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道德教育裡頭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因果教育


時間:2016/1/10 作者:果林果梅

學生:《道德叢書》——學習《模範人生觀》序文之心得報告

尊敬的師父上人,諸位法師、大德同修,阿彌陀佛!慚愧弟子真誠今日恭敬匯報的題目是:《道德叢書》——學習《模範人生觀》序文。

一切法不離因緣,二O一五年,某賓客拜訪淨公老教授,呈送《道德叢書》一套。老教授一翻,此書為印光大師所發起的弘化社所印行,並附印祖的序文。本書是民國時期,陳鏡伊先生所編著的古今中外歷代道德故事精華選集,於一九三三年印行。所選取的中外歷代典籍中的道德故事,囊括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規範,貫穿父子、夫婦、君臣、兄弟、朋友五倫大道。嘉言懿行,均介紹行善積德之善報;噁心醜行,則附有敗俗絕倫之惡報。對於親職教育、人生問題、職業道德、婦女修養、慈善賑濟、趨吉避凶、因果感應等各類問題,均分門別類予以闡述。(圖一:《道德叢書》首頁)

【一、《道德叢書》簡介】

《道德叢書》共分為十五冊,計十四本。

一、模範人生觀:注重品行與學養的修習。(圖二:第一冊封面)

二、婦女故事:將各類婦女的孝順、節義、勤儉故事等收錄其中,並錄不孝不義、貪妒作惡之反例,使讀者兩相參照。(圖三:第二冊封面)

三、家庭美德:勉人體恤家人,近則和諧其家,遠可及於其族。(圖四:第三冊封面)

四、孝史:藉由善例激發人人本有的孝心與善性,使人人孝養其親,老有所終。(圖五:第四冊封面)

五、官吏良鑒:勉為官者善盡職守。(圖六:第五冊封面)

六、法曹圭臬:收錄椽吏故事,使為小吏之人亦能體恤百姓之苦,而能夠以德愛人。(圖七:第六冊封面)

七、民間懿行:收錄民間各類職業如士、農、工、商、醫等之善行,以感發讀者善性。(圖八:第七冊封面)

八、軍人道德:收錄軍人之忠義、仁德、善屯墾、有謀勇者;亦羅列惡跡,昭示後人諸惡莫作。(圖九:第八冊封面)

九、考試佳話:科考中得名、復名與失名者之實例故事。(圖十:第九冊封面)

十、巧談:分善惡兩類,收錄其巧無匹之古今實例。(圖十一:第十冊封面)

十一、人獸之變:收錄各類動物忠主、孝順、重情實例,並錄人因為不善而化為畜生之故事。(圖十二:第十一冊封面)

十二、命相真諦:舉相人術士實例,收錄求財、求子、延壽、免災故事。(圖十三:第十二冊封面)

十三、富室珍言:內容均為教人周濟、救災、恤孤寡、修橋、助葬,勉人行有餘力則兼善天下;亦舉巧偷豪奪、重利盤剝、囤積居奇者之惡例。(圖十四:第十三冊封面)

十四、賑務先例:則錄查災、放賑、救荒之實例,將先人善行流芳後世。

十五、冤孽:收錄多種訴冤、報仇、顯惡及索命故事。事涉玄冥,但仁勝凶邪、德除不祥,其真意乃在導人為善。(圖十五:第十四冊封面)

民國年間,本叢書印光大師曾經助印流通,然而由於時代變遷,卷帙散佚。因此,二O一五年十月,淨公老教授重新翻印一萬套,廣泛流通,勸勉學習。可見,《道德叢書》先後得到近現代兩位高僧大德的重視,是一部優秀的道德教育和人生修養寶典。因緣成熟,幸能再度面世,普利眾生。(圖十六:《道德叢書》函冊)

【二、印祖序文】

印光大師親自為《道德叢書》作了一篇序文,簡要詳明,此序文收入《印光法師文鈔續篇》中。今從印祖的開示與其他兩篇序文,來認識這部寶典。

印祖曰:「因果者,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也。」自古以來,世出世間的聖人之所以能夠治國、平天下,以至於脫離生死、救度眾生,是因為有因果教育的緣故。

「因」是什麼,「果」是什麼?我們來分析這兩個字。《說文解字》曰:「因,就也。從囗、大。」因是「大」字和「圍」的本字(「囗wéi」)組成的,所以是一個會意字。段玉裁先生認為「囗」就像建築物的基址,「大」是擴充的意思,合起來看依託基址而不斷擴充,可成就建築。因的本義為依靠,由此引申泛指緣故、原因。如《法華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佛知見。」(圖十七:「因」字的演變。)

