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懷瑾:如何才是真解脫


時間:2016/1/10 作者:悟悠

「解脫者,謂八解脫,一(內)有色觀諸色解脫」,在教理上,原始翻譯叫做八背舍。不用佛學名詞的解釋,以世俗的話來講,就是在現實世界的欲界生命,色身的內在(五臟六腑),觀一切物質,如修不淨觀、白骨觀,達到空淨而得解脫,也可以說進入初禪了。

「二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解脫」,這是說色身的內在、色法的障礙清淨了。「色」指四大,在定境中四大空淨了;「想」是沒有妄想了,也空掉了;再觀外面的物質世界,也相等的清淨,得到解脫,也可以說進到二禪了。

「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解脫」,身心內外都明淨、都空靈了,即身從三禪達到四禪的境界了。學佛不是吹牛,不是只講理論。不過你們出去講經講教理,可不能這樣講,最好還是那些佛學名詞來註解;我這裡教育方法不同,是要培養你們真修實證。你們如果也照我這樣講,人家問你身心變化的真實問題,你答不出來,身體也不能作證,就有問題了。這三個解脫偏重色身解脫。

「四空無邊處解脫」,過了四禪定,證到了空無邊處。

「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解脫。」這是偏重於心念的解脫,超越了八解脫之後,就進入滅盡定。

「云何有色觀諸色,謂生欲界已,離欲界欲,未離色界欲,彼於如是所解脫中,已得解脫,即於欲界諸色,以有光明相,作意思維,而生勝解。由二因緣,名為有色,謂生欲界故,得色界定故,又於有光明而作勝解故。」這是八解脫的第一條,這一段一氣呵成,其中包括很多道理,下面再加解釋,學佛做工夫的要注意。

「有色觀諸色」,舊譯為「內有色觀外色」。我們現在在欲界中,並沒有離欲界欲;這裡說「離欲界欲」,是說生在欲界裡,得了初禪定或二禪定,就是已經漸離欲界的欲了。《金剛經》說「須菩提樂阿蘭若行者」,是離欲阿羅漢,故為佛十大弟子之一。

雖已離開欲界的欲了,不過還沒有離開色界的欲。譬如愛清靜,愛山林,愛書法、詩詞文章。唐宋以來很多的高僧大德,什麼都不愛好,只愛好山林之美,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好不好呢?好,但是,這些都屬於色界欲,是色界的愛。學佛要觀察清楚,更要把自己觀察清楚,不要去觀察別人,觀察別人損德。觀察自己,反省自己,檢討自己,改正自己,才是功德。我這個話是包括一切人等,不是針對哪一個人,如果說老師在講某一個人,那就錯了,那是世俗的想法。

所以離了欲界之欲,欲界欲解脫了,但未離色界之欲。「即於欲界諸色,以有光明相」,打起坐來有時候瞎撞而撞到光明,但是這光明是作意所生,阿賴耶識種子帶到第六意識作意來的。況且,這光明是欲界的光明,色界的光明你看都沒有看過,所以你定中的境界沒有離開欲界的習氣。乃至你所見的佛,所見的菩薩,都還是你欲界裡的意識境界。是不是這樣啊?連假想都想得到,如果假想都不敢想,你還想修行成佛嗎?譬如密宗有看光的修法,小乘禪觀有光明想的修法,這些光明想,都是利用欲界的光明來修的。

譬如修淨土《十六觀經》的日輪觀,這個日輪就是欲界的色,對不對?這個光明相,是欲界的境界,利用欲界的光色的色相而修的。如藝術家、畫家,畫的真善美,還是離不開七彩之光明,這都是欲界中的光色。至於色界裡的色,你就不曉得了。現在太空中的光色,還是在欲界中,還不是色界中之色,至於現在太空裡頭的黑洞,它裡頭是什麼光色?現在科學還不知道,黑洞裡頭也可能有眾生。譬如曠野裡頭,夜間活動的眾生,比我們人類還多很多倍。黑也是光,這類愛黑夜的眾生,不知是否怕白天的光明,也許只有我們人類愛白天的光明。

