世俗菩提心,經過一大阿僧祇劫的長期修心,最後證悟諸法實相、遠離一切戲論的空性,獲得一地菩薩的果位,這就是勝義菩提心。《藥師經儀軌》中也說,勝義菩提心是遠離一切戲論的境界。

從一地菩薩開始,我認為才是真正的開悟,此時才有了勝義菩提心。有些人雖沒有證得一地,但也可以獲得與勝義菩提心相似的境界,比如在加行道忍位時,就能不墮惡趣,對萬法本體有總相上的開悟,那個時候,基本也可以稱為有勝義菩提心——注意啊,我這裡有「基本」兩個字!不然,學過因明的有些人,等一會兒就要跟我辯論了。

真正的勝義菩提心,必須依靠修行才能獲得,不依賴於儀軌。而初學者發世俗菩提心,則需要依靠儀軌——我們每天上課前念的課誦中,就有發菩提心的儀軌:「傑達溫傑得夏吉,向卻特呢傑巴當……」也就是說,往昔如來怎麼樣發心,現在我也如是發心。每天至少念一遍的話,作為凡夫人來講不可缺少。

所以,我平時特別喜歡上課,這樣大家就有機會共同發心了。如果沒有上課,你也應按照菩薩戒的要求,最好白天三次、晚上三次,一天六次發菩提心;實在做不到的話,最低也要一天一次。假如你連這個都不行,十天、一個月、一年也沒有發心一次,除非你是菩薩,否則,作為凡夫人的話,天天自以為很了不起,認為自己是成就者,這完全是自欺欺人。

為什麼呢?因為你真能沒有貪嗔痴等一切煩惱,那說已獲得須陀洹、阿羅漢等聖果也未嘗不可。但你的煩惱那麼強烈、熾盛,還認為自己是成就者,這只能是「煩惱」的成就者。所以,現在很多人不容易認清自己。

作為凡夫人,我們每天最好念一遍發心偈,在上師或皈依境面前受菩薩戒,這非常有必要。這樣的行為,在有生之年中不要換來換去。現在很多人喜新厭舊,跟這個上師學一學,過段時間又到另一個上師那裡去,嘗嘗那個傳承的味道。其實你再怎麼換,大乘佛教的基本教義也都一樣,噶舉派、噶當派、格魯派、禪宗、淨土宗,這些都沒什麼差別。心不穩定的人,到哪裡也不一定能真正受益,所以,希望大家要長期、穩定地把一個法作為主修,為了使自己所生起的菩提心不退失,並且日益增上,要隨時隨地、反反覆覆這樣受菩薩戒。

戊二、正式發心:

像前面修「皈依」時明觀皈依境那樣,在自己前方的虛空中,觀想蓮花生大士,佛陀、佛經、僧眾等三寶所依,以及傳承上師、護法聖眾,作為自己發心的見證。

接著,心裡默默思維:「遍虛空的一切眾生,無始以來的生生世世中,都無一例外做過我的父母。在當父母時,他們均與今生的父母完全相同,對我倍加疼愛、精心哺育,有好吃的先給我吃,有好衣服先給我穿,極其慈愛地撫養我成長,恩重如山。」(這個很關鍵!現在大家正在修十萬遍發心,不知道對此想了沒有?如果你不想、不修,我再怎麼講也沒有用。)

在噶當派的教言中,有七種修法觀修菩提心,首先就是知母、念恩。也就是說,三界中的所有眾生,全部當過我們的父母,當父母時,真的跟現在的父母沒有差別,除了少數前世因緣不好的以外,作為父母,對孩子的疼愛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對這些道理,我們要通過教證、理證先了知,然後再正式地修行,進而產生不退的菩提心,發願一定要把眾生度盡。

然後再繼續想:「所有這些大恩父母,如今正沉溺在輪迴大苦海中,被無明愚痴的黑暗所蒙蔽,茫然不知取捨,遇不到開示正道的善知識,孤苦伶仃,沒有人救護,沒有人援助,沒有指望處,也沒有皈依處,猶如無依無靠漂泊在曠野中的盲人一樣。所有這些老母有情,流轉在這個輪迴中,我獨自一人獲得解脫有什麼用呢?因此,為了一切眾生,我要發殊勝菩提心,隨學往昔佛子菩薩的廣大行為,為了輪迴中的芸芸蒼生全部解脫而精進修持。」

佛陀在《大集經》中也說:「眾生心亂故,墮在生死河,如盲無所見,常為苦所沒。」眾生因為心被貪嗔痴所迷亂,墮在生死的江河裡沉沉浮浮,就像盲人因為看不見,經常被各種痛苦所逼迫一樣。所以,我們務必要發願度化這些眾生,並儘可能多地念誦下面的發心偈:

吙 那湊囊瓦切 得怎瑞記

吙 種種顯現水月幻化紋

扣瓦樂革傑德恰 波晝

相續漂泊輪迴眾有情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