「果」字,《說文》曰:「果,木實也。從木,象果形在木之上。」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字形像果實長在樹木上的象形,所以現在的楷書字形上面其實不是「田」字,而是一個不成文的符號,代表果實。本義為木草等植物結出的果實,引申為事情的結果,又引申為眾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的報應,稱為果報,如經中所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所以大道至簡,古人造字取人人能理解之法,文字涵蓋了古聖先賢的智慧。因果也是如此,從這兩個字的來源就明了因果的義理。(圖十八:「果」字的演變。)

儒、釋、道三家都崇奉因果教育。首先,印祖引述孔老夫子對韋編三絕的《周易》之讚嘆。《周易》開端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陳述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真理。而周武王戰勝殷紂王之後,向商朝的賢人箕子請教治國的大法。箕子轉述大禹治國的方略,著《洪範九謀》,當中的第九條方法為「向用五福,威用六極」。意思是,以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這五種人生幸福的果報,勸導人們向善;並用與此相反的六極,即早夭、疾病、憂愁、貧困、醜惡、懦弱,來警戒和阻止人們作惡。這兩個列子,「乃前生現世因果之義」。

但世間的儒者卻不明了,因果報應的義理是和王道政治相同的。然而,「性情之凶暴,壽命之短促,與身之疾病,心之憂患,境遇之貧窮,面貌之醜惡,身體之孱弱」,這難道都是王政所造成的嗎?這種思想實在是大大曲解了王政,而且違背了聖賢的理念、智慧與方法。

聖人以《大學》開宗明義所說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尊敬的淨公老教授在二O一五年冬至祭祖大典的演講中,解釋《大學》的開端。「明德」,就是《三字經》所說的「人之初,性本善」,也是佛法講的自性,所以明德是體,是哲學裡面講的本體。「親民」是相,是現象。親民的親是親愛,民是大眾,親民的意思就是博愛大眾,在佛法裡面講就是慈悲。「明明德」是自度,「親民」是度人,然後才能「止於至善」,就是用,這個作用是究竟方便,達到圓滿,達到圓滿才叫至善。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三句話把大道的體相用都說明白了,這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宗旨,跟大乘佛法都能相通。

要達到明明德的果,其初步功夫須從格物之因修起,也就是息滅貪瞋痴慢等諸欲望。格除了欲望,自然恢復人人本來具足的圓滿智慧、德能、相好,本性顯現,必將能做到誠意、正心、修身。學者明白其道理,從格物的源頭開始修起,這才是真實的學問。

可是,人的根機不同。對於中下根性的人,不能夠去除欲望,以達到誠意、正心、修身之道,需要多為他們講解三世的因果業感,與六道輪迴的事理之真實不虛。則他們必然致力於行善,並且加意去除惡的行為。猶如照鏡子一樣,用顏回的四勿: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和曾子的三省:忠厚、誠信、溫習,來審查自己的起心動念、所作所為。如此,自然能夠逐漸達到將心裡的欲望消除淨盡,進而成就了明明德的地位。

在這裡印祖以大慈大悲特指生路,因為我輩凡夫往往被欲望、煩惱牽著走。此「生路」即是多學習與了解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因果。對今生果報產生畏懼之心,就自然行善;對來生六道輪迴有所恐怖,則求生極樂。所以《觀無量壽經》的第三福說「深信因果」,甚至成佛的大事也有賴於了解因果,即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由此可見,因果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後世的儒家學者忌諱談及因果與輪迴的道理,因此已經無法透徹闡明為什麼得誠意、正心、修身,於是失去了督促人斷惡修善的權責。又特別發表似乎高明但脫離實際的論調,以顯示自己的造詣很高。認為有所為而行善就是惡,人死了之後,形體既然朽爛、消失,靈魂也隨之而飄散,縱然有地獄刀砍、火燒、舂磨等酷烈的刑罰,又從何實施呢?所以他們認為,為了得到大眾的信奉,佛教才以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的道理來欺騙無知的眾生。由於這種言論的緣故,善行就無法將勸,惡行也無由懲處了。即使有治理國家的方法,因為失去了根本,所以只是屬於皮毛而已。從而導致東方文化衰敗,而歐洲文化風行,全盤拋棄了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誨。一味追求西方的新文化,而且變本加厲使狀況更加嚴重,導致廢棄經典、廢除倫常,亦廢棄孝道,喪失羞恥感。現代社會之所以發生各種慘劇,例如殺父殺母的惡行,都是因為人類違背了倫常道德的緣故。