所以作光明想是欲界光明色的修行,可以作意思維,觀光明,如觀日輪,觀起來定住,內外只有一片光。但是要明白,此時不要認為到家了,如果由光明定境界而生智慧解脫的,就是正果,這是修道,這是佛法;如果只住光明定境界而自認證果的,那是見地尚未透徹,因為這個光明境界還是阿賴耶識之所生,所以不算究竟。道理了解了沒有?(同學答:了解。)

「由二因緣,名為有色,謂生欲界故,得色界定故。」在欲界進修,我們了解了,上屆,上一層的,即色界的光明。在證到了二、三禪的境界時,色界的光明就漸有所知了,上界的光明一接觸時,無比的清淨,雜念都起不來了,那舒服極了。舒服也是欲界話,姑且拿這個話,說明這個情況。

「又於有光明而作勝解故」,在光明境中生起智慧,生起殊勝的見解。

「問:觀諸色者,觀何等色,復以何行。」觀那種色呢?又以哪一種法門修行呢?這是問題。

「答:欲界諸色,於諸勝處所制少色,若好若惡,若劣若勝,如是於多,乃至廣說。」初步的修習,不要理想太高,一開始就想證到色界那個光明,是不可能的。像色界的光音天,佛法講人類的祖先來源是光音天的天人下來的,但這不是原始人種的說法。在地球形成以後,光音天的天人來玩,就像我們現在探索其他星球一樣。光音天的天人滿身是光,在太空自然飛行,就是自由來往。到了這個地球,玩久了吃地味,光明減退而身體變粗重,飛不起來了,只好留在地球上。後來慢慢產生了男女之愛,就等於《聖經》上所講的吃了蘋果一樣,一步一步來,但這還不是原人論。

佛法講,光音天天人是二禪境界,所謂成住壞空,當劫數來時,光音天也會毀壞,光音天再上層的天人,也一層一層墮下來。如果你認為「姑妄言之姑聽之,瓜棚豆架雨如絲」,也可以;如果你是真做工夫的人,在這個裡頭就會知道,這是科學的,就可以深切地體證進去了。

所以這裡是說,想要回到色界的光明,修法是「於諸勝處所制少色,若好若惡」。譬如佛身的光明,就是光明的道理,所以要你們觀佛像眉間白毫相光,或者胸口的卍字,或觀日輪、月輪等。「如是於多,乃至廣說」,古人祖師很妙,其實很多修法的秘訣都傳給你了,你要把一百卷的《瑜伽師地論》滾瓜爛熟地研究透了,你就找出來了。所有方法這裡面都有了,可惜你不肯下工夫,叫你打坐用功嘛,你說教理不通不行呀,我要讀書;要你好好讀書嘛,哎呀,功課太多了,還是去打坐吧。找些理由來逃避,就是那麼可憐。所以你真正研究教理,理通了也可以證入,那可不是普通研究教理,而是為了自修。這一百卷《瑜伽師地論》裡都有,由凡夫至成佛,把三藏十二部的精要,如何修證的理與事,統統告訴你了。

「何故修習如是觀行,為淨修治,能引最勝功德方便。」為什麼我們要修光明定,修種種的觀行呢?因為要修行,淨修,修正自己的心行,對治自己的煩惱妄想,把自己的業力轉過來。唯有修定才能轉變業力,修定的「觀行」,能夠修治自己的業力,對治自己的煩惱,「能引最勝功德」,這是個方便,所以非修止觀、非修定不可。

「何等名為最勝功德,謂勝處、遍處,諸聖神通,無諍願智。」「勝」是勝利,「遍」是無所不到。一切諸佛菩薩所證的神通妙用的境界,都能夠證到,不是理論。達到與人無諍論,沒有人我是非的煩惱,就如劉鶚的詩,「自從三宿空桑後,不見人間有是非」;《金剛經》上說,須菩提為人中第一,達無諍三昧。「願」是大願境界發起了,你們學佛哪一個發起了大願?大概自己發起的一切大願,都是在保護自己,愛護自己,為了自己。

像昨天晚上有一位跟我數十年的學生,他問我:「你為什麼要這樣忙?這麼苦?這是何苦來哉呢?我實在想不通。」我說:「你又學佛,又打坐,又參禪,又是學哲學,又聽我的課,現在還問我這種話?」我夜裡想像,比比皆是,沒有一個真正發願的,連他都如此地想,別人更不用說了。所以,沒有人真正發願,犧牲自己一點都做不到。不過,也難怪,因為沒有修持到這個境界,是做不到無諍的,願也發不起來,智也發不起來。不要認為發願容易,不容易呀!光打坐念誦,願沒有發起,沒有用的,先要學普賢行願的正行,「無諍願智」。

「無礙解等,雖先於彼欲界諸色,已得離欲,然於彼色,未能證得勝解自在,為證得故,數數於彼思維勝解。」無障礙的智慧,一切見解殊勝,就是「無礙解等」。佛法的求證,不是搞思想的,千萬注意。為什麼要做工夫修行?在欲界諸色,已經得到離欲了,但是你對欲界中的色法,即物理世界,「未能證得勝解自在」,不能自由自在,不能證得。換句話說,子彈射過來,你想鑽進地下去躲子彈,但你鑽不進去,不能像穿山甲一樣自在進出。為了證得一切,為了證得萬法唯心,真正的唯心是能轉物的,所以必須要「數數於彼思維勝解」,要智慧地開發,智慧地證明。

這是八背舍的第一條,「有色觀諸色」。有色是利用欲界的一切光、色,來修離欲。離欲以後,證到超過欲界的勝解光明智慧之定,可以證得神而通之,可以證得大願、大智、無障礙的解脫等殊勝功德。這都是真實的事情,不是理論,更不是理想。

「云何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謂生欲界已,離色界欲,無色界定不現在前。」這是進一步了,到了第二解脫,雖然生命還活在欲界中,已經超越離開了色界的欲。色界還是有欲,勉強不叫它是欲,叫它是愛。

我經常說,現在人類所講男女之愛,勉強來比方,是情、愛、欲三個字。無色界是情,色界是愛,欲界是欲。所以欲界與色界的天人,在佛學上來說,愛欲的事很有趣。佛也講了欲界天人境界的男女關係,兩人眼睛互相看一下,已經達到愛欲的目的了。色界無色界天人,彼此都不必見面,彼此只要想一下,心念已經相通了。一個是情,一個是愛,一個是欲,但都不能說離欲,都還有廣義的欲,所以離欲談何容易啊,它就是電感作用。

欲界天人的兒女是爸爸生的,差一點的肩上生,或者頭頂裂開就跳出一個人來。道家、密宗所講的修持,能修到身外有身,就是色界生孩子的情況了,是真有此事的。所以頂門打開、梵穴輪打開是真的,那就到了色界的境界了。欲界的男女兩人,結婚可以生出人來,但是修持的人,只要工夫做到了,不管男女,自己就能生出另一個生命,新的生命跳出來,女的也變成男的了。所以轉女成男是這樣轉的,不是開刀來轉的。這個世界開刀都轉得了,而人本身具有這個功能,為什麼轉不了?轉不了是自己工夫不夠,對不對?如果無色界的定還達不到,絕對舍念清淨是很難達到的。

「又不思維彼想明相,但於外色而作勝解。若於是色已得離欲,說彼為外。由二因緣,名內無色想,謂已證得無色等至,亦自了知得此定故,不思維內光明相故,余如前說。」

進一步再說,因為你不思維,沒有在禪定思維中。思維不是思想,思維修就是禪定,「彼想明相」,色界的那個光明清淨境界,你夢想、推想都想不到的,除非達到那個禪定境界。「但於外色而作勝解」,因為你不能知道上界的色相光明,只以欲界外色來做勝解。「若於是色已得離欲」,這個色也可以包括光色,就是物理世界,不是物質世界。我把科學上這兩個名詞分開來用,物質世界是講這個地球的萬有;物理世界等於天空所包含的,看不見的。科學尚在求證物理世界的色。「說彼為外」就是向外馳求的。

由這兩個因緣,自己知道得到了這個定,內在光明也不要了,進一步也無光明,進到無色界去了。「余如前說」,詳細的不必講了,前面有尋有伺地統統已經講過了。

「云何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謂如有一已得舍念圓滿清白,以此為依,修習清淨聖行圓滿,名淨解脫。」這是第三解脫,一切具足的,不是你花時間去受了具足戒就具足了。此處說的是真具足,已經達到四禪境界,工夫到了舍念清淨,圓滿清淨白業,止於無惡。由這個地方起步進修,修習清淨之聖行,就是聖人境界的一切行。起心動念,等於我們儒家所講的「止於至善」,無一不善,如孔子所講「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勝境界之行圓滿,叫做「淨解脫」,這是真正的淨解脫,也可以說是真正的淨土。