於是,有一些人發心挽救世道人心,集聚在一起,他們或是提倡佛法,或者著述善書,目的無非是希望大家都能明了「三世因果,六道輪迴,改過遷善,閑邪存誠」,從而「敦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並且促使人們落實《大學》所教導的八事,即是格除自己的欲望、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由此顯明自己本善的本性,才能達到「止於至善」的境界,恢復自己本覺的覺性。從而恢復原有的天道,以期消災免難,興起禮讓的社會風氣。人心順從天地的自然法則,就風調雨順,如同堯舜的太平盛世一樣,人心回歸賢明良善的性德。海內外的有心人都是懷著這種救世的心態。

江蘇海門的陳鏡伊先生,博學多聞,注重於實踐、躬行聖教。由於明了因果的緣故,他急切的希望能夠誘導世人回心向善。此書「詞意圓通,事理確鑿,允為痼疾之良藥,迷途之導師」,如果有人能夠刊刻印刷、廣泛流通,其利益甚大,不可稱量。最後,「願有心力、口力、財力者,鹹注意焉」。

「民國二十二年癸酉秋(西元一九三三年)伊尹躬耕處僧釋印光謹撰。」

【三、王震序文】

《道德叢書》還有兩篇序文,在此淺顯的譯解,僅供參考。第一篇序文是此書的功德主,王震先生所作的。王震,字一亭,號白龍山人,法名覺器,浙江省吳興人,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書畫家、慈善家、買辦資本家、民主革命家。一生虔信佛教,曾擔任中國佛教會會長。他的書法與繪畫置於《道德叢書》的篇首,頗有價值。 (圖十九:王震序文書法)

王震說:「道德根據理論,切合事情,人生所不可須臾離也」。道德所根據的理論,與日常生活的事情十分相合,是我們一生,乃至時時刻刻都絕不能離開的。但現代人卻大都沿襲道德的形式和外表,而遺忘了其內在的實質,還未能詳盡的明了、析疑、辨別,就已經否棄了倫理道德的準則,而採納西方的新知識。這或許是由於人們認為道德是迂闊與陳舊的緣故。新知識固然足以增長我們的學識,譬如科學能夠顯示宇宙奧秘,闡明巨觀和微觀世界的真相,具有時代的價值,但若想求取成效,與擅精於這種技巧,仍然應當和倫理道德相輔相成。如此,才不會胡亂用新知,而不至於暗昧在欲望的追求上。「蓋思想之美惡,人情之邪正,事理之向背,國力之強弱,世態之變化,鹹系乎道德。」無論是思想、人情、事理、國力,以至於世局的善惡變化,都關係到道德。然而,所謂的新知,因為廢棄了道德就足以助長惡行,雖有優點卻不能彰顯。更何況道德還能夠補救刑法的缺失,如同《道德經》所說的,「大象無形」,也就是最宏偉的形象是沒有行跡的。

實際上,全世界人失去道德教育已經很久了。不但是斷除眾生迷惑的願望難以實現!而且人民崇尚道德的希望更是難以實現。然而,在劫難當前的時候,人們應當猛然省悟、回頭,這也未嘗不是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的好時機。

此會顧名思義,用海門陳鏡伊先生所編輯的《道德叢書》,他匯集的內容巨觀而博大,所分的類別條理分明,可謂是援古證今、改過遷善的好教材。若以此互相勉勵、勸誡,共同來遵循,以達到共識,那麼國家康泰、人民安寧。則「固不必於物質斷斷較短長也」,也就是一定能夠遠離妄想、分別、執著之心。最後,王震先生用謙辭表示自己以至誠、誠懇的心寫出這篇序文,若是讀到《道德叢書》的仁人君子,能夠不懷疑我說的話,則幸甚矣!

癸酉冬仲(即一九三三年十二月) 吳興王震

【四、程淯序文】

《道德叢書》的第二篇序文是書法家程淯先生所作,程淯字白葭,號葭深居士,江蘇武進人。(圖二十:程淯先生親題詞:「道德叢書十五卷」)

程淯先生說,人們都知道西方人稱中國是東方的文明大古國,有著四千多年的歷史。而中華文明的源泉,即是孔老夫子的思想。尤其是溫厚、善良、恭敬、節儉、忍讓的五種美德;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八德,是我們東方獨有的學說,也就是獨有的文明。《詩.大雅》曰:「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比喻即使在暗中無人的處所,依然保持端正的念頭,無愧於天地神明。由此可見,孔子的教誨是以端正人心為主。然而,近來一些讀書人盲目的追求時尚,誹謗儒家學說,提倡廢棄經典,使年輕的學子們也趨時附勢,隨風回響。此外「執政者復無識無學,茫然不知治國之本,在人才與道德」,這是政治的亂象。於是,國運日益衰微、艱難,人心愈加澆薄、陋劣,沉溺於情慾,恣意妄為,道德的防線全盤崩潰,使得「中國遂成為土匪禽獸之國矣」,愈來愈混亂。(圖二十一:程淯序文書法)

海門陳訓丹先生將他的父親鏡伊先生所編輯的《道德叢書》,共有十五卷,呈送給王一亭先生,先生見了非常歡喜。因此,他籌款來印行此書,並且畫了十五幅繪畫置於此書的開端,以引起讀者的興趣,正可謂是用心良苦。訓丹先生從事於《道德叢書》的校勘工作,用了六個月的時間才完成,並請我撰寫序文。

天下的事情,一千人都不能辦成功,而要毀壞它,一個人就綽綽有餘;一千天都不能做成功,而要毀掉它,一天就足夠了。當今中國人既然全盤拋棄自己的傳統文化,學習外國人的文化,外國人固然崇尚道德,有「一國之強弱,視人民之德行」的思想言語。相形之下,中國的孔子則說:「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君子即使是在吃一頓飯之間的時間,也不可須臾捨棄仁德之心;士「志於道,據於德」,讀書是志在學道,落實德行;「君子之道四焉」,有四種德行是符合君子的修養,即謙恭、嚴謹、使國民具實惠、使眾民合宜;《中庸》說:「天下之達道五」,也就是指五倫。綜上,簡而言之,無非是溫、良、恭、儉、讓,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義理。所以蓄積培養道德能夠著書立說,就成為讀書人,尤其是中國學者處事待人接物的準則。因此,道德是我們人生時時刻刻都不可以離開的!

有幸能閱讀《道德叢書》的人,願能體會到陳鏡伊先生與王一亭先生的深遠用心,敬畏東方文明大國的美譽,並再三強調孔子所說的教言:「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鳴起戰鼓,攻打這些毀謗聖賢、無法無天之徒,鼓勵這些宣揚聖賢教育的仁者,期望能改革教育,回歸聖賢傳統文化,使得人才輩出,挽狂瀾於既倒,庶幾得以生存在這個弱者被強者欺凌的世界。因此,我撰寫了這篇序文。

孔子二千四百八十四年(註:從西元五百五十一年,孔老夫子誕辰算起,也就是西元一九三三年)癸酉程淯

【五、《巧受酷法》】

在序文之後,刊載了王震先生的插圖與故事。第一幅為《巧受酷法》,畫中有一位孤獨的人來投宿,而店主似乎嚴峻拒絕,難道不是一種果報嗎?以下是故事的原文:「商鞅巧受酷法。決囚渭水皆成赤,作法商鞅太不仁,末路倉皇終自斃,須知後果有先因。」(圖二十二:《巧受酷法》)(圖二十三:《巧受酷法》的書法)

商鞅是戰國時代衛國的庶公子,姓公孫,名鞅。因封於商(今陝西商州)所以稱為商鞅,號稱商君,愛好法家刑名之學,秦孝公任用為相,勵行改革法律,修定新法。商鞅執行政令,非常嚴苛,命百姓五家為一保,兩保十家相連,互有糾察檢舉之責,一家有罪九家共同舉發,若不舉發十家連帶處罪。凡犯有外患內亂罪,隱藏不告發的,一概斬殺。百姓一家有兩男以上不分居的,加倍徵收賦稅;從事工商,因懈怠以致貧窮的人,就收他妻子,充當官府奴婢。

新法剛開始公布施行時,秦國百姓議論紛紜,有人說新政令不便民,有人說新政令便民。商鞅下令,一律拘押到官府斥責說:「法令既然公布實施,你們應當遵令奉行,說不便民是違抗政令,說便民是諂媚政令,都是擾亂民心,非法之徒,一概放逐到邊疆去當戍卒。」百姓從此不敢議論政令。