「何以故,三因緣故,謂已超過諸苦樂故,一切動亂已寂靜故,善磨瑩故。身作證者,於此住中,一切賢聖多所住故。」

什麼了理由呢?大家把「身作證」圈點起來。你們出家修行乾的是什麼?就是要「身作證」啊!三個因緣,就是三個原因,第一已經超過諸苦樂,到達了四禪境界舍念清淨,這個境界就是淨解脫了,無苦亦無樂。以理論來講,等於莊子所說的,人到了中年,「喜怒哀樂不入於胸次」,喜樂都不動念了;也就是孟子說的「四十而不動心」,那是世間法。以出世間法來說,這個時候無苦亦無樂,既無歡喜亦無悲,但不是冷酷的,也不是寡情的,而是圓滿的、清淨的、慈祥而喜愛的。

如果到達無苦亦無樂,而呈現出一臉寡情相,冷冰凍的,那就不對了,那是枯木禪,不得了的,他生來世果報會變成植物。真的是這樣,你們看經典時,看不出這個道理的,像有些植物裡頭也有神的,花神、木神,就是這個道理。所以無苦亦無樂,是慈祥而且生機活潑潑的,一切動亂已經到達極為寂靜的境界,寂滅清淨。

等於拿到一塊寶石或黃金,天天擦,擦得發光發亮,一點染污都沒有,就是善於「磨瑩」,把它磨練,永遠發亮發光。「身作證者」,這個肉身就可以即身證果,現生之身就證果。十方三世一切賢聖僧都住於這個境界中。真正皈依僧,是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賢聖僧,不是皈依現在這些普通僧。

「云何空無邊處解脫,謂如有一於彼空處已得離欲,即於虛空思維勝解。」這是第四解脫,有的人達到了空的境界,就離欲了,色界、欲界的欲都離了。「於虛空思維勝解」,在空的境界裡,常生解脫智慧,樣樣都懂了,無所不知。

「如是識無邊處解脫,於彼識處已得離欲,即於是識思維勝解」,要曉得,空有空的欲,貪著於空就是空的欲,貪著於識就是識的欲。「於彼識處,已得離欲。」第五解脫是在本識,於識上思維勝解,開拓無比的智慧。

「無所有處解脫者,謂已得無所有處,於識無邊處思維勝解。」第六解脫是在無所有處解脫,這不是斷滅見之無所有,是知道一切唯心,一切唯識,在畢竟空,勝義有中,生出大智慧之勝解。

「有頂解脫,更不於余而作勝解,乃至遍於想可生處,即於是處應作勝解。」第七解脫是得有頂天、有頂地之勝解,是智慧所生的解脫法門。不是在下屆下地而生的智慧,而是隨時隨地都在想可生處,願力意想所生處,「即於是處應作勝解」。隨時隨地在理上了解,在修持上就了解,應該是有頂天的修持,如何到達定慧。有頂解脫也就是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前七解脫,於已解脫生勝解故,名為解脫。」前面七種解脫,工夫真做到了,才是解脫。這裡大家看經不要馬馬虎虎地看過去,你工夫做到了解脫的境界,你的見解到了、智慧開了,生出解脫的知見。等於六祖見五祖的時候說「弟子自心常生智慧」,就是生勝解脫,這樣「名為解脫」。如果工夫到了,而智慧不開,不算解脫。打起坐來有定,放下腿來,定也找不到了,這哪裡叫解脫?一切處、一切事、一切時,皆在定,而且智慧隨時在解脫,這才叫解脫。

「第八解脫,棄背想受,故名解脫。」注意!大家現在打坐,有幾位有一點入門的,但是考察自己看看,你坐起來,意境上有思想沒有?有感受沒有?身心上這裡氣脈通了,那裡氣脈動了,這都是觸受境界,都在五蘊的受蘊上轉,哪裡有解脫!要棄捨「想受」才行,就是拋棄感覺與知覺,如如不動,證入性空。如百丈禪師所說「靈光獨耀,迥脫根塵」,六根六塵,沾不住了,體露真常,到了這個境界,才叫做解脫。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