太子駟議論變法的過失,商鞅處其罪於太子師傅,太傅公子虔劓鼻(割鼻刑罰)、太師公子賈黥面(刻面額以墨塗的肉刑),由於刑戮慘刻,貴戚大臣,及天下百姓多懷怨恨在心。

秦孝公去世,群臣奉太子駟惠公即位,為報舊恨,下令拘捕商鞅,商鞅扮成卒隸,逃亡到函谷關下,天色將黑,投宿旅店,店主不知他是商鞅,向他索取身分憑證,並對他說:「商君的法令,凡是住宿客人,沒有照身分證件不許收留,違犯的要連坐處罰,所以不敢留你。」商鞅喟然感嘆的說:「我設此法竟然自害己身。」只好星夜混出關門,逃到魏國,魏國怨恨商鞅過去誘騙魏公子昂,而攻破魏師,要囚擄以獻秦國,商鞅只得逃返秦國,被拘,秦惠公一一舉出他的罪過,命押出以五牛車裂慘刑處死,他的家族也全被誅滅。商鞅改革刑法條規,殘酷不仁,結果害死了自己,印證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六、結語】

學習了《道德叢書》的序文與第一幅插圖,讓我們深刻了解到,因果教育是一門當今社會所必需的課程。若人人相信因果,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乃至於往生成佛必可指日而待也。

以上是慚愧弟子真誠學習《道德叢書.模範人生觀》的粗淺心得匯報,定有錯誤之處,懇請師父上人與諸位老師大德惠予批評斧正,無盡感恩,阿彌陀佛!慚愧弟子真誠頂禮敬呈。

老法師:真誠同學的報告,我們聽了之後有很深的感觸。同學們認真學習道德教育,是好事。道德教育裡頭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因果教育。因果通世出世間一切法。現代人當然也受到過去的影響,這個過去也是近代。民國初年,雖然對道德不再重視了,畢竟還有千百年來影響,無論做什麼事情,還要留有餘地,不敢隨心所欲。最近的十年不一樣了,真的叫對於惡行敢作敢為,他們不知道道德是何物,也不知道因果,甚至於完全把因果忘掉了,一生沒有聽到因果,沒有看到因果,變成現代的社會。現在社會的動亂,在中國五千年到今天找不到,在外國也找不到。外國人不講求因果報應,但是今天社會動亂他們嘗到了,苦報。苦報裡頭最明顯的,沒有安全感,任何一個人都沒有安全感。你出門了,還能不能回來?這是多麼可怕!這個世界怎麼會變成這樣的?原因是忽略了因果,拋棄了因果,認為這是古聖先王欺騙老百姓的手段,根本就沒有這回事情。

潮州道德講堂,從開辦以來到現在有四年了,真正救了幾萬人,成就的功德在這個時代無與倫比。我問這主持人,你用什麼方法,能在七天這麼短的時間讓他棄惡歸善?一個惡人變成好人,貪官變成廉潔,你用什麼教的?他告訴我,因果教育。他蒐集現前的因果事實,舉出實例,報紙上、雜誌上、媒體上所報導的,提醒大家,活生生的教訓就在眼前,讓這些學習的大眾、民眾不能不信。提醒他講清楚、講明白、講透徹,他相信了,於是懺悔,改過自新,回頭了。證明古聖先賢所說的,人性本善,可惜的是沒人教他。

社會媒體誤導了眾生,這個錯誤的導向讓多少人迷失了自性,迷失了本善,無惡不作。這個有沒有報應?我們讀了《道德叢書》,可以肯定的一句話,毫無懷疑,必定有報應。媒體,早年方東美先生指著電視機告訴我,這個東西能害人,也能救人,能叫一個國家滅亡,也能叫一個滅亡的國家復興,問題在乎什麼樣的人用它。它本身沒有善惡,完全在使用的人,他要能提倡倫理道德他是大善人,他救多少人!他要是播的一些邪說,殺盜淫妄,他害多少人!能救人的人,我們相信這個人不是學佛,準上天堂,害人的人必定墮阿鼻地獄。

我記得我早年講經,在台北景美,附近有一個世界新聞專科學校,不少同學到我這聽講經,聽完之後他們非常恐懼,來問我,這個行業好不好?我說你自己去想。結果不學這個行業,不讀這個新聞學校了。一個錯誤的報導,一個正確的報導,因果太明顯了!所以我常說,有兩種人能救國家、能救世界,能毀滅這個國家,也能毀滅世界。這兩種什麼人?一個是國家領導人,一個是媒體主持人。因果報應非常明顯,你細心去看,仔細觀看他的下場。

我們現在來學第二篇。這個書印出來了,廣泛流通。我們印一萬套還是太少了,中國人有十幾億,至少也應該十個人、一百個人就有一套,我們的社會就有救了。印好書、印善書,這是好書,標準的好書,印光法師鑑定的,你想做好事就印這部書,普遍來勸導大眾。

摘自: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第一九一集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